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析中國企業跨國並購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開題報告怎麼寫
先介紹一下知識產權的問題
再說企業跨國並購時又哪些細節
看各個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
最後兩方面結合,具體分析一下
2. 2010到2012年中國有關於汽車行業跨國並購的案例嗎(中國對外進行並購)
吉利收購沃爾沃呀,嘻嘻
3. 淺析我國企業海外並購的論文開題報告中文獻綜述怎麼寫
文獻綜述的寫法與格式
一、何謂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學科、專業或專題的大量文獻進行整理篩選、分析研究和綜合提煉而成的一種學術論文,是高度濃縮的文獻產品。根據其涉及的內容範圍不同,綜述可分為綜合性綜述和專題性綜述兩種類型。所謂綜合性綜述是以一個學科或專業為對象,而專題性綜述則是以一個論題為對象的。學生畢業論文主要為專題性綜述。
文獻綜述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歷史現狀、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文獻綜述是針對某一研究領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經做了哪些工作,進展到何程度,要求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動態、前沿性問題做出較詳細的綜述,並提供參考文獻。作者一般不在其中發表個人見解和建議,也不做任何評論,只是客觀概括地反映事實。
二、文獻綜述的特點
1.綜合性
綜述要"縱橫交錯",既要以某一專題的發展為縱線,反映當前課題的進展;又要從本單位、省內、國內到國外,進行橫的比較。只有如此,文章才會佔有大量素材,經過綜合分析、歸納整理、消化鑒別,使材料更精練、更明確、更有層次和更有邏輯,進而把握本專題發展規律和預測發展趨勢。
2.評述性:
是指比較專門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統地論述某一方面的問題,對所綜述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反映作者的觀點和見解,並與綜述的內容構成整體。一般來說,綜述應有作者的觀點,否則就不成為綜述,而是手冊或講座了。
1)先進性:綜述不是寫學科發展的歷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資料,獲取最新內容,將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動向及時傳遞給讀者。
2)綜述不應是材料的羅列,而是對親自閱讀和收集的材料,加以歸納、總結,做出評論和估價。並由提供的文獻資料引出重要結論。一篇好的綜述,應當是既有觀點,又有事實,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於綜述是三次文獻,不同於原始論文(一次文獻),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實驗結果、未發表或待發表的新成果。
3)綜述的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無嚴格的規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幾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的專著,參考文獻可數百篇乃至數千篇;小的可僅有千餘字,參考文獻數篇。一般醫學期刊登載的多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過20篇,外文參考文獻不應少於1/3。
三、綜述的內容要求
1)選題要新:即所綜述的選題必須是近期該刊未曾刊載過的。一片綜述文章,若與已發表的綜述文章"撞車",即選題與內容基本一致,同一種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說理要明:說理必須佔有充分的資料,處處以事實為依據,決不能異想天開地臆造數據和診斷,將自己的推測作為結論寫。
2)層次要清:這就要求作者在寫作時思路要清,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寫到什麼程度,前後如何呼應,都要有一個統一的構思。
3)語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學性為生命,但語不達義、晦澀坳口,結果必然阻礙了科技知識的交流。所以,在實際寫作中,應不斷地加強漢語修辭、表達方面的訓練。
4)文獻要新:由於現在的綜述多為"現狀綜述",所以在引用文獻中,70%的應為3年內的文獻。參考文獻依引用先後次序排列在綜述文末,並將序號置入該論據(引文內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獻必須確實,以便讀者查閱參考。
校者把關:綜述寫成之後,要請有關專家審閱,從專業和文字方面進一步修改提高。這一步是必須的,因為作者往往有顧此失彼之誤,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視了彼一方。有些結論往往是荒謬的,沒有恰到好處地反應某一課題研究的"真面目"。這些問題經過校閱往往可以得到解決。
四、綜述的格式與寫法
綜述一般都包括題名、著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幾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體和總結組成。
1)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問題,包括寫作目的、意義和作用,綜述問題的歷史、資料來源、現狀和發展動態,有關概念和定義,選擇這一專題的目的和動機、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如果屬於爭論性課題,要指明爭論的焦點所在。
2)主體:主要包括論據和論證。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較各種觀點的異同點及其理論根據,從而反映作者的見解。為把問題說得明白透徹,可分為若干個小標題分述。這部分應包括歷史發展、現狀分析和趨向預測幾個方面的內容。
a.歷史發展:要按時間順序,簡要說明這一課題的提出及各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體現各階段的研究水平。
b.現狀分析:介紹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及各派觀點,包括作者本人的觀點。將歸納、整理的科學事實和資料進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對有創造性和發展前途的理論或假說要詳細介紹,並引出論據;對有爭論的問題要介紹各家觀點或學說,進行比較,指問題的焦點和可能的發展趨勢,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對陳舊的、過時的或已被否定的觀點可從簡。對一般讀者熟知的問題只要提及即可。
c.趨向預測:在縱橫對比中肯定所綜述課題的研究水平、存在問題和不同觀點,提出展望性意見。這部分內容要寫得客觀、准確,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徑,為有志於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鋪路。
