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國有哪些做魚菜共生的企業
魚菜共生在國內應用的比較少,相關的專業性公司也沒有什麼知名的。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這種耕作體系還不成熟,應用較少,相關工作不好找。
2. 魚菜共生系統如何運轉
水生蔬菜系統,這種方式就如中國的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於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於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回淤泥或土壤,然後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把養殖池的水直接排放農田,再從另一端返還叫集迴流至養殖池,這樣廢水在防水布鋪設下無滲漏,而水生蔬菜又能充分濾化廢液,同樣達到良好的生物過濾作用,有點類似自然的的沼澤濕地系統。如茭白與魚共生、水芋慈菇等水生蔬菜的共生,都可以採用該系統設計。
魚菜共生技術原理簡單,實際操作性強,可適合於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也可用於小規模的家庭農場或者城市的嗜好農業,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需注意的是魚及菜之間比例的動態調節,普通蔬菜與常規養殖密度情況下,一般一立方水體可年產50斤魚,同時供應10平方米的瓜果蔬菜的肥水需求。家庭式的魚菜共生體系,一般只需2-3立方水體配套20-30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面積,就可基本滿足3-5人家庭蔬菜及魚產的消費需要,是一種極適合城市或農村庭院生產的農耕模式,也是未來都市農業發展的主體技術與趨勢。
3. 自己建設魚菜共生系統的話,技術難點有哪些
南京光明特種水產養殖公司是生態養殖領域著名學者、河南省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和南京環球生態食品研究咨詢中心專家組成員周文宗博士的專利實施和技術推廣重點基地。本公司長期舉辦黃鱔、小龍蝦、泥鰍產業化生態養殖技術培訓班。 一、與其它養殖方式有何本質的區別 網箱式流水無土養殖方式:集約化、高密度,起捕容易,產量較高。弊端:缺水地區無法推廣;水面深,幼鱔苗種不易馴化;水面大,發生魚病易傳染不易消毒;網衣孔易堵塞、需常清洗,否則會影響箱內外水體的交換;老鼠咬網造成黃鱔大面積流失。 有土養殖方式:鱔池水溫變化小,換水次數少;能利用天然餌料降低飼料成本;不需遮陰,適合室外養殖。弊端:鱔池活餌多,飼料氣味不易擴散,不利於黃鱔馴食配合飼料;泥中的病蟲難清除,病鱔難以及時發現,不利於防治;建池成本高,管理不便;密度小,產量低效益差。 靜水無土生態養殖與間歇式流水無土養殖方式:由周博士首創。利用特製魚巢代替泥土,利用水草及水質改良劑改善水質。由於成功地將生態工程技術嫁接到養殖上,採用生態防治技術進行黃鱔病蟲害綜合防治,通過食物鏈技術開發生態餌料,不僅攻克了目前鱔魚人工養殖普遍存在的葯物殘留超標的難題,而且成本也降低到每公斤15元左右。同時,有效地解決了小黃鱔「不合群」,以及高密度養殖就會爛尾、出血、發生腸道等多種疾病的難題。突出從種群以上層次來調控生態環境,利用生物多樣性和共生互利原理增強緩沖性,提高黃鱔高密度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減少輔助能投入,降低飼料成本。養殖水能得到綜合利用,充分利用秸稈、糞便、水草等農副產品下腳料生產活餌,生產園區無廢棄物,生態效益顯著。具有建池成本低、便於觀察、馴食配合飼料容易、管理方便、有利於防治病蟲害和效益較高等優點。 二、項目實施風險評價 本項目的風險主要來自鱔種質量的好壞、繁殖產卵量的多少,以及病蟲害防治的效果等三方面。 提高鱔種質量的措施有:(1)辨知鱔種來源,杜絕飼養葯鱔、病鱔;(2)延長鱔種浸泡處理時間,及時用生物載體投食葯餌;(3)及時撈出白天不入魚巢的黃鱔,單獨處理或返售市場;(4)來年盡可能採用自己半人工繁殖的苗種。 提高雌鱔產卵量的方法有:(1)篩選大規格的親體;(2)加強親體培育,提高飼料質量;(3)控制好環境條件。 病蟲害的防治以預防為生,進行生態養殖。重點抓好黃鱔赤皮病、出血病、神經紊亂症的預防工作。周博士已研發成功「多益善」系列葯物,其中:(1)專利產品「多益善1號」——是浸泡魚蝦苗種的有效葯物,能夠防治魚蝦大多數病蟲害,並且對有些疾病有獨特的療效,在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2)專利產品「多益善2號」——由十幾種中草葯組成,是黃鱔、泥鰍、小龍蝦等養殖初期的主要內服葯,通過特殊的葯物載體轉移到魚蝦體內,極大地提高了魚蝦的成活率,減少了魚蝦的應激反應。(3)「多益善3號」是從苦參、煙草中提取的葯劑,能夠有效防治魚蝦常見的水蛭病,既可以單獨浸泡,也可以全池拋灑,並且沒有副作用,克服了生產中其它葯物的缺點。 本項目只要嚴格管理,提前預見風險並及時採取措施,質量不好的黃鱔及時處理或出售,就可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 三、養殖規模 小規模養殖:面積1畝左右,總投資1-3萬元即可投產。