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業經濟畢業論文
我先前也是對論文的寫作非常非常頭大,還好後來找品學論文網的版老師幫忙才搞定。論權文裡面的核心部分,分析和數據處理是最難的,包括我身邊的一些同學寫到一半寫不下去了,我都介紹的品學論文網給他們,非常專業,有的甚至把整篇都找幫忙的
B. 農業經濟管理畢業論文,求幫忙!!!
畢業論文怎麼寫?http://cang..com/%E6%9D%82%E5%BF%97%E7%95%8C/snap/153b58383750de3a5d1cf4f0.html
一、論文的選題
選題是論文撰寫成敗的關鍵。因為,選題是畢業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它實際上就是確定「寫什麼」的問題,亦即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如果「寫什麼」不明確,「怎麼寫」就無從談起。
選題首先要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要與所學專業相關;其次,選題要有理論和現實意義,使其論文形成後既有理論支撐,同時要對現實有所促進;再次選題要注意一些有價值的課題,比如本專業的研究空白、有爭議的話題,或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本專業的老話題、與研究領域有關的當前熱點問題、新問題、親自參與實踐調查的課題;第四,選題要結合考慮資料的利用。能找到比較充分的資料來源對於作者寫作論文有重要幫助;最後,選題宜小不宜大。題目范圍太大易導致內容空泛,難於駕馭。
(一)論文的選題的依據:
1、依據個人興趣愛好;2、依據個人知識結構;3、依據當前本專業的研究熱點;4、依據當前國際國內經濟政治局勢;5、依據管理學權威刊物的近期發表論文;6、請教他人。
(二)畢業論文的選題原則和要求:
1、注重選題的實用價值,選擇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
(1)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現實意義;(2)要注重選題的理論價值。
2、勤於思考,刻意求新。
(1)從觀點、題目到材料直至論證方法全是新的;(2)以新的材料論證舊的課題,從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觀點、新的看法;(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課題,從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觀點;(4)對已有的觀點、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質疑,雖然沒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夠啟發人們重新思考問題。以上四個方面並不是對「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點,就可以認為文章的選題有了新意。
二、論文寫作框架的確定
論文寫作框架起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結構的作用。一般來講,學術論文框架需要採用遞進的邏輯體系,不建議採用並列的邏輯體系,即論文的各個部分應該是層層遞進,有一定的邏輯關系的。如:第一部分是相關概念和涵義,第二部分是問題提出,第三部分是分析問題,第四部分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五部分是解決問題需要實現的一些條件和保障措施,第六部分是總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刪減和添加。
論文框架確定後,應交給導師審閱,再與導師仔細探討行文的思路,聽取導師的指導意見,最後確認論文寫作內容框架,作為開題報告中的內容部分。
三、文獻綜述
(一)文獻綜述的介紹
文獻綜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主要學術觀點、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爭論焦點、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而寫成的一種不同於畢業論文的文體。它要求作者既要對所查閱資料的主要觀點進行綜合整理、陳述,還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和相應的評價,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
(二)文獻來源
論文查閱的資料來源有:1、電子期刊。包括電子期刊網上的期刊論文、碩士博士的學位論文以及一些電子書籍。2、紙質書籍。如圖書、期刊雜志、報紙等。
(三)文獻綜述的寫作
文獻綜述基本由前言(引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四大部分組成。
1、前言(引言):簡要介紹所綜述的課題,研究目的及意義。說明有關概念,規定綜述范圍,介紹本課題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的歷史、現狀、前景和爭論焦點等,使讀者對全文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2、正文:是綜述的主體部分,對某專業、學科在某階段的發展歷史和當前實際工作水平、成就和展望,以及有關各種情況都應作詳細敘述,還要把同行對該方面的不同看法也寫進去,進行分析研究。此部分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查閱文獻的內容要圍繞我們選題需要研究的主題內容,以為我們後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依據,嚴禁文獻綜述的內容和查閱的資料和論文寫作不相關;二是對文獻查閱後,不能簡單羅列,文獻綜述的重點在「綜述述」,應該通過自己的歸納、總結和整理,進行綜合的評述,不能只「述」不評,即只對觀點、數據、事實等作純客觀的分析和介紹,不作評價、評議。
3、結論:結論是綜述的結束語。一般包括研究的結論,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存在的分歧,有待解決的問題和發展趨勢等。
4、參考文獻:註明作者所引用的資料,為人們核對或作進一步研究用,這些按引用順序列出。
前沿和結論部分和我的觀點有許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沒做修改。
