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3000字
做自我分析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大家仔細的想想,最好用紙筆寫下來:
1.我是誰?
聽上去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其實還是要好好想想。
我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受過什麼樣的教育、地域和工作背景?這和看問題的角度、工作的動機、喜歡與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有很強的關系。
我是什麼樣的性格?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什麼?自己的性格優點是什麼?
我有什麼樣的生活和工作信念與理想?
我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具備能夠持續學習的能力嗎?具備自學的能力嗎?喜歡和人打交道嗎?平時喜歡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
我擁有什麼?還缺少什麼?這個方面的慾望有多強烈?
我的滿意度有多大?對生活質量、對工作環境、對同事的期望、對工作的強度等?
我有哪些興趣和愛好?這些興趣和愛好與我日常工作的關聯性有沒有?
我容易和人相處嗎?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我容易被影響嗎?我經常影響別人嗎?
我喜歡錢嗎?如果對錢這個東西沒有興趣的人,是不應該選擇來讀MBA學位的,因為MBA學位就是學習對金錢取之有道的各種知識和技巧的。是完全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比如教育學、物理學、化學、人類學等。
我喜歡自律和講原則嗎?
你還可以問自己很多類似的問題,甚至可以做自我測驗,或者請別人來測驗你的耐性、熱情、激情、責任心等。詢問自己這個問題,可以對自己目前的和既往的工作和生活定位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這樣有助於對自己將來職業發展的籌劃。
2.我具備哪些先天和後天條件?
這些問題可以由自己來回答,也可以請朋友來評判。
我長相出眾嗎?可人嗎?端正嗎?令人煩嗎?喜歡爭執嗎?為什麼?(先天部分)
如果將人們分為不同的類別,我屬於哪種類型的人?
我的家庭(父母、姐妹、太太、丈夫和孩子)是什麼樣的?(先天和後天部分)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我怕什麼?不怕什麼?(先天部分)
我的教育情況和讀書喜好?(後天部分)
我的經歷給予了我什麼樣的烙印?對我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後天部分)
我天生善於傾聽?還是善於爭執?是內向型的性格?還是外向型的性格?
3.關於選擇MBA方面的
我為什麼要選擇MBA?是為了將來的高薪、為了更高的學歷、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通過學習成為業界高手?
我希望通過學習MBA可以使自己在哪方面得到提高?
我想選擇MBA的哪個方向?
我選擇MBA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
MBA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我是要達到大師級的水平還是普通的管理者的水平?
怎樣學習MBA?
4.通過MBA學位的學習,我想達到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和預期?具體化自己的目標:
事業上面?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長處設定自己的業務奮斗領域,相對能夠集中精力建立自己的專長。比如在市場營銷、財務管理、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等相對焦點集中的領域內注意自己的業務發展。
職位上面?自己對自身所具有的領導才能、影響能力、策劃能力的分析和估計,設定自己最佳定位的企業內職位,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要努力在這個方面建立自己的市場價碼。
財富上面?給自己勾畫一個財富曲線,在自己職業生涯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處在收入和職務的巔峰,即便是有,也是很小的概率存在的,要實事求是地為自己設定量化的奮斗目標。
社會層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並且力求社會對自己貢獻和影響的認可,對於職業經理人來說,這也是很重要的,對自己應該有哪些要求呢?自己又具備哪些能力來達到呢?
我的生命曲線(年齡、事業、財富、職位、社會地位等)如何形成?可以勾畫出一個綜合的曲線來觀察分析自己心目中的生命曲線,這個曲線在遇到各種事件的時候,都會有所偏離和重新定位,但是由於個人性格等天生素質的一定,每個人還是按照一定相關的規律性在運行,機遇是其中的很大因素之一。
我的事業、職位、財富等在我心目中的定位?每個人其實在這幾個目標的排列上有著不同的排列和追求,我自己不認為這里有太大的對和錯的區別,完全和每個個人的價值觀取向相關。
5.什麼會阻止我達到這些或這個目標?
我的各種個性上的先天特點。(情緒化?喜歡張揚?喜歡沉默?沒有耐心?喜歡單獨千事情?喜歡和興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共事?害怕獨立做事情?)
有沒有語言障礙和人際溝通障礙?
