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的目錄
上冊
第一編 先秦兩漢
緒論
第一章 先秦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詩經》、《尚書》、《國語》、《左傳》中所反映的文學觀念
第二節 孔子(附《易傳》)
第三節 孟子
第四節 荀子(附《禮記·樂記》)
第五節 老子、莊子
第二章 漢代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詩大序
第二節 司馬遷
第三節 揚雄
第四節 班固和王逸
第五節 王充
第二編 魏晉南北朝
緒論
第一章 魏晉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曹丕、曹植
第二節 陸機
第三節 晉代的賦論和總集的編纂
第四節 葛洪
第二章 南北朝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文筆說
第二節 聲律論
第三節 裴子野、蕭統、蕭綱
第四節 顏之推、蘇綽
第三章 劉勰《文心雕龍》
第一節 緒說
第二節 基本思想
第三節 論內容、形式和體制
第四節 論風格與文風
第五節 論文學與自然景物、時代的關系
第六節 論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
第七節 結語
第四章 鍾嶸《詩品》
第一節 緒說
第二節 論五言詩的思想藝術標准和歷史發展
第三節 論五言詩作家及其流派
第三編 隋唐五代
緒論
第一章 隋和唐代前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隋代文論和唐初史家、政治家的文學觀
第二節 陳子昂等
第三節 劉知
第四節 李白
第五節 殷瑤與《河嶽英靈集》
第二章 唐代中期的詩論
第一節 杜甫和元結
第二節 皎然、高仲武
第三節 白居易
第四節 元稹
第三章 唐代古文運動的理論
第一節 古文運動的前驅者
第二節 韓愈
第三節 柳宗元
第四節 韓門後學
第四章 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杜牧、李商隱、皮日休、陸龜蒙
第二節 司空圖及其他
第三節 五代的文學批評
第四編 宋金元
緒論
第一章 北宋的詩文批評
第一節 宋初的詩文批評
第二節 歐陽修(附梅堯臣)
第三節 王安石(附李覯和曾鞏)
第四節 蘇軾(附蘇洵、蘇轍、張耒)
第五節 黃庭堅
第二章 南宋的詩文批評
第一節 呂本中和張戒
第二節 陸游、楊萬里和姜夔
第三節 朱熹和理學家的文學觀
第四節 嚴羽的《滄浪詩話》和戴復古、劉克庄
第三章 宋代詞論
第四章 金元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金元的詩文批評
第二節 戲曲批評的萌芽和金元曲論
第三節 小說批評的萌芽及羅燁《醉翁談錄》
下冊
第五編 明 代
緒論
第一章 明代的詩文批評
第一節 明初的詩文批評
第二節 李夢陽、何景明(附徐禎卿)
第三節 李攀龍、王世貞及其他
第四節 唐宋派
第五節 公安派與競陵派
第六節 陳子龍與艾南英
第二章 明代的戲曲批評
第一節 明初的戲曲批評
第二節 嘉靖、隆慶時期的戲曲批評
第三節 吳江派與臨川派的論爭
第四節 王驥德和晚明其他戲曲批評家
第三章 明代的小說批評
第一節 歷史小說論
第二節 吳承恩及謝肇涮
第三節 李贄與葉晝
第四節 有關《金瓶梅》的批評
第五節 馮夢龍及其他
第六編 清代前中期
緒論
第一章 明清之際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錢謙益、吳偉業、馮舒和馮班
第二節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第三節 侯方域、魏禧(附廖燕)、汪琬
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文論
第一節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槐、姚鼐
第二節 漢學家的文論、章學誠《文史通義》
第三節 陽湖派
第四節 阮元與清代駢文理論
第三章 清代前中期詩論
第一節 王士稹
第二節 葉燮《原詩》
第三節 沈德潛
第四節 宋詩派及厲鶚
第五節 袁枚
第六節 翁方綱
第四章 清代前中期詞論
第一節 陳維崧及陽羨派
第二節 朱彝尊及浙西派
第三節 張惠言、周濟及常州詞派
第五章 清代前中期戲曲批評
第一節 金人瑞的戲曲批點和清初的曲論
第二節 李漁
第三節 洪升和孔尚任(附劉廷璣、吳儀一)
第四節 地方戲繁盛時期的戲曲理論批評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小說批評
第一節 金人瑞
第二節 毛綸、毛宗崗父子與張道深
第三節 蒲松齡、紀昀與有關《聊齋志異》的評論
第四節 曹雪芹、脂硯齋及其他
第五節 「卧本」《儒林外史》的評點
第七編 近代
緒論
第一章 近代的詩文批評與詞論
第一節 龔自珍、魏源及其他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文化政策及洪仁殲
第三節 梅曾亮、方東樹、姚瑩、曾國藩等桐城派與何紹基、陳衍等宋詩派
第四節 梁啟超、黃遵憲等「詩界革命」與裘廷梁的白話文體論
第五節 章炳麟、南社等資產階級革命派文論
第六節 劉熙載、譚獻、陳廷焯等詞論及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第二章 近代戲曲理論批評的發展和演變
第一節 19世紀的戲曲理論批評
第二節 梁啟超、姚華的戲曲理論批評
第三節 王國維的戲曲理論
第四節 《二十世紀大舞台》雜志和吳梅的戲曲理論批評
第三章 近代的小說理論批評
第一節 梁啟超與「小說界革命」
第二節 吳沃堯
第三節 徐念慈與黃世仲弟兄
第四節 王國維與王鍾麒、黃人的中國古典小說論
第五節 林紓的翻譯小說理論
第六節 管達如的《說小說》和呂思勉的《小說叢話》
㈡ 誰能總結出中國文學批評史中,所有的關於
「氣」是由孟子提出來的,他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曹丕首開以氣論文章的風氣,他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敵而強制」,首次將文章分為清濁二體。陸機《文賦》曰「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彰曹丕之說。劉勰《文心雕龍》更有《養氣》篇專談養氣。鍾嶸《詩品》「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動性情,形諸物詠」。楊炯「春氣繞蘭心」也說氣。皎然「氣高而不怒」。韓愈在《答李翊書》中強調達到「氣盛」,說「氣盛宜言」。宋嚴羽「氣象」說。蘇軾「文者,氣之所形」。明王延相倡「氣本論」。葉燮《原詩》以氣論詩,提出「才、膽、識、力」。學力有限,關於中國文論的「文氣說」,我只知道這些。
㈢ 《中國文學批評史》
王國維的境界說對於20世紀中國文藝境界論有著重大影響,但一般論著又大都將王國維的意境論與境界說混同,並過多地用西方美學理論來分析境界說。我們這里希望進行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意境論
在王國維的有關論著中,出現過「境界」、「意境」、「境」三個近似的概念。其實,王國維的意境論與境界說區別頗大,《人間詞乙稿序》所體現的理論是意境論,而《人間詞話》的觀點則是境界說。其意境論主要流露出西方式的分析推理傾向,所以我們稱之為「意境論」;而其境界說則主要體現了中國傳統詩話、詞話的特色,重在直覺感悟和經驗描述,所以我們稱之為「境界說」。
在《人間詞話》發表以前,王國維曾發表過《人間詞》。其中《人間詞甲稿》收入作者1905年以來所填詞共61闋,1906年發表於《教育世界》雜志第123號上;《人間詞乙稿》收入甲稿以後所填43闋詞,1907年發表於《教育世界》第161號上。兩稿均有署名為「山陰樊志厚」的小序,被分別稱為《人間詞甲稿序》、《人間詞乙稿序》。趙萬里認為,此二序均為王國維自撰而假託樊志厚。王國維的意境論最為集中地表達在《人間詞乙稿序》中。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意境」一詞就出現了16次之多,而將「意」與「境」二者分開來講的又達6處(一句話即一個較完整的意思算一處),而「境界」一詞則根本沒有出現。因此,這是一篇名副其實的「意境」論而不是什麼「境界」說。我們將「意」、「境」分開來講的文字抄錄如下:
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出於觀我者,意余於境。而出於觀物者,境多於意。然非物無以見我,而觀我之時,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錯綜,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廢也。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
夫古今人詞之以意勝者,莫若歐陽公。以境勝者,莫若秦少游。至意境兩渾,則惟太白、後主、正中數人足以當之。靜安之詞,大抵意深於歐,而境次於秦。至其合作,如《甲稿·浣溪沙》之「天末同雲」、《蝶戀花》之「昨夜夢中」、《乙稿·蝶戀花》之「百尺朱樓」等闋,皆意境兩忘,物我一體。[1](P176—177)
