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循環經濟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循環經濟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7 07:29:44

① [高分求助]關於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的畢業論文

循環經濟時來代中國對外貿易的源機遇與挑戰
循環經濟時代,外貿快速發展中的資源消耗和浪費、環境嚴重破壞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本文分析了循環經濟給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對協調好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給你找了篇文獻,還有相關的,需要我可以給你下載

② 我急需一篇 循環經濟學的論文 題目是 循環經濟研究進展 要有摘要 300字左右 整個論文 6000字左右

笑死了一看就是星期一一起上循環經濟學的哥們

③ 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自十五個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產業鏈競爭力理論研究

2、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3、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演化相互作用機制研究

4、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以成都市為例

5、城鎮住房分類供應與保障制度研究

6、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轉型的互動研究

7、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研究

8、促進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

10、低碳經濟範式下的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監管研究

12、東北地區區域城市空間重構機制與路徑研究

13、東北亞區域能源安全與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遊發展與政府職能研究

15、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研究

④ 本科畢業論文,低碳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求助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減碳經濟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築節能、工業節能和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和節能材料等。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包含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內容。它通過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大范圍研發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建設低碳社會,維護生態平衡。發展低碳經濟既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國家權益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經濟不得不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的一個必然選擇。
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於"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佔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

⑤ 請幫我找一篇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的論文

你的循環經濟為主體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寫過畢業論文的學生都明白,畢業論文格式對論文的通過率有很大的影響。辛辛苦苦的寫的畢業論文,可能因為論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規范被打回來,導致反反復復的修改,耗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對此,億智天下文化傳媒專門做了一個歸納概述,講解了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要求及規范。
本科畢業論文一般分為四部分:論文封面及題目、論文前置部分、論文正文、參考文獻。每個部分的格式及要求不盡相同,因此在撰寫論文時需要仔細的閱讀和參考。除此之外,論文的格式還包括論文頁面的排版設置。
一、論文封面及題目的格式
論文的封麵包括如下內容:XXX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論文題目、學生姓名、學號、指導教師、專業、年紀、學校。每個部分的格式如下:
XXX學校本科畢業論文:小2號黑體,居中
論文題名:2號黑體,居中
學生姓名:3號黑體
學 號:3號黑體
指導教師:3號黑體
專業:3號黑體
年 級:3號黑體
學 校:3號黑體
封面內容各項必須如實填寫完整。其中論文題目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論文題目所用的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一般不宜超過30字。論文題目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詞、首字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等;論文題目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論文中的特定內容。

二、論文前置部分的格式
畢業論文前置部分一般包括摘要、英文摘要、關鍵詞、目錄。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簡明扼要的概述,應該對論文的觀點進行一個簡要的陳述,且以第三人稱為宜。摘要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在不閱讀論文全文的情況下就能獲得必要和關鍵的信息。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也供文摘等2次文獻採用。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摘要中不要用圖、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用的符號、術語和非法定的計量單位。
摘要頁在封面頁之後。中文摘要一般為300-800字左右,字體為五號宋體,摘要應包括關鍵詞。英文摘要是以英文形式對文章的概述,它不是中文摘要的簡單翻譯,英文摘要頁置於中文摘要頁之後。
關鍵詞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便於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3~5個詞。關鍵詞間用逗號分隔,最後1個詞後不打標點符號。以顯著的字元排在同種語言摘要的下方,盡量以《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范詞作為依據。
目錄頁由論文的章、節、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需要另起1頁排在摘要頁之後,章、節、小節分別以1、1.1、1.1.1、1.1.2、2、2.1等數字依次標出,一二級目錄用小四宋體,三級目錄用5號宋體,數字及英文字元採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三、論文正文的格式
1.論文正文包括引言和正文論述兩部分。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1)提出-論點;
(2)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3)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4)結論。
2.論文中的序號層次及格式為:
1××××:3號黑體,居中
××××××××××××××××××××××:內容用小4號宋體。
1.1××××:小3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1.1.1××××:4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3.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格式
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格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公式(3.5)等。
4.注釋
注釋是論文中對某1問題、概念、觀點等的簡單解釋、說明、評價、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現,可採用加註的形式。「注」應編排序號,「注」的序號以同1頁內出現的先後次序單獨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標示在需加註處,以上標形式表示。「注」的說明文字以序號開頭。「注」的具體說明文字列於同1頁內的下端,與正文之間用1左對齊、占頁面1/4寬長度的橫線分隔。論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資料,均須標出引用出處。
5.結論
結論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煉。