僅就黃鱔產品而言,年產商品生態黃鱔4000斤以上,年利潤可達4萬元以上。 基地產業化養殖:面積1公頃左右,三年內總投資90萬人民幣,年總收入210萬元,其中商品生態鱔收入180萬元,苗種收入30萬元,實現凈利潤114.2萬元,成本利潤率為126.89%。同時,可對農戶有償培訓。 注:以上兩種規模的收入均未包括:生態龍蝦(畝產1000斤)及黃粉蟲、蚯蚓、泥鰍、無菌蛆、小雜魚、福壽螺、生態水稻等農副產品收入。 四、技術培訓內容及參加培訓辦法 技術培訓內容:⑴ 黃鱔生態養殖的理論基礎;⑵ 鱔池的建設;⑶ 黃鱔的生態繁殖(靜水無土生態養殖、網箱式流水無土養殖);⑷ 鱔種的篩選和處理;⑸ 黃鱔生態養殖的日常管理技術;⑹ 黃鱔病蟲害的綜合防治;⑺ 黃鱔的營養生態和配合飼料;⑻ 黃鱔養殖的水質調控;⑼ 黃鱔活餌(蚯蚓、黃粉蟲、無菌蛆、福壽螺、水絲蚓)的人工培育;⑽泥鰍、小龍蝦的生態養殖全套技術。 本培訓基地位於生態環境優美的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實行「一次交費,隨到隨學、終身學習」,每月8日,著名養鱔專家周文宗博士親臨授課。培訓使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專家與學員互動交流溝通,基地的見習管理的全方位體驗。參加培訓的學員,一律建立動態的資料庫,採用聯網跟蹤、咨詢答疑、提供後續最新科研成果、定期舉辦學員研討會等方式進行技術服務。培訓費1000元/人(含:專家授課費、教材光碟費用、一周的住宿費用等)。本期如沒學會者,下期可免費再來學習和實習,學會為止。 學員也可購買全套培訓教材(黃鱔、泥鰍、小龍蝦、蚯蚓、黃粉蟲五套養殖技術資料,含光碟8套,僅收300元,不含郵費)。也可單項供應:黃鱔資料200元/套、泥鰍資料100元/套、小龍蝦資料100元/套、蚯蚓資料100元/套、黃粉蟲資料100元/套)。有空來本基地補課繳納培訓費時,可扣除已購資料費用。 本公司長期提供黃鱔、小龍蝦、泥鰍、福壽螺、蚯蚓的成品供應,以及馴化種苗和專有特效生物漁葯的供應服務。 五、周文宗博士簡介 周文宗,男,高級技術職稱:副研究員,河南省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和南京環球生態食品研究咨詢中心專家組成員。1993年攻讀沈陽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研究生,獲碩士學位。2001年攻讀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生態工程專業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專業研究生,雙獲博士學位。專業:生態工程和水生生物學。研究方向:動物生態工程和行為生態、養殖水體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周文宗博士先後主持完成省級課題15項,主要參與「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及省級課題9項。迄今為止,他在國內外刊物發表或被接受論文78篇,其中第一作者60篇,通訊作者12篇,核心期刊58篇。申報專利10項,其中第一發明人7項,授權專利6項。參與組織《生態學熱點研究從書》的編寫工作,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1部。 他積極探索特種動物生態養殖的理論,採用行為生態學方法,系統研究了黃鱔和克氏原螯蝦的攝食生態,將生態工程技術運用於黃鱔、泥鰍和克氏原螯蝦養殖中,相當程度地解決了「素有水產養殖難養之最」的黃鱔養殖技術難題,在國內外首次提出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與間歇式流水無土養殖新模式,成功實現黃鱔淺水無土半人工繁殖技術,使黃鱔養殖在北方地區成為可能,並在香港、江蘇、河南、湖北、山西、江西、四川、遼寧等地建立示範推廣基地,培訓學員逾千人,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為黃鱔養殖產業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率先開展城市污泥蚯蚓分解處理技術的系統研究,提出畜禽糞污處理與利用生態工程,並且在許昌、鄭州等地建立示範工程基地。 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系統總結環境工程和生態工程耦合的理論,以水體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為研究中心,以動物修復尤其是生態濾池為研究特色,致力於將生物完整性指數用於江河健康評價,篩選各類生態工程工具種,為水生植物入侵種的利用提供生態工程模式,推廣「以魚養水」的生態養殖模式和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其研究成果先後為CCTV-7(2002.5.30;2004.9.1)、《河南日報》(1998.11.12)、《河南農村報》(2000.9.27)、《現代快報》(2003.12.9)、《金陵晚報》(2003.9.10)、《農民日報》(2003.12.12)、《湖北日報》(2006.10.11)《楚天都市報》(2007.3.19)所報道以及各大網站如新華網、中國食品產業網、中國飼料在線、中國農業信息網、中國水產技術推廣網、中國報道、21世紀網、中國漁業政務網等報道。