主體部分沒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問題發展歷史依年代順序介紹,也有按問題的現狀加以闡述的。不論採用哪種方式,都應比較各家學說及論據,闡明有關問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
主體部分的寫法有下列幾種:
a.縱式寫法 "縱"是"歷史發展縱觀"。它主要圍繞某一專題,按時間先後順序或專題本身發展層次,對其歷史演變、目前狀況、趨向預測作縱向描述,從而勾劃出某一專題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軌跡。縱式寫法要把握脈絡分明,即對某一專題在各個階段的發展動態作扼要描述,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取得了什麼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後發展趨向如何,對這些內容要把發展層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緊密銜接。撰寫綜述不要孤立地按時間順序羅列事實,把它寫成了"大事記"或"編年體"。縱式寫法還要突出一個"創"字。有些專題時間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時就要抓住具有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詳細介紹,而對一般性、重復性的資料就從簡從略。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做到了詳略得當。縱式寫法適合於動態性綜述。這種綜述描述專題的發展動向明顯,層次清楚。
b.橫式寫法 "橫"是"國際國內橫覽"。它就是對某一專題在國際和國內的各個方面,如各派觀點、各家之言、各種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較。通過橫向對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種觀點、見解、方法、成果的優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國際水平、國內水平和本單位水平,從而找到了差距。橫式寫法適用於成就性綜述。這種綜述專門介紹某個方面或某個項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論、新觀點、新發明、新方法、新技術、新進展等等。因為是"新",所以時間跨度短,但卻引起國際、國內同行關注,紛紛從事這方面研究,發表了許多論文,如能及時加以整理,寫成綜述向同行報道,就能起到借鑒、啟示和指導的作用。
c.縱橫結合式寫法在同一篇綜述中,同時採用縱式與橫式寫法。例如,寫歷史背景採用縱式寫法,寫目前狀況採用橫式寫法。通過 "縱"、"橫"描述,才能廣泛地綜合文獻資料,全面系統地認識某一專題及其發展方向,作出比較可靠的趨向預測,為新的研究工作選擇突破口或提供參考依據。無論是縱式、橫式或是縱橫結合式寫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統地搜集資料,客觀公正地如實反映;二要分析透徹,綜合恰當;三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四要語言簡練,詳略得當。
d.總結:主要是對主題部分所闡述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重點評議,提出結論,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提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
e.參考文獻:寫綜述應有足夠的參考文獻,這是撰寫綜述的基礎。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證者的勞動及表明文章引用資料的根據外,更重要的是使讀者在深入探討某些問題時,提供查找有關文獻的線索。綜述性論文是通過對各種觀點的比較說明問題的,讀者如有興趣深入研究,可按參考文獻查閱原文。因此,必須嚴肅對待。
四、寫作步驟
1)選定題目選定題目對綜述的寫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a.選題首先要求內容新穎,只有新穎的內容才能提煉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題目。
b.選題還應選擇近年來確有進展,適合我國國情,又為本專業科技人員所關注的課題,如對國外某一新技術的綜合評價,以探討在我國的實用性;又如綜述某一方法的形成和應用,以供普及和推廣。選題通常有幾種:一種是與作者所從事的專業密切相關的選題,對此作者有實際工作經驗,有比較充分的發言權;一種是選題與作者專業關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樂於探索的課題;還有一種是醫學科學情報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c.題目不要過大,過大的題目一定要有諸多的內容來充實,過多的內容必然要查找大量的文獻,這不但增加閱讀、整理過程的困難,或者無從下手,或顧此失彼;而且面面俱到的文稿也難以深入,往往流於空泛及一般化。實踐證明,題目較小的綜述穿透力強,易深入,特別對初學寫綜述者來說更以寫較小題目為宜,從小范圍寫起,積累經驗後再逐漸寫較大范圍的專題。此外,題目還必須與內容相稱、貼切,不能小題大作或大題小作,更不能文不對題。好的題目可一目瞭然,看題目可知內容梗概。
2)查閱文獻題目確定後,需要查閱和積累有關文獻資料。
a.對初學者來說,查找文獻往往不知從哪裡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權威性的參考書,如專著、教科書、學術論文集等,教科書敘述比較全面,提出的觀點為多數人所公認;專著集中討論某一專題的發展現狀、有關問題及展望;學術論文集能反映一定時期的進展和成就,幫助作者把握住當代該領域的研究動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獻資料,期刊文獻浩如煙海,且又分散,但裡面常有重要的近期進展性資料,吸收過來,可使綜述更有先進性,更具有指導意義。
b.查找文獻資料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己所選定的題目,查找內容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遠)期刊,再按照文獻後面的參考文獻,去收集原始資料。這樣"滾雪球"式的查找文獻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獻。這是比較簡便易行的查閱文獻法,許多初學綜述寫作者都是這樣開始的。另一種較為省時省力的科學方法,是通過檢索工具書查閱文獻。常用的檢索工具書有文摘和索引類期刊,它是查閱國內外文獻的金鑰匙,掌握這把金鑰匙,就能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獻。此外,在平時工作學習中,隨時積累,做好讀書文摘或筆記,以備用時查找,可起到拾遺補缺作用。
c.查找到的文獻首先要瀏覽一下,然後再分類閱讀。有時也可邊搜集、邊閱讀,根據閱讀中發現的線索再跟蹤搜集、閱讀。資料應通讀、細讀、精讀,這是撰寫綜述的重要步驟,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過程。閱讀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據,領會文章的主要論點,用卡片分類摘記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方法、重要數據、主要結果和討論要點,以便為寫作做好准備。
