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移動通信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移動通信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4 21:19:28

㈠ 通信工程畢業論文有哪些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通信工程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內

1、高移動無線通信容抗多普勒效應技術研究進展

2、攜能通信協作認知網路穩態吞吐量分析和優化

3、協作通信中基於鏈路不平衡的中繼激勵

4、時間反轉水聲通信系統的優化設計與模擬

5、散射通信系統電磁輻射影響分析

6、無人機激光通信載荷發展現狀與關鍵技術

7、數字通信前饋演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演算法模擬

8、沙塵暴對對流層散射通信的影響分析

9、測控通信系統中低延遲視頻編碼傳輸方法研究

10、傳輸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與前瞻

11、城市通信燈桿基站建設分析

12、電子通信技術中電磁場和電磁波的運用

13、關於軍事通信抗干擾技術進展與展望

14、城軌無線通信系統改造方案研究

15、無線通信系統在天津東方海陸集裝箱碼頭中的運用

㈡ 移動通信專業的畢業論文可以寫手機方面嗎

完全可以,通信分為軟類和硬體類,你這就屬於硬體類方向而且比較符合通信發展的方向,硬體主導市場,蘋果、小米、移動等等全部來通過硬體設備的技術革新來驅動整個通信行業的技術革命和市場發展方向

㈢ 通信技術的畢業論文該怎麼寫

追求漫遊:超文本與通信技術【內容摘要】漫遊是人類淵源有自的追求,其實現有賴於通信技術的支持。上網是人類漫遊的新途徑,以萬維網(WWW)為代表的電子超文本網路為漫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由於移動通信、固定通信與衛星通信等技術的支持,人類正在實現漫遊化的追求中闊步邁進。這種漫遊將超越物理時空、心理時空和社會時空的限制,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關鍵詞】漫遊;超文本;通信技術對於初民來說,自然界中並沒有他們固定的家園。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其時是「處處無家處處家」。對後世游牧民族宛如家常便飯的遷徙,初民本是習以為常。為了追蹤受傷而逃竄的獵物、尋找食物的來源,或者為了躲避可怖的猛獸、洪水、森林大火,初民不斷改變自己的聚居地。直至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定居才在人類生存方式中成為尋常事,「家園之思」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定居固然使人類的生活相對安定,但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定居者的眼界。因此,萌生了一種新的傾向,即對漫遊的追求。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媒體世界的發展、社會群體的分化,漫遊的涵義漸漸擴展為力圖獲得相對於物理時空、心理時空和社會時空的自由。不論在哪種意義上,它都有賴於通信技術的支持。當今的上網是人類漫遊的新途徑,漫遊的前景則取決於通信技術的新突破。一、通信技術與漫遊「漫遊」指的是隨意遨遊。元結有詩雲:「漫遊無遠近,漫樂無早晏。」①在我國古代,所謂「游」至少有三種含義,即外游、內游與交遊。因此,我們可以從三種不同的角度對漫遊加以考察。人類早就有關於紮根和漫遊的不同考慮。「根」是血緣的,也是地緣的。紮根的傾向在農業社會中占上風,真正有條件外出漫遊的只是有閑、有錢、有權的少數人。為生活所迫而離鄉背井者並非從事漫遊,而只能說是外出謀生。真正有條件內游天下的也只是少數人,因為大多數人難以接觸或者擁有大量文本。至於交遊,人們各有各的圈子,這是受一定的身分限制的。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電信技術的普及使外游變得便利,報刊、廣播、電視的普及使內游平民化了。以計算機網路為代表的當代信息科技循此再進一步,促進了交遊的虛擬化。1.通信技術與外游劉勰指出:「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②古代文論里的「游」,首先是指「外游」,即人相對於自然環境的運動。這種運動對於開闊文藝家的眼界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古人不乏相關論述,例如,陸游說:「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③;楊萬里也說:「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④盡管如此,由於交通不發達等緣故,古人雖有外游之願,但亦頗覺外游之難,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就是因地理障礙而產生的感慨。遠游所面臨的困難是多種多樣的,脫離熟悉的環境、進入陌生的環境就是其中的一種。要想在外游的條件下繼續同自己的親朋好友保持聯系,在古代主要靠書信,在現代還有電話、電報等手段。