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家園合作開題報告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家園合作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29 10:56:09

⑴ 求一篇的開題報告

幼兒安全教育是指以提高幼兒生命質量、滿足幼兒生命健康成長需求、使幼兒逐步養成積極自主的生活態度、初步擁有安全應對能力的教育。幼兒期生長發育十分迅速但肌體各方面很不完善,他們的活動慾望強烈但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其身心稚嫩特別容易遭到傷害,因此安全教育是幼兒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由於地區差異,農村幼兒安全意識極其薄弱,家長的家教水平和教育觀念相對城市的家長還存在了落差,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險缺乏應有的防範,面對危險也不知該如何處理,導致意外傷害事故呈上升趨勢。究其原因,除家長對幼兒可能會遇到的危險缺乏預見,沒有及早採取預防措施外,家長對任何事情都包辦代替,幼兒得不到經驗和鍛煉,原有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萎縮。 對幼兒的危險行為和不良習慣姑息遷就,造成幼兒缺乏避險意識和自救技能。由於家長的價值取向不同和家教觀念各異,使得家教行為大相徑庭。同時家庭和幼兒園缺乏雙向交流和溝通,家長擁有教師所不具備的特殊的教育影響及力量(血緣、親情),可是家長擁有的這種優勢常常處於自然狀態或習慣狀態,缺乏科學的指導和引導。而傳統的安全教育往往是由幼兒園單方面發起的,家庭只起著「配合」和「接受教育」的角色,這與現代教育倡導的「家園同步」、「家園共育」、「家園同構」的理念是相悖的。幼兒園安全教育不等於幼兒安全教育,為了確保幼兒生存和健康成長,從幼兒園到家庭以至全社會齊心協力、形成合力,幼兒的安全才有保障。       基於以上現狀和認識,我園將開展「家園合作幫助幼兒養成安全的行為習慣的實踐研究」,旨在通過家園之間開展多形式的聯動活動,以「活動」為主線的工作策略,以家校互動網為操作平台,探索家園合作幫助幼兒養成安全的行為習慣的途徑和方法,形成家園協商的、互補的、和諧的強大合力,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目的: 1、通過研究,針對幼兒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找到幼兒安全行為的具體內容。 2、探索家園合作指導幫助幼兒養成安全行為習慣的途徑和方法,讓幼兒掌握自我保護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幼兒自理、自護、自救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家園合作安全教育活動,發揮家長的主體作用,驗證合作指導的有效性。 二、相關研究: 前人有過幼兒自理能力方面的研究,但針對小班幼兒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目 前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報告。 三、研究定位與設計: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調查法、觀察法以及經驗總結法等。 ●行動研究法:以家園合作的形式開展幼兒安全行為習慣養成的活動,探索其途徑與方法讓幼兒掌握自我保護的知識和技能,以達到研究的目的。 ●調查法:專門設計一些內容來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並加以記錄和分析。 ●觀察法:觀察幼兒研究前後安全行為的對比。 ●經驗總結法:通過撰寫研究報告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經驗總結。 四、論文提綱: 導言部分(問題提出及寫作動機、目的與意義,研究綜述與研究設計) 1、了解家長對孩子安全教育意識的調查分析比較。(調查表) 2、針對幼兒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找到幼兒安全行為的具體內容。 3、探索家園合作指導幫助幼兒養成安全行為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4、結論與建議。 五、研究的步驟: 1)、前期准備(2010、9-2010、10)     建立課題組,設小、中、大三個子課題組。學習相關資料,制定本課題研究方案,進行教師、家長安全知識調查和測查。 2)、實施階段(2010、10-2011、4) 從生活、游戲、交往三方面制定各年齡段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目標,實施研究方案,開展家園合作安全意識教育的實踐活動。 3)、總結階段(2011、5-2011、6) 對一年來的實踐研究進行全面的理論總結,並鑒定其理論價值與應用階段。把經驗結果上升到理論,寫出結題論文。 六、遇到的主要困難: 教師指導策略的可操作性及因家庭教育造成的自理能力的差異。 七、參考文獻:  1、《幼兒生活安全教育寶典》、《兒童安全寶典》

