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有關社會領域的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有關社會領域的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7 08:12:59

『壹』 初三有什麼社會論文題目

初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改革開放30年來成就調查的文章可以參照或者依據本文——論文的寫作格式、流程與寫作技巧進行撰寫: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論著及其簡報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創造發明等知識產權的。其它的當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發展的、為特定應用目的和對象而撰寫的。下面僅就論文的撰寫談一些體會。在討論論文寫作時也不準備談有關稿件撰寫的各種規定及細則。主要談的是論文寫作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經驗,是論文寫作道德和書寫內容的規范問題。

論文寫作的要求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

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

(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貳』 求與社會保障有關的論文題目一個。。

《淺析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這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題目,沒有一個判斷對錯的標准,所以比較好坐。
其次,這個題目在網上有許多的黨政文件可供參考,參考資料比較豐富。

『叄』 一篇勞動社會學領域范圍內的任一主題的論文,題目自擬。 2500字以上。 發我郵箱 [email protected]

中國產業經濟學的回顧與展望

產業經濟學屬於經濟學中應用經濟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其內容體系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產業關聯、產業政策、政府規制與反壟斷等主要領域。在國外,關於產業經濟學的內容體系,一直存在寬派與窄派兩種理解。以英國為代表的寬派認為產業經濟學除了產業組織理論以外,還包括產業結構理論等內容。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窄派堅持認為產業經濟學就是產業組織學。在中國,基本上是按照寬派來理解的。
一、中國產業經濟學科發展階段的回顧
從總體上說,產業經濟學作為在中國一門經濟學分支學科,始於改革開放之後,與國際產業經濟學主流接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至今不過十多年的時間。其間經歷了從部門經濟學(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向以產業結構經濟學為主,到現在以產業組織理論為主的演化過程。
中國產業經濟學的發展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軌跡,是與中國經濟社會特定的發展狀況,以及人們對產業經濟理論的認識相關的。中國的產業經濟學學科體系是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的,那時「產業」的概念主要指計劃經濟中的行業或部門,學科專業相應地也設立了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門類,但沒有明確的「產業經濟學」名稱。直到改革前,一直缺乏對產業組織理論進行系統的研究,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但由於在經濟建設中我們仍然遇到與產業組織有關的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因此,經濟學界還是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對產業組織問題在蘇聯範式下進行過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對工業經濟領域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與協作問題、對工業生產的聯合化和集中化等問題所進行的研究。總的來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以市場經濟運行為制度背景的產業經濟學,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
第一階段:產業結構經濟學為主導的產業經濟學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產業經濟學在中國迅速成為經濟學界的顯學之一,但其研究對象,卻不是國際上作為主流的產業組織理論,而是與日本相似的產業結構經濟學。長期的計劃經濟使中國的產業結構陷入極為失衡和不合理的境地,調整這種產業結構,使國民經濟走出瀕臨崩潰的境地,成為當時決策當局和整個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間必然經歷一個政府主導型經濟階段。在政府主導型經濟中,政府如何採用非指令性計劃的手段有效地控制經濟運行,是決策當局極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產業政策成為當時決策當局認可的調控經濟的重要政策手段。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80年代國際經濟學界對「通產省奇跡」的稱贊,使正處於困境中的中國看到了一個似乎可資模仿的樣板。當時的很多學者和政府官員都認為,借鑒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對中國擺脫經濟困境,實現經濟振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正是在以上社會經濟背景下,當時中國的產業經濟學研究,借鑒了日本產業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形成了以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及其政策為主的產業經濟學研究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等研究機構是這一時期產業結構與政策的研究重地。
第二階段: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引進吸收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
西方國家產業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在英美國家已經有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這個理論起源於劍橋大學教授馬歇爾提出了「馬歇爾沖突」,即自由競爭與規模經濟和壟斷的兩難選擇問題。後經1933年的「壟斷競爭革命」,到1959年產業組織理論創始人之一的哈佛大學教授貝恩《產業組織》一書出版,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的正式誕生和產業組織理論哈佛學派的形成。此後,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又催生了產業組織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派和新奧地利學派的興起。最早介紹到我國的產業組織著作是美國學者W.G.Shepherd的《市場勢利與經濟福利導論》,該譯著於1980年出版時並未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更談不上深入研究了。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楊治編著的《產業經濟學導論》出版,是國內第一本以產業經濟學為名的著作,在國內影響較大,而且它影響了以後的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研究框架,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1985年,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學院和清華大學經濟學院聯合舉辦經濟管理講習班,編印了《產業組織經濟學》,比較系統地對西方產業組織理論進行了介紹。