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權利與義務論文的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權利與義務論文的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8 03:57:02

㈠ 哪位高手幫我寫一個開題報告論文題目是國家權利與公民權利的意義

道德權利的在公民社會中的表現

摘要:公民道德相對於傳統社會的「臣民道德」來說,是一種新的道德范型,因為它反映了公民社會生活的實質:個人權利的法律保障和人格上的人人平等。以公民為主體的現代社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本身代表著一種歷史道德的進步,因為它使人擺脫了「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關系」,從而實現了對公民權利的確立和「個性的自由」。因此,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保障公民權利來達到要求公民履行相應義務的目的。只有正確認識公民社會權力本位的性質,才能了解公民道德的實質性內容;只有明確了公民道德的核心,才能有效地開展公民道德建設。 一、道德權利:公民道德的題中之義 「公民」(citizen)這一概念來源於古希臘的城邦制國家,其原意就是「市民」。在古希臘,公民就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他們著重從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來界定公民權利。對古希臘人而言,權利就是參與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的資格,公民權利主要是政治權利,它是公民社會的根本。而在古羅馬時期的公民,則強調法律對公民個人和公民團體利益的保障,特別看重個人私有權或公民權利的私人性,這對近代以來西方公民權概念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從自然法的理論出發,把公民權看成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自由平等權利,而在社會中實現這種自由平等,就必須使國家保障人們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動。資產階級在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之後,就以憲法的形式確認了「人人平等」和「主權在民」的原則。全體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國家的主人,因而也是國家的公民,所以,在西方形成了「公民意識即權利意識」的傳統。 中國傳統社會基本上是屬於臣民社會,即沒有實現國家與社會、個人的分離,個人是從屬於國家的,是國家中的「子民」,沒有產生類似於西方的公民概念。臣民社會的基本構架是單向度的國家權利與個人義務,即國家擁有無限度的權力,而個人則有盡不完的義務,從「五倫」「十義」到「三綱五常」,都是義務性規范。中國傳統社會的封建專製造成了權利與義務的嚴重失衡,而這種失衡反過來又強化了封建的專制統治。因為一個社會的人民,如果沒有權利意識,就沒有自保意識;沒有自保意識,就只能企盼「青天大老爺」的出現,統治者就可以為所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意味著中國進入了一個真正保障公民權益的社會,人民成了真正的主人。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左」的思想路線以及計劃經濟的影響,我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范項目「法治社會中的德治問題研究」(01JA72004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建華(1959——)男,湖南桃江人,哲學博士,中南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周蓉(1979——)女,湖南衡陽人,中南大學哲學系在讀碩士研究生。 們對公民社會的特性缺泛應有的認識,甚至出現過公民權利普遍遭踐踏的局面。因為經濟上的高度計劃性指令和政治上的絕對服從,使得在道德生活領域也是主體性喪失,尤其是無權利可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的主體意識日益增強,不僅在法的意識上而且在倫理意識上,都明確了權利意識。現代法把保障公民的權利看作是法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在這個意義上,它是與現代社會的公民倫理意識相一致的。所以公民的權利意識,不但是公民社會的法治基礎,也是最基本的倫理要求。 權利精神作為一種倫理精神,首先體現著保持個體人格之獨立性。現代文化環境使個體人格通過法律權利的保障而從社會整合中獨立出來。在依法治國中,不管是與自然人人格相關的一些權利諸如人格權、生命權、健康權、婚姻自主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擇業自主權等,還是和法人人格相關的一些權利如企業(公司)名稱權、所有權(經營權)、產品的商標權等都以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下來。這些權利規定,從本質上講是使各種法律主體更加個體化,突出其個體存在及其能量的釋放,從而也使個體在法律權利的營養中健康成長、發展壯大。可見,倘沒有法律權利的營養,則自然人與法人便無法以獨立的人格生存和發展,從而也很難保持個體人格之獨立性。 其次,權利精神體現人的尊嚴實現和人格的完善。權利的道德意義就在於依據道德應該得到的東西,是作為道德主體的人應享有的道德自由、利益和對待,包括道德選擇的自由,人們在一定道德關系中的地位、尊嚴和受惠性以及道德行為的公正評價。從而使道德主體因行為高尚動機和社會的公正評價而產生生命崇高感,產生被尊重的愉悅和滿足感。R·馮·耶林在《為權利而斗爭》中舉例說,一個英國遊客為了保衛古老的英格蘭權利,為抵制旅店老闆和車夫的過分要求,寧願為此花費十倍於他被索要的錢財,也要討個公道,索回自身在精神上的利得。這樣的爭權利難道不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懷嗎?相反,在侵權者面前一味地容忍退讓或者任意地割讓權利,盡管也可以說是「自我犧牲」行為,但決不屬於高尚的道德精神,而是出賣或犧牲公正的卑鄙!權利的品德和作風不僅直接表現為對他人權利的尊重,還表現為對肆意侵犯權利現象的反抗和斗爭。一個人對自身正當權益的追求本身就是對善的、幸福的期待和嚮往。而如果他是出於對肆意剝奪自身權利行為的反抗,那麼他就具有抗惡的意義,從而道出了「為權利而斗爭」——權利精神的道德意義之所在。 再次,權利精神體現一種平等。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法治價值中始終是相互的、對應的。無論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在法律規范中,既不存在沒有權利的義務,也不存在沒有義務的權利。權利與義務作為一定社會利益的體現,共同擔負著對個體行為的評價功能。當法律分配義務時,這些義務必須是從權利中合理地被引申出來的。凡不以權利為前提的義務都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可見,依法治國過程中的權利精神內在地蘊涵自主、平等、自由等道德要素,放射著崇高的道德之光。 當然,作為公民道德核心內容的權利意識,不僅是指對自身權益的維護,更重要的是要明確,尊重和維護他人權利是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現代法之所以把權利作為一種道德資格來確認,就在於它有著要求他人或社會給予尊重和保障的內在因素。公民的權利是法律所規定的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也是國家政府及其法律應該保障的權利。法律保障公民的權利,首先在於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因為權利就是主體人的自由,就是主體人格的客觀化,對權利的侵害就是對主體人格尊嚴與自由的侵害。若人們對權利侵害置若罔聞,甚至忍氣吞聲,那以主體性人格的權利為基礎的法律秩序就難以建立起來,現代社會的德治也就缺乏最基本的條件。因此,對權利的維護與對義務的承擔,在公民社會里應當是對等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民主權利,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獲取正當的物質利益,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