⑵ 幼兒園節日教育中家園互動的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一)我國的節日活動是寶貴的教育資源,為幼兒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提供「實踐場」 無論 。 是社會性節日還是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和思想精華,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尊老愛幼、追求和平、團結合作等優秀品質和精神。而 這些優秀的文化和精神的傳承,是教育必須承擔的神聖使命。當前社會關系、家庭結構的發展和變 遷以及獨生子女的社會性體驗學習的欠缺,由此引發了幼兒不尊敬長輩、不懂禮貌、自私、自理能 力差、自信心不足、缺乏必要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意識和技能等問題。而家長在面臨幼兒社會性 品質缺陷的問題束手無策時,忽略了節日活動中所蘊涵的教育價值。因此充分利用節日契機,挖掘 節日活動的教育價值是向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的重要課題。 (二)家園有效互動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必經之路。 《綱要》提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 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當前 家園合作共育不僅是幼兒教育發展趨勢,更是教育現實的需要。幼兒園的節日教育活動要取得最大 化的成效,必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生活化、自然化的特點,為幼兒社會性等諸方面發展提供了「實 踐場」 ,統整社會、家庭資源優勢,調動家長合作共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家園教育在 目標、價值和追求上的協同,才能使節日教育活動取得真正實效。 (三)節日活動中家園互動是我園園本活動。我園一貫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注重家園合作共育」 的辦園理念,在節日教育活動中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經驗,無論是六一家園游園互動活動,迎新年 系列家園活動還是尊老愛幼春節家園互動活動,都取得了良好的活動成效,為本課題扎實深入地研 究提供了寶貴的、可借鑒的經驗,而本課題的研討也促進園本的節日教育活動更深入有效地開展下 去。 二、研究目標 研究目標 (一)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民族自豪感、傳統美德、合作交往、良好個性等) 、語言表達等 多元能力的發展。 (二)在活動中引導家長領悟我園教育理念,逐步增強家長合作共育的觀念和行為,提高家庭教 育的成效。 (三)形成我園節日教育活動的園本課程和家園互動活動。增強教師設計、組織節日活動以及有 效進行家園互動的能力和技巧。 (四)展現我園師生積極向上、活潑大方的風采,使我園 的辦園理念、辦學成效進一步贏得社會 和家長的認同。 三、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 (一)以整合和多元發展為目標,充分挖掘節日活動蘊涵的教育資源,並有機地整合到課程中, 形成節日教育活動園本課程。培養幼兒在社會性、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多元發展。 (二)充分利用「三八」 「五一」 「六一」 「元旦」 「春節」 「國慶」等節日資源,發揮幼兒園教育引 導作用,調動家長合作共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協同教育目標,引導家長在節日的家庭活動中有意 識地創造時機,鼓勵、引導、支持幼兒發展的相關策略。 (三)在幼兒園節日活動中積極創設家園互動平台,以幼兒為活動的主體,開展形式多樣、寓教 於樂的節日活動,促進家長、幼兒、教師三者多方互動。 四、遵循的原則 (一)幼兒園節日教育的主題必須吻合節日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必須與時代的潮流相 合拍、活動的內容必須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等多方面發展;活動的過程必須能有機地使主題內容整合 到社會、家庭節日環境和活動中去。 (二)家園互動的主體是幼兒、家長、教師三者,而互動的核心是幼兒。主體三方的地位是平等 的,關系是和諧的。幼兒不再是節日的局外者、旁觀者,也不僅僅是被教育者,而是以一個完整的、 獨立個體的「人」成為節日活動不可或缺的主角,家園互動的過程是多向的、積極的、整合的。在 節日教育活動中三方的互動應是多向而流動的,即 幼兒 教師 家長 幼 兒,互動主體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互動的過程是頻繁而隨機;互動的內容能與節日活動和家 庭生活有機融合,呈現著節日化、生活化、人文化、家庭化的特點。 (三)教師在活動中引領的作用。其作用表現在能有效地激發幼兒活動的內在主體性以及調動家 長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之上,表現在根據不同節日蘊涵的不同主題設定目標、根據不同年齡幼兒 的身心發展水平設計組織不同層面(課程、家園互動等)的活動 (四)活動的成效應是多效的、深遠的:其多效性表現在活動的主體三方均能獲得不同層面的發展, 幼兒園與家庭進一步建立起理解、信任、合作的橋梁;其深遠的意義體現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的幼 兒園, 用自身的實際教育行動影響著家庭對節日的觀念, 積極地應和著時代的步伐, 從而溶入到 「弘 揚中華傳統美德,創建和諧家庭」的社會主旋律中去。 五、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調查法、比較法、個案追蹤法。 六、研究步驟 (一)准備階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l、成立以年段為單位的課題組,召開課題研究方案討論會,根據園本節日活動中家園互動的實 際水平提出課題研究的立足點和走向,撰寫實施方案。 2、開題報告。召開課題組成員和參與該課題活動的教師會議,邀請有關領導參加,對課題實施 方案進行評審和修訂。 3、召開課題家長代表委員會,明晰課題研究目標和內容,討論合作互動的具體要素。 (二)實踐階段。(2007年元月~2008年6月) 1、分階段、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節日教育中家園互動有效性的研討。2007 年重點研討的 活動:春節、五一勞動節、六 一、國慶、安全周;2008 年重點研討的節日活動:元旦、三八、教師、 重陽節等 2、以年段為單位收集整理節日家園互動資料,並通過活動展板、班級家園窗口、電視報刊等媒 介向社會和家長展示家園互動成果。 3、每個活動後組織家園研討活動,研究案例,並提出有效的家園互動策略。 (三)總結階段。(2008年7月~2008年8月) 1、整理研究成果。音像材料:各節日家園互動場景、家庭家長幼兒互動情景、幼兒園活動課 程情景專集、 《幼兒園節日教育活動課程》《家園節日教育互動集粹(來信、照片)等》《幼兒園節 、 、 日教育活動文集》 2、撰寫研究報告。 3、結題鑒定。 七、人員安排 巫燕華負責全園節日活動的具體人員安排、活動環境布置以及活動前研討工作。朱小雲、許雲 芳、楊麗彬、郭桂玉負責年段節日活動開展以及年段家園互動材料的整理與收集,張麗軍負責該課 題對外的宣傳報道及材料的收集歸檔。