四、參考文獻的格式
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應是論文作者親自考察過的對畢業論文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參考文獻應具有權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獻。
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參考文獻以文獻在整個論文中出現的次序用[1]、[2]、[3]……形式統1排序、依次列出。參考文獻的表示格式為: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 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 .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⑥ 求關於日本循環經濟的日語畢業論文,急!!!

從日本食品包裝的回收看日本的循環經濟[日語論文]
食品包裝の回収からみる日本の循環経済
摘要
本論文通過對已有先行研究的參考,首先以日本食品包裝的回收為切入點,總結日本食品包裝的回收利用現狀,以小見大,從中引出循環經濟的研究。其次,闡述循環經濟的概念、並從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歷史和現實因素等方面探討日本的循環經濟,而且對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成果和經驗進行總結分析。日本發展循環經濟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其經驗如下:完備的法律及合理的規劃,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公民都合理分擔責任,注重培養公民強烈的環保意識與進行環保教育。最後,通過對日本循環經濟的分析,為中國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參考。希望通過本論文使大家加深對循環經濟的了解,促進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食品包裝;回收;循環經濟;歷史現實因素;成果經驗;啟示
要旨
本論文は、いろいろな先行研究に基づき、食品の回収という視點から、日本食品包裝の回収利用の現狀を総括し、一部から全體のことが分かり、中から循環型経済の研究を引き出す。その次に、循環型経済の概念を詳しく述べし、日本循環経済発展の歴史と現実的背景などの方面における日本の循環経済を検討し、それに日本の循環経済の成果と経験を総括して分析した。日本は循環型経済の発展におけて世界でトップの地位があり、その経験は次の通りである。完全な法律體系と合理的な計畫であり、國家、地方政府、企業と公民はすべて合理的に責任を分擔したり、環境保護の教育を行い、公眾の強烈な環境保護意識を育成していたことである。最後は今回の総合的に分析した結果を通じて、中國循環経済の発展に多い參考になりたいと同時に、循環経済についての知識を身に付けさせ,中國の循環経済を推進することに役に立とうと思っ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 食品包裝回収循環経済歴史的と現実的背景成果経験啟示

http://www.rylww.com/paper/sort05/down-3402.html

⑦ 要寫2份5000字的經濟管理畢業論文.請幫忙!

摘要】 戰略聯盟是有效提高企業競爭優勢的一種戰略新思維,然而因為多種原因,戰略聯盟的失敗率卻相當高。文章從剖析戰略聯盟失敗背後存在的一些障礙性問題入手,對尋求解決辦法進行系統性思考,通過清晰認識戰略聯盟基礎性問題,合理完善戰略聯盟構建全過程,有效實現六個層面的整合,以此明確基本原則和思路,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些相應的具體策略,以找到克服障礙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戰略聯盟 發展障礙 解決方法1
【Title】Obstacles Of Strategical Alliance And Systematic Solutions
【Abstract】 Strategical alliance is a new strategical thinking tha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corpor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s.However,e to verying reasons,the failure rate of strategical alliance is very high.This paper tries to seek solutions through systematic thinking by first analyzing obstacles behind strategical alliance failures.Then by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strategical alliance,improv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and integrating the six aspects,it identifi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als.On the foundation of these analyses,this paper develops some specific strategies to find effective solutions 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Key words】strategical alliances ;obstacles ;solutions
【文獻綜述】
一、論文研究目的及意義
當今企業之間競爭日益激烈,但企業在相互競爭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基於這種關系而建立起來的戰略聯盟體現了既競爭又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的思想,它對於提高企業競爭優勢有著深遠的意義[1]。然而戰略聯盟的構建具有極大的風險性,諸多障礙性問題的存在,使其失敗率相當之高,如何有效解決這些障礙性問題,成功構建並維持戰略聯盟,成為關乎企業未來發展的大事。眾所周知,任何問題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的因素所構成的網路,事物的發展都處在一個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統之中[2],因此對解決障礙性問題辦法的思考絕不能局限於對幾種簡單策略的尋求,而必須以系統的思維方法,從整體上對影響戰略聯盟正常運作的諸多因素進行把握,從而實現戰略聯盟障礙性問題的有效解決,這也就是該論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所在,即以系統性思維模式尋求解決戰略聯盟障礙性問題的方法,促使戰略聯盟成功運作,發揮其對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重大作用。

