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港珠澳大橋的設計通行能力是多少最大通行能力是多少
珠澳口岸至香港口岸段橋面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通航橋隧滿足近期10萬噸、遠期30萬噸油輪通行。
青州航道橋通航橋隧滿足1萬噸級船舶通行。
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通航橋隧滿足1萬噸級船舶通行。
九洲航道橋通航橋隧滿足5千噸級船舶通行。
淺水區非通航孔橋通航橋隧滿足5百噸級船舶通行。
海底隧道滿足30萬噸級船舶通行。
『貳』 粵港澳大橋是誰設計的那那個設計單位設計的
拱北口岸
港珠澳大橋香港至珠海澳門是海上,到珠海近海會建一個人工島。然後在島上分流,之後走海底隧道,一方至澳門,一方至拱北口岸。現在人工島的地點還沒有定要修在哪裡。珠海的入口已經定為拱北口岸。
是在建人員給我說的。所以我又修改了下答案。
『叄』 珠港澳大橋設計三個人工島是用來做什麼的
是沒有的,整個人工島工程(包括道路、建築等)估計會到2016年才完工。
『肆』 珠港澳大橋的設計單位是哪家
珠港澳大橋的兩種設計方案
第一種由合和實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胡應湘提出,大橋全長約28公里,由香港赤臘角的北大嶼山公路起經大澳,接上一條長1400米、能讓大型船舶通過的斜拉橋,再轉為較低矮橋身越過珠江出口,然後在接近陸地時做Y形分叉,一條通往珠海,另一條接澳門,投資約150億元。 第二種方案由三地專家提出,港口與大橋並舉,以珠海萬山群島的青洲島、牛頭島為中心,建立一個可停泊第五、第六代集裝箱船和100隻散雜貨船、油船、年吞吐能力1.5億噸的國際樞紐深水港———萬山港,東連香港大嶼山雞翼角,西連珠海拱北,南連澳門大水塘,全橋長32公里,預計投資約250億元人民幣。這個方案的最誘人之處是,港區造地6.45萬畝,按每畝地價40萬元計算,可得土地收入260億元,幾乎等於零投資。究竟用哪種方案,目前還在論證階段。
(摘自: 網路)
『伍』 港珠澳大橋中國人設計還是請外國人設計的
自己。
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復雜,建設要求及標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
島嶼隧道工程總工--林鳴曾做客東南衛視,說過這事,中國曾經向世界跨海大橋建設技術最先進的荷蘭要技術,但是技術咨詢費太高,1.5億歐元!當時差不多約合15億人民幣。中國的開價是3個億人民幣。雙方談崩。
中國人賭氣自己干,從零摸索,謹慎論證,嚴格施工,結果造就了被稱為新奇跡的曠世工程。現在,我們的造橋高度,說是世界第一一點也不過。
『陸』 港珠澳大橋作文600 對橋介紹
祖國在不斷的發展壯大,民族也在不斷的交流與融合,科技的高速發展,讓交通更加便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了。
2018年10月24日,也就是今天,備受關注的港珠澳大橋終於正式通車了,這具有重大意義的一項工程終於塵埃落地。
不禁讓人感慨時間過得太快,彷彿昨天還坐在寬敞明亮的大學多媒體教室里看著老師推薦的《超級工程》紀錄片第一期關於港珠澳大橋的介紹,大家課後也會討論,但總覺得建成之日遙遙無期。但轉眼正式開通了。彷彿有一種理想變成現實,見證了奇跡的心情。
雖然畢業後我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工程建築行業,但依然覺得一個龐大的隊伍集中攻克技術難點並最終達成的樣子很迷人並令我興奮。
55公里的跨海大橋,7公里的海底隧道,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整整15年,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工程!確實是當之無愧。
工程的設計,建成無一不體現了建設者們的智慧和汗水,這其中的艱辛,我們不得而知。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就是世界性的強國。
試問一個不發達的窮弱國怎麼可能靠自己實力造出壯觀的宏大的世界第一橋梁?