d.加工處理:對閱讀過的資料必須進行加工處理,這是寫綜述的必要准備過程。按照綜述的主題要求,把寫下的文摘卡片或筆記進行整理,分類編排,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力爭做到論點鮮明而又有確切依據,闡述層次清晰而合乎邏輯。按分類整理好的資料輪廓,再進行科學的分析。最後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體會,這樣客觀資料中就融進了主觀資料。
e.撰寫成文:撰寫成文前應先擬提綱,決定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些應重點闡明,哪些地方融進自己的觀點,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幾筆帶過。重點闡述處應適當分幾個小標題。擬寫題綱時開始可詳細一點,然後邊推敲邊修改。多一遍思考,就會多一分收獲。
f.提綱擬好後,就可動筆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個問題展開闡述,寫作中要注意說理透徹,既有論點又有論據,下筆一定要掌握重點,並注意反映作者的觀點和傾向性,但對相反觀點也應簡要列出。對於某些推理或假說,要考慮到醫學界專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為問題提出來討論,然後闡述存在問題和展望。初稿形成後,按常規修稿方法,反復修改加工。
撰寫綜述要深刻理解參考文獻的內涵,做到論必有據,忠於原著,讓事實說話,同時要具有自己的見解。文獻資料是綜述的基礎,查閱文獻是撰寫綜述的關鍵一步,搜集文獻應注意時間性,必須是近一二年的新內容,四五年前的資料一般不應過多列入。綜述內容切忌面面俱到,成為瀏覽式的綜述。綜述的內容越集中、越明確、越具體越好。參考文獻必須是直接閱讀過的原文,不能根據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間接引用(指閱讀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獻,並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對文獻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觀點、方法上的失誤。
五、 綜述論文的遴選與審編
1)綜述論文是多篇研究成果的綜合,所涵蓋的內容信息量大,使讀者費時不多卻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國內外著名期刊很多都設有綜述欄目,並給以較大的篇幅和較多的參考文獻數額。綜述論文的學術水平和寫作要求比較高,只有資深的作者才可能寫出合乎要求的綜述論文。它要求作者對所綜述的資料擁有準確的判斷能力,有較強的分析、綜合能力,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並有親身研究的經歷和體會,以及有較強的駕馭文字的能力。綜述論文能較系統地反映國內外某一學科或專題的研究概況及發展趨勢,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最新研究的熱點及新思路、新方法,對啟發讀者的研究思路具有向導作用。此外,綜述論文的橋梁功能亦很顯著。
2)綜述論文的審稿程序遵從一般審稿規則,但具體到某篇綜述的取捨上,還是有其特殊性和規律性。
a.在平衡比較中遴選。綜述論文的資料來源於文獻,可以有多個作者就同一個問題在一個時間段內分別向編輯部投稿,因此,編輯部必須對類似稿件進行權衡比較、分析,以決定取捨。如"幹細胞的研究"是當前研究熱點,本刊在同一時間段內收到3篇文章,經分析比較後認為它們是從不同側面進行的綜述,各有特點,故決定放在同一期刊出。又如,有關"端粒酶"的研究是近年來的熱點課題,本刊連續收到多篇同類文章,內容多有重復,結果選取了1篇投稿較早的文章,對後來者只得以"已有類似稿件,請改投他刊"而退稿。
b.在達到總體評審要求的稿件中遴選。對一篇達到總體評審要求的綜述論文應該是:就某一問題寫得系統、深入,能反映該課題當前的研究水平,內容有新意,文字通順。在這些稿件中再根據其對當前研究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進行分級優選。
2)筆者根據所編期刊近幾年來審稿人的意見,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歸納出對綜述稿件的總體評價。
a.對錄用稿件的評價:屬國際研究熱點,有較好的指導和參考意義;是該領域重大課題,內容豐富,值得刊登;國內研究較少,對開展此項工作有推動作用;介紹設計的思路及目前動態,對讀者有一定啟發;綜述當前概況,讀者將從中汲取教益;內容新穎而重要,能引起有關讀者的興趣與重視;選題很好,對立足國內走向世界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目前尚在起始階段,有利於讀者了解其概貌;內容好,文獻新,層次清晰,語言通順;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重點突出,分析得當;綜述較全面,並較深入,反映了當前研究狀況;屬前沿進展資料,有較大學術參考價值;內容具有進展性,且有作者自己的工作,值得介紹;問題有新意,且存有爭議,本文提供了一定思路。
b.對被退稿件的評價:涉及面太窄,感興趣的讀者不多;實驗依據不足,多為推測性內容;內容分散,重點不突出,讀後無系統概念;羅列文獻,未作分析討論;題目很大,但具體內容不多;國內已有不少報道,無明顯特色;觀點有錯,原則有誤,說服無力;內容膚淺,深度不夠,未能反映重大進展;語言表達及結構均差,修改難度很大;資料來源可信度差,分量不夠;文獻未經充分消化,思路不清,前後矛盾;選題缺乏新意,內容陳舊,文字冗長;材料零散,內容單薄,說理不透;對所綜述的領域不熟,寫作不得要領。筆者在編輯綜述稿件時發現,達到錄用要求的稿件,都無一例外地要退修和編輯加工後才能刊出。當然,編輯部對稿件退修是很慎重的,一般情況下,退修的稿件即屬准備刊發的稿件。
七、綜述文稿的常見問題及審編
編輯工作中發現,綜述論文文稿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審編時須慎重處理。
1)根據已有的綜述直譯轉抄
這樣做,難免有抄襲之嫌,因為"綜述論文"不同於"譯文"。在寫作綜述論文時,可以借鑒他人已發表的綜述啟發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也就是說,必須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寫出有別於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側重點。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進行文獻更新,補足與自己側重點有關的和該課題最新發表的文獻,然後按照自己的側重點重新命題,將全文重新整理,綜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本刊收到一篇綜述文稿,列文獻30餘篇,而正文不足4000字。在初審中發現,其題名直譯自其中一篇文獻,進一步發現其內容亦基本來自該篇文獻,但鑒於選題是當前研究的熱點,故決定讓作者重新查閱文獻,補足近年的研究進展,改寫後再投稿,再審編。
2)洋洋大篇,只是資料的堆積
有的來稿超過1萬字,但內容既無重點又不深入,層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誤。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對所綜述的專題不熟悉,體驗不深,不能很好地把握主題,而只是資料的堆積。對於這樣的稿件退稿時即提醒作者,倒不如選一個自己比較熟悉的題目,哪怕是寫一個較小的題目,只要在該專題范圍內寫得系統、深入,這樣的文章也是一篇好綜述。
3)文獻開列過多,引文不當
一般要求綜述論文著錄的文獻應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原文,但也並不是所有讀過的文獻都統統列出,應選擇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獻.