就便利性而言,電報勝於書信,電話又勝於電報。不過,傳統意義上的電話屬於固定通信范疇,並不能保證當事人隨時隨地同他人聯系。不論是登岳陽樓或大雁塔,還是游西子湖或九曲溪,文人墨客興之所至,要想同不在現場的親友溝通,行動電話無疑勝於固定電話。不僅如此,以移動通信為保障,人們還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來自出發前所在環境的信息,並從原先的社會關系中尋得支持,產生一種歸屬感。2.通信技術與內游「內游」作為一種提法出現得比較晚。元代郝經著有《內游說》,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對內游的觀點,只是道學氣重了一些。如果說外游是人相對於自然環境的運動的話,內游則是相對於媒體環境的運動。「內游」有助於文藝家形成豐富的知識儲備。元代戴錶元曾說:「余少時喜學詩,每見山林江湖中有能者,則以問之。其法人人不同。有一老生雲:『子欲學詩乎?則先學游,游成,詩當自異於時。方在父兄旁,游何可得,但時時取陸放翁《入蜀記》、范致能《吳船錄》之類,張諸坐間,想像上下,計其往來,何止日行數千萬里之為快。」⑤老生之言,為戴錶元所服膺,看來絕非偶然。和外游相比,內游的文藝價值在於:其一,接觸到現實生活可能不存在(或已經消亡)的描寫對象,如通過《史記》了解曾經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事跡等。其二,領略到前人作為師法對象所樹立的文藝風范,通過揣摩繼承與借鑒作為文化遺產的文藝經驗。其三,意識到自己的作品的奉獻對象的存在,為滿足他們的需要而進行創作。但是,內游的可能性受制於媒體。如果沒有相關的媒體作為依託,內游就很難實現。網上沖浪在精神上與古代「內游」相通,特點是將媒體當成現實世界的替代品或信息源。所不同的是:古代「內游」所憑借的是書本,在游歷中強調接受道德規范、實現自我完善;而現代意義上的網上沖浪則是人的一種自我開拓。書面媒體主要以線性文本的形式組織信息資源,因此,內游的可能性是相當有限的。網路媒體則以超文本的形式組織信息資源,提供了遠非書面媒體所能比擬的「內游」條件。超文本一旦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則成為超媒體,在內游空間的開拓上更勝一籌。書面媒體是一種等級性媒體,「話語權力」就與此有關。由於出版的可能性有限,能著書立說的人在整個社會中相對佔少數,其地位比較優越,因此,閱讀本身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意味著接受支配。考慮到「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⑥的古訓,閱讀時拘謹的心態就不言而喻了。相比之下,網路作為媒體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實現傳播的平等性,擺脫心理上的束縛。換言之,網路是一種非等級性媒體,因此,網民在漫遊的過程中享有更大的自由。3.通信技術與交遊「交遊」,在古代兼指交結人的行為(動詞)和所交結之人(名詞)。管子有言:「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交遊之道,為古人所重;交遊之難,亦為古人所嘆,難就難在尋找志同道合之友,因此,劉勰說:「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⑧交遊之難,原因之一是社交機遇的有限。在相對固定的環境中,通過常規途徑所能接觸到的人畢竟不多。藉助網路尋找知音,遠比常規途徑容易。復旦大學的嚴峰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指出:「互聯網是一個狂喜之地。集郵、熱帶魚的飼養、非洲面具的收集、MIDI音樂的製作……不管你喜歡玩什麼,哪怕它再冷僻古怪,你也一定能在網上找到自己的同好與知音。」⑨此言誠是。當然,這里所說的知音,並不見得就是古人所歆羨的諍友。「管鮑之交」畢竟已成為歷史,古人所推崇的終身不渝的純潔友情早就因為商品化等緣故受到強烈沖擊。在網路日益發達的今天,交遊的廣度正在迅速擴大,而深度卻與之不成正比。以上對於外游、內游和交遊的分析,事實上可以結合成整體。對於三者的相互關系,宋代蘇轍曾有一段明確的論述:「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汨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稟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⑩從與「鄰里鄉黨之人」游,到與歐陽修及其門人賢士大夫游,是交遊的擴大;從「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到頗識「天下奇聞壯觀」,是外游的擴大;從讀「百氏之書」到知「天下之文章」之所聚,是內游的擴大。從今天的觀點看,對於漫遊的文藝價值可從三方面加以認識:其一,遍歷名山大川,吸納天地之靈氣,了解人情世故,有助於積累創作素材;其二,拜訪名人,有助於激發志氣、學習技巧;其三,廣結友情,有助於尋找自己的知音,學會「有為而發」、「有的放矢」。網路對於漫遊的價值相應表現為:提供了通信保障,減少了後顧之憂,從而推動人們更為放心大膽地從事「外游」;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信息資源,方便人們采擷,從而促使人們更為積極主動地從事「內游」;提供了平等交往的環境、自由結交的機遇,從而幫助人們開創交遊的新局面。 http://www.zhaolunwen.com/tongxin/2007220193549.htm