我的獨特做人原則和脾性有哪些?
碰到各種困難的時候我的態度通常會是什麼樣的?
我對接觸新的東西和知識有障礙否?或者對什麼樣的事情會可能有抵觸情緒?
6.我能否或如何克服這些阻力?
我是否在各種情況下能夠表現得意志堅定?
通過學習我是否可以提升自己的認識和起大的變化?
我是否可以通過注意自己的不足來達到一種境界?
我的做人信念是否允許自己來達到自己設定的各種目標?
我是否在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的情況下,可以長期堅持做下去?
7.用執著的精神和悟性達到自己選定的目標
從做事情和從事一件工作的時間長短來看自己的耐心程度?
對別人認為是不可能做成功的事情自己如何去看?
在自己的職業生涯和生活中是否有過獨辟蹊徑的經歷?
經常會出現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覺得有缺憾嗎?
對自己心儀已久的專業領域,如果沒有既往的經歷和學歷,有決心和能力去通過學習與實踐達到掌握和運用它的精髓部分嗎?
通過對自己各個方面盡量全面的分析,這時候來為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開始定位比較好。在老師問到職業生涯相關問題的時候,就不只是感性的認知,而是盡力用已經有的經歷來轉化成為自己的資本,將負面的東西轉化為正面的東西。讓考官感到你選擇讀MBA是職業生涯中一個合理的必然選擇。
在對自己進行深入的了解之後,再進行自我定位就變得相當容易了。但必須注意:自我定位並不是將自己包裝成韋爾奇或李嘉誠,而是按照考官對MBA理解、期望出發,重新塑造自我形象,關鍵是突出優勢,淡化劣勢。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整套展示給面試官的包括語言、行為、態度等全方位的策略。
學習MBA,就應該了解MBA人才的優秀素質或潛能。根據國內外的一些普遍認同的觀點,MBA的特質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來判斷,這6個方面是:分析表達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自信、勤奮;個性、氣質;智商和眼界;自我激勵。
1,分析表達能力。分析表達能力如何完全是通過觀察得出判斷的,也是面試時最容易被面試官識別判斷的。如果回答問題簡潔明了,切中要點,分析問題層次清晰、有深度,這方面的能力會自然體現出來的。因此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直接說自己「有較強的分析表達能力」,而應完全留給面試官來檢驗,甚至必要時適當自謙一下,效果可能會更好。
2,領導管理能力。這方面能力的體現也是比較客觀的。例如考生已經成功地較長時間擔當領導者或是管理者,或者成功地組織過某些大型活動等,則具備一定地領導管理能力是不言而喻的,這時考生要做的就是如實敘述自己的一些領導和管理經歷,但切記不要變成自我吹噓,謙虛一點更好。而如果考生還從沒有過擔當企業領導者或管理者的經歷,則一定要坦誠,絕對不能憑空捏造,因為到底有沒有過類似經歷,面試官能輕易地看出來。這個時候應該從其他側面來展示自己的領導和管理潛質,記住只需簡單說明自己確實有潛在的領導和管理能力即可,否則只會令人厭煩。
3,自信、勤奮。自信這個抽象的特徵往往也是通過語言、行為可以判斷出來的,所以應避免直接說自己很自信。可行的方式是技巧性地表現自信的其他層面,如樂觀、積極的形象和態度,對人對事所持的開放式的態度,接納不同意見的胸懷等。至於勤奮的特徵,通過短短的面試是看不出來的,需要考生自己去主動表達。但這種表達同樣不應是「我確實很勤奮」式的自我宣言,而要用一些生動的事例來間接反映,例如在工作繁重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堅持一年之久來復習備考等等。
4,個性、氣質。氣質如何,更多地是一種感覺,考官憑借面試能有一個大體判斷,對於考生也就比較難於臨時塑造。而個性方面的多數特徵則不容易在面試中觀察出來,所以考生應該主動訴求,通過直接描述或間接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意志力、堅定性、正義感、風險意識和對困難的態度等。
5,智商和眼界。考官對智商的檢驗,一方面可以通過考生回答問題的反應速度、機智程度等作個簡單判斷,另一方面也依靠考生自己的說明。當然最好不要直接說自己智商如何高,而要實證說明,如學生時代獲得什麼優異成績、重要獎勵,特別是競賽方面的獎勵;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創造活動;幽默感和豐厚學識等。而眼界則通過考生對事物或事件的分析所處的高度和深度來加以體現,它建立在知識的廣泛性和智力的獨創性以及廣闊的胸襟等等基礎上,沒有實力是無法展示的。因此眼界是一種很高的要求,不要試圖用技巧來證明自己的眼界很高,眼界只能用實力證明,偽裝不得。