4)把綜述寫成講座
講座和綜述的共同點是文章的綜合性、新穎性和進展性。一般認為,綜述是專業人員寫給同專業和相關專業人員看的,要求系統、深入;講座是專業人員寫給相關專業人員和非相關專業的"大同行"看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從來稿中看到,把綜述寫成講座最顯著的特徵是,文章中夾帶大量的基礎知識性的內容,甚至把教科書上的圖表也搬了過來,文章冗長而深度不足。對此類文稿應大力刪減專業人員所熟知的內容,在深度上下功夫,進一步挖掘提煉原始文獻中的科研信息,從理論和機制的高度上進行分析歸納,從而使其達到綜述論文的要求。隨著我國科技工作與國際接軌,科研論文亦逐步投向國際期刊。相應地,以綜合報道國內外科學技術新進展,促進國內科技發展為宗旨的綜述性科技論文必將在國內有所加強,因此,科技期刊將會加大綜述文章的比重。
文獻綜述的寫法與格式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至少有以下好處:
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科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
②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科研選題及進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③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對於畢業設計的課題綜述,則要結合課題的性質進行書寫。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寫文獻綜述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即選題,搜集閱讀文獻資料、擬定提綱(包括歸納、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於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那麼困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演算法、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於搜集文獻的有關方法,可以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後,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1.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2.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3.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4.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三、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⒋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4.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分析開題報告
找這本書看看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目錄
內容提要
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目錄
作者:石建勛,孫小琰
ISBN:10位〔7111229924〕 13位〔9787111229926〕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價:¥48.00 元
[編輯本段]內容提要
本書在借鑒和綜合國內外有關跨國經營戰略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總結作者近年來有關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與案例的基礎上,將理論研究與案例分析緊密結合,總結歸納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與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理論與現實問題。通過案例講理論,提出了不同類型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選擇和具體的操作方案,便於聯系實際學習和企業借鑒,具有較強的知識性、針對性和應用性。本書內容新穎,涉及面廣,信息量大,不僅適合在校大學生、研究生等各類在校生學習使用,也非常適合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和廣大管理工作者、政府機關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閱讀參考。
[編輯本段]編輯推薦
本書把握全球化時代國際競爭的新趨勢,結合中國企業跨國發展的最新實踐,研究了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的理論,例舉了大量案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困境與對策;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成長戰略選擇;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並購整合戰略; 海爾集團跨國經營發展的三個階段; 上汽集團為什麼要購買英國羅孚汽車; 聯想集團公司的「產品——市場型」跨國經營成長戰略; 中石油的「資源——生產型」跨國經營成長戰略; 中興通訊的國際市場進入戰略; 中國企業應訴美國蘋果汁反傾銷勝訴經驗; 浙江萬向的美國並購攻略; 中海油服在海外成功上市實現資本的國際化; 上汽集團並購韓國雙龍的後續整合經驗。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石建勛: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東南大學管理學院兼職教授,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此前曾長期擔任大型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主要負責人以及一些企業的管理和投資顧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曾發表經濟與管理論文四十多篇,出版《中國企業家的股權革命》、《美國怎麼了——美國公司丑聞全景透視》、《戰略規劃中國跨國公司》、《突出重圍——中國企業跨國發展戰略與案例》、《中國企業國際資本融資》等專著七部。主要教學與研究方向:世界經濟與公司戰略、投融資理論與實踐、企業理論與企業管理、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創業管理等。