二、理論研究動態
對企業戰略聯盟的研究基本屬於戰略管理范圍。
其概念由美國DEC公司前總裁簡?霍普蘭德(J.Hopland)和管理學家羅傑?奈格兒(R.Nigel)最早提出。至今,並沒有一個關於戰略聯盟的明確意義。事實上,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容和形式都處於不斷變化過程之中。目前,在英文文獻中,主要使用的概念有:Strategic Alliance, Strategic linkage, Strategic partnering等等[3]。綜合大多數學者的研究意見,可以對戰略聯盟的基本概念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一般把其界定為:戰略聯盟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有著對等實力或者互補資源的企業之間,出於對整個市場的預期和企業總體經營目標的考慮,為達到共同擁有市場,合作研究與開發,共享資源和增強競爭力等目的,通過各種協議而結成的優勢相長,風險共擔的鬆散型合作競爭組織[4]。
戰略聯盟的演進經歷了傳統戰略聯盟、現代戰略聯盟、新興戰略聯盟三個發展形態。最早的戰略聯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工業化初期的卡特爾形式,至今有百餘年歷史。早期的聯盟主要是指價格聯盟,因為工業化初期,產品差異不明顯,產品競爭在市場上主要表現為產品價格之間的競爭。但這種聯盟,被認為是共謀獲取壟斷的手段,違背了市場競爭的公平原則,一般國家均有立法予以限制。二戰後,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市場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逐漸由賣方市場過渡到買方市場,商品極大豐富,企業開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與慾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經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風險無處不在,在這種背景下,企業以自身的資源往往無法達到戰略目標,選擇合作聯盟成為必然,此時的戰略聯盟基本上是以產品為中心,包括合作研究與開發聯盟,聯合生產聯盟,市場開拓與發展聯盟三種。而此後出現的新興的企業戰略則是指知識經濟到來的知識聯盟以及相似的聯盟形式。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取代了資本成為最重要且最稀缺的要素,企業通過聯盟,可以使知識的交流在一種半內部化的狀態下完成,解決企業無法高效獲得自身稀缺知識資源的狀態,並與其他組織合作也可以創造出新的能力。目前知識聯盟主要有虛擬企業聯盟、動態聯盟等形式[5]。
進入二十世紀後半葉,隨著戰略聯盟的發展,其具體形式也越來越多,一些學者開始對其設立標准,進行合理界定。Yashino和Rangan(1995)給出了戰略聯盟三個必要和充分的特徵條件[3]:
(1)兩個或多個企業聯合致力於一系列目標,並在聯盟後保持獨立性;
(2)合作企業分享聯盟的收益並控制特定業務的績效,這可能是聯盟難以管理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徵;
(3)合作企業在一個或多個關鍵戰略領域如技術、產品等方面持續作出貢獻。
按照這一標准,兼並、接管、收購、跨國公司的海外分部這些形式都不算是聯盟。我們認為,這一限制對戰略聯盟的研究是有意義的,可以澄清在聯盟概念上的含混不清的問題。戰略聯盟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市場的契約安排方面主要包括聯合研究與開發、聯合產品研製、長期供貨合約、合作生產、聯合營銷、共享分銷渠道和服務、標准檢驗;另一方面是產權安排,這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不形成新的實體,這包括小股權投資或參股和交換股權,另一部分則是新建企業[3]。
以上是針對戰略聯盟概念、演進過程、具體形式界定多數學者研究得出的較為統一的認識。然而由於視角不同,對戰略聯盟形成的機制至今說法不一,存在很多的理論,這里舉出國外專家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四個理論以作簡單的了解:
1、價值鏈理論[7]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1988)一書中創建了價值鏈理論。波特將企業看作是一個綜合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這些活動波特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一個企業的價值鏈蘊藏於范圍更廣的一連串活動中即價值系統中。它提出企業市場競爭優勢(主要指最終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的潛在來源是因為各企業的價值鏈互不相同,即企業在價值鏈各環節中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通過建立戰略聯盟可以使合作各方一起協調或合用價值鏈,以擴展企業價值鏈的有效范圍,從而共同獲得競爭優勢。波特定義的戰略聯盟為企業之間的長期協議,既超出了正常的市場交易,但又未達到合並的程度,它包括技術許可證、供應協定、銷售協定和合資經營等形式。不同企業價值鏈中的合作與互補(如生產與營銷方面的合資經營)為橫向聯盟。而發生於波特稱之為縱向聯系的企業價值鏈與供應廠商、銷售渠道的價值鏈之間的聯盟(如供貨協定)為縱向聯盟。兩種形式,兩種聯系,結果都是通過協調和合作獲得最優化及競爭優勢[8]。
