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論文有什麼題目
畢業論文?
Ⅱ 音樂方向的論文題目 范圍小一點的 在線等
物體規則震動發出的聲音稱為樂音,由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就是音樂(英文名稱:Music;法文名稱:Musique)。音樂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最能即時打動人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現實生活中還有用音樂來減輕或消除患者病痛的音樂療法。音樂不僅是藝術門類的一脈,也是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音樂從歷史發展上可分為中國古代音樂,西方音樂。中國古代理論基礎是五聲音階。而從西方傳過來的是七聲音階。
音樂旋律響起人們往往無法抗拒的立體的處於音樂的氛圍當中。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表情達意、塑造藝術意象的表現形式。比如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繪畫是通過線條、色彩、構圖,文學是通過字、詞、句、篇來體現藝術意象。通常,人們正是以表現手段的不同來區分藝術的不同種類,例如不同的樂器。音樂還能表現出歌手們的用心。
音樂的文學描述:作家三盅說,一個國度的音樂疆域有多寬有多廣,它的文化包容性就有多大;一個民族的音樂種類有多豐富,它的人民就有多富足多幸福。
Ⅲ 誰能提供幾個音樂專業方向畢業論文題目
1. 試論莫扎特《g 小調弦樂五重奏》第一樂章中對中提琴地位與作用的提升
2. 優雅的男高音——論大提琴在樂隊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國民族音樂的幾點探索
4. 大提琴演奏發音問題探討
5. 論二胡演奏的內心感覺與藝術修養的提高
6. 古箏演奏與心理音色
7. 淺談想像力與心理調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長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與實踐
9. 關於借鑒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傳統古琴曲的幾點思考
10. 小議視唱練耳在樂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談兒童學習樂器演奏的意義
12. 探析銅管樂器演奏的音準問題
13. 淺談中小學銅管樂隊的訓練
14. 如何組織開展中小學小樂隊的活動
15. (某器樂)演奏中的准確讀譜與正確理解
16. 論(某器樂)作品的音樂風格與演奏
17. (某器樂)演奏右手技術問題之我見
18. 如何處理好(某器樂)教學中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的關系
19. 淺談(某器樂)考試、比賽前的心理的准備
20. 《二泉映月》的創作分析與演奏實踐
21.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現狀之研究
22. 論楊琴演奏的思維
23. 淺析關於(某器樂)演奏的發音問題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淺析現代楊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現力
27. 簡述薩克斯的氣息
28. 淺談琵琶演奏與教學心得
29. 論揚琴演奏中手臂運動與力度控制
30. 少年兒童古箏考級教學淺談
31. 長笛演奏中的呼吸氣息運用
32. 淺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願》
33. 女子十二樂坊現象分析
鋼琴
1. 怎樣提高鋼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論鋼琴演奏情和理的統一
3. 臨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淺談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
5. 論鋼琴演奏藝術中的想像力
6. 淺談鋼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淺談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演奏
8. 試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共性與個性關系
9. 試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二度創作與實踐
10. 論鋼琴教育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11. 論鋼琴教師的職業素養
12. 即興伴奏與音樂表現
13. 論鋼琴演奏中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的關系
14. 論鋼琴踏板的重要性及運用
15. 試論兒童鋼琴教學的特殊性
16. 論鋼琴教學中弱指的訓練
17. 論鋼琴演奏中的放鬆問題
18. 論巴赫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
19. 論鋼琴的指法藝術
20. 對鋼琴演奏心理問題的研究
聲樂
1. 當前適應中小學音樂新課程的高師聲樂教學改革芻論
2. 民族聲樂演唱中字正腔圓探究
3.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
4. 透過聲樂套曲《冬之旅》淺談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國作品的發聲與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質在演唱中的影響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劇演唱中的運用與表現
8. 論趙元任聲樂作品的民族性與演唱表達
9. 淺析黃自藝術歌曲的音樂特徵與演唱表達
10. 試論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11. 釋析巴羅克(古典/浪漫)時期聲樂作品的風格特徵
