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畢業設計開題報告中的「畢業論文的研究方法或技術路線「是什麼意思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嫌旦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3、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3.1 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3.1.1 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3.1.2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1.3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3.1.4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返宴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3.1.5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芹世擾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3.1.6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3.1.7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3.2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3.3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3.5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3.6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3.7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3.8 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㈡ 求文檔: 農學開題報告例文
石河子大學
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
學生姓名:
學 號:
學 院:
專業、年級:
指導教師:
職 稱:
畢業論文(設計)起止時間:
2009年 3月-2011年5月至6月
一、 課題來源的項目名稱及項目來源
課題名稱:
課題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
二、 課題的立項依據
(一)研究的意義
水是農作物賴以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然資源,作物根系是土壤水分的直接吸收利用者,當受到土壤水分脅迫時,作物根系[1]首先感到並迅速發出信號,使整個植株對水分脅迫做出反應,同時根系形態結構、化學成分等根系組成也發生相應變化,並影響作物地上部光合作用和產量形成。
研究作物根系對認識和調控作物生長具有重要意義。根區水分是影響作物根系生長發育最重要的環境因子之一。當土壤水分發生變化時,作物根系最先感受並通過一定途徑使地上部對水分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同時根系在自身形態結構、吸收功能、生理活性以及化學成分的數量和質量也發生相應變化。因此,通過對作物根區水分對作物根系生理機制效應的研究,對調控作物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膜下滴灌技術由於其灌灌溉周期較短,土壤耕層內的含水量可始終保持在作物所需要的含水量適宜范圍內,更有利於水分的吸收利用及作物生長發育。由於膜下滴灌為番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氣熱及養分環境,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根區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影響番茄根系生長,進而影響地上部植株生長發育。然而,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大多側重於對滴灌技術本身[2,3, 10]的研究,有關加工番茄膜下滴灌節水高產的生理機理研究較少,基礎研究薄弱限制了膜下滴灌技術節水增產潛力的發揮。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關系為中心的農田水分管理,不僅對發揮番茄膜下滴灌節水高產的潛力具有重要指導及借鑒意義,而且從長遠看為將來滴灌的應用及推廣探索積累寶貴的理論及實踐經驗。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根系是固著植物並從土壤等基質中吸收和運輸水分、養分等營養成分的器官,是土壤資源的直接利用者和產量的重要貢獻者[4,5,10]。早在十八世紀初,德國的海爾斯(Halls,1724)[8]就開始了對植物根系的研究,在其後的100多年裡,研究一直非常緩慢,開展的研究較少,直到上世紀世紀30年代,Weaver較系統地研究了10多種作物的根系生長過程,並指出「要科學地理解作物生產,就必須全面地認識作物根系發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時期根系吸收水分養分的活力以及不同環境下根系的變化」,由此根系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國際上已將根系研究作為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生產力的一個極具潛力的基礎性科研課題。