四、開題報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目的是簡單敘述論文選題的背景,然後提出論文是為了研究什麼,為了得到什麼結果。研究的意義一般從兩個方面來描述:一是論文研究對於當前相關研究的理論有什麼貢獻(理論意義、學術意義),二是論文研究對於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貢獻(實踐意義、指導意義)。
(二)研究的內容及目標
研究內容部分即前述的論文框架體系,研究目標重點介紹研究什麼,擬解決什麼關鍵問題。
(三)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此部分視具體寫作情況和學校提供的資源情況而定。
(四)研究進度計劃
時間和內容按照系裡的統一規定填寫。
五、論文的撰寫
(一)論文構成
1.論文題目2. 論文目錄3.中英文摘要、關鍵詞4.論文正文5.致謝6.參考文獻
(二)論文目錄
一般先要確定論文目錄,即論文題目、大標題和小標題,這使得論文的起草有了初步依據。然後擬定內容提綱,把論文目錄展開,加進必要材料予以擴充,使目錄充實和具體化。
編寫提綱應該由簡入繁,由部分到章節再到內容要點,逐步進行擴展。首先根據行文的思路用最粗的輪廓勾勒出文章的幾大塊,也就是主要組成部分,然後在各部分內填入相應的章節。具體來說寫論文無非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是理論、實證、結論),可以在先確定邏輯主線的基礎上規劃出三個部分,再用相應章節進行對應的填充,最後列出每一節的內容要點。需要注意的一是要論點明確、論據充分;二是要平衡章節之間的長短,即合理安排各部分的篇幅,盡量長短相當,避免體例結構的不相稱。對於引入的理論部分要把字數控制在整個篇幅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中英文摘要、關鍵詞
1.按照學校規定的格式撰寫
2.英文忌用軟體翻譯,因為語法錯誤多,專業詞彙翻譯不夠專業
3. 關鍵詞一般三個以上
(四)論文正文
論文的正文通常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1、緒論,又稱前言、緒言,是正文的起始部分。這一部分一般可涉及以下內容: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意義;提出問題,表明作者觀點;說明作者論證這一課題的方法;概括介紹論述的內容或揭示問題的結論;歷史回顧。緒論部分在論文中所佔比例通常較小。要寫得簡明扼要,通常幾百字即可。
2、本論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在這部分中要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以及前面說收集的相關資料來詳細地闡述論文的研究觀點、成果。可根據論題性質,用正面立論的或批駁不同看法或解決別人的疑難問題的方法,來論證文中的思想和新的見解。如果是作者自己提出新的、創造性的東西要注意最重要的是言之存理。這一部分要佔全文的三分之二。
3、結論是論文的最後部分,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作者對研究的課題得出的答案;作者對研究的課題提出探討性意見;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的某種設想等。它的內容與緒論有關,是一篇論文要旨的簡明扼要的提示。通常這部分可以是圍繞本論所作的結語,對本論部分進行強調(但注意不是本論部分的重復)。如果結論已在緒論或本論部分作了提示,這部分也可以只做文章的收尾。
論文的撰寫一方面取決於資料的擁有,另一方面依靠平時理論素養和寫作能力的積累。撰寫正文前,要對提綱進行再次檢查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文章起草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礎上一氣呵成,切忌斷斷續續。起草階段,要先形成初稿。初稿的寫作就是按照提綱形成是構思填充內容。形成的論文應該是論點明確,內容充實;敘述上主次分明、詳略得當;論文各部分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段落之間的銜接自然、舒展,邏輯性要強。
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忌大篇幅引用,切忌抄襲他人論文,國內一般認為不超過200字就不算抄襲。然而,在考研與就業壓力的夾縫中,大學畢業論文的生存處境日漸尷尬,弄虛作假現象泛濫,論文寫作陷入抄襲的怪圈,畢業論文寫作只是「網上摘些,書上的借用些,最後整合一下就算大功告成」「寫論文惟一的收獲就是學會了『復制』、『粘貼』的快捷鍵」。那麼我們該如何規避抄襲的風險?首先,每個內容小點一定要自己擬定。緊接著,根據所收集到的資料對小點內容進行擴充充實,盡量使用自己的語言來陳述。
(五)致謝
可以在正文後對下列方面致謝:
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研究工作的獎學金基金、合同單位、資助或支持的企業、組織或個人;
協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或個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議和提供幫助的人;
給予轉載和引用權的資料、圖片、文獻、研究思想和設想的所有者
其他應感謝的組織或個人。
內容應簡潔明了、實事求是,避免俗套
(六)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包括著作、論文等正式文獻,也包括統計、工作報告等事實材料,還可以包括沒有正式出版和發表的資料。外文原文著作和論文,其參考文獻的標題應當用原文列出。注釋和參考書目的標題主體和標識順序,按「作(著)者/題(書)名/出版事項」順序排列。具體順序為:作者姓名、文獻名稱、版次(第一版不標注)、頁碼、出版地、出版社或刊物名、出版日期或刊物期數。
參考文獻要另起一頁,一律放在正文後,在文中要有引用標注,如×××[1],參考文獻一般不低於15-20篇。
C. 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
1畢業論文屬於學術論文。
2隻要不是抄的,你寫出全世界最差的一篇論文就 可以。
3比著葫蘆畫瓢,找一篇去年畢業 同學的範文,格式樣式,照著寫就行了。
4畢業論文的實 質是讀後感,選一本書,花一個星期讀一遍。邊讀 邊做筆記。把筆記整理一下,按範文格式條理一下,就是很好的論文了。
5問題的關鍵是:你必須花一周的時間。許多同學不願花費這個時間,那就沒轍了。別的也別談了。 完了。