12. 試論聲樂教育的評價體系
13. 怎樣運用歌聲傳達情感
14. 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藝術中的情感體驗與表現
16. 論學校聲樂人才培養方案如何適應社會要求
17. 中國古代聲樂美學發展初探
18. 童聲訓練的原則與方法
19. 高師音樂專業聲樂課改革之我見
20. 聲樂教學中應注意民族問題
21. 歌唱心理調控在人聲訓練中的作用
22. 民族聲樂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淺談舞蹈教學中表演意識的培養和訓練
2. 論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4. 文化對舞者的重要性——淺談舞蹈理論對舞蹈實踐的指導作用
5. 兒童舞蹈教學中的寓教於樂原則
6. 舞蹈對幼兒成長的作用
7. 論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
8. 中小學音樂舞蹈教育的現狀及創新發展探討
9. 論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論節奏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11. 加強高師民間舞教學中「民俗」的滲透
12. 論中小學舞蹈教育
13. 淺談中小學舞蹈課程設置
14. 淺談幼兒師范學校的舞蹈教學
15. 談兒童舞蹈教學的製作
16. 淺談中國民間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間舞中的運用和發展
18. 「道具」在中國民間舞教學與創作中的運用和發展
19. 論舞蹈作品與社會生活
20. 淺談舞蹈表演形式的創新
21. 淺析現代舞動作的發展
22. 淺談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借鑒
23. 新時期大學生校園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淺談中等師范學校的民間舞教學
25. 淺談地域文化對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影響
音樂教育
1.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高師音樂教育
2. 從普通高校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現狀所引發的思考
3. 淺議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4. 音樂素質的培養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6. 音樂新課程標准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
7. 合唱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8. 論音樂教師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
9. 論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10. 美育與音樂教育
11. 試論童聲合唱的訓練方法
12. 音樂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研究
13. 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合唱活動
14.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如何體現師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唐·吉訶德》中的引子的主題內涵
2. 淺析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奏鳴曲——Scherzo》的寫作特徵
3. 淺析莫扎特鋼琴作品的和聲曲式結構特徵
4. 現代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對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簡述車爾尼練習曲
7. 論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敘事曲解析
其他
1. 關於現代大眾審美的思考
2. 淺論音樂音調與基本情緒運動狀態的關系
3. 膠片上流淌著的音樂篇章——有關電影音樂的綜述
4. 「文化融合」視野下的探戈音樂
5. 17世紀古式風格與新式風格
6. 試論前古典時期的情感風格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影響
Ⅳ 音樂類新穎的畢業論文題目。。。一定要新穎,音樂類的,有重賞。。。急。。。
今天第四節課是音樂課。「叮鈴鈴——」上課了。閆老師和一位女老專師嚴肅地走進教室,對我們屬說:「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音樂考試,不及格的要唱一首歌。」老師說完,便去抄題,此時的台下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我更是沒譜、忐忑不安。
「考試考試,到底考什麼?什麼二分音符、全音符,我根本不懂嗎!」
考試中
我拿起筆,奮筆疾書,把腦袋裡關於音樂的知識全復述一遍。周圍是嘈雜的聲音,有人抓耳撓腮,拚命地思考回憶;有人眼睛一瞟,高興地抄上答案;也有人用紙捂著臉,低著頭,假裝思考,其實在作弊;更有人不管考試,低頭看書,抱著「考鴨蛋」的想法。我抬頭望望天花板,似乎天花板上有無數的答案為我「服務」。我冥思苦想,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上了一個又一個答案。突然,我碰到了一個巨大的「攔路虎」——音符加減法。怎麼辦?怎麼辦?我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到,問了同桌,她也是一頭霧水。沒有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寫了……
考試後
考完試,我的心裡像有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考得怎麼樣?真是龍王爺曉得!
哎!考試如此多「焦」,引無數考生競折腰!