㈣ 通信畢業論文

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發展與3G應用前景
移動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
回顧我國行動電話1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的移動通信發展史是超常規的發展史。自1987年中國電信開始開辦行動電話業務以來到1993年用戶增長速度均在200%以上,從1994年移動用戶規模超過百萬大關,行動電話用戶數每年幾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國行動電話第1000萬個用戶在江蘇南京誕生,意味著中國行動電話用10年時間所發展的用戶數超過了固定電話110年的發展歷程。2001年8月,中國的移動通信用戶數超過美國躍居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到2.69億戶,普及率為20.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個國家的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83%。其中,英國為84.4%,義大利為92.65%,盧森堡為101.34%;當時,中國為16.09%。所以,我國移動通信業務尚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回顧我國移動通信發展的歷程是第一代移動通信制式較多,有美國的AMPS,英國的TACS,北歐、日本的制式等。我國科技人員分析對比根據國情選用了TACS系統,購買國外設備建設移動通信網,設備製造廠也與外國公司合作生產(裝配)了部分系統設備和手機。研究部門也研製了部分設備,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成為氣候。到了第二代,國際上主要是GSM、CDMA兩種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動通信網之前,我國分別在嘉興、天津進行了GSM、CDM的試驗,測試了各種性能。由於GSM標准成熟較早,我國開始選用了GSM系統,後來聯通公司又引進了CDMA統,在第二代移動通信建設中我國制定了較為完整的技術體制和標准系列,為第二代移動通信網路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設備製造商如華為、中興等公司也參與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樣他們就推進了產品的開發生產,使我國民族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佔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標准時我國的相關領導和廣大技術人員,明確認識到這是改變我國在移動通信業局面的重要機遇,組織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參加3G標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無線傳輸技術)評估組,並先後向國際標准組織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為國際上3G的三大主流標准之一,LAS-CDMA也成為3G國際標准組織的後備標准。設備製造廠商在積極參加標准制定的同時,努力開發產品,取得較好進展。尤其是中興、華為開發的產品不僅在國內可以提供運營商使用,而且在國外也佔有一定位置。
3G改變中國通信格局
關於3G的發展,三年前我國政府部門已確定了「冷靜、穩妥、科學、求實」和「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支持發展」的3G及3G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與原則。信息產業部於2002年出台了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頻率規劃,時分雙工獲得了55 100=155MHz的頻譜,FDD獲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頻譜。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分雙工標准體制的重視與支持。
根據政府確定的基本方針與原則,2001年6月22日信息產業部成立3G技術試驗專家組(3GTEG),負責實施3G技術試驗,專家組由來自國內的運營、設備製造和科研院校的專家組成。信息產業部六個司局組成3G領導小組。試驗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MTNet(移動通信實驗網)進行;第二階段,在運營商網路和MTNet進行。截止2003年底,已對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階段試驗工作,結論是系統基本成熟,終端尚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改進。2004年進行第二階段試驗。
國際電聯ITU-R在1985年,就開始研究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技術和標准。其目標是統一全球移動通信標准和頻段,實現全球漫遊,提高移動通信的頻譜利用率及數據傳輸速率,滿足多媒體業務的需求。1998年,國際電聯ITU向全世界徵集第三代移動通信世界標准草案,共徵集了來自美、歐、中、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16種3GRTT(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線傳輸技術)標准提案。在提案評審和篩選過程中,國際電聯根據對3G標準的要求,對3G標准提案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評估、模擬、融合、關鍵參數的確定工作,通過了包括中國提案在內的5個無線傳輸的技術規范。目前,國際上共認的3G主流標准有3個,分別是歐洲陣營的WCDMA、美國高通的CDMA2000和中國大唐的TD-SCDMA。
答案補充
三種標准一經確定,就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這三種技術標准都各有自己的特點。作為中國大唐設計的TD-SCDMA標准,具有多項明顯優勢的特色技術。採用TDD模式,收發使用同一頻段的不同時隙,加之採用1.28Mb/s的低碼片速率,只需佔用單一的1.6M頻帶寬度,就可傳送2Mb/s的數據業務。該標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採用智能天線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智能天線的採用,可有效的提高天線的增益。它特別適合於用戶密度較高的城市及近郊地區,非常適用於中國國情。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將是決定中國3G商用啟動的重要時期。隨著3G商用的日益臨近,國內幾大運營商首先應考慮如何針對自己既有的固定和移動網路與核心網路平台、核心業務能力,在取得3G運營執照後能按NGN演進發展的思路,拿出快速應對3G或3G演進發展業務及所謂全業務競爭的有效務實對策,並以市場需求驅動為導向,通過細分市場開發對用戶更有吸引力的應用。一旦發放新牌照,市場格局必將重新劃分,幾大運營商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同時,必會因建設新網路而掀起新的投資高潮,設備製造商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補充
一旦3G啟動,整個通信行業的產業鏈會高速旋轉起來,我國通信設備製造業將由此實現第三次突破。
具體說來,3G將改變現有的運營市場布局,改變市場結構,促進中國通信產業發展。從產業鏈其他環節的角度看,3G有利於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IT企業。從宏觀層面上看,3G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3G技術是未來信息技術的核心,通信產業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領軍力量,也是未來國與國之間經濟競爭的重要部分。3G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抓住3G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擁有全球最大移動通信市場的中國,應抓住這一契機,提升我國通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3G的來臨,正是移動通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現在無法想像的科技產品會飛快地出現在我們身邊,那時,手機不會再僅僅是你的個人通訊工具,相信它會成為你可靠的工作助手(上網、記事、制定工作計劃、照相、錄音、互動學習、電子商務、移動銀行、)和有趣的娛樂夥伴(游戲、聽MP3、音樂、看電影、體育賽事),而它的形狀也會有各種各樣(手錶、頭戴式、分離式、筆式)以適應不同人群的要求,讓我們共同期待移動通信創造的美好未來吧!

