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學影像技術畢業論文怎麼寫
科技的進步帶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又進一步推動了影像醫學向前邁進。各類檢查儀器的性能不斷地提高,功能不斷地完善,並且隨著圖像存檔和傳輸系統(PACS)的應用,更建立了圖像信息存儲及傳輸的新的模式。而醫學影像的融合,作為圖像後處理技術的完善和更新,將會成為影像學領域新的研究熱點,同時也將是醫學影像學新的發展方向。所謂醫學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信息的融合,是信息融合技術在醫學影像學領域的應用;即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各種影像學檢查所得到的圖像信息進行數字化綜合處理,將多源數據協同應用,進行空間配准後,產生一種全新的信息影像,以獲得研究對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時融合了各種檢查的優勢,從而達到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目的〔1,2〕。本文將從醫學影像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關鍵技術、臨床價值及應用前景5個方面進行探討。
1 醫學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術更新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廣泛應用,新技術逐漸替代了傳統技術,圖像存檔和PACS的應用及遠程醫療的實施,標志著在圖像信息的存儲及傳輸等技術上已經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圖像後處理技術也必須同步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和創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發揮影像學的優勢。影像的融合將會是後處理技術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彌補了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影像學檢查手段從B超、傳統X線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謂豐富多彩,各項檢查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著缺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CT檢查的解析度很高,但對於密度非常接近的組織的分辨有困難,同時容易產生骨性偽影,特別是顱後窩的檢查,影響診斷的准確性;MRI檢查雖然對軟組織有超強的顯示能力,但卻對骨質病變及鈣化病灶顯示差;如果能將同一部位的兩種成像融合在一起,將會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異常改變,從而彌補了其中任何一種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臨床的需要 影像診斷最終服務於臨床治療;先進的檢查手段,清晰的圖像,有助於提高診斷的准確性,而融合了各種檢查優勢的全新的影像將會使診斷更加明確,能夠更好地輔助臨床診治疾病。
2 醫學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學各項檢查存在著共性和互補性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盡管每項檢查都有不同的檢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徵,但它們具有共同的形態學基礎,都是通過影像來反映正常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及病變的解剖、病理和代謝的改變。而且,各項檢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夠在其他檢查中得到彌補和完善。例如:傳統X線、CT檢查可以彌補對骨質成像的不足;MRI檢查可以彌補對軟組織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檢查則可以彌補功能測定的不足。
