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關於婚禮的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關於婚禮的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7 20:46:14

㈠ 懇求日語畢業論文材料,是關於日本婚禮的內容,從文化方面寫的。

結婚のすべて
http://kekkon.homn.net/

外國人から見た日本の結婚式。こ回こが不答思議
http://allabout.co.jp/relationship/kokusaikekkon/closeup/CU20080827A/

㈡ 畢業論文,關於婚慶首飾

我不知道樓主的「婚慶首飾」到底是指什麼類型?中國風俗的?還是專港台以及外國也在內?屬
周生生曾經出過一套系列,是以中國紅為主題,將黃金打造的「土裡土氣」,廣告畫面是一位中國傳統婦女穿著紅色的衣服,紅色配上黃金,富貴之氣油然而生,加上婦女頭上的紅蓋頭,喻意不言自明。
香港許多品牌都出過類似的帶有中國元素的金飾,比如六福珠寶也這樣做過。
謝瑞麟一直打造的Estrella系列就是帶有濃郁現代及西方氣息的結婚鑽飾系列,充滿了浪漫與幸福的色彩。
如果你是中國地址大學的珠寶專業學生,可以去武漢群光看看CC卡美,這家著名珠寶商也在一直推出「愛·程」(愛的旅程)結婚鑽戒系列,很漂亮,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
主要我還是對樓主的「婚慶首飾」不太明白,如果你能再說得清楚點就好了。如果是按照我上面解釋的思路的話,你應該多到各品牌專賣店實地考察,這樣才能得到自己有用的資料,記住,一定要親自體驗。

㈢ 求婚慶禮儀的論文

回溯上個世紀至今的婚禮習俗演變,不難發現,結婚作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越來越講究自我,這是社會文化的寬容表現,也是時代發展的烙印。
上世紀四十年代——結婚送套《魯迅全集》

早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的陳奶奶,今年已87歲。當她回憶起自己1948年結婚的情景時,連聲感嘆:「那時候時局亂吶,當時城裡年輕人很少去舉行繁文縟節的中式傳統婚禮。」

陳奶奶抗戰時期在「陪都」重慶的農民銀行預結算處工作。當年和她在一個部門的一位同事娶了著名學者馬寅初的女兒,那是1945年的事情。馬家雖是上流名門,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婚禮只剩下了一個小小的儀式而已,新娘當天甚至穿著一件平常的衣服。和婚禮的排場相比,那時候人們更講究證婚人的社會地位,馬家自然可以請來大人物,這個證婚人就是郭沫若。陳奶奶回憶,她的同事姓湯,他借用了重慶農民銀行的大禮堂,雙方父母都出席了婚禮,但馬寅初先生並沒有講話,而是郭沫若說了很多。郭沫若身著淡色西裝,在祝福了一對新人之後,即席賦詩一首。陳奶奶記得郭先生提到「門當戶對、才子佳人」這樣的話,才知道自己的這位同事原來也是一位名門之後。婚禮之後馬家也沒有擺酒,只是在禮堂的桌子上放了一些糖果、糕點、茶水之物,供來賓隨意取用,頗有點現在自助茶會的味道。婚禮前後只持續了個把小時,大家就散開了,新郎也回到銀行繼續上班,全然沒有婚假之說。

陳奶奶告訴記者,像湯先生這樣的婚禮,即便在他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看來,也是太過簡朴。所以後來陳奶奶的婚禮,就稍微隆重了一些。陳奶奶在自己32歲那一年,即1948年的10月10日,和上海交大畢業的小弟弟兩對人一起在南昌結了婚。

結婚那天,陳奶奶和弟媳穿的都是專門定做的婚紗,兩對新人都有伴郎伴娘和四個小花童。陳奶奶代表男方家庭,送給女方的是項鏈、手鏈、戒指、耳環四樣金首飾、一枚鑽石戒指和十塊布料,陳奶奶的丈夫也照樣送了一套給陳奶奶。陳奶奶夫婦送給小弟弟夫婦的是一台「飛歌」收音機。而兩個弟弟送給陳奶奶的結婚禮物,則是用二兩黃金買來的一套《魯迅全集》。陳奶奶告訴記者,解放初期,因在市級機關工作,不便帶這些首飾,就賣了。而那套《魯迅全集》,陳奶奶珍藏至今。

