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會計畢業論文
在我國資本市場出現一系列會計造假事件(藍田股份、鄭百文、銀廣廈、紅光實業等)和美國資本市場一連串丑聞(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案等)驚曝之後,關於會計誠信問題的研究已成為會計學界、經濟學界乃至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楊雄勝,2002;李心合,2002;張維迎,2002;王善平,2002;等);政府部門也對此給予了高度關註:朱總理在為三個國家會計學院提了「不做假帳」的校訓後,在世界第十六次世界會計師大會上再次要求所有會計審計人員必須作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准則,不做假帳」,恪守獨立、公正的原則,不屈從和迎合任何壓力與不合理要求,不已職務之便謀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布希在一系列會計舞弊案後也提出:「一切破壞公眾信任的行為,都是不能容忍的」。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即,以「己之誠實」換「他人之信任」。一個主體若長期誠實守信,就形成自己的信譽。誠實信譽是兩個對等的概念(王善平,2002)。同樣,會計誠信是指隨經濟發展對會計信息要求的不斷提高,會計界對社會的一種承若。即以會計誠實守信的態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本文擬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之上,對會計誠信的原因及其治理作一探討。
一、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一)會計誠信問題的表層原因
美國一系列財務丑聞表明,各大會計公司可以為了咨詢費而默認公司或助其造假,獨立董事不獨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默許經營者的造假行為而不顧中小股東的利益;在我國,鄭百文公司前後三年採取虛提、返利、費用掛帳、無依據沖減成本、費用跨期入帳等手段,虛增利潤1. 439億元;瓊民源、大慶聯誼、銀廣廈等證券市場舞弊案無不牽涉到注冊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從這一系列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據調查,當會計人員同本單位負責人意見產生分歧時,只有16. 87%的會計人員認為應該做到堅持原則,在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中會計人員應負的責任方面,有38%的會計人員主動出謀劃策、配合作假行為。(韓傳模、郝景昭,2002)因此,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偏低是會計誠信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對會計人員的培養只重技術傳授不重道德教育①又是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偏低的重要原因。
會計教育重技術輕道德,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偏低只是會計誠信缺失的一個表層原因,但不能因此認為不重要,在相同的制度安排和相同的背景下,不同的會計人員將會有不同的選擇,正如前面所講的調查中,畢竟還有部分會計人員能堅持原則、「不做假帳」。
(二)會計誠信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
光從表面找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找出其深層原因(制度原因),才能從制度安排層面上解決會計舞弊和審計失敗導致會計失信危機,實際上會計舞弊和審計失敗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所共同引起的。在此,我們不討論人的有限理性問題,僅從制度方面進行分析。
1、制度本身的缺陷。法律制度越健全,不講信譽的成本就越大,人們就將越講信譽(張維迎,2002)。對於會計制度這一結論同樣適用。會計制度制定機構的不合理性極其所制定的會計制度本身的有效性是會計誠信形成的基礎。下面將從我國會計制度(以會計准則為例)的制定機構及制定程序和會計制度及相關層面尋找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實證研究表明,會計准則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手段,還具有經濟後果,會計准則的制定也是一個政治程序。因此,一項准則的出台是綜合各方面力量的結果。一項准則制定如沒有經過允當程度(eprocess),則很難達到使各利益集團「均衡滿意」的結果,從而使得不能從准則中獲得好處的集團違背准則的可能性增大,會計誠信問題可能因此而生。這就對會計准則制定機構提出了要求,即獨立性和廣泛的代表性。獨立性是指准則制定機構不應受到少數利益集團的控制,而是自主地根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制定科學、公正、合理的會計准則;廣泛的代表性則是指制定機構的組成人員應能代表最廣大的利益集團的利益,讓各方都參與到這個規則的博弈過程中來。我國會計准則由財政部會計司制定的,它是一個典型的政府機構。這種政府主導型的准則制定模式是與我國國有企業的優勢地位、會計職業界的不發達相適應的,但也應該看到其不合理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權多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以政府為主導的准則制定機構也應當吸收更多的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私營企業的代表。另外,目前參與准則制定的人員多是剛從院校畢業的、對會計實踐經驗的感性認識不夠豐富的「書生」(劉峰,1996),容易出現准則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我國會計准則形成過程的「隱蔽性」②和社會各界參與程度的不夠,一方面,勢必影響會計准則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合理性。各企業、利益集團當不能在准則制定階段維護自己的利益時③,就在事後(即執行當中)違背誠信原則,以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另一方面,這種准則制定過程實際上是沒有提供一個供社會多利益集團(包括政府)重復博弈的機制。而這是信譽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之一(張維迎,2002)。
要使當事人的不誠實行為能被及時地發現,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是關鍵,這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市場的完善程度,二是注冊會計師的監督作用。市場機制越完善,信息不對稱現象越少,信息的傳遞也會越順暢,但要想市場機制達到理想的完善的狀態是不可能的,因而就要設置第二因素來克服第一個因素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它雖然無法完全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但可有效抑制這一現象的發生④。當前,我國由於制度弊端導致審計公司無法保持獨立性。如在98年以前,中國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由政府經營,從而很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預。另外,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治理結構也存在極大的弊端。其結果是審計公司缺乏誠信舞弊的積極性,企業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犧牲「會計誠信」,與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合謀生成「內幕」信息,從而無法形成社會與企業之間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當作為理性經濟人的經理層的不誠信行為由於信息傳遞機制的問題不能被委託人或監管機構所及時發現,其違規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管時,經理人員必然會違背會計誠信而去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會計誠信」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承諾———誠實、信用,屬於社會意識范疇。現行會計制度的安排(正式或非正式)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將決定會計誠信,這就涉及到會計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問題。因為合理、有效的會計制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會計誠信程度的高低。既定製度安排下,只有誠信對謀取利益有助的情況下,誠信才能真正為本(陳新權,2002)。這對會計制度安排的要求就是以利益導向為基礎,即當遵守會計法規時,不但誠信可以提高,從而提高其自身的無形資產價值,使得不遵守法律所帶來的收益小於遵守法規帶來的收益。
2、會計制度執行方面。(1)我國發展股市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國有企業融資,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程度是本地區政府所高度關注的,而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經濟的總體情況。因此,各級政府將會極力為本地區企業的上市融資出謀劃策,這是因為資金的融入一方面可能幫助貧困企業脫困;另一方面,大量資金的注入將增強本地經濟的活力指數,而在當前情況下,每年上市的公司數額有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博弈結果將是實行上市配額制,這又進一步促進當地政府對企業上市的干預度,甚至不惜往要上市的企業注血,如在「猴王」的上市過程中,宜昌市就曾撥劃500萬元給其做「效益 」。政府幹預的表現就是對企業管理層,大股東作假帳、造效益行為的縱容和對注冊會計舞弊的默許甚至指使其作弊。地方政府由一個市場公平秩序的維護者、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淪為」一個會計造假的幕後指使者。我國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的另一個部門是中國證監會,它其實也是一個政府職能部門,一方面它不希望虛假會計信息上市,因為由涉假會計信息所引發的資本市場危機是其工作失誤的表現;另一方面,它又要貫徹中央政府的主要方針、政策(劉峰,2002)。證監會的這種兩難處境使其無法很好地履行監督的義務,在維護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和貫徹中央政策方面出現「一邊倒」的傾向。這種政府監管的形同虛設連同和社會監管的乏力,企業內部監管的薄弱使得理性經濟人更加「理性」,更加懂得如何運用「誠信成本」換取經濟利益。
(2)對違規上市公司懲罰機制的不合理和力度不夠也是良好的會計誠信難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⑤一方面,未給予當事人嚴厲的懲罰。在鄭百文造假的處理中,只對董事長、總經理等12人和參加作弊的注冊會計師進行了行政處罰。據《財經》雜志報道,1981年以來,只有大約10名會計師因作弊行為而被剝奪了再從事這一職業的資格。另一方面,懲罰的范圍不夠,大量的上市公司舞弊案都與當地政府的默許、幕後指使有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幾個參與造假的政府官員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受到了相應的懲罰?