作物根系對土壤水分的利用狀況取決於不同土層中的根系分布、吸水速率及土壤有效含水量,其中根系分布與土壤水分的吸收和消耗有著密切關系,並在土壤水分利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6]。Weaver指出,作物的生產與根系的發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期的根群分布以及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根系變化有密切的關系,根系生長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作物的產量。關於根系分布的研究、作物根系與根區水分的關系以及水分脅迫與作物產量的關系,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廣泛的關注[7]。
盡管前人對棉花、小麥、水稻等作物的根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不同供水條件下加工番茄根區水分變化,對根系結構的影響尚不清楚,根系結構的改變是如何影響到作物系統及產量形成的,基於此,本研究開展土壤含水量對番茄根區水分變化根系結構對植株地上部調控的研究,進一步揭示加工番茄高產高效的水分生理機理。
三、擬採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試驗點概況
2009年試驗在石河子大學農學系試驗站(44°18´N,86°03´E,海拔440m)進行,前茬為棉花地,土質為沙壤土,播前土壤有機質為2.08%,全氮0.75g/kg、速效磷42.6 mg/kg、速效鉀205 mg/kg、鹼解氮70mg/kg。60cm土層平均土壤容重為1.36g/cm3,田間持水量24.1%,地下水位3.0m左右。
(二)水分處理設計
水分處理從開花初期開始,設6個水分處理。不同處理隨生育期推進各設三種土壤含水量(見表)。灌溉上限為相對田間持水量的95%。在試驗實際實施過程中又難以根據嚴格控制灌水下限,故各處理均設有一個范圍,如灌水臨界范圍定為45%-50%占相對田間持水量(SWR)百分比,各處理土層(0-60cm)含水量達到該階段計劃土壤濕潤層的相對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比時即開始灌溉,故每次灌量為225 m3•hm-2。水分處理如表1所示
表:
表1加工番茄水分試驗處理
滴灌方式 開花期~紅果期SWR% 成熟期
SWR%
DI (1) 40-45 75-80
DII (2) 55-60 75-80
DIII (3) 70-75 60-65
DI (4) 40-45 60-65
DII (5) 55-60 60-65
DIII (6) 70-75 60-65
註: 開花期:整個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第一花序開花的日期;紅果期:整個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前三個花序出現第一個成熟變紅果實的日期;成熟期:從紅果到最後採收所持續的時間。D為膜下0厘米滴灌,如果是正常滴灌,就把D去掉,就寫Ⅰ、Ⅱ、Ⅲ就可以了。
(三)試驗方法
本試驗中番茄栽培方式為覆膜人工穴狀直播,膜寬90cm,實際採光面70cm,在膜下中央鋪設一條滴灌帶(毛管直徑16mm,滴頭間距300mm),膜上行距50 cm,膜間行距60cm,株距30cm。
控制條件:控制灌水,用水表記錄灌溉水量。水分感測器安裝在靠近滴灌帶5cm處監測根區土壤水分,探頭埋深60cm。田間實際灌溉用水量用標定過的水表記錄。滴灌地採用「干播濕出」方式播種,於2009年4月下旬播種,播種後立即滴水灌溉確保適墒出苗。為滿足加工番茄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於花果期追施尿素(360kg/hm2),硫酸鉀復合肥(K2O 225kg/ hm2)。
(四)試驗品種
供試材料為里格爾87-5(Lycopersicon Liger 87-5)。
(五)技術路線
(六)測試內容與方法
1、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土壤水分含量採用AQUA-TEL-TDR型 時域反射儀(TDR)土壤濕度感測器監測(Autamata Inc.,美國),感測器埋深60cm,經烘乾法矯正。
2、根系取樣方法(取兩次,分別在花果期及成熟期)
根系取樣用雙向切片法,每隔10cm取一次根樣,按深度取樣。取出的根樣經水洗,過網篩,人工用鑷子揀出死根和其它雜質,人工用攝子仔細定位排放到玻璃板上,供測量用。每處理分別取3個重復。
3、根系特徵指標的測定
將沖洗干凈的根段整齊排列在藍色背景玻璃板上,用普通手持掃描儀在200dpi象素下黑白模式下掃描形成TIF圖像文件供分析使用。使用DT-SCAN圖像分析軟體(英國Delta公司,1.0版)對TIF圖像文件進行分析,計算根系的長度、平均直徑和根表面積等形態特徵指標。
4、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用Sigamaplot、DPS及EXCEL等軟體,分別做出不同處理對根系性狀各項指標影響的關系圖;運用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等多種數學統計方法。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研究目標
對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處理,採用膜下滴灌自動控制技術,應用時域反射儀(TDR)水分感測器對作物根區水分動態變化進行實時監測,設置0~60cm根層土壤含水量灌前指標,研究不同水分處理對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結構的影響,進而分析根區水分變化對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長發育的影響,揭示加工番茄高產的水分生理調節機制。
(二)研究內容
根據國內外研究現狀,結合試驗所具備條件,本論文主要研究內容是:根區水分變化對根系生長及分布特徵的調節。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明確根區水分變化對根系生長及分布特徵的調節。
五、工作條件
現有條件
試驗地點選在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實驗站,水分及相關測定項需要的儀器主要有:
1)美國AQUA-TEL-TDR型土壤濕度感測器;
2)土壤墒情自動監測與滴灌自動控制系統;
3)烘箱、冷藏箱、電子天平、熒光儀、LIC6400光合儀 、AP4氣孔導度等;
4)滴灌器材、水表、土鑽、打孔器;
5) 數碼相機、掃描儀、水勢儀。
存在問題
1)缺乏某些葉片生理指標的測定;
2)理論知識掌握不夠系統,對試驗問題的分析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解決途徑
