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畢業論文活著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畢業論文活著

發布時間: 2021-03-14 23:41:42

① 誰能幫我在期刊網上下載一些和余華的小說《活著》相關的評論性文章,我的畢業論文就是要寫《活著》。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淺析《活著》中的人生意識

徐慧媛

(四川大學,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活著》是余華為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和人生看法嘻嘻哈哈地看著別人的樣子笑。我和家珍、鳳霞排著隊走去還算
的而寫得書,或者說是余華為了找尋人生意義而專門寫的書。書整齊,有些人家老的老小的小,中間有個老太太還扭著小腳,排出
中集中體現出來的思想便是人生的宿命意識和苦難意識,如果說來的隊伍難看死了,連隊長看了都說:
『你們這一家啊,橫看豎看
宿命是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那麼苦難則是人生悲劇的直接體還是不好看。』」那些在歷史長河裡面濃墨重彩的事件,對於最底
現。通過對二者在小說中具體表現的深入分析,窺探中國人在特層的農民階層們,意義卻微乎其微。歷史沒有給予這些社會底層
殊的歷史巨浪中的被動與無常,不難看出,《活著》是生命的寓言的勞動者真正接觸的機會,它似乎只需要人民了解它的存在,接
故事,福貴的生存困境是人之為人的必然經驗。受因為它而帶來的變化,對於事件的前因後果,百姓們不需要知道,也永遠無法理解。他們只不過是命運作弄的對象而已。當然,老百姓們是配合的,他們也不想去探究個中的原委,他們只希望在所有的變革中能夠有一條活路,因為他們的內心,只能承載得起這么多的重量,其餘的是非糾結,是平凡百姓生命中不能承文學與人生的關系密不可分。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就是對人受之重。
生作語言意義上的虛構。作家需要藉助語言來發泄對於現實的
不滿,需要藉助文字來抵達更為寬廣的世界。對於一向提倡「文2苦難意識
學創作要追求個人精神世界的真實」的余華來說,其作品無疑投如果說宿命是人生悲劇的根源,那麼苦難,則是悲劇的直接
射了更多作者對於人生的心理意識和精神意蘊。本文著重想要體現,因為命運直接操縱著苦難。《活著》對於苦難的敘述,首先
探究的,便是余華投射在《活著》一書中的人生意識。
表現為對生命存在的追問,是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賦予生活的苦難。生活之於福貴,意義微乎其微。西方哲學家叔本華有一個極
1宿命意識
端的說法,人生等於痛苦加無聊!人是有慾望的,當慾望沒有得所謂宿命,是宏觀時空或大尺度時空對微觀時空的觀照進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痛苦。慾望得到滿足之後,又會感到無聊。
而凸顯出其短暫、輪回、虛無與無常,人類對於命運的無力感和被所以,人生就永遠只能像「鍾擺」一樣,「一頭是痛苦,一頭是無
動感,其根源就在於,人從一出生開始,就註定了結局———死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鍾擺一樣來回擺動著;事實
而當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宿命加上動盪不堪的背景時,人生在宿上,痛苦和無聊兩者也是人的兩種最後的成分」。而更加悲慘的
命之上更增加了一份荒謬感。是,福貴的生活只有痛苦和無聊這兩個極端的維度,他甚至沒有

文章通過一個老人對自己一生的回憶展開敘述,作者選取了追求慾望的中間過程。年輕時,他是大少爺,衣來伸手,飯來張
中國最底層的勞動人民—
———農民作為主人公,這就加劇了文章的口,對於生活,他沒有企圖心。福貴說:
「我爹常常唉聲嘆氣,訓
宿命意味。福貴之於歷史,與其說是在經歷,不如說是遇到。上斥我沒有光耀祖宗。我心想光耀祖宗也不是非我莫屬,我對自己
街給重病的母親抓葯,碰巧就被國民軍抓了壯丁;好不容易回到說,憑什麼讓我放著好端端的日子不過,去想光耀祖宗這些累人
家,本來生活可以穩穩當當的過下去,卻遇上了像鬧劇一樣的人的事。」對於這樣一個不求上進的人來說,生活想當然地無聊。
民公社;然後是稀里糊塗地加入大煉鋼;接著又是三年自然災害;在極度的空虛之中,他過著荒誕的生活。除了吃喝嫖賭之外,還
剛剛從自然災害中緩過氣來,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這樣的措想出了一些荒誕的招數,折磨別人以慰藉自己空虛的心靈。比如
手不及中,人們根本來不及思考這樣的事件究竟帶給自己什麼樣讓妓女做人肉轎子,故意騎著妓女戲弄自己的老丈人。這些荒唐
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的意義,而更加讓人覺得毫無意義的是,在的行為背後,恰恰折射出福貴空虛之下異化的內心。正當福貴沉
這么多關乎歷史變革的事件中,在這么多左右著這個家庭成員生溺在巨大的空虛和無聊之中時,生活卻在一夜之間天翻地覆。命
死的事件中,家庭里的所有人,卻幾乎都沒有實實在在的「參與」運甚至沒有給福貴喘息的機會,在他自己都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其中。福貴沒有真正打過一次戰,參軍的過程就是夜以繼日的行就輸光了全部家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打擊對福貴是有好走和被包圍之後鬧劇一樣的搶奪食物以求生存;轟轟烈烈的人民處的,他至少回到了「人」的狀態,然,也開始了痛苦的生活。
公社,在福貴的敘述中,不過是從好飯好肉到缺吃飢荒的過程;而就當福貴要改邪歸正重新做人的時候,生活卻不再給他翻身的機被稱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福貴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旁觀會。打擊紛至沓來,父親的逝世,妻子被老丈人帶走,上街抓葯被者。為了進一步削弱百姓的「參與性」,在描寫這些悲劇性事件抓壯丁……生活忙碌而充滿恐懼,除了要維持生計而辛勤勞作,
的時候,余華特意採用了戲謔的描寫方式。且看人民公社的這一還要忙著應付一個又一個的變化和災難,當脆弱的內心對於上一段描寫: 「村長也不叫村長了,改叫成隊長。隊長每天早晨站在次的打擊都還沒有完全適應時,下一個更加具有毀滅性的事件又村口的榆樹下吹口哨……村裡人都覺得新鮮,排著隊下地幹活,不期而至。這是一種沒有任何刻起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復仇者」,而他的身體便成了他為了
復仇而可以任意處置的工具。「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他就必須
成為什麼,他必忠實於他自己的本性。這一需要我們就可以稱為
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所以當趙襄子第一次認
出豫讓並放了他時,豫讓知道趙襄子也是「知」他的,但是對「復
仇者」這個身份的認同讓豫讓不可能放棄復仇或者歸附趙襄子。
所以他「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試圖摧
毀一切可以被人認出的外在身體特徵。他的自殘,不僅顯示出他
復仇的決心,更顯示了他對「知」的追求。當可被人辨識出身份
的外在身體特徵去掉以後,唯一可被人辨識出來的,只剩下身體
裡面的那個自我了。這個自我,也是豫讓一直所追求的自我身
份。