Ⅳ 哪位強人能給些音樂類畢業論文的選題作參考謝謝了~~~~~·
1、中國音樂史學研究
2、通俗音樂現狀及發展趨勢研
3、民族音樂學研究
4、音樂美學與音樂批評研究
5、當代音樂創作研究
6、中國歌劇藝術研究
7、外國音樂及中外音樂文化比較研究
8、作曲技術理論與音樂表演理論研究
鋼琴類的:1. 怎樣提高鋼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論鋼琴演奏情和理的統一
3. 臨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淺談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
5. 論鋼琴演奏藝術中的想像力
6. 淺談鋼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淺談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演奏
8. 試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共性與個性關系
9. 試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二度創作與實踐
10. 論鋼琴教育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11. 論鋼琴教師的職業素養
12. 即興伴奏與音樂表現
13. 論鋼琴演奏中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的關系
14. 論鋼琴踏板的重要性及運用
15. 試論兒童鋼琴教學的特殊性
16. 論鋼琴教學中弱指的訓練
17. 論鋼琴演奏中的放鬆問題
18. 論巴赫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
19. 論鋼琴的指法藝術
20. 對鋼琴演奏心理問題的研究
21. 試論鋼琴奏鳴曲的發展
22. 關於鋼琴演奏的心理訓練問題
23. 培養學生演奏多聲部音樂的能力
24. 鋼琴教學中發揮主體性的研究
25. 分析莫扎特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試論二者的寫作特徵
26. 集體課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27. 民族因素在浪漫派鋼琴作品中的體現
28. 肖邦鋼琴練習曲的研究
29. 簡述肖邦的創作手法
30. 右踏板在鋼琴中的運用
31. 談談鋼琴的演奏方法
32. 舒曼的鋼琴創作
33. 論爵士樂的風格演變
34. 兒童鋼琴啟蒙教學與輔導
35. 論鋼琴學習中復調的訓練
36. 論鋼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37. 鋼琴踏板的原理與運用研究
38. 論鋼琴演奏技術與訓練
39. 論鋼琴曲<<綉金匾>>創作與演奏
40. 論鋼琴曲<<陝西民歌主題變奏曲>>的創作與演奏
41. 論鋼琴曲<<蘭花花>>的創作與演奏
42. 論鋼琴曲<<翻身的日子>>的創作與演奏
43. 論鋼琴曲<<解放區的天>>的創作與演奏
44. 論鋼琴曲<<花豉>>的創作與演奏
45. 淺談鋼琴曲<<變奏曲>>創作與演奏
46. 淺談鋼琴曲<<二泉映月>>的創作與演奏
47. 淺談鋼琴曲<<巴蜀之畫>>的創作與演奏
48. 淺談鋼琴曲<<北風吹>>的創作與演奏
49. 淺談鋼琴曲<<松花江上>的創作與演奏
50. 如何提高學生的練琴效率
51. 如何運用鋼琴的踏板
52. 試論中國鋼琴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53. 鋼琴初級教學如何選擇使用的教材
54. 如何正確的讀譜
55. 淺談貝多芬奏鳴曲<<熱情>>
56. 如何彈好聲樂伴奏
57. 淺變鋼琴伴奏對鋼琴演奏的益處
58. 淺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第81號a
59. 建國初期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及影響
60. 鋼琴演奏中記憶力的培養與背譜方法研究
61. 論鋼琴演奏的發音與觸鍵方法
62. 鋼琴作品的視奏能力研究
63. 試論鋼琴演奏的重要美學原則_技術與表現的統一
64. 論鋼琴演奏中的身體協調與運動平衡
65. 論鋼琴曲<<瀏陽河>>的創作與演奏
Ⅵ 求一篇關於 中國近代音樂發展史的論文啊 2000字左右。。。謝謝了!!!
