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文開題報告中餐飲業成本控制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應該怎麼寫呢
國內餐飲現況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世界勞動力市場專的轉移(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屬國外快餐行業的沖擊;物價上漲;餐飲行業競爭激烈等,說的有點亂,不過基本上可歸類為餐飲行業的自身原因和外部環境兩大因素。
⑵ 主題餐廳設計報告應該怎麼寫,目錄怎麼分
「贛州紅印水果主題餐廳是贛州首家以新鮮水果為主題,以健康休閑為倡導的特色餐廳。力求把最新鮮,最健康,最開心的水果飲食文化帶到贛州,成為贛州州土生土長的一大水果主題餐廳品牌。不僅有特色的天然現榨果汁、果冰、果茶、果盤以及濃郁地道的本地菜系,更有特色的招牌水果飯、水果餐,在贛州開創以水果作菜的先例。現代社會里,口感滿足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更注重健康的飲食,在營養充足的同時,也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營養的均衡搭配,給人以均衡的營養同時,卻又不失水果與菜餚的特色美味,讓人味蕾大動。餐廳有著與眾不同的優雅裝修格調,清新的色彩搭配,閃亮的水晶磚,牆上暗花壁紙與紅色的布藝沙發交相輝應。
我院曾在《度假酒店主題化風格的創造》一文中提到過用「六感」打造酒店主題風格。同樣這也適用於主題餐廳的打造。我院認為紅印水果主題餐廳正是充分運用了這「六感」。
人們通過視、聽、嗅、嘗、觸來感覺事物,產生認識――顧客也是通過這些感覺來感知主題餐廳,並產生喜怒哀樂等心理體驗。
1、視覺
不同的顏色和場景會導致不同的情緒,而主題餐廳應根據實際需要,為顧客提供一場豪華的視覺盛宴或是一桌精緻的小菜。並按照主題風格,設置主題化的場景、布局和小品營造,視覺上的主題環境和美感,不只悅目,更是賞心,給顧客一種心靈的慰藉與歸屬。
2、聽覺
主題餐廳應該有符合主題風格音樂的搭配,不同場所、不同時段,需要不同的音樂器具和旋律的搭配。
3、嗅覺
人類對氣味的判斷,有時候只是生理和心理的反映。以紅印水果主題餐廳為例,主題風格要和水果的色彩和健康結合,要抓住顧客的嗅覺,更要抓住健康。
4、味覺
人類對美食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特色的美食和周到的服務,是留住客戶最基本的條件。在此過程中,創新至關重要,這既要求從在產品上,不斷研究餐飲的味感、營養和意境,也要求將餐飲和服務進行多元化整合,提高附加值,如利用特色的飾品、器皿,提供特色飲料、小菜等。
5、觸覺
觸覺所給予的是一種和心靈最為貼近的感受,這是最最敏感的知覺,是可以脫離語言而獨立存在的。紅印水果主題餐廳在特色風格的打造中,注重對顧客所接觸的物體的質感的打造,比如布藝沙發,就會使顧客有一種置身田園的感受。
6、感覺 這里說的感覺是一種超越常規知覺的體驗,更像是一種氛圍,一種歸屬感。主題餐廳要在設計中從感覺方面著手,打造一種獨特的風格,給所有光臨的顧客以一種安靜溫暖的氛圍,並提供周到的服務,以親朋好友的心態來對待顧客,在情感的培養上多下功夫,這也是最能夠使顧客留連忘返的制勝法寶。」
開題報告包括綜述、關鍵技術、可行性分析和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寫清楚。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這樣做,既便於開題報告按欄目填寫,避免遺漏;又便於評審者一目瞭然,把握要點。
做主題餐廳開題報告時,首先需要做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關於主題餐廳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麼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⑶ 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怎麼寫題目是中式餐廳空間設計
突然
⑷ 中西方飲食文化開題報告 和 訪談記實
一,飲食觀念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營養,中國人注重美味。
二,飲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交誼,中國人注重氣氛和愉悅。
三,飲食習慣不同,比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
四,飲食環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緻,中國人注重排場
五,飲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國人大多以咸為主。
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說明,你可以展開論述。
可參照: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