4. 魚菜共生的共生方式分類:
1、直接漂浮法:用泡沫板等浮體,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進行水培;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利用率不高,而且一些雜食性的魚會有吃食根系的問題存在,需對根系進行圍篩網保護,較為繁瑣,而且可栽培的面積小,效率不高,魚的密度也不宜過大。
2、養殖水體與種植系統分離,兩者之間通過礫石硝化濾床設計連接,養殖排放的廢水先經由硝化濾床或(槽)的過濾,硝化床上通常可以栽培一些生物量較大的瓜果植物,以加快有機濾物的分解硝化。經由硝化床過濾而相對清潔的水再循環入水培蔬菜或霧培蔬菜生產系統作為營養液,用水循環或噴霧的方式供給蔬菜根系吸收,經由蔬菜吸收後又再次返回養殖池,以形成閉路循環。這種模式可用於大規模生產,效率高,系統穩定。
3、養殖水體直接與基質培的灌溉系統連接,養殖區排放的廢液直接以滴灌的方式循環至基質槽或者栽培容器,經由栽培基質過濾後,又把廢水收集返回養殖水體,這種模式設計更為簡單,用灌溉管直接連接種植槽或容器形成循環即可。大多用於瓜果等較為高大植物的基質栽培,需注意的地方是,栽培基質必須選質豌豆狀大小的石礫或者陶粒,這些基質濾化效果好,不會出現過濾超載而影響水循環,不宜用普通無土栽培的珍珠岩、蛭石或廢菌糠基質,這些基質因排水不好而容易導致系統的生態平衡破壞。
4、水生蔬菜系統,這種方式就如中國的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於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於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回淤泥或土壤,然後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把養殖池的水直接排放農田,再從另一端返還叫集迴流至養殖池,這樣廢水在防水布鋪設下無滲漏,而水生蔬菜又能充分濾化廢液,同樣達到良好的生物過濾作用,有點類似自然的的沼澤濕地系統。如茭白與魚共生、水芋慈菇等水生蔬菜的共生,都可以採用該系統設計。
魚菜共生技術原理簡單,實際操作性強,可適合於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也可用於小規模的家庭農場或者城市的嗜好農業,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需注意的是魚及菜之間比例的動態調節,普通蔬菜與常規養殖密度情況下,一般一立方水體可年產50斤魚,同時供應10平方米的瓜果蔬菜的肥水需求。家庭式的魚菜共生體系,一般只需2-3立方水體配套20-30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面積,就可基本滿足3-5人家庭蔬菜及魚產的消費需要,是一種極適合城市或農村庭院生產的農耕模式,也是未來都市農業發展的主體技術與趨勢。
5. 魚菜共生系統的
各種魚不一樣投放的密度,一般鯉魚為80-100尾/立方水體,羅非魚為200-300尾/立方水體。種養殖的面積與比例關繫到物種間的生態平衡關系,也就是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最佳比例,適合的比例是系統成功運行之關鍵,比方說,多少魚排出的糞便能為多少菜提供養分,什麼微生物種類的培育能夠對水質凈化產生最佳的生態效果,這些是三者間共生關系建立的前提,也是該系統最為核心的技術基礎。按照一立方水體配置14平方米的蔬菜種植面積來規劃種養比例及布局,也就是一個10立方米的養殖桶每天產生的排泄物就需要14平方米的蔬菜來凈化吸收,來達到凈化與平衡之目的,這個比例是通過實踐證明的較為科學的比例。
6. 魚菜共生,養多大一條的魚最好啊,吃的多拉的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7. 魚菜共生的介紹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在傳統的水產養殖中,隨著魚的排泄物積累,水體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而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水產養殖的水被輸送到水耕栽培系統,由微生物細菌將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亞硝酸鹽和硝酸鹼,進而被植物作為營養吸收利用。由於水耕和水產養殖技術是魚菜共生技術的基石,魚菜共生可以通過組合不同模式的水耕和水產養殖技術而產生多種類型的系統。魚菜共生讓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生態平衡關系,是未來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更是有效解決農業生態危機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