6有的同學找朋友幫忙,自已不寫,讓朋友替自己寫一篇。 這當然好,但現在的朋友大都靠不住。你讓他寫一篇給你,他滿口答應,沒過兩天就送給你一篇。你千恩萬謝。可是拿給老師一看,原來是從網上粘下來的,亂碼都 還沒改。更可氣者,一稿多用,他還把這篇「論文」送給好幾個人,賺了好幾頓飯,造成「雷同抄襲」、頻煩吃飯。
7結論:只能自己寫,花一周時 間。
8那位問了:「我寫得不好怎麼 辦?」答:「這是偽問題。別管好壞,先寫出來就行。老師還怕都寫好呢:沒法分優良中差了!總之,你寫出一篇全球最差的論文就行,只要不是抄的!」
9隻要硬著頭皮寫,傻瓜都能寫一篇。
第一章 選題
一、選題的原則
(一)有價值(有品位,內行)
(二)有可行性(或操作性,大小適中,難易恰當)
(三)有濃厚興趣(興趣是動力,必須是自己喜歡的。)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果你什麼都不喜歡,那就更好辦:讓輔導老師給你一個題目就行。
(四)專業對口(專業專長)
二、 選題的 方法
(一)亟待解決的課題
(二)填補空白的課題
(三)有爭議的課題
(四)有矛盾的課題
(五)可綜述的課題
第二章 搜集資料
學術研究往往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因此,搜集相關文獻信息,非常重要。要求能快 速、准確地搜集到所需的資料信息。
一、直接材料的搜集
第 一手材料
二、間接材料的搜集
從文獻及網路查取的材料
(二手材料一定要注意核對。)
圖書、期刊,紙本索引及網路檢索GOOGL、網路網等,關鍵詞檢索。
三、材料的分析
讓材料自然分類,類聚法。
第三章 寫提綱
提綱盡可能詳盡,條理清晰,條塊分明。
(鑲玻璃法: 把內容分成幾塊,一塊塊往上填內容就行了。)
一般分為序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論證的形式,縱深式(遞進式),平列式,綜合式。
第四章 寫論文
一、格式及要求:前置部分及主體部分
前置部分:標題、署名、指導教師、目錄、摘要、關鍵詞
(一)標題:對論文重點的直接呈現。准確得體,通俗易懂,簡短精練(不能 簡短,可加副標題),符合規范。
(二)署名,在題下。
(三)指導教師:xxx
(四)摘要(可復制文中關鍵句子,稍作修 飾、連綴即可)
(五)關鍵 詞,一般3—5個即可,以重要程度為序。
(六)目錄
主體部分:
前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致謝
(一)前言(引言,序論,導言,緒言)
(二)正文(本論,主體)
(三)結論
(四)注釋
(五)參考文獻
(文獻名,作者,出版社,版次)
二、具體方法與規 范
(一)寫作的順序
1按照提綱自首至尾
2先寫思考成熟的部分,最後焊接起來。(若不知從何寫起,就這樣寫)
寫此不管彼,只求一意法。
(二)引用材料的方法
1直接引用法
引證。推論,尊重,顯示自己並非標新立異,不乏同道。(拉贊助)
2先斬後奏法
先概述觀點,然後指出某人某文已詳言之(加註參見)
3映帶法
崇山峻嶺,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研究韓愈,不妨提及東坡;研究明清詩,也可上溯到漢魏。
4戒剽竊。學會運用,而不是照抄。
(三)論文的整體要求
准確,概括、簡練,嚴謹客觀,平實,文采。
不可以孤立的看問題,要注意上下影響。
(四)段落、標點規范
(五)語體的要求
要簡約典雅。
第五章 修改、定稿
文不厭改,要改得去活來。
一、自己反復閱讀, (1)改正錯誤的字、詞、句(筆下誤)。(2)邏輯錯誤
(3)修正完善觀點(4)論據錯誤(5)調整結構布局(完美,圓滿,面團原理,增刪 材料)(6)修飾詞句。
面團原理:你如果原打算寫五個部分,最後只寫成三個部分;那你就說你本來就打算寫三個部分,現在如期完成了,很「圓滿」。因為沒有人知道你的原計劃,也 沒有人想知道,所以沒必要告訴他人。
二、他人審校(吸收他人意見;自己的錯誤往往看不出)。
互相審閱,互相挑毛病。
第六章 答辯
虛心點就行。自己寫的,也不用心虛。
D.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向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需要自己專門寫經濟方面的論文,要求比較高
E. 農林經濟管理畢業論文怎麼寫的,想有個題目
可以寫《地區稻穀產業鏈發展研究》,我就是這個題目,當時也是痛苦啊,還是莫文 網幫忙做的,很專業
思路是:在三江平原稻穀產業鏈的競爭力分析中,利用SWOT框架對黑龍江省建三江地區自然地理、經濟基礎、要素稟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第五,按照前述研究工作的結論,依照循環經濟的原則,本文認為黑龍江省建三江地區稻穀產業鏈的定位應該是打造成具有區域主導能力、具備全國影響力的粳稻種植、加工、貿易、研發「四個中心」。
參考下吧
F. 電大農村經濟管理專科班的畢業論文題目有哪些
農村經濟管理,與我探討是
G. 農業經濟學論文題目有哪些
為了點明論文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對總標題加以補充、解說,有的論文還可以加副標題。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論文,一般都有一個副標題,如在總標題下方,添上「與××商榷」之類的副標題。
另外,為了強調論文所研究的某個側重面,也可以加副標題。如《如何看待現階段勞動報酬的差別——也談按勞分配中的資產階級權利》、《開發蛋白質資源,提高蛋白質利用效率——探討解決吃飯問題的一種發展戰略》等。
設置分標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文章的層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層次的中心內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數碼,僅標明「一、二、三」等的順序,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要緊扣所屬層次的內容,以及上文與下文的聯系緊密性。
目錄
一般說來,篇幅較長的畢業論文,都沒有分標題。設置分標題的論文,因其內容的層次較多,整個理論體系較龐大、復雜,故通常設目錄。
設置目錄的目的主要是:
1.使讀者能夠在閱讀該論文之前對全文的內容、結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便讀者決定是讀還是不讀,是精讀還是略讀等。
2.為讀者選讀論文中的某個分論點時提供方便。長篇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有許多分論點。當讀者需要進一步了解某個分論點時,就可以依靠目錄而節省時間。
目錄一般放置在論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論文的導讀圖。要使目錄真正起到導讀圖的作用,必須注重:
1.准確。目錄必須與全文的綱目相一致。也就是說,本文的標題、分標題與目錄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2.清楚無誤。目錄應逐一標注該行目錄在正文中的頁碼。標注頁碼必須清楚無誤。
3.完整。目錄既然是論文的導讀圖,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項內容,都應在目錄中反映出來,不得遺漏。
目錄有兩種基本類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錄。
2.用數碼表示的目錄。這種目錄較少見。但長篇大論,便於讀者閱讀,也有採用這種方式的。
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是全文內容的縮影。在這里,作者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
內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屬部分,一般放置在論文的篇首。
H. 求一篇農業經濟管理論文
目錄
[摘要] 2
[關鍵詞] 2
一、關於農業現代化基本含義的界定 2
1.1、關於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涵義 2
1.1.1、過程論 2
1.1.2、技術論 3
1.1.3、生產方式論 3
1.1.4、綜合論 3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程 3
三、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障礙因素分析 4
3.1、農村體制性障礙仍未完全打破,不利於農業現代化的順利進行 5
3.1.1、城鄉二元結構的阻礙,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的制度性因素 5
3.1.2、農村土地產權關系的制約,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的體制性因素 5
3.2、農業生產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5
3.2.1、生產手段落後 5
3.2.2、勞動對象破壞嚴重 6
3.2.3、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 6
3.2.4、農業科技基礎薄弱 6
3.3、農業市場化程度低、經濟結構不合理與農業現代化要求偏差較大 7
3.3.1、農業市場化程度低 7
3.3.2、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低 7
3.3.3、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7
四、關於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對策 8
4.1、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原理 8
4.2、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的相應對策 8
結束語 9
【參 考 文 獻 】 10
Abstract 11
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障礙分析及對策
[摘要] 農業現代化問題是實現中國全面小康目標和本世紀中葉四個現代化的最迫切、最困難的問題。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仍受到復雜而多變因素的制約而發展緩慢。因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農業發展體制、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組織系統、農業投入機制、農業發展政策等方面創新,以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從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 農業現代化 障礙因素 對策
農業現代化是任何一個向現代化邁進的國家必須解決的問題。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的農業合作化,到80年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間經歷了人民公社化的嚴重挫折,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過艱苦的探索一步步走到現在這樣一個新的格局,其經歷、蘊涵的多方面的經驗教訓,極為豐富,有助於我們明得失、辨是非,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出一條適合中國農村特點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現代化之路。今天,圍繞這個問題對中國農業現代化進行經濟學思考,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關於農業現代化基本含義的界定
1.1、關於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涵義
對於農業現代化概念的界定,雖然過去已有不少,但研究者們還是從新時期的視角對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作出了種種不同的界定。
1.1.1、過程論
有人認為,農業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大趨勢,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也有人認為,農業現代化是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產業的多層面演進過程。有人描述,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也可能沒有終點,因而也就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目標。
1.1.2、技術論
有人指出,所謂農業現代化.簡單地說,就是農業科學化、機械化和社會化。有人闡釋為,現代農業是採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生產手段和裝備進行生產,運用現代科學的理念及方法進行經營和管理的農業是生產率和社會化程度較高的農業。
1.1.3、生產方式論