摘要: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是中國近代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於「海派」的文化傳統,上海成為中國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其次,上海外國租界的音樂生活,為中國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使上海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關鍵詞:近代中國音樂;上海;地位
上海是近代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國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作為近代新文化一個方面的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與上海城市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以及經濟社會狀況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不但會使我們對近代中國音樂發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過一個側面使我們對上海城市的個性有深切的體會①。
一、近代音樂傳播先驅
上海,由於獨特的歷史因緣和獨特的文化環境,成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橋頭堡,也成為醞釀近代中國新文化的溫床。近代中國新音樂的形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近代的音樂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一是傳統音樂的傳承與改造②。其中,尤以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為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
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大致通過以下途徑:1、基督教堂所帶來的西方宗教音樂;2、新式軍隊中輸入的西洋軍樂;3、海外留學生帶回來的西洋音樂;4、近代學堂對西洋音樂的普及。這四種途徑先後出現,而尤其以第四種因素對中國近代音樂的面貌影響最為深遠。上海在近代中國夙得風氣之先,在近代西洋音樂傳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現則在於它成為近代新式學堂普及西洋音樂之最早試驗場。
上海自五口通商以來就成為海外基督教在華傳教的大本營,因此基督教堂所帶來的音樂對上海信徒的熏染尤為深遠。但教會音樂對於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貢獻畢竟有限,新音樂的形成更依賴於新式音樂教育的發展。由於基督新教把教育作為在華傳教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大量精力和財力用於辦學,而其所辦學堂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傳授西洋音樂。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傳教士在華辦學以上海為最早,而學堂中設置音樂教育科目也以上海為最早。例如1861年在上海創立的清心女中,在教學中已把音樂與語文、算術、聖經等科目相提並論。創辦於1892年的上海中西女塾為展示平時教學成果,還舉辦音樂會。音樂會的規模不僅限於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還半年一次對家長們,一年一次對普通市民公開演出①。
而上海人沈心工,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從事新式音樂教育的中國人。他出生於商人家庭,1902年到日本留學,1903年回國後,在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任教,開設了中國最早的唱歌課。1904年出版了《學校唱歌集》,開創了「學堂樂歌」的形式。學堂樂歌是中國人最早用西洋音階譜寫的歌曲,成為近代音樂史的發端。上海的務本女塾、南洋中學等學校以及滬學會等團體都邀請沈心工指導唱歌。在沈心工《學校唱歌集》出版後,很多學堂開設了樂歌課,通過陸續出版的音樂教科書籍,初步的音樂知識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此背景下,1907年公布的《奏定章程》,規定音樂課為初級小學的必修課。因此,李叔同曾推崇沈心工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②。
另一位上海人曾志忞也為中國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曾志忞是上海著名商人曾鑄之子,1901年去日本留學。在日本他參加了沈心工發起的「音樂講習會」。並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音樂教育論》,這是我國最早系統闡述近代音樂教育問題的論文。1907年歸國他即與高硯耘、馮亞雄等人在上海創辦「夏季音樂講習會」。這是一個利用暑期傳授西洋音樂的組織,其科目有樂典、和聲學、風琴、洋琴、洋弦、喇叭、直笛、橫笛、大鼓、小鼓等。1908年曾志忞遵照父命創辦「上海貧兒院」,院中設音樂部,並成立貧兒院管弦樂隊,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西式管弦樂隊。雖然1912年音樂部就停辦了,貧兒院也約於1921年左右結束③,但卻成為中國人創辦西式管弦樂隊的最初嘗試。可以說中國新式音樂教育是從上海發端,並逐漸普及到全國。
