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與西方美學相關的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與西方美學相關的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7 14:02:11

① 有誰能提供一個好的西方文學的論文選題方向(論文題目),並且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如果能有大概得框架就

知網上有

② 求一篇關於西方美學史的論文

在西方美學史與藝術哲學中,形式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范疇,無論是在藝術創作中,還是在藝術鑒賞與審美活動中,形式美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里值得認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與藝術之本性相關聯的?尤其是進入現代,形式美不再局限於經典認識論中關於內容與形式的一般論述,這種探究對於藝術及其本性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嶄新的意義。

一、「美在於形式」的思想及其變化

作為重要的范疇,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學史與藝術哲學中極其關注的問題,同時這也是一個仁智各見、充滿紛爭的問題。關於什麼是形式的問題,源遠流長,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臘早期,又可後延至後現代思想家。盡管有著近似的問題域,但各個時期的觀點都是不同的,相互區分開來,這種區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變化。

1.古希臘:形式作為本質

古希臘的哲學家與美學家認為,美是形式,傾向於把形式作為美與藝術的本質。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藝術產生於數及其和諧,而這和諧就關涉形式的問題。柏拉圖將具體的美的事物與「美本身」區分開來,那麼,具體的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東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賦予和對美本身的摹仿,藝術則是摹仿的摹仿,與真理相隔三層。柏拉圖把形式分為內形式與外形式,這里的內形式指藝術觀念形態的形式,它規定藝術的本源和本質;而外形式則指摹仿自然萬物的外形,它是藝術的存在狀態的規定。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質料」兩種因素,在他看來,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體,由於形式,質料才能得以成為某確定的事物。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摹仿是所有藝術樣式的共同屬性,也是藝術與非藝術相區分的標志。當然不同的藝術樣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總之,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均認為,形式是萬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臘時期,還用「隱德來希」意指質料中的形式。在溫克爾曼看來,形式的美乃是希臘藝術家們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臘,關於美與藝術的觀念背後,諸神與理論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到了古羅馬時期,實用、功利之風盛行,總體而言,在美學思想上缺乏獨到的成就,雖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2.中世紀: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紀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上帝成為美與一切藝術的規定性,實踐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從而與古希臘重視現實生活相區分。從古代至中世紀,西方美學與藝術哲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學期的美學被納入神學之中,表現為柏拉圖學說、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思想的結合。普羅提諾強調了形式在美的產生過程中的作用。這一點正如克羅齊對他的評論中所說:「那麼,被表現為石塊的美不存在於石塊之中,而只存在於對它進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當形式完全被印在心靈里時,人工的東西比任何自然的東西都美」。[1]奧古斯丁是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與美學家,他一生的美學思想經歷了較大的變化。關於形式美的問題,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奧古斯丁基於亞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羅關於美的定義,認為美是整一或和諧,仍然堅持美在形式的傳統觀點。在扳依基督教以後,奧古斯丁從基督教神學的立場來看待美,他認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絕對美,無限美,是美的源泉。他還受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認為現實事物的美即和諧、秩序和整一,而這又歸根結底是一種數學關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於尺寸、形式與秩序,大有強調形式之傾向。與奧古斯丁一樣,托馬斯·阿奎那也是從神學出發來闡發其美學思想的。關於什麼是美的問題,他也認為,美首先在於形式。同時還認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無涉內容,不關聯慾念,沒有外在的實用目的。但丁繼承了阿奎那的神學與哲學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學美學的基本觀點,認為美在於各部分的秩序、和諧與鮮明。總之,這一時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傾向。