有人認定,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也有同志認為,農業現代化即指發達的現代農業或現代農業的更高層次。從宏觀要義上講,農業現代化就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力與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關系的總和。
1.1.4、綜合論
有人指出,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要實現六個方面的現代化:農民生活消費現代化,農業經濟結構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資源環境現代化。有人認定,拓展後的農業現代化內涵,包含業產業現代化、農業環境現代化和農業主體現代化三大塊仁。也有人認為,農業現代化主要是把農業作為一個地域的產業部門整體的並體現高效益的現代化;是一種具有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綜合意義的現代化。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提出,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一個現代生產要索引人或技術進步的過程,同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要素優化配置的過程或制度創新的過程。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程
中國50年來農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一1958年)為農業蓬勃發展的階段。
1949年一1952年,全國實行土地改革,在農村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糧食增長了44.8%,棉花增長1.39倍,農民收人增長30%,農民生活明顯改善。川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大規模經濟建設需要,1953年一1957年的農業政策主要是引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由於操之過急,把本來計劃用12年完成的農業合作化,在1956年就突擊完成了。其結果雖然實現了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制,但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影響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不過,總的說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糧食年遞增3.5%,棉花年遞增4.7%,肉類年遞增3.3%,農民收人年遞增5.4%,農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第二階段(1958年一1966年)為曲折發展階段。
(1959年一1961年)為農業衰敗倒退的階段。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我們的政治、經濟建設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人民得到了實惠。但由於輕率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大辦人民公社,實行所謂的供給制吃「大鍋飯」,一平二調,這些都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從1962年農業開始恢復發展,到1966年,多數地區農業已恢復到1957年水平。
第三階段(1967年一1977年)為農業長期停滯徘徊階段。
1966年下半年,「文革」動亂逐漸波及農村,1967年開始奪取,縣級政權亂了,以後是公社奪權,基層也亂了。「左」的政治、經濟政策對農村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割資本主義尾巴,沒收自留地,批「三自一包」,限制家庭副業,關閉集市貿易,搞以糧為綱,使20世紀60年代初期經過調整後略有發展的農村商品生產又退向自給自足的自主經濟。所有這些都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打擊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長期徘徊停滯。
第四階段(1978年至今)農業快速發展階段。
真正的農業快速發展是從80年代初農村普遍實行了「聯戶承包責任制」開始的。1983年1月中共中央發布的《當前農村經濟改革若干問題》文件中確立了「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經營方式,雖然土地所有權仍然歸集體所有,但土地使用權與土地所有權發生分離,農民以戶為單位對他所承包的土地擁有了一定時期內(盡管只有巧年)的自主經營權,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實現了長久以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溫飽願望,農村經濟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
三、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障礙因素分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盡管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村和農業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農民收人穩步增長,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無論在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勞動生產率,還是在經濟效益、貢獻率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艱巨而漫長。那麼,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因素。
3.1、農村體制性障礙仍未完全打破,不利於農業現代化的順利進行
