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周瑜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周瑜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4 18:05:13

『壹』 有關三國演義吳國四大都督的畢業論文,我寫《論吳國四大都督形象的悲劇色彩》,該如何寫呀

可以分6個標題,先總說吳國都督,然後分別介紹四位的悲劇經歷,最後總結悲劇色彩

周瑜:從漢末魏晉唯才是舉、重才輕德的背景來看「三殺」「三氣」中的周瑜形象,他是集團斗爭中「胸懷大志,腹有良謀」、「聰明秀出」、「膽力過人」的時代豪傑;也是個體鬥智中挑戰「智絕」、張揚自我、獻身理想的悲劇英雄。

赤壁大戰中周瑜「三殺」諸葛亮不成,反在孫劉爭奪荊州時,一連受諸葛亮「三氣」而命絕,死前他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對此有人認為,如同情場上的奧瑟羅,對孔明智慧的強烈嫉妒,使心胸狹窄的周瑜自戕自毀。
嫉妒是人類生存中的一種現象。西方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容易產生嫉妒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幼年延續較長,這使人類在家族中經歷的姊妹間猜忌比其他動物多。由此中國幾千年的家族制、家與國同質同構互為模態的政治制度,成為嫉妒滋生瘋長繁衍不絕的沃土。從孫臏刖足屈原流放韓非囚秦,到曹丕令其弟作「七步詩」、李世民決戰玄武門,甚至潘金蓮怒剁宋惠蓮的遺鞋,真是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嫉妒是帶有強烈的社會性的行為,即它是針對另一人的。由此成因有二:或不能容忍別人在德才情貌、物質地位上優於自己而產生嫉妒;或對自己強於人處自我誇耀狂妄自大而引起嫉妒。後者使禰衡許攸們被殺;而周瑜和龐涓、上官、李斯等同屬前者。但周瑜卻沒被視為嫉賢妒能之輩而遭唾棄,相反,提起周瑜,一個雄姿勃發風流倜儻的英雄便豁然眼前,人們用愛賞的感情昵呼他為「周郎」,淡然了他的嫉妒。為何如此?我想周瑜身上一定有種壓倒嫉妒的震撼人心的東西。

一、集團斗爭中「胸懷大志,腹有良謀」、「聰明秀出」、「膽力過人」的時代豪傑

漢末軍閥混戰,大飢荒和瘟疫隨之而起,這使漢末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期。殘酷的現實與漢帝國宣揚的儒家「王道仁政」形成鮮明對比,人們對儒家的信仰開始動搖。現實使人們在生離死別的痛苦中思考著人的存在及價值,在人生無常的悲傷中愛戀執著人生、期盼重整山河。在尋找個人和民族生存出路中人們發現,「仁義禮」等儒家道德規范已經失靈,惟有人的「才智」才能使個人和民族重獲新的生存環境。「漢末魏初是一個十分重視人的實際才能而鄙棄能說而不能行的虛偽的道德空談的時代,也是在政治上實行『唯才是舉』的時代。表現在思想上,產生了關於所謂『才性』問題的論辯。」①「才性」論辯的實質是人的才德關系,德才兼備是最理想的,但漢末魏初的道德是虛偽的空談,因此曹操在建安八年至二十二年間四次求賢令中反復申明的「唯才是舉」、重才輕德的思想具有著歷史的進步意義。由於「德」與社會普遍的行為道德規范相聯系,曹操對「才」的強調,也是對個體的個性才能發展的強調。從哲學角度看,重才輕德突出了個體智慧和創造的價值,是對人的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曹操的重才輕德成為魏晉思想解放的先聲,並在曹魏元老劉邵的《人物誌》里被貫徹弘揚。「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人物誌》)②。這種「聰明秀出」「膽力過人」的英雄觀突出和肯定了個體智慧力量的價值,它與劉邵「智者德之帥」觀點和鑒識人物理論,對魏晉的思想、哲學、文學、時尚都起著重要影響。
漢末魏晉的變化——重整山河的願望、唯才是舉的思想、尊重個性價值贊賞人物風神儀容的審美思潮等,被羅貫中忠實地再現於《三國演義》中。小說中大力傳播著曹操的「英雄觀」:「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三國演義》二十一回)③,描繪了一群扭轉乾坤於亂世、氣度超凡的智慧性英雄;在各種戰事中重筆描寫文臣獻策武將競技,展現了英雄輩出爭領風騷的漢末魏晉時代景觀。
「比力而爭,智者為雄」(《人物誌》)。曹操、劉備、孫權因此在「逐鹿中原」中脫穎而出。曹操智勝袁紹後,揮戈南下欲統佔全國。孔明孤身過江,促使孫劉結盟抗曹。不料周瑜和孔明剛合作就產生矛盾。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四十四回)。乍一看殺機出自對孔明能「審勢」又「知人心」洞察力的嫉妒,若此周瑜會變成一個戰場上的奧瑟羅,嫉妒會使他逐漸著魔,最終在一種必然瘋狂(唯程度深淺不定)的狀態下殺死孔明。但是周瑜不僅有條不紊精心巧妙地部署抗曹,還隨機應變地定下「三殺」孔明的計謀:先派孔明烏巢劫糧,借曹操之刀殺之;再限孔明三天造出十萬支箭,暗中設障使其貽誤軍機殺之;最後設下埋伏在孔明借得東風後殺之。可見嫉妒並沒在心理性格上操縱支配周瑜;相反,周瑜一直清醒地關注和維護東吳的利益前途:孔明「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始終不失「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的英雄氣概。
曹操南下所向披靡,劉表迎降劉備慘敗。孔明過江要「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並」,「吾等於中取利」。「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四十二回)。引火燒人自己脫身,騎牆觀望坐收漁利,此計對於劉備走出眼下一無地盤二少人馬三被窮追猛打的生存絕境,無疑是最優的最滿意的解。至於盟友孫吳呢?按孔明第一設想:「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曹操返回北方,孫吳保住江東,劉備則佔了荊州,有了統一天下興復漢室的根據地。換言之,今天借孫吳兵力活下來的劉備,待有了地盤養精蓄銳後,便要幹掉曹魏,掃盪東吳。而第二設想:「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仁義的劉備會立刻借敵手曹操的勝利,毫不留情地取代盟友東吳。看來,把東吳視作美味佳餚待時而吃的劉備集團,無論現在將來都是東吳的大患,而謀劃者孔明就是「東吳的禍根」(四十九回)。周瑜沒有孔明的洞若神明,沒能看出孔明的真實心機最終意圖,但他剛與孔明接觸,就能知己知彼——我雖兵強馬壯,人卻智高一籌;就能見微知著——孔明「久必為江東之患」,周瑜可謂目光如炬、「聰明秀出」。
當初為助孫策「濟大事」,周瑜力薦張昭張紘,贊美「二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第十五回),二人後為東吳重臣張昭尤為第一謀士。孫策遺言:「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周瑜對孫權說:「子布賢達之士,足當大任。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願薦一人以將軍。」他力薦魯肅,盛贊他「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果然魯肅識見與孔明略同:「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兩次舉薦人才中絲毫不見周瑜的嫉妒,而其慧眼識人虛懷大度讓人贊嘆。周瑜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以上見第二十九回)可見周瑜力薦人才與劉備三顧茅廬一樣,各為本集團的「昌」。如今周瑜面對「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卧龍孔明,非要殺之不可,與曹操不惜以徐母為人質從劉備集團硬挖走徐庶,與孔明有意「三氣」周瑜並揚言「他便不死,也九分無氣」(五十六回)的目的一樣:折斷對方羽翼,致使「失人者亡」。可見周瑜的「三殺」有作為普通人的嫉妒,更有英雄的明察秋毫防微杜漸;是對「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歷史經驗的效法;是與曹操、孔明相同的英雄識見:用弱人強我來實現統一天下。作為集團的代表,周瑜及其失敗烘託了孔明和劉備的仁政,但在集團斗爭中周瑜所顯示的「胸懷大志,腹有良謀」、「聰明秀出」、「膽力過人」,展現出他作為漢末魏初英雄豪傑的本色。