3.近代:純形式與先驗形式

近代美學時期是指從文藝復興延至十九世紀末,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始於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為美學中的一個獨立的范疇,並自覺地與理性地上升到藝術的本質的高度。自文藝復興始,人性得到了復甦與高揚,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這種理性是一種詩意(創造)理性而有別於古希臘的理論理性和中世紀的實踐理性。作為「美學之父」的鮑姆嘉通把美學規定為感性學,同時他也十分強調秩序、完整性與完美性。笛卡兒的哲學思想為近代思想奠定基礎,他力圖從主客體的認識關系來把握美。英國的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分別從各自的維度提出美學思想。作為德意志唯心主義美學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並闡發了他的「先驗形式」概念,認為審美無涉利害,與對象的存在和質料無關,美基於對象的形式,從此出發,康德把美與崇高相區分,認為與美基於形式不同,崇高是無形式的,因為它是混亂的、不規則的與無秩序的。在康德那裡,真、善、美之間有了明晰的分界,藝術也不等同於真理。康德為西方形式美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那麼理念作為內容,則感性顯現就屬於形式。在黑格爾那裡,美的藝術的領域屬於絕對心靈的領域,而自由是心靈的最高的定性。他說:「按照它的純粹形式的方面來說,自由首先就在於主體對和它自己對立的東西不是外來的,不覺得它是一種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對立的東西里發見它自己。」[2]黑格爾力圖從這種對立中去發現自由。總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為純粹的與先驗的方面。這種影響遠遠超出近代經驗主義美學關於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的思想。

4.現代:超越形式回歸存在

在現代,存在作為美的規定性,美學思想在存在之維度與境域上展開。同時西方形式美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如結構主義美學、分析美學與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等的產生。貝爾認為,一切視覺藝術都必然具有某種共同性質,沒有它,藝術就不成其為藝術,而藝術的這種「共同的性質」,在貝爾看來,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藝術在於創造這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於純形式,當然貝爾也沒有完全放棄形式,也有別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藝術與視知覺》中把美歸結為某種「力的結構」,認為組織良好的視覺形式可使人產生快感,一個藝術作品的實體就是它的視覺外現形式。以塞尚為代表的後期印象主義藝術既強調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現代美學傾向於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這種觀點也有自身的問題,難免被超越。馬克思的思想無疑屬於現代的,馬克思的美學思想無疑也是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或者說具有現代意義。「馬克思和其他現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爾對於近代思想的叛離是顛覆性的。這在於他們不僅將所謂的理性問題轉換成存在問題,而且也給真善美、知意情等一個存在論的基礎,由此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作為哲學體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義。」[3]由此,關於美與藝術的一些根本問題已走出傳統的限制,進入存在領域。

5.後現代:形式的解構

由現代轉向後現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發展使然,在這一思想的歷程中,思想的規定性由存在變成了語言。後現代消解了近現代的審美理念與藝術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徵是解構性的,表現為不確定性、零散性、非原則性、無深度性等。如果說,現代美學還在存在境域中關注形式的話,那麼後現代主義則堅持強烈的反形式傾向。在利奧塔看來,「後現代應該是一種情形,它不再從完美的形式獲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來集體分離鄉愁的緬懷。」[4]後現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對精神、終級關懷、真理、美善之類超越價值感興趣,而是轉向開放的、暫定的、離散的、不確定的形式。在後現代思想中,傳統的審美標准與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義。藝術與非藝術、美與非美之間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區分,從而導致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風格,即文化、文學、美學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學與反美學,而復制、消費和無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為時尚。後現代藝術成為行為與參與的藝術,似乎不再需要審美標准與「藝術合理性」。後現代反對中心性、二元論以及體系化,消解了傳統和現代美學思想與藝術理論的基本觀點,當然也力圖去解構審美的一切形式規則。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關系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問題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頗具爭議的問題。該問題關涉到與形式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關系及其問題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對它們的梳理無疑會有助於深化對形式美及其關聯的認識。

1.形式與質料的關系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的理式論不能說明事物的存在,因為柏拉圖的理式與個別事物是相分離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要說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須在現實事物之間尋找原因,而這可歸結為質料、形式二因。所謂的「質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質」,即構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質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銅像的銅、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則是指事物的本質規定。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實,二者的關系是潛能與現實的關系。形式作為主動的、積極的成因,在質料的形式化過程中,給質料以規定,使質料成為現實個體。質料有待於形式的賦形。在視覺藝術的質地美中,形式與質料實現了緊密的結合。一個事物的光滑、粗糙、堅硬、柔軟,只有既基於質料,又符合審美的形式要求時才成為美。形式作為事物之本質、定義、存在和現實,顯然與作為事物的潛能的質料相區別,但又不可能脫離質料而存在。那麼,顯然這樣的關系有別於傳統認識論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杜夫海納在美學形式與邏輯形式的比較的基礎上來闡釋美學形式。他認為,在邏輯中,形式不是一個對象的形式,不再與質料密切相關。而一種美學的形式永遠應該使質料具有形式,與對象密切相關,但這形式自身卻不是對象。但形式與質料在生成美的過程中的關聯,仍然是一個十分難解的問題。