二、租界的音樂生活與近代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由於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是西洋音樂理念、技巧的輸入和傳播以及根據西洋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改造,因此海外留學生成為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最早先驅者。但是新音樂的普及和建立卻依然要依靠在中國本土形成固定的消費、欣賞市場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涌現的本土音樂家。上海由於其在近代中國的獨特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最早形成了較廣泛的近代音樂的消費市場並涌現了大量的音樂人才,為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醞釀場所。而追根溯源,又與上海租界尤其是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有密切關系。
1.租界的音樂生活與上海近代音樂消費市場的培育
根據《南京條約》的相關規定,1843年上海開埠成為通商口岸,當時在上海縣城之外劃定了一塊外國商人的居留地,這成為上海租界的起源。後來,租界不斷擴張,並成立了自己的市政機構,逐漸發展成了一塊在中國領土上的「國中之國」,成為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最好見證。但是,它也帶來了一些副產品——為中國大眾親身領略西洋音樂的魅力提供了場所。租界里的外國商人為了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逐漸形成了一些文化娛樂組織。早在1850年英國人就成立了業余劇團,演出需要音樂伴奏,於是組織了樂隊。1879年逐漸發展成上海公共樂隊。1881年公共樂隊由英租界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接手管理,並成立工部局音樂委員會。1907年,銅管樂隊擴大為管弦樂隊。1919年以後樂隊聘請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擔任指揮,並從歐洲招聘了很多著名音樂家,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並逐漸迎來了「東方第一」管弦樂隊的美譽。1922年公共樂隊改名上海工部局樂團。當時工部局每年給樂隊28萬兩的高額預算撥款。每年從10月到翌年5月為演出季節,每周的星期天都舉行定期音樂會①。起初樂隊主要在市政廳的音樂廳內演出,主要局限於外國觀眾。但是據英國學者畢可思的研究,1928年以來,上海工部局樂隊逐漸注重為中國居民服務。樂隊指揮的「年報」中越來越多地注意到有中國觀眾的出席。並開始在中文報紙上刊登演出廣告。「1928年,3/4的觀眾是中國人,據報道,1930年中國人的興趣甚高。1931年樂隊在室內演出時,20%的觀眾是中國人,此後這個比例穩定上升。」以至於到1933年,在上海工部局管弦樂與吹奏樂委員會上,有人指出中國納稅人希望工部局繼續資助樂隊,因為它在城市中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並且,1928年後開始有中國人被吸納進入工部局的音樂委員會②。
1930年前,上海工部局樂隊一直工部局行政大樓裡面演奏室內音樂會。1929年,這幢大樓賣給了開發商,上海工部局樂隊搬進了上海商業和公共空間——大光明電影院,後來又搬遷到蘭心大戲院。「在市政廳,上海工部局樂隊似乎僅僅是工部局的一個文化附屬品,只為外僑社群服務。而在整個上海娛樂界,管弦樂隊成了這個城市越來越重要的文化財富。」③同時樂隊的演奏也從室內走向露天,在夏天,樂隊會舉行露天音樂會,在兆豐公園(現中山公園)、法國公園(現復興公園)、外灘公園(現黃浦公園)等舞台上演奏④。1928年後,隨著中國人可以進入公共租界的公共娛樂場所,中國觀眾觀賞西洋音樂的機會無疑更多了。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雖然租界的音樂生活開始只局限於外僑社群,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觀眾逐漸增多,可以說逐漸在中國人形成了一批西洋音樂的消費群。這個消費群的形成和擴大,無疑為中國音樂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氛圍。
2.工部局樂隊對國立音樂院的影響
對於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來說,創建中國人自己的音樂學府,作為研究和培養人才的機構,無疑是重要的舉措。中國第一所高級音樂研究和教育機構本來創建於北京。1916年秋,北京大學成立學生社團「北京大學音樂團」,同年冬,改名「北京大學音樂會」。1918年改名「北京大學樂理研究會」。1922年以「樂理研究會」為基礎成立北京大學附屬音樂傳習所,成為中國第一個近代音樂專業教育機構。隨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等高校紛紛設立音樂系、科,似乎預示著北京將成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中心。但是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北京並不是中國新音樂成長的良好土壤。1927年7月教育部長劉哲認為「音樂有礙教化,也與社會人心無關」,命令關閉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藝術專科學校中所有音樂系科,經過師生抗爭,結果只有女子師范大學的音樂系被保留下來。而不久在南方的上海則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音樂專科學校——國立音樂院。