[編輯本段]目錄
前言
編輯手記
第一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環境分析及戰略意義
第一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環境分析
第二節全球化為中國企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第三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意義
復習思考題
案例格蘭仕:「中國製造」比較優勢的發揮
案例康佳集團的開放型漸進式跨國經營戰略
第二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一般理論綜述與實踐總結
第一節企業跨國經營的一般理論綜述
第二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歷史和現狀分析
第三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優劣勢分析及發展前景
復習思考題
案例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世界最大的船東之
案例海爾集團跨國經營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三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總體戰略規劃
第一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選擇
第二節中國企業治理的國際化差異與對策
第三節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與戰略選擇
復習思考題一
案例海爾集團國際化的秘訣:海外成功本土化
案例上汽集團買回羅孚:啟動海外研發機構
第四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成長戰略選擇
第一節產品——市場型成長戰略
第二節資源——生產型成長戰略
第三節一體化成長戰略
第四節戰略優勢的識別與強化
復習思考題
案例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資源——生產型」跨國經營成長戰略
案例聯想集團公司的「產品——市場型」跨國經營成長戰略
第五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區域布局戰略
第一節影響經營地點選擇的因素分析與評價方法
第二節目標國家的篩選與評估
第三節進入方式及其定性選擇分析
復習思考題
案例中興通訊的國際市場進入戰略
案例上海服裝集團公司的海外投資戰略
第六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出口及品牌營銷戰略
第一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國際市場拓展戰略
第二節出口戰略制定與實施
第三節中國企業國際品牌戰略的實施與管理
第四節中國企業的反傾銷戰略實施與管理
復習思考題
案例華為的成功海外戰略:一個國際化品牌的成長故事
案例中國企業應訴美國蘋果汁反傾銷勝訴紀實
第七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投資合作戰略
第一節資本的國際化戰略
第二節對外投資合作戰略
第三節海外生產戰略與管理
復習思考題
案例金城集團的跨國經營與投資企業管理
案例中海油服在香港成功上市實現資本的國際化
第八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授權經營戰略
第一節授權經營的戰略意義
第二節授權經營的戰略選擇
第三節對外授權協議與管理
復習思考題
參考資料海外主要特許經營市場發展現狀
案例肯德基特許經營的中國戰略
第九章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並購整合戰略
第一節跨國並購的理論與近年來全球跨國並購的特點
第二節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現狀
第三節中國企業跨國並購面臨的戰略困境與戰略選擇
復習思考題
案例上汽集團並購韓國雙龍的後續整合
案例浙江萬向的美國並購攻略
第十章完善中國企業跨國發展政策法律體系的對策建議
第一節鼓勵和規范企業跨國經營的政策演變過程
第二節現行境外投資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完善「走出去」政策法律體系的對策建議與方案
復習思考題
參考資料美國、韓國、新加坡促進企業對外投資政策及啟示
案例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與企業再造
參考文獻
5.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日本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怎麼寫目的和意義
在網上找誒
6. 關於跨國公司的開題報告~~~!!!
摘要:跨國公司如何制定其在華子公司戰略以及戰略如何演變已經成為跨國專公司研究領域的屬重要問題。以當地化、一體化為框架,分別對跨國公司戰略、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戰略及其演變進行研究,以此為基礎展開對世界500強在華子公司的問卷調查,研究發現,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可以分為積極型、自主型、接受型和靜止型4種類型,同時存在穩定型、成長型、退化型和波動型4種演變路徑,76.7%的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具有穩定型或成長型的演變路徑。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戰略角色演變受子公司選擇、母公司決策和環境驅動三方面因素的影響,母公司決策使母子公司一體化程度提高,子公司選擇使子公司當地化程度提高,而環境變動對子公司戰略角色的影響方向不確定。