自殘報仇未免太過殘忍,所以豫讓的朋友便勸他以更容易的
方式來復仇—
———事襄子並殺之———時,豫讓斷然拒絕了。因為豫
讓選擇的不是簡單的復仇,也不是採取一切手段來達到某種目
的,而是選擇了一種身份———一個「復仇者」,在他的認知里,身
份比行為更重要。如果他利用趙襄子的敬仰與信任而實現復仇
的目的的話,他就會背離他決定成為的那種人,他選擇的身份就
會變成達成目的的手段與工具,這在豫讓一直追求的自我身份意
識里是不被允許的。豫讓對「復仇者」這個身份的認同,使得他
選擇難而不選擇容易的方式,最終,即使不能刺殺趙襄子的身體,
也要象徵性地「請君之衣而擊之」,以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復仇
者」的身份,完成「復仇者」的使命。而他對這個身份的堅持,也
使得他的「名」隨之而來,豫讓「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
泣」。

豫讓對「復仇者」這個內在身份的認同,使得他採用一系列

自殘身體的做法,以期完成他的復仇。最後雖然失敗了,但他對
於自我身份的認同卻得到了完善。
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豫讓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
個戰國刺客形成的心理動機,對忠誠的信仰、對報恩的渴望和對
自我身份的認同,使得他成為一個刺客,成為一個為「知」己者報
仇的復仇者,拋棄了外在的容易辨識的肉體,成為一個以內在自
我為支撐的刺客。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卻完善了自我的身份,也
同時得到了「名」。

② 想以余華的《活著》為出發點來寫一篇畢業論文 求賜教 急!!!

為三

③ 我是學中文的(專科)想以《活著》為中心擬題目,這是畢業論文的題目

論活著的真正內涵
活著真好
探討或者與生命的關系

④ 寫余華的活著畢業論文推薦書籍

這點我了解我明確的

⑤ 余華《活著》論文提綱

一:1、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2、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物態煉、完整,應闡亮仔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敬螞汪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⑥ 畢業論文打算寫余華的《活著》,希望大家寫下自己讀後的感受,寫得好滴,贈分哦!

《活著》的經歷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余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余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余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余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余華的告別先鋒小說的宣言是:"我現在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著》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余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余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子。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余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說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著》。這樣說來,《活著》應該是余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活著》是余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我們可通過《活著》繼續一個真理: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余華在自己的創作風格轉型期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因為另外一個真理,"寫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賦的",余華的先鋒性寫作在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後,於1995年左右的時候徹底陷入了低潮。事實上,這在中國文壇還是具有一定廣泛性的。1980年以後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經被先鋒的這樣的標簽貼過,不過他們在90年代前後,悄然進入了他們曾經不屑的主流文學。當然余華等少數幾人堅持的時間甚至還要更久一些。

從這個角度說,《活著》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余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散拿春當一個游手好閑的人是余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著》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說,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著》給予了尖銳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著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著》給予了高度沖耐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著》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著》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敏老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余華在冰冷中敘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著》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里。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著》:活著……

寇延丁(12月6日12:20)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作者余華這樣解釋「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活著》的主人公徐福貴在談到死去的親人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徐福貴活著,好像就是為了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在這出關於殘亡的戲劇上演之前,他夜以繼日地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夜之間由闊少爺變成一文不名的窮光蛋,而他的父親,在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死於由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破敗前的少爺不懂得傷心而破敗後的福貴沒資格傷心,因為他已經成了佃農,佃種著曾經屬於自己的五畝田地。此後的日子裡,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了,而他卻沒有這種「幸運」,他只能活著,因為這是他的命運,一頭牛在犁完所有該犁的地之前,一個人在挑足他應挑的擔子之前,上天是不會讓他的生命提前逃離的。

在失去了其他的親人之後,福貴與苦根相依為命,他們共同的心願就是攢錢買一頭牛。錢終於攢夠的時候,苦根卻已經死了。福貴一人買回了牛。那本來是一頭正要被宰殺的瀕死的老牛,它已經幹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殺它恐怕也活不長了,但是,因為不願看著老牛在哭,早已不再會哭的福貴買下了它。起個名字也叫福貴。

一過10年,「兩個老不死的」———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著。福貴趕著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裡也喊著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著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⑦ 我想寫關於余華《活著》的畢業論文,不知道從哪入手,題目如何立才有新意!求大神們給個建議!在線等!

寫文章一定要有新意,也就是創新了。
這個很簡單的,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