2、企業能力理論[6]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能力理論得到矚目,企業能力理論實際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聯系的理論的結合體。包括「企業資源基礎論」、「企業動力能力論」和「企業知識基礎論」,這些理論認為企業內部能力、資源和知識的積累,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和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正由於企業之間存在著資源互補性,為使其在價值活動中創造更大的價值,企業通過組建戰略聯盟,在價值鏈各環節上相互合作,以獲取合作夥伴的互補性資產,擴大企業利用外部資源的邊界。理論分析具體如下:
(1)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沃納菲爾特、格蘭特、巴爾奈等學者的研究促成了戰略管理理論的新流派——資源基礎理論的產生。這一理論認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共同構成企業的潛在能力。但各企業的資源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同時也不能完全流動,所以戰略聯盟的構建成為一種需要。戰略聯盟可以使資源運籌的范圍從企業內部擴展到外部,在更大范圍內促進資源的合理配製,從而帶來資源的節約並提高其使用效率。
(2)企業能力理論認為,最終產品的競爭只是表面現象,現代企業的競爭本質在於企業核心能力之爭。核心能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於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的學識」。核心能力具有獨特難以模仿性,只有通過聯盟合作關系才能相互學習與相互補充,從而形成更大的競爭合力,這便導致了企業廣泛通過建立戰略聯盟來實現核心能力的創建。
(3)帕維特、納爾森、福斯和格蘭特等人提出的企業知識理論認為,生產的關鍵投入和企業價值最重要的來源是知識,社會生產是在知識的引導下進行的。以進行知識轉移和共同創建新知識為目的的結盟通常被稱為知識聯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上的學習和交流成為企業合作的核心。博格、頓肯和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80年代初期,50%的聯盟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是為了對方知識,因此把這種為了轉移和學習知識的聯盟稱之為知識聯盟。
3、交易費用理論[9]
交易費用經濟學認為經濟活動總是伴隨著交易而進行的,而交易過程又是有成本的,交易費用理論以交易費用為分析工具,研究經濟組織和各種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戰略聯盟被認為是這樣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它順應了企業節約市場交易費用的需要,通過建立較為穩固的合作夥伴關系,從而穩定雙立交易,減少簽約費用並降低覆約風險。80年代以來,專業化和分工使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市場交易增加,引致了越來越高的交易費用,是80年代後期以來戰略聯盟蓬勃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戰略聯盟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有效避免市場不完全帶來的過高交易成本的自主模式。
4、合作競爭理論[3]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面對不斷變化的日趨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開始對企業競爭關系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即從對立競爭轉向大規模的合作競爭,形成了一種新的競爭觀——合作競爭觀。合作競爭理論認為,競爭並不排除合作,有時,合作更有利於提高競爭效率。戰略管理研究因而在90年代出現了一個轉折點,即研究的重點從競爭轉向合作。現代合作過程中產生了新型競爭者,構築了新的行業體系,創造了新的競爭類型。戰略聯盟就是這樣一種新型合作競爭團體,當共同創建一個市場時表現為合作,當進行市場分配時表現為競爭。戰略聯盟各方旨在創造並分享一個不斷成長的更大市場的目標正是這一新競爭觀的體現。
由於戰略聯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近年來才傳入我國,因此對它的研究,國內學者一般還是遵循國外一些知名學者的思路,不過在一些實際操作中,許多專家也創造性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在對戰略聯盟的負效應分析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的王方華、趙昌平、葛衛華老師提出了戰略聯盟存在路徑依賴性的問題[10],而具體有關這方面理論的闡述將在正文中進行。