二、個體鬥智中挑戰「智絕」、張揚自我、獻身理想的悲劇英雄

在「三殺」、「三氣」中,集團間斗爭是以個體智斗實現的。作為個體周瑜,充分表現出了「這一個」失敗英雄的悲劇精神。
周瑜個人智斗的對手孔明是怎樣人物?「夫仁者德之基也,義者德之節也,禮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帥也。……以明將仁則無不懷,以明將義則無不勝,以明將理則無不通。然則苟無聰明,無以能遂。」④(《人物誌》)智慧決定著仁義的實現。基於時代新觀念,作者賦予劉備仁政的實現者孔明以「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塑造他為「智絕」。群雄中周瑜第一個將他視為個人對手,比謀鬥智且志在必勝。對於周瑜個人來說,已智勝曹操,若再智殺孔明,自己便可雄踞一代風流之上,周瑜的行為表現了漢末魏晉的時尚。《世說新語·品藻》載:「恆公少與殷候齊名,常有竟心。恆問殷:『卿何如我?』殷雲:『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恆大司馬下都,問真長曰:『聞會稽王語奇進,爾邪?』劉曰:『極進,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恆曰『第一流復是誰?』劉曰:『正是我輩耳!』」⑤這種「我」敢爭和自視天下第一的狂傲,正是對個體智慧和創造的價值的肯定,是人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周瑜要超越「智絕」,這讓人想起了神話英雄誇父。誇父發下宏願,「欲追日景」(《山海經·大荒北經》),與太陽賽跑。周瑜和誇父所追求的都是不可企及的東西,此非狂妄自大,而是在命運、權威面前的傲然不屈自尊自信—— 一種強烈的悲劇精神。「誇父逐日」表現了人類「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偉大氣魄;向「智絕」孔明挑戰,通過周瑜張揚個性顯示了人類超越、完善自我的勇氣意志。超越客觀的規定,彌補主觀的匱乏,在超越和彌補中主體獲得新的自由,這就是作為個體的周瑜其形象形而上的意義和價值。
然而孔明輔佐的劉備仁政的不可超越,決定了孔明智慧的不可戰勝。悲劇人物精神的偉大在於:「不可與言而與之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西緒弗斯明知歷經艱辛推上山頂的巨石還會滾下去,但他還是走回平原一次次重新開始;在永不放棄中顯示著他的力量、意志和成功。同樣,在「智絕」孔明面前,周瑜無論怎樣殫精竭慮都超越不了,但失敗的他不罷手,反倒更執著頑強地投入新的較量,直至戰死在這一不可逾越的高度面前。人的生死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惟有生死中間的生命屬個人擁有。對於周瑜這類悲劇英雄,如何生存比何時死亡更重要,生命的意義在於實現理想,否則生命毫無價值。周瑜正是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斗爭中,張揚自我,獻身理想,以實現生命的價值。而「既生瑜,何生亮」長嘆出的是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巨大遺憾!周瑜的悲劇精神震撼人心!
在彌漫著以智求生智者為雄的漢末魏晉精神的《三國演義》里,「三殺」、「三氣」是智者生存的典型事件。在這場勝敗早成定局卻被不服輸的周瑜拖延的持久戰中,周瑜自塑了個性鮮明且張揚著漢末魏晉風採的悲劇英雄形象。作為東吳的傑出代表,周瑜顯示出了扭轉乾坤的智慧型英雄群像所共有的英雄本色;作為個人比謀鬥智的敗將,周瑜卻和孔明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表現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從而獲得了與完美無瑕的孔明同等的藝術魅力。完美的孔明放射著理想的光彩,猶如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讓萬民矚目;而周瑜以他帶有嫉妒心理挑戰權威、獻身理想的獨特生存方式,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和贊賞。

魯肅:看過《三國演義》小說、小人書或電視劇的人肯定都會對把魯肅看扁,誰看得起那個土裡土氣、笨頭笨腦、跟在諸葛亮身邊轉的土包子呢?yct/yct18.gif 魯肅當真是土包子嗎?那是說書先生羅貫中說的。只有沒有看過正史的人才會把羅貫中的侃大山當真呀!但是有幾個人看過正史呢?所以不相信
羅貫中侃大山的就是絕對的少數了。當多數人的腦子有問題,試問大家說腦子沒有問題的人有問題會很奇怪嗎?
魯肅當然一點也不老土!《資治通鑒》記載,赤戰勝利後,魯肅從前方回來,孫權親自去迎接他,出乎孫權的意料之外,魯肅表現得並不特別高興。這么一來,孫權便不高興地責問他。魯肅回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來,那才值得高興呀! 」 yct/yct61.gif
這是土包子的表現嗎?當然不是,這絕對是一個很有個性而且有理想的人的表現。假如不是這樣,那麼魯肅就是非常狂妄了!反正有個性也好,狂妄也罷,這都說明魯肅絕對不是一個沒有個性,反應遲鈍的土包子。 我們只知道公元207年諸葛亮和劉備講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局,見解高超得不得了,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比諸葛亮早七年,也就是在公元200年,
魯肅就曾經給孫權做過類似的分析了。yct/yct58.gif

我們先不妨對比下魯肅和諸葛亮
這兩個方案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第一,魯肅的三分,是孫權、劉表、曹操;諸葛亮的三分,是劉備、孫權、曹操。這並不奇怪。諸葛亮是替劉備做規劃,而且要為他謀取荊州,當然不會把劉表算一份;而魯肅替孫權規劃時,劉備還在寄人籬下,自然也不會想到和他來三分天下。但到劉表死後,魯肅就立即調整了戰略,變成聯合劉備對抗曹操了。yct/yct26.gif

第二,諸葛亮設定的目標,是「漢室可興」,而魯肅則直言「漢室不可復興」。這也是
立場不同所致。其實他們心裡都很清楚,劉秀或者劉協的那個「漢」,是再也扶不起來了。但是,魯肅作為孫權的人,可以公開把話挑明,而且攛掇孫權「建號帝王以圖天下」。諸葛亮就不行,只能高舉「復興漢室」的旗幟,等將來有條件的時候再說。不過,這和荀彧給曹操戴的高帽子一樣,也成為諸葛亮一個沉重的政治包袱,我們以後還要講到。
第三,魯肅的實施方案,是先奪取荊州,佔有益州,由三分而兩立,也就是把「三國」變成「南北朝」;諸葛亮的實施方案,是聯合孫權,佔領荊、益,等到曹操和孫權兩敗俱傷時再東進北上,也就是把「三國」變成「東西漢」。魯肅的「三分」是現在時,諸葛亮的「三分」是將來時。但都要打荊州的主意,則是一樣的。甘寧的建議,就是要邁出的第一步。
然而孫權的首席謀臣張昭卻表示反對。張昭說,我們的情況並不樂觀(吳下業業),只能小心謹慎,兢兢業業。大軍一旦出發,災難恐怕就會來了(若軍果行,恐必致亂)。甘寧也馬上就頂了回去,說國家把閣下當作蕭何,怎麼能這樣畏首畏尾?那麼,張昭和甘寧為什麼會這樣說話?孫權是怎麼表態的?事情的結果又如何呢?