以上兩段話中,「意」與「境」首先是相並列的兩種文學要素,王國維不僅多次將它們分開來講,而且還使用「意、境兩渾」、「意、境兩忘」這樣的表達方式,足以說明二者不可輕易混同。而「意境」則是這兩種要素組合形成的一種結果。這種論述方式給我們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王國維之所以在這里選用意境一詞,原因在於意境這個詞能夠分解為「意」與「境」兩種要素。這兩種要素可以對應於王國維1904年發表的《文學小言》中所說的「文學之二原質」。
《文學小言》第四則指出:「文學中有二原質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寫自然及人生之事實為主,後者則吾人對此種事實之精神的態度也。故前者客觀的,後者主觀的也;前者知識的,後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學者,不外知識與感情交代之結果而已。苟無銳敏之知識與深邃之感情者,不足與於文學之事。」[1](P25—26)這里所說的「景」、「情」,王國維又分別稱為「知識」與「感情」。我們認為,《人間詞乙稿序》中的「境」與《文學小言》中的「景」相近,而「意」則和「情」、「感情」相近。王國維既然將文學的原質區分為二,那麼這二者又如何統一起來呢?我們注意到,無論是《文學小言》還是《人間詞乙稿序》,王國維都提到一個「觀」字,並且王國維明確地說文學之所以有意境,是因為它「能觀」。因此,在王國維的意境論中,實際上涉及到意、境、觀三個方面。在這個三元結構中,「觀」的意義最為重要,它是意境產生的基礎。所以,准確理解「觀」的思想淵源及其在意境形成過程中的功能,就成為准確把握王國維意境論的必要前提。
概括地說,「觀」的含義可從中西兩種思想傳統來了解。從西方美學角度來說,王國維曾經花了很大功夫研究康德、叔本華的哲學和美學,並完全接受了二人審美無利害的觀點,將審美與人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認為,現實人生只有藉助美和藝術,才能從生活痛苦中超脫出來,因為只有美是「不與吾人之利害相關系」的,只有美和藝術才能「使吾人超然於利害之外」。他的《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一文寫道:
此利害之念,竟無時或息歟?吾人於此桎梏之世界中,竟不獲一時救濟歟?曰:有。唯美之為物,不與吾人之利害相關系,而吾人觀美時,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何則?美之對象,非特別之物,而此物之種類之形式,又觀之之我,非特別之我,而純粹無欲之我也。[2](P321)這里出現的「觀美」、「觀之」,都是對於美的對象的欣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審美。王國維特別強調,進行審美的人,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一個「純粹無欲」的人,只有「純粹無欲」的人,才能觀照到「物之種類之形式」,也就是叔本華所說的事物的「理念」(王國維當時譯稱「實念」)。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一文還說: ^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雖物之美者,有時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視為美時,決不計及其可利用之點。其性質如是,故其價值亦存於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2](P31)這說明,美、美感、審美活動的突出特點是超功利性,就是對生活慾望的超脫,從而使人超脫人間痛苦。人在審美靜觀中處於一種物我兩忘、情景交融的無差別狀態,物、我對立關系的消失,意味著生活慾望的消失和對人間痛苦的超脫。
在中國古代思想中,「觀」的觀念產生很早,《易經》中就有「觀卦」,《老子》曾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3](124)理學家邵雍有《觀物》內外篇,提出「以物觀物、以我觀物」等說法。所有這些命題,其底蘊大都不外乎《老子》所言「滌除玄鑒」,即滌除人的各種慾望以觀大道。關於這一點,我們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總之,王國維的意境論是一個包含三種要素的三元結構,簡單地用「情景交融」來理解其意境論,必然產生偏差。而這種偏差在20世紀文藝意境論研究中屢見不鮮。而一個人能觀與否,又取決於他的心靈境界。所以「觀」某種程度上就是心靈境界的同義詞。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意境和境界才具有內在聯系。王國維稍後提出的境界說作為「探本」之論,所突出的正是詩人的心靈境界。換言之,王國維《人間詞話》標舉的境界說,無非是對前此意境論之基元的「觀」的突出強調。
二、境界說
我們上文曾經提出,王國維的境界說主要體現在1908年發表的《人間詞話》之中。由於相關版本的復雜性,有些學者混淆了《人間詞話》與其附錄的關系,誤將《人間詞話》所附的《人間詞乙稿序》認作《人間詞話》的內容,從而為混淆王國維的意境論與境界說提供了文獻上的方便。我們首先看一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概念使用情況。
與《人間詞乙稿序》高密度地使用「意境」一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間詞話》126則中只有一次使用了意境,並且,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說明,這個「意境」的含義近於「情感」等,而不可能分解為「意」與「境」兩要素。出現意境的第42則(按照王國維發表稿、即一般說的「通行本」的次序,下同)這樣說道:
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1](P151)
這一則評姜夔詞,意境是與「格調」對舉的,我們可以據此來分析意境的含義。緊接著這一則的第53則在批評姜詞時說:「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1](P151)在這句評語中,「格」與「情」是對舉的;如果說「格」指「格調」,那麼,「情」就指「意境」。這在中國古代文論中可以找到佐證,如鄭板橋所說:「一丘一壑之經營,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難處;大起造、大揮寫,亦有易處,要在人之意境何如耳。」[4](P78)意境指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在《人間詞話》中,大量出現的是「境界」和「境」兩個概念。據筆者統計,境界共出現22次,境出現23次,並且完全可以肯定,「境」就是「境界」的略語。如第6則寫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1](P142)第26則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下面就分別說「第一境」、「第二境」、「第三境」。[1](P147)如果我們將《人間詞話》中出現的境字都視為境界的略語來統計的話,那麼,境界一詞的出現總數將多達45次。十分明顯的是,《人間詞話》所使用的核心概念是境界。
要准確理解王國維境界說的含義,我們有必要結合他《人間詞話》以外的論著。王國維最初用到境界的是《紅樓夢評論》這篇著名論文,在那裡,境界共出現了2次,指的是為人所感受的「世界」或小說作品所描繪的藝術世界。《清真先生遺事》的一段較長文字,非常明確地將境界區分為二,一為「常人之境」,一為「詩人之境」。這些,都為我們理解《人間詞話》的境界說提供了參照。
《人間詞話》有「手稿本」與發表的「通行本」之別。將二者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手稿本與通行本文字出入並不大,但二者次序完全不同。手稿本125則排列比較隨意,難以尋繹出什麼頭緒;但發表的64則卻不同,其理論線索頗為可尋。可以肯定的是,王國維在發表《人間詞話》時,對各則的次序經過比較用心的排列。一般說來,發表本64則的前9則所標明的是王國維的評詞標准,但這1—9則在手稿本中分別為第31、32、33、36、37、35、46、48、79則,調整的幅度相當大。我們先來看第1則: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1](P141)
細致看來,這一則實際上包括了三層意思。「詞以境界為最上」所要解決的是「詞應該怎麼樣」這一問題,也就是關於詞的理想,王國維提出詞應該把境界作為最高要求;第二層意思所解決的是「有了境界會怎麼樣」的問題,王國維認為詞有境界自然會形成「高格」,自然會有「名句」;第三層意思則提出五代、北宋詞之所以絕妙無比,正在於有境界。要理解王國維這些提法的含義,必須了解王國維論詞的時代背景,也就是說,首先要弄清王國維為什麼把境界作為詞的最高要求。