中國的崛起讓世界矚目,一個又一個望塵莫及得成就展現在世界面前。
面對這巨大而宏偉的工程,作為一個中華兒女,我激動的熱淚盈眶,我為祖國的強大感到自豪,為有這樣精湛的建設感到驕傲,今天讓我們為這些超級工程建設者們致敬,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柒』 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達到120年了嗎
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是120年。
更何況,這還是在淤泥深厚、海洋腐蝕環境嚴峻的外海施工。自然條件復雜,生態環保的要求更加嚴格。這片海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自然保護區,如何在施工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白海豚的干擾,是建設者面臨的嚴峻挑戰。
根據規劃,項目要穿越30萬噸級航道,同時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大橋要滿足30萬噸級巨輪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滿足附近機場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蘇權科說,經過綜合考量,港珠澳大橋的最合理方案定為「橋、島、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這一航段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時在隧道兩側建起人工島。
「人工建島和海底沉管隧道,當時對我們來說都是 超級難題 。南伶仃洋是外海,環境敏感點眾多,如果採用國外技術,要三年才能建成人工島,一是工期太長,二是會對海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海底沉管隧道的關鍵技術一直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無論是技術引進還是合作,代價都非常高昂。何況有的技術還面臨著國際封鎖,花錢也買不來。」蘇權科說。
從前期項目的可研階段到開工建設,科技創新的理念貫穿始終。這個超級工程集結了我國在橋梁設計和施工、材料研發、工程裝備乃至生態環保領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逾百項、發表論文逾500篇、創建工法逾40項。
自2010年起,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啟動了「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涉及大橋建設各項難點,以專業性、創新性、實用性的科技攻關支撐起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在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材料領域取得全面突破,也為我國交通建設行業自主創新、技術進步起到了引領作用。
從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橋,巨龍在離岸20多公里處倏忽隱沒,再在6公里外騰空而起,連接兩端的小島狀似蚝貝,工作人員都親切地稱其為「貝殼島」。
貝殼島不簡單。在外海「無中生有」造出兩座面積10萬平方米的小島,且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創造了世界紀錄。「我們首創了外海深插超大直徑鋼圓筒快速築島技術,僅用了221天就完成兩島築島,縮短工期超過2年,還實現了綠色施工。」蘇權科介紹,採用傳統的拋石填海、圍堤築島技術,工期長達3年,會對周邊環境及航道產生極大影響。科研人員設計了多個方案,最後探索出外海快速築島技術,即採用120個巨型鋼圓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每個圓筒直徑有22米,大概和籃球場一般大;最高達51米,相當於18層樓高;重達550噸,與一架A380空中客車 相當。」
海底沉管隧道,同樣也是龐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達8萬噸。
「要讓這些管節在海底軟基環境下對接安放,難度堪比航天器交會對接,需要精準的遙控、測繪、超算等一系列技術支撐。」 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課題研究負責人徐國平介紹,在水下近50米建設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也被視為「技術禁區」。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傳統沉管隧道都是 淺埋 ,但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頂部荷載超過傳統沉管5倍,如果按照國外經驗,採用節段式管節(柔性),有可能出現接頭抗力不足、接頭漏水等風險。」徐國平說,技術人員最終從理論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結構體系受力及變形機理,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這一方案與國外專家提出的「深埋淺做」方案相比,節省了工期。
「沉管隧道建成後,會不會滲水是成敗的關鍵。因為33個管節之間有大接頭,每個管節又有7個小接頭。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剪力鍵的結構、止水材料的性能以及地震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隧道漏水。」徐國平說,為了攻克這些難題,他們與多個單位合作攻關,就連製作止水帶的材料也用了兩年多時間自主研發。「國外類似沉管接頭的正常漏水率是5%—10%,半剛性結構改善了沉管結構的防水性能,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首次做到了無一處漏水。」
作為世界最大的鋼結構橋梁,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高達42萬噸。「這相當於10座鳥巢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能抗16級台風、7級地震。」蘇權科說,大橋的鋼橋面鋪裝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也創造了世界紀錄。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座大橋全部採用了「搭積木」的方式來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包括上千噸重的橋墩、橋身和100多米高的橋塔,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製造,然後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製造、精密安裝。
「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 大型化、工廠化、標准化、裝配化 的理念。」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表示,施工現場緊鄰航道,每天來往船舶4000多艘,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採用了這種全新的大橋建設模式。「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干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岸上預制則讓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蘇權科感慨地說:「如果不是國家的整體科研和裝備實力到了這一步,做這樣的整體設計是不可想像的。」
港珠澳大橋要做精品工程,設計壽命達到120年,這在我國橋梁史上是從未有過的。「海工環境下,鋼橋面疲勞開裂和混凝土海蝕早期破壞是行業通病,要建成一流工程,必須藉助科研的力量來攻克這兩大行業痼疾。」作為港珠澳大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之一——「混凝土結構120年關鍵技術」的負責人,王勝年帶領團隊進行攻關,從理論、技術、材料、工藝等多方面著手,作出了適合港珠澳大橋的耐久性設計。
港珠澳大橋也是綠色工程。施工之初,最讓人揪心的白海豚僅有1400頭;主體工程完工後,白海豚增加到1800頭。「這也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子課題,我們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學、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合作,組建團隊,300多次出海跟蹤,拍攝30多萬張照片,對海域內1000多頭白海豚進行了標識,並摸清白海豚生活習性,在施工時採取針對性保護措施。」餘烈說,出海時能看見白海豚,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工人們既期盼偶遇白海豚,又會刻意避開,讓它們少受干擾。
『捌』 港珠澳大橋設計有多長
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其中珠澳口岸人工島將率先動工。將建的跨境跨海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全長49.968公里,其中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達35.578公里,相當於9座深圳灣公路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玖』 珠港澳大橋最初有哪兩種設計方案
珠港澳大橋最初有兩種設計方案,第一種由合和實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胡應湘提出,大橋全長約28千米,由香港赤臘角的北大嶼山公路起經大澳,接上一條長1400米、能讓大型船舶通過的斜拉橋,再轉為較低矮橋身越過珠江出口,然後在接近陸地時做Y形分叉,一條通往珠海,另一條接澳門,投資約150億元。第二種方案由三地專家提出,港口與大橋並舉,以珠海萬山群島的青洲島、牛頭島為中心,建立一個可停泊第五、第六代集裝箱船和100隻散雜貨船、油船、年吞吐能力1.5億噸的國際樞紐深水港——萬山港,東連香港大嶼山雞翼角,西連珠海拱北,南連澳門大水塘,全橋長32千米,預計投資約250億元人民幣。這個方案的最誘人之處是,港區造地6.45萬畝,按每畝地價40萬元計算,可得土地收入260億元,幾乎等於零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