後來孫權和陸遜談論周瑜、魯肅和呂蒙的時後,他對魯肅的評價是這樣的:「魯肅夜談帝王大略是一快
事;赤壁力駁眾議,堅決主戰是二快事;後勸我借荊州給劉備卻是他的一短見。」
魯肅所談的帝王大略就是和隆中對一樣的言論。其實我相信公元200年左右的讀書人應該都有隆中對的概念的,就象上個世紀末,有看書報雜志
的人都知道改革開放的概念一樣呀!
《資治通鑒》記載,公元200年,魯肅跟孫權分析天下大略:「曹操不能除,為今之計只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禍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黃祖
,進伐劉表,將長江一帶占 為已有,這就是王業的基礎了。」 從孫權的口中,不但說出了魯肅暢談天下大略,而且他還是堅決反對張昭等
赤壁之戰主和,而堅持勸孫權調周瑜回來抵抗曹操八十萬大兵的的關鍵人物;至於諸葛亮舌戰群雄而奠定赤壁之戰的基礎是沒有記載的。
其實孫權所表揚的都不是魯肅最了不起的表現,魯肅最了不起的表現恰恰 就是孫權認為是魯肅的短見的,促成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的行動呢!
這話怎麼說呢?曹操佔領了幾乎整個長江以北的土地,勢力之強大,根本就能一統天下了,所以吳國和蜀國最大的成就就是能夠形成三國鼎立
,阻止了魏國一統天下的行動。三國鼎立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正是魯肅最大的貢獻呀!
《資治通鑒》記載,最初,周瑜和甘寧屢勸孫權取蜀地,劉備堅決阻撓,慷慨激昂地說:「劉璋和我同一宗室,你如果真要攻取蜀地,我只好
披發入山,以求不失信於天下了。」並派大軍 阻擋吳軍。
公元215年,劉備卻自己西攻劉璋,氣得孫權大罵:「這狡猾的東西,竟然奸詐到這種地步!」
等到劉備取得益州,孫權要討回荊州,劉備還是不還,而說:「等到涼州平定後,我才把荊州全部歸還給吳國。」
劉備借荊州,有借沒還,而且多次欺騙孫權,使得吳、蜀兩國關系很僵。那麼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維持的呢?當然就是靠魯肅了! 魯肅不但
勸說孫權把荊州借了給劉備,而且處處安撫關羽,開導孫權,努力維持局面的穩定;孫權和呂蒙等肯定沒有這個耐心。《資治通鑒》這么記載
,公元215年,劉備命關羽鎮守江陵,魯肅和關羽鄰界,關羽屢次起疑心,魯肅卻時常以友好的態度安撫他。 要進一步了解魯肅對維持三國鼎
立局面的貢獻,就要看魯肅死後的情況。
公元219年《資治通鑒》的記載是這樣的:初,魯肅嘗勸孫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呂蒙代肅屯陸口,以為羽素
驍雄,有兼並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密言於權曰:「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
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
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魯肅去世兩年後呂蒙便白衣渡江,殺了關羽。
從呂蒙和孫權的對話中,可以看到除了目標明確的魯肅以外,吳國領導層厭惡蜀國君臣反覆無常的惡劣行徑。在孫權、呂蒙等人的眼中,從劉
備、諸葛亮到關羽,都是傲慢而且狡詐的,做事反反復復,是不可以誠心相待的一群小人。在孫權和呂蒙等忍無可忍的前提下,魯肅卻還是一
直堅持安撫關羽,為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貫徹一同對付曹操的明確目標啊!魯肅一死,隨著219年呂蒙殺關羽後,222年陸遜大敗劉備,三國鼎
立的局面於是瓦解。
魯肅是個關注大局,擁有宏觀智慧的人,他統帥吳國大軍七年期間的行為,明顯地體現出這個特點。魯肅沒有象諸葛亮那般事必躬親,鞠躬盡
瘁;魯肅也沒有像諸葛亮寫出師表那般慷慨言詞;魯肅更沒有諸葛亮在臨死前要求完成平天下的主觀意願;他只是在長江南岸的陸口朴實地練
兵而已,現在岳陽陸口地區還遺留魯肅點將台遺址。
公元200年,魯肅定下「保守江東的王業基礎」的使命。 公元208年,曹操八十萬大軍壓陣,魯肅目標明確地力爭抵抗到底,讓孫權把周瑜調回
來主持抗戰,保住了江東的王業基礎。赤壁之戰勝利後,魯肅讓孫權守南京(建鄴);讓劉備守湖北荊州;自己則在劉備的正後方湖南嶽陽建設
軍力。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就是說,魯肅是非常具體地把使命細分成具體的目標和行動計劃了。而且在七年裡,他確實
是建設了一股強大的兵力,可惜孫權讓呂蒙和陸遜用這股兵力來殺關羽和擊敗劉備,而不是用來等待魏國可能被擊敗的時機呀!
《三國演義》所記載的當然都是呂蒙和陸遜的赫赫戰績,而不是魯肅練兵的功勞。孫子說:「昔之善戰者,戰勝而無盛名,無勇功。」所指的
應該就是魯肅這樣的將軍吧?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不是點子而是實力,所以沉下心來建設軍事力量的將軍才是真正高水平的將軍,這些有宏觀智
慧的將軍放眼的是贏取整個戰爭的實力,他們所重視的不是微觀戰役中的點子。這些道理哪裡是崇尚點子的人所能理解的呢?」
呂蒙: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再三,不肯接受金錢,孫權不許。封爵還未頒布,呂蒙疾病發作。孫權時在公安,就把呂蒙接來安置在內殿,千方百計診治護理,並且下令,在國內招募醫者,有能治好呂蒙病的人,賞賜千金。 孫權盡心為呂蒙治療,每當醫者給呂蒙針灸,孫權就為之難過。孫權想多看看呂蒙,又怕他太過勞碌,於是命人鑿通牆壁暗中觀看。如發現呂蒙吃下點東西,孫權就高興,對手下人有說有笑;如發現呂蒙不進飲食,孫權就長吁短嘆,夜不能寐。呂蒙病情略有好轉,孫權就下達赦令,讓群臣都來慶賀。後來,呂蒙病情加重,孫權親自到床前探視,命道士為他祈禱,想保全他的性命。但呂蒙終於在內殿中去世,死時四十二歲。孫權悲痛萬分,縮食減眠以示哀悼。

陸遜: 陸遜,字伯言。論武,在夷陵的那把火已經足夠說明他是東吳中期的軍事第一人;論文,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孫權有什麼書信給劉禪或諸葛亮的,常先給陸遜看看,言語有什麼欠妥當的,則由陸遜改之。於公,會稽太守淳於式上表說陸遜擾民,陸遜在孫權面前卻推薦他。孫權問陸遜,為什麼淳於式批評他,他卻反過來要推薦對方呢?陸遜的回答是,如果他因此而毀謗淳於式就是「以亂聖聽」,此風不可長,可見他是個公私分明的人。於私,死後家無餘財,感覺是替東吳義務勞動了四十二年。不過好人卻未必有好報。
這事還得從孫權立嗣說起。在三國時期,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袁紹、劉表莫不如此,孫權沒可能不知道,但偏偏不吸取教訓。太子孫登死後立孫和,這本是好事,他卻又給魯王孫霸相同的待遇,這就讓有些政治投機者有機可乘。陸遜自然是太子的。陸遜這個人算的上憂國憂民,如:時中書典校呂壹,竊弄權柄,擅作威福,遜與太常潘浚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也有話直說,不管是孫權的兒子還是同僚諸葛恪,他覺得不對都是當面指出的。對很多事的看法如征夷州,征公孫淵事後證明也都是正確。在立嗣這種頭等大事上自然是更不含糊了。 上表要求孫權確立孫和地位的唯一性,並屢次奏請回京,想親口說服孫權。不料卻引來孫的龍顏大怒,累遣中使責讓遜。這招雖然比不上曹操的空盒赤裸裸,但惡劣程度卻有過之。終於老臣陸遜,當時無論年齡還是資歷都算的上是老了,憤恚致卒。死了就算了嗎?沒有。子抗,詣都謝恩,也不知道是謝哪門子的恩,卻被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當時的陸遜可是屍骨未寒,若非年僅二十的陸抗「無所顧問,事事條答」,說的「權意漸解」,後果會不會像顧譚,張休也不一定,孫權對功臣之後可不是那麼心慈手軟的。想想孫權曾說的「夫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看看孫權在陸遜死前死後的所作所為,陸遜也算是個悲劇人物了。不過日後孫權還良心發現,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可誰又知道這究竟是真心懺悔還是在籠絡人心。

陸遜的兒子,孫子倒也個個成材,可孫子卻又多無善終,悲劇又開場了……

『貳』 三國演義典型人物畢業論文

論蜀漢五虎上將之趙雲

摘要: 趙雲起先是劉備的騎兵護衛長,後來逐步成為蜀漢集團的重要將領之一。歷史上的趙雲絕非平庸之輩,他有著一些不同凡響的優秀品格.趙雲比同時的許多人清醒,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

