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寫這個題目的話首先必須得討論網路成癮的分類,比如對Pornography(沒法用中文,會被過濾- -b)、新聞信息、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網購、博客、網上賭博(這個國內還不常見)的過度使用甚至成癮,大學生群體常見的成癮又是其中哪幾類。
可以討論的問題:
1. 大學生表現出的網路成癮偏向哪一范疇?濫用(Overuse)?成癮(Addiction)? 還是行為障礙(Disorder)?
2. 如果偏向行為障礙的話,那網路成癮能不能套用現有的行為障礙分析模型,比如精神障礙分析統計模型(DSM-IV)。當然,你最好是說能,不然的話還得自己提出個分析模型出來...
3. 如果偏向成癮的話,那應該歸類於物質成癮(比如酒精、葯物)還是非物質成癮(行為成癮);
4. 大學生與普通人相比在網路成癮方面是不是有明顯的易感性差異(需要統計數據);或者大學生群體內是否存在易感性差異(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等);
5. 這種濫用或者行為障礙在大學生群體中主要體現出哪些症狀---是不是普遍存在抑鬱、焦慮、強迫行為等。
6. 網路成癮的預防和治療:比如能不能基於校園網採用內容控制軟體(例如對搜索引擎的檢索結果進行過濾)預防其中幾類,或者能不能採用認知行為療法等方法進行治療,這方面可以侃侃正面強化、負面強化和懲罰湊字數。
換題的話就愛莫能助了,畢竟網路成癮涉及分類太多,而且很多定義都有爭議,所以一時也想不出有什麼好題目。
Ⅱ 「新聞學概論」論文
00653 中國新聞事業史 2003年07月試卷
00653 中國新聞事業史 2003年04月試卷
00653 中國新聞事業史 2002年07月試卷
00653 中國新聞事業史 2002年04月試卷
00654 新聞采訪寫作 2004年01月試卷
00654 新聞采訪寫作 2003年10月試卷
00654 新聞采訪寫作 2003年01月試卷
00654 新聞采訪寫作 2002年10月試卷
00654 新聞采訪寫作 2002年01月試卷
00654 新聞采訪寫作 2001年10月試卷
00655 報紙(新聞)編輯 2004年01月試卷
00655 報紙(新聞)編輯 2003年10月試卷
00655 報紙(新聞)編輯 2003年01月試卷
00655 報紙(新聞)編輯 2002年10月試卷
00655 報紙(新聞)編輯 2002年01月試卷
00655 報紙(新聞)編輯 2001年10月試卷
00656 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 2004年01月試卷
00656 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 2003年10月試卷
00656 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 2003年01月試卷
00656 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 2002年10月試卷
00656 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 2002年01月試卷
00656 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 2001年10月試卷
00657 新聞心理學 2004年01月試卷
00657 新聞心理學 2003年10月試卷
00657 新聞心理學 2003年01月試卷
00657 新聞心理學 2002年10月試卷
00657 新聞心理學 2002年01月試卷
00657 新聞心理學 2001年10月試卷
00658 新聞評論寫作 2003年07月試卷
00658 新聞評論寫作 2003年04月試卷
00658 新聞評論寫作 2002年07月試卷
00658 新聞評論寫作 2002年04月試卷
00659 新聞攝影 2004年01月試卷
00659 新聞攝影 2003年10月試卷
00659 新聞攝影 2003年01月試卷
00659 新聞攝影 2002年10月試卷
00659 新聞攝影 2002年01月試卷
00659 新聞攝影 2001年10月試卷
00660 外國新聞事業史 2004年01月試卷
00660 外國新聞事業史 2003年10月試卷
00660 外國新聞事業史 2003年01月試卷
00660 外國新聞事業史 2002年10月試卷
00660 外國新聞事業史 2002年01月試卷
00660 外國新聞事業史 2001年10月試卷
00661 中外新聞作品研究 2003年07月試卷
00661 中外新聞作品研究 2003年04月試卷
00661 中外新聞作品研究 2002年07月試卷
00661 中外新聞作品研究 2002年04月試卷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 2004年01月試卷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 2003年10月試卷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 2003年01月試卷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 2002年10月試卷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 2002年01月試卷
00662 新聞事業管理
http://www.nhbx.com/jx/zk_test.asp
Ⅲ 急求一篇關於新聞心理學概論的論文 2000字 謝謝了