2.2 醫學影像的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現在,數字化技術已充分應用於影像的採集、存儲、後處理、傳輸、再現等重要的技術環節。在首要環節即影像的採集中,應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包括:(1)同步採集數字信息,實時處理;(2)同步採集模擬信號,經模數轉換裝置轉換成數字信號;(3)通過影像掃描儀和數碼相機等手段,對某些傳統檢查如普通X線的膠片進行數字轉換等;將所採集的普通影像轉換成數字影像,並以數據文件的形式進行存儲、傳輸,為進一步實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
3 醫學影像融合的關鍵技術
信息融合在醫學圖像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過協同效應來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實施就是實現醫學圖像的協同;圖像數據轉換、圖像數據相關、圖像資料庫和圖像數據理解是融合的關鍵技術。(1)圖像數據轉換是對來自不同採集設備的圖像信息的格式轉換、三維方位調整、尺度變換等,以確保多源圖像的像/體素表達同樣大小的實際空間區域,確保多源圖像對組織臟器在空間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實現相關圖像的對位,也就是點到點的一一對應。而圖像解析度越高,圖像細節越多,實現對位就越困難。因而,在進行高解析度圖像(如CT圖像和MRI圖像)的對位時,目前藉助於外標記。(3)建立圖像資料庫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圖像數據的存檔和管理以及信息的提取。它是融合的數據支持。(4)數據理解在於綜合處理和應用各種成像設備所得信息,以獲得新的有助於臨床診斷的信息
Ⅱ 需要一份(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的護理的論文)需要找個帶參考文獻的
肝癌介入治療的現狀及評價
吳伯文 徐愛民 潘澤亞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3年12月第23卷第12期
原發性肝癌(下稱肝癌)是我國高發病率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我國對肝癌的治療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手術切除的療效有了顯著提高,20世紀90年代後肝癌總的術後5年生存率達48.6%,其中小肝癌達73.3%。但由於多數肝癌的發現均較晚或早期即有肝內播散;肝癌病人多伴較重肝硬化,肝功能異常;年齡或其他疾病的限制等,使臨床肝癌有手術切除條件的不足25%,並且肝癌術後復發率也很高,對於上述這些失去手術機會或已無根治性切除條件的病人,目前臨床採用以介入為主的多種非手術治療的綜合療法得到了很大發展,取得了一定療效,成為進一步提高肝癌療效的重要手段。介入療法是這些非手術療法中療效最顯著的方法,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
肝癌介入療法是在影像學方法引導下採用的局部治療。主要包括放射性介入療法和超聲介入療法,現將目前臨床常用的介入療法綜合介紹如下。
1、肝癌的放射性介入療法
放射性介入療法用於臨床已有30餘年,主要方法是經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TACE),這一技術目前已得到廣泛採用,療效肯定,成為不能根治切除的肝癌首選的非手術治療方法。肝癌的血供95%—99來自肝動脈系統,經肝動脈灌注化療後,腫瘤局部葯物濃度可達全身的100—400倍,增強抗腫瘤效應,而全身毒性作用明顯減少;栓塞劑可阻斷腫瘤血供,使瘤體嚴重缺血壞死,進而纖維化、縮小,有助於二期切除腫瘤;腫瘤局部壞死液化也有助於緩解腫瘤性疼痛;有研究表明,TACE也有助於刺激機體免疫效應,提高機體抗腫瘤能力。
1.1TACE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適應證有以下幾點。(1)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肝癌,無肝功嚴重障礙,無門靜脈主幹完全阻塞;(2)腫瘤佔全肝<70%;(3)術前應用可使肝腫瘤縮小後二期切除;(4)控制腫
瘤疼痛,出血及動靜脈瘺;(5)肝癌切除後預防性治療。禁忌證:(1)肝功能損害,血清總膽紅素及穀草或谷丙轉氨酶>正常2倍,中等量腹水;(2)凝血功能明顯異常,有出血傾向,WBC≤3.0×109,血小板≤50×109;(3)門靜脈癌栓廣泛(左、右支)或主幹阻塞(但可做TAI);(4)顯著的門靜脈高壓或近期內有上消化道曲張靜脈破裂出血;(5)肝
腫瘤佔全肝70%以上(若肝功能正常可採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6)肝內或肝外廣泛轉移;(7)全身狀況差或其他器官如心、腦、肺、腎等有嚴重疾病的病人。
常用的肝動脈灌注葯物有5-FU,順鉑、卡鉑、絲裂黴素、表阿黴素等選其中2、3種聯合應用。常用栓塞葯物有碘油、明膠海綿,各種材料(包括葯物,放射同位素)的微球等。