1988年,日本學者植草益的《產業組織論》出版,成為國內第一本系統介紹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譯著。隨後,國內又陸續翻譯出版了幾本西方學者研究產業組織的著作,如丹尼斯·卡爾頓和傑佛里·佩羅夫著的《現代產業組織》、J.施蒂格勒的《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等著作的翻譯出版,對我國產業組織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學術界積極引進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學家也開始嘗試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範式對中國現實產業組織問題(特別是壟斷與競爭問題)進行研究。蔣學模主編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專門設了一章「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競爭與壟斷」。谷書堂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也大量討論了競爭與壟斷問題。1988年出版的胡汝銀的專著《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完全以中國經濟的競爭與壟斷為研究對象,蔣學模評價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研究社會主義競爭和壟斷的專著,填補了一個空白點」。1989年出版的鄒東濤和楊秋寶的專著《經濟競爭論》,系統論證了中國經濟競爭模式問題。與此同時,《經濟研究》1987年第10期發表了史正富的論文《產業組織的轉換與產權制度的改革》,《經濟研究》1988年第10期發表了陸德明的論文《改造產業組織,建立壟斷競爭市場》,復旦大學課題組發表了《通過產業組織的改革與創新,建立社會主義壟斷競爭市場》等專著和論文,開創了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範式對中國現實產業組織問題(特別是壟斷與競爭問題)進行研究的先河。但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還是個別的和初步的,還沒有出版一本產業組織專著,屈指可數的研究成果所涉及到的產業組織問題也是夾雜在其他問題當中。
第三階段:中國產業經濟學的初步形成階段(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壟斷與競爭之間以及競爭與效率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並日益引起學者的關注,因此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成為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產業組織研究成果。1990年,陳小洪、金忠義出版的《企業市場關系分析——產業組織理論及其應用》是針對國內讀者的第一本系統介紹產業組織理論和國外產業組織狀況的專著。1991年,王慧炯主編的《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與1993年馬建堂的《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於1994年同時榮獲了第六屆孫冶方經濟學獎。1994年,夏大慰編寫的《產業組織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和分析產業組織理論、方法以及產業組織政策的教材。此外,《經濟研究》等期刊也發表了不少有關產業組織的論文。1997年,國際上最流行的泰勒爾的教科書《產業組織理論》和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斯·卡爾頓等著作的《現代產業組織》的中譯版均被出版。其中《產業組織理論》的最大特點是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分析產業組織問題,為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帶來了新的分析方法,從此,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研究中國產業組織問題的文獻逐漸增多。總之,這一時期的研究趨於多樣化,在研究的理論框架上,既有在西方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框架內展開的分析論著,也有在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的框架內進行分析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規范性的分析在減少,實證和案例分析的論著增多;在分析的廣度上,既有綜合性分析,又有行業分析和專題性研究;在研究內容上,有關市場進入與退出、反壟斷、政府規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問題都不斷地進入了經濟學家的視野和研究工作,可以看出中國產業組織理論體系已初步形成。
第四階段: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繁榮階段(21世紀至今)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按照國際上通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範式進行的研究越來越多,這標志著中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漸漸與國際主流接軌。SCP分析框架是中國學者研究產業組織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較多的研究者以中國經濟轉軌作為研究背景,引入制度變數,對特定產業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隨著研究的深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開始針對國際貿易、金融、保險、證券、中介機構、出版等具體行業領域進行研究。此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的深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和反壟斷、政府規制體制改革、產業競爭力等問題日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這方面的成果開始大量涌現。
產業經濟學繁榮與深化還體現在專業學術團體和專業期刊的繁榮上,國內目前有2個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團體——中國產業經濟學會、中國工業經濟學會。主要專業出版物有《中國工業經濟》、《產業經濟研究》、《產業經濟評論》、《中國產業組織評論》、《產業組織評論》和《規制與競爭前沿問題》。在國外,眾多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活躍在產業經濟學領域,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論文在《美國經濟評論》等世界頂級經濟學期刊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中國,產業經濟學經過30年的發展得以迅速普及和提高。中國經濟學界的頂級期刊《經濟研究》大量刊載有關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論文,其研究成果對政府產業政策、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WTO新一輪談判(貿易與競爭議題)、壟斷行業改革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學科建設上,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覆蓋產業經濟學)和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產業經濟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全國擁有產業經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30家,擁有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達到172家(含上述30家)。