國立音樂院的創辦與蕭友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本來是北京音樂教育界的領導人,1927年6月南下上海。據譚抒真回憶,他辭去北京學校的音樂系工作,一方面他覺得教師水平低,又與自己的想法不合,另一方面因為上海人才多,還有外國音樂家,所以自己來上海了①。而許步曾更進一步認為國立音樂院之所以選址在上海,是由於上海工部局樂隊的存在。
1927年11月27日,中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國立音樂院(1929年改為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在上海成立。國立音樂院的成長與工部局樂隊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首先,除歸國留學生之外,國立音樂院長期從上海工部局樂隊招聘老師和研究指導。初建時,10名音樂教師中,外國教師即佔了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工部局樂隊成員。1929年,鮑里斯·扎哈羅夫成為鋼琴系主任,而長期擔任樂隊指揮的富華則一直是小提琴系主任。此外還有大提琴家佘甫蹉夫、難民音樂家如佛萊思克爾、沃爾持·約雅敬等也在此任教。這些外籍教師對國立音樂院教學的貢獻是巨大的。比如,扎哈羅夫直到1943年去世為止,一直在上海教鋼琴。以至於有學者說,在中國的第一代鋼琴家、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人未曾跟他學過鋼琴。
其次,樂隊和音樂院雖然沒有組織上的聯系,但是兩者有很密切的合作。樂隊給音樂院的學生提供優惠票,和中國愛樂社合作演出音樂會,並且開始逐漸演奏中國音樂家的作品,吸收中國演奏員。1929年,樂隊首次與中國獨奏音樂家馬思聰舉行音樂會。1930年首次演奏中國人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黃自的單樂章序曲《懷舊》。1931年上海音專的教師黃自當選為工部局音樂會員會委員。1927年工部局樂隊讓中國音樂家譚抒真代替休假的隊員參加演出。1935年5位中國人首次作為實習生參加工部局樂隊的演出。此後,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生在上海工部局樂隊表演越來越頻繁② 。在這期間(1934-1942),中國人繼續進入樂隊。1938年,譚抒真、黃貽鈞、陳又新和徐威麟等4人正式成為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成員。到1941年樂隊中華人達到5人③。中國獨(唱)奏音樂家的演出也頻繁起來,如鋼琴家沈雅琴、李惟寧、吳樂懿,小提琴家王人藝,歌唱家黃友葵、胡然、趙梅伯、斯義桂等相繼在1930年代與工部局樂隊合作演出④。應尚能在1937年就指出:「對於上海年輕一代有抱負的音樂家來說,能與該樂隊演奏或歌唱乃是他們最大的成功。」⑤正如他所說的,演出並不一定總是能帶來經濟效益,但它們提供了聆聽、觀摩和演奏的機會,這是中國其它地方所不能提供的。工部局樂隊不但具有歷史的功績,就機構而言,它也是今天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
3.音樂大師的聚集與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上海由於其獨特的歷史機緣,成為近代中國國際音樂大師聚集之地,這為中國近代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難得的良機。首先,工部局樂隊給中國帶來了像柏克、梅百器、富華這樣的音樂大師,如果沒有樂隊他們根本不會居住在這個國家。此外,上海的國際地位使它成為難民的避難所。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俄國音樂家流亡上海。二戰爆發後,眾多猶太音樂家流亡上海。他們或者擔任管弦樂隊成員,或者成為私人音樂教師,或者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員,或三者兼而有之。例如,1924年之後俄僑設立的私人音樂學校就有18所之多⑥。這為中國學生提供了從學這些大師的機會,雖然很多人並沒有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師,但是普遍存在的家教,則提供了可能。比如,從1943年直到l946年逝世,梅百器親自教博聰,富華指導後來出任音樂院院長的戴粹倫,沃爾特·約雅敬教授司徒志文,佛萊思克爾教授丁善德、桑桐、瞿希賢等。
上海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高水平樂隊的存在,也吸引了大量著名音樂家在全球巡迴演出中把上海作為一站。從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著名音樂家相繼訪問上海,如小提琴家F·克萊斯勒、約瑟夫·西蓋蒂、雅沙·海菲茨和丁·蒂博,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B·莫伊耶維奇等①。國際音樂家到上海的演出,無疑開拓了中國音樂家的視野。比如據記載,黎錦暉在上海聽交響音樂如同「上課」一樣,事前必將登載在《申報》上工部局樂隊的當天音樂會節目說明認真讀過,然後前往。自1920至1929年他每禮拜五去聽,風雨無阻,8年無間斷。對於當時來華的歌舞劇團的演出,如:米蘭來的歌劇班演出的正歌劇和輕歌劇,「向·旦尼斯(Danis-Shawn)舞蹈團」演出的大型舞劇和各式舞蹈,上海俄僑演出的歌舞劇,以及從歐美、日本來華的鄧肯舞蹈團、寶冢歌舞團等的演出,他更是千方百計找機會觀摩,既使觀摩券「每券售大洋十元,不易籌措」,也在所不惜②。