6,自我激勵。自我激勵也主要是通過考生自己的描述來進行判斷的,而要說明這一點並不難。通過具體的經歷來說明個人具有的遠大目標,對個人目標的明確程度和信奉及執著程度,對新的挑戰的渴望,強烈的求知慾望,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等,都是體現自我激勵的方式。
⑵ 大學生幸福心理成長標准格式論文3000字
一、積極心理學對我國大學生心理訓練的啟示
(一)系統的訓練內容: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人際關系積極心理學有三大基石:第一是積極情緒研究,如愉悅、滿意、樂觀、希望、感恩和寬恕等和主觀幸福感相關的內在體驗。第二是積極特質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優勢和美德,並且認為發揮積極特質是實現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第三是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研究,如牢固的家庭、民主的社會、廣泛的道德等,以及它們如何促進積極特質的發展。在我國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中,基於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從個體和群體層面,建構積極情緒訓練、積極人格特質訓練、積極人際關系技能訓練的內容體系,將整體上促進大學生幸福感的各個方面,從而幫助大學生掌握幸福技能,實現幸福人生。其中積極人格特質訓練是核心內容,成為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際關系訓練的基礎;積極情緒體驗是個體層面主觀感受,積極關系獲得是群體層面交往技能與幸福獲得的保障條件。同時,在積極心理學三大研究體系內,積極心理學家們建構了大量的理論來解釋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如賽里格曼的幸福五元素學說、弗雷德里克森的積極情緒擴展-建構理論、艾利克斯的情緒ABC模式、希斯贊米特哈伊的「心流」學說、弗蘭克爾的人生意義觀等等,這都將是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人際關系訓練的核心主題和重要方法來源。
(二)體系化訓練方法與原則:理論、研究、應用大學生心理訓練應基於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科學實驗的證據及有效的訓練方法,訓練過程要堅持理論性、研究性和應用性原則。首先,大學生心理訓練目標、內容、方法受到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同時心理訓練過程中也有必要進行理論傳授、闡釋,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為什麼這樣訓練,而且清楚怎樣配合和自我練習才能導致更好的效果。忽視理論的關照,心理訓練就會流於表面,甚至導致游戲化和娛樂化。其次,積極心理學以事實為依據,經過嚴謹的科學方法得出結論,具有科學性。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訓練也要堅持研究性原則,即一方面通過傳達幸福科學增強訓練的說服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大規模的人群調查、對照組實驗設計、跟蹤調查等,力求掌握我國大學生心理訓練有效性的實證研究結論,以更好地實現訓練目標。最後,應用性原則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理論闡述與研究的結論解釋上,而將它們進行必要的、合理的應用轉化,轉化成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各種訓練方法的具體設計,使得理論、研究結論與應用緊密結合,如先測試、再干預、再測試的訓練過程,融理論、研究和應用為一體,既避免枯燥,又增強趣味。同時,不僅是課堂上進行有效的研究和應用,整個訓練環境也要嵌入積極觀念,教授生活中便於應用的幸福心理技巧。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對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的思考