上世紀五十年代——婚禮簡單如白紙

今年91歲的張之宜老先生和比他小9歲的史瑾老太太已攜手共同走過了50多年,如今老兩口精神矍鑠。這對借著新中國成立後喜悅成親的「金婚」伉儷,對於當時的喜慶場面,都稱沒什麼可說的,不是因為他們記憶不清,而是當時的婚禮實在是簡單得就像一張白紙。

張老先生告訴記者,他和史老都是溧陽人,讀大學時曾與史老的兄長是無錫師范學院的同窗,當時史老還在溧陽縣女子學校就讀,盡管雙方常有來往,也僅是小夥伴之間的玩耍。1936年張之宜先參加了工作,後來隨新四軍打仗,而史瑾到1941年抗日救國時才參加工作。解放後,組織上調動張之宜去蘇南行政公署,史瑾調到上海市委組織部工作,憑著鴻雁傳情,這對有情人終於走到了一起。新婚當天是冬季,他們在無錫租了一間10平方米的房間,向老戰友借了一張木板床,新房裡還放了一張桌子和張之宜一直帶在身邊的一隻裝滿偉人著作的皮箱,這就是當時新人全部的「家當」。史老回憶道,那天婚宴只擺了一桌,大家聚集在一起熱熱鬧鬧喝喜酒。雖然都是充滿豪情的革命語言,但那份真情卻讓這對恩愛夫妻長留心間。

上世紀六十年代——特殊歲月激情婚禮

「我們當時的婚禮真的不能和現在年輕人的婚禮相比,簡單樸素,卻讓我們永遠記憶猶新!」談起當年的婚禮,現年63歲的高金貴先生和56歲的康林潔女士臉上洋溢著的笑意,把他們帶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特殊歲月……

1968年9月9日,高金貴和康林潔分別拿著各自單位出具的未婚證明,來到當時位於南京鼓樓的高樓門街道,辦理了結婚登記和證明。當時的結婚證明就是兩張分別貼有個人一寸小照片的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紙,最具有時代烙印的是硬紙上端印製的非常清晰的毛主席頭像和「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最高指示。當天下午,兩位年輕人在鼓樓照相館,非常虔誠和神聖地手持《毛主席語錄》,照了幾張莊重大方的結婚照。「我們兩人肩膀間至少還留有一個拳頭的距離,不像現在年輕人的結婚照那麼有情調,當時我們想都不敢想啊!」高金貴笑說。

結婚那天,兩人從單位工會借了二十幾張凳子,自己炒了兩大臉盆帶殼花生和葵花子,又買了10斤糖果。晚上5時,婚宴正式開始。菜是單位食堂送來的「四菜一湯」,紅燒肉、燒帶魚、雞蛋炒韭菜、青菜麵筋果和雞蛋菠菜湯,酒是當時1.20元一瓶的甲種洋河。兩人的婚禮共請了四桌親朋好友,大家開開心心地吃了2個多小時。回憶著甜蜜的往事,高金貴和康林潔夫婦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上世紀八十年代—結婚必備「三轉一響」

陳先生和張女士是1982年結的婚。說起當時的婚禮,陳先生夫婦都忍俊不禁,連聲說:「太傻了,現在看起來實在是太傻了。」

結婚那年夫妻二人都在工廠工作,兩個人的工資最高的也不過38元。雖然那個時候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結婚必備的「三轉一響」,都是按「高標准嚴要求」采辦的:縫紉機是「蝴蝶」牌的,自行車是「永久」,手錶是「寶石花」(售價將近100元),還有櫃子、桌子、椅子加在一起要多少條「腿」……80年代初年輕人結婚攀比成風,誰家的東西少一點都是很沒有面子的事情。但錢就那麼多,這個地方多花了,別的地方就要少用。結婚那天,新郎穿的是一件「保養」得不錯的藍色中山裝,新娘只是做了一件紅顏色的棉襖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館,花了幾塊錢拍了一張黑白的大頭合影貼在結婚證上,再請親朋好友到家裡來吃頓飯,就算了結了人生的一樁大事。