此外,產業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和方法已經滲透和體現到法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內容中。可以說,如果說經濟學已經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顯學」,那麼,產業經濟學則是經濟學中的「顯學」,成為研究生學科專業中的熱門專業。1996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新的研究生專業學科目錄,正式把產業經濟學列為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與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勞動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並列為應用經濟學的組成學科,這也標志著中國產業經濟學在學科設置上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目前,產業經濟學已成為中國綜合性大學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和財經類院校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但隨著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產業經濟學何去何從,目前爭議分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產業經濟學在學科目錄上的歸屬如何調整,產業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已經較為普及,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一定會繼續深入下去,產業經濟學對推動經濟學的進步和推動中國產業經濟振興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二、中國產業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展望和建議
(一)學科內容應進一步凝練和集中
目前,在產業經濟學學科建設上,由於內容體系沒有界定清晰,導致學科之間相會入侵,不僅其他大量的學科入侵產業經濟學領域,產業經濟學也大量入侵其他學科領域。如有些大學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中,設有產業組織研究方向;如發展經濟學專家大量研究本屬於產業經濟學范圍的自然壟斷產業的競爭和規制問題;如有些大學在產業經濟學專業博士和碩士招生中,設有產業核算(會計學)、產業管理(企業管理學)、區域經濟、國際貿易、體育產業、品牌管理、期貨貿易、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消費經濟等研究方向,均是普遍反映的現象。
(二)產業經濟學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在市場結構研究方面,對我國市場結構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水平、集中度和進入壁壘的實證性研究明顯不足,無法深入了解市場結構對企業行為進而對市場績效的影響;在企業行為研究方面,多數成果是沿著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市場績效這樣一種分析範式展開研究,忽略了產權結構、治理結構、技術結構、業務結構等相關因素的深入分析。在市場績效研究上,多數成果對績效缺乏全面性和動態性的了解,忽略了績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和綜合的結果。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已有的成果研究方法較為落後,只有定性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博弈論方法和計量分析方法等目前尚未被產業經濟學研究者廣泛採用。對於產業經濟學來說,不重視對計量分析和統計研究,確實很難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防止產業經濟學研究中「數學崇拜」現象,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用眾所不知的語言講述眾所周知的道理」,以至於有的經濟學家發出「經濟學將興於數學也必將於數學」的感慨。因此,在今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上,一方面需要注重形式上的規范化,同時也要強調在規范化的背後,選題是否重要,方法是否恰當,結論是否可靠等「問題導向」。相信伴隨著中國國際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隨著學術界研究基礎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國產業經濟學「命題本土化,方法規范化,水平國際化」的「三化」趨勢和特徵一定會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來。
(三)產業經濟的現實問題應受到關注
1. 產業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研究
產業經濟學一些基本的界定和實證檢驗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以傳統的自然壟斷為例,人們都在廣泛使用自然壟斷概念,可究竟何謂自然壟斷,自然壟斷在質上和量上如何界定,自然壟斷的產業范圍是什麼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國內外學術界始終是模糊不清的,以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定義自然壟斷,不僅自身難以邏輯一致,而且也難以解釋活生生的自然壟斷產業以引入競爭為主題的改革實踐。另外,產業組織學基本範式的基本邏輯關系,特別是制度范疇在其中的作用機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2. 結合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深化對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演變規律的研究
目前我國對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基本上是還是「舶來品」,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理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稱為「中國奇跡」。「中國奇跡」背後一定會隱含著中國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演變動力和演變規律,對此問題的研究將會有重大理論創新的空間和可能。
3. 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和反壟斷問題
國外壟斷行業改革已經有了30年的歷史,中國壟斷行業改革也已經有了10餘年的歷史。如何總結國內外壟斷行業改革的經驗教訓,如何確立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的模式和路徑,這些命題自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就已經提出,十七大政治報告再次提出,但總的來看,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對壟斷行業改革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即將實施,如何有針對性地禁止和反對形形色色的壟斷行為,對企業集中的審查標准如何確定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產業經濟學家提供理論依據。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僅供參考,自己修改)