⑶ 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論案 比較的屗

⑷ 如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開題報告

行為習慣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符合道德規范和原則要求的習以為常的行為傾向和社會風尚。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幼兒時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在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熏陶,會對幼兒一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那麼呢? 一、循循善誘,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作為老師要明確不同年齡段應該有不同的要求與側重。在向幼兒提出每一點要求之前,要事先考慮,根據幼兒能力逐步提高,循序漸進。如小班的孩子在一開始,只要讓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如:上課安靜地坐好,不影響別人等。在社會行為方面則要求待人要有禮貌,早上來園見到老師要說「老師早上好」!下午離園要會說「老師再見」!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與人講話要專心,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午餐不掉飯粒,飯菜全吃光……在這些過程中教師做到語言簡練、內容具體,孩子們做起來也就容易得多。為了讓孩子們記住,我們將要求編成兒歌,教給孩子。如在要求孩子講文明禮貌時,我們將要求編成兒歌《人人誇我好寶寶》。「小朋友,早早起,進園叫聲老師早。見到同伴微微笑,看見長輩問聲好。講文明、懂禮貌,人人誇我好寶寶」。在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時,我們創編了兒歌《樣樣都吃身體棒》。「小朋友們個個棒,洗凈小手坐桌旁。青菜綠呀蘿卜紅,西紅柿呀水靈靈,米飯饅頭香噴噴,樣樣都吃不挑揀,寶寶身體最最棒」。 二、創設環境,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育學家杜威說過:「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改變了」。因此,我們對周圍的環境進行精心設計,讓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教育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接受熏陶,養成習慣。 為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在活動室內專門設置了「好習慣之星」評比欄,每周評出習慣好的孩子十名,將這十名孩子的照片放在欄中,每周更換。有了這個,孩子們對每周老師提出的習慣要求就會盡心去做,效果非常好。為了讓孩子們掌握習慣要求,我們將室內的主題牆與良好習慣緊密相連,如本周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疊衣服,我們就將疊衣服的順序圖貼在主題牆內,並附兒歌,讓孩子們邊看邊疊邊讀,幼兒很快就學會了。在室外環境中,我們將各種良好行為習慣噴繪成一幅幅圖片,張貼在孩子們每天都要經過的走廊、樓道等地方,在賞心悅目的教育氛圍中,隨時隨地地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運用游戲,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尤其是角色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角色,反復感知、體驗、模仿角色的優良行為,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我班有位小朋友叫明明,入園好長時間了,每天來園離園從不與老師打招呼,他媽媽叫他也不說,我一想,要是讓他擔任角色會怎樣呢?於是在「娃娃家」游戲中我讓他一個人待在「家」里,然後我到他家去做客,我故意將門敲得響一點,他問:「誰呀?」「您請進。」「您要喝水嗎?」我一驚,也挺會說的嗎,於是我與他聊了一會兒,我起身要走時,他說:「再見!」可是下午放學時他又不與我打招呼了。第二天,我又讓他在「小醫院」游戲中扮「醫生」,我扮「病人」到「醫院」看病,他熱情地說:「您請坐,哪兒不好受?」我說:「頭疼。」他說:「我給您檢查一下。」過了一會兒,她說:「我開點葯,您吃了就好了」。我說:「謝謝!」她說:「不用謝。」我走的時候還跟我說「再見」。經過幾次的反復訓練,現在明明能主動與我打招呼,看見其他小朋友和家長也很有禮貌了。 四、 正確評價,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由於沒有完全掌握自我評價的內部標准,因此需要成人的評價來界定自己的行為。這就是說教師、家長的評價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如在孩子幫助老師拿送各種游戲器材、收拾玩具、擺放桌椅等,教師要給予認同、贊賞的積極評價,增強幼兒的自尊與自信。面對孩子的過失行為,教師給予關心與期望的評價,如:當孩子亂扔垃圾的時候,老師可以跟大家說:「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將地上的垃圾撿起扔進垃圾桶里,做個講衛生的好寶寶!」當有的孩子活動時不遵守規則時,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游戲來約束他的行為。讓幼兒在寬容、理解中自覺地改正過失,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五、言傳身教,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 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在孩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樹立正確榜樣,潛移默化的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為此,教師要做到儀表大方,衣著整潔,精神振作,語言親切,經常給幼兒加以幫助,提高其自理能力。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時刻注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的閃光思想,及時發現,及時提出,在積極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經常需要孩子們的幫助,如晨間拿玩具時,我們真誠地對孩子說聲「請」,拿好後對孩子說聲「謝謝!」教師這樣以身作則,使幼兒在平等的氛圍中受到禮貌的熏陶,從而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六、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除了幼兒園教育外,還需要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也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一切事情都由大人包辦代替,要什麼給什麼,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習慣。而此時幼兒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幼兒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配合,會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反之,也會對幼兒園教育產生抵消作用。因此,我們利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園櫥窗、專家講座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端正家長的教育態度,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幫助家長克服「重智輕德」的思想障礙,從而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鞏固。就拿疊衣服來說吧,由於天氣或冷或熱,幼兒穿的衣服也就或多或少,多了天氣熱就得脫衣服,我們教育孩子脫下的衣服要疊整齊放在櫃子里,有的孩子很快就能疊好,但有的孩子卻很難,為此我們專門進行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題活動,並讓家長配合我們的工作,一個星期下來,孩子們動手能力明顯增強了。 總之,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必須將它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通過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於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氛圍,使幼兒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⑸ 學前教育關於家園合作的開題報告怎麼寫