張女士笑說,那時候一桌好一點的酒席要80元左右,因為窮,拿不出那麼多錢請人去飯館吃飯。後來有了小孩,經濟上更加緊張。「可是現在,你看!」張女士坐在她位於梅花山莊的家裡,向記者展示著她的新生活。彩電是去年才換的43寸背投,一台櫃式空調將40多平方米的客廳烘得暖洋洋。張女士正在學駕駛,她說,拿到駕照就買車,為家人當司機。

入世元年——個性婚禮很精彩

文馨這個月8日就要和丈夫震賢一起飛往華盛頓工作。回憶去年10月份的婚禮,她的眼裡閃爍著幸福,一切都好像是昨天發生的事。因為他們的婚禮很特別,也很精彩,婚禮所有的費用都用他們的獎學金支付,而且婚禮的證婚人由她的研究生導師擔當。

2000年,她從東南大學電子系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學念微電子碩士研究生。去年5月份,她認識了震賢,兩人一見鍾情,閑聊之餘發現,兩人都是南京人,1996年他從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畢業,然後赴美國加州大學留學獲得碩士學位,現在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5個月後,他們決定結婚,婚禮的地點就定在香港。婚禮當天,他們在布吉島海邊酒店由牧師主持宣誓儀式,證婚人就是她的兩位導師。3天後,他們就各自准備論文答辯了。她粗粗統計了一下,婚禮一共花了6萬多港幣,這些費用都是她前兩年的獎學金。

㈣ 婚慶vi設計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婚慶vi設計畢業論文參考文獻俺能夠提供。

㈤ 急需關於中西方婚禮論文摘要

1919 年的「五四」運動,與封建傳統的徹底決裂,除了打倒孔家店,廢科舉,興學堂,廢除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等之外,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項革命,就是革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提倡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反映到婚禮上,就是實行「文明結婚」。所謂文明結婚,就是放棄老式婚禮中那些新娘披紅色蓋頭巾、坐花轎,拜天地等的儀式,改為西方的新娘披婚紗,新郎穿西裝(或變通穿中山裝、長袍馬褂)。這種西式的文明結婚是不徹底的,如西式的婚禮要到教堂舉行,接受牧師的證婚和洗禮等,中國人就無法採納。

日本則不同,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全盤學習西方,包括婚禮在內,但它納新不棄舊,兼收並蓄。西式的婚禮要在教堂舉行,接受牧師的證婚和洗禮,繼之以婚禮派對等。舉行畢,新郎脫下西裝,換上傳統禮服,新娘解除婚紗,換穿傳統的和服,所有的禮節,一概照傳統方式進行。可以仿「一國兩制」稱作「一禮兩制」,而且這兩套婚禮的舉行,還以老式的為隆重。日本納新不棄舊,當然不限於婚禮,其他方面都如此,不比中國,總是新舊勢不兩立,以致破壞了很多不該破壞的優良傳統,這里不好展開論述了。

中國的新老婚禮是勢不兩立的,要末採用新式婚禮,要末採用老式婚禮,沒有折衷的餘地,由當事人自行選擇。開始時新式婚禮屬少數,後來逐漸取代了老式婚禮,但在偏僻的農村裡,老式婚禮至今還有保留。

我的大哥是1920 年代的師范畢業生,他在兒童時代讀的還是私塾,他正好處於「五四」潮流的沖擊下,接受新事物比較快,所以他到結婚時選擇新式婚禮,穿長袍,戴禮帽,新娘全身披婚紗服,拍了結婚照。那時選擇新式婚禮是有點驚世駭俗的味道,因為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還很頑強,所以大哥結婚以後,兩口子上街,還是大哥走在前,大嫂跟在後,兩人不敢並肩行走,更談不上手挽手走路了。那時就是上海人也看不慣西洋人男女手挽手走路,稱之為「弔膀子」,是一種蔑稱。

