Ⅰ 採煤畢業論文
1基塘復墾模式的特徵
1.1概念
採煤塌陷地基塘復墾模式是指對採煤塌陷地採取挖深墊淺措施獲得一定比例的旱田與水面,並按生態學原理對旱田和水面進行合理利用的復墾模式。由該模式形成的土地生態系統為水陸復合型生態系統。該模式是生態工程復墾的一種典型形式。徐州礦區銅山縣幾年來利用該模式復墾了數千畝塌陷地,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他們採用的基塘形式有牧基、菜基、果基、糧基、魚塘等形式。
LZ基塘復墾模式土地利用的特徵基塘復墾模式強調的是復墾後土地利用方式,其主要特徵包括:①旱田,即「基」與魚塘按一定的比例配置;②根據基和塘的不同生態位條件配置生物種群,使可被利用的生態位盡量被不同的生物種群占據;③合理選擇基塘系統中生物種群的組成,充分發揮種間互補的特性,並利用食物鏈原理減小系統廢棄物的排放量;④考慮生物種群搭配的時間序列,使環境節律和生物機能節律有機配合,實現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資源的目的。圖1為基塘復墾系統中兩種典型的土地利用模式。簡言之,基塘復墾模式土地利用具有蛤蛤(a)生態位原理的應用(b)食物鏈原理的應用圖1基塘復墾系統土地利用特徵示意圖、合理的空間結構和時間序列,並具有良好的種間互補能力。
1.3基塘復墾模式與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統的區別
採煤塌陷地基塘復墾模式與珠江三角洲基塘復墾系統的區別主要表現在:1996年未煤塌陷地基塘復墾模式與應用第1期35a.地理位置的差異。除存在南北差異外,基塘復墾模式明顯受煤礦開采沉陷規律的影響,這種模式只能用於高潛水位礦區。另一方面,由於開采沉陷後地面水體會通過煤層露頭垂直或側向入滲至井下。據韓橋礦地測科實測表明:因煤層露頭上方塌陷地開挖魚塘蓄水養魚導致井下涌水量明顯增大,因此,煤層露頭上方或開采深度較淺時采空區上方不宜開挖養魚塘。若開挖養魚塘,必須採取防止魚塘水體與井下發生水力聯系的措施,這樣既利於井下安全,又利於魚塘保水,但養魚成本將增加。b.形成條件的差異。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統一般建立在低窪積水地區,成片面積大,在建立基塘系統之前都有一定的種植養殖基礎。而採煤塌陷地積水深度、塌陷後地形與煤炭開采深度、開采厚度、地質構造等因素有關,成片面積小,積水有深有淺,建立基塘種植養殖系統之前一般都缺乏種養結合的經驗。
c.施工工藝與管理方法差異。基塘復墾工藝一般盡量利用煤礦挖掘機械,如推土機或水力挖塘機組.在開挖土層為砂僵土時不能用水力挖塘機組,只能用人工或推土機進行。從管理角度說,基塘復墾系統的水源較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統差,受采礦工業污染的影響較嚴重。另一方面,塘復墾系統完全改變了當地農民的耕作習慣,需要進行人員培訓或採取承包的方式利用復墾後土地。
採煤畢業論文參考網址: http://www.shlunwen.com 上海論文網
Ⅱ 煤炭加工與利用畢業論文什麼題目好
論述了主要含煤盆地和井字型構造格局的形成,在此基礎上進行煤炭地質分區與勘查開發地質條件對比;通過煤炭資源與煤類分布圖以及資源量統計論述了煤炭資源空間、數量和煤類分布特徵;在構建勘查開發程度計算公式基礎上對當前煤炭資源的勘查開發程度進行了定量分析,並結合煤炭資源的分布特徵圈定了相應的潛力區塊;通過煤炭資源產消的歷史分析開展了對於未來煤炭資源的供需預測以及綜合保障能力分析,最後指出煤炭資源勘查開發的發展趨勢並提出初步建議。主要成果和認識如下:(1)含煤盆地經歷了漫長的構造演化,形成了大陸區井字型構造格局,奠定了煤炭地質井型分區的基本格架;構造應力場性質分異是導致東西部主要含煤盆地的盆地類型、煤系宏觀構造變形、勘查開發地質條件分異的根本控制因素;(2)太行以東斷陷型含煤盆地面臨巨厚新生界覆蓋、斷裂發育、高地溫、高地壓、高水壓等問題,地質條件復雜;中西部坳陷型含煤盆地煤系埋藏淺,盆內變形微弱,地質條件簡單,但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就瓦斯而言多數礦井勘查開發條件差;(3)煤炭資源西多東少、北富南貧,而水資源東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山區多、平原少。