1)針對預試驗中出現的測定指標問題,提前預防,爭取准確做好試驗;
2)繼續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進一步加強學習掌握所需的知識,了解國內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和進展情況,吸收學習經驗和分析試驗的方法。
六、課題研究進度計劃安排及預期研究結果。
課題研究進度計劃安排
2008年3月~12月:試驗方案確定,准備相關試驗材料及設備等。
2009年3月~8月:進行小區控制試驗,完成各階段的工作。
2010年4月~12月:整理並分析試驗數據。
2011年1月~6月:按時撰寫完本科畢業論文,進行答辯。
預期研究結果
明確根區水分變化對根系生長及分布特徵的調節。
七、主要參考文獻
[1]張愛良等.作物根系與水分的關系[j] Crop research,1992,(2):4~7
[2]蔡煥傑等.荒漠氣候區膜下滴灌棉花需水量和灌溉制度的試驗研究.[J]26~29
[3]徐飛鵬等.新疆膜下滴灌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的思考.農業工程學報,2003,19(1): 25-27
[4]程建峰等.作物根系研究法最新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1999,11(4):55~58
[5]王化岑,高產小麥根系形態與生長規律的研究[J].作物雜志.1997(5):32~35
[6] 史文娟等.棉花調虧灌溉的生理基礎研究.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J].2004,(9):1~5
[7] 薛剛等.水分脅迫下鈣螯全劑與CPZ抑制劑對棉花根和下胚軸兩種ATPase活性的效應.植物生理學通訊,[J]1994, 30(6):417~425
[8]吳鳳芝等.大棚番茄不同連作年限對根系活力及其品質的影響.東北農業大學學報,1997,3(1):33~38
[9]Mingo D M, M A. Bacon1 and W J. Davies. Non-hydraulic regulation of fruit growth in tomato plant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cv. Solairo) growing in dryingsoi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54(4):1205~1212
[10]S.S.Ray.小麥根重分布模式的定量研究[J].國外農學-麥類作物,1994,(1):25~26
指導教師審閱意見:
&&&同學根據新疆 「紅(加工番茄)、黑(石油)、白(棉花)」農業產業戰略,緊扣課題「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根層水分對根系發育調控的研究」查閱了大量文獻,在此基礎上研究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處理對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結構的影響,進而分析根區水分變化對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長發育的影響,揭示加工番茄高產的水分生理調節機制。
內容設計科學合理,布局協調。同時,已開展了預備試驗,並收集到部分數據,有望按照計劃完成。具備開題的基本條件,推薦參加開題。
開題報告成績:
指導教師(簽字) 年 月 日
備註:
㈢ 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
在介紹論迴文方法時答,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就要闡述清楚問卷是自製,還是沿用的前人。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
研究價值就這個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羅列許多根本解決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師說他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某某地區的教育質量等等,別人一看「提高」這個詞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的質量不是一項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廣性,還有待實證。
研究的創新相對別人這方面的研究,別人沒有的,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新亮點,也是文章的亮點。研究的價值與創新應立足於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無關的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的羅列上去。
(3)掃描儀設計開題報告擴展閱讀
開題報告的內容: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及創新點。
4、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5、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
6、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及解決的措施。
7、主要參考文獻。
㈣ 求《基於單片機的酒精測試儀的設計》畢業設計的開題報告
單片機來酒精測試儀採用燃料電池源酒精感測器作為氣敏元件,它屬於電化學類型,因此又稱為電化學型。 它能使進入燃燒室內的酒精充分燃燒轉變為電能,也就是在二個電極上產生電壓,電能消耗在外接負載上。此電壓與進入燃燒室內氣體的酒精濃度成正比,這就是單片機 酒精測試儀的基本工作原理.
㈤ 超聲波測距儀的畢業設計:開題報告和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㈥ 紙張厚度檢測儀畢業設計開題報告選題的意義
你可以把這個設備用處寫一下,他可以解決的問題的角度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