《三國演義》中人物眾多,而且十分生動,在民間廣為流傳,特別是一些傑出人物甚至是中外聞名,家喻戶曉,影響深遠,這是其他歷史段落無法比擬的.六十年間如此群星閃耀,構成了三國人物的特殊品貌和持久的魅力.
在如多的三國人物中,除了智絕千古的諸葛亮外,最受歡迎的恐怕就是常山趙子龍了.
作為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甚至魏延在才乾和對蜀漢政權的貢獻上都比趙雲高出一籌。但是作為小說中的藝術形象,趙雲卻比以上眾人更加深入人心,提起趙雲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歷史上的趙雲,最初跟隨公孫瓚,後公孫瓚派趙雲幫助劉備,劉備很喜歡趙雲便留用了他,因為劉備和藹公孫瓚是同學,所以公孫瓚很爽快的答應了.趙雲起先「為先主主騎」,也就是劉備的騎兵護衛長,後來逐步成為蜀漢集團的重要將領之一。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謀臣如雨,猛將如雲,趙雲並不是最傑出的人物。
關羽、張飛都有「萬人之敵」,是當世之虎臣,曹操等對頭也都是怎麼認為的。諸葛亮在給關羽的信中稱馬超為「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黃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趙雲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中,從容拒敵,以少勝多,被劉備稱贊為「一身都是膽」,並號為虎威將軍。但全面考慮,趙雲仍比關張馬黃略遜一籌,所以在歷史上蜀漢排五虎上將時趙雲在最後一位.
說到功勞,趙雲也不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等人。關羽自和劉備結拜後,忠心不二,是劉備最器重的部下,擔任重要職務。早在建安四年劉備重新奪取徐州時,就派關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只有二支部隊:一支是劉琦率領的江夏軍隊一萬人,另一支就是「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荊州六郡,「以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駐江北」;劉備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可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和器重。而關羽在荊州水淹七軍,擊退曹仁,生擒於禁,力斬龐德,「威震華夏」,周圍幾個小郡都脫離曹操統治願意受關羽節制,嚇得曹操想遷離許都,可說是功績顯赫。張飛的功業雖然比不上關羽,但也是劉備的股肱之臣。赤壁大戰後,「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劉備奪取益州後,「以飛領巴西太守」,張飛在巴西打敗曹操手下的勇將張郃,使曹操多年不敢再進攻巴西。馬超雖然遲歸順劉備的時間比較晚,不是元老級的人物,但他的剽悍善戰早已是聞名遐邇.劉備圍成都,劉璋堅決抵抗,但一聽說馬超投了劉備,且在城外,立刻開城出降,也算是為劉備立了一大功。黃忠於建安二十四年斬殺曹軍名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聞淵死訊放聲大哭。魏延從建安二十四年起鎮守漢中,劉備去世後,他更是以蜀漢第一大將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勛。而趙雲長期跟隨在劉備、諸葛亮身邊,擔當護衛將領,沒有獨自領兵打仗的機會,功業不如前幾位了,自然地位不如關張馬黃魏了。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拜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而趙雲僅為翊軍將軍,而這種不三不四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將軍封號很多人都得到了。章武元年,劉備稱帝,關羽、黃忠已經過世,張飛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馬超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魏延也進拜鎮北將軍。這時,趙雲的官爵卻沒有升遷。漢代,車騎將軍、驃騎將軍是一級上將;前後左右將軍是二級上將.所以此時趙雲的軍階遠遠低於其他幾位將軍.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准備大舉北伐。這時,關、張、馬、黃均已去世.魏延以鎮北將軍、都亭侯的身份,擔任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而趙雲則以鎮東將軍、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諸葛亮身邊,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這種情況,一直到趙雲去世也沒有改變。
然而,歷史上的趙雲也不是平庸之輩,他有很多其他人沒有的優秀品格:
第一,深明大義。趙雲的原則是忠君報國救民於水火.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在封建社會中,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孫瓚,後歸劉備,都不是單純出於私人感情。正是這一點,使趙雲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第二,忠直敢諫。益州剛剛安定,劉備想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可見趙雲比同時的許多人清醒,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所以劉備馬上採納了他的建議。
當劉備要去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時,蜀國竟無一人敢出來勸說劉備.只有趙雲挺身而出,竭力勸阻,指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但劉備不聽,一意孤行,終於導致夷陵之敗,不僅自己送了性命還害了蜀漢七十萬將士的性命.使蜀漢元氣大傷。
綜觀蜀漢集團的歷史,在眾多武將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趙雲那樣,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諫劉備,這是趙雲識見過人之處。
第三,公正無私。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戰前,劉備曾於博望坡打敗曹操大將夏侯敦。在戰斗中,趙雲俘虜了夏侯敦的部將夏侯蘭。他與夏侯蘭本是同鄉,小時候的朋友。在這種情況下雲沒有私自放走夏侯蘭,而是報告劉備;而且根據夏侯蘭的能力為劉備推薦他;讓他為蜀國出力.公事公辦,實堪稱贊!趙雲的這一優秀品質早為劉備所賞識,所以劉備曾任他為留營司馬,「掌內事」;而他一直兢兢業業,秉公理事。
第四,謙虛謹慎。趙雲在蜀漢集團中,資歷僅次於關羽、張飛,又有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與同僚永遠保持融洽的關系。這一點,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興六年,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敗,趙雲與鄧芝率領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時,由於趙雲親自斷後,隊伍不亂,「軍資什物,略無所棄」。諸葛亮對此十分贊賞,要賞賜趙雲所部將士。這時趙雲毫無沾沾自喜之態,而是誠懇地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透過這番真摯感人的話語,趙雲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讓人欽佩不已。綜上所述,歷史上的趙雲,雖然在功業上不及其他武將,卻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這一切,為塑造趙雲這個藝術形象提供了堅實的歷史生活依據。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趙雲是抱有深厚感情的.他從自己看待趙雲的角度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趙雲形象。
首先,羅貫中超越史書記載,竭力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
前面說過,歷史上的趙雲的武藝和威名並不是最突出的。羅貫中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這個英雄人物塑造得更為高大,極大地發揮了藝術想像力,使《三國演義》中的趙雲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
《三國演義》中的趙雲首次出場,就先聲奪人,不同凡響:當時公孫瓚在磐河被袁紹大將文丑戰敗後,「文丑直將公孫瓚趕出陣後山谷而逃……瓚弓箭盡落,頭盔墜地,披發縱馬,卻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墜於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剌。」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候,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將,馬上須無鎧甲,拈槍直取文丑……大戰文丑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丑拔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趕去。」只見這少年「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威風凜凜。」[1]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真正使趙雲名揚天下的是驚心動魄的長阪坡之戰,但是這一段經典戰例是羅貫中編出來的.《三國志·趙雲傳》:雲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根據這一段簡單的記載,可以看出趙雲在抱著劉禪、保著甘夫人的情況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敵軍陣中橫沖直撞。然而,羅貫中卻編織出一連串緊張曲折的情節:先是讓趙雲兩次沖進曹軍陣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過阿斗,為趙雲創造了一個匹馬單槍,懷抱幼主的特殊條件。然後,以酣暢淋漓的筆墨描寫趙雲在曹軍中往來沖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剌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2]這一番驚天動地的拼殺,使趙雲的形象猶如一尊巨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萬讀者心中;使「常山趙子龍」從此成了勇敢堅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詞.
羅貫中即使在大膽虛構的時候,也不過分吹捧趙雲.也沒有明寫趙雲的武藝超過了呂布、關羽、張飛、馬超等人。但是羅貫中巧妙地採用多種藝術手法,使趙雲的武藝和勇敢得到了比別人更充分的表現,因而產生了更突出的藝術效果。
其次,羅貫中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表現了趙雲的美德。
歷史上的趙雲的優秀品格,在《三國演義》中大都得到了藝術的再現。例如:用他救出公孫瓚後所說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懸之危。雲願從仁義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來表現他的深明大義;用勸阻劉備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反對劉備為報私仇而伐東吳[,來表現他的忠直敢諫;以他將劉備集團的開基創業放在首位,不貪美色,拒娶桂陽太守趙范之嫂,來表現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與黃忠爭功,打了勝仗從不誇功自傲,來表現他的謙虛謹慎,等等。
羅貫中在表現趙雲的美德時,特別突出了他的機警和精細。本來歷史上的趙雲在這方面並不突出,羅貫中又一次發揮了藝術創造的才能,把這一點表現得鮮明而生動,使趙雲的形象在劉備集團中更加別具風采。當蔡瑁邀請劉備到襄陽赴會,企圖借機加害時,趙雲帶領三百人馬隨劉備而行。到了襄陽,「雲帶甲掛劍,行坐不離」。次日宴會,趙雲仍是「帶劍於側」,只是由於劉備下令,才勉強到外廳就席。飲了一會酒,他放心不下,入內觀看,發覺劉備已經逃席,他便馬上率三百軍出城尋找。找來找去,不見劉備蹤影,「子龍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軍投新野而歸」。回到新野仍不見劉備,他又連夜到處尋找,直到找到劉備才算放心。事情的全過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機警和精細。正因為如此,劉備和諸葛亮對於他辦事都特別放心。諸葛亮出使東吳,指名要趙雲按約定日期去接他;劉備到江東娶親,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條計,非子龍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後,諸葛亮到柴桑吊喪,又是由趙雲保護……趙雲從來不像關羽那樣傲慢託大,也不像張飛那樣魯莽粗心,總是膽大心細,兢兢業業,一次又一次地圓滿完成任務。這一特點同他的英武蓋世、忠直謙虛等美德相結合,使趙雲成為《三國演義》的武將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
再次,羅貫中精思妙裁,將趙雲的亮點一直保持到最後。
歷史上的趙雲的最後一段重要經歷是在建興六年隨諸葛亮首次北伐。諸葛亮「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致大敗。兵退,貶為鎮軍將軍。」[3]對此,羅貫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義的改造。一是虛構年已七十的趙雲在諸葛亮出兵前自告奮勇充當先鋒,在鳳鳴山連殺魏國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個兒子,嚇得韓德「肝膽皆裂」;「西涼兵素知子龍之名,又見英雄尚在,誰敢交鋒?……大敗而走」。第二天再次與魏軍交鋒,不到三個回合又剌死了「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韓德。這一場廝殺,使讀者深深感到趙雲寶刀未老,雄風猶在。二是虛構趙雲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鋒朱贊,再一次立下戰功。三是略而不提趙雲「失利於箕谷」的事實。四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趙雲和鄧芝從容撤軍的經過:趙雲讓鄧芝打起自己的旗號先撤,自己在後掩護,這種虛虛實實的布置使畏懼趙雲的魏軍不敢放手追趕。趙雲卻時而沖到魏軍面前,剌死其先鋒蘇顒;時而又出現在魏軍背後,一聲大喝,「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於是趙雲安全退到漢中,沿途毫無損失。這樣描寫的結果,使這次退卻在讀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勝利。五是描寫趙雲謝絕諸葛亮的賞賜,使得「孔明嘆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謬也。』乃倍加欽敬」[4]。這一系列生動的描寫,使趙雲在最後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勝將軍」的威名,並使他的美德在晚年發出新的光彩。