㈤ 關於中國移動通信未來的發展的畢業論文

這個其實很簡單啊
不知道你需要寫多少字的
我願意幫你親

㈥ 移動通信畢業論文

你是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的么?你可以去論文庫搜索 移動 關鍵字,有幾十萬的論文會出來

㈦ 移動通信技術畢業論文

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發展與應用前景
移動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
回顧我國行動電話1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的移動通信發展史是超常規的發展史。自1987年中國電信開始開辦行動電話業務以來到1993年用戶增長速度均在200%以上,從1994年移動用戶規模超過百萬大關,行動電話用戶數每年幾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國行動電話第1000萬個用戶在江蘇南京誕生,意味著中國行動電話用10年時間所發展的用戶數超過了固定電話110年的發展歷程。2001年8月,中國的移動通信用戶數超過美國躍居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到2.69億戶,普及率為20.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個國家的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83%。其中,英國為84.4%,義大利為92.65%,盧森堡為101.34%;當時,中國為16.09%。所以,我國移動通信業務尚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回顧我國移動通信發展的歷程是第一代移動通信制式較多,有美國的AMPS,英國的TACS,北歐、日本的制式等。我國科技人員分析對比根據國情選用了TACS系統,購買國外設備建設移動通信網,設備製造廠也與外國公司合作生產(裝配)了部分系統設備和手機。研究部門也研製了部分設備,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成為氣候。到了第二代,國際上主要是GSM、CDMA兩種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動通信網之前,我國分別在嘉興、天津進行了GSM、CDM的試驗,測試了各種性能。由於GSM標准成熟較早,我國開始選用了GSM系統,後來聯通公司又引進了CDMA統,在第二代移動通信建設中我國制定了較為完整的技術體制和標准系列,為第二代移動通信網路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設備製造商如華為、中興等公司也參與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樣他們就推進了產品的開發生產,使我國民族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佔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標准時我國的相關領導和廣大技術人員,明確認識到這是改變我國在移動通信業局面的重要機遇,組織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參加3G標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無線傳輸技術)評估組,並先後向國際標准組織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為國際上3G的三大主流標准之一,LAS-CDMA也成為3G國際標准組織的後備標准。設備製造廠商在積極參加標准制定的同時,努力開發產品,取得較好進展。尤其是中興、華為開發的產品不僅在國內可以提供運營商使用,而且在國外也佔有一定位置。