關於王國維的詞論背景,已經有學者從詞史的角度進行過說明。如王鎮坤曾指出:「夫考先生之嚴屏南宋者,實有其苦心在。詞自明代中衰,以至清而復興。清初朱(竹坨)、厲(樊榭)倡浙派,重清虛騷雅而崇姜、張。嘉慶時張皋文立常州派,以有寄託尊詞體而崇碧山。晚清王半塘、朱古微諸老,則又倡學夢窗,推為極則。有清一代,詞風蓋為南宋所籠罩,卒之學姜、張者流於浮滑,學夢窗者流於晦澀。晚近風氣注重聲律,反以意境為次要,往往堆垛故實,裝點字面,幾如銅牆鐵壁,密不透風。……先生目擊其弊,於是倡境界之說以廓清之。《人間詞話》乃對症發葯之論也。」[5](P268)這一段話盡管也混同了意境與境界,但它從清代詞史的角度,說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乃是一部「對症發葯之論」,非常清楚地指明了《人間詞話》標舉境界的歷史原因。從這里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斷定,境界(意境)是與「聲律」、「故實」(典故)、「字面」(辭藻)相對立的,它只能是作者的感情。聯系王國維的其他論述可知,王國維強調文學作品要有真情,反對過分講究格律雕琢辭藻,還不滿「深文羅織」式地發掘作品的「微言大義」。從時代的角度說,王國維最為推崇的是北宋詞,經常批評的則是南宋詞。如果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忽視了王國維所對之「症」而空談理論,特別是像時下的一些論著,過分地用西方美學理論來發揮引申,勢必愈騖愈遠。這是我們理解王國維境界說的基本前提。
以此為背景再來考察《人間詞話》第1則,那麼其含義就十分明朗,它絕不是空發議論,空談理論;也就是說,它並不試圖回答「什麼是境界」這個問題,而是直接提出「詞應該怎麼樣」,「詞有境界會怎麼樣」,並以五代北宋詞為例來說明這一論斷。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它不同於《人間詞乙稿序》的意境要素分析方式,而是與中國古代大量的詩話、詞話一樣,進行直觀的經驗描述。並且,「境界」的含義在此並非傳統詩論中的「情景交融」式的意境,而是接近於王國維所評姜夔詞中「有格無情」的「情」, 王國維
在其它地方又稱為「真情」。在回答了「詞應該怎麼樣」、「詞有境界會怎麼樣」兩個問題之後,緊接著的第2、3、4、5等四則所寫的則是「境界有什麼樣的形態、種類」。關於境界的形態、種類,王國維有兩種區分方法,一種側重從境界的構成材料的角度來講。第2則與第5則分別從「自然」與「理想」的關系將境界劃分為「造境」與「寫境」兩種:造境是理想派詩人創造的虛構境界,寫境是寫實派詩人創造的與自然現實相似的境界。這一區分實際上是在講文學與自然人生的關系。對於境界形態的另外一種區分側重從物、我關系的角度來談,這主要是《人間詞話》第3、4兩則的內容: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1](P142)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1](P142)
從詞源上來看,「以我觀物」與「以物觀物」都是宋代理學家邵雍的話。邵雍的著作《觀物篇》解釋過什麼是「觀物」:「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6](P122)這說明,「觀物」並不是對於外物的觀察了解,不是感性地反映外物,也不是理性對於外部事物的分析綜合或抽象。其實質是指人對於身在其中的整個世界的態度和覺解,是人基於一定的精神境界觀照事物、看待事物的態度。總之,觀物不是西方認識論意義上的「認識」,而是在一定精神境界上對於事物本性的審美式把握。正因為如此,精神境界的層次決定了觀物所見的層次:「以目觀物,見物之形;以心觀物,見物之情;以理觀物,見物之性。」[6](P122)古代理學家追求的都是通過心靈境界的提升而達到「以理觀物,見物之性」的最高層次。所以邵雍又說:「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於暗。」[6](P123)可見,「以物觀物」也就是「以理觀物」。從唐代李翱的「復性」說開始,理學家們都將「性」視為高於「情」的境界而重性輕情,邵雍的觀物論也不例外。那麼,如何達到以物觀物的境界呢?古代哲學所提供的途徑是「破我」而「無我」,也就是把一己「小我」提升為與天地合一的「大我」。《莊子·齊物論》所謂「吾喪我」,《莊子·逍遙游》所謂「至人無己」是最早的理論,佛學論述破除「我執」的言論更是不勝枚舉。「無我」一詞在唐代以後頗為流行,如孟浩然有「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7](P244)的詩句。王國維之前劉熙載《藝概》曾以「無我」之說論藝,如說司馬遷文章「其秘要則在於無我,而以萬物為我也」。[8](P13)王國維「有我」、「無我」說顯然脫胎於上述言論。他所舉的陶淵明的詩句,所表達的正是「縱浪大化中」的天人合一境界,其底蘊與中國美學傳統為近。同時,王國維認為多數詩人只能創造「有我之境」,只有傑出的詩人才能創造「無我之境」。這表明他更推重「無我之境」,傾心於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與天地合一的「大我」境界。因此,盡管這兩條的內容與《人間詞乙稿序》的意境結構論極其接近,我們也不宜誇大西方美學理論的影響。
在論述境界的特徵時,王國維表現出更加明顯的傳統傾向。《人間詞話》第6則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1](P142)這則詞話的第一句是對境界的解釋,這一解釋與佛學的境界論完全一致:境界既指景物這樣的「外境」,也指第六識「意識」的對象——人的喜怒哀樂這樣的「內境」。令人玩味的是第二句話。既然已經明確解釋了境界的涵義,為什麼又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呢?這表明王國維對於景物和人的感情都有兩種區分:一般的景物與「真景物」,一般的喜怒哀樂與「真感情」。「真」成為理解問題的關鍵。
在中國古代文論中,真主要指一種與天相合的境界,如《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9](P661)莊子所說的「真人」與「至人」、「聖人」都是與道合一之人,是老子所說「返樸歸真」、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因此,這種意義上的「真」與一般的真實、認識論意義上的「真理」都不同,它主要是指合乎天性的性情之真。王國維對此多有論述,如《人間詞話》第16則指出「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P145)李後主生於深宮之中,閱世很淺,作為一國之主是缺陷,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作為詞人則是其長處。《人間詞話》第17則甚至以他為例說「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1](P145)第18則詞話又指出:「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1](P145)宋道君皇帝(徽宗)被金人俘虜後作《燕山亭》詞,只不過慨嘆自己的遭遇,沒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遠不如具有同樣遭遇的李後主,詞中所寫感情上升到全人類的普遍感情。王國維又在第15則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1](P144)「眼界大」與「感慨深」也就是「大境界」。因此,盡管第8則也說過「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1](P143)的話,似乎不在乎境界的「大小」,但實際上王國維所看重的無疑是像李後主詞那樣的「大境界」。所以,詞話第51條又稱贊,像「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長河落日圓」、「夜深千帳燈」這樣的境界為「千古壯觀」。[1](P153)從心靈境界的角度說,「真」就是「真我」(其實質也就是「無我」)。王國維在研究沈石田、惲南田的《二田畫記》一文中,提出了「真我者得之於天,不以境遇易」[1](P137)的說法,表明其有關「真」的看法與「無我」的看法是一致的,都有中國古代老莊哲學的影子。與「真」相關的是自然。自然可以視為真的另外一種講法,也是指天性的自然流露。詞話第52條極力稱賞「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納蘭性德詞「真切」,為「北宋以來」的唯一者,[1](P153)於此也可見出中國傳統審美理想的流露。
由此可見,王國維主要從創作主體的角度指出了文藝境界產生的根源,認為詩人的人生境界是詩詞境界的基礎。《人間詞話》中曾經明確地將自己的境界說與古代詩論聯系在一起。第9條首先引用了嚴滄浪的「盛唐諸公,唯在興趣」一段話,然後這樣寫道: ^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1](P143)
詞話的刪稿第13條又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1](P160)這兩條詞話表明,王國維自覺地將自己的境界說與古代的「氣質」、「興趣」、「神韻」三種觀點進行比較,認為只有自己的境界說才是「探本」之論,只有境界才是文藝作品之「本」,而其它三種則都是「末」。