為什麼趙雲形象在讀者的心目中會排在所有武將形象之首,比關張等人都高呢?
首先,這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趙雲是一個真實性與獨創性融為一體的鮮明的藝術形象。
羅貫中筆下的趙雲,是一個具有非凡本領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時又是一個符合藝術真實要求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中與趙雲有關的情節大都於史有據,使藝術形象的趙雲符合歷史人物趙雲;羅貫中將趙雲的種種英雄業績置於特定的時代氛圍之中,使趙雲形象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而且由於羅貫中在描寫中相當注意細節的真實。長阪坡單騎救主中,在這個以虛構為主的重要情節里,羅貫中盡情渲染了趙雲的非凡武藝和膽略,但沒有忘記為趙雲設置可信的環境和條件:一是讓趙雲單槍匹馬,沒有其他累贅礙手礙腳;二是趙雲在沖殺過程中,除與張郃戰了十餘合便奪路而走之外,其他對手均為曹軍中平平之輩,沒有構成對趙雲的真正威脅;三是曹操為了收伏趙雲,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這就使趙雲有可能突出重圍。因此,盡管讀者感到趙雲的勇武是難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卻相信它是真實的。
另一方面,羅貫中筆下的趙雲,又是一個具有獨創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國演義》問世以前,還不曾出現過趙雲這樣的英雄形象.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是羅貫中的功勞。在《三國演義》寫到的數百名武將中,給人留下鮮明印象的名將有數十人,但像趙雲那樣膽識兼備,智勇雙全,機警精細,謙虛謹慎的形象卻只有一個,人們決不會感到他與其他名將有什麼雷同之處.
趙雲受到讀者的喜愛還和現在人的觀念的改變有關.就拿對關羽的印象來說,今天的讀者早就沒有封建時代的小民對他的那種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們很不喜歡他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動輒就把「過五關斬六將」掛在嘴邊;對他不顧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與馬超比武,聲稱不與黃忠同列,無禮拒絕孫權聯姻的要求,等等,人們也很不以為然;對於他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人們更認為是嚴重喪失立場,敵我不分,是為一己私恩而出賣原則。在今天的讀者心目中,關羽的形象已經大大降低了。
相比之下,趙雲的英勇善戰和一系列美德,則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讀者的理解和欣賞,並能被人們批判地吸收。這樣一來,今天的讀者喜歡趙雲甚於喜歡關羽,也就毫不奇怪了。

參考書目:
[1]《三國演義》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2]《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3]《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4]《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叄』 誰有關於《三國演義》中賈詡人物形象的畢業論文

數三國里最具爭議性人物,除了劉備、諸葛亮等三國演義中的傳奇人物外,恐怕就要輪到賈詡了。後世對他評論不一,而且非常兩極化。在三國志里他和二荀並列在魏書十。在陳壽的眼裡,郭嘉程昱是同一等人,荀攸賈詡則是一個另一個檔次的人。但是,曾為三國志下註解的裴松之卻有不同的見解:裴松之認為荀攸、賈詡兩個人就好比夜明珠和蠟燭,兩者放在一起只會使荀攸蒙羞。陳壽裴松之同樣對著賈詡,不過所做出的評論卻有天壤之別。在做出誰是誰非的結論之前,我們有重新了解賈詡的需要。賈詡作為部分人眼中的「三國第一謀士」,他的素質應該有點保證。在我看來,他的優點大致有以下幾項。mAU00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X/N^
1.勇敢果斷?)z~&+
賈詡初舉孝廉,後因故返回涼州。他在歸途中不幸遇上叛變的氐族,一行幾十人無一逃過被生擒的命運。正當氐族要處死他們時,賈詡向他們表示他是當時威震西疆的段熲外孫,叫氐族不要加害於他。事實上,賈詡和段熲兩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哪有甚麼親戚關系?年輕的賈詡只是借段熲的大名嚇嚇對方,令自己得以成功逃命。從這件事上,賈詡的急才、勇敢與果斷表露無遺!當然,從往後賈詡一而再,再而三換主子,也可以看出他的大膽以及當機決斷能力之高。1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k_
2.忠於漢室E\t5
東漢江山雖早已名存實亡,但中國自孔子以來一直奉行的儒家思想沒變,漢獻帝手中並無任何實權,可對他不敬還是會遺臭萬年。相反,如果一個人在亂世之中還能保持自己對君主的忠誠,讓他名垂千古也是值得。那麼,賈詡究竟有沒有扶植漢室之心?首先,賈詡投身非所,委身董卓是無庸置疑。這個也是賈詡為人所詬病的地方。但是,我想提出一點:不少人在成功前也走過曲折道路,例如徐晃和劉備等。徐晃出身於作惡多端的涼洲軍團楊奉門下。後來他勸楊奉投降曹操。雖然楊奉沒採納,但是最終徐晃修成正果,於後世評價中成績斐然。至於劉備更是走了幾十年的歪路,才請得諸葛亮出山,建立蜀漢。縱使賈詡在董卓敗亡後建議還攻長安,使得兇猛的涼洲軍團再次回到京師作破壞,但無可否認的是:賈詡為漢室做了不少事,對劉氏他可說是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問心無愧。他在入京後沒有為虎作倀,和李傕等人狼狽為奸。陳壽記載了賈詡「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又說「佑護大臣,詡有力焉」。賈詡執意保全漢朝大臣,跟為禍人間的李傕等人保持距離。在裴注本里,更引了獻帝紀「傕時召羌、胡數千人,先以御物繒采與之,又許以宮人婦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數來闚省門,曰:「天子在中邪!李將軍許我宮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詡為之方記。詡乃密呼羌、胡大師飲食之,許以封爵重寶,於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及「天子既東,而李傕來追,王師敗績。司徒趙溫、太常王偉、衛尉周忠、司棣榮邵皆為傕所嫌,欲殺之。詡謂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兩則賈詡解除漢室危機的故事。由此可見,在賈詡內心裡,大漢江山始終佔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EY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
3.明哲保身J;D`
要說賈詡一生人最成功的地方,不可不提的是他的擇主能力之高。君擇臣之,臣亦擇君之。賈詡對自己的主公豈會一點要求也沒有?他目光遠大,自然會擇明君而仕,而伴隨他尋找真主的,就是他的大膽。起初,賈詡是憂漢室所憂,為復興大漢而戰。在這個漫長而艱鉅的任務中,賈詡雖先後為董卓等軍閥出謀獻計,但是他和他們的關系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免得惹禍上身。後來他醒覺,發現大漢將一睡不醒,於是他向段煨投誠。段煨待他不薄,但賈詡卻覺得不安。不久以後,他做了一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決定:投降張綉。這是為何哪?原來賈詡相人亦有一手,他認為段煨為人多疑,日後必定會對自己不利。投靠張綉之後,賈詡果真得到機會一顯身手。即使面對一代梟雄曹操,賈詡依舊能以敗兵取勝。再過不久,官渡之戰爆發,袁紹派人向張綉招降。沒想到,賈詡在張綉及使者前當面回絕,更指出袁紹不能容人,不可投靠。張綉問他不投袁紹該如何辦,於是賈詡提議張綉投降曹操。結果昔日主僕皆在曹操手下一展光芒。而這也再一次證明了賈詡的眼光:那時的袁紹雖然勢力雄大,但隨著時光流逝他將來肯定比不上曹操。在魏國,賈詡得到重用,可是自保哲學依然沒改。賈詡傳記載「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為了防止主上猜忌,賈詡可謂是費煞心思。但是,這絕對是值得的,相比起與他齊名的二荀和郭嘉等人,賈詡見證了大魏的成立,並在七十七歲善終。3;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Jn= =
4.運籌帷幄ssv
賈詡在戰略上頗有心得。首先,他說服董卓余部攻長安,成功為董報仇。其次,賈詡在張綉旗下時以敗兵大敗不可一世的曹操軍。不可不說的是他在赤壁之戰前曾和程昱等勸曹操不要爭戰,讓百姓安居樂業,江東自然不戰而降。但曹操沒採納,最終吃了個大虧,敗在比他年輕多的周瑜、魯肅等人。赤壁之戰也是曹操征戰沙場多年不願提起的一塊心病。後來他更致信孫權說自己是燒船自退,白令周郎成名。曹操把自己說得多麼偉大啊!但是這也遮蓋不了曹操慘敗的事實,吳國更在江表傳把此事記下,以嘲笑曹操無恥的行為。不過,此事也顯示出曹操比袁紹優勝的地方:袁紹不採田豐建議招致兵敗官渡,就殺了田豐;曹操拒納賈詡言導致受創赤壁,於是更器重賈詡 —— 正如賈詡所說的用人勝紹,決機勝紹。然後,在曹操西進時獻離間計,讓曹操分離馬超韓遂的關系,藉對方內部不合討便宜。最後他向魏文帝曹丕建議魏應先文後武,吳蜀應留待魏內部富裕、國泰民安時才對付。曹丕沒聽從,結果在江陵慘敗。自此之後,北方政權改用賈詡的策略。縱使最終得益者是司馬氏,但先文後武果真成了統一天下關鍵之一。雖然賈詡的進言並不是每次也被採納,他的戰績亦非百戰百勝,但是賈詡一手創造的敗兵追擊、離間敵手等出色謀略絕對不比史上任何一位戰略家所能做到的差。畢竟,歷史洪流里沒真正的常勝軍師F):c(
,真正的英雄是能從挫敗中吸取教訓的人。2!8M'w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
5.深藏不露Yrs4
這個深藏不露可以說是賈詡的優點,也可以說是他的缺點。優,是指他的深藏不露是切合形勢,而缺則在於賈詡心中城府深,不利於主上對他進行管制。賈詡的深藏不露是基於他相人之能。從他在曹營的行為看出他的確是深藏不露:赤壁之戰前,賈詡獻策曹操應先安定北方,改善民生,以威服江東,但曹操不從,於赤壁大敗。另外,賈詡再次上疏,不過此時曹操已死,換上的是曹丕。賈詡表示應先整頓好內部,再南伐江東。可是曹丕沒接納,受挫於江陵。這兩件事上賈詡其實也做出了正確的決斷,但就沒堅持己見。這是為什麼呢?無非是賈詡看出曹操曹丕父子只將人才視作爭霸天下的工具,不能和他們推心置腹,所以每當建議被拒絕,賈詡總不堅持己見,讓主上吃虧,經一事長一智。賈詡處事不卑不亢,凡事力求中庸,深藏不露,就是他在亂世求存的法則!6}]{E
&;烽火三國論壇 -- 烽火三國論壇—中國人智慧象徵的時代 w+y'&?
從上文可見,賈詡這人是有他的優點。陳壽、裴松之,這兩個不同年代的人之評論難免會有點不一樣。賈詡能在高手雲集的曹操集團當中脫穎而出,所付出的努力、代價實不足為外人道。可是他所得到的評價中竟然有像裴松之般的差!他畢生的努力換得如此下場,實在不值。個人認為,賈詡做人處事即使真的有什麼大不當的地方,對他的評論也不應至於裴松之的那麼差。因為不論是在亂世抑或是太平盛世之中,賈詡也有值得我們仿效的地方,尤其是他的明哲保身、深藏不露,正好讓我們明白到鋒芒不可過份外露,從而學習中庸這高深的道理。