3G改變中國通信格局

關於3G的發展,三年前我國政府部門已確定了「冷靜、穩妥、科學、求實」和「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支持發展」的3G及3G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與原則。信息產業部於2002年出台了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頻率規劃,時分雙工獲得了55 100=155MHz的頻譜,FDD獲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頻譜。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分雙工標准體制的重視與支持。

根據政府確定的基本方針與原則,2001年6月22日信息產業部成立3G技術試驗專家組(3GTEG),負責實施3G技術試驗,專家組由來自國內的運營、設備製造和科研院校的專家組成。信息產業部六個司局組成3G領導小組。試驗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MTNet(移動通信實驗網)進行;第二階段,在運營商網路和MTNet進行。截止2003年底,已對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階段試驗工作,結論是系統基本成熟,終端尚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改進。2004年進行第二階段試驗。

國際電聯ITU-R在1985年,就開始研究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技術和標准。其目標是統一全球移動通信標准和頻段,實現全球漫遊,提高移動通信的頻譜利用率及數據傳輸速率,滿足多媒體業務的需求。1998年,國際電聯ITU向全世界徵集第三代移動通信世界標准草案,共徵集了來自美、歐、中、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16種3GRTT(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線傳輸技術)標准提案。在提案評審和篩選過程中,國際電聯根據對3G標準的要求,對3G標准提案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評估、模擬、融合、關鍵參數的確定工作,通過了包括中國提案在內的5個無線傳輸的技術規范。目前,國際上共認的3G主流標准有3個,分別是歐洲陣營的WCDMA、美國高通的CDMA2000和中國大唐的TD-SCDMA。

㈧ 求:移動通信技術畢業論文

本科 助理工程師)
摘 要:在移動通信系統中,切換已被作為一種關鍵的技術廣泛應用。本文論述了硬切換、軟切換和接力切換的原理、過程及優缺點,並結合這三種主流的切換技術在GSM、CDMA和TD-SCDMA系統中的應用做了比較,並對三種切換技術的優劣做了總結。
關鍵詞:移動通信系統; 切換 ;硬切換 ;軟切換 ;接力切換。

切換是指移動用戶在通話過程中,從一個基站覆蓋區移動到另一個基站覆蓋區時,或由於受到外界的干擾或其他原因致使通信質量下降時,使用中的話音信道就會自動發出一個請求轉換信道的信號,通知移動通信業務交換中心,請求轉換到另一個覆蓋區基站的信道上去,或是轉換到另一條接收質量較好的信道上,以保證移動用戶能夠正常通信。
一、硬切換
硬切換是在不同頻率的基站或覆蓋小區之間的切換。這種切換是移動終端在切換狀態時,先暫時斷開通話,並自動向新的頻率調諧,與新的基站接上聯系,建立新的信道,從而完成切換的過程。
簡單來說,硬切換的特點就是「先斷開、後切換」,切換的過程中約有200毫秒時間的短暫中斷。因為原基站和移動到的新基站的電波頻率不同,移動終端在與原基站的聯系信道切斷後,往往不能馬上建立新基站的新信道,這時就出現一個短暫的通話中斷時間。它對通話質量有影響。
硬切換一般採取輔助切換方式,即由移動台監測判決,由交換中心控制完成,在切換過程中基站和移動台均參與切換過程。其切換過程如下:
移動台在通話過程中,不斷地向所在小區的基站報告小區和相鄰小區基站的無線電環境參數。本小區基站依據所接收的該移動用戶無線電環境參數來判斷是否應該進行切換。當滿足切換條件時,基站便向移動台發出切換請求,同時將切換請示信道傳送給MSC,MSC立即判斷此新基站位置碼是否屬於本MSC轄區。此時有兩種情況:若MSC確認新基站是屬於本MSC轄區的基站,則通知VLR為其尋找一個空閑信道(最佳或次最佳替換信道),然後將所找的信道及IMSI經過本區的基站發送給移動台,移動台依據信道號的頻率值將工作頻率切換到新的頻率點上,並進行環路核准,核准信息經MSC核准後,MSC通知基站釋放原信道。若MSC發現新基站是屬於非本MSC轄區的基站,MSC就將切換請求轉送給新MSC,再由新MSC通知它的VLR為其尋找一個空閑信道,然後將找到的基站信道號及IMSI傳送給原MSC,並經由原基站發送給移動台,然後進行移動台的核准和基站的釋放過程。