大量音樂大師聚集上海,為中國音樂家提供了親身從教的機會,而著名音樂家的巡迴演出則為中國音樂家提供觀摩的可能,這些對於中國音樂家的迅速成長和提高技藝無疑是難得的良機,非當時中國其他城市所能企及。
三、都市消費生活與通俗音樂的滋生
流行音樂的先祖是發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和搖滾樂。20世紀流行音樂在全球迅猛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近代音樂也不盡是西方高雅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和生根的過程,還包括中國近代通俗音樂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不僅是近代中國高雅音樂的搖籃,更是近代通俗音樂的發祥地。音樂史研究者雖然對流行音樂的研究還不多,分期也並不完全一致,但是普遍承認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與20年代至40年代的流行歌曲有密切的聯系。當時黎錦暉以「時代曲」之名創作於20年代末上海的《毛毛雨》、《特別快車》等一批迎合市民口味的歌曲,標志了20世紀中國流行音樂的產生。在該階段產生了以黎錦暉及其「明月歌舞團」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作曲家和歌星。因此,研究者稱這個流行音樂的第一階段為「黎錦暉時代」③。而所謂「黎錦暉時代」其實亦可以稱為「上海時代」,因為黎錦暉的整個活動主要是在上海,流行音樂的繁榮與上海的城市特點有密切關系,只有上海才能孕育第一個流行音樂的繁榮。
那麼為什麼會是上海孕育出近代的中國流行音樂呢?這要從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歷史和文化個性尋找原因。有學者指出,20世紀流行音樂的迅猛發展是20世紀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現代科技的發展、商業炒作和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④。這些正好在上海有很好的土壤。
首先,由於上海特殊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使它在選擇及接受外來文化上有非常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傳統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具有開放、靈活、多樣、寬容等特點⑤,這為上海接受、容納通俗音樂這種新形式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基礎。此外,都會的經濟繁榮,促進了都市大眾文化生活的興盛,也為流行音樂提供和擴大了流行空間。當時的上海無疑是中國近代娛樂業最為興盛的城市,繁多的飯店、酒吧、咖啡館、夜總會等服務業及娛樂場所,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空間。
其次,商業炒作和現代傳媒的出現大大加速了流行音樂的傳播速度。上海是一座商業城市,任何文化形式都避免不了商業的熏染。同時,上海又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很多現代化的娛樂消費形式只有上海才最為普及,比如電影、唱片、電台等。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既是全國的唱片業中心,也是無線電廣播的中心,又是電影業中心。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使通俗音樂廣為傳播。
唱片和留聲機於20世紀初葉傳入上海,至30年代,上海逐漸發展為中國唱片業的中心,擁有國內數量最多和實力最強的唱片企業,生產大量內容豐富的唱片。唱片開始還只是印製中國傳統戲曲為主。但到了30年代,新興的流行歌曲被市民階層所喜愛,很快成為唱片錄制的重要內容。1928年,黎錦暉創作、黎明暉演唱的《毛毛雨》由百代公司錄製成唱片,在社會上迅速傳播。一些著名的歌星由此誕生。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爭相為明星灌錄唱片,從此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成為各公司的重頭戲。比如,百代公司曾推出「明星錦集」,為紅極一時的電影女明星們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有胡蝶、陳玉梅、黎明暉、王人美、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陳燕燕、黎莉莉、嚴月嫻等。為了爭取歌星們錄音,各公司專為她們「量身定做」歌曲,並不惜給予優厚的報酬,如百代公司曾給予周璇6%的版稅。有些年紀尚輕的女歌星一個月的收入可達20至30元,令世人羨慕。三四十年代,各公司錄制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唱片。根據中國唱片廠1964年登記的舊唱片模板目錄統計,在百代、麗歌、和聲、高亭、勝利等公司灌制的流行歌曲唱片中,以周璇演唱的最多,為150餘張,白虹有125張,姚莉有117張,龔秋霞有67張,王人美有62張,另有白光、李麗華、李麗蓮、李香蘭、歐陽飛鶯、吳鶯音、張露、黎莉莉、嚴華、梅熹等錄制的唱片①。
唱片業之外,廣播事業也擴大了通俗音樂的傳播渠道,為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廣播電台的興盛使收音機在中產階級市民中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收音機里欣賞通俗音樂。