2.形式與符號的關系

在藝術創作與審美活動中,形式與符號也發生著密切的關聯。卡西爾的符號形式美學集中與典型地表述了與之相關的思想。卡西爾認為,人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區分在於,動物只能對信號作出條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號改造成有意義的符號。在卡西爾看來,科學、藝術、語言與神話等則是不同符號形式的人類文化的方面。符號的一個重要特性在於擺脫直覺當下給予的感性世界。科學基於依託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藝術則關注個體性與具體化,因而藝術的符號也應有別於科學符號,它力圖避免概念化與邏輯推理,以此為想像和解釋留下空框。與科學進行的概念式的簡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樣,藝術不窮究事物的性質或原因,而是給我們以對事物形式的直觀。卡西爾把作為純粹形式的藝術符號與其它符號形式區分開來。而在蘇珊·朗格看來,「藝術符號是一種有點特殊的符號,因為雖然它具有符號的某些功能,但並不具有符號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純粹的符號那樣,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與存在於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發生聯系。」[5]這里的問題是,藝術符號與指代符號有何關系?區分在什麼地方?藝術符號又是如何體現美與藝術的形式的呢?這些有待於人們的不斷解答。

3.形式與感性的關系

在席勒看來,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沖動基於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於時間之中,而形式沖動來自理性。他進而認為,只有在第三種沖動即游戲沖動之中,人才能恢復完整的人性。黑格爾力圖把感性與美的本質關聯起來,他說:「感性觀照的形式是藝術的特徵,因為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於意識,而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這種顯現本身里就有一種較高深的意義,同時卻不是超越這感性體現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為可知覺的,因為正是這概念與個別現象的統一才是美的本質和通過藝術所進行的美的創造的本質。」[6]然而,黑格爾畢竟還是把美基於理念之上。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美學思想發生了顯著而又重要的變化。一直被人們所崇尚的思辯理性主義遭受了普遍懷疑,而人的直觀感性開始得到重視。其實,早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創建美學學科的時候,就在感性學的意義上關注美的問題。從此之後,形式與感性的關系就一直是美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費希特以來,在審美與藝術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審美經驗受到了重視。實用主義美學家和機能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杜威認為,藝術即經驗,把美與藝術作為經驗的存在來看待,桑塔耶納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強調這種經驗的整體性。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種「審美的感人的形式。」[7]盧梭反對所有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傳統的藝術理論,他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經驗世界的描繪或復寫,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視藝術與情感的關聯。而形式與感性的關聯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則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③ 有關美國文化的論文題目有哪些