1.2放射介入治療的並發症
TACE術後常見的反應有惡心、嘔吐,肝區劇痛,食慾不振,發熱等,偶有膽囊炎甚至膽囊壞疽,腹膜炎;胃粘膜糜爛,潰瘍,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以及肝或腎功能衰竭等,應嚴加防範。
1.3放射介入治療的療效及存在爭議的問題
經過多年大量病例的治療實踐,國內外文獻公認TACE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與東方肝膽外科醫院(1999)報道TACE14000餘例次,治療後1、3、5年生存率分別為45%-77%,17-22%,6-13%。經TACE治療後腫瘤縮小並獲得二期切除約佔TACE總例數的6.2-11.2%,二期切除者5年生存率與小肝癌切除者相近。有少數病例經多次TACE和綜合療法治療後腫瘤縮小、消失,有的至今已生存10-20年以上,達到了治癒的療效。
TACE療法目前還存在許多缺點和難點影響其療效。(1)合並門靜脈癌栓病人的治療問題。肝癌合並門靜脈癌栓者可達62.2-90.2%,對這類病人如放棄治療,其生存期僅有3-6個月,因此目前對門靜脈分支癌栓的病例行TACE是國內外文獻中的一致共識。對於門靜脈主幹有癌栓是否宜做TACE治療,目前有不同意見,國內相當多的作者持否定意見。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及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經10000餘例TACE治療的觀察、研究,門靜脈主幹癌栓一般並不會使門靜脈血供完全阻斷,即使完全阻斷,周圍也已形成許多迂曲的小靜脈進肝,這些側支循環在TACE術後仍可維持肝血供。Ralls發現即使同一病人,門靜脈的向肝血流也不是恆定不變的,當肝動脈血流被阻斷時,門靜脈離肝血流會變為向肝血流以滿足肝臟供血的需要;此外肝臟還可從門靜脈血中提取高比率的氧以提高對門靜脈循環的更有效利用,這些都說明肝臟具有防範缺血壞死的能力。所以我們認為,肝功能良好的門靜脈癌栓病人,一般
能夠安全渡過TACE術後的危險。也有人提出經門靜脈穿刺注射IL-2聯合TACE治療肝癌合並門靜脈癌栓,可提高病人的療效。(2)對於能手術切除的肝癌術前是否行TACE,目前存在不同意見。多數作者認為,可一期根治性切除的肝癌,不作術前TACE,特別是直徑<5cm的單個腫瘤。對較大腫瘤(>10cm)無包膜,邊界不清,又貼近肝內大血管;周邊有子灶或多結節的肝癌,這樣的腫瘤難以做到根治性切除,相反,經手術刺激後極易在短期內復發並且較術前增長擴散的更快,也會促發肝外轉移,對此類腫瘤宜術前行TACE,若腫瘤明顯縮小,周邊子灶壞死,腫瘤周邊形成炎性包膜,使邊界變得清楚,可再行二期切除,其5年生存率達62.1%,療效近似於小肝癌切除,遠較一期姑息性切除為好。若經TACE治療後,腫瘤並未縮小,仍未達到根治性切除的條件,我們認為繼續做綜合性地非手術治療仍比勉強行姑息手術切除的生存期要長。(3)肝癌切除術後有選擇性的行預防性TACE是提高肝癌療效的重要手段。術後行TACE其主要作用是經DSA證實有無術後殘存微小癌灶並可進一步殺滅。有報道對高危復發病例(腫瘤無包膜,有衛星結節,未達到根治切除標准,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高指數或p53表達強陽性)術後輔加TACE治療的前瞻性對照研究提示,術後TACE組和單純根治性
切除組相比,前組肝內復發率從52.3%降至62.5%,4年生存率從33.5%提高到53.7%,提高了療效。(4)影響TACE療效的因素。近年有學者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認為,TACE確有殺滅腫瘤,提高中晚期肝癌療效的一面,但有相當多的病例也顯示了該療法的局限性,甚至表現出療效更差的一面。研究表明經TACE治療後,雖有73%的肝癌病人50%以上的腫瘤組織出現壞死,但僅有5%是完全壞死,而殘存的癌細胞會具有或產生更強的增殖和侵襲能力,如有的病例TACE後短期內,病人肝內出現多處或彌漫性播散灶,有的出現肺內多發轉移灶等。此外肝癌結節周圍區域及包膜為門靜脈供血,TACE後,腫瘤周邊或包膜下常有存活的癌細胞,加之周圍側支血供很快建立,殘留癌組織很快增殖;肝癌病人多伴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等,TACE術後,絕大多數病人出現肝功能損害,其中有的發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等嚴重並發症,多次TACE治療後,會導致肝萎縮和嚴重肝功能失代償,進而更加劇了病情的惡化。也有報道認為TACE不能阻止經門靜脈癌栓導致的肝內轉移並使葯物栓塞不完全甚至促進肝內播散轉移等;此外,腫瘤大小,腫瘤的血供以及肝功能狀況等均是影響TACE療效的因素。
1.4 如何進一步提高TACE的療效
