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財經會計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財經會計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9 18:28:08

⑴ 求一篇財經系會計專業的畢業論文!拜託了各位 謝謝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比較分析 來源:中國論文網( www.paperlw.com ) 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對比 規范研究方法是指通過強調演繹方法對會計理論進行研究,並由此形成規范會計理論。規范研究方法所強凋的是世界應該如何來運行,而不關心世界是如何運行的,它試圖判定「應當是什麼,應當不是什麼」。它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推理,即從已有的科學結論、原理和定律出發,推知另一個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演繹方法。演繹法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一類事物共有的屬性,其中每一個事物必須具有,所以,從一般必然推知個別。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個別,要求其前提正確,推理嚴密。只要前提是經過實證的科學事實,前提和結論之間具有可靠的邏輯關系,那麼,所得的結論就一定是正確有效的。規范會計理論體系就是以建立會計目標為起點,一旦目標被界定,就必須描述某些關鍵性的定義和假設。基於這些定義和假設,便可展開對會計目標實現過程的邏輯結構研究。因此,規范性會計理論主張不應受會計實務的影響去發展會計理論,強凋會計理論應當高於會計實踐並指導會計實踐。規范會計理論下的會計模式都是先假定會計目標再繼而進行邏輯推理的結果。由於目前人們對會計目標認知上的差異,根據單一目標建立起來的會計模式,在會計信息已成為公共信息的今天,其有效性正越來越受到懷疑。 實證研究方法的出發點是指以事實結果為標准,驗證與衡量理論或觀點、假說的正確性。它是指通過確認假設,以事實、實際的情況,由觀察數據產生的相互關系等為對象,經過實驗而求得近似的正確性的一種方法。實證研究被引入會計領域是時代的要求,是會計學發展的必然。現代社會中,為決策服務的預測成為焦點性的問題,會計領域必須適應這種社會環境的變化,向決策部門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上世紀60年代末,由於對會計信息的利用者提供有實用價值的信息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尤其對有效市場假設進行的大規模實驗驗證的結果給規范會計理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為這些經驗結果表明,規范會計賴以生存的某些假定條件實際上並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將實證經濟理論引入了會計領域,實證研究逐漸引起會計界人士的重視。其具體背景是,1976年,美國著名會計學家詹森在斯坦福大學主持會計講座期間,首先提出應以實證方法從事會計研究。1978年,美國會計學家瓦茨和齊默爾曼合作發表了「關於決定會計准則的實證理論」一文,1979年,兩人又合作發表了「會計理論的供給與需求」一文,這是最早關於實證會計研究的論文。此後,這一理論逐漸系統化。1986年,瓦茨和齊默爾曼出版了《實證會計理論》一書,提出了這一理論的基本框架,並把它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兩位教授所在的羅徹斯特大學也因此脫穎而出,實證會計研究碩果累累,因而人們將實證會計學派稱之為「羅徹斯特學派」。 二、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 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目的是解釋所觀察到的會計現象,並尋找出這些會計現象發生的原因。它是以經驗與實證法為基礎,以數學模型為工具所形成的新理論。實證會計理論認為會計實務是發展會計理論的基礎,從所觀察到的會計實務現象中推導出隱含的會計理論。因此,實證會計研究總是既將理論作為終點,又將理論作為起點。實證會計研究的過程一般是:確立研究課題→尋找相關理論→提出假設或命題→使假設或命題可操作化→設計研究方案→搜集數據資料→分析數據以檢測假設或命題→分析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的內容,在瓦茨和齊默爾曼的《實證會計理論》中,大致可概括為:(1)提出了有效假設與資本資產計價模型;(2)研究會計贏利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3)對競爭性假設的實證檢驗;(4)對會計信息與破產風險的相關性進行驗證;(5)對會計人員及管理人員所運用的會計程序與報酬計劃、債務契約進行實證檢驗;(6)對會計與政治活動、會計政策的選擇等進行實證檢驗。在以上實證研究的內容中,提出了契約成本、代理成本、政治成本等概念,進一步論證了契約理論和各種最佳選擇的必要性。實際上,在我國目前的會計理論研究中,存在大量的可作實證研究的課題。比較經常性的有:(1)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時間、內容、文字風格、方式等受何種因素的影響;(2)公司為何要用某一信息披露策略;(3)公司信息披露策略和戰術的選擇與變更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及對管理人員、投資者、債權人、公司職員的影響;(4)選擇和變更會計方法的制約因素;(5)會計方法選擇和變更對企業、投資者及管理人員的經濟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後果;(6)會計方法選擇和變更對企業股票價格的影響;(7)會計法規和准則的社會經濟後果;(8)會計信息使用者如何使用公司的會計報表等。 另外,集中研究同一課題或將同一課題細分之後加以分別研究,也是實證研究的一個傾向。為了使企業經營趨於合理,必須對特定的課題集思廣益,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或者將同一課題劃分為一個個子課題,分別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實證研究在中國方興未艾,是比較熱點的會計研究方法,尤其是隨著財務會計實證研究內容的泛化。傳統財務會計中的會計報告部分佔整個會計實證研究的第一位。同時,關於會計准則等會計制度的研究也占重要地位。概括起來說,跨學科研究的廣泛展開,對實務課題研究的重視,即反映會計環境的課題增多也是明顯的例證。今後對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數據預測、信息利用者的決策、行動方案的選擇等進行實證研究,仍將是一個主要的方向。但是,在應用實證法時,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1)選題的適應性;(2)實證會計研究的規范性;(3)數據的質量;(4)模型和方法的適應性;(5)驗證結果的客觀性;(6)避免研究對象過於集中。 三、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局限性 當前,我國會計界,實證研究異軍突起,並得到許多人的極力推崇,對規范會計研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絕大多數屬於規范會計研究,會計理論往往注重於假說與推論,缺乏應用價值。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會計研究領域內新的問題不斷涌現。一方面,企業自主權不斷擴大,企業內部經濟利益關系日趨復雜,企業內締約各方受經濟利益驅動而對會計行為施加的影響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公司制企業日益增多,資本市場日趨復雜,會計信息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方式和程度倍受關注。因此,為彌補傳統會計理論的缺陷,推行實證會計研究十分必要。但是,應當明確,兩大會計研究各有其優缺點,因重視一方而偏廢另一方極不可取。實際上,實證會計理論的局限性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粗略的替代變數來表示契約成本與政治成本。由於對所採用的一些概念還不能予以明確的解釋並加以量化,驗證模式中的契約成本、政治成本等只好以「替代物」來表示;(2)限定的線性模型缺乏依據,在所假設的模型中,預測能力較低;(3)契約中的變數都是線性的,忽視了相互之間存在著共線性。這樣,要獨立分析各個變數的影響就很困難;(4)大部分實證會計理論進行的研究多限於某一時點上的對比。這種對比,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尚值得懷疑。因此,實證研究在選題方面大都集中於可以取得經驗數據的一些財務會計問題,但對一些會計基本理論問題卻很少、甚至從不涉及,同時它很注重某些經濟現象與會計的關系的研究,卻常常有意或無意迴避財務會計的技術方法。在實證會計理論中,一些模型中相關參數可能是言過其實的,以致有時直接和用被修整的會計信息進行不實的實證,這樣產生的實證結果,就會顯得過於勉強。例如,企業行為的改變究竟應歸因於會計准則的變化,還是歸因於經濟環境的變化等。這是實證研究包括實證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中固有的缺陷。此外,由於實證會計研究難以計量企業行為的影響尤其是會計選擇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因此,從統計角度而言,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即使已試圖用其它變數進行替代,也無法迴避其方法論上的缺陷。 以上分析可得出這樣的結論,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並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規范研究的結論需要實證研究加以驗證,實證研究需要規范研究的結論作為基礎和前提。只重視一方面忽視另一方是有失偏頗的。歸根到底,會計研究是為了在會計理論研究方面取得對社會有價值的成果,其研究結論要能解決會計實踐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會計實踐所遇到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採用相應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瓦茨,齊默爾曼。陳少華,等譯。實證會計理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威廉姆。司可脫。陳漢文,等譯。財務會計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湯雲為。會計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4]劉明輝。走向21世紀的現代會計[C].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5]盧永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哲學思考[J].會計研究,2000,(6)。 [6]劉玉廷。關於會計研究方法問題[J].會計研究,2000,(12)。 [7]湯雲為。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1,(5)。 作者:未知