應該承認,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氣質說、興趣說,都是對於詩人主體特性的研究,只不過這二種說法無法將詩人超越常人的心靈境界突顯出來,而神韻說則側重於作品的接受效果,並非對於詩人主體特性的研究。凡此種種,使王國維覺得它們都不如直接提出境界,更能夠明確地揭示文藝活動的根本條件:藝術家的心靈境界。這與王國維的詩學觀念是緊密相連的。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一文中,王國維認為「詩歌者,感情的產物也」,其中想像的條件也必須「有肫摯之感情,為之素地」;[1](P33)《文學小言》則提出:「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學者,殆未之有也。」[1](P26)所謂「肫摯之感情」、「高尚偉大之人格」,都是心靈境界的別稱。《此君軒記》一文則以「歲寒三友」之一的竹為例,指出竹子的「超世之致,與不可屈之節,與君子為近」。[1](P132)所以,具有竹子之致、之節的古代君子,「其觀物也,見夫類是者而樂焉,其創物也,達夫如是者而後慊焉」。[1](P132)畫家畫竹並非對於竹子的一般描繪、鏡子式地反映,而是將「彼獨有見於其原,而直以其胸中瀟灑之致,勁直之氣,一寄之於畫,其所寫者,即其所觀;其所觀者,即其所畜者也。物我無間,而道藝為一,與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1](P132)在這里,物與我是一體的,根本不存在認識與被認識、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畫家所畫的是其「所觀」者而不是客觀存在的竹子,其「所觀者」又是其「所畜者」,也就是畫家自己的心靈境界。因此,畫家畫竹時所畫的並非竹子,而是畫家自己的心靈境界,此之謂「寫意」。王國維在這里提及的「物我無間,而道藝為一」、「與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兩句話,集中體現了莊子哲學的巨大影響。
由此可見,王國維的境界說所強調的並非什麼「情景交融」,而是與情、景二要素相對的「觀」,亦即心靈境界;文藝作品的境界只不過是詩人心靈境界的物態化,是藝術家對於心靈境界的一種肯定方式。將境界混同於意境表明:20世紀的美學與文學理論已經淡忘了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心靈境界的特色。
㈣ 古代文學的論文題目有什麼
古代文學論文題目
1 《詩經》分類研究(情詩、思婦詩、離別詩等)
2 先秦諸子文研究(《論語》、《莊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與楚辭研究(生平、悲劇成因、作品辨偽、思想與藝術等)
4 中國文學批評史專家專著專論研究
5 亡國之音哀以思——論李煜詞
6 柳永詞的雅和俗
7 論柳永對蘇軾詞的影響
8 蘇軾的人品與詞風
9 李清照前後期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10 蘇軾、辛棄疾豪放詞風的比較
11 論秦觀詞的藝術特色
12 論黃庭堅的瘦硬詩風
13 《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
14 《水滸傳》主題辨析
15 湯顯祖戲曲觀的研究
16 《聊齋志異》愛情題材論
17 《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論
18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19 從李賀詩看其「鬼才」之名
20 簡論李商隱的詠史詩
21 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22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23 李煜詞評價之我見
24 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25 豪放大師蘇軾的婉約詞
26 論關漢卿喜劇之「雙璧」《救風塵》與《望江亭》
27 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任選一部)中的女性藝術形象試論
28 《三言》中愛情作品的反封建傾向
29 《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試論
30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女性悲劇
31 談影視劇中歷史題材作品的時代精神與當代意識
32 論《三國演義》塑造諸葛亮的藝術經驗
33 論《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特色
34 論《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
35 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
36 論「三言二拍」表現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論《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論《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39 論《儒林外史》對八股科舉制的批判
40 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1 論論李汝珍的《鏡花緣》
42 論二晏詞
43 論蘇軾的散文特色
44 論陸游晚年的思想和詩歌創作
45 從林逋的詠梅詩到姜夔詠梅詩
46 辛棄疾詞與南宋理學的關系
47 論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
48 論《西廂記》中張生的形象
49 論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
50 賈誼論
51 《史記》人物傳記所體現審美情趣
52 《史記》人物傳記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漢樂府詩分析
54 陶淵明的人格和詩風
55 南北朝樂府民歌藝術風格比較
56 正始文學與建安文學異同論
57 論曹植詩歌的整體風格
58 魏晉隱士與魏晉文學
59 《世說新語》刻畫人物
60 魏晉南北朝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61 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
62 《西廂記》的傳播
63 元雜劇的題目正名
64 元刊本雜劇中的角色問題
65 《竇娥冤》的悲劇特徵
66 三國演義的成書問題
67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傳播
69 《紅樓夢》中改名問題
70 石頭傳說與賈寶玉形象
71 石頭傳說與孫悟空形象
72 傳奇戲的文人化問題
73 戲曲的案頭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說的變化及意義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問題
76 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
77 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78 論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79 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80 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81 「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82 關於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
83 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84 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
85 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創作
87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88 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90 論杜牧的七言絕句
91 論歸有光的散文
92 論李商隱的無題詩
93 《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94 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
95 論《西遊記》的詼諧風格
96 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