看到這個標題,我首先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麽要從受眾角度去看傳者心理?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清楚的了解受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眾與傳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所謂受眾就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第四媒體網路的興起使得受眾的范圍越來越大了。自大眾傳播學成為一門科學以來,誰是新聞傳播活動的中心,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和討論的焦點之一。早期的傳播學者從宣傳的角度出發,先後提出了「槍彈論」、「強效果論」等理論,其實質就是把受眾看作是被動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顯,在這些理論中傳者是居於中心地位的。隨著研究的發展,傳播學者們發現受眾並不是單純的、被動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質的,不同的受眾對於同一傳播信息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開始受到重視。受眾是積極主動的信息尋受者,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尋求各種信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受眾對於外來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受眾的這些特徵,對信息傳播的過程與效果具有制約作用。
那麼傳者又包括哪些呢?原來的傳者單指媒介從業人員,主要是指新聞傳播機構、媒介管理者與媒介傳播者即那些從事最基本的采編、製作和播出如記者、編輯、導演、製片人和新聞主播等一線工作的從業人員。但是隨著第四媒體的介入,新聞傳播不再是新聞媒體(傳者)的專利。由於網際網路的獨特功能,使許多的機構和個人進入到了新聞傳播的行列之中,成為了新的傳者,而他們原來也可能是受眾,所以我認為新聞的傳者與受眾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那麼如何分析傳者的心理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報紙上有些長篇大論,整篇報道很難找出哪裡是重點,過分的渲染細節,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讀者看了就煩,這就是因為新聞傳者,在傳播過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點,登長點,他們總是認為說的多,說的長,就是比說的少,說的短好。如果他們明白受眾心理就會知道,其實未必總是如此。有的時候說的過多,過長,受眾反而產生逆反心理,這叫做「過猶不及」。
再比如《人民日報》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視「不流血死亡」》一文,為說明塵肺病、化學品中毒、鉛塵污染、非電力輻射、振動和雜訊污染等職業危害對職工生命的嚴重威脅,作者不惜筆墨詳盡地列舉了河南省1997~2001年塵肺病的發病情況分析、河南省職業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對用人單位進行維護勞動者職業病衛生權利狀況的調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職業病危害企業使用農民工情況的調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國性的數據。報道中,數據詳實,並且作者竭力去強調這些數據來源的不容置疑的權威性。那我們來分析下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聞報道中大段引出權威性數據,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傳者的意圖,有效的影響我們受眾的態度,因為從受眾角度看,一般越是權威人士的發言,越是可信,所以傳者利用受眾這樣的心理,經常在報道中引用權威的數據,讓讀者信服,盡管那些數據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還有一些娛樂八卦周刊,他們為什麽能存在呢,盡管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風捉影,毫無權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眾去相信,這是因為那些傳者,利用了讀者的興趣,原因就是人們有一種願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對象的傾向,因而更容易贊同他們的觀點,這就是所謂的「明星效應」。其次,根據認知平衡理論,當人們對問題所抱的態度與自己所喜歡的人相一致時,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娛樂記者,充分利用讀者這樣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眾接受他們的信息,這就是他們的動機,再加上,即使受眾不相信,但是有關喜歡的偶像的信息,他們也會立刻充滿興趣而去閱讀。
另外針對近年來互聯網上開始流行的非專業人士的傳者,他們的心理又如何呢?這一類人大多是從受眾轉變為傳者,他們傳播的意圖無非是想擴大群體,即希望大多數人認可他們所認可的觀點。還有一類惡意在網上散播謠言虛構事實,那些人的心理,我看來有可能是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3線演員,在網上大爆與某某導演的「潛規則」,之後,立即身價大漲,接受媒體采訪,這類人應該是為了出名。也有的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幫忙,引起社會的重視,這一類多半是遇到的極大麻煩的人,為了更好的得到幫助,和解決的辦法,利用網路媒體傳達信息,希望被更多人聽到,從而獲得最大,最多的幫助。