⑵ 會計專業畢業論文

我有一些材料,不過你這題目沒法寫很多字數。如果你需要,我貼一些材料給你。

《企業會計准則——借款費用》內容較以往有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企業固定資產入賬價值降低,財務費用加大,導致資產總額下降,當期利潤減少,從而對企業財務報表產生較大影響。

一、對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企業固定資產入賬價值降低,財務費用加大,導致資產總額下降,當期利潤減少,從而對企業財務報表產生較大影響。

借款費用准則對借款費用可予以資本化的資產范圍有嚴格的限定,即僅限於固定資產,只有發生在固定資產購建過程中的借款費用,才能夠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予以資本化。發生在其他資產(如存貨、無形資產)購建或者製造過程中的借款費用,不能夠予以資本化。即使是為了購建固定資產而借入的專門借款所發生的費用,如果不能夠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也不能將其計入固定資產價值。即資產支出已經發生;借款費用已經發生;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要的購建活動已經開始。假如企業為建造某項固定資產所借的專項借款已經劃入企業賬戶,借款費用也已經發生,但固定資產的

購建活動尚未開始,已發生的借款費用,盡管是為建造該項固定資產而專門借入的款項所產生的,也不能將其計入該項資產的成本,只能作為當期費用。當所購建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後,所發生的借款費用就應停止資本化,而應計入當期損益。至於那些購入時即可使用的固定資產,也不允許將相關借款費用資本化計入該固定資產。由於上述條件的限制,因專門借款而發生的費用金額計入購建固定資產的成本有可能小於實際發生的費用,導致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降低,從而減少了資產負債表中固定資產的比例。