7. 為什麼汽車行業有大量的跨國並購
這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車行業它擁有巨量的資金,因為他車輛的售價都不便宜,所以他有可能在這個經濟體量方面,能夠支撐這樣的大規模的跨國並購。
8. 那個幫我寫下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的論文和開題報告啊急啊 謝謝了啊
中國汽車行業的進入壁壘淺析
作者:張曉亮
面對國內汽車市場井噴背後的驚人利潤所帶來的巨大誘惑,也許越來越多的高級主管都在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對於希望進入國內汽車行業分一杯羹的企業來說,都需要莫大的勇氣與足夠的實力。汽車行業由於其固有的特點,投資風險以及投資壁壘可能遠遠超出以有的不確定條件下決策模型所能描述到的狀況。單就汽車行業的進入壁壘而言,由於來自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得該行業很多環節變得高不可攀。本文將針對進入中國汽車行業所存在的壁壘作出一個初步的分析:
在
策略大事邁克·波特的眼中,一個行業的新進入者的壁壘往往來自以下六個方面:
1.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這些領域要求新進入者必須以大規模生產的方式進入市場,否則將不得不面對成本劣勢的現實。對於汽車行業而言,這一點體現的更為明確,由於汽車的巨額研發成本,所以當產品的產量不能達到一定的規模將難以攤消。同時汽車的規模經濟還體現在管理與采購成本以及銷售成本上。雖然對於國外汽車企業在華投資而言,規模經濟這一因素可以被視為國外規模的一種延伸而被大大削弱,但如果沒有一定的規模這種投資也必然是失敗的:對於國內企業而言,規模經濟的門檻將更加明顯,尤其是那些曾經除了開車和坐車以外與汽車毫無瓜葛的企業。
2. 產品差異化(proct differentiation):消費者對市場中原有品牌的認同會迫使新進入者不得不花費巨資來克服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雖然說中國是一個品牌文化並不發達的國家,因此在品牌忠誠度體現的並不明顯,但對於汽車消費這樣的高度參與的采購項目來說,品牌的重要性將體現的更加充分:根據慧聰國際多次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與品牌美譽度有關的同行介紹或者從眾心理等因素都在購買者決策因素中名列前茅。而對於一個新進入者來說,這一塊可能完全是一個空白,這一點只在那些在中國早已有了相當影響的國外品牌來說是一個例外。
3. 資金需求:當進入的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時,會對新進入者構成相當的障礙,尤其是在廣告和研發等方面的有去無回投資,需要新進入者有足夠的勇氣。同時資金實力還會對顧客的信任、渠道的信心等方面構成很大的影響。對於汽車行業而言,本質上汽車業也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無論是研發、建廠還是購置生產線方面都存在著一般生產性行業所無法比擬的資金壁壘。從渠道信心方面看,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廣告投入或者資金實力做後盾,渠道將很難搭建,更何況在國內轎車行業的品牌專賣制度下,要求經銷商必須具備相應的資格,在投資風險的壓力下,投資汽車銷售的經營者也必然會優先考慮那些實力更強的企業或品牌。
資金的壁壘體現在對新進入者的各個方面,如果企業對投資汽車行業沒有破釜沉舟的信心,那麼這筆投資很可能半途而廢,但以目前國內企業的資金總量可能連汽車的門檻還沒有摸到時,資金就已經蒸發掉了。目前國內很多家電行業,在家電整體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開始考慮或者已經進入了汽車領域,但這些企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選擇可能是一種性命相關的賭博。
4. 與規模無關的成本劣勢:在波特的理論中,對這部分的描述運用了經驗曲線(experience curve)的概念,它指的是原有企業通過經驗的積累,勞動力學習曲線等方式所形成的新進入者所不具備的成本優勢。同時構成與規模無關的成本劣勢的因素還包括專利權、政府補貼以及由於通貨膨脹或匯率變化所形成的設備初置價格上漲等情況。
經驗曲線類似於學習曲線,對於這個行業的先進入者來說,他們在這個行業多年所積累下來的經驗更有利於節約成本,而新進入者由於缺乏相應的熟練人才,雖然具有一定的後發優勢,但這種後發優勢往往與那些老手比起來就幼稚的多了。對於汽車行業而言,中國雖然總體水平都不怎麼樣,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低水準,高成本的運作方式成就了中國汽車行業的整體文化,所以經驗對於這些新加入者來說仍然存在一定的壁壘。
5. 獲得經銷渠道:新進入者除了需要將產品生產出來以外還必須構建通往消費者的渠道。在這方面新進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勢,比方說他們往往很難獲得經銷商的信任,而必須支付更昂貴的代價;進入超級市場的貨架必須以打折、促銷等方式才可能獲得允許等情況。
對於汽車行業而言,銷售渠道往往身兼數責,因此顯得更為重要,畢竟目前的條件來看,所有的轎車企業都要自建渠道,這需要企業投入巨大的精力,況且在國內轎車新品牌與日俱增的今天,渠道資源將成為更為緊俏的資源之一。老品牌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的渠道資源,而一旦汽車行業走過了這段高峰期的話,渠道將經歷更慘烈的整合,那麼新來者的渠道堡壘將更加高不可攀。
6. 政府政策:在很多國家政府往往構成了對某些行業的最大障礙,通過核發執照、原材料管制等方式為限制了資源的自由流動。在汽車方面,中國的國家管制更加明顯,國內的政策對於本國民間資本向來帶有歧視色彩,這一點反倒是在對待外資上更寬松一點。
超越邁克·波特的分析,我們會發現來自國內汽車行業的其他壁壘:首先由於國內汽車企業並沒有自己的技術基礎,因此在國內市場上他們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均來自於誰能拿到國外最先進的產品或者技術。而從國外企業來看,他們選擇國內合作夥伴的標准往往也要考察該企業在國內汽車業的影響力,以及對政府審批的攻關能力,這樣本身就構築了對於非汽車行業投資人或企業的壁壘。其次由於進口車對國內采購的影響,盡管很多品牌並沒有在華建廠,但已經構築了對很多新進入者的壁壘,他們在國內的口碑已經足以支撐在華建廠所需要的條件,而這些實際上削弱了對其他品牌的需求。最後,國內企業本身的投機心理構成了對汽車行業的更糟糕的進入壁壘,汽車不是一般有錢的企業可以玩的轉的領域,其投資期和回報周期也都相對較長,而國內大多數企業有存在投機性質的短期行為色彩過重的問題,這樣的話,如果短期內看不到成果,國內企業投資的信心往往也會動搖,最終新進入者敗在了自己手下。