『肆』 急求一篇《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形象分析,提綱和大致內容即可

據史書記載,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周瑜不僅容貌出眾,多才多藝,風流儒雅,而且還是一位胸懷韜略、英勇、善戰、屢建奇功的傑出將領,史家稱其「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就在蘇軾流連長江之畔,感慨萬千地寫下那首千古傳誦的佳作的同時,在都城杭州乃至廣大的鄉村,作為民間說書之一類的「說三分」也正在聽眾充滿企盼的的筆下和說書藝人的口中,曾經風流倜儻的周郎已經被做了一次較為徹底的「易容手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著力塑造的藝術形象之一周瑜,曾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據陳壽的《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歷史上的周瑜年輕貌美,風流儒雅。他為人寬宏大度,不計個人恩怨,很得部將和其他人的擁護,只是與程普關系一度稍微緊張。周瑜生活在一個滄海橫流的時代,他本人擔任孫權一方的最高軍事將領,其軍務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講,在這種情況下,必然無心顧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興。比如他對音樂就十分喜愛,並且有著很高的欣賞能力。飲酒「雖三爵以後」,如果樂曲演奏有了錯誤,他一定能聽出來。一聽出來就回頭看演奏的人,以致使當時人把這種情況編成歌謠:「曲有誤,周郎顧」。
當然,歷史上的周瑜所以著名,不止是因為這些,而更主要的還是由於他具有深遠的政治眼光和傑出的軍事才能。周瑜曾指揮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這些戰役的勝利,表現了他的傑出軍事才能。但最能體現周瑜的遠大政治眼光和卓越軍事指揮藝術的莫過於赤壁之戰了。當曹操率領近三十萬水步兵而號稱八十萬要與孫權決戰時,孫權的謀士張昭等人,被曹操的氣勢嚇破了膽,極力主張投降曹操。在這種緊急關頭,周瑜與魯肅力排眾議,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從而堅定了孫權的抗曹信心。接著,周瑜又親統精兵五萬,大破曹軍於赤壁。曹操逃回北方以後,一直無力再次南下。這就使孫權的勢力得以鞏固和發展,並終成帝業。赤壁之戰的勝利充分說明了周瑜是一個政治上高瞻遠矚,軍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這就是歷史上的周瑜的主要特點。《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小說,從全書來看,基本上是按歷史發展順序來安排結構的。但由於描寫的歷史階段較長,因此,全書的藝術結構明顯地可以分為幾個組成部分。而赤壁之戰前後,正是《三國演義》的組成部分之一。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是對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映襯作用的人物。《三國演義》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被毛宗崗稱為「三絕」之一的諸葛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只有諸葛亮才是羅貫中所著力塑造的頭號理想人物。而周瑜這個形象所起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諸葛亮的映襯。

『伍』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三國演義》的人物或人物關系構成方式

曹操:陰險,多疑,奸詐,不過有大志大略,軍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拚創出自己的事業,是實幹家,在《三國演義》中是奸雄,在歷史上是英雄!

司馬炎:雖說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不過貌似他沒什麼能耐,在三國中純屬龍套角色……(如果這是作業,那你們的老師太沒水準了,居然還要分析這個龍套……)

劉備:《三國演義》推崇的人物,仁義善良,禮賢下士,有君子之風,不過婦人之仁,感情用事,在三個霸主中算能打,曹操稱他為天下英雄,不過事實上沒有什麼特別本領,軍事上十分窩囊,早期渾渾噩噩沒有闖出什麼名堂,最後也是敗亡於軍事上。

關羽:忠勇義的化身,武力不是最高但是卻號稱「武聖」,砍無名小將是他的專長,自視甚高,他的結局告訴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張飛:勇猛卻莽撞、粗暴,但是偶爾細心就會讓人刮目相看,對義兄向來一條心,未能出戰彝陵實在是遺憾……

諸葛亮:智慧的化身,魯迅的評價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卻是擁有非人的智慧,幾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後期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人肅然起敬。

龐統:雖與諸葛齊名,境遇卻十分凄涼,不是得不到劉備重視,而是得不到作者重視……在諸葛亮的光輝下,龐統悲慘地淪為華麗的龍套……

趙雲:三國中一流的武將,長坂坡一戰成名,漢水一戰獲得「一身是膽」的美譽,老了仍然力斬五將,武力勿庸置疑。至於品德,自追隨劉備後一直肝腦塗地,出生入死,而且為人剛正耿直,劉備有這種人追隨真是三生有幸……

孫權:明主,在他治下的江東,人才濟濟,最後更是越來越強盛。曹操對這位後輩的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個人認為十分對。

周瑜:《三國演義》中他心胸狹窄,嫉恨賢能,其實歷史上的周瑜雄姿英發,是不亞於諸葛亮的人才……也許周瑜最恨的不是諸葛亮,是羅貫中才對……

『陸』 大學畢業論文,關於三國里曹操的形象,比如奸詐,有才學什麼的

試析羅貫中塑造曹操形象

【內容摘要】:曹操形象一直頗受關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作為藝

術形象的曹操,是寫得非常成功的。羅貫中在塑造曹操時,集民間、歷史、

個人因素於一身,從而將一個光輝典範的藝術形象永遠留在了人間……

【關 鍵 詞】:曹操形象 民間性 正統思想 歷史因素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它同《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齊名,並稱中國古典四大小說名著。其四書各有所長,單就人物塑造上說,我偏愛於《三國演義》。書中人物頗多,像曹操、諸葛亮、周瑜、劉備、關羽、張飛之輩;呂布、張遼、趙雲、於禁、李典之流。哪個不是英雄,有誰不是毫傑。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義氣雲天,有的智勇雙全,有的忠貞不渝,當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諸葛亮兩個人物是全書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臉奸臣,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鮮明對比。諸葛亮流傳千古,曹操遺臭萬年。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們在這里不討論它,也不討論諸葛亮,專門討論曹操。關於曹操的形象,近來爭議頗多,特別是建國初期,興起了一股為曹操翻案的熱潮。一些在文學上頗有建樹的同志也被捲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說:「自宋以來,所謂正統觀念確定之後,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卻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國演義》風行以後,更差不多連三歲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為藝術形象的曹操,我們應該要區別對待,且不說曹操是否是歷史上的歪曲,只說羅貫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為什麼是個否定典型,羅貫中在塑造曹操時,受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是近來論爭中涉及極少的,在這里,我想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參考。

一、三國故事源遠流長

我國歷史上的「三國」,本身就是一個風起雲涌的時代,各色人物閃亮登場,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記載了許多生動的三國故事,三國過後,在民間不斷流傳和豐富著三國故事。據杜寶《大業拾遺記》載,隋煬帝看水上雜戲,就有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的故事,晚唐詩人李商隱有《驕兒》詩雲:「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可能是最早的記載之一,到宋代的「說話」藝術中,已經有「說三分」的專門科目和專業藝人。可把「說三分」當作職業來做,說明三國故事在民間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歡。還有,宋代蘇軾《林志》曰:「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可見當時的「說話」已經有了尊劉抑曹的傾向。到元代,有三國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也記載了三國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輪廓,並以蜀漢為主線,還串以大量的民間傳說,為後來羅貫中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素材。2在金元時期的戲曲舞台上也出現了大量的「三國戲」,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就有《赤壁鏖兵》等劇目,使三國故事得以更加豐富。再後來,元明之際的劇目中,以「三國」為題材的就有六十多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以蜀漢人物為中心,頌揚劉、關、張的義氣,而貶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顯的反曹傾向。