二、對企業利潤表的影響

借款費用准則對借款費用可予以資本化的借款范圍也有嚴格的限定,即僅限於專門借款;企業只有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專門借入的款項才允許予以資本化,其他借款(流動資金借款等)所發生的借款費用均不允許資本化,而應計入當期損益。

為了正確劃分資本化金額與費用化金額,在具體會計核算過程中,要求會計人員改變以往的傳統的會計處理方法,隨時記錄固定資產購建過程中每一筆支出發生的費用。如果平時不進行賬務處理,月底或年底突擊記賬,在加大個別專用借款支出佔用會計期間的同時,又增加了累計資產支出加權平均數總額,從而造成借款費用資本化高估的現象,以至於形成固定資產總額的增加,企業利潤虛增。

為了更謹慎地反映企業經營成果,准則還對每期允許資本化費用設定限額,即每期允許企業資本化的利息金額應以當期實際發生的利息為限,不得超過當期專門借款實際發生的利息金額。如果在累計資產總額超過了專門借款總額的情況下,表明企業佔用了除專門借款以外的其他資金(如企業自有資金等),由此產生的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同時,借款費用准則對購建固定資產過程中發生的非正常中斷時間和原因作出了明確規定。即中斷時間如果超過3個月,且中斷不是購建固定資產過程所必須的,則中斷期間發生的費用應計入當期費用,不應予以資本化。假如將非正常中斷期間發生的費用計入相關資產成本中,有可能導致資產價值高估和利潤虛增,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鑒於此,企業財務人員只有認真掌握准則的規定,才能准確核算企業的各項支出,企業的財務報表也更具有真實性、可比性。

⑶ 求會計畢業論文

在我國資本市場出現一系列會計造假事件(藍田股份、鄭百文、銀廣廈、紅光實業等)和美國資本市場一連串丑聞(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案等)驚曝之後,關於會計誠信問題的研究已成為會計學界、經濟學界乃至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楊雄勝,2002;李心合,2002;張維迎,2002;王善平,2002;等);政府部門也對此給予了高度關註:朱總理在為三個國家會計學院提了「不做假帳」的校訓後,在世界第十六次世界會計師大會上再次要求所有會計審計人員必須作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准則,不做假帳」,恪守獨立、公正的原則,不屈從和迎合任何壓力與不合理要求,不已職務之便謀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布希在一系列會計舞弊案後也提出:「一切破壞公眾信任的行為,都是不能容忍的」。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即,以「己之誠實」換「他人之信任」。一個主體若長期誠實守信,就形成自己的信譽。誠實信譽是兩個對等的概念(王善平,2002)。同樣,會計誠信是指隨經濟發展對會計信息要求的不斷提高,會計界對社會的一種承若。即以會計誠實守信的態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本文擬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之上,對會計誠信的原因及其治理作一探討。

一、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一)會計誠信問題的表層原因

美國一系列財務丑聞表明,各大會計公司可以為了咨詢費而默認公司或助其造假,獨立董事不獨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默許經營者的造假行為而不顧中小股東的利益;在我國,鄭百文公司前後三年採取虛提、返利、費用掛帳、無依據沖減成本、費用跨期入帳等手段,虛增利潤1. 439億元;瓊民源、大慶聯誼、銀廣廈等證券市場舞弊案無不牽涉到注冊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從這一系列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據調查,當會計人員同本單位負責人意見產生分歧時,只有16. 87%的會計人員認為應該做到堅持原則,在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中會計人員應負的責任方面,有38%的會計人員主動出謀劃策、配合作假行為。(韓傳模、郝景昭,2002)因此,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偏低是會計誠信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對會計人員的培養只重技術傳授不重道德教育①又是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偏低的重要原因。

會計教育重技術輕道德,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偏低只是會計誠信缺失的一個表層原因,但不能因此認為不重要,在相同的制度安排和相同的背景下,不同的會計人員將會有不同的選擇,正如前面所講的調查中,畢竟還有部分會計人員能堅持原則、「不做假帳」。

(二)會計誠信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

光從表面找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找出其深層原因(制度原因),才能從制度安排層面上解決會計舞弊和審計失敗導致會計失信危機,實際上會計舞弊和審計失敗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所共同引起的。在此,我們不討論人的有限理性問題,僅從制度方面進行分析。