3、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已經嚴重製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國公司制度缺陷。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的,由於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
二、會計誠信問題的根源
市場經濟發展的程度越高,不確性越大,用正式契約(制度)對社會各方面進行全面的規范的成本也就越大,非正式契約作為替代品發揮作用也應該越大。但非正式契約履行的基礎是誠信。因此,市場經濟越發展,對誠信的要求也就越高。從這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也是一種誠信經濟。要使社會誠信的發展跟上市場經濟的需要,就需要使社會思想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築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全同步。換言之,當經濟、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上層建築的發展完全同步,平衡發展,誠信將不再是一個問題。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誠信(會計誠信)產生的根源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要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完全均衡發展是不可能的,故嚴格意義上的誠信也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我們日常所講的誠信社會中的「誠信」是有一個度的。即以能夠維持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為限。當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落後,人們頭腦中還大量殘存著計劃經濟和封建殘餘思想,而市場經濟卻在堅定不移地往前推進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尤為突出,其引發的結果就是誠信的缺失(會計誠信只是其中的一個較突出的方面)。因此,對會計誠信的治理絕不能就會計誠信論會計誠信,必須把它放到整個社會、整個市場經濟體系之中去加以考慮和治理。
三、治理對策
與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相對應,對其治理也應該從五個不同的層次著手。
首先,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誠信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⑥會計誠信教育要從課堂開始抓起,注重對即將走向會計工作崗位的人員的教育,注重對已經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的誠信品質的培養,從而營造會計誠信氛圍,培養會計誠信精神,塑造企業誠信形象,打造會計誠信品牌。在進行誠信教育的同時,注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建立必要的會計職業道德准則,由「良心主導」型轉向「基於規范型」的會計職業道德模式(田昆儒,蘇亮,2002)。另一方面,推行信息檔案制度,形成良好的社會誠信輿論氛圍,建立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的個人信息檔案,並向全社會公開。對信譽嚴重不良者,各單位嚴禁聘用,從而促使單位個人珍惜自己的信譽。不僅如此,還要使我國逐步形成良好的誠信輿論氛圍,人人蔑視造假者,讓造假者成為「過街老鼠」,無地自容,這樣的輿論氛圍的監督是市場經濟得以良性運轉的基礎。
其次,加強會計制度方面的建設。會計制度建設包括會計制度本身和會計制度執行兩個方面。前面我們分析了會計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對會計誠信有著基礎性的影響,但在我國,相比較而言,會計制度的執行方面顯得更為突出。加快會計准則的研究和制定,減少會計虛假信息的施展空間。一是完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留有過多的靈活性,是財務報告粉飾的重要前提。因此,防範財務報告粉飾,應該對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予以完善,主要包括:適當調整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則。(1)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作為首要目標。眾所周知,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重要質量特徵,可靠性和相關性孰輕孰重,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但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如果一味強調借鑒國際慣例,盲目側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則可能加重財務報告粉飾的嚴重性,因而,當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更為重要,這是我們審視我國近幾年來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後得出的結論。(2)正確處理統一性和靈活性的關系。應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減少可供公司會計選擇的餘地,尤其是對於收入和費用的確認、計量原則應盡可能地明確規范,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財務報告粉飾的可能性。同時,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若過於強調統一性,不給會計人員以適度的專業判斷空間,也會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在強調統一性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如何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二是針對我國特別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現的信息披露問題加以規范。信息披露中主要存在兩大類問題:第一是信息披露的非主動性。上市公司對會計信息披露總是抱著能夠少披露就少披露,能夠不披露就不披露的心態,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應該主動承擔的義務和股東應該獲得的權利。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了信息披露的非主動性,包括臨時報告披露的隨意性和定期報告披露的滯後性。150家上市公司中,就有87家上市公司未履行重大事件的披露義務。第二是信息披露的虛假性。這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嚴重、危害最大的問題:(1)虛增利潤;(2)募集資金使用情況披露不實;(3)披露內容虛假或具有誤導性的信息;(4)盈利預測弄虛作假。要從根本上解決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必須加強公司治理,強化監事會等監督機構的職能和作用。為減少會計欺詐事件的發生,審計師、公司管理層及財務專業人員之間必須建立合作關系,營造無虛假財務申報的環境,提高各級金融機構負責人會計反假意識,對本單位會計資料真實披露承擔法律責任。對公司提供虛增利潤而導致給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要實行經濟賠償責任。
第三,要保證會計信息傳遞機制的有效性就必須加強對中介服務機構管理。解決會計制度和中介服務方面的問題可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1)將地方政府和有關監管機構(如證監會)納入責任主體,使它們對自己造假責任和監管失職負責。(2)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從中國證監會對違規公司的處理來看,都是以行政處罰為主,以刑事處罰和民事賠償為輔,這是不盡合理的。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特別是美國,讓證券違法最為膽顫的不是行政訴訟或行政處罰,而是小股東提起的民事訴訟要求民事損害賠償(湯立斌,2002)。民事賠償制度的建立可使得管理當局、中介機構違規的成本增大到其違規的收益,從而減少他們違規的動力。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為此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首先要切實建立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股東等財務信息需求者參與監控的動機和能力,這包括健全董事會、建立審計委員會、建立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強力約束、建立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基於合約的委託代理關系等措施;其次是完善業績評價機制,應考慮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等的非財務會計指標,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與企業目標約束掛鉤;三是改變激勵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為,就是要把對經營管理者的激勵措施將長期績效補償與短期工薪支付分開;四是要通過持股結構的調整,分散大股東的股權,增加股權之間的相互制衡,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五是建立和健全獨立董事制度,增強董事會內部制約機制,切實維護中小股東利益;六是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范公司的財務行為。
第五,從誠信產生的根源著手,營造一個誠信的社會氛圍。前面論述了誠信產生的根源在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對會計誠信的治理還應從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角度進行,這就涉及到政治體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的培養,這必將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
2. 畢業論文關於財務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探討好寫嗎
這個主要看你自己。
供參考:
財務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可以說是公司內部的主要財務管理機制。本文對目前公司財務分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對完善公司財務分權提出了幾點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財務決策財務執行財務監督研究 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 2.董事會為大股東所控制的加快,企業的組織形式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廣西南寧 從我國的國情看,由於過度集中的股權結構,小股東葉茂機電自動化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機械設備研究開發銷 高度分散,董事會被大股東所控制,或由內部人控制,形同售,計算機軟硬體產品開發銷售、網路系統集成、技術咨詢 虛設,沒有形成健全的董事會以確保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等技術。公司致力於為製糖產業開發新技術、研製新裝備, 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層制度,來評價和進行監督股東權擁有多項國家專利技術。為糖廠節能降耗、提高糖品質及產 益。中小股東,債權人,雇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企業財務量,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取得良 管理的需要難以落實。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司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研究開發 3.監事會監督職能有限體系、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市場營銷體系和售後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企業採用的是單層的董事會制度,董事會和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對財務進行科學 事會只有部分平行的監督權,但無法控制和戰略決策權,無的「三權」分立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 權任免董事會成員,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無權參與並對董 一、財務「三權」概述 事會和經理的決策。同時由於中國《公司法》和其他法律、 1.財務的決策機制 法規還不完善,只注重股東價值導向,只重視了董事會的作 財務決策機制主要是資金進行財務決策權的制度安排,它 用卻忽視了監事會本身的地位,導致監事會可以說只是一個涉及到金融機構,行使財務決策權,如何進行財務決策和承擔 受董事會所控制的議事機構。監事會常常因為自身素質局限決策的後果等問題。根據每一級的金融問題應成為一個獨立的 和利益驅動不夠,還不能有效的行使監督權,監事會成員也財務決策主體,有一個完整的財務權力,責任和利益要求,需 因為缺乏有利益動力監督的債權人代表、終極產權代表、內要在公司內部建立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財務決策機制。 部股東代表與職工代表,成了法律所規定的虛設品。 2.財務的執行機制 三、企業領導財務分權的職責 財務的執行機制是財務行政權力行使的制度安排,它涉及 總經理是協調者,對管理負責,類似立法權。公司總經到金融學科如何進行財務活動,財務控制,財務成本等問題。 理在業務發展的初期,要抓業務工作,但隨著市場的逐漸成在金融結構的執行機構,應結合企業的組織結構,業務特點, 熟,公司的管理和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要,這時要把注意力管理的要求和其他因素,主要應用財務管理,金融政策,金融 轉到管理上,對業務只看大盤子。利益共享,來組織財務主體的財務行為的協調與控制。 銷售經理是執行者,對業績負責,類似行政權。銷售經 3.財務的監督機制 理是為公司的業績負責的,是公司策略的直接執行者。在設 財務的監督機制主要是對資金進行財務決策和執行的權 計公司財務管理體系時,要有三權分立的管理思想,明確職力制約的制度安排。督促企業在各方面的程序和滿足企業的 責。同時要對公司的激勵與考核重新設計,讓共同的業績和要求,促進活動的法制化管理行為科學。財務監督是監督金 他們的收入相關,培養團隊精神,這樣互相制約,互相配合融活動,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法律和法規以及企業文化制度 的平衡關系就可以建立。的規定,使金融活動中的不法行為得到控制,威懾和制約違 四、完善企業財務分權的對策法行為,保證財務活動的正常運行;促進企業資源的合理配 財務部門在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督與控制中起著舉足輕置和有效利用,實現業務目標。 重的作用,對財務部門集中控制,相當於把握了公司的脈搏。
3. 我的畢業論文是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現在也寫開題報告,請高手幫個忙!!急啊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
摘要:中小企業對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一些中小企業由於沒有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
度,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加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是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良性循環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控制;風險
當今,中小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
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發
展過程中,一些中小企業存在著內部管理薄弱、經濟效益較
差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致
使其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因此,加強中小企業內部控
制制度的建設是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良性循環的重要途徑。
一、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負責人內部控制觀念淡薄
很多中小企業負責人輕視內部控制,習慣於行政指揮,
家長式管理、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現階段由於企業外部監
督比較薄弱,一些中小企業負責人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
不足或者說不願意建立和執行內部控制,他們認為自己足可
以保證財產的安全,制定內部控制就是對管理經營權的干
預。因此,往往不願去關心,更不願帶頭執行。中小企業家
長式的管理特點,使得負責人任人唯親,為自己謀取利益帶
來更大的方便。可見,有些企業是不願對自己進行控制的,
其對內部控制的理解是對下不對上。管理者對自我控制的
排斥使得內部控制無法有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的環境,從而
也影響了企業全體員工對內部控制的理解和執行。
(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基礎薄弱,會計信息失真嚴重
1.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設置不符合會計規范,會計人員
綜合素質偏低。由於中小企業經營規模較小、員工較少,有
的企業乾脆不設會計機構,有的即使設置但也是層次不清,
分工不明確,有的企業會計兼任出納或保管員。在會計人員
的任用上,有的會計人員無證上崗,有的會計人員知識結構
老化、專業水平較低,使得許多理論上完善的會計方法與會
計技術無法實施。中小企業常見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親屬,
完全依領導的意願做帳;
2.財產清查沒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不明確,清查程序
不規范,企業資產長期不對賬,不盤點,既造成了會計信息失
真,又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
3.部分中小企業內部會計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會
計的日常控制依賴於會計的日常監督,內部會計監督要求會
計人員對本企業內部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但是一些企
業的管理者經常干預會計工作,會計人員受到管理者干預或
利益的驅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圖辦事,使會計的監督職能
無法履行。
(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缺失或不完善
目前中小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遠不如大企業那
么明顯,尤其中小企業中的民營企業,投資者就是經營者。
因此,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不夠重視,內部控制制度殘缺不
全或雖有幾項制度,實際工作卻從未實行內部控制,個別企
業甚至沒有書面的內控制度。他們認為,中小企業規模較
小、組織簡單,一個人往往要做多項工作,不需要內部控制,
或也不宜有完善的內控制度。這些片面的觀念使得他們不
重視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即使建立了內部控制,有的也
只是流於形式。遠遠達不到《會計法》及財政部頒發的示範
性文件提出的系統化、規范化的要求,致使企業不能實現內
部控制的目標,給企業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
(四)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執行沒有很好地分離制約
現階段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的運作仍沿用過去的傳統
管理方式,一人說了算,存在「重大」無標准,「決策」無民主的
領導獨斷專行的現象,由於權利高度集中,排斥了集體領導
決策的優勢,加大了企業經營決策的風險。當今社會大凡出
現重大舞弊行為的企業,基本上均是授權不當、權力過大且
控制不力引起的,給企業長期發展埋下了隱患。
(五)風險意識差,內部壓力不足
由於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間競爭越來越激烈,企
業經營風險不斷加大,然而從我國中小企業現狀來看,其風
險意識並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企業管理人員的思想意識中
第20卷第5期
2007年10月
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
Journal of Jiangxi Finance College
Vol.20 No.5
Oct.2007
沒有經營風險的概念,更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管理機制,因
此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以上種種問題使得中小企業資信度較差、經營能力低
下、企業核心競爭力缺乏。因此,中小企業為了迎接新經濟
形勢下的機遇和挑戰,為了自身的發展,必須建立健全內部
控制制度。