3.1.1、城鄉二元結構的阻礙,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的制度性因素
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是政府主導追趕型工業化的結果,它造成了城市的現代工業與農村中的傳統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拉大,城鄉居民收人拉大;加之我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國家通過工農業價格「剪刀差」的原始積累方式和行政手段,強制性地從農業中轉移了大量的經濟剩餘,導致了農業比較利益的大量外流和不合理喪失,農業投人嚴重不足,物質技術基礎薄弱,農業缺乏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循環、自我擴張能力,農業長期處於貧血狀態,農業生產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
3.1.2、農村土地產權關系的制約,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的體制性因素
我國現行土地產權殘缺不全,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這表現在:一是集體公有的土地所有權主體和集體產權的法人代表不明確,加大了政府、社區、農戶之間的摩擦成本;二是雙層經營的家庭承包經營體制只承認農戶對土地擁有使用的權利,其所有權卻游離於主體之外,農戶十分擔心家庭經營形式所依賴的制度環境的變化,擔心承包權有喪失的危險;三是土地產權缺乏制度保障,集體所有權和農戶使用權的內容、界限、法律形式等都不明確,保護所有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正當權益的法律手段沒有建立起來,加之決策者的隨意性,導致農業經營行為的短期化,以及短期化行為缺乏制度因素的約束,從而形成了對土地制度創新的侵蝕。正是由於產權關系的模糊,缺乏經濟利益機制的制約,使土地資源難以在更大范圍內流轉和合理配置,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無法實現,農業生產在低水平上徘徊。
3.2、農業生產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3.2.1、生產手段落後
農業生產手段是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據1999年國際統計年鑒引自國際糧農組織數據,1996年平均每千畝耕地上拖拉機使用台數:世界平均為19.1,亞洲平均為]13.9,我國為5.4,印度為8.6,埃及為31.9,巴西為15.1;1996年平均每千畝耕地上收割機使用台數:世界平均為3.1,亞洲平均為3.8,中國為0.9,印尼為18.0,巴西為1.0,美國在194。年就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手段不僅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而且離亞洲平均植還有相當的距離。
3.2.2、勞動對象破壞嚴重
對土壤、植被、森林、水源等資源的使用、開發效率較低,生態破壞嚴重,造成農業發展缺乏可持續性。最突出的問題是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仍在擴大,約占國土面積的15-9%。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3.5%。水資源短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華北的幾個沙漠地帶和西部的三江源地區的荒漠化趨勢尤其明顯,我國農業用水佔全國總用水量的近70%,由於目前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輸水過程中因滲漏而損失,再加上技術落後,全國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比先進國家低25%一30%.這些狀況決定了我國農業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3.2.3、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
一是農民的利學文化知識比較匾乏。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文盲人口為8507萬人,其中絕大部分在農村;農村基層幹部大多未受過系統的基礎教育和專門的技術訓練,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這導致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大量的非理性行為。二是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待提高。宗族、地域觀念、封建迷信、陳規陋習在農村中大量存在,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型農業組織方式的建立,嚴重影響了現代農村經濟發展觀念的傳播與植人。
3.2.4、農業科技基礎薄弱
第一,科技興農戰略意識不強,習慣於傳統耕作技術和經驗性管理,科技投人也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世界平均為1%,一些發達國家已超過5%,而我國僅佔0.2%左右。第二,科技體制不完善,科研機構和學科設置不合理。第三,農村科技基礎非常薄弱,農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差。目前,我國農業科技人員僅占農業人口的1%o,林業科技人員占林業職工的13.6%,而農林業發達國家的上述指標平均分別為5%和30%,並且科技人員隊伍不穩,人才流失,後繼無人,嚴重影響了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以上幾方面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轉化成果普及率低、資源利用率低、科技貢獻率低。
3.3、農業市場化程度低、經濟結構不合理與農業現代化要求偏差較大
3.3.1、農業市場化程度低