二、軟切換
軟切換是發生在同一頻率的兩個不同基站之間的切換。所謂軟切換,就是在移動終端進入切換過程時,與原基站和新基站都有信道保持著聯系,一直到移動終端進入新基站覆蓋區並測出與新基站之間的傳輸質量已經達到指標要求時,才把與原基站之間的聯系信道切斷。
簡單地說,軟切換的特點是「先切換、後斷開」。這種切換方式是在與新基站建立聯系信道後,才斷開與原基站的聯系信道,因此在切換過程中沒有中斷的問題,對通信質量沒有影響。軟切換可以是同一基站控制器下的不同基站或不同基站控制器下不同基站之間發生的切換。
軟切換也是移動台輔助的切換。在進行軟切換時,移動台首先搜索所有導頻並測量它們的強度。移動台合並計算導頻的所有多徑分量(最多K個)的Ec/Io(一個比特的能量Ec與接收總頻譜密度--雜訊加信號--Io的比值)作為該導頻的強度,K是移動台所能提供的解調單元數。當該導頻強度Ec/Io大於一個特定值T_ADD時,移動台認為此導頻的強度已經足夠大,能夠對其進行正確解調,但尚未與該導頻對應的基站相聯系時,它就向原基站發送一條導頻強度測量消息,以通知原基站這種情況,原基站再將移動的報告送往移動交換中心,移動交換中心則讓新的基站安排一個前向業務信道給移動台,並且原基站發送一條消息指示移動台開始切換。
當收到來自基站的切換指示消息後,移動台將新基站的導頻納入有效導頻集,開始對新基站和原基站的前向業務信道同時進行解調。之後,移動台會向基站發送一條切換完成消息,通知基站自己已經根據命令開始對兩個基站同時解調了。
接下來,隨著移動台的移動,可能兩個基站中某一方的導頻強度已經低於某一特定值T_DROP,這時移動台啟動切換去掉計時器(移動台對在有效導頻集和候選導頻集里的每一個導頻都有一個切換去掉計時器,當與之相對應的導頻強度比特定值D小時,計時器啟動)。當該切換去掉計時器T期滿時(在此期間,其導頻強度應始終低於D),移動台發送導頻強度測量消息。兩個基站接收到導頻強度測量消息後,將此信息送至MSC(移動交換中心),MSC再返回相應切換指示消息,然後基站發切換指示消息給移動台,移動台將切換去掉計時器到期的導頻將其從有效導頻集中去掉,此時移動台只與目前有效導頻集內的導頻所代表的基站保持通信,同時會發一條切換完成消息告訴基站,表示切換已經完成。
在目前商用的CDMA系統中,所用的切換技術都是軟切換。由於軟切換是在頻率相同的基站之間進行的,因此當移動終端移動到多個基站覆蓋區交界處時,移動終端將同時和多個基站保持聯系,起了業務信道分集的作用,加強了抗衰落的能力,因而不可能產生「掉話」。即使當移動終端進入了切換區而一時不能得到新基站的鏈路時,也進入了等待切換的隊列,從而減少了系統的阻塞率。因此也可以說,軟切換是實現了「無縫」的切換。