煤炭資源與水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均呈明顯逆向分布;各賦煤區煤炭資源的多寡與構造演化過程中作為長期穩定構造單元的古板塊的分布及組成各賦煤區構造單元的多少具有某種對應關系,以華北、塔里木、揚子等大規模穩定古板塊內部蘊含的煤炭資源量往往較大。(4)我國煤炭資源煤類齊全,從褐煤、低變質煙煤到無煙煤均有分布,但分布嚴重不均;(5)勘查開發程度定量分析表明:淺部勘查程度表現為東高西低、北高南低;開發程度表現為東高西低,南北分布特徵不明顯;蒙東、晉陝蒙寧、雲貴川渝、北疆四分區以及神東、蒙東、晉北、晉中、陝北、新疆、雲貴七大基地的資源前景無論在當前還是未來較長時期內均屬較優之列;(6)未來煤炭資源產消均呈上凸式增長,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需求量分別為39億噸、40億噸和42億噸左右,產能有能力與需求保持同步增長;煤炭進口量增加更有可能側重於彌補某些特殊工業用途或優質煤炭資源的缺口上;總體上煤炭資源勘查開發保障能力較強。(7)未來東部地區勘查工作應側重深部、大型推覆體之下以及老礦區外圍煤炭地質精細勘查,同時注重煤層瓦斯與水文地質勘查工作;中西部在加強對於空白區和預測資源勘查力度的同時,加強對於保有尚未利用資源的勘查力度,提高勘探詳查比例,形成資源梯級結構;(8)煤炭資源勘查開發在宏觀和微觀上均表現為戰略西移,提出保護與減輕東部,穩定開發中部,加快開發西部的開發布局戰略。
[1] 唐衛國,蔣星祥,湯亞平. 湖南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對策[J]. 中國礦業.
2012(01)
[2] 邱增果,孟運平,廖家隆,王可新,丁磊. 江蘇省煤炭資源保障程度及勘查研究[J]. 中國煤炭地質.
2011(10)
[3] 程愛國,寧樹正,袁同興. 中國煤炭資源綜合區劃研究[J]. 中國煤炭地質.
2011(08)
[4] 張瑞勝. 淺談我國煤炭資源的利用現狀[J]. 科技風.
2011(07)
[5] 王雙明.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和構造控煤作用[J]. 地質通報.
2011(04)
[6] 黃文輝,敖衛華,翁成敏,肖秀玲,劉大錳,唐修義,陳萍,趙志根,萬歡,FINKELMAN Bob.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煤的煤岩特徵及成因分析[J]. 現代地質.
2010(06)
[7] 朱春俊,王延斌. 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層成煤特徵分析[J]. 西安科技大學學報.
2010(06)
[8] 李鑫,庄新國,周繼兵,汪洪,馬小平. 准東煤田中部礦區西山窯組巨厚煤層煤相分析[J]. 地質科技情報.
2010(05)
[9] 易同生. 貴州省煤炭資源勘查與開發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 中國煤炭.
2010(06)
[10] 陳武,李雲峰. 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 能源技術經濟.
2010(05)
Ⅲ 有關礦山地質學專業的畢業論文題目
我國礦山地質學新進展
礦山地質工作與礦山地質學
礦山地質學新進展與創新版
中國礦山地質學的成就權與展望
新中國礦山地質學的成就等等
本文來源:http://www.zzqklm.com
Ⅳ 關於煤質分析的一篇大學畢業論文。煤的工業分析!!