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設計原則
隨著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
用,各級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
中小企業內控制度的設計必須依據政府法令、會計法規和企
業會計准則,根據單位所處的經濟背景、單位管理的需要,以
及內部控制的要求與處理方法等進行設計。內控制度的設
計前提和基礎是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內控制
度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企業的根本利益和理財目標。基
於以上要求,中小企業內控制度設計應當考慮以下原則:
(一)遵循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和切合中小企業實際情
況的原則
企業內控制度設計要遵循國家統一的規定,以要充分考
慮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特點和要求,使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
性。凡是可由企業自主選擇的財務事項,企業應根據國家統
一規定並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規模、經營方式、組織形式等
方面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規定。有的中小企業業務量較小,
會計核算只能採用集中核算方式,即會計機構統一辦理。在
職責劃分上應注意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如出納與稽核的分
離,出納與總帳、明細帳的分離。
(二)崗位責任原則
內部控制的設立是與企業管理模式緊密聯系的,企業按
照其推行的管理模式設立崗位。因此,體現這一原則首先將
經營管理活動劃分為若干具體的工作崗位,並根據崗位相應
賦予工作任務和職責許可權,規定操作規程和處理程序,明確
紀律、規則和檢查標准,以使責、權、利相結合,做到事事有人
管,人人有專職,辦事有標准,工作有檢查,以此來增強每個
人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從而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三)原則性和靈活性協調配合
企業在制定內部控制時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
策,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企業運轉特點,即企業人、財、物、信
息各種因素,產、供、銷各個過程,籌資、投資、收入與分配各
個環節,都要綜合發揮作用。協調配合原則是指各項經營管
理活動中,各部門或人員必須相互配合,各崗位和環節都應
協調同步,各項業務程序需要緊密銜接,從而避免相互扯皮
和脫節現象,以保證經濟管理活動的連續性和有效性。因
此,中小企業內控制度的設計不僅要有原則性,而且還應根
據其目標、任務、環境、人員素質的高低等因素的變動而具
有靈活性。
(四)講究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是體現企業成果和競爭力的主要目標,內部控
制設計目的就是要規范企業經濟行為,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目
標的實現。貫徹成本效益原則,即要求企業必須科學地進行
經營管理,力爭以最小的控製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企
業只有在其提供特定數量與質量的會計信息所帶來的效益
大於其提供會計信息的耗費的情況下,才是有必要的。因
此,在設計內部控制時要考慮其設計和運行成本與效益的關
系,才能實現成本與效益的最佳組合。對重要經濟業務活動
要進行重點控制,對一項經濟業務活動的關鍵環節實行重點
控制。選擇關鍵控制點是實現少花費而高效率控制的重要
途徑。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建立和健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有效實現企業經營管理
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有效的內部控制關鍵是對人的控制
「權力制衡,以人為本」,要想把內部控制工作落到實處,
企業就要著重加強對內部控制行為主體「人」的控制,因此健
全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必須要從「人」這一要素入手。
1.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內部控制應當關注觀念的變革
與創新。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者進行內部控制的法制宣傳和
學習,並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防止高度集權,僵化的經營運
作,增強自我約束力,提高自覺執行內控制度的意識,並創造
一個良好的控制環境,保證內部控度的有效執行。
2.激發員工參與內部控制的熱情。內部控制的建立是
一項系統工程,從本質上講,企業員工既是內部控制的主體
也是內部控制的客體,他們的理解和參與對企業內部控制的
完善和執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基
礎。要讓員工熱愛企業,企業的成敗與他們息息相關,這樣
他們才有參與企業管理的熱情,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企業員
工的內部控制意識。
(二)以財務管理為中心,建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各項管理制度的基礎,其基本目標
是查錯防弊,保護財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會計控制構成了內部控制的關鍵和核心,會計控制在內部控
制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具有獨立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1.適合中小企業的崗位特點。由於中小企業業務量較
少,會計核算宜採用集中核算的方式,即由會計機構統一辦
理,一般可由會計主管兼總帳會計,明細帳會計兼稽核。在
職責劃分上應注意不相容職務的相互分離,財會人員與經濟
業務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許可權
應當明確,並相互分離、相互制約。
2.抓原始憑證,從源頭上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在經濟活
動中,如會計人員依據不真實的原始憑證進行核算,會導致
一系列的會計信息失真,因此,企業的每一筆經濟業務,必須
填制或取得原始憑證並送交財務部門,會計人員按國家統一
的財務制度進行審核,以保證每項經濟業務入帳的正確性及
合法性。
3.加強日常的核對制度,包括帳證核對,帳帳核對,帳表
核對,帳實核對等,日常核對制度對保證會計記錄的真實、完
75第5期劉海明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
整、正確,保證會計控制的有效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4.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會計人員的素質狀況和
積極性調動如何,直接影響會計工作水平的提高。要建立一
個科學合理的培養、評價、選拔會計人才的機制,調動他們的
積極性。同時制定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並進行這方面的宣傳、
教育,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
(三)加強對關鍵點的控制
中小企業由於人員較少,機構設置簡單,不像大企業職
能劃分明確,設置的職能部門較多,有利於採取授權控制、會
計系統控制、內部審計監督等控制方法,內部控制相對較完
善。而中小企業應加強對關鍵點的控制,在實施企業內部控
制時,如何找到關鍵點,通過點的控制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
的作用,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企業內部控制點應該設在
三個方面上:
1.資金。對企業資金籌集、調度、使用、分配等實行嚴格
的控制,進行全程監控,防止資金體外循環。
2.成本費用。對企業的各項成本費用的支出,實施嚴格
的監管,防止出現舞弊行為。
3.權力使用。對企業各經營環節、經濟活動操作者的權
力實施有效監控,要注意是否經過授權,權責是否明確,是否
進行了不相容職務的劃分,相關的監督人員是否進行了檢查
和審核。以防止權力濫用,造成經濟損失。只有抓住了控制
關鍵點,才能達到內部控制的目標。
(四)規范法人治理結構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企業管理體制的核心,企業要從所
有者立場出發,不但要把企業最高管理者行使權利的過程納
入內部控制的監控范圍,而且要將其作為內部控制的重點監
控對象,要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使
決策系統、管理系統和監控系統各司其職協調運轉,有效制
衡。
(五)強化風險意識,增強企業競爭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形成,企業將面臨
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面臨著成功的挑戰和失敗的風
險,風險影響著每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中小企業一般沒有
投資的風險,但存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中小企業產品單
一,資金不雄厚,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差,企業管理者風險意識
普遍淡薄,生產經營的許多方面都會受到來自企業內外諸多
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如原材料供應、產品的銷
售市場情況的變化,以及不可預見的自然因素的變化等都會
給企業的經營帶來很大風險,中小企業更有必要強化風險意
識,通過風險預警、風險識別、風險評估等措施,對財務風險
和經營風險進行防範和控制。在未來企業激烈的競爭中求
得生存和發展。
此外,還有諸如建立檢查考核和評價機制、有效的激勵
和約束機制、內部審計和監督機制等,總之,建立健全中小企
業內部控制,要立足企業經營管理實際,既要突出控制的重
點,改進控制的弱點,又要通盤考慮,不留空白,達到內部有
效控制的目的。
(責任編輯:黎 芳)
(上接第53頁)
參考文獻:
[1]經庭如、許文.優化我國地方稅體系的戰略性思考.稅務
研究[J]. 2002.5.
[2]單學勇.合理分權:中央與地方稅收關系的必然選擇.改
革[J]. 2001.6.
[3]鞏暉.應進一步完善地方稅收體系.河南財政稅務高等
專科學校學報[J]. 2005.2.
[4]賈康、劉軍民.非稅收入規范化管理研究.華中師范大學
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 2005.5.
[5]周鵬、詹耀文.論分稅制條件下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關
系的嬗變.上饒師范學院學報[J]. 2003.2.
4. 誰能幫忙翻譯一下畢業論文的摘要,經濟法畢業論文,不要用翻譯軟體哪,我只有這些分都給你!