Ⅳ 求新聞心理學小論文一篇
自己寫啊!不要指望別人嘛!況且就算請槍手,你的懸賞也太少了吧
Ⅳ 寫一篇關於新聞心理學的論文,2000字
看到這個標題,我首先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麽要從受眾角度去看傳者心理?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清楚的了解受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眾與傳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所謂受眾就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第四媒體網路的興起使得受眾的范圍越來越大了。自大眾傳播學成為一門科學以來,誰是新聞傳播活動的中心,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和討論的焦點之一。早期的傳播學者從宣傳的角度出發,先後提出了「槍彈論」、「強效果論」等理論,其實質就是把受眾看作是被動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顯,在這些理論中傳者是居於中心地位的。隨著研究的發展,傳播學者們發現受眾並不是單純的、被動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質的,不同的受眾對於同一傳播信息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開始受到重視。受眾是積極主動的信息尋受者,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尋求各種信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受眾對於外來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受眾的這些特徵,對信息傳播的過程與效果具有制約作用。 那麼傳者又包括哪些呢?原來的傳者單指媒介從業人員,主要是指新聞傳播機構、媒介管理者與媒介傳播者即那些從事最基本的采編、製作和播出如記者、編輯、導演、製片人和新聞主播等一線工作的從業人員。但是隨著第四媒體的介入,新聞傳播不再是新聞媒體(傳者)的"專利"。由於網際網路的獨特功能,使許多的機構和個人進入到了新聞傳播的行列之中,成為了新的傳者,而他們原來也可能是受眾,所以我認為新聞的傳者與受眾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那麼如何分析傳者的心理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報紙上有些長篇大論,整篇報道很難找出哪裡是重點,過分的渲染細節,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讀者看了就煩,這就是因為新聞傳者,在傳播過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點,登長點,他們總是認為說的多,說的長,就是比說的少,說的短好。如果他們明白受眾心理就會知道,其實未必總是如此。有的時候說的過多,過長,受眾反而產生逆反心理,這叫做「過猶不及」。 再比如《人民日報》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視「不流血死亡」》一文,為說明塵肺病、化學品中毒、鉛塵污染、非電力輻射、振動和雜訊污染等職業危害對職工生命的嚴重威脅,作者不惜筆墨詳盡地列舉了河南省1997~2001年塵肺病的發病情況分析、河南省職業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對用人單位進行維護勞動者職業病衛生權利狀況的調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職業病危害企業使用農民工情況的調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國性的數據。報道中,數據詳實,並且作者竭力去強調這些數據來源的不容置疑的權威性。那我們來分析下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聞報道中大段引出權威性數據,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傳者的意圖,有效的影響我們受眾的態度,因為從受眾角度看,一般越是權威人士的發言,越是可信,所以傳者利用受眾這樣的心理,經常在報道中引用權威的數據,讓讀者信服,盡管那些數據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還有一些娛樂八卦周刊,他們為什麽能存在呢,盡管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風捉影,毫無權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眾去相信,這是因為那些傳者,利用了讀者的興趣,原因就是人們有一種願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對象的傾向,因而更容易贊同他們的觀點,這就是所謂的「明星效應」。其次,根據認知平衡理論,當人們對問題所抱的態度與自己所喜歡的人相一致時,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娛樂記者,充分利用讀者這樣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眾接受他們的信息,這就是他們的動機,再加上,即使受眾不相信,但是有關喜歡的偶像的信息,他們也會立刻充滿興趣而去閱讀。 另外針對近年來互聯網上開始流行的非專業人士的傳者,他們的心理又如何呢?這一類人大多是從受眾轉變為傳者,他們傳播的意圖無非是想擴大群體,即希望大多數人認可他們所認可的觀點。還有一類惡意在網上散播謠言虛構事實,那些人的心理,我看來有可能是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3線演員,在網上大爆與某某導演的「潛規則」,之後,立即身價大漲,接受媒體采訪,這類人應該是為了出名。也有的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幫忙,引起社會的重視,這一類多半是遇到的極大麻煩的人,為了更好的得到幫助,和解決的辦法,利用網路媒體傳達信息,希望被更多人聽到,從而獲得最大,最多的幫助。