煤的工業分析也稱煤的實用分析、近似分析或技術分析,包括煤的外在水分、內在水分、全水分、分析煤樣水分、灰分、揮發分、固定碳、全硫和各種硫及發熱量等項目。作為校正揮發分、發熱量和元素成分碳含量等需用的,碳酸鹽中二氧化碳含量也屬工業分析范圍。一般把煤的水分、灰分、揮發分和固定碳稱作煤的半工業分析,如包括硫分和發熱量等分析項目,就稱作煤的全工業分析。
煤的工業分析是煤質分析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分析項目,因此凡是以煤為原料或燃料的工業部門都需要進行煤的工業分析。
煤質分析化驗分為兩類,一類是測定煤所固有的成分如碳、氫、氧、氮等,稱為元素分析,其測定結果是作為對煤進行科學分類的主要依據,在生產上,是計算發熱量、熱平衡、物料平衡的依據;另一類是在人為規定的條件下,(鶴壁市華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根據技術需要測定煤經轉化生成的物質或呈現的性質如灰分、揮發分等,稱作技術分, 根據水分、灰分、揮發分和固定碳含量四項基本測定結果,對煤中有機質、無機質的含量、性質等有了初步了解,並可初步判斷煤的種類、加工利用效果及工業用途等。
煤的工業分析是煤質分析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分析項目。
Ⅳ 有關煤炭的畢業論文題目有那些啊
煤炭列車碾壓自動控制系統
Ⅵ 地質畢業論文的介紹
地質畢業論文,是論文的一類,是地質專業院校學生在學業完成前寫作並提交的論文,是教學或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岩漿岩的觀察與描述、沉積岩的觀察與描述、變質岩的觀察與描述等。
Ⅶ 求一篇關於煤礦管理的畢業論文, 字數在5000字左右
煤礦安全管理論文
我國至今有23586個中小煤礦,其中3萬噸以下佔42.5%,9萬噸以上的只佔7.5%。2002年底鄉鎮煤礦原煤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27.6%,礦均產量1萬余噸(受停產整頓影響,不能完全反映礦井生產能力現狀),點多、面廣、底子薄,從業人員素質低、資源勘探程度低、交通極不方便是我國中小煤礦的基本現狀,市場需求量大、就業人員多,山區農民脫貧解困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是我國中小煤礦存在的客觀條件。近幾年,國家關閉整頓小煤礦,其煤炭生產秩序有所改善,裝備水平逐步提高,中小煤礦事故的死亡人數明顯下降,但我們必須正視中小煤礦安全生產仍十分脆弱,仍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 中小煤礦安全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從業人員的素質難以適應煤礦安全生產的需要。煤礦的從業人員絕大多數是家庭貧困、文化素質低的弱勢群體,安全生產意識淡薄,業務素質上提高困難,自我規范能力不強,加上人員的流動性大等因素的影響,故對煤礦職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素質難以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辛的任務。
2、 地質條件復雜,礦井規模小,裝備條件差。中小煤礦所利用的資源大都是地質條件復雜,勘探程度低儲量小的塊段,一般為邊探邊建,難以形成規模開采、實現正規生產,投入產出比例小,技術裝備難以跟上,往往存在先天不足。
3、 礦井專業技術人員嚴重匱乏,技術管理工作幾乎無人能做。近十年來,基本上沒有采礦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到地方,日常的作業規程都少有人會編制,技術裝備、安全儀器的使用和維護都存在困難,其效能發揮大打折扣。
4、 管理體制不順,職責權利不明確。現在煤炭管理部門職權越來越小,責任越來越大,機構被削弱,缺乏權威性,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5、地質條件復雜,管理難度加大。由於地質勘探程度低,相當部分資源是沒勘探的,故中小煤礦在生產過程中採掘工作面千變萬化,突出情況時有發生。煤礦日常監督管理和技術指導的工作量十分繁重,加上煤炭管理工作隨機構改革而不斷弱化,企業尚不具備相應的能力,故潛在的隱患十分嚴重。
6、 抗排風險能力差。中小煤礦規模小,底子薄,又沒有規范的資金積累制度,抗排風險的能力十分有限,如遇大的災害就會出現礦毀人亡,老闆逃跑,政府辦喪的現象。
二、 新形勢下大冶市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管理的幾點探索
1、 明確煤炭行業管理職能,強化煤礦安全管理。
為了防止機構改革以後煤炭行業管理工作被弱化,市政府即時出台了《大冶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煤炭行業管理的意見》,明確煤炭行業管理職能,制訂加強煤礦長效管理的制度和措施,為煤炭管理部門正確履行職能,強化煤礦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礎。
2、 加強對從業人員培訓,提高隊伍素質。
特種作業人員須按規定培訓,取得《煤礦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資格證》方可上崗外,所有井下作業人員都必須經不少於3天的培訓,(如煤礦沒有能力培訓則由市煤炭部門派工程技術人員幫助培訓),並經市煤炭管理部門嚴格考核。合格後發給《煤礦職工人井資格證》,憑證下井。
3、 配備技術礦長,加強技術管理。
各煤礦必須聘請有專業技術知識和管理工作經驗的人員擔任技術負責人,規定具有煤炭院校采礦系列專業畢業文憑或在國有大礦擔任生產、安全、技術等方面職務的中層以上負責人,經縣級煤炭管理部門審核,發給其《煤礦技術指導資格證》、憑證聘用。
Ⅷ 急需關於「煤炭深加工與利用」的畢業論文