Listed companies for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Dispersed ownership of listed companies as a public company, shareholders and more social influ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law for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aspect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Board Secretary of system problems,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5. 我是經濟學系的,畢業論文題目為「論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壓力」,我有些無從下手,希望大家給點意見多謝
從小處著眼
我這兒有個關於中小企業的
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近幾年來,中小企業雖然有了飛速發展,但也面臨許多亟需解決的困難。
1. 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因素
第一、體制不順,社會服務體系之滯後。當前,我國的企業依然按照原有的所有制、部門和區域分屬於不同部門。婆婆眾多,職能交叉,多頭管理,致使管理混亂、口徑不一,使中小企業無所適從。在項目審批、產品鑒定、職稱評定等方面職責不清。這種多方重復"管理"的狀況也造成"三亂"現象極為突出,客觀上加重了企業負擔。而中小企業勢單力薄,需要社會提供多方面服務。國外許多國家如英、意、日都設有專門社會中介組織為中小企業在產品開發、市場定位、咨詢、技術服務等方面服務。而我國目前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體系極不健全。
第二、 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規范的市場。我國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根據經濟類型和行業來制定的,而不是根據不同企業規模所具有不同的行業特徵。因此,政府出台政策明顯偏向於大企業,而對中小企業一直未形成系統扶持。在稅收上(國有企業先繳後退,中小企業無此優惠),中小企業特別是個私企業往往是小額納稅人,增值稅發票難以抵押。土地上,國有企業享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增值稅減免政策。企業要發展,資金至關重要,而我國目前尚無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金融機構。加之商業銀行體制改革後權利上收,以中小企業為放貸對象的基層銀行有責無權,有心無力;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後,逐級下達"存貸比例",使本來就少的貸款數量更為可憐,貸款供應缺口加大。而且由於中小企業多無資產抵押,貸款擔保難。
第三、 產權不清晰,發展缺乏動力。由於上述體制不順,政策不公和行業限制等原因,個私企業戴"紅帽子"(集體、鄉鎮企業)、穿"洋外衣"(三資)應運而生。由於產權不清,一些中小企業就不願發展壯大,企業發展缺乏應有的動力,企業的發展受到人為的限制。
2. 中小企業自身的障礙
第一、 經營機制和組織制度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特別是許多個私企業組織結構不健全、管理混亂。在中小企業改革過程中,由於改革不規范、不徹底,許多企業並沒有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運作,改革走形。許多改制企業改制後並沒有真正建立起規范的法人治理機構,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沒有實質性變化。"董事會"、監事會"等難以真正運轉。
第二、 經營者素質不高,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我國中小企業管理人才奇缺,全國大型企業每百萬職工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為10.46人,小企業為2.96 人。中小企業專業人才更是奇缺。現行中小企業在選人用人機制上的許多弊端及政府監督不到位,企業內部又缺乏有效的民主制度等原因,導致中小企業中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思想素質低的經營者屢見不鮮。存在相當多的中小企業管理混亂,管理無制度、勞動和材料消耗無定額、成本無核算等"四無"狀態。在管理上大量"家族式"管理存在,對生產和產品缺乏必要的科學決策,增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造成企業效率低下。一句話,目前中小企業的管理尚處於粗放階段。
第三、 設備落後、技術水平低。我國工業設備本來就較落後,而中小企業更為落後。以工業企業勞動裝備率為例,我國獨立核算的大、中、小型企業的人均固定資產分別為10.29萬元、5.11萬元、2.48萬元。可見,小企業的人均裝備水平是中型企業的50%,大型企業的25%。所以,我國中小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偏低,設備老化,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低下,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不高,資源浪費和工業污染嚴重。
第四、 企業資產質量差、經濟效益低。由於以上各方面原因,加上不良資產比重大、負債率高,必然導致經濟效率低下,從而嚴重製約了中小企業發展的潛力。據統計,1998年,全國獨立核算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2.9%,同口徑小企業為6.5%,個別地區小企業的負債率高達80%以上,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資不抵債。小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資本金注入不足,企業發展主要靠銀行貸款,1998年全國獨立核算國有小型工業企業利息支出比同口徑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支出6.97億元;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向大中型企業傾斜,近幾年沖銷的銀行呆壞帳准備金主要用於"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中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小型企業能夠使用的部分微乎其微,致使小型企業的債務負擔無法解決。因此,中小企業特別是國有中小企業,連續多年出現全面虧損。1995年國有小企業出現全面虧損,連續三年虧損額突破100億元;1996年國有中型企業出現虧損,到1997年虧損額也突破了100 億元。國有中小企業在短期內扭虧轉盈的難度很大。
三、加快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對中小企業的改革,在把握政策方面不僅僅是"放開",推向市場,而是如何"激活",適應市場,如何"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這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運作,從關鍵處入手,解決深層次矛盾,把潛在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開創中小企業發展的新局面。
1. 國家應明確中小企業的地位,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保護和支持,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一、 建立健全有關法律、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的法律法規體系,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環境,這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前提。通過法律法規確立中小企業地位,維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是各國通行做法。美國1938年設立"經濟力量集中調查委員會"並制定《中小企業法》、《聯邦反托拉斯法》、《社會均等法》、《中小企業獎勵法》、《中小企業開發中心法》、《小企業經濟政策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以保護和扶持中小企業,促其健康發展。日本和義大利等一些發達國家也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中小企業進行引導與保護,極力促進中小企業健康成熟發展。特別是日本,1991年制定的《扶持中小企業創新與發展法》將扶持的目的、范圍、方法手段、管理機構的設置及運作方式等問題集中一部法律中予以確立,使中小企業扶持政策措施在法律化基礎上走向綜合化、系統化。我國政府應轉變職能,公開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簡化設立企業的辦理手續,降低收費標准,提高服務質量;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清理不合理收費。可喜的是,國務院已批准經貿委設立中小企業司?quot;指導各類中小企業改革,研究制定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推動建立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協調中小企業對外合作"等。各地也已經或正在組建中小企業的管理機構。全國人大財經委也正研究制定《中小企業法》。通過理順中小企業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結束原來對中小企業"六龍治水",各機構都管(使用權力)又都不管(不盡義務)的管理無序現象。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非公有制企業的經營領域會不斷擴展。因此,政府除應以法律的形式保護私有財產和合法經營外,還應在制度上形成寬松的外部環境,保證各種經濟所有制形式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通過理順中小企業的管理體制,規范市場交易規則、市場秩序,為中小企業正常經營保駕護航。
第二、 推進結構調整。優化資本結構,調整中小企業存量,扶持優強中小企業發展,是提高國民經濟總體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政府應制定政策引導中小企業發展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鼓勵生產"精、尖、特、優"產品,同時限制落後,採取有力措施對設備陳舊、技術落後、質量低劣、污染嚴重、資源浪費、安全生產條件差的中小企業堅決實施破產、關閉。要逐步降低開辦中小企業的注冊資本限額,允許分期繳付;簡化注冊手續、降低收費標准。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小企業破產與清算的簡易程序,逐步實行歇業督促、風險預警、債務重整和依法破產等制度。引導中小企業以當地大企業集團為核心,形成具有專業化配套和服務功能的關聯產業群體,使其在與大企業的合作中得到穩定發展,構造社會化分工、大中小匹配、專業化互補的企業規模結構和產業結構。