鑒於上述影響TACE療效的諸多因素,目前臨床除改進操作方法外,多採用以TACE為主的綜合療法以提高療效。如採用微導絲精細超選插入荷瘤肝段乃至肝亞段或末梢的腫瘤供養動
脈,使腫瘤在高濃度化療葯物作用下,大劑量栓塞劑最大程度栓塞血管,可使腫瘤完全壞死;若存在腫瘤血管的動脈-門靜脈瘺,栓塞劑又可進入門靜脈支內,使荷瘤動脈、門靜脈支的供血被阻斷,導致腫瘤完全壞死,同時最大限度保護肝組織;此外重視對寄生血管的處理等都是提高TACE療效的措施。
近年國內有報道TACE經肝動脈置管注入放射性同位素,在化療栓塞基礎上加內照射治療肝癌,3、5年生存率提高到74%和56%。自Kan等提出肝癌存在雙重供血後,臨床研究行肝動脈與門靜脈雙重化療的報道增多。有報道肝動脈及門靜脈雙化療加瘤內注射碘油、乙醇治療肝癌,治療後2年生存率可從21%提高至39.6%。也有研究採用球囊導管暫時阻斷瘤段肝靜脈,同時行超選擇性TACE,其療效明顯高於單純TACE組。但這一新技術開展時間短,病例少,尚難評價。
此外,大劑量碘油栓塞法,高溫碘油熱栓塞或加入中葯(華蟾素、喜樹礆等)TACE療法,或TACE後結合放療、無水乙醇注射、微波固化或射頻消融等聯合療法,同時結合免疫,中葯等進行綜合治療可進一步提高對肝癌的療效。
2、肝癌的超聲介入療法
由於各種原因,如肝功能異常,其他嚴重疾病影響,腫瘤部位、大小等因素,暫不能採用手術治療的肝癌,可在B超引導下,對肝癌行局部治療,包括瘤內葯物注射、微波固化、射頻消融、氬氦刀局部冷凍等,近年該療法國內外開展較多,進展很快。
2.1 經皮穿刺瘤內葯物注射
注射葯物包括無水乙醇、醋酸、高熱蒸餾水或鹽水等,其中瘤內無水乙醇注射(PEI)治療肝癌,方法簡便、安全、適應證廣、療效好等受到臨床重視,應用最普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總結2000例肝癌病人,31000次PEI治療,腫瘤壞死縮小率可達61.5-87.9%,腫瘤直徑<3cm的2、3、5年生存率達85%、80%和55%,療效不亞於手術根治性切除。>5cm者2、3年生存率也達到37.8%和15%,延長了病人生存期;作者認為如能聯合TACE等多種療法綜合治療,可進一步提高療效。15-50%的醋酸瘤內注射,較PEI有更強的組織滲透力,浸潤范圍更大,對瘤組織破壞比PEI大1倍以上,其注射葯量及次數比PEI減少。Dodd等研究報道,醋酸治療小肝癌,3、5年生存率可達79%和49%,完全可取代手術切除。
近年,高溫蒸餾水(PHDI)或鹽水瘤內注射療法國內外也始有報道,療效與PEI相仿,但其副反應極少,安全性高。有報道經PHDI治療,腫瘤壞死率達81.2%(56/69),認為
對直徑≤6cm的肝癌療效優於PEI。然而,由於注射量大,瘤內壓力高,能否引起腫瘤擴散等並發症及療效如何,尚待大宗病例觀察。
2.2 射頻消融(RF)治療
這是一種微創治療肝癌的新技術,近年國內外文獻報道較多,療效較肯定。Rossi等報道39例癌結節直徑<4cm的小肝癌和11例轉移性肝癌經射頻治療後,前者中位生存期44個月,在平均約22.6個月的隨訪中,局部復發率<10%。該組原發性肝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4%、68%、40%。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2001)報道100例肝癌經RF治療,63例<5cm的肝癌治療後總有效率達96.4%,瘤體完全凝固壞死率達85.9%,其中59例生存1年以上(仍隨訪中)。認為RF對小肝癌治療可達到與手術根治切除同樣的療效。國內另一組報道也認為RF對直徑≤3cm的肝癌,其組織壞死率可達90-100%,療效好,延長生存期。此療法適用於肝功能差、年老或不宜手術治療;或腫瘤位於肝中央,肝門區;或手術困難的復發性肝癌(<5cm,尤其是<3cm)的病例;無手術指征的大肝癌也可試用,配合TACE綜合治療可提高療效。雖然+,療法有安全、適應證廣、療效可靠等優點,但也應注意穿刺出血、膿腫形成、鄰近臟器損傷、穿孔等並發症,對有黃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礙、腫塊巨大,與膽道關系密切的腫瘤應視為禁忌。
2.3 微波固化(MCT)治療
通過微波熱效應,使腫瘤組織加溫至50℃以上,致瘤組織凝固壞死。此療法國內外已
經應用多年,取得顯著療效。
SATO報道應用MCT治療19例不能切除的肝癌(直徑5-9cm),31個病灶中,28例完全消融獲得根治,2例長期存活,10例無瘤生存10-64個月,3例帶瘤生存17-22個月,療效滿意。國內一組報道27例直徑<3cm的44個肝癌結節,經MCT治療後,腫瘤完全消融率95.5%,1、2、3年生存率為96.2%、81.4%和81.4%,顯示MCT對腫瘤的療效滿意,特別對那些因肝硬化重,肝功能異常,或腫瘤位置特殊,手術風險大或要切除大塊肝組織的小肝癌,MCT無疑是一種簡便、安全、經濟、療效好的方法。也有報道此療法可導致肝功能衰竭、出血,周圍臟器特別是膽道等損傷等並發症,應注意適應證選擇和細致的操作。
2.4 氬氦刀靶向冷凍損毀術
冷凍技術治療肝癌,在國內外已開展多年,獲得一定療效。氬氦刀冷凍損毀術是近年