1、制度本身的缺陷。法律制度越健全,不講信譽的成本就越大,人們就將越講信譽(張維迎,2002)。對於會計制度這一結論同樣適用。會計制度制定機構的不合理性極其所制定的會計制度本身的有效性是會計誠信形成的基礎。下面將從我國會計制度(以會計准則為例)的制定機構及制定程序和會計制度及相關層面尋找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實證研究表明,會計准則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手段,還具有經濟後果,會計准則的制定也是一個政治程序。因此,一項准則的出台是綜合各方面力量的結果。一項准則制定如沒有經過允當程度(eprocess),則很難達到使各利益集團「均衡滿意」的結果,從而使得不能從准則中獲得好處的集團違背准則的可能性增大,會計誠信問題可能因此而生。這就對會計准則制定機構提出了要求,即獨立性和廣泛的代表性。獨立性是指准則制定機構不應受到少數利益集團的控制,而是自主地根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制定科學、公正、合理的會計准則;廣泛的代表性則是指制定機構的組成人員應能代表最廣大的利益集團的利益,讓各方都參與到這個規則的博弈過程中來。我國會計准則由財政部會計司制定的,它是一個典型的政府機構。這種政府主導型的准則制定模式是與我國國有企業的優勢地位、會計職業界的不發達相適應的,但也應該看到其不合理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權多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以政府為主導的准則制定機構也應當吸收更多的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私營企業的代表。另外,目前參與准則制定的人員多是剛從院校畢業的、對會計實踐經驗的感性認識不夠豐富的「書生」(劉峰,1996),容易出現准則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我國會計准則形成過程的「隱蔽性」②和社會各界參與程度的不夠,一方面,勢必影響會計准則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合理性。各企業、利益集團當不能在准則制定階段維護自己的利益時③,就在事後(即執行當中)違背誠信原則,以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另一方面,這種准則制定過程實際上是沒有提供一個供社會多利益集團(包括政府)重復博弈的機制。而這是信譽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之一(張維迎,2002)。

要使當事人的不誠實行為能被及時地發現,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是關鍵,這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市場的完善程度,二是注冊會計師的監督作用。市場機制越完善,信息不對稱現象越少,信息的傳遞也會越順暢,但要想市場機制達到理想的完善的狀態是不可能的,因而就要設置第二因素來克服第一個因素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它雖然無法完全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但可有效抑制這一現象的發生④。當前,我國由於制度弊端導致審計公司無法保持獨立性。如在98年以前,中國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由政府經營,從而很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預。另外,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治理結構也存在極大的弊端。其結果是審計公司缺乏誠信舞弊的積極性,企業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犧牲「會計誠信」,與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合謀生成「內幕」信息,從而無法形成社會與企業之間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當作為理性經濟人的經理層的不誠信行為由於信息傳遞機制的問題不能被委託人或監管機構所及時發現,其違規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管時,經理人員必然會違背會計誠信而去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會計誠信」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承諾———誠實、信用,屬於社會意識范疇。現行會計制度的安排(正式或非正式)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將決定會計誠信,這就涉及到會計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問題。因為合理、有效的會計制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會計誠信程度的高低。既定製度安排下,只有誠信對謀取利益有助的情況下,誠信才能真正為本(陳新權,2002)。這對會計制度安排的要求就是以利益導向為基礎,即當遵守會計法規時,不但誠信可以提高,從而提高其自身的無形資產價值,使得不遵守法律所帶來的收益小於遵守法規帶來的收益。

2、會計制度執行方面。(1)我國發展股市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國有企業融資,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程度是本地區政府所高度關注的,而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經濟的總體情況。因此,各級政府將會極力為本地區企業的上市融資出謀劃策,這是因為資金的融入一方面可能幫助貧困企業脫困;另一方面,大量資金的注入將增強本地經濟的活力指數,而在當前情況下,每年上市的公司數額有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博弈結果將是實行上市配額制,這又進一步促進當地政府對企業上市的干預度,甚至不惜往要上市的企業注血,如在「猴王」的上市過程中,宜昌市就曾撥劃500萬元給其做「效益 」。政府幹預的表現就是對企業管理層,大股東作假帳、造效益行為的縱容和對注冊會計舞弊的默許甚至指使其作弊。地方政府由一個市場公平秩序的維護者、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淪為」一個會計造假的幕後指使者。我國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的另一個部門是中國證監會,它其實也是一個政府職能部門,一方面它不希望虛假會計信息上市,因為由涉假會計信息所引發的資本市場危機是其工作失誤的表現;另一方面,它又要貫徹中央政府的主要方針、政策(劉峰,2002)。證監會的這種兩難處境使其無法很好地履行監督的義務,在維護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和貫徹中央政策方面出現「一邊倒」的傾向。這種政府監管的形同虛設連同和社會監管的乏力,企業內部監管的薄弱使得理性經濟人更加「理性」,更加懂得如何運用「誠信成本」換取經濟利益。

(2)對違規上市公司懲罰機制的不合理和力度不夠也是良好的會計誠信難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⑤一方面,未給予當事人嚴厲的懲罰。在鄭百文造假的處理中,只對董事長、總經理等12人和參加作弊的注冊會計師進行了行政處罰。據《財經》雜志報道,1981年以來,只有大約10名會計師因作弊行為而被剝奪了再從事這一職業的資格。另一方面,懲罰的范圍不夠,大量的上市公司舞弊案都與當地政府的默許、幕後指使有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幾個參與造假的政府官員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受到了相應的懲罰?

