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27 20:18:41

⑴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開題報告國內外研究現狀

態度決復定一切。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教學准備工作;第一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第二認真鑽研教材,領會教材意圖,靈活巧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要鑽研教法學法,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課後認真反思總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完美的課堂教學效果。

⑵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節奏開題報告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僅要有精確的內容,精湛的形式,精巧的方法,精美的語言,精當的引導和精密回的整答合,還必須有變化有致、和諧流暢的節奏來調度,方能使它像一首優美的樂章那樣,每一個跳動的音符,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悅.數學課堂教學也要有節奏,適度的課堂節奏能自始至終牽動學生的注意力,維系學生的熱情,使課堂教學跌宕起伏,從而輕松愉快地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一、數學課堂教學節奏的優化好的方法能將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教學環節酸蠶竄聯起來,使整堂課環環相扣,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 、教學任務和目標、學生的基本情況,在教學方法上以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綜合智能活動取代單一、乏味的你說我聽的「灌注」,在方法上既要運用比如限時口算,奪紅旗,開火車,搶答案等手段,以及教師短促的語言,嚴肅的表情來營造緊張的課堂氣氛,又要運用講故事,課中操以及幽默的語言,活潑的表情,讓學生時時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鮮好奇感,讓他們的思維不斷得到調整,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任何講課中 ,學生們都能輕易地記住開頭、結尾和任何一個激-發他們想像的突出例子.經常的「 狀態變換」,這就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興奮狀態,也就為課堂節奏提供了可能.

⑶ 求一篇開題報告 小學數學探究教學的策略

探究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不僅有特定的形式,而且蘊涵著代表其特質的教學精神。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探究教學往往存在著許多問題,深入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必將有助於探究教學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使課堂教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 探究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 有探究教學的程序,卻沒能體現其精神實質

探究教學有著不同於其他教學方式的實施程序。一些教師在採用探究教學時,整個程序雖然沒有缺少一個環節,但教師為了讓學生盡快學到知識,每個環節僅僅匆匆帶過。教師心目中所關注的仍然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掌握知識點。知識目標雖是探究教學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但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是否獲得了深刻的情感體念、態度生成乃至整個生命的成長與發展。如果教師形式上採用探究教學,而關注的仍是知識的掌握,而非學生完整的生命成長,那麼探究教學就失去了其重要的精神內涵。

2、 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卻沒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採用探究教學的課堂上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給了學生探究的時間,讓學生經歷整個探究的環節,但整個過程,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意圖,遵循教師制定的方案,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得出教師想要的結論。教師每一歩都牢牢掌握著教學的支配權,學生自主的空間非常狹小,幾乎沒有自己做決策的機會和權利。在這樣的探究教學中,學生有探究的時間卻無自主的空間。而喚發學生自主學習是探究教學的基本精神所在。探究教學不是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知識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其出發點就在於喚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自主性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究中自己去質疑、判斷、分析、比較和概括,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自主選擇、自我擔當。

3、主張學生自己探究,卻不能善等學生的差異

探究教學是讓每個學生自己去經歷、體驗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有與眾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一方面,他們的探究過程與教師設想的會有差距,畢竟學生與教師在觀察現象、思考問題、分析決策等方面存在差異;另一方面,由於不同學生在學習需要、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學習優勢方面各不一樣,因而每個學生的具體探究過程以及從中獲得的體驗也就各不相同。然而,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忽視這些差異,要求所有的學生按照自己的設想,在同樣的時間內採用同樣的方法、以同樣的速度找到同樣的答案,達到同樣的水平。當學生得出與教師意見不一致的答案時,教師總是急於否定強求一律;當學生用各自的方式與路徑進行探究時,教師不能信賴、接納、期待每一個學生,而只是把賞識的目光投向其心目中的「優等生」。