三、論文的研究方法、發展趨勢、創新觀點和主要內容
本文採用系統研究方法,對戰略聯盟發展障礙解決方法的思考,不是從某個點著手,而是著眼於系統性分析。首先明確戰略聯盟的真正含義,在對基本性問題有清晰認識的基礎上把對解決問題方法的尋求放到整個聯盟構建過程中去,通過完善構建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實現聯盟的優化,並且提出六個層面的整合,以進一步明確基本原則和思路,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些具體的應對策略,從而通過這一系列系統的分析和實踐找到克服戰略聯盟發展障礙的方法。而本文最大的創新就體現在這一系統性的思考過程中。一般出現問題後,人們都急於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性方法,而缺乏對問題的整體認識和對過程的系統性思考,而本文克服了這一點,以系統思想指導全文。此外,本文還對一些知識點的內容作了增補以求更為全面,如在戰略、戰術、操作、人際關系、文化整合中創造性地加入了組織整合這一因素,構成六大層面的整合[2]。此外,在文章許多地方本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此就不詳述。以下來介紹本文大致框架,以求得對其結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文章總體架構分為五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依次為: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六種影響戰略聯盟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它包括:路徑依賴性的形成及其引發的負效應;不合作行為的產生;組織管理的滯後性;文化沖突的發生;聯盟內部缺乏相互信任和足夠的溝通;聯盟建設時間的難以掌控。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戰略聯盟對提升企業競爭實力的重大意義,指出盡管發展戰略聯盟困難重重,但是仍必須堅持這一組織創新,指出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主要闡述了戰略聯盟的基本問題,包括其定義和分類的界定,為進一步深入剖析奠定理論基礎。
第四部分:主要從戰略聯盟的構建過程中探詢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並且提出戰略、戰術、操作、組織、人際關系、文化六大層面的整合,不僅用它指導業務,也用它指導思想。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克服障礙的六種具體對策性方法。