上世紀30年代,上海電影業、特別是有聲電影的發展更促進了流行音樂的繁榮。1931年中國第一部國產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在上海首映,國產故事片在30年代的興盛由此拉開序幕。電影需要配樂、插曲,這為流行音樂提供了新的創作和表演的市場。而電影的魅力更使穿插於其中的主題曲、插曲不脛而走、深入人心。本來流行歌曲主要以歌舞廳、酒吧、夜總會等為表演空間,有聲電影則為歌星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一些原本以演唱流行歌曲、進行歌舞表演為主的歌舞團、歌唱社成員進入了電影界。如一直在黎錦暉的中華歌舞團和明月歌舞社從事表演的王人美和黎莉莉,就成為30年代聯華影業公司「四大名旦」中的兩位;周璇在進入電影界以前,先後輾轉於明月歌舞社、新月歌劇社、新華歌劇社,早已是紅極一時的名歌星。其他如白虹、白光、龔秋霞等,也都是在當紅歌星的位置上走進銀幕。歌星們從影後,繼續維持歌唱生涯,而且往往演唱所主演影片的插曲,歌曲借電影而傳播,電影亦因歌曲的流行而更加火爆。這種情況使一些原本並非歌星出身的電影明星也紛紛地開始灌錄唱片,如胡蝶、陳燕燕、陳玉梅、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嚴月嫻等②。無論是電影明星出唱片,還是歌星拍電影,結果往往是其拍攝的影片與灌錄的唱片同樣受到崇拜者的熱愛。電影這種新興娛樂工具對通俗音樂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正如汪毓和所說,「從20年代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娛樂性通俗音樂的主體」③。足見當時電影對於通俗音樂的促進作用。
總之,由於上海濃厚的商業氛圍,具備較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並受到唱片公司、無線電台、有聲電影等新型娛樂媒體的強力支撐,流行歌曲發展的勢頭極為迅猛,形成了近代中國通俗音樂的第一個浪潮。
其三,市民階層的龐大為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流行音樂具有創作題材貼近現實生活、富於情趣化,格式簡煉完整、演唱方式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演出方式強調群眾性、強化交流等特點①,這些都符合現代都市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類似《毛毛雨》等「家庭愛情歌曲」大都表現男女情愛,歌詞內容、旋律、風格深受市民階層的喜愛。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都市,有龐大的市民群體,這為以迎合現代都市生活口味的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四,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很多進步的或嚴肅的音樂家,在流行音樂的創作上,也採取了較為積極態度。除了當時有黎錦暉、黎錦光、姚敏、嚴華等極負盛名的流行樂壇作曲家外,還有任光譜寫的《漁光曲》、《燕燕歌》,劉雪庵譜寫的《早行樂》、《何日君再來》,賀綠汀譜寫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秋水伊人》等都是30年代上海曾傳頌一時的經典性的流行音樂作品②。
四、結語
近代上海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歷史機緣,由原來的一個小縣城發展成中國最大的都市,也成為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上海在中國近代文化形成中的地位重要,它不但成為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窗口,也成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醞釀形成的重鎮。本文所述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只是上海對中國近代文化貢獻的一個側面。
概括地說,上海由於其濱江帶海的地理位置和華洋雜處的社會形態,形成了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傳統,因此成為中國輸入西洋音樂的最初舞台,並成為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而由於外國租界的存在,尤其是工部局樂隊的存在,為中國人直接體驗和學習西洋音樂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也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當然,隨著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的音樂出現了新的內容,作為孤島的上海雖然仍然保持了一段繁榮,但是由於脫離了民族的主戰場,其音樂中心地位有所下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上海在音樂方面的影響又有所轉折。這將成為另文考察的內容。
Ⅶ 求一篇關於【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論文,3000字左右,請發[email protected]
http://www.docin.com/p-213193806.html
Ⅷ 音樂專業的進,急需一篇畢業論文 題目最好與中國現今音樂教育有關方面,八千字左右。
我給你寫 包過
Ⅸ 音樂論文題目有哪些,關於曲譜分析的
我也寫的柴可夫斯基方面的文章,題目是《從鋼琴套曲《四季》看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風格》,感覺還是挺費勁的,不過還好當時學長給的秦文網,很快就發我了,專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