㈡ 以權利與義務為話題寫一篇論文

權利看每個人怎麼去詮釋它 ,有的人很喜歡那種統治感,就像有權利的人會很唯我 希望思想上他的思想是最統一 最全面的希望所有人都被他統治 有些強勢吧 喜歡那種主導感 ,就是潛在的他就有控制的慾望,希望掌控 希望大家是繞著他主導的權利,而義務 有時候會是一種責任,就是需要去盡責做什麼,達到一個大家所希望的 看到的 一個領導者 而不是去控制

㈢ 以 在職場中如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為題目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論文

行使職權利履行
具體義務
具體分析

㈣ 求思修論文2000字,不要復制粘貼的,題目是(結合你的實際,談談你對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理解)

既然已復經有題目了,那麼制你就根據這個題目來先寫出一個簡單的大綱,後面再根據大綱寫出整篇論文即可。當然在寫的的過程中,自己要收集相關的素材啦。也有簡單的方法,去通關論文網,找別人幫忙。論文還是自己寫,這個相似率很低,通過率能更高,如果寫好了,不知道整體構架好不好,排版好不好,也可以去通關論文網,幫忙修改。祝你好運~

㈤ 用法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寫一篇論文

法律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其最主要的精神是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 .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我們在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 ,以社會主義法 律為武器,扞衛 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 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
一、權利與義務的概念
所謂權利,就是指在一定社會關系中,權利主體所擁有的、正當的行為自由與行為控制。所謂義務,就是指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義務主體應當根據權利主體的要求而必須進行的行為約束。
二、權利與義務問題的提出
(一)簡單說說什麼是法律
我們應當知道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於法律上而提出的。每一項法律都有其適用范圍,適用的對象、群體,那麼適用者本身就擁有的權利和義務,二者是相對的。在討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之前,我們首先應當明確什麼是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與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從法律的定義我們也可看到明顯的「權利」與「義務」的字眼,這充分說明在法律中權利與義務的重要性。本文所要討論的正是關於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如何正確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我們如何去看待。當今時代是一個法制的社會,我們處處強調依法治國,無論對於社會、某一社會組織,尤其是個體公民,權利與義務是絕對離不開的。因此說「在一定意義上說,法律社會是一個契約社會,無論進行日常生活還是從事經濟交往,締結契約都不可避免」.我們以一種不太恰當的方式來打比方,將法律比作是契約或是一紙合同,那麼簽約雙方都應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你既要給對方應有的權利,給其實惠,但對方又必須去履行相應的義務,這樣基礎上的一份「契約」才會顯現其公平。
(二)簡單的說說權利與義務
當今社會,我們崇尚法律,並且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法律,但縱觀每一種法律,都脫離不了權利與義務,這再一次說明了法律中權利與義務的重要性。從字面上看,法律中的權利與義務很抽象,即使你肯查字典,找到有關「權利」與「義務」的概念,我想也未必能完完全全把它理解,還是會很抽象。「權利」與「權力」不同,「權利」的「利」顯然要代表利益,與人本身息息相關。而義務本身卻是要我們履行的。至於權利與義務接下來我們會詳細論述。
三、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論述
(一)權利和義務對立統一
(二)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
(三)權利和義務相互獨立
(四)權利與義務在一定條件下互為對應
四、正確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觀念
我們要明確我們應履行的義務和應享有的權利,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指導我們公民的行為與活動,維護社會秩序,促進依法治國。法律是神聖與庄嚴的,而在法律范圍內的權利與義務是十分重要的,通過把握和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對於國家、集體和個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符合現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㈥ 法律權利與義務論文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然而,根據管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毆、偷竊敲詐。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真心地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後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有的同學認為如今是追求個性化的社會,如果被學校這個規那個矩束縛,不利於自己發展,作了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學校沒有了校規校紀,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何保障?一個從小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與習慣的人,長大了很難說他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 有人說「掌握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是跨入21世紀的名片,而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才是跨入21世紀的通行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務是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學法才能明確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四化建設的生力軍。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的狀況如何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關系極大,青少年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養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廣大青少年都想成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須健康的成長。由於青少年年齡小,閱歷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容易沖動,特別是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容易失去理智,導致違法犯罪。因此,為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犯罪,就需要對青少年進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能懂法、守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養成守法習慣,培養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能力。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運用好這個權利,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認清和揭露違法犯罪行為。
遵紀守法,學法護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是守法的基礎,青少年時代是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強、自尊、自重、自愛,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