摘要:黑龍江省作為全國的煤炭資源大省,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如何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成了煤炭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煤炭深加工是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的一個體現,是煤炭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當代,每個企業都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其中又以人力資源的應用最為重要。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又以怎樣激勵人為核心。但是,黑龍江省有相當一部分煤炭深加工企業沒有合理的激勵機制,這使得企業人員激勵問題日益突出。
本文對激勵的相關理論進行了較為系統地闡述,從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同時,對影響人員激勵的因素進行分析;此外,將激勵和影響激勵效果的因素進行分類,利用數學函數的方法對其建立相應的函數方程,借鑒經濟學的無差異曲線、能力約束曲線、均衡組合等方法,在綜合管理學的激勵效果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建立激勵組合模型,進一步分析模型不同變數的變化對模型的影響,然後,給出了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方法。本研究旨在對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提供一些參考。最後,以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業為綜合應用案例進行探討和說明。
關鍵詞:煤炭深加工;人員激勵;激勵組合模型
目錄: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論文的選題背景 1
1.2 國內外研究概況和發展趨勢 1
1.3 論文的研究內容和思路 4
1.4 本章小結 6
第二章 激勵理論概述 7
2.1 管理學激勵理論 7
2.2 經濟學激勵理論 13
2.3 本章小結 14
第三章 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問題 15
3.1 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的特點 15
3.2 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問題 16
3.3 本章小結 20
第四章 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因素分析 21
4.1 外界因素分析 21
4.2 個人因素分析 24
4.3 本章小結 27
第五章 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模型 28
5.1 激勵函數 28
5.2 激勵組合模型 31
5.3 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組合模型的策略分析 40
5.4 本章小結 41
第六章 黑龍江省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方法 42
6.1 針對高層管理人員的激勵 42
6.2 中層管理人員的激勵 44
6.3 科技人員的激勵 45
6.4 一般員工的激勵 47
6.5 其他人員的激勵 48
6.6 本章小結 49
第七章 綜合應用: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研究 50
7.1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業概況 50
7.2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現狀 51
7.3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組合分析 52
7.4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業人員激勵方法 54
7.5 本章小結 59
結論 60
致謝 61
參考文獻
1 劉寶庵.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3.137-160
2 關培蘭.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8-170
3 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 P.Robbins)著.管理學原理[M].第7版.孫鍵敏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53-467
4 A.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McGraw-Hill,1954.231-292
5 F.Herzberg,B.Mausner,and B.Snyderman.The Motivation to Work,John Wiley,1959(6):45-47
6 姜寶鈞.實用組織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
7 B.F.Skinner.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New York:Free Press,1953:181-196
8 盧 江.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4.281
9 V.H.Vroom.Work and Motivation,John Wiley,1964(6):75-83
10 L.S.Adam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65.267-300
11 E.A.Locke,E.Frederick,C.Lee,and P.Bobko.Effect of Self-Efficacy,Goals,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241-251