到我二哥結婚時,可能是父母親的思想不通,二哥的婚禮又恢復了老式婚禮,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坐筵」儀式在內。

所謂「坐筵」,是民間傳統婚禮中的核心部分,民間傳統婚禮的內容十分繁瑣細碎,用「繁文縟禮」形容最好不過。要說明坐筵,不得不全面扼要交代一下。
在傳統社會里,男女互不認識,更缺乏交際的機會,所以婚姻的過程全由職業的中間人~媒婆介紹操作。先是媒婆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給男方,男方請算命先生算命,看看女對男是否相剋,若是相剋,便作罷。若沒有相剋,稱為「好合」,成語「百年好合」本此。再寫上男方的生辰八字,由媒婆來往於雙方之間,商談聘金和妝奩的多少等,議好了聘金,男方便向女方送相應的禮品,進行所謂「小定」(古稱納彩)。小定之後,雙方商議「大定」的日期,大定的日期由男方擇定「吉日」,經女方同意了,這婚姻便算是落實了。大定的禮品遠較小定為豐富,女方收到大定禮物以後,將其中一部分分送親戚友好,叫送「嫁餅」(因其中含甜食糖餅)。收到嫁餅的親友,在女方出嫁時要參加「送嫁」。

完婚的前夕,男方要請人布置洞房,到吉日那天,女方家裡在中午先擺送嫁酒,宴請女眷和送嫁人。男方一行人到女家迎親,花轎停在女方大堂前,這時鼓樂齊嗚(僱用專業的「吹班」,演奏鼓樂),爆竹喧天,新娘雖已妝扮完畢,要一再拖延時間,不肯上轎,直到日暮還要母女「哭嫁」,然後上轎。哭嫁不是形式的做作,母親辛苦十多年,好不容易把女兒養大,一旦要和女兒從此分別,不再在一起生活,這種感情上的難舍難分,不說母女傷心慟哭。就是旁人也會心酸。
男方取親要擺「三筵酒」,迎親前一日晚上,擺的是「定場酒」(又稱熏轎酒),宴請親友。新娘過門的晚上,要擺「坐筵酒」,次日,擺「出堂酒」。坐筵酒和出堂酒都要「定位」,定位時都要有舞蹈及音樂相伴。

第一天新娘坐花橋過門,由兩位伴姑(即現在的伴娘)作陪,新娘和伴姑有一系列的舞蹈動作,配以「小古場」、「小開門」等樂曲,這些舞蹈動作都與日常生活的細節、規矩有關,新娘必須熟練應對。舞罷,擺開酒席,新娘坐首席,伴姑作陪,三親六戚及賓客依次按號入座。

新娘過門後的次日,中餐開宴前,擺出堂酒,行出堂定位。新娘要卸去珠冠、蟒袍、蓋頭巾等新妝,改穿羅衫、長裙等,表示以主人身份出間給姑君(婆婆)及賓朋坐。贊禮司宣唱婚禮程序,婆婆行交家禮,把鑰匙交給媳婦,儀式很是隆重。這個過程中,定位舞的內容與伴姑跳的相同。為了博得好評,新娘出嫁前必須認真學習這些舞蹈動作,因為賓客往往把新娘的動作同伴姑作比較,以免相形見絀。新娘的優良舞姿帶來滿堂掌聲,是整個定位的高潮。舞畢,開筵。這時的新娘改坐下位席,向賓客一一敬酒。
溫州這種古老的婚禮,據說來自宋朝朱熹所寫《家禮》中的「婚禮」,內容包括議婚、納采、親迎、婦見舅姑、廟見和婿見婦之父母等七項。朱熹的「婚禮」後來由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令:「凡嫁娶,依家禮辦。」於是得到推廣並流傳下來。開始時只限於官宦之家,以後慢慢向民間推行開來。