理解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
IPHCC 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 任京生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她包含一個民族長期積累形成的深層的心理積淀。說到兩個民族思想與行為的不同,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由於文化的不同,會產生思維模式的不同;由於思維模式的不同,又會產生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的不同。就像兩個不同的根系,會生長出兩棵不同的大樹一樣。中國與美國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要理解這些差異,首先要理解中美兩國文化方面的差異。中、美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中、美文化的幾個特性之上。
一、中國文化的古老性與美國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這古老的歲月本身就具有無盡的財富,文化也同名勝古跡一樣,時間愈久遠,便愈具有無以倫比的價值。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樹,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敗葉。中國的先哲們給後人留下了豐美的歷史寶藏,也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你望著這棵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你會為她的蒼勁美麗而折服,你也會想像有多少歲月神奇的秘密蘊藏其中。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國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國的一切現代文明都只能在這棵大樹上進行嫁接而成;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中國的社會關系也就好比這棵大樹的根系,樹越古老,根系越繁雜。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
而美國只有兩百年的歷史,美國的文化,是一群現代人,按照現代人的意志和思維模式構建起來的一座現代文明的宮殿。美國人沒有豐富的歷史寶藏可挖掘,但也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去承受,美國人完全在按現代人的需要去創造科學,創造財富,創造民主的社會制度。美國的人際關系也是按現代人的標准建立起來的。美國發達的商業文化、科學技術是其現代文化的突出標志。
二、中國文化的民族性與美國文化的多元化
中國漢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個少數民族在膚色、人種上也與漢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單一人種和單一文化的國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佔有統治地位。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而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人口構成極為復雜,世界各國的人才在這里群英聚會,各種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各種民族、各種文化的大熔爐。因此美國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並且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三、中國文化的政治性與美國文化的經濟性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兩千多年來,要統治這樣一個地域如此遼闊,人口如此眾多的大國,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統治失調,就意味著國家分裂、諸侯紛爭、戰亂不休。因此,自古以來,穩定和統一,一直是中國歷史上的兩件大事,政治是統帥,集中統一是靈魂。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上層建築中的一系統,與上層建築中的政權統治形成相輔相成之勢,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關於教育統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倫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學,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重農輕商,重文輕商,科舉制度使文化與政治密切相連,文化中帶有很強的政治性。貫穿在社會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有很強的政治色彩。
而美國是一商品經濟極為發達的國家,文化具有濃厚的經濟性,與經濟建設相適應的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等文化佔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萊塢電影、迪斯尼樂園、麥當勞快餐等等發達的商業文化更是受世人矚目。美國的人與人之間關系,也帶有濃厚的經濟色彩,親兄弟明算賬。
四、中、美兩國主文化與亞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
很多探討中美文化差異的文章都指出中國文化注重集體主義,美國文化注重個人主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使我們產生困惑。生活在中國社會中,我們會發現,許多人個人主義思想也很嚴重,缺乏團結的現象時有發生;而當我們來到美國,卻發現很多的美國人很關心社會和集體。有人做過這種觀察,一群美國人開大會,會前不同觀點會展開很激烈的爭論,但一旦會議主題決定了,大家就會安安靜靜地一起開大會;但一群中國人在一起,卻往往是上面開大會,下面開小會,各自為政。關於這個文化與現實的差異問題,我們從社會學中找到了答案。一個社會中,不僅有統治階層所推行的正統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間流行的亞文化。亞文化往往是對於主文化的一種逆反,一種對立和統一。由於中國文化過分宣揚國家和集體,輕視個人,所以民間社會的亞文化又使個人利益得到補充,得到平衡。美國過分地宣揚個人主義,人們不滿足於彼此隔閡,彼此冷漠的現象,又重新回到互相關心,熱心公益事業的和諧的社會關繫上來。由此我們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個國家,不僅要從書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還要到那個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時間,從民間去了解那個民族的亞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東西是人類共有的,如個人主義思想,在美國是得到公開承認,而在中國卻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麼否定,它卻是深藏在人們心底的。就像中國古代宣揚禁慾主義,但不管你怎樣宣揚,男女相悅卻是怎麼也不能從人們心底抹去。