12 楊秀君.目標設置理論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4,27(1):153-155
13 M.Siegall.The Simplistic Five: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Motivation,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eaching Review,1987,12(4):141-143
14龍君偉.校本人事開發與管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7-125
15 王祖成.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激勵[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8-29
16 王福新.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228-260
17 陸國泰.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2-216
18陳國富.委託—代理與機制設計:激勵理論前沿專題[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30-39
19 杜遵海.關於煤炭企業實施人才興企戰略的思考[J].煤炭企業管理,2005(4):59-60
20 王振生.解決煤炭行業人才短缺問題之我見[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04-106
21 劉衍傑,李鐵,楊立軍.實施煤炭深加工戰略的思考[J].煤炭經濟研究,2005(1):13-14
22 江建華.淺談煤炭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J].煤炭經濟研究,2005(3):72-73
23 劉 偉,劉金明.煤炭企業人力資源利用的現狀及對策[J].江西煤炭科技,2005(1):68-69
24 張海娟.國有企業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15(3):21-24
25 王廷弼.問題與對策:關於煤炭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2):48-50
26 夏澤育.談煤炭行業人才隊伍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24-28
27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8-88
28 黎詣遠.西方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9-84
29 李善民.西方經濟學原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67-75
30 賀家鐵,曾德明,姚艷紅.公司高級管理層激勵組合模型設計與分析(J).系統工程,2005(12):52-54
31 朱清香,胡望斌.淺談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激勵模型設計[J].東方論壇,2003(3):121-125
32 李 垣,張完定.管理者激勵組合的理論探討(J).管理工程學報,2002(3):54-56
33 張望軍,彭劍鋒.中國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01,22(6):90-96
34 解東輝.淺析煤炭企業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J].煤炭經濟研究,2005(5):43 -44
35 顏愛民,宋夏偉,袁凌.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M].武漢: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301-306
36 王福新.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258-265
37 王建香.論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大眾標准化,2005(1):10-17
38 黃 雯.湖北建築業高層次人才激勵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武漢: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2005
39 湯 睿.濟鋼科技人員激勵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2
40 朱先奇,劉慶玲.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7(1):49-51
41 王 莉.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型工業及第振興策略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4
42 馬桂蘭.黑龍江省國有重點煤炭企業改制問題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3
43 胡 靜.激勵機制的研究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 :〔碩士學位論文〕.武漢: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2004
44 李 霞.論我國國企人力資本激勵機制[D] :〔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管理學院,2004
45丁 琦.淺析煤炭企業人才隊伍現狀[J].山東煤炭科技,2005(1):78
46 王振生.解決煤炭行業人才短缺問題之我見[J].煤炭高等教育,2004(2):35-37