『肆』 哪些社會學畢業論文題目容易寫

當代大學生的時尚追求調查研究

中國大學生的交往方式研究

當代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

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意識研究

當代大學生的性道德意識研究

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研究

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實證研究

大學生的信用狀況研究

助學貸款與個人信用制度建立研究

大學生誠信認知及行為的調查與思考

大學生考試誠信的社會學研究

走向信用時代——對影響大學生信用觀的重要因素的研究

當代大學生閱讀狀況研究

大學生打工現狀及其社會問題

大學生兼職狀況調查研究

大眾傳媒對大學生道德認知的影響研究

高校貧困生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當代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

大學生網路政治參與研究

大學生「英語熱」現象的社會學研究

校園鄉親:大學中的老鄉群體研究

大學生留學決策與社會闡釋

大學考研決策與社會闡釋

中西文化交流中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境況研究

大學中的社會分層現狀研究

大學班級文化研究

大學生專業認同研究

大學生自主創業研究

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

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社會支持網分析

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取向和家庭背景的相關研究

就業政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

大學生消費行為研究

社會資本與大學生就業研究

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

大學生自殺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傳統與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大學生如何兼職

當代大學生畢業後關於考研

『伍』 社會保障論文相關題目

圍繞城市人口老齡化趨勢談一下社保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思路;
圍繞城鎮化進程談一下社保快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推行30年了,如果下一步國家試點部分城市允許2胎的話,對社保會有哪些有利與不利。
找找2011年2010年的國家關鍵詞,比如世博、亞運會、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樓市調控等等,總能對社保有點影響的。
也可以查查國家領導人最近關於社保有啥言論,他們發聲音,肯定有很多後續可以作文章,你參照也容易。

『陸』 求有關社會學概論論文的題目…

道德無效現象分析

『柒』 急!求關於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研究的畢業論文題目!