回到我二哥結婚時實行的坐筵,那時我還年少,約才十歲左右,詳情記不起來。想不到竟偶然從《隨園詩話》里看到清初的袁枚曾在溫州參觀坐筵,並把經過記載下來:「溫州風俗,新婚有坐筵之禮,余久聞其說。壬寅四月,到永嘉(注,即今溫州市),次日,有王氏取婦,余往觀。親婦面南坐,旁設四席,珠翠照耀,分已嫁、未嫁東西班,重門洞開,雖素不識面者,聽入乎視,了無嫌猜。心羨其美,則直前勸酒,女亦答禮,飲畢,回敬來客。其時,向西坐第三位者,貌最佳,余不能飲,不敢前,霞裳欣然揖而酬焉,女起立,俠拜飲畢,勘酒回敬,霞裳一時忘卻,將酒自飲,嬪相呼曰,此敬客酒也,女大慚,嫣然而笑。即手授霞裳,霞裳得沾美人余瀝,以為榮。大抵所延皆鄉城粲者,不美不請,請亦不肯來也。太守鄭公以為非禮,將欲禁之,余曰:禮從宜。事從俗,此亦亡乎禮者之禮也。乃賦《竹枝詞》六章,有句雲:不是月宮無思限,嫦娥原許萬人看。太守笑1曰:且留此陋習,作先生詩料可也。」

袁枚所記的坐筵情況,與我的記憶相當符合,卻與上述的三筵酒較有出入,譬如舞蹈就沒有了,大概到清初已有所簡化。但上述的三筵還流行於溫州甌江北岸的永嘉縣深山楠溪村,這一帶山區因交通不便,還保留較多的原初坐筵內容,但是像定位舞等也已沒有了,1980 年代時,楠溪的岩頭村還有個別老嫗能跳定位舞,由浙江省文化廳派人進行錄像,得到了保存。

1943 年是抗戰的第六年,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艱苦,正值我大學畢業,准備結婚時,老式的坐筵在城區已經完全消失了,西式婚禮也談不上,抗戰期間,一切從簡,我們只是到照相館拍一張婚紗照,家裡擺酒,宴請親友而已。

從1950年起的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里,一切都要與封建主義及資本主義的方式決裂,婚禮自然不例外。既不能回到老式的婚禮,又不能實行西式的婚紗照這一套。1956 年我參加了一次由學校出面舉辦的集體婚禮,新郎新娘是四對助教,雙方的父母親及親友,都不來出席,由校黨委書記主持婚禮,賀客都是同事,坐滿一個大教室,面前擺放一些糖果餅干,黨委書記致祝賀辭後,新郎代表致答辭,大家鼓掌,要求新郎新娘唱歌,一邊吃糖果,一邊有說有笑,算是舉例行了一次革命化的婚禮了。

接下來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後,物質供應尤其是副食品很緊張,樣樣東西要憑票供應,結婚自然更要從簡。到1976年我兒子結婚時,沒有條件宴請親朋好友,只能是很少數幾位在杭州的親友,酒宴也擺不成,是請一位會燒菜的親戚主廚,燒了幾樣可口的菜,算是很不錯了。

1980 年代實行改革開放的二十餘年來,人民生活的水平大大提高了,物質供應豐富了,反映到婚禮上,很快起了變化。首先是恢復婚紗照和西式的婚禮,舊式的新娘坐花轎,改為用漂亮的小汽車,新郎新娘的座車後面,還有一系列的親友、伴郎、伴娘等的車子,車隊披紅帶彩,浩浩盪盪,在街上緩緩駛過,十分注目。婚禮和婚宴放在賓館里舉行。為了擴大結婚的信息傳播,分發喜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喜糖一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同事同學都知道了,也都恭喜祝賀了。