97 《金瓶梅》人物論
98論納蘭性德詞
99 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
100 王安石後期的詩歌
㈤ 古代文學的論文題目,時間范圍是楚辭到魏晉時期,都能寫什麼論文題目
古代文學論文題目 1 《詩經》分類研究(情詩、思婦詩、離別詩等) 2 先秦諸子文研究(《論語》、《莊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與楚辭研究(生平、悲劇成因、作品辨偽、思想與藝術等) 4 中國文學批評史專家專著專論研究 5 亡國之音哀以思——論李煜詞 6 柳永詞的雅和俗 7 論柳永對蘇軾詞的影響 8 蘇軾的人品與詞風 9 李清照前後期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10 蘇軾、辛棄疾豪放詞風的比較 11 論秦觀詞的藝術特色 12 論黃庭堅的瘦硬詩風 13 《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 14 《水滸傳》主題辨析 15 湯顯祖戲曲觀的研究 16 《聊齋志異》愛情題材論 17 《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論 18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19 從李賀詩看其「鬼才」之名 20 簡論李商隱的詠史詩 21 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22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23 李煜詞評價之我見 24 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25 豪放大師蘇軾的婉約詞 26 論關漢卿喜劇之「雙璧」《救風塵》與《望江亭》 27 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任選一部)中的女性藝術形象試論 28 《三言》中愛情作品的反封建傾向 29 《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試論 30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女性悲劇 31 談影視劇中歷史題材作品的時代精神與當代意識 32 論《三國演義》塑造諸葛亮的藝術經驗 33 論《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特色 34 論《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 35 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 36 論「三言二拍」表現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論《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論《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39 論《儒林外史》對八股科舉制的批判 40 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1 論論李汝珍的《鏡花緣》 42 論二晏詞 43 論蘇軾的散文特色 44 論陸游晚年的思想和詩歌創作 45 從林逋的詠梅詩到姜夔詠梅詩 46 辛棄疾詞與南宋理學的關系 47 論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 48 論《西廂記》中張生的形象 49 論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 50 賈誼論 51 《史記》人物傳記所體現審美情趣 52 《史記》人物傳記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漢樂府詩分析 54 陶淵明的人格和詩風 55 南北朝樂府民歌藝術風格比較 56 正始文學與建安文學異同論 57 論曹植詩歌的整體風格 58 魏晉隱士與魏晉文學 59 《世說新語》刻畫人物 60 魏晉南北朝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61 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 62 《西廂記》的傳播 63 元雜劇的題目正名 64 元刊本雜劇中的角色問題 65 《竇娥冤》的悲劇特徵 66 三國演義的成書問題 67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傳播 69 《紅樓夢》中改名問題 70 石頭傳說與賈寶玉形象 71 石頭傳說與孫悟空形象 72 傳奇戲的文人化問題 73 戲曲的案頭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說的變化及意義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問題 76 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 77 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78 論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79 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80 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81 「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82 關於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 83 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84 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 85 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創作 87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88 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90 論杜牧的七言絕句 91 論歸有光的散文 92 論李商隱的無題詩 93 《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94 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 95 論《西遊記》的詼諧風格 96 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 97 《金瓶梅》人物論 98論納蘭性德詞 99 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 100 王安石後期的詩歌
㈥ 舉例說明「關於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理論性的論文題目。
1. 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論綱
葉輝 復旦大學 發表時間:2004
這是一套分輯出版的大型中國文學批評史及中國古典文學研 究的資料叢書。...然而,不可諱言的是,他們最重要的兩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奠 基之作—《中國文學批評史》和《中...
引證文獻[6] - 參考文獻 - 相似文獻 - 下載指數:
2.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批評研究的進程
閆月珍 暨南大學 發表時間:2002
該章附錄就「文學的自覺」問題進行了追溯,以進一步 探討純文學觀念之於中國文學批評研究的影響。...西方關於文學批評之分類,不僅給 他以觀照中國文學<...
參考文獻 - 相似文獻 - 下載指數:
3. 錢穆文學研究述略
芮宏明 華東師范大學 發表時間:2004
《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中國文學論叢,,第41頁,第45冊。...《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講演集》,第25頁。...《中國文化與<##...
引證文獻[2] - 參考文獻 - 相似文獻 - 下載指數:
4. 缺席的在場
韋莉莉 暨南大學 發表時間:2003
作為研究對象,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因此對於西方來說,它是缺席;...羅根澤先生在其《中國文學批評 史》的緒言中就講到「欲研究『中國文學...