心理彈性(Psychology Resilience 也譯作心理抗逆力,心理復原力),是近年來心理健康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所謂心理彈性,是指在遭遇逆境時,有助於個體良好適應不利環境的保護性因素。也就是使個體在逆境中恢復,或正確面對逆境,保護心理健康不受損害的機制。所以,在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日益加大,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的背景下,心理彈性的研究顯得有極其重要。

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起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Werner、Rutter和Garmezy等研究者發現,有些兒童在極其不利的生活條件中,也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其心理功能和適應水平甚至超出了正常環境中的兒童。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這些兒童心理機制中存在一種保護力的原因,這種保護力也即是心理彈性。在此後的研究中,研究者們探索了導致兒童心理彈性的一些有利因素(保護性因素),如遺傳、個體的計劃性、情緒與人格特點、對環境的認知與評價等。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們也對導致兒童不利生活環境的因素進行了探討,如惡劣的家庭關系、經濟條件、生理疾病等。研究者們將這類與保護性因素相反的因素稱為危險因素,並提出了一些心理彈性產生作用(即保護性因素戰勝危險因素)的假設機制,也進行了少部分驗證這些機制的實證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

從上述研究現狀可以看出,一方面,心理彈性的研究符合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亦與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心理生活質量的潮流相一致,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能在個體發展的早期就能了解到心理健康問題發生原因與保護性機制,從而使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能夠有針對性地放大保護性機制,主動抑制兒童生活環境中對心理健康有害的因素,增進兒童心理健康水平。但另一方面,雖然心理彈性的研究對個體心理健康意義重大,但已有的研究大多隻停留在理論層面和心理機制的層面,缺少指導實踐的、操作性強的提升心理彈性的方法與技術。

二、選題的意義

本研究擬從現有的心理彈性的有關概念、理論出發,探索通過家園協作的途徑,提升幼兒心理彈性水平的策略、方法和技術,並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具體實施。這一選題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

在實踐方面,根據對我園幼兒家庭狀況與生活環境的了解,確實有少部分幼兒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生活環境)中存在有不利於健康發展的因素,如父母離異、家庭經濟困難、家長教育理念與方法不當等。本課題探索家園協作提升幼兒心理彈性的途徑與方法,能增進這部分幼兒的心理耐受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當然,對於生活環境中並無明顯的不利因素的多數幼兒,提升心理彈性水平也能起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在理論方面,本課題研究的主題是提出並驗證提升兒童心理彈性的原則、方法與策略,在以往的這一研究領域中較少涉及。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兒童心理彈性研究中實踐操作研究較少的不足,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完善與發展提供啟發。

三、研究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理論研究,提出通過家園協作提升幼兒心理彈性的策略、方法與技術,並得到驗證結果;通過實踐研究,使本園幼兒心理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2.研究內容

(1)國內外兒童心理彈性的現狀綜述。通過文獻查找與分析完成。

(2)調查本園幼兒生活環境狀況與心理彈性水平。通過調查走訪與自編問卷測試完成。

(3)構建提升幼兒心理彈性水平的原則、策略與方法。通過前兩項研究內容的成果的運用,在有關專家指導下完成。

(4)運用提升幼兒心理彈性水平的原則、策略與方法進行實踐研究。通過家園協作,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