羅貫中就是在這些民間傳說,戲劇舞台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作《三國演義》的。作為任何一個作者,他在創作前,都會考慮作品的可讀性,要使作品流傳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羅貫中也不例個,在創作《三國演義》時,採用民間傳說來迎合人民,而三國故事在經過隋唐宋以後,就已經具有了明顯的尊劉抑曹傾向,他在創作時也就自覺與不自覺地保留了尊漢抑曹的觀點。也就是在塑造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時,自覺與不自覺地把他歸為否定形象的一面,並加以誇張的藝術手法,使一個粉臉奸臣、狡詐梟雄,玩弄權術於一身的曹操出現在讀者面前。可以說羅貫中在塑造曹操這一形象上,民間傳說中的尊劉抑曹的傾向,差不多起了決定性作用。3他只能將曹操寫成一個老謀深算、陰險狡詐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寫成一個像劉備、關羽、張飛式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諸葛亮、曹操兩個人物都流傳千古,諸葛亮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具有豐富的斗爭經驗,超人的才智,冷靜的頭腦,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則恰恰相反,他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統治者的詭詐、殘忍、多疑、機變等一系列特徵,是封建統治者的典型。關於這點,黃立新老先生說得較清楚:「作為歷史人物的曹操,確實是個有作為的人,他代表了當時寒族地主階級利益,……然而,他畢竟是一個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存在著階級的殘酷,狡詐的惡德。」4這兩個人物一正一反,開成鮮明對比。而這兩個人物都是在民間深受人民喜愛的,但具有明顯的偏重傾向,總是將諸葛亮歸為正義,而把曹操當成災星,是人民的大敵。羅貫中在塑造曹操時,很可能也是出於無耐,才把他寫成這個樣子的。

在這里還要注意一下《三國演義》的版本,目前,學術界認為最可靠的有兩種本子,一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是《三國志演義》。前者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間刊刻,較接近羅貫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內容平易。後者全書一百二十回,是經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辭、論贊、詩文等方面進行了整理,修改,使全書更加緊湊完整,大約成書於康熙年間,是目前最為流行的本子,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訂本。在書中,有明顯的尊劉抑曹傾向,對我們了解曹操的本來面目有些困難。所以有許多人對曹操這個形象產生了懷疑,書中的藝術形象與歷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離,這就是羅貫中的民間性原因所致。

二、羅氏的時代正統思想的射映

作為歷史人物,承擔後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託的責任,不管他對歷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後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會有天壤之別。就曹操而言,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沒理由否認,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確實是個被否定的典型。卻也有頌揚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紹於官渡,以不足敵方十分之一的軍力而把敵方打得一敗塗地,使其一掘不振,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羅在《三國演義》中,對曹操有褒有貶,有揚有抑,這不能說不與羅氏的生活時代,價值取向無關。

關於羅貫中,我們知之甚少,據明人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競不知其所終」。由此可知,羅貫中大略生活於元末明初。5作為生活於兩朝之交的時代,目睹了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建立。歷經了元末農民大起義,有可能他還參加過農民起義,因明人說羅貫中「有志圖王」,6從這點看,他應是元明間人。魯迅也說羅貫中為「元明間人」。(見《中國小說史略》)。對於生活於這樣一個動盪年代的作家,他的創作肯定會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當時的起義以恢復漢族政權為號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權比做三國時的曹魏政權,這在當時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從宋起,漢族政權就屢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權比做曹魏了,羅貫中也是當時人民之一,對北方政權(元朝政權)當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這根本不足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國演義》就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寫成的。元朝政權眼看就要崩潰,他不可能還要對元朝政權大加贊賞,而把曹操寫成一個有德之士吧!他反對元朝政權,也就是反對曹魏,即曹操,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個否定性形象,也是無可厚非的。

在這里,還存在一個時代價值取向和正統思想的問題。所謂「正統」,不過是統治者為其統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統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讓人民承認政治權力之合法性。7或說政權的來源承接堯、舜的禪讓,或說統治區域是中原——黃河流域,或說自己乃皇室後裔,最終卻是一個目的:鞏固統治,與人民的利益關系並不大。三國以後,各朝統治者有各自的正統觀念,晉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為正統,以蜀漢為非正統。陳壽著《三國志》就以曹魏為正統,以蜀漢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現了民族並存政權,金、遼、宋並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說為合法政治權力,金、遼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統中原,是正統;宋地處南方,偏安江南,勢如蜀漢,以蜀為正統思想。而羅貫中的時代,起義以恢復漢族政權為號,也就是和宋的正統觀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統,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說,羅貫中不可能在作品裡給曹操臉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

三、抹不掉的歷史

前面,我們以作品的民間性和時代性兩個方面論述了羅貫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時,有意無意地將曹操寫成一個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階級的本質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現出來,以作為作者的一個借托。但就這兩方面的影響,還不足以說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曹操形象的塑造。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書中的曹操不止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還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有好,也有壞,壞中有好,好中有壞,讓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功,從這點說,我們不得不承認羅貫中的高超絕技,既然是好壞兼備,而前面我們都說的是影響羅氏塑造曹操壞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麼,又是什麼影響羅貫中在寫曹操時大加贊賞的呢?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小說,它就必得尊循歷史,受歷史的影響較大,往往是實多虛少。生活於三國時代的曹操,羅貫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過「小說」、史書等材料來對其了解,而最權威的史料莫過於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在陳壽《三國志》中,曹操是三國時期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現在,我們還應該說他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8他在當時文學領域獨領風騷,在他的昌導下,「建安文學「得以發揚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詩文並茂,獨樹一幟,現今還有多篇文章流行於世,《嵩里行》大家想來不會不知道吧,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說他是一位文學家一點不過分。

在《曹操集》的出版說明中,開篇就說:「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9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曹操的確是我國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統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後,社會矛盾加劇、階級矛盾激化,世家貴族地主階級控制的東漢政權開始瓦解,並面臨崩潰。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地方割據勢力集團。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國思想,使自己的實力逐漸加強,通過二十多年的爭斗,終於統一了北方。曹操認為要進行統一戰爭,就必需得效法於秦漢,實行法家的耕戰政策,大興屯田,用各種辦法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這段文字足可見其屯田強兵之策,還有《敗軍令》、《孫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張法治的觀念,反對禮治的尊法反儒思想。這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可取之處,我們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國」嗎?不就是效法於古嗎?陳壽《三國志》這樣評價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毫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擥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權,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好一個「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這可能算是對曹操較為公平的評價。歷史上的曹操,系統看來,他有五大優點:11

第一,生機勃發,勇於進取的政治家風度。這在《三國演義》中也頗為顯眼,從曹操一出場開始,便有所反映。當董卓作亂,群臣措手無策,只是痛哭時,曹操站出來說:從早哭到晚,從夜哭到明,就能將董卓哭死嗎?群臣異樣,操便出了個刺殺董卓的主意,並由他自己去執行,但刺卓未獲成功,他卻來個跪地獻刀,瞞過董卓,潛逃鄉里,但各諸侯爭勢奪利,遲遲不肯進兵,曹操便問:「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卻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諸侯各懷異心,否則,這段歷史又將是另一種寫法,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於進取的政治家風度。

第二,唯才是舉,隨能任使的博大胸襟。關於曹操唯才是舉,歷來受人稱贊,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寫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稱曹操的文膽,阮瑀被曹操網羅的過程,頗有戲劇色彩,當初,曹操雅聞其名,徵召他出來做官,不應,連連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顆火熱的心,不肯罷休,使人放火燒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熱情,只得出山。13投其門下,這是說他求才不擇手段,卻可看出他「求賢若渴」。不止如此,像敵方的徐庶、周瑜、關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強力將徐庶聘歸營帳,而徐庶卻不獻一策。他對周瑜的聘任:「曹聞聽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揚州,遺蔣於往說周瑜,可惜周瑜不為所動,否則,『亦壁之戰』這一頁將是另一種寫法。」

第三,賞功罰罪,嚴正不苟的法治觀念。曹操能統領百萬雄師,靠的是什麼,是嚴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雲:「法不加於尊」,而操則不然,他的戰馬受驚,誤入麥田,按曹操自製的軍法,踐麥者斬首,而自製法又自犯法,他覺得不加法於已,將無法服眾,於是想出了「割發代道」之計。既打破了「法不加於尊」的古訓,又維護了軍法的權威。兩全齊美的事,何樂而不為?況且,割掉幾根頭發,也不是什麼大礙。曹操在《敗軍令》中說:「司馬法」「將軍死綏」,是古之將者,軍破於外,而家受罪於內也。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見他賞功罰罪,正大光明。舉個實例:淯水兵敗後,夏侯敦部下乘亂擄掠,受到於禁嚴歷制裁,被制者不滿,反污於禁造反,而於禁不加申辯,仍全力整兵迎擊張綉,義無反顧。戰後,操當即表彰於禁:「淯水之難吾甚狼狽,將軍在亂中能整兵討暴,有不可動之節,雖古之名將,何以加之。」封於禁益壽亭侯,同時責夏侯敦治軍不嚴之過。這可算是做到了賞罰公平。

第四,體恤百姓,保持農業生產,以民為本的思想。他在征張綉時,號令三軍,不準作踐麥田,不準擄掠百姓,違者「斬首」。在征袁紹時,重申軍紀:如有下鄉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罪。攻克冀州後,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難,盡免今年租賦。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體表現,以民為本,實乃俊傑。

第五,不畏人言,不憚風險的精神。在漢末,「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的時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吞八荒,權勢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對其大加猜忌,謗議,而曹操則無所謂,無意激流勇退。