參考文獻:
[1] 於克信 . 論戰略聯盟與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取[J]. 工業企業管理(人大復印資料),p2001 , (3) : 78-81 .
[2] 周健臨 . 管理學教程[M].p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0 . 135 -137.
[3] 李新春 . 企業聯盟與網路[M] . 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 26-33 .
[4] 郭昕煒 . 戰略聯營: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新思路[J]. 工業企業管理(人大復印資料),2 001 ,(3) : 74-77 .
[5] 史言信 . 論企業戰略聯盟形態演進 [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 2002 , (3) : 105-108 .

[6] 陳耀 . 企業戰略聯盟理論研究與評述[J] . 工業企業管理(人大復印資料) , 2002 , (9):47-52 .
[7] 黃麗薇 . 戰略聯盟的價值鏈觀點[J] . 企業研究 ,p2002 , (3) : 101-103 .
[8] [美]邁克爾?波特. 競爭優勢[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 102-200 .
[9] 芮明傑 . 管理學-現代的觀點[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403-411 .
[10] 趙昌平,王方華,葛衛華 . 戰略聯盟的負效應及其啟示[J] . 工業企業管理(人大復印資料),p2002 , (10) : 115-117 .

【正文】
當今世界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單獨的企業已很難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中去慢慢積累各種成功的要素,於是企業從戰略的角度通過各種方式聯合起來,相互依賴又相互競爭,構建起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這已形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大聯合的時代潮流。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戰略聯盟的失敗率很高。據估計戰略聯盟的失敗率超過了60%〔1〕。當然導致戰略聯盟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這種高失敗率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我們絕不能忽視。隨著戰略聯盟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如何發掘出這些問題,並且採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將是構建好戰略聯盟以提高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一、戰略聯盟的發展障礙分析
(一)聯盟容易產生路徑依賴性,引發負效應
企業在結成戰略聯盟時,很容易產生一種固化的關系,形成路徑依賴性。所謂路徑依賴性是指與決策和成果相關的承諾,它通常是以高變化成本為特性的,路徑依賴性能放大那些管理者所熟知的具有潛在危險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位置鎖定性偏袒和逐步增長的承諾效應[1]。前者指的是企業的決策制定者們通常傾向堅持當前的戰略而不選擇更有吸引力的戰略的現象。這是因為採用新的戰略會帶來極大的風險,同時也會使機會成本增加。身為決策制定者的高層管理者人員為了減少自己可能承擔的責任,降低推行新戰略所冒的風險並且減少其工作量,一般傾向於維持現狀,堅持現有的戰略。而後者是指管理者在面對負反饋時,通常會感到一種證實投入到聯盟中的時間和資金是明智的需要。當企業和別的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後,高層管理者為了證實聯盟決策的正確性,往往會支持現有聯盟並給予其資源上的保障,即便有更好的戰略出現,高層管理者一般也不會放棄這種思路,仍執著於現有的戰略聯盟。戰略聯盟建立後在運行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路徑依賴性,而一旦形成較強的路徑依賴性,就會引發一系列的負效應。比如,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戰略的柔性和靈活性,不能適應外在動態環境的發展變化,或使企業放棄與最佳戰略夥伴合作的機會等等,從而使戰略聯盟失敗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戰略聯盟容易引發不合作行為
戰略聯盟一般是以聯盟各方企業簽署的共同協議為基礎,要求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聯盟成員應當在戰略與行動上都要合作,然而聯盟本身的鬆散性,成員之間在戰略、組織、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性決定了不合作行為在戰略聯盟中極容易產生,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聯盟各方競爭地位的失衡導致聯盟不合作的產生[2]。企業競爭地位的平衡是維持聯盟的一個關鍵要素,當聯盟開展後,隨著各方在技術、資源等方面的交流,可能會造成某一方競爭實力提高,而另一方相對競爭位勢下降,平衡被打破,自然就容易造成不合作。
2.聯盟各方收益的不完全對稱破壞企業的平等合作[2]。由於聯盟所得收益構成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聯盟企業共享,另一部分按照各企業對聯盟貢獻的大小等指標加以分配。從而有的企業受短期利益影響,不惜損害共同利益而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無視聯盟的整體利益,從而破壞聯盟的融洽,造成對方不滿。
3.聯盟企業為保護自身的核心能力設置障礙,影響整個聯盟的合作關系[1]。事實上,在戰略聯盟的執行過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進行合作,另一方面又為防止核心知識不被聯盟夥伴竊取而設置種種障礙,這種行為很容易引發彼此間一系列的不信任與不合作。
4.聯盟夥伴的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對聯盟認識不同也容易引發不合作行為[1]。這是因為往往高層管理者認識到了聯盟的好處與重要性,而中下層管理者從本部門出發,並不認同這一點,從而聯盟的執行僅停留在戰略層次,而中下層管理者並不合作。
5.戰略聯盟夥伴具有文化、組織、戰略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導致聯盟運行中沖突的出現。
總的來說,造成企業間不合作行為的因素是相當多的,而不合作本身就對聯盟有著致命的打擊,一旦產生而沒有得到有效而及時的解決,將會使聯盟走向解體或至少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應而歸於失敗。
(三)戰略聯盟增加了組織管理上的難度,使得一般的管理很難跟上
聯盟是一種非股權式的鬆散的合作體,其運作存在著行政與市場的雙重機制,由於它不能單純以行政命令來解決各方的利益與沖突,所以要求按市場規律建立並運行一個科學的管理體系來維持組織的正常運作[2]。這對於單一企業來說,難度是相當大的。有不少聯盟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組織管理沒有跟上聯盟發展的需要,在一些戰略規劃、執行協調等重大問題上由於缺乏組織保證而出現失誤,從而導致聯盟的失敗。
(四)戰略聯盟容易引發文化的沖突
戰略聯盟不僅是業務上的聯合,也存在文化上的融合與交流。然而不同組織的文化融合是很難的。由於各個企業都具有自身獨特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會轉化為經營管理上的差異,從而加大戰略聯盟的管理難度。當聯盟企業各方的文化出現沖突而文化的交流並不能使它們有效融合在一起時,可能會弱化企業文化,降低聯盟夥伴的文化凝聚力。並且如果文化上的沖突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則會引發矛盾沖突的升級,威脅聯盟的穩定。
(五)聯盟內部往往缺乏相互信任
戰略聯盟通常以目標、任務、觀念、經濟以及文化的共同協議為基礎,它要求聯盟成員應當在戰略聯盟與行動上積極合作,然而由於戰略聯盟夥伴是獨立實體,他們習慣於以自己的文化、組織、戰略目標來理解和看待聯盟問題,從而容易對對方企業的行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另一方面,聯盟各方在參與合作中,擔心由於聯盟而將企業機密暴露給對方,往往會採取一些保護和防範措施,有保留地進行合作,導致聯盟各方信任與親密程度降低,使聯盟的效果受到極大的抑制。
(六)戰略聯盟構建的時間難以掌握
Spekman在1996年的調查表明大型復雜的聯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建立其信任,通常聯盟的建立與運轉之間所耗時間為三年到四年[1]。這不僅因為單純組織關繫上的建設就耗費大量的時間,高層管理者建立起私人的關系網,聯盟的信任等各方面的建設也需要更長的時間。長的時間周期雖有利於管理者有充分時間來解決聯盟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但它也同時延長了戰略決策的時間,在快速變動的企業經營環境中,過長的時間會使戰略歸於失敗。或者喪失一些良好的機會。所以不能合理的掌控時間,也會對聯盟發展構成相當的威脅。
由此可見,戰略聯盟的構建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困難重重,但是否因此就放棄它呢?對這個問題,通過下一個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明確的答案。