三、接力切換
接力切換是介於硬切換和軟切換之間的一種新的切換技術。其原理是在切換測量期間,使用上行預同步的技術,提前獲取切換後的上行信道發送時間、功率信息,從而達到減少切換時間,提高切換成功率、降低切換掉話率的目的。在切換過程中,移動終端從源小區接收下行數據,向目標小區發送上行數據,即上下行通信鏈路先後轉移到目標小區,這個過程就像是田徑比賽中的接力賽一樣,因而形象地稱之為「接力切換」。 接力切換有三個基本過程,即測量過程、判決過程和執行過程。
(一)接力切換的測量過程
接力切換與硬切換的測量過程和要求是相同的,即需要終端進行信號強度、質量和符合切換條件的相鄰小區的同步時間參數進行測量、計算和保存,因此接力切換並不需要額外增加新的測量參數,不會給終端設備帶來更多的負擔。
移動台需要計算和保存的參數為:本小區與鄰近小區引導信道的功率差△P和來自各鄰近小區基站的信號與來自本小區基站信號的時延差△t。
這就是接力切換的上行預同步及保持過程。可見,上行預同步及保持過程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時間過程,也不需要特別的控制或信令過程,而是在測量過程中同時進行的。
測量過程中一旦發現本小區和鄰小區的導頻強度、信號質量等滿足一定條件,則通過測量上報觸發切換判決過程。移動台的測量上報可以是周期性地進行,也可以由事件觸發進行測量
(二)接力切換的判決過程
接力切換的判決過程由RNC完成。RNC收到移動台的測量結果報告後,按照一定的判決准則(例如基於接收信號強度的判決准則)形成目標小區列表,然後通過接納判決演算法等流程確定要切換的目標小區,最後發出切換命令(例如物理信道重配置命令)。
接力切換的判決過程與傳統的切換判決准則基本相同。判決准則可以利用現有切換技術中的各種准則,同時可以結合TD-SCDMA系統特有的智能天線定位技術對目標小區列表進行優化,從而提高切換的成功率。
(三)接力切換的執行過程
移動台要切換的目標小區確定後,RNC在發出切換命令之前,還應當對目標小區發送無線鏈路建立請求。當RNC收到目標小區的無線鏈路建立完成消息之後,將向原小區和目標小區同時發送業務數據承載,同時RNC向移動台發送切換命令。此命令應附上的在目標小區建立通信需要的各項基本數據,具體包括:小區ID;載波頻率;標稱每碼道的發射功率及此業務所需的接收電平;接收和發射的Midamble及偏移。
移動台接收到接力切換命令後,繼續在原小區的下行鏈路接收業務數據和信令,同時,利用事先獲取的本小區和鄰小區之間的功率差值△P和時間差值△t,通過開環同步和開環功率控制,在目標小區發射上行的承載業務和信令。此分別收發的過程持續一段時間後,將接收來自目標小區的下行數據,實現閉環功率和同步控制,中斷和原小區的通信,完成切換過程。
在切換命令發出後,如RNC收到來自移動台的切換成功消息,則刪除原小區的通信鏈路;如果RNC收到來自移動台的切換失敗消息,則刪除目標小區新建的通信鏈路。如果由於特殊原因(比如終端突然掉電或進入深衰落地區),網路端沒有收到終端的任何信息,則RNC將主動回收為該終端配置的所有信道資源。
在接力切換的過程中,同頻小區之間的兩個小區的基站都將接收同一個終端的信號,並對其定位,將確定可能切換區域的定位結果向基站控制器報告,完成向目標基站的切換,克服了「軟切換」浪費信道資源的缺點。
四、三種技術優劣比較
接力切換與硬切換相比,兩者都具有較高的資源利用率、較為簡單演算法以及系統相對較輕的信令負荷等優點,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接力切換斷開原基站和與目標基站建立通信鏈路時其上下行鏈路是分別進行的,因而克服了傳統硬切換掉話率較高、切換成功率較低的缺點。
接力切換與軟切換相比,兩者都具有較高的切換成功率和較低的掉話率等優點,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接力切換並不需要一個移動終端長時間與多個基站保持鏈路,因而克服了軟切換需要佔用的信道資源較多、信令復雜導致系統負荷加重、下行鏈路干擾提高等缺點。

㈨ 畢業論文移動通信新技術應用研究(3G)不少於3000字

我能
可以的

㈩ 評估移動通信的發展與未來畢業論文

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發展與3G應用前景
移動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
回顧我國行動電話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的移動通信發展史是超常規的發展史。自1987年中國電信開始開辦行動電話業務以來到1993年用戶增長速度均在200%以上,從1994年移動用戶規模超過百萬大關,行動電話用戶數每年幾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國行動電話第1000萬個用戶在江蘇南京誕生,意味著中國行動電話用10年時間所發展的用戶數超過了固定電話110年的發展歷程。2001年8月,中國的移動通信用戶數超過美國躍居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到2.69億戶,普及率為20.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個國家的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83%。其中,英國為84.4%,義大利為92.65%,盧森堡為101.34%;當時,中國為16.09%。所以,我國移動通信業務尚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回顧我國移動通信發展的歷程是第一代移動通信制式較多,有美國的AMPS,英國的TACS,北歐、日本的制式等。我國科技人員分析對比根據國情選用了TACS系統,購買國外設備建設移動通信網,設備製造廠也與外國公司合作生產(裝配)了部分系統設備和手機。研究部門也研製了部分設備,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成為氣候。到了第二代,國際上主要是GSM、CDMA兩種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動通信網之前,我國分別在嘉興、天津進行了GSM、CDM的試驗,測試了各種性能。由於GSM標准成熟較早,我國開始選用了GSM系統,後來聯通公司又引進了CDMA統,在第二代移動通信建設中我國制定了較為完整的技術體制和標准系列,為第二代移動通信網路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設備製造商如華為、中興等公司也參與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樣他們就推進了產品的開發生產,使我國民族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佔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標准時我國的相關領導和廣大技術人員,明確認識到這是改變我國在移動通信業局面的重要機遇,組織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參加3G標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無線傳輸技術)評估組,並先後向國際標准組織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為國際上3G的三大主流標准之一,LAS-CDMA也成為3G國際標准組織的後備標准。設備製造廠商在積極參加標准制定的同時,努力開發產品,取得較好進展。尤其是中興、華為開發的產品不僅在國內可以提供運營商使用,而且在國外也佔有一定位置。