47 李偉昌.企業激勵方法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4
48黃玉春.人力資本定價及激勵[D] :〔碩士學位論文〕.西安: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4
Ⅸ 採煤專業畢業論文
一、煤炭工業發展現狀
煤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業的發展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分別佔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佔的比例分別為75.6%和67.7%。
(一)改革開放以來煤炭工業取得顯著成績
1.煤炭產量持續增長
全國原煤產量由改革開放初期的6億噸左右提高到2004年產量19.56億噸,增長2倍多,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中型煤礦機械化水平、單產、單進、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建成了一批國際領先、高產高效礦井,初步建全了技術、設計、製造、培訓比較完整的技術保障體系。
3.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政企分開邁出重大步伐,大多數國有大中型煤炭企業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些企業開始了跨地區、跨行業的產業聯合,煤、電、化、路、港、航產業鏈開始形成,一批劣勢企業退出市場。
4.行業整體效益不斷增加
在經歷三年嚴重的經濟困難後,2001年煤炭行業開始走出低谷,呈現恢復性增長。2002年後步入快速增長周期,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2004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補貼後實現利潤達418億元。
(二)行業主要特點
1.煤炭是資源性行業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煤礦的壽命取決於其所擁有的煤炭儲量。我國大多數煤礦遠離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社會負擔重,經濟基礎差。地區條件不一,煤炭企業發展不平衡性在行業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業
因煤礦生產條件所限,從歷史上看,在各國工業部門中,煤礦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我國煤礦95%生產能力是井工開采。高瓦斯和雙突礦井佔全國煤礦礦井總量的1/3,90%礦井有煤塵爆炸危險性。隨著開采深度增加,影響安全生產因素愈來愈多,條件愈來愈復雜。
3.煤炭是投資高風險行業
煤礦開采環節復雜,礦井建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煤炭市場不確定因素多。因此,從建井到生產,經營風險大,多數煤炭企業產業結構上的問題影響了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和抗災能力。
4.煤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做貢獻的行業
煤炭屬於初級產品,煤礦的效益向後續加工工業傳遞和輻射。單一的產品結構,企業經濟效益難以提高,我國煤炭開採的價值和效益體現在後續產業和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二、煤炭工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資源保障問題
我國煤炭品種齊全、資源比較豐富,但資源勘探程度低,經濟可采儲量和人均佔有量較少,資源破壞和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嚴重製約煤炭資源的開發。
我國煤炭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秦嶺、大別山以北,煤炭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90.7%,其中晉、陝、蒙三省(區)佔全國的65%。
資源保證程度低。截止2000年末,我國尚未利用的精查儲量約為600億噸,目前可供大中型礦井利用的精查儲量僅300億噸左右。據估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儲量需增加約1250億噸。
當前我國資源破壞和浪費嚴重。部分煤炭企業存在著"采厚棄薄"、"吃肥丟瘦"等浪費資源現象,全國煤礦平均資源回收率為30%~35%左右,資源富集地區的小型礦井資源回收率只有10%~15%。我國適合建設大型煤炭基地的整裝煤田,隨意被分割肢解現象嚴重。
(二)煤礦生產能力與技術結構問題
1.煤礦生產技術水平低
全國採煤機械化程度僅為42%,除部分國有大礦之外,大多數煤礦生產技術水平低,裝備差,效率低。特別是鄉鎮煤礦,基本上是非機械化開采。
2004年鄉鎮煤礦產量仍占我國煤炭總產量的39%,在資源消耗和人員傷亡上,已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2.部分煤礦超能力生產
據調查分析,2003年國有煤礦的11.2億噸產量中,屬於超能力和無能力礦井生產的煤炭約為1.42億噸,占國有煤礦產量的13%。煤礦超強度超能力生產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但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一是縮短煤礦開采年限,二是威脅煤礦安全生產。
3.大中型煤礦煤炭供給能力不足
據預測,我國現有生產煤礦和在建煤礦的合計生產能力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為17.7億噸和14.7億噸。要實現煤炭產需平衡,需要再建設一批新井和擴大現有煤礦的生產能力,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需要再增加生產能力4.5億噸和11.1億噸。