特別值得一記的是拍婚紗照,婚紗照是結婚中的一件最重要的大事,因為只有婚紗照可以把結婚的美好印象凝固、保存下來,成為永久紀念。早年的婚紗照是到照相館里拍攝,婚紗不必自備,照相館里有出租。慢慢地拍婚紗照走出了照相館,到公園、風景區里選擇取景,在有樹木花草和山水的真實背景下,顯得自然融洽。加上一對新人在攝影師的啟發和自我創作下,擺出各種不同的心心相印,此情脈脈的姿態,一一攝入鏡頭,積成結婚的紀念專冊,更為豐富多彩。隨著條件不斷改善,在拍攝婚紗照的同時,還可以用攝像機進行結婚全過程的動態紀錄,製作成VCD光碟,留下了動態的結婚紀念,以後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出來放映,讓青春的光陰常駐,青春的容顏常在。

㈥ 求關於婚慶的畢業論文題目,題目范圍不要太廣,謝謝大家

不要太廣,

㈦ 我想寫關於婚禮服的畢業論文

結婚禮服

白色並非一開始就是新娘結婚禮服的顏色。19世紀之前,女性在結婚的時候只是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什麼顏色都行。1840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舉行婚禮時穿著純潔的白色緞面禮服。這套禮服立刻引起極大的轟動。新婚夫婦紛紛效仿,從此人們十分關注皇家新娘。

盡管白色是西方婚禮上的標准顏色,但也有例外。一些新婚夫婦願意繼續尊重傳統,選擇傳統服飾舉行婚禮。

這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結婚的女性,她身穿黑色婚禮服,可能是為了紀念陣亡的兄弟或父親。

這位戰爭時期的新娘穿的是軍裝,和她的新郎的服裝一樣!

戰爭剛剛結束時,人們買不起昂貴的結婚禮服,也沒有錢租用浪漫的馬車。幸福的新郎新娘們別出心裁。

二十世紀20年代女性的生活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年輕人對一切都提出質疑,衣服的面料用得越來越少。20世紀20年代一個標志性的時裝發明便是泳裝。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穿著泳裝結婚呢!

大膽的新娘拋棄了不舒適的傳統服裝,而選擇了符合20世紀20年代精神的服裝:裙裝變短,底邊離地十多厘米,腰部採用寬松的設計,而不是維多利亞時代刻板的緊身式服裝。

一位有才華的藝術家設計這樣一件結婚禮服只需要幾分鍾時間。

但這種婚禮鞋卻需要有天賦的優秀工匠花很長時間來製作。這是公主鞋,是英國皇室瑪麗公主在1922年2月28日和德拉塞勒子爵結婚時穿的。這場婚禮是媒體報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這是第一場全場拍攝的皇家婚禮,婚禮的照片傳遍了全世界。公主穿著緞質禮服,禮服由法國時裝設計大師保羅·波烈設計,新娘披戴的婚紗成了20世紀20年代新娘禮服的時尚。

忠誠的臣民們希望模仿瑪麗公主的裝束。頭戴婚紗,婚紗上有小花朵點綴。20世紀20年代的服裝越來越短,但婚紗卻越來越長。

20世紀30年代,新的款式開始流行。時髦的小帽子與婚紗配在一起,顯得非常漂亮。

1937年6月3日,全世界的記者都湧向法國盧瓦爾河畔的一座城堡,去報道當時街談巷議的一場婚禮。英國王儲愛德華八世放棄王位與美國的一位已離過婚的平民沃利斯·辛普森結婚。面對渴望轟動效應的新聞界,他們的亮相准備得十分完美。新娘穿的是簡朴的天藍色禮服,這是由美國服裝設計師曼博徹精心設計製作的。後來這種樣式的禮服在美國賣出了幾百萬套,它獨特的顏色被稱為沃利斯藍。

20世紀40年代的戰時配給制同樣影響到了結婚禮服,絲綢和尼龍是戰爭緊缺的用品,所以,許多新婚夫婦結婚時都是借用婚禮服……或者乾脆穿上自己最好的服裝,而不管它是不是白色。

如果想結婚又嫌自己籌備婚禮太麻煩,為什麼不和其他41對新人一起舉辦集體婚禮呢?