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發育不成熟。由於農業和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比較分散,許多地方自給性生產仍占較大比重,農村市場經濟的生長發育還不成熟。二是市場發育的不平衡性。相對而言,農產品市場化起步早,進展較大,而農業要素市場則嚴重滯後。三是由於農業既是基礎產業,又是高風險弱質性產業,因而國家往往對農業採取保護政策。我國對農業的保護又是消極保護,不能增強農業自身的造血功能,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3.3.2、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低
由於我國農村人地矛盾突出,家庭經營不得不採用平均分配的原則。隨著市場經濟和商品農業的發展,小規模家庭經營弊端日益凸現:一是小規模家庭經營使土地資源零碎化,不能有效地發揮規模化效益,農民在土地上投入越多虧損越大,成本與效益、投人與產茁形成強烈反差;二是小規模家庭經營使農業生產分散化。在經濟增長方式上,農民普遍採用粗放式經營,廣種薄收,不可能帶來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分散化又使農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三是小規模家庭經營使農戶在選擇生產方式時,農民往往偏重於勞動投人型,而排斥技術投人型,容易發生「不經濟」和「非理性」經營行為,尤其是農戶小規模的經營方式長期固化,使農業生產規模無法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斷調整和擴張,阻止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延緩了農業綜合能力的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3.3.3、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單一結構,即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結構以糧食為主;在畜牧業內部結構中,片面強調養豬業;在林業內部結構中,片面強調用材業;在漁業內部結構中片面強調近海捕撈。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需求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產業結構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一是低質農產品普遍供大於求,優質農產品供不應求,不得不藉助於進口,出現了同一種糧食過剩與短缺並存的奇特現象;二是區域結構趨同現象十分嚴重,無論是糧食主產區還是主銷區,都強調糧食自給,區域優勢無從形成和發揮;三是農業產業結構低層次化,70%多的農村勞動力集中在農業,農產品加工、銷售和社會化服務嚴重滯後,農業科技發展緩慢,轉化率低,農產品大多處於初級產品階段,農業比較利益低,農民增收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農產品結構看,出現了「四多四少」現象,即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專用產品少;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隨著農產品總量問題的解決,人民生活水平從滿足溫飽向小康型發展,必然引起農產品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轉變,尤其是市場對優質、營養、安全的綠色農產品十分青睞,市場需求格局的變化要求農產品的生產必須適應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
四、關於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對策
4.1、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原理
對於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基本原則的確定,專家們的看法日趨理性。有人認為,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三大原則;一是把握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方向。二是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有人還強調了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的慎重原則。即應多宣傳農業現代化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不要急於在較大地區以行政命令限期達到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某幾項指標;農業現代化具有相關性,不可能在局部地區孤軍深入、孤立地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或基本上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要有選擇性,防止一刀切;農業現代化要有經濟性,防止為了急於完成上級指標,只有官員政績效應,不能給農民帶來經濟實惠,反而出現加大農民經濟負擔的問題。
4.2、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的相應對策
關於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的具體對策問題,廣大專家和學者雖然列舉了多種措施,但都體現了務實的品格。有人認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制度創新:第一,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實行產業化經營。第二,深化投人體制改革,建立以政府各級財政為主導、農村集體和農戶投人為基礎、社會各方面投資為輔的農業投人機制。第三,加大以糧棉為重點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力度,真正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渠道、多成份、多形式、少環節、開放型的農產品流通新格局。第四,改善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建立健全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有人堅持,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應該實施技術先的舉措:在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戰略轉型中,要結合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逐步推廣農業機械化,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發展高新技術農業,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培養農業科技人才,並相應地推進農村經濟制度與農業技術政策創新,這既是順利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也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也有人提出,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全面推進。