4、 主張學生自己探究,卻不能寬容學生的失誤

一些教師在採用探究教學時,雖然給了學生嘗試探究的機會,但對學生的失誤卻缺少寬容。因為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尋找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疑問、困難和障礙,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甚至會出現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卻找不到確切答案的現象。然而也正是這個過程給了學生從錯誤、挫折和彎路中學習的機會。教師的寬容能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有一種心理安全感,願意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而不用擔心被挖苦、嘲笑;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即使在探究中遭遇失敗也相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會成功。寬容能增添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們感到自己有價值、被尊重,從而願意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即使任務艱巨也不畏懼、退縮。若是教師缺少寬容,不僅會使學生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知識的機會,而且會使學生喪失質疑問難的勇氣和積極探索的慾望。

二、 實施探究教學的策略引領

課堂中探究教學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為:「問題—探究—反思」。它們有相對的靈活性,既可以貫穿於整節課中,也可以體現在某個教學環節內,多次循環使用。在此程序中,教的活動包括組織學習活動,促進思維開展,喚醒學生潛能等;學的活動包括觀察、操作、猜想、聯想、推理、交流等。如何使以上教學活動能得到有效實施,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 創設問題情境,增強探究動力

有問題才會激起思維的碰撞和交流。任何問題的出現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或「沖突」,將他們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問題意識,激發認識沖突。小學數學大多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習內容採取背景化和豐富化的處理,為數學知識找到緊密聯系的「原型」,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經驗來理解數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創設問題情境要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吊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活動,提出的問題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且明確具體,富有啟發性;要努力選擇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時代氣息的、具有引發思考懸念的內容,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但要避免夾雜無關的內容和「無病呻吟」的思想教育。

2、 提供活動時空,優化探究環節

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活動時空是課堂探究教學的中心環節。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以及探究活動本身質量高低與否,直接影響著課堂探究學習的優劣。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提供探究材料。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總想通過動手觸摸等手段來達到探索周圍環境的目的,並在探索的同時產生一種與周圍的人進行交流及與同伴分享發現所帶來喜悅的強烈願望。事實上,必要的材料是激發、引起探究經歷的一種有效載體。為此,教師要注重選擇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具有多方面聯系的材料,以便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探究,使學生從一些較為復雜的材料或信息中,親歷探究過程並發現規律。

(2)確定探究形式。數學課堂探究性活動的形式一般有:A、學生獨立探究。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念,以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進行探究和發現,對探究的問題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數學知識,而是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增強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B、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個體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對某些問題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再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小組或班集體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探究過程,滿足自我表現的慾望,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挖掘和整合教學資源,通過師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升華,思維在交流中互融,成果在交流中分享。

(3) 選擇探究方法。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運用:A、操作引探。通過創設富有挑戰性的、能激起學生探究慾望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動手、動口、動腦的操作活動,從而建立概念、發現規律、啟迪思維、感悟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程序為:問題-操作-發現-結論。B、猜想驗證。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材料,對數學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尋找方法,合理論證;親歷論證過程,體驗「冒險、創造、發現」的喜悅,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啟蒙。活動程序為:問題-猜想(假設)-論證-結論-評估與交流。C、觀察歸納。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整理、分類、觀察和自組算式等,從大量的具體事例中歸納和發現事物的一般規律。通過這樣的探索與發現、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等一系列思維活動,使學生掌握探尋客觀世界某些規律的思想方法。活動的程序為:舉例-觀察-歸納-驗證。D、類比聯想。讓學生通過類比及聯想的思維方法,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數學原理和方法,進而推演出結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活動的程序為:提供舊知-聯想遷移-驗證結論。

3、 經常評價反思,感受探究活力

學習數學也是一種體驗活動。為此,提供足夠的時空讓學生去反思和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1) 小組評價。在交流過程中,可以經常問學生:「你對其他同學的探究成果如何評價?」等,以此引導學生開展積極評價。這樣,一方面可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進學生在認同、批判不同觀點的過程中學會欣賞、接納他人,學會評價,形成健全的人格。

(2)自我反思。即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審視和反省:我是怎樣進行探究的?有哪些收獲和體會?還有哪些疑惑?這種審視和反省,是學生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饋,進而根據反饋信息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調節。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於自己深刻認識所經歷的各個過程和步驟,形成認知結構,總結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自我調控的意識和能力,增強主體意識,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總之,探究教學其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會求知;分析問題、動手實踐、解決問題;敢於發問、敢於探究、學會發展;參與競爭、努力超越、學會生存。