五、中國文化的兩極性與美國文化的多極性
中國古代哲學非常注重陰與陽的辯證統一,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極組成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如:上與下、左與右、正與反、內與外、男與女等等。中國的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兩極性。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而佛、道文化主張消極避世,組成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在青年時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奮發圖強;當仕途多有磨難,到了晚年時又遁入佛、道文化,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內心的安寧。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雲梯,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努力攀登,去摘取事業的果實;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張安全網,有人從雲梯上跌落下來,就有這張大網將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這兩極文化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文化系統。
而美國是一個多種文化兼容並蓄的國家,不僅有英國文化、法國文化,還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中國的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等等。美國的文化不是兩極,而是多極,提供給人們更多的選擇機會。
六、中國文化的內向性和美國文化的開放性
中國屬內陸國家,中國文化就是在這大片的土地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內陸文化。中國自古以來不斷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斷地修築長城,閉關自守。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陸地文化,自成體系,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一次打開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同化著外來文化,卻從來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就連接受西方文化最徹底的台灣、香港、新加坡來講,也並沒有完全西化,而是仍然保留著許多儒家文化的傳統。然而,與正統文化相對立的是,開放式的中國民間文化卻是以敞開的胸懷迎接著外來文化。好萊塢電影、麥當勞快餐店、西方哲學思潮,等等西方文化,無不是借著中國民間文化的東風吹遍了中國的村村落落。
美國的主流文化源於歐洲,是一種開放型的海洋文化。而美國的民主與法律制度又保護了美國的文化自由發展,不受政治的打擊和控制。加上美國每年招收大量的外國學生與學者,同時也帶來大量的不同文化與碰撞。美國對於各種外來文化兼容並蓄,吸收其中優秀部分以使自己變得更加豐富。
七、中國儒家主文化與美國基督教主文化
中國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文化的國家,儒家文化注重家庭關系,宗族血統,中國古代家庭關系的兩大特點是,第一,講究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孝敬父母,二者不可逾越。第二,以親情、血緣為紐帶,由此延伸到社會,講究朋友之間以兄弟相稱,四海之內皆兄弟,講哥們義氣。
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文化的國家,大部分美國人信教,相信上帝。按基督教義,無論什麼人,都是上帝的兒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家庭,只是替上帝撫養孩子的場所,因此,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隨意打罵自己的孩子,否則,將會受到法律的追究。基督教講究博愛,在人與人之間關系中,也體現了這一價值觀。
八、中國文化的統治性與美國文化的大眾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中間小,兩頭大的社會。即中產階層佔少數,統治階層與普通大眾佔主體。而統治階層又駕馭普通大眾之上,對於文化具有絕對的影響力,中國傳統文化充分體現出統治階層的利益。
美國是一個中產階級佔多數,中間大,兩頭小的社會;美國文化充分體現了中產階層的利益。加上嚴密的民主與法律制度,使普通大眾得以自如地參加文化的構建。因此美國文化表現出濃郁的大眾性。
九、中國文化的人文性與美國文化的科學性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儒家文化中又以倫理道德為主體。倫理道德與詩詞歌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條主線。倫理道德注重於社會關系的協調,詩詞歌賦注重於情感的宣洩,因此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美國人以歐洲移民為主體,人數最多。因此美國文化是在歐洲文化基礎上發揚光大的現代歐美文化。歐洲文化的重理性、重科學等特性在現代美國文化中也有所繼承。美國人協調社會關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國人熱愛科學,相信實力,以發達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向世人說話。
了解了深層次的文化差異,再看彼此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就會有一種撥開雲霧見天日的豁然開朗之感覺。因此研究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有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彼此的社會和社會關系,有利於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交往。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差異的對比,認清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優點,在交流與學習中取長補短,發展自身文化。