第三、 加快培育技術創新能力,整體提高中小企業的素質。中小企業競爭力較弱,是缺乏技術的創新、開發、轉化及管理和體系。為此,政府應在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經營者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科技成果轉化、風險投資機制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予以有效扶持。提高中小企業素質也就是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素質。著眼於人力資源開發,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將技術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上。目前各國都十分重視中小企業風險經營,以雄厚的風險資金扶持高科技中小企業發展,以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為切入點,提高全社會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我國應選擇部分城市進行區域性、行業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試點,鼓勵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大企業利用現有的技術、設備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探索建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重點支持中小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通過推廣技?quot;孵化器"、培養科技經紀人、召開專利洽談會等方式,加快培養中小企業技術市場、引導、促進中小企業吸收利用科研成果,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第四、 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資金缺乏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目前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點。政府應建立中小企業資金的供應、保證和輔導體系,探索多種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融資方式,為其發展提供有效的資金保障。(1)政府要運用財政、稅收政策手段,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實行財政扶持和稅收優惠是各國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通行做法。主要有:設立中小企業專項資金,重點用於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與再擔保資金、新辦中小企業創業資助、產品結構調整和科技成果轉化及對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資助等;建立健全多元化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擔保金可通過地方財政撥款、國有資產變現、企業出資和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措,按照"多元化資金、市場化操作、績優者扶持"的原則運作,目前應建立國家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和信用保險機構;運用優惠稅收政策鼓勵對中小企業投資,減輕工業企業增值稅小額納稅人的負擔。(2)政府要加大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勵國有商業銀行發揮大銀行的優勢,切實成為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的主體,國家要扶持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間接融資體系;健全中小企業貸款保證系統,借鑒其他國家經驗,設立擔保機構或通過政策性銀行分散和分擔商業銀行放款分險,改善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結算、匯兌、轉帳、財務咨詢、投資管理等金融服務;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允許其上市或發行企業債券,進行直接融資;建立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鼓勵社會和民間對中小企業投資。
第五、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小企業自身特點決定了其難以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訓及技術研究與開發機構和完備的信息網路。各國經驗表明,沒有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持,中小企業的健康成長是不可能的,而社會化服務網路的建立及其功能健全與否,又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要轉變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職能,推動建立包括資金融通、信用擔保、創業輔導、技術支持、管理咨詢、信息服務、市場開拓和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2、中小企業自身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推進產權改革,進行企業改制,建立健全組織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企業的技術含量等問題,不斷創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和精髓,企業的競爭力在於能夠不斷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帶動產品的更新和工藝的改進,使企業獲得市場和效益;機制的創新使企業具有生機與活力;管理的創新使企業有效運轉,提高效益。
第一、 推進中小企業的產權改革。產權清晰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首要問題,產權制度改革是企業改革的核心。只有產權問題解決,中小企業的發展才有動力和後勁,才能體現效益和效率的一致性,政府和企業就能根據市場規則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促使企業盡早形成科學的管理體制,推動政府建立新的運行機制。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自身改革,使他們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這是提高中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步驟。中小企業應當運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現代資產組織形式,運用承包、租賃、託管等靈活的運行方式,以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為主建立多元的分配製度。產權改革的核心是促進產權流動,通過流動,使社會各類資源得到最佳組合,提高使用效率。目前許多中小企業經濟效益低,佔有大量的社會資源,是既長不大又死不了。只有通過競爭實現中小企業的優勝劣汰,才能使中小企業保持活力、實現創新。
第二、 進行企業改制,完善經營機制。如今的企業經營環境,已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短缺市場演變成相對過剩市場。企業之間的競爭變成產品技術含量的競爭、售後服務的競爭、管理水平的競爭。這就要求中小企業的改制必須同轉換機制、技術改造、結構調整、加強管理結合起來。適應兩個轉變的需要,徹底轉變原來重數量、鋪攤子、重復建設的粗放性型局面,走集約化道路。逐步形成一個有效規模的合理結構。
第三、 技術、市場創新。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小企業必須加大技術開發投入,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和主導產品,增加技術儲備,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開發投入的主體、推廣應用的主體,走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的產學研聯合之路。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即將加入WTO的新形勢,更新市場觀念、增強競爭意識,樹立國際化經營與競爭的意識,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依靠技術、市場的創新,來提高企業發展的競爭力。
第四、 重視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知識的競爭。而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存在嚴重的人才短缺、員工素質低的問題,現實要求中小企業必須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科學、合理的企業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制度,構建一套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真正做到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發揮人力資源潛力,最大限度地激勵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五、 加強企業管理。中小企業特別是家族企業管理十分薄弱,企業要著重抓好成本管理、財務管理、和質量管理。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全新的管理體系。
6. 尋找一篇5000字試論會計監督的畢業論文
論會計監督與監督會計 一、會計監督的提出
人們都把的職能之一監督活動,稱之為"會計監督"。新修訂的《會計法》第四章專門講¨會計監督",但從其主要來看,所講的則是對會計工作的監督,雖然二者有一定的聯系,但其監督的主體與客體均不同,是兩回事。對兩種不同的事,運用同一個概念進行表達,在討論問題時容易產生 "問花答瓜"的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筆者把對會計工作的監督稱之為"監督會計",以便討論問題。當然,最好的辦法是運用不同的概念進行表述。
回顧,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曾經出現過"要算帳,不算經濟帳"和"三年不算帳,錢也不會跑到國外去"的局面,會計監督盪然無存;對照現實,改革以來,則出現了會計工作基礎薄弱、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歷史與現實均告訴我們,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無論是會計監督還是監督會計問題始終存在,付出了難以估量的"學費",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特別是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改革和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們 以後,又對會計監督與監督會計提出了許多新課題。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在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要加強會計監督 如果要,它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會計監督在內容和要求上有沒有變化 如何根據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監督 更為重要的是為什麼當前必須強化監督財務會計工作,其原因何在 應當怎樣進行 要做好會計監督與監督會計工作,有哪些會計理論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加以認識和明確 妥善解決上述問題,既有利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也將對今後會計工作產生積極。基於此,本文想就這些問題提出粗淺的意見。
二、關於會計監督
新修訂的《會計法》沒有明確提到會計監督職能的問題。,有的同志也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已不具有監督的職能。對這個問題應如何看 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是否具有監督職能的問題,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際問題,應持慎重的態度。否則,可能重犯大躍迸和文革時期那樣低級的錯誤。實際上,會計自誕生之日起,就同簡單管理監督(為富有家庭和有關組織記錄、監督財富以及納稅情況)聯系在一起。在今天,也就是在市場經濟所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環境下,會計監督不僅存在,而且它所要履行的是一種現代管理所需要的監督。
《決定》中指出:"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核心。要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於是有人會問,為什麼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
何以才能做到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並便公司朝著既定的目標發展 會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會計要不要和怎樣發揮其監督的職能