(三)行業結構與企業發展問題
1.煤炭產業集中度低
2004年我國前8家煤炭企業市場集中度為20.68%,遠低於世界其它主要產煤國家。
2.煤炭企業負擔過重
煤礦企業稅負比1994年稅制改革前提高了6個百分點;2003年,煤炭行業支出鐵路建設基金約100多億元;國有重點煤礦企業辦社會問題突出,地方政府接收困難,原國有重點煤礦辦社會年凈支出60億元。
2004年末,原國有重點煤礦在職人員257萬人,由於所在地區社會承受能力弱,難以減人提效。
部分煤礦資源枯竭,生產能力下降,生產成本上升,富餘人員、工傷撫恤人員多,轉產困難。
3.煤礦企業效益差、職工收入低
2004年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補貼前虧損面仍高達48%,補貼後仍有6%的企業虧損。2004年原國有重點煤礦在崗職工平均收入16812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四)煤礦安全與礦區環境治理問題
1.煤炭安全形勢嚴峻
2004年煤礦共死亡6027人,百萬噸死亡率為3.08,顯著高於世界其它主要國家。如美國為0.03,波蘭0.09;
大多數煤礦生產和安全技術裝備落後,防災抗災能力差,重大、特大事故頻繁發生。2004年共發生死亡10人以上特大和特別重大事故42起,死亡1008人。
2.礦區環境治理問題
礦井生產中排放的煤矸石約占原煤產量的8~10%,現已累計堆存煤矸石30多億噸,佔地超過15萬畝。
礦區地面塌陷、煤田自燃火災、部分煤矸石自燃、煤礦瓦斯排放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影響。
煤礦開采每年排出地下水約22億立方米,我國西北部主要煤炭產區,煤炭開采加劇了水資源的匱乏,對礦區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井下煤層氣年抽出量約100億立方米,90%直接排放到大氣中。
(五)煤炭運輸與燃煤污染問題
1.煤炭運輸制約
我國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而煤炭消費重心在東南部,形成了"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格局,運輸距離長,運輸費用高,影響煤炭供應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鐵路運力不足的問題將長期存在;港口吞吐能力滿足不了需要;公路長距離運輸成本過高。
2.煤炭消費與環境保護問題
煤炭在利用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特別是煤炭的不合理利用,排放了大量煙塵和有害氣體,嚴重污染環境。隨著煤炭消費量的增加,環境保護壓力將越來越大。
我國酸雨覆蓋區已擴大到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0%,SO2排放的75%以上來源於燃煤。2003年SO2排放總量增加至2158萬噸,酸雨污染加重。
2003年燃煤總量增加,煙塵排放總量增加至1047萬噸。
我國CO2排放量目前居世界第二位,CO2的排放約80%來自煤炭燃燒。
三、煤炭工業發展的戰略對策
通過優化結構、合理開發利用,保障煤炭長期穩定供給,促進煤炭行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煤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料,是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煤炭生產是高危險性和高風風險的行業,要把節約資源、保障安全和保護環境放在重要的位置,合理開發利用,以保障煤炭長期穩定供給。煤炭行業必須淘汰技術落後的粗放型生產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國家應制定長遠戰略對煤炭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和利用。
優化行業結構。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仍然很低,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生產能力不足,必須抓好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培育和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煤炭是艱苦和危險的行業,必須改善行業的發展環境,以吸引投資和人才。
優化生產技術結構,進一步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煤炭工業。要搞好新井建設和現有礦井技術改造,建設高產高效礦井,促進產業升級,實現煤礦生產技術裝備的現代化;要全面提高煤礦開采技術水平,支持大型煤炭企業通過收購、兼並、聯合、重組方式改造中小煤礦;要逐步淘汰資源回收率低、安全條件差的落後生產技術,支持依法生產的小煤礦,通過技術改造,實現有序健康發展。
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煤炭及煤炭行業的競爭力。發展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通過煤炭高效潔凈利用技術,減少煤炭利用過程中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提高煤炭的競爭力;通過煤炭加工和轉化延長煤炭產品的產業鏈,拓展煤炭市場。
(一)培育和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通過市場引導和政府推動,積極培育和發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經營、億噸級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這些企業集團國內市場佔有率將達到60%以上,成為商品煤供應基地、出口煤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市場投資主體。