以上幾點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也是歷代英雄的志氣,曹操具有這幾個優點,也算不枉為英雄了,而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這些優點都是有跡可尋的,說明羅貫中在塑造曹操時,還是採納了歷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時還加以誇張。這就是歷史演義小說源於歷史又高於歷史的緣故。

四、我的一些說法

綜上所述,羅貫中在民間傳說的影響下,對曹操採取了抑制的辦法,作品反映出來的就只能是一個否定形象;而羅貫中的時代背景,也不容許他對曹大加贊揚;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曹操在羅貫中筆下不能翻飛為「諸葛亮」式的人物,諸葛亮要他來襯托。就這兩方面來說,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勢在必然。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曹操雖是奸詐,卻也善良,並且,還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對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功不可沒。作為歷史演義小說,就應該以實為本,以虛為補充。羅貫中在塑造時也沒忘了這一點,將曹操寫成了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人物,說他簡單,是說他可用一個字概括——奸;說他復雜,是說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惡中有善,善中有惡,讓人捉摸不透。我們在讀《三國演義》時,就只讀到了簡單的一面,怪不得有那麼多人喊為曹操翻案,看來,我們還需再讀一遍,去體會羅貫中寫曹操這個人物的苦衷。

注釋:

1見郭沫若《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報》6版

2參見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3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奉「蜀以宗室為正」。由此,在明間開始了尊劉抑曹的傳說。

4見黃立新《關於<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真實問題》(《古典文學論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

5賈仲明《書錄鬼簿後》寫於永樂二十年(1422),時80歲,據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時,他22歲,

羅貫中與他為「忘年交」,則當屬1315年左右生人。

6見明人王圻《稗史匯編》

7參見汪文學《正統論》,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8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卷二第27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見《曹操集》上冊,中華書局1974年版

10見《曹操集》上冊,中華書局1974年版

11參見劉敬圻《<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

12見《三國志·武帝紀》

13見姜洪、姜海《曹操愛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

參考書目:

1《三國志集解》(盧弼集解)中華書局1982年

2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校輯)中華書局1958年

3 《南村輟耕錄》(陶宗儀著)四部叢刊本

4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周一良著)中華書局1985年

5 《三曹資料匯編》(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中華書局1980年

6 《曹操集》(上、下冊)中華書局1974年

7 《古典文學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8 《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9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 《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院出版社1983年

11 《三國演義縱橫談》

12 《另古代文學史問答》(曹基礎、陳新璋、羅東升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文學評論叢刊》(古典文學專號1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柒』 三國演義典型人物論的論文

SPEEDXSK 你有沒有讀三國的啊.
趙雲不及黃忠?億年以後吧.你難道不知道黃忠被趙雲救過的嗎?雖說黃漢升能百步穿楊.但是你不要忘記趙雲單騎救主.計取桂陽.斬韓五將 韓瑛
韓瑤 韓瓊 韓班 韓德
你說武不及關.張.馬.魏? 你玩一下游戲.看看他們的武力是多少.? 都是打的不分勝負.
魏延乃反叛之將.已被馬岱斬了.何足道哉.
照你這樣亂說.哦!典韋是喝酒喝死的.許楮是笑死的.張遼是矮死的.張合是胖死的
SPEEDXSK.你是誰啊?快看看書吧!

『捌』 本人歷史專業學生,由於實在是想不到好的論文題目,求畢業論文選題,謝謝大家了!

講 周瑜之冤 ,網上有視頻,參照講講

『玖』 怎樣寫《三國演義中的謀士命運》畢業論文

作為一本精彩的文學巨著,《三國演義》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更為現代人關注的,則是深蘊其間的管理謀略。某種意義上,它所透露的管理信息使其在新的時代得到了幾乎永遠的生命力。人們最為驚嘆的或是幾個決策者身邊的謀士群體,或許,整個《三國演義》的決策之爭其實就是謀士群體之間的智力角逐。
坦白說,《三國》里的每一個人物都自有其風采。曹操雄才偉略、劉備仁義無雙、孫權偏安江東,自都成就一番裂土拓疆事業,但其間各家強者由於各自對人才的要求和使用標準的不同,從而最終得到不同的收獲。在《三國》里,一個勢力倘若欲成大事,帳下必需要有一批猛將和人數越多越好的智囊團隊——套用時下熱映的《天下無賊》的一句台詞:這個時代最寶貴的就是人才。
《三國》里的人才群體——或者智庫——的形成往往如此:曹丞相那邊,起初只是荀彧、荀攸二人前來奔投,一待二人感覺不錯,立刻薦出程昱,程昱再薦郭嘉,郭嘉繼續舉薦劉曄,劉曄又薦二人……只一瞬間,曹丞相帳下便是謀士如雲,曹操方智囊團里的主要謀士便是整裝待發了。那吳國謀士團形成拋不開周郎功績——早在輔佐孫策時,即向孫策推舉江東二張,使得孫策親自登門請出二人;等到孫權當政,又拉來魯肅,還有隨後被人推薦的顧雍、魯肅薦的諸葛瑾,各薦賢才,迅速形成了東吳的智囊團。劉皇叔反倒有些空負仁君之名了,好容易有了徐庶,卻被曹孟德騙走;急急忙忙皇叔三顧茅廬請出孔明;直到赤壁後,伊籍推薦了馬家兄弟,有了幾個人,劉備似乎立刻忘了之前沒有智囊團的痛,待到那與伏龍齊名的「鳳雛」龐統來投,竟然甚是不屑!就是這樣直到入蜀,竟也未能籌措一個像樣的謀士團。
於是,不同的謀士團、不同的人才戰略成就了不同的事業: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於德的,准確的話語應是「唯才是舉」。只看曹操所頒布的用人政策便能看出他的人才觀念——政策能最大程度說明他對人才的渴求。曹操最驚世駭俗的舉動,莫過於他以丞相的身份頒布的「孟德三令」。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大步流星地將這一主張貫徹到無條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舉」成為優先於其他所有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唐突聖賢、藐視禮法的雄心魄力,則在曹操不憚其煩舉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顯示。只有曹操才能明白告訴世人:無論你是否有過「污辱之名「、「見笑之恥「,或即使你有過如那種「殺妻取信「、「母死不歸「的大惡行徑,只要你確有能力,仍會得到我的重用。知人善任,知人敢任,知人能任,無疑是一個事業、一個領導者成功基石和支撐。也正是有了「大群」的人才,才有了那個奠定魏國成功的基本國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出台和執行,才使得曹操作成了三國最為偉大的事業。
孫權生逢幸時,父兄為他打下了三分江山,厚厚《三國》只見孫權一守再守,看似毫無銳氣,實則深謀遠慮,隱藏實力,要知道古語早雲「創業艱難守業更難」!孫家一門三世治理江東,當地豪族歸心,人才濟濟,流派眾多,孫權本人年輕雖小,但卻天賦極高,極善政治,看似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但觀孫權一世,江東政治最平靜,沒有什麼地方反叛大臣逼宮,政治平衡藝術精妙之極。用人上孫權不似劉備,看人家龐統長得不漂亮便下放到山村去當縣令——孫權很能做到惟才是用,所以東吳先有周瑜後出陸遜,甘寧、呂蒙——都是可與武聖關羽相抗衡的文武雙全的蓋世英豪。有了大批的人才,倚重一兩個頂尖的人才就成為可能。因為他任用得當,所以他同樣圓滿地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那周郎公瑾可是孫策選拔出來而留給孫權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顯是江東最出色的人物之一。也是仲謀自家人才戰略的正確——全心全意依靠周公瑾,取得了赤壁大戰的輝煌勝利,為三國分立,稱帝江東,奠定了基礎。
劉皇叔顯得就有些慘淡了,雖然得全號稱能得一即能得天下的「伏龍、鳳雛」,但終其一生,這位平民皇叔也未有建立起能滿足自己事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庫。或許和自己的人才觀念有關,乾渴的「魚兒」好容易得到一池「大水」,就再也不願意得到更多的水,不想也不會改造這片「水」讓它更深更闊成為一片汪洋。諸葛亮個人聰明才智是無與倫比,但似乎也不願為劉皇叔引進和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僅以諸葛孔明首次用兵博望坡為例,諸葛亮以「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為由向劉備〃乞假劍印〃而掌握軍政大權,之後的戰術分工更是語焉不詳:要那張飛只管「縱火燒之」,關羽要「放過中軍,縱兵襲擊後軍」,關平、劉封負責「預備引火之物」,趙子龍則是「只要輸,不要贏」,老師爺孫乾就只「安排功勞簿」罷了,這種戰術安排完全漠視民主決策及對將帥的鍛煉,取而代之是諸葛亮個人專斷。這種習慣導致了後來蜀漢政權內部對諸亮葛個人的絕對依賴,廣大謀士及將士缺乏謀略的鍛煉,萬難能為蜀漢政權造就和培養後續人才——於是,未能成為「汪洋」的那池子水乾涸之後,「魚兒們」的命運就這樣定下了。

『拾』 畢業論文寫周瑜那方面比較合適

對歷史上周瑜在戰爭中表現進行分析,比如計策,結果

歷史上周瑜對東吳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風俗所產生的作用

表述歷史上周瑜和小說中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