公司製作為現代企業制度中一種普遍又有效的組織形式,它最大的特徵是"兩權分離"。歷史與現實均表明,任何經營管理體制的設計與運行都有利有弊,公司制也是如此。在當前生產力水平及其所決定的思想意識水平和行為上,公司制企業就存在著這樣一些矛盾或問題,一是所謂的代理問題;二是合約的不完善問題;三是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問題;四是信息不對稱問題,等等。如何解決上述矛盾與問題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就應運而生。所謂公司治理結構,按照一般說法,是指公司內外部的一種契約或制度安排,即指一組聯結並規范所有者(股東)、支配者或經營者(董事會)、管理者(經理)、使用者(1人)相互權力和利益制度的安排。通過公司治理結構安排,它能使資產在諸方面的權利分離的狀態之下,嚴格受到資產責任的制約,從而達到諸方面利益的均衡,以保證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降低(經營制度的運行成本)。關於公司法人治理是公司制的核心問題,從這里得到了解釋。
怎樣才能便公司治理結構安排達到預期目標 關鍵問題是公司治理結構中各有關方面的責權利的安排,除了進行定性的描述,也就是通過有關的制度(合約)進行安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數量的規定性,從質與量的統一中進行把握。否則,就難以操作,更難以進行考核與評價。實際上,企業作為一個契約的結合體,它包括簽約、履約、計量和評價、再簽約等一系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的計量、評價與監督工作都離不開會計。會計作為二個控制信息系統,它在減少信息不對稱,以使所有者及債權人掌握更多信息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它是企業得以運行的重要一環。這樣,會計在現代企業制度中的作用也就凸現出來。完全可以這樣認為,沒有現代會計在反映基礎上所進行的監督,也就不可能有現代企業制度,二者共生共長。
那麼,會計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應監督些什麼 具體地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在反映基礎上進行監督。公司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利潤的多寡是被公司經營管理活動各方面情況所決定的。針對國有企業的現實狀況,《決定》要求每個企業必須重點抓好成本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這是切中時弊的。上述的各種管理都離不開會計,因為企業會計系統的每個環節均是一個控制過程。此外,會計還可以對公司的損益進行獨立衡量。會計上的利潤指標及其佔有資產百分比指標等等,雖不是十全十美,卻具有"獨立性"和可加以證實,是比較客觀的。
(二)對經營管理者的業績進行考核、監督與評價。經營管理人員是受僱用的,要使公司能夠有效地運行,管理者必須盡心盡責,因而對管理者進行必要的監督,這是公司治理結構中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什麼和手段對經營管理者進行監督 十分重要的是要對經營者的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如果不對經營者經營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我們所說的對經營者的監督也往往會流於形式。
為此,應當建立的企業經營者評估機制,並應著重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評價指標,即以什麼標准進行評價;二是評價體系,即由誰對企業家進行評價,等等。
同我們有關的是評價指標問題。在指標設計上應當注意規模評價與效益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宏觀評價與微觀評價相結合、短期效益評價與長期效益評價相結合等原則。但現實上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與評價指標一般應以財務指標為基礎,如會計所提供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動信息等指標,均是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會計可以通過提出這些指標,反映情況,回答是否完成任務。這就是會計的監督。
(三)對物質利益分配的執行進行監督。談到這個問題,有一點必須進行全面認識,也就是如何准確地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現在有些學者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計劃經濟體制相比較,它不僅是一種分散決策、通過價格實現資源配置的機制,更為本質的東西是激勵和約束機制在資源配置的背後起根本性作用。
市場經濟的確是一種分散決策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觀察到的信息,把從一個腦袋的決策變為千百萬個腦袋的決策,這是同計劃經濟一大根本的區別。但人們為什麼願意發現、獲得並利用信息(這里所說的信息,除了專家這一重要知識外,還包含在經濟活動中那種分散在大眾的、非專業的本地化的知識"本地信息",它們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是因為它可以從中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回報,這就是市場經濟背後的激勵。
約束指的是權力要受到約束。具體到市場經濟里,決策者必須對自己經濟決策的後果負責。約束問題在生產活動中是非常明確的,你只能花你有的錢,虧了自己要負責。經濟學里所的"道德風險"就包含了正激勵和負激勵,後者指的是經濟約柬。
要把市場經濟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變為現實,涉及到方方面面。也就是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給予廣大人民對生產和創新提供非常有力的激勵,同時它又對經濟決策者有約束。現在看來,這個事情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簡單,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制度創新,有著很多的理論和實際問題要突破。
按照國外經驗,激勵與約束機制,主要是要處理好管理者的報酬問題。一般做法是通過同管理者訂立管理報酬契約,其核心是通過賦予經理一定的剩餘索取權,以控制代理等方面的問題。管理報酬契約在實際中由許多具體形式所構成,一般有:(1)固定工資,事先在契約中規定,一般同企業實際業績不掛鉤叫)年底分紅,股票認購權、股票升值權、限制性股利計劃、業績單位以及業績股票等這些依經理的實際表現如何而定的報酬形式。經理的業績越好,則這些報酬形式對經理的價值越高。這些報酬的形式各有利弊,只能取長補短,結合運用。現在全國比較關心並在討論的是股票期權制問題,它能否為我所用 它同會計的監督有無關系 。
股票期權製作為一種外來品,有無借鑒的意義,這需要在把握股票期權使用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迸行具體。股票朔權這種特別的安排,它被稱之為"金手鑄",按照有關資料說,其優點是多方面的。首先,股票期權這種安排授予經理人員按照既定價格在規定的期限內購買公司股票權力(除特殊原因外,這期權本身不能轉讓)。朔權被授予時的價格稱為"施權價",這個價格通常就是股票價格,也可以是另行約定價格。道理很明白,對於股票期權的受益者來說,當然希望股票上漲,這樣他們就可以以較低的施權價購買股票,再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從中獲益,從而迫使經營者努力改善經營,提高效益,通過企業的持續來實現本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股票期權激勵機制的一面。還由於這種期權計劃至少要在一年後才能實現,而公司股價又是長期盈利能力的反映,因此,股票期權計劃還具有長期激勵的特點,能引導經理將公司經營目標定位於中長期,而不僅僅是追求短期效果。這就將企業經營者的利益和企業利益牢牢地鍺在一起,起到了激勵和約束的雙重作用。此外,股票期權還有其他優點,如公司無需提供現金就能起到激勵作用;將企業經營者的薪酬"鎊"在公司業績上,這有利於克服"內部人控制"現象;有利於國家生產要素產權的明晰(能使企業家作為生產要素迸人分配),真正"拷"出企業家的價值,等等。總之,通過股票期權這個"金手烤"才能做到用一流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人才建設一流的企業,從而實現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雙贏,企業效益和企業家權益雙贏,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股票期權不是一項孤立的制度創新,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政策。最主要的有:要實行股票期權,就需要對企業職工持股制度,尤其是對內部職工股流通和轉讓、股票回購進行必要政策調整;股權激勵是從成本中列支,還是來自稅後利潤,現行稅法中本明確規定,因而必須明確說明。所有這些,都必須按的國情進行改革。從的角度來說,怎樣有效地對企業的期權計劃實行有效監督,特別是在我國證券市場還極不完善,股票價格與公司業績並不高度相關等的情況下,會計核算與監督肩負著重任,有著許多問題需要重點加以。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企業制度下,會計監督仍然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而且同以往的簡單管理監督對比,其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一種現代管理所需要的監督。基於會計在現代企業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學者提出,現存的企業是一種狹義的企業理論,應當構建一個包括會計理論在內的廣義企業理論,這是非常重要的意見。
三、關於監督會計問題
前面已提到,企業是所有者、經營者、政府、債權人以及消費者和公眾之間一組契約的集合點。在這些契約中,會計數據及其監督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會計數據是由會計人員生成的,這里就存在著這樣的前提,即會計必須以獨立、客觀的觀察為基礎,在不受其他管理人員控制的前提下提供客觀、公正的會計信息,才能切實做好會計的監督工作。那麼,難點在哪裡呢 由於現代企業制度,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企業的所有者同企業經營者是分離的,從而出現了所謂兩種控制主體。它們之間的物質利益既有一致的地方,又不會完全一致。就後者而言,它們之間的期望值和目標會產生重大差異。作為經營管理人員組成部分的會計人員,也是"人",也同樣存在著動力激勵和約束問題。由於利益驅動,任何環境中的會計人員總是會偏向於企業的利益,有時甚至會為企業的利益不擇手段。具體地說,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會計人員總會選擇有利於企業的會計,甚至會採用欺詐性手段。這就是當前會計工作中所存在問題的"症結"。應如何解決 我們認為,在公司制企業中,不是簡單地實行會計委派制就能奏效的,重要的是要研究監督者必須接受監督的問題,即我們本文前面提出的監督會計問題。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理論及的經驗教訓,監督會計的工作必須多管齊下、全方位地進行,要防止"真空地帶"或是"監督的盲點"。從上來講,既要包括會計人員行為的規范,又要有會計程序與方法的規范;從方法手段來看,既要有與行政的手段,又要有經濟和道德的手段;從監督的主體來說,除了會計人員的自我約束外,又要有政府的監督、的監督和企業內部的監督,等等。新修訂的《會計法》對監督會計已作了明確又具體的規定。不過,有些問題還可以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便落實《會計法》:
(一)會計人員的自我監督(約束)問題。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生成的,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可靠性的關鍵一環在於會計工作人員的自身。會計人員如何才能做到自我監督 相當重要的方面必須加強會計行為的研究,而我們以往在這個方面是很薄弱的。它至少要回答的問題有:何謂會計行為、會計行為要素、會計行為主體、會計行為客體、會計行為優化目標,如何才能實現會計行為的優化,等等。這樣才能有利於會計人員加強職業道德修養。
(二)會計人員市場的培育問題。通過社會對會計監督是十分必要,但光靠社會審計是不夠的,應有多種辦法。比如說,我們還應當注意高級會計人員市場的培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勸說法及競爭機制對會計人員的監督作用。
(三)企業內部監督會計問題。對於企業內部的監督會計問題,現實有一種說法,認為它就是內部控制。誠然,內部監督會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內部控制的內容豐富,它還包含內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內容,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在理論上必須搞清楚內部控制、內部會計監督、監督會計、內部審計等之間的關系。因為理論上的混亂必然會造成實踐的盲目。更為重要的是,內部監督會計的工作還應該具體與制度化,以便利操作。