⑷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是先寫開題報告還是實施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准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已的對話,個人與別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系、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別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小學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 個案研究法。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片斷或者學生某一發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2. 2.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3. 3.調查研究法。將實驗班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與研究過程中、研究結束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4. 4、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關注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將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5. 5、觀察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6. 六、課題的實施保證

  7. 1、本課題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市教科院領導,研究中心指導教師為主體的課題組,承擔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務。

  8. 2、開題會後,各子課題組進一步明確選題,明確研究內容和目標,在課題組的統一指導下,認真完成課題組分配的各項任務。

⑸ 如何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具的作用開題報告

問題的描述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要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⑹ 如何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一、精心備課是組織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的教學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無價值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血肉和骨幹,只有課前精心的准備,在課堂40分鍾里才能經受住學生的考驗,才能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否則,教師會應接不暇,手忙腳亂。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課前要了解到學生對圓有無直接或間接的認識,學生是否會用圓規畫圓。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沒有將用圓規畫圓作為重點,而是適當地把他們引領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畫指定大小的圓。
課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間。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做到粗中有細,富有彈性。所謂的「粗」是指明確需要實現的三維目標,描述出課堂情景的大體輪廓,在各環節為學生的互動生成留下足夠的空間。所謂的「細」,也就是預想每個環節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學生可能產生哪些不同的思維,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如我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為感悟0.2與0.20大小相等時,出示了一個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紙,其中20格塗了顏色,教師用一個問題「可以用哪個小數來表示?」讓學生在說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們的意義是不同的。這樣的預設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想像、思維獲取新知,這樣的學習不是更有效嗎?
二、組織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
教學中,要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樹立全新的課程目標意識,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課程功能,滿足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並在自主建構中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判斷題「圓柱的側面展開後一定是個長方形」時,我把這道題交給學生討論,讓學生為自己的結論尋找足夠的證據。學生在翻閱書本、低聲討論後,自然分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組。爭論開始了,認為正確的同學提出,書上就是這樣說的:「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就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認為錯誤的同學提出,圓柱的側面展開也可能是個正方形,練習冊上就有這樣的題。認為正確的同學反駁: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所以展開後還是長方形。大家的意見開始趨於一致,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這時有一個同學發表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圓柱側面展開後也有可能是個平行四邊形。他同時展示了他用紙做的圓柱側面,果然是個平行四邊形。受他的啟發,有的同學還提出: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可能是個不規則的圖形。
其實,每個同學的判斷都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所以有不同的看法。圓柱的側面如果沿著一條高展開,就會成為一個長方形;如果不沿高展開,而是沿著一條斜線或曲線展開,就會是平行四邊形或不規則圖形。我想關於這道題的對錯己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了,重要的是教學的三維目標已經得到了彰顯。
三、注重激勵評價,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手段
由於傳統教育長期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來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長此以往,在有意無意間泯滅了學生的好奇心,壓抑和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越來越多地運用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創新和實踐、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教學中,我們要從多方面進行正確、肯定的評價,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獲得「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成功」的感受,從而嘗到「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樂趣。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學生積極地動腦、動手,探索出圓周長與圓直徑的關系,為計算圓的周長打下基礎。教師激勵道:「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這個關系並計算出圓周率。同學們經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規律,你們真是當代的小祖沖之。」這樣的評價,其實就是用數學語言與學生進行了很好的交流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一,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飽滿的熱情,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對待每一節課,准確的把握新課程標准,強化目標意識,積極自覺的促進自己的觀念轉變,就一定能實現組織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目標,更好地提高40分鍾的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⑺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研究開題報告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專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屬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指出:課堂練習不能局限於鞏固知識、操作技能和對常規問題的解決,應有注重預感實驗、嘗試、歸納、猜想、類比等非形式推理的問題,有條件不完備、解題策略多樣或結論不確定的開放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