3、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已經嚴重製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國公司制度缺陷。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的,由於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

二、會計誠信問題的根源

市場經濟發展的程度越高,不確性越大,用正式契約(制度)對社會各方面進行全面的規范的成本也就越大,非正式契約作為替代品發揮作用也應該越大。但非正式契約履行的基礎是誠信。因此,市場經濟越發展,對誠信的要求也就越高。從這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也是一種誠信經濟。要使社會誠信的發展跟上市場經濟的需要,就需要使社會思想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築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全同步。換言之,當經濟、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上層建築的發展完全同步,平衡發展,誠信將不再是一個問題。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誠信(會計誠信)產生的根源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要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完全均衡發展是不可能的,故嚴格意義上的誠信也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我們日常所講的誠信社會中的「誠信」是有一個度的。即以能夠維持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為限。當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落後,人們頭腦中還大量殘存著計劃經濟和封建殘餘思想,而市場經濟卻在堅定不移地往前推進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尤為突出,其引發的結果就是誠信的缺失(會計誠信只是其中的一個較突出的方面)。因此,對會計誠信的治理絕不能就會計誠信論會計誠信,必須把它放到整個社會、整個市場經濟體系之中去加以考慮和治理。

三、治理對策

與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相對應,對其治理也應該從五個不同的層次著手。

首先,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誠信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⑥會計誠信教育要從課堂開始抓起,注重對即將走向會計工作崗位的人員的教育,注重對已經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的誠信品質的培養,從而營造會計誠信氛圍,培養會計誠信精神,塑造企業誠信形象,打造會計誠信品牌。在進行誠信教育的同時,注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建立必要的會計職業道德准則,由「良心主導」型轉向「基於規范型」的會計職業道德模式(田昆儒,蘇亮,2002)。另一方面,推行信息檔案制度,形成良好的社會誠信輿論氛圍,建立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的個人信息檔案,並向全社會公開。對信譽嚴重不良者,各單位嚴禁聘用,從而促使單位個人珍惜自己的信譽。不僅如此,還要使我國逐步形成良好的誠信輿論氛圍,人人蔑視造假者,讓造假者成為「過街老鼠」,無地自容,這樣的輿論氛圍的監督是市場經濟得以良性運轉的基礎。

其次,加強會計制度方面的建設。會計制度建設包括會計制度本身和會計制度執行兩個方面。前面我們分析了會計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對會計誠信有著基礎性的影響,但在我國,相比較而言,會計制度的執行方面顯得更為突出。加快會計准則的研究和制定,減少會計虛假信息的施展空間。一是完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留有過多的靈活性,是財務報告粉飾的重要前提。因此,防範財務報告粉飾,應該對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予以完善,主要包括:適當調整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則。(1)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作為首要目標。眾所周知,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重要質量特徵,可靠性和相關性孰輕孰重,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但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如果一味強調借鑒國際慣例,盲目側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則可能加重財務報告粉飾的嚴重性,因而,當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更為重要,這是我們審視我國近幾年來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後得出的結論。(2)正確處理統一性和靈活性的關系。應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減少可供公司會計選擇的餘地,尤其是對於收入和費用的確認、計量原則應盡可能地明確規范,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財務報告粉飾的可能性。同時,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若過於強調統一性,不給會計人員以適度的專業判斷空間,也會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在強調統一性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如何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二是針對我國特別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現的信息披露問題加以規范。信息披露中主要存在兩大類問題:第一是信息披露的非主動性。上市公司對會計信息披露總是抱著能夠少披露就少披露,能夠不披露就不披露的心態,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應該主動承擔的義務和股東應該獲得的權利。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了信息披露的非主動性,包括臨時報告披露的隨意性和定期報告披露的滯後性。150家上市公司中,就有87家上市公司未履行重大事件的披露義務。第二是信息披露的虛假性。這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嚴重、危害最大的問題:(1)虛增利潤;(2)募集資金使用情況披露不實;(3)披露內容虛假或具有誤導性的信息;(4)盈利預測弄虛作假。要從根本上解決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必須加強公司治理,強化監事會等監督機構的職能和作用。為減少會計欺詐事件的發生,審計師、公司管理層及財務專業人員之間必須建立合作關系,營造無虛假財務申報的環境,提高各級金融機構負責人會計反假意識,對本單位會計資料真實披露承擔法律責任。對公司提供虛增利潤而導致給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要實行經濟賠償責任。