臨床開展的冷凍治療新技術,氬氦刀通過4或8個能單獨或組合應用的熱絕緣超導刀,插入肝腫瘤組織內,由於超導刀為中空,當輸出高壓氬氣,藉氬氣在刀尖急速膨脹作用,使刀尖區域在1min內降溫至-140℃,腫瘤組織呈冰球狀,冷凍15-20min,腫瘤低溫壞死。理想的治療是,B超下可見冰球超過腫瘤范圍1cm以上。冷凍結束後開啟氦氣加溫系統,使刀尖溫度回升,病變區在數分鍾內解凍並升至20-45℃,化凍過程冰球膨脹爆裂,對瘤組織也能造成嚴重損傷,然後再重復以上循環。
這一療法適應證是:(1)病人一般狀況好,無其它重要疾病;(2)肝功能正常或輕度異常,Child A或B;(3)3個以內腫瘤,腫瘤直徑<5cm;(4)由於某種原因不能行手術或
其它療法療效差的病人。對於較大腫瘤可以逐次試用多根超導刀,或術中多點穿刺治療,術後與TACE等治療結合仍能獲得好的療效。開腹行氬氦刀治療時,因在直視下操作,可採用5-8cm大直徑超導刀,多點穿刺,對半肝以內較大腫瘤也可採用此療法。國外作者報道轉移性肝癌行冷凍治療較多,國外作者報道123例肝轉移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達44%,5年無瘤生存率為30%,10年生存率19%,療效顯著。對於>5cm的大肝癌,配合TACE治療仍有相當的治癒率,明顯延長病人生存期。作者研究,病人術後CD3+、CA4+、CD8+及NK細胞等多種免疫指標均有明顯上升,提示該治療可激發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腫瘤效應。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行氬氦刀治療31例肝癌(原發21例,轉移10例),肝癌直徑≤5cm,治療後AFP轉陰率達80%,CT、MRI復查示腫瘤完全壞死率為66.7%。由於該療法創傷小,恢復快,不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常可獲得良好的療效,目前國內逐漸開展這一新技術。並發症有針道或肝包膜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鄰近器官損傷,血紅蛋白尿甚至導致腎功能不全等。對較大腫瘤的治療,術中需輸液加溫或鋪電熱毯加溫,防止冷休克;術後行鹼化尿液、利尿等保護腎臟等治療。 如何上傳文件??
Ⅲ 求一篇關於介入放射學的綜述論文
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源於血管造影診斷和血管造影學家的創新性思維和實踐。同時,影像設備和介入器材的發展對它的形成和發展亦起著重要作用。
全文已發送
Ⅳ 我是介入專業研究生,但注冊范圍是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專業,請問我能從事腫瘤內科的工作嗎
按執業范圍來說是不能從事腫瘤內科的工作的。臨床醫生的職業范圍分類很粗而且窄,有些交叉和邊緣學科在注冊的時候很麻煩,因為它很可能不屬於現行的某一個范圍,而是跨范圍的。比如介入放射學,如果按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專業注冊也不對路,因為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專業主要是影像學的診斷和放射治療,實際上是不包括介入治療的。介入治療除了使用DSA等影像科的設備外,實際上和影像科的關系不大。我也困惑多年。
Ⅳ 放射醫學畢業論文範文哪裡有
放射醫學畢業論文好寫的,開始也是不懂,也是上屆的同學給的雅文網,專業的就是不一樣,很快就搞定啦
武漢地區核醫學放射防護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
醫學放射設備現狀及分析
現代影視技術在放射醫學研究中的應用分析
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介入放射學認知度調查
2002年萊蕪市放射醫學工作者個人劑量監測分析
福建省臨床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外照射個人劑量水平
核醫學醫務人員的職業風險分析與放射防護措施
核應急和放射應急醫學准備與響應
前進中的放射醫學
江蘇省放射衛生機構應對核與放射事故醫學應急現況調查
萊蕪市放射醫學工作者健康狀況調查分析
《放射事故醫學應急預案編制規范》研究
加強放射醫學信息檢索的培訓
福建省部分臨床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外照射個人劑量分析
現代醫學全新技術——介入放射學治療
放射醫學圖像庫的新進展探析
總結過去,再創輝煌——在第十一次全國中青年醫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術交流會閉幕式上的講話
醫學圖像融合技術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加強放射衛生繼續醫學教育的幾點思考