參考文獻 - 相似文獻 - 下載指數:
5.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
庄桂成 華中師范大學 發表時間:2004
因此,當文學批評對象發生改變的時候,中國文學批評發生轉型也就在所必然了。...但是,要將中國文學批評成功轉型,首先必須澄清三個問題,即何為中 國文學批評的「轉型」,何為...
引證文獻[1] - 參考文獻 - 相似文獻 - 下載指數:
6. 韋勒克文學批評史觀研究
張存鋒 山東師范大學 發表時間:2005
」首先,作者在緒論中,結合西方的文學 批評和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具體區分了文學和文學批評,具體闡釋了中國文學批評 和中國文...
參考文獻 - 相似文獻 - 下載指數:
7. 鄭振鐸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
佘小雲 湖南師范大學 發表時間:2004
第一章中國文學批評史總體研究 一、中國文學批評史論 鄭振鐸沒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專著,他的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散見於 《文學
參考文獻 - 相似文獻 - 下載指數:
8. 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綜述
李平 文藝理論研究 2001年 第02期
1927年,陳鍾凡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作為「文學叢書」第一種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這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首部批評史著作,標志著中國文學批評史這門學科的誕生。...現代部分有王永生主編的《中國現...
㈦ 尋古代文學論文題目
以下古代文學論文題目供你參考
1 《詩經》分類研究(情詩、思婦詩、離別詩等)
2 先秦諸子文研究(《論語》、《莊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與楚辭研究(生平、悲劇成因、作品辨偽、思想與藝術等)
4 中國文學批評史專家專著專論研究
5 亡國之音哀以思——論李煜詞
6 柳永詞的雅和俗
7 論柳永對蘇軾詞的影響
8 蘇軾的人品與詞風
9 李清照前後期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10 蘇軾、辛棄疾豪放詞風的比較
11 論秦觀詞的藝術特色
12 論黃庭堅的瘦硬詩風
13 《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
14 《水滸傳》主題辨析
15 湯顯祖戲曲觀的研究
16 《聊齋志異》愛情題材論
17 《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論
18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19 從李賀詩看其「鬼才」之名
20 簡論李商隱的詠史詩
21 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22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23 李煜詞評價之我見
24 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25 豪放大師蘇軾的婉約詞
26 論關漢卿喜劇之「雙璧」《救風塵》與《望江亭》
27 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任選一部)中的女性藝術形象試論
28 《三言》中愛情作品的反封建傾向
29 《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試論
30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女性悲劇
31 談影視劇中歷史題材作品的時代精神與當代意識
32 論《三國演義》塑造諸葛亮的藝術經驗
33 論《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特色
34 論《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
35 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
36 論「三言二拍」表現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論《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論《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39 論《儒林外史》對八股科舉制的批判
40 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1 論論李汝珍的《鏡花緣》
42 論二晏詞
43 論蘇軾的散文特色
44 論陸游晚年的思想和詩歌創作
45 從林逋的詠梅詩到姜夔詠梅詩
46 辛棄疾詞與南宋理學的關系
47 論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
48 論《西廂記》中張生的形象
49 論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
50 賈誼論
51 《史記》人物傳記所體現審美情趣
52 《史記》人物傳記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漢樂府詩分析
54 陶淵明的人格和詩風
55 南北朝樂府民歌藝術風格比較
56 正始文學與建安文學異同論
57 論曹植詩歌的整體風格
58 魏晉隱士與魏晉文學
59 《世說新語》刻畫人物
60 魏晉南北朝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61 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
62 《西廂記》的傳播
63 元雜劇的題目正名
64 元刊本雜劇中的角色問題
65 《竇娥冤》的悲劇特徵
66 三國演義的成書問題
67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傳播
69 《紅樓夢》中改名問題
70 石頭傳說與賈寶玉形象
71 石頭傳說與孫悟空形象
72 傳奇戲的文人化問題
73 戲曲的案頭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說的變化及意義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問題
76 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
77 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78 論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79 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80 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81 「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82 關於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
83 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84 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
85 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創作
87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88 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90 論杜牧的七言絕句
91 論歸有光的散文
92 論李商隱的無題詩
93 《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94 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
95 論《西遊記》的詼諧風格
96 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
97 《金瓶梅》人物論
98 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
99 「三言」「二拍」中經商題材的時代特色
100 王安石後期的詩歌
101 論納蘭性德詞
102 蘇軾詞的主導風格
103 《桃花扇》人物論
104 秦觀詞的婉約風格
105 《聊齋志異》的藝術特色
106 《紅樓夢》的悲劇精神
107 論易安體
108 論陸游詩歌的愛國主題
109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110 論晴雯形象的人性內涵
111 論林黛玉的人生悲劇
112 關漢卿性格淺析
113 王維詩中的禪趣
114 淺析王熙鳳的理家才能
115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116 試析《紅樓夢》人物——惜春
117 淺談《鶯鶯傳》的寫情藝術
118 論《竇娥冤》的藝術特色
119 論蘇軾元佑時期的創作特點
120 淺論范進中舉
121 淺論林黛玉的性格
122 蘇軾詞淺析
123 淺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現實意義
124 淺析陶淵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125 論陶淵明的矛盾思想
126 淺談陶淵明的出仕與歸隱
127 淺議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128 淺談王維詩中的禪趣
129 杜甫詩淺論
130 論李賀詩歌的色彩表現藝術
131 論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的藝術特色
132 論蘇軾的「以詩為詞」