對於有志於擠上汽車行業末班車的企業來說,選擇合適的突破口以及合適的投資方式可能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在這里直接投資整車生產可能已經不再是明智之舉,而國內零部件生產以及汽車相關服務領域目前並沒有與整車市場同步啟動,在這些領域中所潛藏的機會可能更適合於那些投資者,雖然他們並沒有像春蘭投資重型載貨車那樣風光。
入世後中國汽車業將呈十大趨勢
9月3日,歐洲最大的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在上海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分析預測"入世"後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十大趨勢。
這十大趨勢是:一、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汽車工業首當其沖,受影響最大,但中國政府的"地方保護"仍然會發生作用。二、未來10年之內,中國將是全球轎車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私人購車將成為汽車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市場銷量在2005年將達100萬輛,2010年將達200萬輛,其中增速最快的將是排量1-2升的私人用車。三、未來5年之內,中國汽車的生產能力仍然大大過剩,汽車行業的兩極分化將隨著競爭的深入而持續拉開,贏家通吃的故事將屢屢上演,但轎車市場的價格仍將比國外的同類產品高出一倍多。四、搶先進入中國市場的"先行者"在逐步形成高中低全系列產品的同時,還向市場銷售和供應采購環節滲透。五、中外合資廠商5:5的股權結構將發生變化,10年後中國轎車市場將由3-4家全系列和1-2家針對細分市場的製造商主導。六、到2010年,經過大規模整合的中國零部件供應商的整體數量將減少70%。七、零部件市場前景遠大,羅蘭-貝格建議中國政府建立國家級的研發中心,整合零部件市場,提高零部件的核心競爭力。八、屈於市場壓力、零部件市場的供求和價格將以每年8-10%的幅度下降,中資零部件供應商即將面臨"雪上加霜"的局面。九、外資零部件供應商將立足於全球市場,從戰略上進一步界定其在中國的業務發展,中國將成為全球零部件工業的生產基地。十、盡管90%的供應商對電子商務持消極態度,但未來3-5年內,電子商務在中國零部件供應商中的作用和地位將大大增強。
觀察家們一致同意,汽車業是中國受未來加入WTO沖擊最烈的行業之一。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WTO的協議為中國汽車業逐步開放留下了一個5--6年的緩沖期。不知道是因為覺得還有這五六年的緩沖期所以還可以繼續悠閑一陣,還是因為焦慮壓過了一切,至今未見國家權威部門公開出台中國汽車業的應對方略。
消費者清楚地選擇了等待--實際利益的需求遠遠超過胸懷全局的理念。本來就不願一味青睞國產轎車的公眾盼只盼「緩沖期」盡快過去,物美價廉的進口車能早日駛入家中,要不然,就是國產車價格迅速降至國際水平。市場立刻感受到蕭瑟。新千年開始後,汽車市場急劇滑坡。在一些被視為「晴雨表」的市場,轎車的銷量減少了三成。中國汽車業的門尚未開,已經面臨內部「價格逼宮」的窘境。
40年的襁褓期
中國的汽車業長期以來是一個受到政府高關稅、進口限量審批的雙重保護的產業。汽車整體平均稅率38.8%,關鍵零部件最高稅率50%,65個項目整車平均稅率56%,其中,轎車80%至100%,甚至高於煙酒的稅率。在非關稅壁壘方面,汽車產品進口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約占國家配額產品目錄的60%。在這種保護之下,中國的汽車工業已經走了40年。如今汽車業年產值3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年產值2000億元。據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測算,汽車廠一個工作機會,可以為上游原材料工業提供兩個就業機會,為下游金融、服務、維修、交通等產業提供11個就業機會,可見其支柱性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已過不惑之年的中國汽車工業仍身體孱弱,不得不尋求「幼稚工業」的身份,經過「緩沖期」方能直面開放。按照中美兩國協議,中國加入WTO後,將於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額和許可證管理等非關稅保護措施。2006年7月1日起,轎車關稅稅率降至25%,零部件稅率降至10%,轎車及相關零部件基期准入量為60億美元,並以15%的增長率遞增。據認為,中國汽車業獲得5--6年的「緩沖期」,是13年來「入世」談判中方最大的成果之一。即便如此,中國的汽車廠商嫌太短,消費者嫌太長。
比關稅更可怕的
其實,降低汽車價格的關鍵不在關稅。轎車的價格構成十分復雜,中國汽車價格的構成起碼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進口關稅、各種費稅、工廠的成本和利潤。即使在今天,占轎車市場主體的引進車型只要達到規定的國產化要求,就享有25%至33%的低關稅稅率,與入關六年後的標准相近。而一些國產化達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引進車型,如果僅從關稅角度看,本來就不再有降價空間。據測算,現在一輛中檔進口轎車雖然關稅達80%到100%,但只佔汽車銷售價的29%,合資企業的產品關稅所佔整體價格的比例更低。因此,只要價格構成中其他各種稅費居高不下,加入WTO之後的關稅降低帶動車價大幅度下調雖是美好的願望,未必能夠成為現實。從這個角度分析,應當認真分析加入WTO對於中國汽車價格的影響,有針對性地作出對策。一味煽起不計成本的「價格戰」,並不是市場理性的回答。中國的汽車價格構成中各種稅費比例之高,堪稱世界之最。其中既有國家核定的合理稅費,也有地方部門數以百計的亂收費亂攤派。