四、對相關會計問題的認識
現代企業制度對會計監督所提出的要求,它會涉及到對許多會計理論問題的認識,這里就相關的兩個問題提出我們的一些看法。
(一)對傳統的會計模式如何評價。傳統財務會計模式在會計的程序方面的主要特徵,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特別在物價變動的情況下,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批評和指責,在現代企業制度的條件,對此問題應當如何現實地辯證地看待
在上面有關問題的討論中,我們曾經指出,要解決現代企業制度中的代理問題的各種措施之一,必須運用激勵與約束機制。在激勵機制方面,管理報酬契約不失為是一種調解股東與經營者利益沖突的一種契約。但管理報酬契約的激勵作用離不開財務會計提供對經營者的業績計量的信息。如何提供這種信息 這一點對財務會計的程序,特別是計量與確認產生了重大。管理報酬契約,無論是年薪制還是股票期權,決定經理收入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會計收益的數字,這就要求會計所提供的收益信息能夠實事求是地反映出經理的努力程度及其努力所形成的經營成果。因為會計收益的信息與實際經營成果的輛合程度越高,則報酬契約的效益也就越高,代理成本也就越低。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在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避免會計操縱的現象。只要存在利益差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就不可動搖。當然,對有些會計項目,由於情況的變化也可採取現值作為計量屬性,如有價證券的投資就是如此。
管理報酬契約除了必須選好計量屬性,它對會計利潤的方式也會有所要求。我們所選擇的報酬契約是應計制(權責發生制),這可以避免收付實現制所造成的利潤數字波動所引起的代理成本的提高。這里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制定管理報酬契約中,有關會計數字的計算程序與方式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謝德仁博士所提出的企業剩餘計量規則契約安排的範式是:政府享有會計規則的制定權,企業經理享有剩餘規則的的制定權。
這樣看來,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及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的傳統會計模式,還有其存在的客觀基礎。當然,隨著形式發展,以及人們對會計提出的新要求,會計模式會有所變化。
(二)怎樣看待會計的國際化與本地化之間的矛盾。對會計國際化與本地化的問題,我們已經寫過了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不再詳述o。這里主要想介紹一下外國學者,特別是西方會計學者對此問題的看法。去年在中國會計教授會的年會上,羅徹斯特大學的教授Ray Bll訓作了一個很好發言,他有一些觀點應引起我們的思考。這位教授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會計界注意力在國際會計問題方面,尤其是中國的政策將會吸引國際投資,拓展國際貿易。也就是說,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到已成為當代大趨勢的世界市場的融合中。如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公司企業感覺到會計制度 (准則)的國際化可以為它們參加國際貿易帶來優勢,因為這可以帶來更多的"透明度",中國在這方面進展很大。但是,這位教授認為,中國會計改革所面臨的更主要挑戰是如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運用會計信息解決國內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國內的而不是國際性的。人們經常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里,雖然對很多公司和人來說,這是正確的,但當我們考慮決定一個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會計制度時,這種看法卻是片面的。會計的主要運用在於國內而不是國際。雖然來自國際的信息需求相對明了而且得到大量關注,但會計信息在國內卻是完全不同的。
7. 會計信息透明度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這個畢業論文難寫嗎
虛假和遺漏屢屢成為司空見慣,結果卻出人意料地發布預虧公告。 國 會計 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的原因,最大亮點是引入了國際上廣泛應用的公允價值計量。陳楠希表示,中國新會計准則將大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及時性是第一時間披露所有與投資者的決策相關的重大信息,減少內幕交易和信息不靈。企業應該加強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准確性。 4.盈利公告隨意更改 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新發行的公司,大多數不能完成招股說明書上所作的盈利預測,加強透明度的進程。 3.建立外部監管機制.會計信息披露不完整 對投資者特別關心的經營業績的回顧和分析,凈利潤組成和變化的原因,以及明年公司預算,普華永道發布了一份關於「不透明指數的調查報告。該報告以35個國家(地區)為調查對象,但只有61家完成了其所作的預測,對企業財務情況進行審計、清楚地知道 企業 的一切經營活動以及這些經營活動的成果,有的甚至在當年就出現虧損。在2000年實行融資的公司中,從而得到清晰、完整。在認真 總結 現行會計准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制度時存在著一定問題,會計人員素質不高,外部會計監督不力等多個方面。加強會計人員工作的客觀性、獨立性。通過實行委派制,可以保證會計人員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不完全受制於企業負責人,起到了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以利於會計信息的披露和監督,保護利益相關者的權益,應該不斷完善會計准則的制定程序。在會計准則中要充分體現對會計透明度的要求,按照國際會計標准制定出來的財務報告、可比不失真的影像。會計信息透明度概念是一個更為全面綜合的概念。實現會計信息透明度是世界工體化和資本的跨國流動的必然要求,完全不可信的也佔了3.14%.對100家機構投資者的調查也表明,既有內部也有外部原因包括:我國公司內部治理與內部控制不完善.com/view/1be0700bbb68a98271fefa18,新會計准則也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提供便利,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對公司領導和對廣大會計人員宣傳誠信和不做假賬的要求。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同時加強監事會對董事會和經理的監督。實行會計人員委派制與崗位輪換制,改善公司內部激勵機制://wenku、政府管制等五個方面對不透明指數進行評分和排序。在這份研究報告所調查的35個國家(地區)中, 中國 被列為透明度最低的國家。中國的「不透明指數」為87,位居35個國家之首,遠遠高於不透明指數最低的新加坡(29)和美國(36),朦朧性,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在我國當前信息透明度較低的現階段,營造良好的會計環境,增強我國會計透明度,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來提高透明度。在普華永道「不透明指數」的分項調查中包括了會計准則與實務(含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的「不透明」研究。根據該報告,中國的「會計不透明指數」為86,僅次於南非(90)。雖然這種調查只能作為 參考 ,企業根據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標准來編制財務報表,適時出台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准則,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同時也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也是我國在加入WTO後會計國際化進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通過資產監督委員會和政府對市場和行業經濟環境的控制。 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及有用性問題探析 http,從腐敗.com/view/8edb89ea172ded630b1cb618。建立會計信息披露規范體系和再監督體系。要使公司的信息透明度高,會計披露達到真實,是 會計 監管的焦點所在,是會計工作的生命,優化公司的資本結構,信息公開性一再遭受蹂躪。 2,但看出我國的會計信息透明度與其他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差距。目前一些公司的會計透明度不高、客觀、公正執業.html" target="_blank">http://www.kejianhome://wenku。由於海外上市費用都很高.com/lunwen/445/549/112603: 1.完善公司治理機構,強化公司內部控制。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約束機制,它透過會計信息,大多數公司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幾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更有助於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與以前相比是一大進步。此外,在海外市場贏得外國投資者更多信任。對外國投資者來說,失實性的情況。我國會計信息不透明的表現有如下四個特點,表現在: 1.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會計造假嚴重 近年來調查表明,上海證券交易所等聯合舉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問卷調查。個人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完全可信的僅佔8。一些上市公司在具體操作中無所適從,而另一些上市公司則據以逃避披露監管。經營狀況披露不詳細、虧損原因披露不清楚、關聯交易披露不充分等造成了會計信息披露不完整 3.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滯後,力圖准則制訂過程公開化,會計信息普遍存在封閉性,充分發揮外部監督機制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增強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應該不遺餘力地採取和執行各種措施、法規。加強社會監督機制,確保會計師事務所獨立、 法律 、財經政策,原則上一套就夠了,減少了以往需要根據多套准則分別編制報表的額外成本,建立健全行業監管體系,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鑒證業務等質量的監督檢查,提高企業會計對外信息的真實有效性.html 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論文: 【摘要】 現代的市場經濟社會,充滿著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而作為信息透明度。 【關鍵詞】會計 會計信息 透明度 2001年1月。會計信息透明度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全面概念,新會計准則實施後,隨著海外資本市場對中國准則的逐步認同.,根據市場 經濟 和證券市場 發展 要求。上市公司盈利預告隨意更改,有的公司預計基本可以實現扭虧為盈。 2.加強法制建設和會計准則的制定,完善會計核算制度,認為「基本可信」的機構投資者佔41%,認為「完全不可信」的佔1%,大部分認為只是「部分可信」。這顯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數據信心不足,財務數據失真非常嚴重,加強信息披露。建立健全政府外部監管機制.html" target="_blank">http://wenku..com/view/1be0700bbb68a98271fefa18.html 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的若干對策會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