133 論晴雯
134 論李清照南渡前後詞風變化
135 薛寶釵形象塑造淺析
136 論李白的山水詩
137 《詩經》宴飲詩與禮樂文化精神研究
138 陶淵明與鳥(酒、自然等)
139 王熙鳳形象淺論
140 淺析辛棄疾詞中的豪壯之氣
141 論稼軒詞的愛國主義精神
142 淺析唐代詩人筆下的閨怨詩
143 淺談《金瓶梅》的諷刺藝術
144 淺論李賀的詩風及成因
145 淺談陶淵明的人生價值觀念
146 淺析薛寶釵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147 淺論王維詩中的禪趣
148 淺析魯智深形象
149 論李白詩歌的創作風格
150 淺論蘇軾詩中的自然美
151 淺論杜甫的詩歌藝術成就
152 平兒形象分析
153 淺析大歷詩風
154 淺論魏延的性格悲劇
155 淺論李清照詞「別是一家」的思想
156 論范成大的田園詩
157 論陸游作品中愛國思想的一貫性
158 中國古代洪水神話考論
159 《詩經》燕饗詩的場面描寫
160 《離騷》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61 《戰國策》中策士言辭的抒情化特徵
162 《莊子》中的畸人描寫及其思想蘊涵
163 論《詩經》中的婚戀詩
164 《左傳》中行人引詩分析
165 《孟子》文章的論辯技巧
166 《莊子》寓言的場景描寫
167 宋玉賦試論
168 賈誼政論文的策士風范
169 司馬相如賦的現實政治企向
170 論《史記》中下層人物的描寫
171 漢樂府民歌的諷諭特徵
172 論蔡邕的碑體文
173 曹植詩風的衍變
174 潘岳哀誄文的創作特色
175 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風格
176 梁園文人群體的辭賦創作
177 漢武帝時期賦家考論
178 《史記》人物合傳的結構安排
179 《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180 鄴下文人的游宴活動與游宴詩創作
181 阮籍詠懷詩的抒情特徵
182 左思詠史詩的詠懷特質
183 謝靈運山水詩的摹象特點
184 宮體詩的女性描寫
185 論《文選》對詩的分類
186 論南宋雅詞
187 《世說新語》的語言風格
188 陳子昂的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
189 王維詩中的禪趣
190 論杜甫安史之亂時期的詩歌創作
191 論盛唐時期絕句的特色
192 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
193 論李商隱詩歌的朦朧美
194 岑參邊塞詩初探
195 論李白的夢詩
196 論白居易的感傷詩
197 韓孟詩派的藝術追求
198 晚唐苦吟派詩人的創作心態
199 論中唐傳奇的創作特色
200 試論西昆體的藝術風格
201 論歐陽修記體文的創作特色
202 論蘇軾詩
203 論陸游的愛國詩
204 論辛棄疾詞對清詞的影響
205 李清照詞的藝術個性
206 柳永詞的語言特點
207 蘇軾對詞境的開拓
208 賀鑄詞的藝術個性
209 論誠齋體
210 宋末逸民詩初探
211 王安石散文的寫作風格
212 論關漢卿的喜劇創作
213 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
214 論《倩女離魂》的藝術特點
215 《高祖還鄉》的諷刺藝術
216 《水滸傳》的忠義觀
217 《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
218 豬八戒形象分析
219 論唐僧與孫悟空的矛盾沖突
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創作
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寫
222 《西廂記》的繼承與創新
223 《琵琶記》悲劇意蘊分析
224 元代少數民族詩人的詩歌創作
225 論詞在元明時期的衰落
226 宋江形象分析
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
228 論西門慶形象的文化警示意義
229 「三言」「二拍」中的風塵女性
230 李贄「童心說」的文學價值
231 論《西遊記》的成書
232 清初歷史劇興盛原因初探
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說的敘事模式
234 《聊齋志異》中的書生形象
235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36 大觀園的文化意義
237 《紅樓夢》的夢幻描寫及其意義
238 《長生殿》的愛情觀
239 《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識
241 論賈寶玉的人生悲劇
242 論清詩的宗唐宗宋之爭
243 論桐城義法
244 張飛、李逵形象塑造比較
245 花間詞的藝術成就
246 《紅樓夢》中的丫環群象
247 論魏晉散文的駢儷化傾向
248 論歸有光的散文創作
249 論清詞中興
250 論晚唐的懷古詠史詩
251 論常州詞派的詞學思想
252 論《史記》對後世小說創作的影響
253 宋代豪放詞的藝術風格
254 論明清小說題材的嬗變
255 《文心雕龍》對創作構思的分析
256 嚴羽《滄浪詩話》以禪喻詩分析
257 道家虛靜說對古代詩歌創作論的影響
㈧ 古代文學論文題目和提綱,急~!!
論文如何定題目
首先看是什麼專業的題目
其次根據專業和教授的口味來定
題目盡可能不要大眾化
(一)選題
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應符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具有綜合性和創新性。本科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長,選擇適當的論文題目,但所寫論文要與本專業所學課程有關。
(二)查閱資料、列出論文提綱
題目選定後,要在指導教師指導下開展調研和進行實驗,搜集、查閱有關資料,進行加工、提煉,然後列出詳細的寫作提綱。
(三)完成初稿
根據所列提綱,按指導教師的意見認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須經指導教師審閱,並按其意見和要求進行修改,然後定稿。
您的古代文學專業的論文具體題目是什麼?准備往哪個方向寫呢?
有什麼要求呢
論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開題報告 任務書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論文想寫好,先要找好相關資料,列好大綱,確定好題目,老師同意後在下筆,還有什麼不了解的可以直接問我,希望可以幫到你。
以下古代文學論文題目供你參考
1 《詩經》分類研究(情詩、思婦詩、離別詩等)
2 先秦諸子文研究(《論語》、《莊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與楚辭研究(生平、悲劇成因、作品辨偽、思想與藝術等)
4 中國文學批評史專家專著專論研究
5 亡國之音哀以思——論李煜詞
6 柳永詞的雅和俗
7 論柳永對蘇軾詞的影響
8 蘇軾的人品與詞風
9 李清照前後期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10 蘇軾、辛棄疾豪放詞風的比較
11 論秦觀詞的藝術特色
12 論黃庭堅的瘦硬詩風
13 《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
14 《水滸傳》主題辨析
15 湯顯祖戲曲觀的研究
16 《聊齋志異》愛情題材論
17 《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論
18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19 從李賀詩看其「鬼才」之名
20 簡論李商隱的詠史詩
21 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22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23 李煜詞評價之我見
24 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25 豪放大師蘇軾的婉約詞
26 論關漢卿喜劇之「雙璧」《救風塵》與《望江亭》
27 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任選一部)中的女性藝術形象試論
28 《三言》中愛情作品的反封建傾向
29 《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試論
30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女性悲劇
31 談影視劇中歷史題材作品的時代精神與當代意識
32 論《三國演義》塑造諸葛亮的藝術經驗
33 論《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特色
34 論《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
35 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
36 論「三言二拍」表現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論《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論《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39 論《儒林外史》對八股科舉制的批判
40 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1 論論李汝珍的《鏡花緣》
42 論二晏詞
43 論蘇軾的散文特色
44 論陸游晚年的思想和詩歌創作
45 從林逋的詠梅詩到姜夔詠梅詩
46 辛棄疾詞與南宋理學的關系
47 論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
48 論《西廂記》中張生的形象
49 論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
50 賈誼論
51 《史記》人物傳記所體現審美情趣
52 《史記》人物傳記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漢樂府詩分析
54 陶淵明的人格和詩風
55 南北朝樂府民歌藝術風格比較
56 正始文學與建安文學異同論