④ 關於外國文學方面有什麼新穎的畢業論文題目

文學院的畢業論文,如果想要穩,就是拿個差不多的分,一般還是寫比較的論文,就是幾個有一定聯系的作者或者作品或者意識流派等等的比較分析。這樣的文章必定穩,至少過線是可以保證的,至於分數有多高就要看個人的角度還有文采了,這個可以向你導師好好請教。
如果是想要出彩的話,還是專門研究一種事物的好,不過這個比較難。因為一般的專業領域都有人在研究,大學四年很難把某個領域的東西吃透,別的不說,就是這個作者的相關作品還有關於他的各種研究觀點,你就很難完全領會掌握,更不要說在自己的論文中靈活運用了。所以這種題目一般來說做起來會很費功夫,然後還出不了彩,因為基本上你的觀點都是別人研究過的了。不過呢,這種題目還可以走一種偏一點的路子,就是把另一學科的知識或另一種流派的觀點拿來分析你定下來的那個作者或作品,就是劍走偏鋒啦,這樣的文章一般容易出彩,但是也容易出問題,就看你個人的駕馭了。
下面以過來人的經驗談談答辯哈,希望對你有用啊。
一定要注意和指導老師保持良好的聯系,指導老師一般只要你表現出認真誠懇,乖乖聽話,就沒問題的。如果答辯的時候遇到自己的指導老師那真是幾輩子修的福分啊,因為即使有其他答辯老師故意刁難,你的指導老師都會幫你解圍的,誰也不想自己指導的學生在別人面前丟人對吧,而且最後的分數還會超常的高噢。就算答辯時沒遇到指導老師,也會出現答辯老師看在你指導老師的面子上放你一馬的現象,所以那些分配到在院系位置威望高的指導老師的同學有福了。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向你們指導老師求救的話最好,就是你感覺這個是和作弊等火線沒有關系的,就像他求救。越是嚴格的導師一般越是喜歡一個勁請教自己的學生。如果在答辯前,你的導師都不熟悉你,叫不出你的名字,你就慘了。告訴你,你的導師和你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同夥。他是你老大,你跟著他走,事事順她的心,那麼關鍵時刻你老大也不會丟下你不管的 。還有,你的東西做好以後,要仔細詢問她,哪些地方是答辯老師會詢問的,老師們詢問的角度會是什麼。他帶過那麼多屆學生,如果你想答辯有一個不錯的分數的話就好好向她請教吧。
我們那時寫論文,在動筆之前,我們就每一個都是拚命問該怎麼做,幾乎把每一段的段落分布都問出來了,然後再一稿二稿三稿的讓導師過。所以最後我們寫的東西都完全是按照老師的思路來的哈哈哈……答辯就是這么回事╮(╯▽╰)╭