第三,要保證會計信息傳遞機制的有效性就必須加強對中介服務機構管理。解決會計制度和中介服務方面的問題可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1)將地方政府和有關監管機構(如證監會)納入責任主體,使它們對自己造假責任和監管失職負責。(2)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從中國證監會對違規公司的處理來看,都是以行政處罰為主,以刑事處罰和民事賠償為輔,這是不盡合理的。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特別是美國,讓證券違法最為膽顫的不是行政訴訟或行政處罰,而是小股東提起的民事訴訟要求民事損害賠償(湯立斌,2002)。民事賠償制度的建立可使得管理當局、中介機構違規的成本增大到其違規的收益,從而減少他們違規的動力。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為此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首先要切實建立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股東等財務信息需求者參與監控的動機和能力,這包括健全董事會、建立審計委員會、建立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強力約束、建立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基於合約的委託代理關系等措施;其次是完善業績評價機制,應考慮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等的非財務會計指標,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與企業目標約束掛鉤;三是改變激勵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為,就是要把對經營管理者的激勵措施將長期績效補償與短期工薪支付分開;四是要通過持股結構的調整,分散大股東的股權,增加股權之間的相互制衡,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五是建立和健全獨立董事制度,增強董事會內部制約機制,切實維護中小股東利益;六是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范公司的財務行為。

第五,從誠信產生的根源著手,營造一個誠信的社會氛圍。前面論述了誠信產生的根源在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對會計誠信的治理還應從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角度進行,這就涉及到政治體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的培養,這必將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

⑷ 會計畢業論文

論文的組成元素。通常,包括圖形、公式、演算法、證明等等。論文應該是圖文並茂的。通常情況下,如果讀者是同一領域的研究人員,他們看完論文的圖片及圖注就可以知道這篇文章大體所做的工作。因此,要標注好每一幅圖片所展示的信息,但盡量簡潔。圖和文本要保持一致,並且互為補充,所有圖在論文中都是必須提及的。不同的圖有不同的要求:做論文找小柯畢業論文吧,幫我做過篇教育的論文,速度很快提出與論文不同的解決方案,你覺得你在性能、方法、效益等方面有新的方法,那就產生了新的idea,不斷地磨合,修正,完善你的idea,就慢慢成為一篇比較好的論文;

⑸ 急,在線等,求會計專業財經管理方面的畢業論文

海爾財經管理管理面面觀論文

海爾集團15年來,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高速穩定增長,從一個瀕臨倒閉集體小廠發展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其經驗被美國哈佛大學列為成功管理範例。這里筆者就海爾管理等層面,試作一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張瑞敏介紹:在海爾創業初期採取的是直線職能式管理,它是根據企業當時的情況確定的。當時工廠有600名員工,由於企業連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廠情況十分混亂,採取直線職能式管理,易於控制強化管理和解決混亂局面;在海爾進入多元化的發展階段,採取的是矩陣結構管理,以項目組為主。使職能與項目有機地結合,促進企業發展;在新經濟時代,海爾採取了「市場鏈」。一邊整合企業外部資源,一邊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每個部門、每個員工都面對市場,變職能為流程,變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為顧客滿意度最大化。新的業務流程從市場獲得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後把這個信息轉化為訂單:物流根據訂單采購;製造系統按訂單生產;商流把產品送到用戶手中。由於消費者的需求永遠是動態的,因此企業永遠保持著非平衡的有序的動態發展狀態。我們來看看海爾幾種成功的管理模式——

一、OEC管 理 法。「OEC」管理法,即英

http://www.fw38.com/1/1/7365.htm

⑹ 會計本科論文

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分析 內容包括 稅收 會計 稅收會計 財務會計 差異分析 -隨著我國會計</A>制度和制度改革的深入進行,特別是1994年實行的分,使我國的稅收制度與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的分離越來越明顯,因此,將會計收益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在財務會計系統外單獨反映的稅收會計便應運而生了。所謂稅收會計是核算與監督稅收資金運動的一門專業會計。目前</A>分析</A>研究</A>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對於我國加入WTO後與世界</A>接軌,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在目標方面的差異

稅收會計的目標是提供稅收業務信息,保證國家稅收及時、足額上交入庫和公平稅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減少偷漏稅款的行為,有利於保護國家稅款的安全完整,滿足國家經濟發展</A>的需要。它根據國家</A></A>權力的需要,確定應稅所得的范圍,超過費用扣減范圍的要依法征稅,所提供的業務信息主要服務於國家稅務部門和企業</A>經營</A>者,稅收會計主要是依法納稅服務。財務會計的目標是為了保證會計計量及其利益分配的公正、合理、合法,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經濟信息以及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財務報告。稅收資金屬於國家所有,稅務機關無權支配和使用,它的取得既不需要償還,也不需要向支付者(納稅人)付出任何報酬和費用(稅收的無償性),它既不周轉,也不增值,因此稅收會計不存在成本與盈虧的核算,會計核算的目的是通過提供綜合的稅收業務信息,控制稅收活動,加強稅收管理。企業資金歸企業所有、支配和使用,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既要考慮資金周轉,又要考慮價值增值,這就要求會計部門為企業提供有用的經營信息,並利用核算信息控制企業經營活動,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為此,企業財務會計必須核算經營成本與盈虧,以創造盈利,增加收入。