一、兒童攻擊行為的表現特點
(一)兒童的攻擊必行 為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
一般講,在兒童成長發育的早期,爭吵、打架、說謊、罵人、破壞、發脹氣等攻擊性行為就有所表現,而且男孩發生的次數比女孩多。到了幼兒期,這種性別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和越來越明顯。4歲前兒童,男孩比女孩發生踢打、哭叫,表現得大致類同,但是,4歲以後,男孩則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擊必行為比女孩更加穩定[4]研究表明:幼小時期攻擊性強和孩子到成年後多數也富有攻擊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現的更明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為,大多數可以追溯到幼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其中男性高於女性。對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應與傳統文化觀念密切相關。即在傳統文化背景下,把攻擊性行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為的一個組成部分,為社會所認可、所接受、受到鼓勵。而對於女性來說,女孩的攻擊性行為則為社會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懲罰。於是女孩自小就逐漸學會抑制攻擊性行為,而男孩卻毫無顧及地表現攻擊性行為(二)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與是否提供模仿的樣例密切相關。
以驗表現,向兒童提供攻擊性行為的樣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對象。當前,大量的電視、電影、錄像片中的武打動兇殘情景等暴力情節,引誘兒童模仿攻打鬥、表現兇殘、情感冷漠、行為失常等,甚至形成攻擊性人,因此,給兒童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樣例,不僅會增強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而且會影響兒童的一生,甚至會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上。(三)兒童攻擊性行為隨獎勵手段的不同而發生性質上的不同。
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獎勵會增強兒童攻擊性行為[5]。例如,對A、B兩個實驗組進行實驗;當A組兒童發生攻擊性行為時,給予言語的或物質的獎勵;當B組兒童發生非攻擊性行為時,也給予言語或物質上的獎勵。之後,讓兩組兒童參加同一活動,結果發現A組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明顯多於B組的兒童。另外,觀察發現,容忍也是一種獎勵。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當有容忍也是一種獎勵。有攻擊性行為時,當有容忍的在場時,攻擊性行為的次數明顯增加3,強度明顯增強。研究又表明,任何形式的懲罰會抑制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例如:口頭批評、停止活動、暫時隔離等方式,都會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次數,減弱攻擊性行為的強度。因此,獎勵和懲罰是增強或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有效手段(三) 兒童攻擊性行為隨攻擊性行為的反饋而發生態度上的變化.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次數和強度,往往以被攻擊性行為時,被攻擊者作出沉默、退縮、哭泣的態度反應時,那麼,這個攻擊者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付別的兒童;相反,當被攻擊者受到攻擊時,立即給予反擊,那麼這個攻擊者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有所收斂,或轉向另外的對象。因此,對攻擊者攻擊性行為的消極反應會強化攻擊者的攻擊行為,而對攻擊行為的積極反應會制止攻擊者的攻擊行為。二、心理學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認識和關注的問題
20世紀以來,兒童攻擊性的發展與控制問題一直是發展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心理學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紀過去的歲月,很少有課題像攻擊及控制那樣引起如此多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關注[1]。的確,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始,直到近年地面觀察來的認知心理學,持有不同觀點的心理學家均對兒童攻擊的發展與控制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關於攻擊性的定義是各種各樣的,佛洛伊德等人認為,攻擊的爭斗是人與動物的本能[2];驅力論認為,攻擊是個體遭受挫折後產生的行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攻擊和爭斗是通過觀察和強化學習到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攻擊是因為攻擊者對於社會信息的錯誤知覺而引起的;社會生態學者認為,個體周圍環境的每一個影響都可能引起攻擊。人類的攻擊是一種普遍公民現象,它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兒童時期出現的攻擊較多的是打人、罵人、咬人、說臟話、叫別人的綽號,以及用表情、手勢的其它肢體語言引起他人氣惱。另外還有一些不明顯的攻擊性行為,例如,在暗中給別人下絆,告訴別人不要的某某人玩、自己生悶氣、有意傷害自己身體等等。攻擊行為不僅會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身體,而且對兒童的今後的發展也有不利的影響。兒童攻擊行為從動機角度可以分為兩種;敵意性攻擊的工具性攻擊。箸敵意性攻擊指兒童支攻擊別人的目的是去傷害或侮辱一個他所選定的對象,這個對象是他所憎恨、討厭或不喜歡的,敵意攻擊可能是通過身體的、語言的攻擊,或者是破壞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擊是指兒童傷害他人是為了達到另外一種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搶玩具、傷害他人引起大人的關注等,攻擊別人行為在這里是作為一種手段。有的時候,兒童的攻擊行為是這兩種的混合。從另一個角度看,攻擊行為可以分為攻擊他人和攻擊自己。三、家庭對兒童攻擊性的影響
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家從人種、文化的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對人的攻擊性成因進行過許多探索,發現了很多令人感興趣的規律性,其中也包括家庭對兒童攻擊性形成的影響。這些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6].(一)家長的撫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撫養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文獻檄具說服力地證明:冷漠拒斥的家長常會反復無常地懲罰孩子,並且容許孩子表現攻擊性沖動,他們更容易培養出攻擊性的兒童。這教學法冷漠拒斥的父母總是挫傷孩子的情感需要,給孩子樹立了對人漠不關心的榜樣。當孩子對別人表現出攻擊性時,他們採取不管不問的態度,這就使孩子的打鬥行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擊性沖動的的機會。這些家長往往還有另一個特點,當他們的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無法忍受時,就會懲罰孩子,打屁股、打耳光。這又向孩子了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不但達不到控制攻擊性的目的,反之卻變相的暗示孩子;當別人使你不滿意時,應該怎樣去對待他[6]。所以,研究證實了這一事實:常靠體罰來約束攻擊性行為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強侵犯性的(二)孩子會影響父母