⑤ 有關於19世紀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論文題目

1、我國20世紀20年代(西方的浪漫主義前中期,在人道主義的指導下,打量社會)內,出現了問題小說容,如冰心等。所寫書的內容找出社會問題但沒有解決,表現情感,宣洩情感。
2、 浪漫主義後期,批判現實主義。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墮落、對人表示極度同情《雙城記》《簡愛》

⑥ 西方美學史 求任意論文題目 你出題我來寫 老師現在布置論文都沒有題目的啊!!! 沒有辦法下手啊

同學請自覺獨立完成作業

⑦ 急需一篇論文 2000字 題目為「中西方審美差異」 要有內容提要和關鍵字

我這正好有一篇,應該很合適的!

淺析中西方審美差異
自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大
量的西方美術作品被介紹到了我國,使我
們終於可以足不出戶就盡覽中西美術的傑
作,由於視角的拓寬和切換,使我們可以
站在中西文化之外一個相對客觀的立場上
來看待二者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繪
畫幾千年的優秀成果可以有一個新的視角
來思考,這樣的視角有很多,但我們著重
從審美方面來談一些自己的感受。
通過中西繪畫的比較發現中國傳統繪
畫里的優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審「美」的,關
乎「丑」與「痛」的作品非常少,而西方繪
畫卻恰恰相反,特別是關於「痛」的作品非
常多,包括古典油畫時期很多與宗教題材
的作品都有著對人類命運之痛進行思考的
悲劇意味,到了近現代更是出現了許多在
這方面大師級的人物。如:蒙克,挪威畫家,
被稱為「近代人類心靈的肖像畫家。」愛情
與死亡是他一生繪畫的主題,他用熾熱的
情感把死亡對人類生命的威脅真實的表現
在畫布上,他自己稱自己的畫為「生命、愛
和死的詩歌。」《吶喊》《病中的孩子》《馬拉
之死》等作品充滿了世紀末的不安,頹唐甚
至悲觀絕望,是那個時代所有人的心靈寫
照,另一位來自英國的畫家培根,專門喜歡把人畫成半人半獸,奇醜無比的怪物,而
且還刻意的放在鐵籠里讓其徘徊吶喊,充
滿了悲觀與割裂的氣氛。而在中國傳統繪
畫里,這樣的作品似乎很少見,作為傳統
國畫三科之首的山水畫,能畫出痛感的恐
怕只有朱耷的山水,那種苦澀、孤獨與無
奈的意境,著實令人感慨,但這只是個別
現象,大部分的中國畫家則是站在一個中
立的立場上來對待藝術。那麼何以會這樣
大的差異的,畫面背後一定還有著深刻的
文化原因。
一、善、惡觀對藝術的影響
在西方的宗教里有一種「原罪」觀
念,即人生來是惡的,雖然經過洗禮可以
洗掉「原罪」,但「本罪」卻不能赦免,
所以要不斷地向上帝懺悔並做善事,以減
輕罪惡。而西方的繪畫似乎很像這樣的一
種懺悔儀式,即說出人性的惡所導致的那
些丑與痛,這樣就能不斷的接近真善美,
只不過不是以宗教的形式,而是以繪畫的
形式。而中國人則認為「人之初,性本
善,苟不教,性乃遷」,在中國看來人
性本是善良的,之所以變惡,是因為後天
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夠好,既然這樣,那就
必須從一開始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與視
聽環境,所以做人要有「禮法綱常」約
束,以免越軌變惡。因此只要從事藝術,就
要表現真善美,以便耳濡目染,陶冶心性,
按中國人的美好願望,從沒見過惡,怎麼會
變惡呢?因此在中國,任何爐火純青,登峰
造極的藝術都必是清新雋永,美好安詳的,
而這樣的一種氛圍,又反而其實很像宗教。
試想一個基督徒或是一個穆斯林忙碌了一
天,到教堂里去做個祈禱,一個中國人忙碌
了一天拿出幾個珍藏的扇面對著昏黃的油
燈細細品讀,這兩者在本質上是何其相像。
既然繪畫無意中承擔了這樣的一種作用,
這就要求那些作品一定是安靜的、祥和的、
美的,否則它將起不到這樣的類似於宗教的作用。
二、中西方傳統哲學對繪畫觀念形
成的影響
任何民族的繪畫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
景,而文化背景里最根本的就是哲學。在
中國,人們對道家哲學的認同幾千年來是
那樣的虔誠和專一,而傳統繪畫就根植於
這樣的哲學背景之上,雖然大師輩出,但
基本面貌卻沒有根本性的差異。
東西方哲學都認為宇宙的基本結構是
和諧的,但西方的畢達哥拉斯也好,柏拉
圖也好,都認為那是一種數學比例上的和
諧,畢達哥拉斯的「數論派」認為「數」
是萬物之內在的質,而柏拉圖的「理念」
宇宙本體論,也是一種合乎數學形體的理
想圖形,道家哲學當然也認為宇宙本體是
和諧的,但這是一種音樂般的和諧。所以
西方繪畫重模仿、重形體、重比例、結
構。而東方繪畫則重感覺,在道家哲學看
來所有物只有與宇宙的這種「和諧」保持
一致。才是美的,所以美好的繪畫必是宇
宙本體,自然之道的體現,繪畫無論所繪何
物,終極目的是要進於道,達於道,是要象
征宇宙洪荒中那種不可捉摸的和諧,西方
的赫伯特·里德就曾說:「中國藝術家試圖
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宇宙的和諧,有些關
於宇宙的用詞對描述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目
的是十分必要的」。《樂記·禮論篇》有雲:
「大樂與天地同和」,即藝術的精神境界是
一種圓滿具足而又與宇宙相感,相調和的
狀態,在此狀態中,藝術的精神是大超脫大
自由。宗白華也反復強調,中國藝術的境界
是求返於自己的心靈節奏以體會宇宙內部
的生命節奏,在這樣一種思想指導下,紙面
上表現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與大地和睦
與否,協調與否的關系,中國藝術家終生努
力的目標也是克服私慾的泛濫而達到與萬
物本性的同一,而萬物本性最終都統一於
道,藝術的終極目的,也便是達於道。既然藝術要達於道,而這個道又是永恆和諧的,
那麼藝術也只能是和諧的。
三、中國藝術不幹涉現實的哲學背