二、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在依據</A>法規方面的差異

稅收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的稅收法令、條例為依據,以穩定的稅收收入為出發點,採用統一稅收制度確認計稅標准,按照一般會計原則處理各種納稅義務,具有強制性,並隨著國家稅法的不斷完善,處理納稅義務的具體方法</A>也隨之發生變化。財務會計是依據《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來處理會計事項,企業可根據宏觀經濟狀況、經營對象、經營方式、管理制度的不同對某些相同的會計事項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具有自主性。稅收會計更多地體現了宏觀經濟發展的要求,而財務會計主要是滿足微觀企業者和經營管理者的需要,體現投資者實現資產保值與增值的需要。

三、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在核算原則方面的差異

稅收會計在處理企業由於納稅活動而引起的資金運動時,雖然不必完全擺脫財務會計的原理和方法,但兩者在存貨計價、工資支出、捐贈支出、業務招待費支出、折舊方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根本區別是在確認收益的實現時間和費用的可扣減性方面,稅收會計是按照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合並使用,採用分段聯合製作為核算原則。而財務會計主要採用權責發生制的核算原則計算</A>收益和費用。收付實現制要求納稅人只有在實際收到或實際支付時,才能在年度列報損益或列報費用;而權責發生制則是以收入和費用已經發生為標准來確定當期收益和費用的一種方法,即只要已經發生了收益與費用,不論是否已經實現,均列入當期收益和費用之中。稅收會計為了保障稅收收入,便於徵收管理,一般不允許估計收益與費用,要求貫徹稅收剛性的原則,在會計期間內的現金稅金、上解稅金、在途稅金、入庫稅金、提退稅金(包括征後減免退庫)和損失稅金方面,按照收付實現制進行核算;在應征稅金、欠繳稅金和征前減免稅金方面按照權責發生制進行核算。財務會計只要求達到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目的,允許企業在一定情況下對收益和費用進行估計,採用權責發生制核算企業收益和費用,企業按照會計准則進行會計核算,呈現出較大的靈活性。

四、稅收會計</A>與財務會計在信息處理時間和時間依據方面的差異

在財務會計中,有會計分期的假設。會計分期假設的含義是企業</A>在持續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A>業務可以歸屬於人為劃分的各個期間。這種因會計需要而劃分的期間稱為會計期間。在會計實踐中,各國企業會計期間的選擇主要由企業自行確定,會計期間既可以選擇等距離的時間,又可以選擇不等距離的時間。企業選定的會計期間決定了企業對外編制財務報表的時間。由於年度以12個月計算</A>,因此企業往往選擇會計年度為12個月。會計年度不一定與公歷年度一致,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會計年度為公歷年度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可見,會計期間決定了企業對外編制財務報表的時間間隔。

在稅收會計的實踐中,企業的有關處理應與稅法的要求相一致。從各國的情況看,稅收會計的編制是以年度為基礎的,不同的國家由於</A></A>、習慣、立法機關召開會議的時間等因素不同,財政年度開始的時間也會不同。如法國、比利時、中國</A>的財政年度與公歷年度一致;英國、日本、加拿大財政年度從4月1日起到次年3月31日止;義大利、瑞典、挪威從7月1日起到次年6月30日止;美國從10月1日起到次年9月30日止。在財政年度內,國家一方面要組織財政收入,另一方面要安排財政支出。國家不可能等到全年的財政收入在財政年度末收齊後再安排財政支出。而世界各國企業均以會計年度為基礎確定應交所得稅,但大都採用在財政年度內預交所得稅、年末結算、多退少補的辦法,由於稅收會計的處理期間與企業財務會計的處理期間並不一定相同,因而造成在信息處理時間與時間依據上可能出現偏差。

總之,分析</A>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既符合目前</A>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並且對我國加入WTO後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會計教育</A>的發展</A>,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畢業論文網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探討 內容包括 會計信息 失真 企業會計 會計 信息失真 -[關鍵詞]企業</A>;會計</A>信息;失真;探討

[摘要]本文指出,企業改革不到位、企業領導</A>化、激勵機制不健全以及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A>,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並就此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會計信息是</A>者、者和債權人等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作出、防範經營風險的主要依據。會計信息失真將會給管理者、投資者和債權人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本文針對這一問題作一探討。

Ⅰ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會計信息失真從表面看是管理問題,或者是單位領導或會計人員的個人行為,但究其實質,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企業改革不徹底、不到位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層原因。如企業經營者的權責問題還未徹底解決,企業經營者往往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政企分開的問題還未徹底解決,企業不能成為真正的獨立經營者,政府往往為了地方利益或領導政績而自覺不自覺地支持企業的虛報行為。

第二,企業領導行政化和會計人員監督權的弱化,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目前</A>我國對大部分集團企業的領導的管理仍然集中於政府部門,這種管理有著濃厚的</A></A>色彩,使集團企業的領導不僅是一個企業家還要是一個政治家,導致會計信息要迎合企業領導的意志,而使會計信息失真。同時,人事管理制度還未化,企業職工流動困難,會計人員不得不按企業領導的意志進行會計核算,會計人員所應有的監督權被弱化,從而使會計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的實際</A>狀況。