戰爭結束後,分散多年的伴侶又重逢,到處都在舉行婚禮……

1947年,克里斯蒂安·迪奧的「新潮流」服裝在服裝界颳起一股旋風。這是艱苦的戰爭年代在人們心理的折射。迪奧拋棄實用性和舒適感,設計出一種束腰的、沙漏形的、光彩奪目的女性味十足的新款式服裝。緊身胸衣又回來了,帽子重又時興起來,裙擺離地約30厘米。這種樣式高貴華麗,光彩照人。

時裝設計師們大量使用面料,彷彿在用這種方式來慶賀物資短缺年代的結束,他們追隨好萊塢時尚。尼龍這種神奇的面料雖然很廉價,但看起來卻有著綢緞般的華麗。

1949年,美國影星麗塔·海華斯穿著新潮流服裝與阿里·汗結婚。她沒有披婚紗,只是戴著一頂寬邊帽。

給人們的婚禮服提供啟發的不僅是皇室,電影明星們也是潮流的開創者……甚至包括當時美國的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以她無可挑剔的風格讓公眾為之傾倒。

當時的一場最引人矚目的婚禮在摩納哥舉行。1956年4月19日,美國影星格蕾絲·凱麗離開好萊塢前去與摩洛哥王子瑞尼三世結婚。大約有1500名記者來到這個當時只能容納5000人的小公國。格蕾絲·凱麗穿著禮服走向婚禮神壇,她的禮服是米高梅公司作為告別禮物送給她的,設計者是海倫·羅絲。格蕾絲身披花邊婚紗和高領禮服,令公眾大開眼界。這種服裝如此著名,以至於今天還有人模仿。

同一年,安妮塔·埃克伯格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服裝風格舉行了婚禮。這位嶄露頭角的好萊塢明星把光彩奪目、性感、明快和純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這一對極其時髦的新婚夫婦看來,時尚應當超凡脫俗,跳出時裝權威們規定的條條框框。

這正是法國性感明星碧姬·芭鋒的想法。1959年6月,她和雅克·沙里耶結婚時,穿的是粉白相間的方格布女裙。它的具體理由是:芭鋒想避開新聞界。婚禮是秘密舉行的,他們認為非傳統方式的婚禮著裝有助於她躲開攝影記者。

六十年代的年輕人步電影明星如碧姬·芭鋒的後塵,創立了自己的新規則。他們拒絕雷同,反對舊的道德觀念以及——傳統的婚禮。

60年代的有些新娘主張回歸自然,在海灘或森林之類的地方結婚,華而不實的馬車當然是過時之物。

即使禮服的款式是傳統的,但面料卻不是。許多禮服用尼龍製作……

越來越多的60年代人變得敢於冒險,變得更大膽……

瑪麗·昆特穿著迷你裙和半高跟長統靴進入了教堂,老一輩為之目瞪口呆。

一些人仍然喜歡他們的大喜日子超級浪漫……另一些人則穿著隨意,簡單碎花褲裝甚至還有牛仔服等等。

前衛一族也對結婚禮服產生著影響。

新潮的新娘美國電影明星沙朗·塔特結婚時穿著超短連衣裙,頭上插著花而沒披婚紗。

婚禮服還受到新奇的風尚影響,比如說紙制婚禮服。婚禮結束後,禮服被扔到這里。

一些人可能會說,這是當代婚姻的象徵。對新一代的某些年輕人來說,結婚彷彿已經過時,獨身主義和同居取代了婚姻。

最初是嬉皮士反對結婚,後來全社會都在審視婚姻問題。女性開始挑戰傳統角色。在郊區有一所房子,以及生兒育女不再是每一個女性的目標。

但時裝設計師們仍然在為服裝表演設計結婚禮服……或者為那些大膽的新娘設計反傳統婚禮服。

和我們人一樣,婚禮服也經歷了20世紀無數的變化。它曾受到皇室的影響,受到好萊塢明星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婚姻的態度變化。但不管一切變得多麼遠離傳統,婚禮仍保持著它童話般的魅力,純潔無瑕的白色婚禮服將永遠散發著永恆的浪漫情調。(摘自央視網站的環球欄目)

㈧ 求一份關於宴會(婚宴等)的畢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