西方繪畫中的審丑也好,審痛也好,
有一個共同點即藝術不是束之高閣的空中
之物,而是要與血肉人生、社會現實發生
關系。而中國藝術的審「美」則很少干
涉現實,這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即都與
老莊哲學的人生觀有很大的關系。
老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無為」,由此
以達到「無不為」。他認為,有一個「無為
而無不為」的大道,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獨立
不變,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著什麼神道作
主宰,更用著人力去造作安排,擾亂自然的
秩序,自有「天然法」來處置他,不用政治
和社會的干涉。正因為對於「大道」的深信,
導出了老子的人生哲學,即胡適所說的「不
爭主義」,老於說「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
與之爭」,在老子看來對抗是沒有用的,還
不如一切聽信自然,相信「天網恢恢,疏而
不失」。
而莊子在人生哲學上,在老子的基礎
上更進了一步,如果我們把老子稱為「看淡
主義」的話,那莊子就是在看淡基礎上的達
觀了,即對於「是非」的達觀。我們都知道
庄於妻子死了時,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足見他對人生一切壽夭、生死、禍福都一概
達觀,一概歸到命定,其人生哲學也可以用
這四個字來概括,即樂天安命。這樣的思想
一旦進入藝術家的思想里,肯定不會去過
多地關注現實世界的傷痛,怎樣的天災人
禍,怎樣的打打殺殺,自有大道去處置,而
我本人畫畫悟道就是了。所以我們不會期
望中國傳統藝術作品裡會有多少審「丑」或
審「痛」的作品,在傳統中國畫家看來,這
是無用功,對此幾千年來都是不屑一顧的,
即使有,也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的失意,不遇
之痛,是個人小痛,至於人類命運,在中國
人看來,是「大道」意志的必然。
另外,中國藝術里審美大於審丑和審
痛,我想還有其現實的原因,即與畫家個
人的人生境遇有很大關系,翻開古代畫家
的簡歷,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達官顯
貴:待詔、侍郎、尚書、丞相、大學
士,甚至還有皇帝,可想而知,這樣的
一些人本身就是當時社會制度的受益者,
這樣一種制度存在本身就是保證他們「衣食無憂」從而放心逃避到藝術世界裡的前
提和現實基礎,無論他們有多麼大的社會
責任感,畢竟自己的生存狀態不會給他們
帶來「切膚之痛」。這樣的一種狀況,決
定了他們看不到現實世界的丑與痛,作品
自然就不會有太多的苦痛感。
從全球文化氣候來看,西方文化現在
是強勢文化,作為現代中國的年輕人,在沒
有建立起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堅定信仰的時
候,是很容易被西方文化影響的、況且西方
文化里確實也有很多優秀的思想,但在我
們的傳統里卻很少甚至找不到,可能我們
過於追求那種「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了,而
在對現實人生的關懷上是不及西方的,西
方藝術作品中那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注意識,
悲劇感崇高感是我們文化的一個弱項。我
們的文化的確是高級,可正因為這樣它往
往只是屬於少數士大夫的一種個人奢侈品,
而有不適合現時代的發展需要的地方。在
今天這樣一個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
對人本身關注的文化,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和傳播,也就自然會成為當代人文化構成
里的主要方面。正因為西方文化關注現實
人生本身而不是抽象了的生命,所以它們
不是單一站在審美的立場上來看待藝術,
藝術還要讓大眾活得深刻和明白。所以要
袒露出人類本性里的丑和痛給人看,但這
並不是為了丑而丑為了痛而痛,只不過他
們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呼喚真、善、美,
這與東方藝術用真善美本身來傳達真善美
是殊途同歸的。
在此通過對中西方之審美差異的比
較,是因為筆者認為這樣一個轉型期過
後,其優秀合理的部分一定會被消化、吸
收後重新貼上中國的標簽,真正的傳統不
是單一的回歸,而是不停的吸收,回歸,
既有超越又有著天生的自律,從而永葆這
一文化血統的純正和活力衍生金融工具——按照適用的會計准
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財務報表是
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責任。在編制財務
報表時,管理層需要作出與衍生金融工
具相關的認定(1 6 3 2號准則第八條)。
預測性財務信息——管理層負責編制
預測性財務信息(3 1 1 1號准則第四
條)。
代編財務信息——管理層應當對提供
給注冊會計師的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
責(4 1 1 1號准則第七條)。
三、管理層的責任貫穿於注冊會
計師業務工作的全過程
1、客戶及業務承接與維持時
注冊會計師承接與維持業務及客戶的
第一關,首先是對客戶單位及其環境進
行了解,在此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必須
明確提及客戶單位管理層的責任問題。
2、簽訂業務約定書時
在業務約定書中,應明確管理層對
鑒證對象、鑒證對象信息及其他相關信
息的責任。
3、管理層提供書面聲明時
注冊會計師執行業務活動時,應獲
取管理層聲明,對管理層責任予以進一
步明確。
4、注冊會計師出具業務報告時
注冊會計師出具業務報告,對管理
層責任的說明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審計
報告,無論是標准審計報告、還是標准
審計報告加強調事項段的審計報告以及保
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的審
計報告,均應有關於管理層責任的專門
段落。驗資報告的范圍段、審閱報告的
引言段、歷史財務信息審計審閱以外的
其他鑒證業務報告、預測性財務信息的
審核報告,代編財務信息報告中均應明
確提及管理層責任,通過這種明示,以
便業務報告的預期使用人正確區分管理層
責任和注冊會計師責任,防止誤解,防
止以注冊會計師責任來減輕管理層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