第三,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由於</A>上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東部與西部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經營者的收入聯系的緊密度低,對經營者的積極性激勵不夠,導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或小集體利益鋌而走險,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賬外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第四,內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從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主體看,企業的會計負責人是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會計人員的工資報酬是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企業經營者服務並隨著企業經營者的意志而改變。從企業外部對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看,社會中介及政府審計監督受人力、財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後監督性質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違法違紀行為,這也是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依法行政的隨意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執法不嚴,執法的隨意性大,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朝量化方向發展</A>。第六,會計人員本身素質不高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響</A>。業務素質不高,職業道德觀念不強,會計人員缺乏科學</A>的理論</A>和嚴格的業務訓練是一方面;對會計人員的日常考核和繼續教育</A>、知識更新的管理環節存在弱化現象,使會計人員的實際業務水平大打折扣是其二。

Ⅱ防範會計信息失真的建議探討

消除會計信息的失真要治本治表雙管齊下。從外部來說,要凈化外部,強化外部監督機制,完善法規;從企業內部來說要加強會計控制建設,從管理層抓起,抓好源頭,並要提高財會人員思想品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做到標本兼治。

1、從外部宏觀上看,首先要按市場要求,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A>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才能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A>,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其二,企業用人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程序辦,充分引入競爭機制,要建立起能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經營者業績和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改變單獨依靠未經核實的「數字」來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業績的做法。其三,完善財經法規制度,充實財務會計管理手段。企業可利用網路</A>實現對分支機構、遠程庫存的遠距離財務監控和集中管理。其四,加大內部、外部控制力度,強化企業內部財會管理、監督權,確保會計信息真實。

2、從內部微觀上看,企業</A>可通過加強會計</A>控制建設來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1)加強會計控制,拓寬對會計控制的認識。傳統的會計控制是指會計人員通過對反映經濟</A>業務的原始憑證的復核與檢查以證實其是否真實地記錄了各項客觀的經濟業務,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記賬憑證、各類賬簿及報表的相互核對及審閱,實現對經濟業務的監督與控制。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情況下,單一的控制環境使會計履行控制與監督職能比較容易,會計信息輸出也較客觀。但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所有者與經營者客觀上存著利益不相容、信息不對稱及激勵不相容三大矛盾,使得現行會計下,會計反映失實,會計控制弱化。在承認「人都是有限的理性經濟人」這一前提條件下,會計代表誰來控制經濟業務這種主體選擇的不同,必然導致其控制內容</A>與方法</A>的不同。代表經營者的控制或再監督顯然不同於代表所有者的監控,所以兩權分離環境下會計控制的利益代表及控制目標需要重新審定。

(2)加強會計控制,優化會計控制的環境。具體來講,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設計出一套使經營者在獲得激勵的同時又受到相應的約束,以保障所有者權益的機制。激勵與約束的有效結合,將使經營者行為與所有者目標實現最大程度的一致。對經營者的約束,所有者可以利用業績評價,或通過董事會利用公司章程規定經營者的許可權范圍,還可以派出監事會直接監督經營者的代理權,以維護所有者權益;對經營者的激勵可以嘗試推行年薪制與股票期權計劃,使經營者利益與股東利益相結合。

(3)充分發揮會計控制的作用,改變現行會計管理體制。由所有者委派財務總監,領導會計機構及會計工作,財務總監對所有者負責,會計人員對財務總監負責。公司業務運行則由經營者全權負責,財務總監與經營者相互配合相互監督,通過財務總監使所有者與經營者達到激勵相容。財務總監制的會計管理體制下,會計控制的范圍不僅僅是賬、證、表的相互核對與審閱,還應包括業務流程的標准化設計與控制、業務處理過程不相容職務的控制、事後的復核與分析</A>控制、財產清查核對控制。除此而外,各公司可根據自己的業務特點,結合經營戰略、管理方法設置其他必要的控制點。通過關鍵控制點的有效運行,實現會計控制的目標———維護所有者權益,使會計提供的信息具有相關性與可靠性。(4)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及職業道德,使會計控制有效發揮作用。首先,應重視會計人員專業技術資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將對外提供真實信息作為聘任、考核會計人員的重要內容。其次,要切實抓好會計人員的經常性管理。主要是加強對會計證的管理,以保證持證會計人員真正具備從事會計工作的能力,保證會計證的權威性、嚴肅性。再次,要切實抓好會計人員繼續教育</A>,提高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修養。一個財會人員不僅要精通業務、熟悉法規,具有高超的會計水平,更要品質好、思想過硬,真正與企業共命運。因此,財會人員需要不斷充電、回爐,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為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提供前提條件。

總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一要從宏觀方面入手,真正建立與完善現代</A>企業制度和監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執法力度,使企業、單位在法制的軌道上正常運營;二要從微觀角度入手,加強會計人員的管理和繼續教育,加強單位內部制度的建設,強化內部監督,遵守國際規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把握這兩個方面,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A>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