關於父母撫養方式的一項研究發現,母親對兒童早期攻擊性行為的容許態度能最好地預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擊性行為;其次的有效預測指標不是父母的撫養方式,而是兒童自己氣質的沖動性(高活動性、沖動性的兒童易成為高攻擊性兒童)。從事這項研究的奧樂維斯認為[7,一方面,高活動性、容易沖動的兒童易會使母親筋疲力盡,而變得對他的攻擊性行為很容忍,從而助長孩子的高攻擊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為常常激怒母親,使她無法容忍而採用體罰的方式來警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這就是說,孩子自己也參與了家庭撫養環境,並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這種環境導致了兒童的攻擊性傾向。(三)對孩子缺少監控的家長
家長對兒童的攻擊性的另一間接影響是通過對兒童游戲、行為、朋友選擇等活動的管理和監控實現的。研究發現,缺少家長監控可能造成兒童與青少年的攻擊性和過失行為,包括與同伴打架,罵老師,違反規則等。對青少年犯的家長調查發現,這些家長對孩子的行蹤、與什麼人交往、從事怎樣的活動等問題採取無所謂的態度。這種缺乏監控實際上充分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不關心。(四)容易滋生攻擊性的家庭模式
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傑拉爾德和帕特森觀察了高攻擊兒童的家庭與兒童的相互作用的模式。這些兒童是在家庭和學校都愛打鬥、不服管教的孩子。然後把這些家庭和那些具有相似規模和經濟地位,但沒有問題的兒童的家庭進行比較。發現這些問題兒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情感,常常爭咬不休。他們把這種環境稱為高壓式的家庭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形式多為一成員迫使另一成員停止對他的侵擾。在形成高壓式交往過程中,負強化起著重要作用。當一家庭成員惹怒了另一家庭成員葉,後者就會哭叫、打鬧和謾罵來還擊。這樣,攻擊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傑拉爾德和帕特森還發現,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很少用鼓勵等積極的方式來控制孩子的行為,而只會選擇高壓性的策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高壓環境妯來的孩子對懲罰極其抵制。他們用相應的強力手段反抗父母,重復家長要制止的行為。他們用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和關注。相反,在非高壓的家庭中的孩子平時就業經常得到積極、肯定的關心,他們不需要用激怒其他家人的方式來得到關注。這種家庭的家長用懲罰方式教育孩子時也更為有效,他們能較好地把握住局面而不致陷入對抗的處境。四、預防和控制兒童攻擊行為的對策
(一)創造一個不利於攻擊性行為的環境
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為更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生活在一個有多種多樣的玩具、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良好家庭氣氛環境中的孩子,攻擊性行為會大大減少。因此,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具和足夠玩的時間。不打罵孩子,避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帶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這些細節都有助於爹媽調教家裡的「小攻擊手」。首先,提高家長對兒童攻擊性行為危害性的認識。家長不要簡單地把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當成孩子一時的情緒行為或偶然想像,或是「孩子還小」作為安慰。一旦這種行為長延續下支,就會導致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出現學習障礙,多動症、不守紀律、不服管教等現象。家長對此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其次,倡導家庭與家庭的合作,尋求橫向幫助。如果鄰居、朋友、親戚家中有和自己的孩子年齡相仿的孩子,就可以與他們合作,通過組織各類活動,利用同伴效應或激將法幫助自己的孩子糾正攻擊行為。同時家長還可以從中了解其他父母的教養方式,吸取他人經驗。第三,力求家庭與幼兒園同步教育。家庭應與幼兒園相互溝通,在幫助孩子糾正攻擊性行為的步伐上保持一致。家長的態度要明確,讓孩子有個清晰的努力目標。父母在家裡要發揮監督的作用,將孩子的表現反饋給幼兒園,雙方共同探討教育方案,以便及早幫助孩子糾正攻擊行為的問題。(二)教會孩子懂得宣洩自己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對於自控力弱的孩子來說,它也是點燃攻擊行為的導火索。因此爸媽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洩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洩出來,盡可能使孩子的攻擊行為減少到最低的限度。(三)培養孩子豐富深厚的思想感情
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痛苦和憤恨。有這種行為的兒童可能對自我滿,或者在愛的關繫上受到挫折。家長要從各種方面關心他,愛護他,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仁愛之心和愛憐之情。這種鼓勵親善行為可以培養孩子豐富、濃厚的思想感情,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四)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進行冷處理
冷處理就是暫時對孩子攻擊行為不理睬。當孩子在外面與人打架後,家長的應對其表示冷漠,並讓其在房間里思過,自己反省,而不要對他呵斥、打罵。如能與鼓勵親善行為方法相配合,效果會更好。(五)注意輸導方式。
不論兒童中出現什麼行為問題,進行輸導解決總是的基本原則是,既要接觸兒童,即在情感上愛兒童,又要控制兒童,即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接納的目的上在一個溫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將父母和教師的價值觀和社會化目標傳遞給兒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個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兒童提供有益的環境刺激。通過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內化為兒童的自覺行為,抑制攻擊性等不良行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強制、引導、愛的收回三種。強制包括懲罰、批評、剝奪兒童的某些權利等,引導包括說理、表揚、指明行為的後果等,愛的收回包括暫時孤立兒童、不理睬兒童、表示失望等。這些控制方式的實際效果是很復雜的,它與父母、教師和兒童原有的感情基礎相關,感情基礎越好,效果越佳。(六)建立良好的群體情感氣氛。
兒童生活在一定的群體是,任何一個群體的建立都是以情感為紐帶,所謂群體情感氣氛,是指一個群體中佔主導地位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以是對抗的。這種情感氣氛是由群體的成員共同釀造的。建立一個良好的群體情感氣氛,不僅可以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而且使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生活的很充實,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戀感,從而削除種種不良行為的發生。反之,如果一個群體是對抗性的,群體成員之間情感對立,互不信任,你爭我奪,四分五裂。那麼,生活在這種群體中的成員就會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結果必然引發種種破壞、攻擊等不良行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體氣氛會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摘要]
兒童的攻擊性(或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發展吵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一個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攻擊傾向,便隨著生理發展這種攻擊傾向可能會指向一些有意義的目標和征服外部環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攻擊性」會變成人心理中的積極成份,如堅強等。但是如果這種與生俱不來攻擊傾向向一些不被社會贊許的目標,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