結束語
綜上所述,關於當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研究態勢,從總體上趨於大同小異,求同存異。他們既主張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國際化宏觀定位,又強調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的個性保留;既堅持中國農業現代化應服從自然與經濟二位一體的普遍規律,又試圖探求新的路徑從而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跨躍式的實現;同時對中國農業現代化還走向了細化研究和量化評估,從而使中國農業的大十字性與多學科性得以充分體現。當然,筆者以為,農業現代化本身是一個相對的范疇,即相對傳統農業而言的,它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前者僅指「大十字」農業的現代化;而後者則指「三農」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內容與特徵,對於當前的中國農業來說,主要是市場化、社會化與國際化。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以及在全局上使「三農」通過實現小康社會而步人現代化;其標准應該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定量分析,因為其中所涉及到的觀念與素質等向題是無法通過定童分析得出結論。中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現實問題更多地表現為多樣性與地區的差異性,因而在探索其實現模式時,美國、日本、法國、以色列的農業現代化模式都有借鑒的必要,而且更應將重點轉移到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的研究,真正體現一種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則。所以,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對策方面,要以制度為保障,以科技為動力,既要注重農業「內部」的現代化,又要注重農業「外部」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農業現代化通過地區性的農業現代化逐步得以實現。
【參 考 文 獻 】
[1]姜春雲.中國農業實踐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劉曉越.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研究與實證分析〔1)-統計研究,2004, (2)
[3] 劉斌,等.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4] 王國敏.中國農業風險保障體系建設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5] 工國敏.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宏觀政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6] 西奧多•、舒爾茨_報酬遞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 王國敏.我國「三農」問題的特徵分析及政策選擇〔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4)
[8] 萬寶瑞,中國農業經濟管理與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
社 ,2002.3.
[9] 陳平.當代中國典型農業合作社史選編仁M3.北京:中國農業出版
社 ,20 02 .559.
Abstrac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blem is China's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and modernization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most urge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undergone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 But stil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complex and changeable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is slow. Therefore, must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rganization system, mechanis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licy, etc,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gricultural growth and change the way of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explor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