二、戰略聯盟發展重要性分析
pp戰略聯盟是許多謀求更多發展機會的企業所不可迴避的,因為這種戰略上的新思維對企業經營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意義。
pp從根本上說,戰略聯盟的意義在於幫助企業適應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不斷加強和發展其核心能力,保持和獲取競爭優勢[2]。這是因為在動態環境條件下的企業競爭必須更多的依託於企業自身獨特的資源和能力,即核心能力,以及建立在這種能力基礎上的競爭優勢。然而核心能力具有獨特難以模仿性。單靠企業自身發展和逐漸培養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何能迅速有效提高企業的核心能力將直接關繫到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位勢。這就要求企業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選擇符合企業競爭戰略原則的資源和能力,並且對這些資源和能力加以充分利用和發揮,並且要利用各種方式不斷加強投入,學習和積累,通過創新和整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構建戰略聯盟正是企業為培育核心能力,獲取競爭優勢而開辟渠道,創建環境,學習積累的路徑之一。它能通過企業間相互學習和相互補充快速實現企業實力的增強和競爭位勢的提升。現在以資源互補或風險共擔等為基礎的產品聯盟正逐漸向新型的知識聯盟轉變。這種知識聯盟以向戰略夥伴學習為主要目的,通過建立戰略聯盟獲得新知識,同時將其與自身的核心能力連接,加速自身核心能力的開發與提升以創造價值。它在組織資源的運作形式上以鬆散的網路型為特徵,又以長期互惠性為聯結,賦予了企業相互學習的機會,從而為企業在識別新的市場機會,增大企業的組織資本上提供了新的機會,為企業提供了有利於核心能力發育和提升的環境與條件。歸根結底,戰略聯盟的意義最終就是體現在競爭優勢和競爭能力的創建上,作為組織創新,它成為了一種最重要的競爭戰略手段[3]。
若從具體的方面看,戰略聯盟在意義表現得更為突出鮮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獲取先進技術或實現技術資源的共享
並非所有的公司都擁有相同的優勢,所以許多公司尋求建立聯盟是為了找
到具有互補性技術優勢的合作夥伴,通過聯合,兩家或更多的公司就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質量向市場推出先進的產品,實現技術資源的共享。此外對於本身技術實力比較薄弱的企業而言,通過與存在某些技術優勢的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可以在不斷的協作中學習和掌握對方優勢的技術和技能,加快自己技術進步的速度,避免自己開發的極大風險與成本代價[4]。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就已採取了許多積極的行動,在電信,汽車,機械等行業就與許多外國企業建立了密切的技術合作關系[5]。
2.增強風險抵禦能力和實現風險共擔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經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如果企業本身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缺乏國際經營的經驗,無疑會增大這種風險。戰略聯盟的建立將有效的降低這種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通過合作,企業可以獲取資金,技術,人才等外部資源,而且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傳遞技術,通過提高企業自身實力以提高企業的風險抵禦能力[4]。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可以有效的分散風險,因為聯盟各方共同承擔風險,從而減小了意外情況造成的不良後果對其中任一參與企業的沖擊。
3.拓展新的市場
任何企業尤其是大企業都有自己一套比較完善的銷售網路,當它們計劃拓展自己的市場時,都面臨針對新市場建立一個銷售網路的問題。如果相關企業能在競爭基礎上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利用對手已有的銷售網路進行市場拓展,則可以避免銷售網路的重復建設和不必要的銷售競爭,而且還可分擔彼此的固定成本。這尤其在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時用的比較多。我國優秀的企業大都擁有比較完善的國內銷售網路,如果其產品想打入國際市場,卻缺乏足夠的營銷力量,則可以尋找一家同樣擁有優質產品當缺乏中國市場銷售渠道的國外企業進行戰略聯盟,利用國內過剩的銷售能力換取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6]。
4.實現規模經濟
通過匯集兩個或兩個以上公司的資源,戰略聯盟通常可以提供從事一種特定經營的最有效的規模。如果能有效實現聯盟的組合及整合,往往還能使企業發揮出整體大於個別企業加總的巨大協同效應。這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意義使尤其重大的。中小公司可以聯合起來成功的與大型全球公司相競爭。試想,如果不聯合組成商用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公司的一些歐洲公司中,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擁有足夠的投資水平以實現與波音公司進行同等規模和實力的競爭。即使像GE這樣的世界最大的公司也與其他公司攜手,以便更有效的生產產品。
所以盡管實施戰略聯盟具有很大的風險,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障礙性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