3G改變中國通信格局

關於3G的發展,三年前我國政府部門已確定了「冷靜、穩妥、科學、求實」和「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支持發展」的3G及3G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與原則。信息產業部於2002年出台了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頻率規劃,時分雙工獲得了55 100=155MHz的頻譜,FDD獲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頻譜。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分雙工標准體制的重視與支持。

根據政府確定的基本方針與原則,2001年6月22日信息產業部成立3G技術試驗專家組(3GTEG),負責實施3G技術試驗,專家組由來自國內的運營、設備製造和科研院校的專家組成。信息產業部六個司局組成3G領導小組。試驗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MTNet(移動通信實驗網)進行;第二階段,在運營商網路和MTNet進行。截止2003年底,已對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階段試驗工作,結論是系統基本成熟,終端尚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改進。2004年進行第二階段試驗。

國際電聯ITU-R在1985年,就開始研究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技術和標准。其目標是統一全球移動通信標准和頻段,實現全球漫遊,提高移動通信的頻譜利用率及數據傳輸速率,滿足多媒體業務的需求。1998年,國際電聯ITU向全世界徵集第三代移動通信世界標准草案,共徵集了來自美、歐、中、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16種3GRTT(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線傳輸技術)標准提案。在提案評審和篩選過程中,國際電聯根據對3G標準的要求,對3G標准提案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評估、模擬、融合、關鍵參數的確定工作,通過了包括中國提案在內的5個無線傳輸的技術規范。目前,國際上共認的3G主流標准有3個,分別是歐洲陣營的WCDMA、美國高通的CDMA2000和中國大唐的TD-SCDMA。

三種標准一經確定,就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這三種技術標准都各有自己的特點。作為中國大唐設計的TD-SCDMA標准,具有多項明顯優勢的特色技術。採用TDD模式,收發使用同一頻段的不同時隙,加之採用1.28Mb/s的低碼片速率,只需佔用單一的1.6M頻帶寬度,就可傳送2Mb/s的數據業務。該標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採用智能天線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智能天線的採用,可有效的提高天線的增益。它特別適合於用戶密度較高的城市及近郊地區,非常適用於中國國情。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將是決定中國3G商用啟動的重要時期。隨著3G商用的日益臨近,國內幾大運營商首先應考慮如何針對自己既有的固定和移動網路與核心網路平台、核心業務能力,在取得3G運營執照後能按NGN演進發展的思路,拿出快速應對3G或3G演進發展業務及所謂全業務競爭的有效務實對策,並以市場需求驅動為導向,通過細分市場開發對用戶更有吸引力的應用。一旦發放新牌照,市場格局必將重新劃分,幾大運營商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同時,必會因建設新網路而掀起新的投資高潮,設備製造商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一旦3G啟動,整個通信行業的產業鏈會高速旋轉起來,我國通信設備製造業將由此實現第三次突破。

具體說來,3G將改變現有的運營市場布局,改變市場結構,促進中國通信產業發展。從產業鏈其他環節的角度看,3G有利於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IT企業。從宏觀層面上看,3G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3G技術是未來信息技術的核心,通信產業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領軍力量,也是未來國與國之間經濟競爭的重要部分。3G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抓住3G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擁有全球最大移動通信市場的中國,應抓住這一契機,提升我國通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3G的來臨,正是移動通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現在無法想像的科技產品會飛快地出現在我們身邊,那時,手機不會再僅僅是你的個人通訊工具,相信它會成為你可靠的工作助手(上網、記事、制定工作計劃、照相、錄音、互動學習、電子商務、移動銀行、)和有趣的娛樂夥伴(游戲、聽MP3、音樂、看電影、體育賽事),而它的形狀也會有各種各樣(手錶、頭戴式、分離式、筆式)以適應不同人群的要求,讓我們共同期待移動通信創造的美好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