57 論曹植詩歌的整體風格
58 魏晉隱士與魏晉文學
59 《世說新語》刻畫人物
60 魏晉南北朝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61 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
62 《西廂記》的傳播
63 元雜劇的題目正名
64 元刊本雜劇中的角色問題
65 《竇娥冤》的悲劇特徵
66 三國演義的成書問題
67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傳播
69 《紅樓夢》中改名問題
70 石頭傳說與賈寶玉形象
71 石頭傳說與孫悟空形象
72 傳奇戲的文人化問題
73 戲曲的案頭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說的變化及意義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問題
76 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
77 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78 論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79 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80 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81 「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82 關於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
83 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84 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
85 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創作
87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88 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90 論杜牧的七言絕句
91 論歸有光的散文
92 論李商隱的無題詩
93 《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94 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
95 論《西遊記》的詼諧風格
96 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
97 《金瓶梅》人物論
98 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
99 「三言」「二拍」中經商題材的時代特色
100 王安石後期的詩歌
101 論納蘭性德詞
102 蘇軾詞的主導風格
103 《桃花扇》人物論
104 秦觀詞的婉約風格
105 《聊齋志異》的藝術特色
106 《紅樓夢》的悲劇精神
107 論易安體
108 論陸游詩歌的愛國主題
109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110 論晴雯形象的人性內涵
111 論林黛玉的人生悲劇
112 關漢卿性格淺析
113 王維詩中的禪趣
114 淺析王熙鳳的理家才能
115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116 試析《紅樓夢》人物——惜春
117 淺談《鶯鶯傳》的寫情藝術
118 論《竇娥冤》的藝術特色
119 論蘇軾元佑時期的創作特點
120 淺論范進中舉
121 淺論林黛玉的性格
122 蘇軾詞淺析
123 淺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現實意義
124 淺析陶淵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125 論陶淵明的矛盾思想
126 淺談陶淵明的出仕與歸隱
127 淺議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128 淺談王維詩中的禪趣
129 杜甫詩淺論
130 論李賀詩歌的色彩表現藝術
131 論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的藝術特色
132 論蘇軾的「以詩為詞」
133 論晴雯
134 論李清照南渡前後詞風變化
135 薛寶釵形象塑造淺析
136 論李白的山水詩
137 《詩經》宴飲詩與禮樂文化精神研究
138 陶淵明與鳥(酒、自然等)
139 王熙鳳形象淺論
140 淺析辛棄疾詞中的豪壯之氣
141 論稼軒詞的愛國主義精神
142 淺析唐代詩人筆下的閨怨詩
143 淺談《金瓶梅》的諷刺藝術
144 淺論李賀的詩風及成因
145 淺談陶淵明的人生價值觀念
146 淺析薛寶釵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147 淺論王維詩中的禪趣
148 淺析魯智深形象
149 論李白詩歌的創作風格
150 淺論蘇軾詩中的自然美
151 淺論杜甫的詩歌藝術成就
152 平兒形象分析
153 淺析大歷詩風
154 淺論魏延的性格悲劇
155 淺論李清照詞「別是一家」的思想
156 論范成大的田園詩
157 論陸游作品中愛國思想的一貫性
158 中國古代洪水神話考論
159 《詩經》燕饗詩的場面描寫
160 《離騷》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61 《戰國策》中策士言辭的抒情化特徵
162 《莊子》中的畸人描寫及其思想蘊涵
163 論《詩經》中的婚戀詩
164 《左傳》中行人引詩分析
165 《孟子》文章的論辯技巧
166 《莊子》寓言的場景描寫
167 宋玉賦試論
168 賈誼政論文的策士風范
169 司馬相如賦的現實政治企向
170 論《史記》中下層人物的描寫
171 漢樂府民歌的諷諭特徵
172 論蔡邕的碑體文
173 曹植詩風的衍變
174 潘岳哀誄文的創作特色
175 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風格
176 梁園文人群體的辭賦創作
177 漢武帝時期賦家考論
178 《史記》人物合傳的結構安排
179 《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180 鄴下文人的游宴活動與游宴詩創作
181 阮籍詠懷詩的抒情特徵
182 左思詠史詩的詠懷特質
183 謝靈運山水詩的摹象特點
184 宮體詩的女性描寫
185 論《文選》對詩的分類
186 論南宋雅詞
187 《世說新語》的語言風格
188 陳子昂的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
189 王維詩中的禪趣
190 論杜甫安史之亂時期的詩歌創作
191 論盛唐時期絕句的特色
192 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
193 論李商隱詩歌的朦朧美
194 岑參邊塞詩初探
195 論李白的夢詩
196 論白居易的感傷詩
197 韓孟詩派的藝術追求
198 晚唐苦吟派詩人的創作心態
199 論中唐傳奇的創作特色
200 試論西昆體的藝術風格
201 論歐陽修記體文的創作特色
202 論蘇軾詩
203 論陸游的愛國詩
204 論辛棄疾詞對清詞的影響
205 李清照詞的藝術個性
206 柳永詞的語言特點
207 蘇軾對詞境的開拓
208 賀鑄詞的藝術個性
209 論誠齋體
210 宋末逸民詩初探
211 王安石散文的寫作風格
212 論關漢卿的喜劇創作
213 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
214 論《倩女離魂》的藝術特點
215 《高祖還鄉》的諷刺藝術
216 《水滸傳》的忠義觀
217 《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
218 豬八戒形象分析
219 論唐僧與孫悟空的矛盾沖突
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創作
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寫
222 《西廂記》的繼承與創新
223 《琵琶記》悲劇意蘊分析
224 元代少數民族詩人的詩歌創作
225 論詞在元明時期的衰落
226 宋江形象分析
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
228 論西門慶形象的文化警示意義
229 「三言」「二拍」中的風塵女性
230 李贄「童心說」的文學價值
231 論《西遊記》的成書
232 清初歷史劇興盛原因初探
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說的敘事模式
234 《聊齋志異》中的書生形象
235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36 大觀園的文化意義
237 《紅樓夢》的夢幻描寫及其意義
238 《長生殿》的愛情觀
239 《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識
241 論賈寶玉的人生悲劇
242 論清詩的宗唐宗宋之爭
243 論桐城義法
244 張飛、李逵形象塑造比較
245 花間詞的藝術成就
246 《紅樓夢》中的丫環群象
247 論魏晉散文的駢儷化傾向
248 論歸有光的散文創作
249 論清詞中興
250 論晚唐的懷古詠史詩
251 論常州詞派的詞學思想
252 論《史記》對後世小說創作的影響
253 宋代豪放詞的藝術風格
254 論明清小說題材的嬗變
255 《文心雕龍》對創作構思的分析
256 嚴羽《滄浪詩話》以禪喻詩分析
257 道家虛靜說對古代詩歌創作論的影響
㈨ 1、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作家文學專論是三國時期( )的《典論 論文》。
《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三國時期文學專論,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論》是他在建安後期為魏太子時所撰的一部政治、社會、道德、文化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