事實上,在WTO談判中成為爭議熱點的進口轎車的高關稅,比起國內稅費反倒是小巫見大巫。目前,國內消費政策和不合理的收費是制約汽車購買,特別是私人汽車購買的主要因素。根據調查,中國居民中已經具備購買能力並有購車願望的比例相當高,但是私人購買的轎車一年大約只有20萬輛。各種權力部門把汽車消費當作一塊「唐僧肉」,有的地方價外稅費總額已經相當於整車購買價格,甚至超過車價的一倍以上。目前雖然政府正在整頓、清理這些收費,力求使購買時的稅費負擔在車價的30%左右,但是阻力之大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為汽車增加無端的稅費可以有千萬種理由,但根本原因是長期計劃經濟和官本位體制下形成的傳統觀念。多少年來,汽車在中國一直被視為一種奢侈品。就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利用發展汽車工業擴大人類時空半徑、創造了驚人物質財富的同時,中國曾出現了長期限制汽車生產、封殺轎車消費的咄咄怪事。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千元級的家電產品之後,萬元級的轎車自然成為消費熱點,而10萬元級的住房順排其後,消費結構遞次升級。中國由於跨過了汽車消費的台階,結果萬元級消費無熱點,消費升級踏空。一方面造成內需的疲軟,住房大量積壓,通貨緊縮;一方面造成城市中塔樓林立,交通擁堵,生存環境惡劣。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官方對於承認老百姓享有汽車文明的權力不那麼情願。直到今天,在擴大內需,鼓勵消費的熱切鼓動中,中國汽車價格構成中仍然有3%到8%以限制消費為目的的消費稅。因此,接受歷史的教訓,沖垮落後的觀念,調整汽車的消費結構,清理各種價格內外的不合理收費,採取鼓勵汽車消費的優惠政策,才是使汽車價格回落,擴大國產汽車國際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由於稅費負擔重,汽車價格扭曲,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能力過剩,中國汽車工業眾多弊病纏身:一、投資分散,全國整車廠120家,年產超過萬輛的12家,能力達到30萬輛的只有3家;二、開發能力差,除了中型卡車外,不具備自主開發整車的條件和能力;三、生產成本高,好的轎車企業,出廠價格高於國際價格20%--50%。其中,1.6--2.0升的中級轎車高30%以上,3升的中高級轎車高40%以上;四,銷售服務體系不完善,與發達國家根本無法相比。如果汽車業不能在有限的過渡期內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完成結構調整和重組,全軍覆沒決非危言聳聽。
價格戰:一個雙輸的策略
中國的汽車產業近年來盡管舉步維艱,仍然奮力拚搏,幾家轎車生產廠商1999年剛剛實現數量不多的贏利,但是降價空間有限。老百姓的持幣觀望,更讓汽車企業預計到手的效益大減,本來准備用來技術改造,調整結構,開發產品,建立營銷服務網路的預算大打折扣,迎戰新千年的銳氣和實力必然折殺不少。日前,國內10家轎車生產企業在上海集會,得出的共識是「不打價格戰」。當然,隨著生產批量的擴大,先進技術與管理的採用,中國汽車產品的價格必然會逐步合理回落。實際上,近4年來同類型國產轎車已經累計降價30%左右,今後降價的幅度還會繼續加大。過去國內一些廠家為了降低價格擴大市場份額,或是犧牲消費者應該享有的優質的售後服務,或是「剜肉補瘡」,降低產品標准。比如某種引進的吉普車為了降低價格,先是摘掉國內獨一份的四輪驅動,然後是減配置,美其名曰經濟型,但內在性能、配置、安全上都大打折扣。這種降格以求的行為已經引起成熟消費者的警覺,顯然不可仿效。迴避低水平的價格戰,靜下心自己設計自己的生路,恐怕才是中國汽車業的當務之急。
紅旗模式:一種危險的選擇
世界汽車產業並不是21世紀的夕陽產業,恰恰相反,汽車是網路時代最大的流動平台。以全球製造、全球采購、超精益生產方式、平台戰略、當地化生產等為代表,全球化推動了世界汽車生產方式的變化。在技術制高點方面,各大公司正在爭奪的是清潔燃料汽車和智能交通系統。21世紀汽車仍會是世界經濟的支柱之一。目前世界汽車生產能力仍然呈上升趨勢,控制市場主動權、搶占技術、規模製高點的競爭、兼並、重組日趨激烈。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預言,世界上最終將只存在數家大的汽車集團。1998年初,賓士和克萊斯勒的合並震動了整個世界,緊接著又發生了寶馬收購羅孚、大眾兼並勞斯萊斯、福特收進沃爾沃轎車、雷諾同日產聯手等重大兼並行動。業內人士幾乎公認,在21世紀初,世界汽車工業將只剩下5到6家大公司,這些公司的產量規模都將在600萬輛以上。1998年全球汽車生產能力達7000萬輛,實際生產5000萬輛,即使市場看好,銷售也只能達到6000萬輛,中國人均汽車保有量低,且有巨大潛在市場,因而吸引了國際上大的跨國汽車廠商競相搶灘中國市場。那麼,在將來的5到6家汽車集團格局中,中國汽車工業將以何種形態存在呢?有一種很權威的主張,是提倡像開發「紅旗」轎車那樣,追求「完全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的模式的。但更有諸多理性的聲音在發問:「紅旗模式」能使中國汽車業獨占規模和技術的制高點嗎?中國汽車業能成為世界第7大汽車集團嗎?既然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有了寶貴的緩沖期,在走進2005年倒計時的時刻,如此巨大的戰略性問題決不可以迴避。
一個簡單顯而易見的事實卻足以作出上面問題的注腳:今天,國際上新車型的開發--費用大,動輒數十億美元;周期快,已快得不到三五年。以全國轎車總產量不足國外大公司一個車型的年產量,光是開發費用的分攤,就必然使中國的轎車的價格達到「天價」。國際競爭力無從談起。應該說,中國汽車工業實際已經開始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開放取得的成果,人們已經說了很多;然而,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跨國公司也在把中國納入自己的發展戰略。以大眾公司為例,在歐洲、北美、南美、亞洲其戰略布局是早就規劃好的,中國只是其中一塊戰略要地。大眾公司的車型已經佔領中國轎車市場的60%,為在今後保持這一成果,大眾在未來5年裡預備向中國再投135億元人民幣;增加生產品種,除高、中檔車外,還將在中國生產經濟型轎車。中國汽車業正視這類事實,主動搭上國際大集團的「順風車」不失是一種雙贏的選擇。何況這輛「順風車」,正是20年來巨額投入和市場出讓換來的機會。一汽大眾是中國一汽和德國大眾共同經營的一個企業,合資公司的5氣門發動機,生產綱領是27萬台,將由大眾在世界范圍內安排配套,向大眾公司返銷發動機。這已經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出口創匯,而是實實在在地參與了全球化。
從這個例子看,中國汽車工業是能夠參與全球化的,而且大有可為。問題倒是上海和一汽兩家與大眾公司合資的中國企業有沒有繼續各自為戰的必要與可能。
在「生存還是死亡」的險惡的抉擇面前,低層次價格戰的煙火恐怕不是低層次的圍觀者能夠煽呼起來的。不然到頭來,吃虧的還是渴望享受轎車文明的中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