Ⅵ 求教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的論文題目及資料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摘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著心理健康,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著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衛生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則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
我們時常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六、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編 呂建國 四川大學出版社
《大學生心理輔導》主編 蘇巧榮 蘇林雁 浙江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教程》主編 王貴林 陳洵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Ⅶ 期末了,老師要求寫關於傳播心理學的論文,要有問卷,有結論的論文,能幫忙想幾個容易寫的論題嗎
嗯
最近有想過的幾個論題
利用微信做廣告的問題
新聞、產品等相信權威還是相信大眾
……在想的就是社會心理學的問題了。。。。想了都沒有查過= =。。。。一篇論文都沒寫。。。
Ⅷ 求關於新聞心理學的小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Ⅸ 新聞學專業的畢業論文選題方向如何定
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論 文 選 題
數碼影像時代新聞攝影的挑戰與對策
當前新聞攝影記者工作狀況調查與研究
新聞攝影記者職業特點研究
新聞攝影的內容與形式研究
當代政治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經濟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體育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文化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娛樂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教育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試析報紙發行量的信息不對稱性
淺論報紙發行定價與發行量的辨證關系
對《環球時報》經營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級黨報的廣告經營初探
試論電視新聞的傳播符號
網路新聞傳播中的圖片
論新聞傳播者的現代意識
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探析
我國數字電視發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國動畫產業發展思路探析
中國媒介購買公司發展歷程探究
電視公益廣告的創意分析
「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語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分析
細節對導語寫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國黨報生存策略分析
梁啟超新聞思想對當今傳媒的啟示
中外訃聞報道的對比分析
從"超級女聲"看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定位
從"制播分離"看電視媒體的經營策略
我國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啟超(或其他名報人)辦報思想研究
網路新聞目前發展中的瓶頸及對策
試論時評的發展脈絡及趨勢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改革研究
中國電腦游戲產業運營前景探析
博客現象研究
中國網路知識產權現象及前景分析
網路新聞編輯與報紙編輯比較分析
網路作品版權保護問題研究
中國網路電視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網路流媒體技術發展研究
報紙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電視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網路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媒體受眾心理的比較研究
針對受眾的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等個人特徵的傳播效果研究