四川省醫療救治機構核與放射事故應急醫學資源調查
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首屆會員大會暨第四屆醫學影像山東論壇 山東省第16次放射學會議暨山東省第14屆醫學影像學學術研討會徵文通知
核與放射突發事件醫學救援小分隊行動導則研究
歡迎訂閱2002年《中國醫學文摘·放射診斷》
放射醫學的歷史與展望
某醫院核醫學科放射防護監測結果與分析
江西省放射治療、核醫學從業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結果與分析
心血管核醫學中的放射葯物
甲狀腺功能檢查在醫學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中的應用價值
放射醫學教學科研設備的管理
某醫院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分析與探討
Ⅵ 何為介入放射學
介入放射學又抄稱介入治療學,是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合了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學科。它是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超聲和磁共振等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目前已經成為與傳統的內科、外科並列的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Ⅶ 肝癌介入治療護理論文
肝癌介入治療護理論文提綱:
肝癌介入治療是指經股動脈插管將抗癌葯物或栓塞劑注入肝動脈的一種區域性局部化療.它是目前非開腹手術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其療效已得到肯定。肝癌介入治療的優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1、療效確切,治療成功者可見到AFP迅速下降,腫塊縮小,疼痛減輕等;2、機理科學:介入治療局部葯物濃度較全身化療高達數十倍,而且阻斷腫瘤血供,因此雙管齊下療效好,毒性較全身化療小;3、肝癌介入治療操作簡單易行,安全可靠;4、年老體弱及有某些疾病者也可進行,不須全麻,保持清醒,可配合使用護命素減輕葯物傷害;5、診斷造影清晰,可以重復進行,便於多次對比;6、對部分肝癌可縮小體積後作二步切除。7、可作為綜合治療晚期腫瘤重要手段之一。 8、肝癌介入治療費用相對比較低。
肝癌介入治療護理的幾種方式:
1、穿刺部位的護理
術後穿刺點用彈性膠布加壓包紮24h並用沙袋壓穿刺點6h以上,防止穿刺點皮下出血和血腫。24小時後松彈性膠布並覆蓋無菌紗布2~3天,避免浸濕,絕對卧床休息24h,穿刺肢體呈外展伸直位,24小時後方可逐漸離床活動。應嚴密觀察穿刺部位敷料包紮情況,加強巡視,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波動有無減弱或消失,皮膚顏色是否蒼白及溫度是否下降,毛細血管充實時間是否延長,穿刺側下肢有無疼痛和感覺障礙以及早發現股動脈血栓形成。術後24小時本組病人均未出現出血。
2、腹痛的護理
肝癌介入治療術後可出現右上腹肝區疼痛,一般在術後1~3天出現,3~5天可自行緩解,疼痛的程度與栓塞的范圍有關,也可能與腫瘤的供血情況有關。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栓塞後刺激肝包膜或腹膜所致,葯物在腫瘤組織產生高濃度高效價殺傷作用,肝組織局部發生水腫、壞死或異位動脈栓塞致腹痛。密切觀察腹痛部位、性質及疼痛程度,向病人做好解釋,以增強心理承受力。對輕度疼痛者可不做特殊處理,對中度疼痛者給予口服止痛葯物或肌肉注射強痛定鎮痛,對劇烈疼痛者給予哌替啶止痛。
3、發熱的護理
肝癌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化療葯物的使用使造血功能抑制,易造成局部或全身感染。器械要嚴格消毒滅菌,執行無菌操作。術後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如體溫在 38.5℃以下,一般5~7天自行消退;體溫波動在38℃~39.5℃,持續幾天給予葯物和物理降溫,防止因大汗發生虛脫,鼓勵病人多飲水。
Ⅷ 介入治療技術方面的sci雜志有哪些
你這是有文章要發呀還是需要了解一下然後去當做資料書參考呢
Ⅸ 求幫助!介入科的醫生,介入放射學的研究生請進!
那要看什麼地區三甲醫院了,我們北方的三甲相對容易一點兒,南方南京三甲醫院不太 好進;介入相對比較缺人,如果 他招不到人,可能會去自己的相關科室調人,但現在會更注重培養自己的研究生,畢竟科班出身比半路出家的要好。但歸根到底要看個人能力,所謂一招在手,全國能走。既然堅定信心,就邁開大步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