鼓勵煤炭企業發展相關產業。支持煤電聯營,鼓勵煤炭與電力企業聯合建立坑口電廠;支持煤炭企業與冶金、化工和建材行業實現上下游產業的聯營。
(二)建設大型煤炭基地
根據國務院"重點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設,促進煤電聯營,形成若干個億噸級煤炭骨幹企業"的決策,結合煤炭開發布局,選擇煤炭資源條件好,具有發展潛力的礦區作為大型煤炭基地。抓好基地內主要礦區的新井建設和現有礦井技術改造,提高大型煤炭基地產能比重。
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中型煤礦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保障煤炭長期穩定供給。13個大型煤炭基地,現有煤礦生產能力8億噸,預計2010年達到15億噸,2020年達到18億噸。
(三)建設高產高效礦井、全面提高煤礦開采技術水平
大力發展綜合機械化採掘技術,推進高產高效煤礦建設,實現煤礦高效、安全、潔凈開采。建設一批大中型現代化礦井;對現有大中型礦井進行技術改造;聯合改造小煤礦,全面提高煤礦開采技術水平和資源采出率。我國煤礦採煤機械化程度僅為42%,小型煤礦採煤方法和採煤工藝必須進行改革,要逐步淘汰和禁止非正規採煤方法和落後的採煤工藝,大力推廣機械化採煤技術。
(四)建立煤礦安全長效機制
提高安全生產准入門檻。目前鄉鎮小煤礦產量仍占我國煤炭總產量的39%,鄉鎮小煤礦生產保障了我國煤炭需求的供給,但在資源消耗和人員傷亡上,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必須建立嚴格的煤炭開采准入制度,逐步淘汰安全條件差的落後煤礦。
加大煤礦安全投入。國家繼續對煤炭行業特別是煤礦安全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重點支持大中型煤礦技術改造。在規范煤礦維簡費管理的基礎上,嚴格安全費用提取和使用,加大煤礦安全生產設施投入。
加大監察執法力度。加強對各類煤礦的安全監察,依法懲處違法違規現象,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在2010年前,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力爭從2004年的3.08降到1.5以下,其中大型煤礦為0.4以下。
(五)加強煤炭開發的資源保障
增加煤炭資源勘查投入。要建設大型煤礦和煤炭基地,應為煤炭資源勘探的投入創造良好的環境。
加強資源管理。資源勘探開發登記、礦業權設置必須符合煤炭開發規劃和礦區總體規劃。國家要控制大型礦區勘查開發規劃的審批。
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和經濟政策,激勵企業珍惜煤炭資源,不斷提高資源回收率。
(六)大力開發和推廣潔凈煤技術
潔凈煤技術可使煤炭成為高效和比較潔凈利用的燃料,是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包括四個部分,即煤炭加工技術、燃燒技術、煤炭轉化技術和開發利用中的污染控制技術。
中國已成為世界煤炭焦化生產、消費及貿易大國。通過氣化、液化等轉化技術,生產替代石油的發動機燃料和化工產品,如乙烯、丙烯等。大力發展現代化高效燃煤發電技術,改變我國終端能源的消費結構,減少煤炭直接燃燒造成的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保障能源供給和安全。
(七)資源綜合開發與環境保護
開發煤層氣資源。依託資源和政策優勢,當前以地面開發與煤礦井下瓦斯抽放相結合,實現煤層氣開發產業化,變廢為寶、變害為利。
做好水資源保護與礦井水利用,礦區土地復墾與環境保護,控制煤矸石的產出量,提高煤矸石的綜合利用率。
(八)關注煤炭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1.提高煤炭運輸能力
加快鐵路運煤通道建設,提高煤炭運輸能力;放開鐵路運輸價格,取消計劃內外雙重價格;盡快取消鐵路建設基金。
2.切實減輕煤炭企業稅收負擔
借鑒國外主要採煤國家經驗,制定符合煤炭工業發展規律的稅收政策體系,公平稅負。按照國務院1994年確定的"既要建立新的增值稅機制,又要照顧煤炭行業的實際困難,不增加國有重點煤炭企業的稅負水平,保持1993年3.35%的稅負的原則",調整煤炭稅收政策。
3.加快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
加快企業主輔分離,分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做好煤礦及礦區人員的再就業工作。
4.建立和完善煤礦准入和退出機制
規范煤礦准入標准,建立和完善勘探開發資質認證制度,提高資源開發、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准入門檻,減少煤礦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
堅決關閉開采方式落後和不符合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嚴厲打擊非法開采現象,保障安全生產。
解決煤礦衰老報廢的轉產、人員安置等問題,鼓勵和引導企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替代產業,為其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5.科學界定煤炭產業地位
參照國際的有關做法,可將煤炭行業劃入第一產業范圍,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與其產業地位相適應的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政策。
6.建立煤炭價格形成機制
政府應考慮煤炭資源、環境治理、煤礦安全、煤礦衰老報廢等成本因素,制定合理的煤炭指導價格;鼓勵煤炭企業積極與發電企業協商確定電煤價格,簽訂中長期合作協議。
7.穩定煤炭進出口政策
要從有利於煤炭工業長遠發展出發,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依據資源和市場需求,調整煤炭產品的進出口結構,加強出口煤基地建設,穩定出口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