論我國農村文化市場的構建與培育
對新聞娛樂化的辯證批判
專業頻道細分化與反細分化的競爭對策研究
論我國傳媒集團的產業與發展對策
新聞娛樂化現象探析
論方言電視節目的興起
報紙經濟報道的可讀性研究
科技報道中存在的非科學現象研究
《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研究
論網路傳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新時期典型報道發展研究
國內報紙新聞報道中的女性歧視問題研究
黨報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專業期刊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電視欄目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超級女聲"營銷得失論
試析經濟新聞的"物化"與"人化"
談新聞采寫中的人本理念
試析解讀新聞中的"解"
論工作通訊的"研究性"趨勢
新聞發現與綜合新聞
工作報道與時政新聞
電視新聞評論的媒介特徵與體裁特徵
試析生活服務類報紙的"看點"與品位
談文學期刊的時尚趨勢
論後發都市報競爭戰略
傳媒發展與媒介經營管理人才
大眾化報刊的定價策略分析
頻道品牌戰略與電視發展
網上消費群體和購買行為分析
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與整合
論采訪的技巧
評析新聞娛樂化現象
新聞標題中的語言藝術
新時期新聞評論的文風
本專業選題要求緊靠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選擇本專業或者相關專業進行論文書寫。以下選題供參考,希望大家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與寫作,特別強調的是本科選題不要太大。
001 記者社會責任論
002 評「用事實說話」
003 當前經濟報道得與失
004 論報刊的市場化
005 談報紙的批評報道
006 試論新聞的真實性
007 論新聞的指導性
008 試論報紙的服務功能
009 輿論引導之我見
010 試論報刊的輿論監督
011 新聞傳播效果論
012 馬恩新聞思想研究
013 毛澤東新聞思想研究
014 劉少奇新聞思想研究
015 近代新聞思想研究
016 晚報與日報比較談
017 論當前我國新聞記者的素質
018 中外新聞思想之比較
019 論新聞客觀性
020 新聞傳播技術和新聞報道
021 《都市快報》之我見
022 無產階級黨報的優良傳統
023 邵飄萍研究
024 韜奮研究
025 范長江研究
026 舊中國的網路全書??《申報》研究
027 浙江新聞史研究
028 建國以來新聞史專題研究
029 中國古代新聞傳播活動研究
030 邸報、京報、小報的研究
031 近代外報研究
032 維新報刊研究
033 近代新聞業務研究
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
035 五四時期新聞業務研究
036 《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研究
037 魯迅、鄒韜奮、范長江、斯諾現象研究
038 中共各個時期新聞事業研究
039 國民黨各個時期新聞政策研究
040 略論資產階級新聞自由的深遠意義
041 大眾化報紙研究
042 十九世紀廉價報紙成功的原因
043 美國著名報人和報紙研究
044 客觀報道、新新聞主義和精確新聞學評析
045 西方著名新聞媒介研究
046 略論西方報刊自由主義理論
047 簡評社會責任理論
048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的走向
049 西方報紙商業化(或壟斷化)之我見
050 試析魯珀特.默多克的經營特點
051 競爭中的美聯社(或路透社)
052 報紙與網路
053 新聞記者的調查研究
054 新聞采訪與一般調查研究異同論
055 記者的新聞敏感
056 試論記者的觀察
057 記者的道德修養
058 記者的知識結構
059 采訪心理學研究
060 試論記者工作的任務
061 采訪技術初探
062 略談采訪如何深化
063 記者的資料積累
064 名記者采寫經驗探討
065 略論新聞導語
066 新聞背景初探
067 新聞結構探討
068 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藝術
069 略論人物通訊
070 工作通訊寫作與創新
071 淺談通訊中的情節和細節
072 試論人物通訊中的情節與細節
073 試論新聞特寫
074 調查報告的特點和寫作研究
075 信息與新聞寫作
076 試論新聞語言
077 略論通訊的特徵及表現手法
078 新聞報告方式演進分析
079 科技新聞與人文關懷
080 通訊寫作新樣式初探
081 批評性事件淺議
082 試論「倒金字塔」結構在當今新聞寫作中重要作用及改進思路
083 重視自身規律,把握社會對信息需求的豐富性??對短新聞報道方式改革的一點思考
084 試探闡釋性報道中動態信息的契機作用和強化方式
085 發揮欄目優勢,「短、精、快」寫述評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專業知識、思辯能力、人情味??試論體育新聞的深度報道
087 科技報道主體的受眾意識對傳播效果的重要影響
088 對新聞背景的哲學思考及背景材料運用方式初探
089 試論訪談式報道之「觀點與材料結合」的獨特性
090 不同專業報道之背景材料運用原則比較談
091 復合型人才、專業化文筆??對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重要成功點之理解
092 專欄記者的哲學修養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辦報」
093 穆青「時代典型采寫思路」給今日記者的思考和啟示
094 訪談式專題報道發展前景及隱憂
095 試論評論的選題
096 評論寫作的情理與文采