⑧ 經濟類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

論文內容及框架
論文的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章,緒論。這一章主要是介紹了羅牛山農業行業的背景以及羅牛山的發展歷程,研究這一內容的重要意義、國內外有關文獻的綜述、研究的框架、研究的方法和本文研究創新的特點。
第二章為具體的融資基本的理論,詳細地介紹了企業融資的方式、融資的結構以及融資成本等基本融資理論。
第三章重點分析了羅牛山公司經營和融資的現狀、造成的結構性問題及其它導致結構性問題的原因。其中,從羅牛山的融資結構及其股權結構和負債結構對羅牛山的公司融資結構現狀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四章提出改善羅牛山融資渠道的對策。這一章中,以當前羅牛山公司融資結構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基礎,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給出了改良措施。
第五章,結論與展望。對於文章全文內容進行了分析總結,並就此項目進行未來的戰略展望。
1.4 研究方法
1.4.1文獻研究法
借鑒了農業類上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與融資結構相關的理論以及對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相關的研究,為本文的深入研究分析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1.4.2 案例分析法
全文以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針對美的集團定向增發這一融資行為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資結構進行分析並試圖找出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1.4.3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在研究過程中充分利用圖標工具進行分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5論文的創新點
本文主要是在業內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對特定的一家農業企業的融資結構的現狀和特點進行了描述性的統計和分析,在進這一過程中,首先分析和描述了羅牛山的融資現狀及結構特點,然後再分別分析了融資結構在股權結構中的股份融資性質和負債結構時間性質中的表現,探討了羅牛山融資優序結構目前可能存在的融資偏好問題,探討了羅牛山融資結構中存在的問題並推究其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比較有針對性地對羅牛山優化融資結構的研究優化發展提出了改進措施和方法,為其他農業上市公司經營者優化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優化農業類融資型負債結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理論參考,具有一定的理論實踐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