097 談小言論的特點與寫作
098 報紙短評初探
099 報刊署名評論特色小論
100 試論評論語言的形象化
101 評論寫作論證的技法
102 略論雜文的形象性
103 王韜政論的特色
104 梁啟超的「時務體」風格芻議
105 試論新聞評論的歷史沿革
106 廣播電視評論專題研究
107 新聞編輯的功能
108 近幾年報紙版面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09 新聞編輯與受眾心理
110 集納專欄研究
111 試論編輯技巧
112 新聞標題製作的原則與藝術
113 編輯與作者關系研究
114 新形勢下新聞編輯素質的嬗變
115 網路傳播對新聞編輯的影響
116 編輯策劃研究
117 編輯與受眾關系研究
118 略論廣播新聞的優勢和弱點
119 試論廣播新聞的語言
120 采編播合一是廣播新聞改革的趨勢
121 電視新聞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122 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初探
123 試談電視節目主持人和主持人節目
124 電視新聞的聲畫合一與解說詞寫作
125 廣播電視輿論作用初探
126 廣播電視新聞現狀與趨勢
127 電視對社會文化與心理的影響
128 分析談話節目的語言特點
129 電視隱性采訪的是與非
130 電視評論節目的特點
131 論「焦點訪談」的權利與權力
132 廣播電視受眾觀念變化之我見
133 網路傳播對傳統媒介的影響
134 電視該如何加強節目的互動性
135 電視談話節目的人際性問題
136 形象性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137 電視評論節目的主客觀兼容性問題
138 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寫作特點研究
139 愛德華.默羅與現場直播
140 BBC的體制改革對公共廣播電視的意義
141 CNN對我們的啟迪
142 廣告學原理研究
143 廣告傳播研究
144 廣告運動研究
145 廣告策劃與創意
146 廣告心理學研究
147 廣告文案寫作
148 廣播電視廣告製作
149 廣告管理與廣告法規
150 消費行為學研究
151 市場營銷與廣告
152 廣告效果調查與測定
153 公共關系學專題研究
154 名牌戰略研究
155 電視廣告語言研究
156 中國廣告市場法要素關系現狀分析研究
157 21中國廣告發展趨勢研究
158 老年消費市場研究
159 廣告管理與廣告法制建設
160 公共汽車上的平面廣告研究
161 廣告中商品文化的傳承研究
162 從「不買的消費者」一說看廣告產品的定位
163 廣告內容的編排與人們的認知規則
164 閾下廣告的原理與應用
165 消費者的決策研究
166 廣告人的情感體驗與廣告作品的情感訴求
167 廣告效果測量方法之我見
168 自我意識與人際交往
169 群體壓力與采訪報道之方法
170 從眾心理與逆向思維
171 媒介公共關系研究
172 媒介受眾調查研究
173 公益廣告研究
174 媒介全員公共關系
175 新聞媒介形象的傳達
176 媒介形象的確立與塑造
177 報業經濟發展現狀研究
178 廣播電視業經濟現狀研究
179 傳媒集團化研究
180 傳媒組織管理研究
181 人力資源配置研究
182 傳媒領導人類型研究
183 我國媒體經營特色研究
184 西方傳媒集團發展歷史研究
185 中西媒體經營理念研究
186 媒體的壟斷與競爭
187 發行研究
188 媒體整合營銷戰略研究
189 傳媒現代化研究
190 中國傳媒大擴版、改版機制分析
191 產業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激勵機制
193 媒介定位與細分市場
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參考選題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
2、 如何從根本上保證新聞真實
3、 試論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的關系
4、 漫談記者修養的現實意義
5、 采訪對象訪前心理分析
6、 深入采訪中如何抓特點
7、 淺談新聞導語寫作
8、 重視新聞背景的交待
9、 消息中的現場描寫
10、典型報導--輿論的風向標
11、短新聞是信息時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訊特色研究
13、淺談工作通訊的指導性
14、新聞標題特色研究
15、現場短新聞的現場感
16、新聞評論的社會作用
17、無產階級新聞評論的特點
18、短評的特點和寫作
19、淺說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及影響
20、國際廣播和國際電視對當今全球的影響
21、著名女記者節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奧秘探析
22、編輯思想與報紙版面
23、編輯的自身建設和修養
24、談談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語言與受眾心理
26、地方企業報的發展趨勢
27、論突發性新聞照片的社會價值
28、攝影記者的業務素質
29、新聞照片的社會功能
30、四個媒介的廣告特性比較研究
31、廣播電視受眾的視聽心理分析
32、電視記者的創作思維
33、談廣播節目設置
34、關於廣播語言特色的探討
35、廣播節目編排藝術
36、論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素質
http://www.cimi.com.cn/ReadNews.asp?NewsID=486
Ⅹ 心理學與健康論文——大學生心理現狀分析 可從感知覺,自我意識,記憶,思維,情緒情感等任一角度寫3000字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