(一)幸福感覺提升,積極情緒體驗訓練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讓我們感覺良好,即它不僅反映成功和健康,還能夠產生成功和健康;積極情緒改變我們的思維,即拓展常規之外更廣泛的思想和行為意識;積極情緒改變我們的未來,使我們能夠發現和建構新的技能、新的關系、新的知識和新的生存方式。幫助大學生識別、喚醒、體驗積極情緒並成為習慣化技能,首先就要根據積極心理學關於情緒研究的分類,即有關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積極情緒三類,針對性地開展訓練活動,幫助學生保持面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情緒的連貫性,從而抵禦消極情緒,提高生活滿意度,獲得主觀幸福感。面對過去的積極情緒有滿意、滿足、成就感、驕傲、平靜等,如何獲得這些情緒?積極心理學從改變認知、學會感恩等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中,改變認知訓練,就是要講解情緒與認知的關系,即所有過去的情緒都是由思維和解釋啟動的,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尤其是要幫助學生糾正教條的決定論,即過去不幸影響未來的錯誤觀念;其次,進行感恩訓練,就是要通過課堂感恩記錄、感恩沉思、感恩分享,課後記感恩日記、「感恩拜訪」等的練習有效改變大學生對過去事件的情緒體驗,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滿足。面對未來的積極情緒包括樂觀、希望、信心和信任等,如何引發這些情緒?積極心理學認為可以通過改變對未來的希望而實現。在心理訓練過程中就是要幫助大學生獲得習得性樂觀,從訓練積極樂觀的解釋風格開始。首先,教授艾利克斯的情緒ABC模式,通過講授理論及案例分析、完成句子等形式讓大學生認識到對事件的看法和解釋而不是事件本身決定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其次,教授反駁悲觀的技巧。如採用完成句子、續寫故事等方式傳授自我對話和自動思維反駁技能。具體可採取當悲觀想法出現時,先進行舉證、再擴展解釋來發現自己對事件的曲解,從而打破破壞性習慣思維等。最後,教授減少悲觀想法的技能。如通過三步走的方法,分別試想最壞、最好和最可能的情形,然後針對最可能的情形制定一個應對計劃並實施。以上訓練方法都可以根據大學生實際生活情境進行案例編排展開。面對現在的積極情緒體驗主要包括「愉悅」和「滿意」。積極心理學並不排斥合理的培養愉悅感以獲得當下的幸福體驗。當然,面對現在的積極情緒僅僅停留在愉悅感上是不夠的,還要將其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幸福體驗,即面對當下的「滿意感」。如獲得當下的愉悅感可以通過訓練大學生的正念,讓他們學會在心靈安靜中全心與當下同在,承認、接納和審視正在發生的不幸、消極情緒等,從而激發直面它們的信心、勇氣和能力。而滿意感的獲得,則需要大學生必須付出努力和意志力,因為它來自於自身優勢和美德的展現。幫助大學生識別、展現和發揮自身的美德和優勢的所有途徑都有助於他們獲得滿意體驗而感到幸福,如讓他們去幫助別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發揮潛能進行作品創造等等。
(二)幸福品質培養,積極人格特質訓練關於優勢和美德的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身體中都有著基於進化需要而遺傳自遠古的優勢有待展現,每個個體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運用這些優勢,不僅能獲得當下的積極情緒體驗即滿意感,而且可以幫助他們緩沖和對抗自身缺點、疾病、挫折和不幸等等。因此,訓練大學生如何識別、展示、運用他們自身的美德和優勢,成為積極人格特質訓練的核心,也勢必會促進其良好人格發展,最終實現幸福人生。積極心理學研究了整個世界橫跨3000年歷史及不同文化,歸納出人類普遍存在的六種美德,為了建構和測量及實現這些美德,將它們細化後提出24項性格優勢,而培養這24種性格優勢則是實現六種美德的途徑。為了測量這六大美德和相應的24種性格優勢,Park等人編制了「優勢行動價值問卷VIA-IS」,現已被數百萬人廣泛使用,而我國的研究者段文傑等對這一問卷進行了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研究,結果表明,除美德結構劃分不合理外,VIS-IS可以作為測量中國大學生性格優勢的工具。[5]研究表明性格優點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並且性格優點與優良表現、主觀幸福感以及創傷後成長呈顯著的正相關。[6]因此,識別我國大學生個體及群體的突出性格優勢,針對性地加以訓練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解決大學生群體現存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第一步,就是要運用「優勢行動價值問卷」對大學生個體和群體的性格優勢進行評估和識別,為展示和應用性格優勢訓練打好基礎;第二步,就要在訓練過程中幫助大學生進行優勢性格展示,可以採用小組優勢討論的方式,一起分享自身有哪些優勢,曾用哪些優勢幫助過別人,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第三步,就需要幫助大學生更廣范圍應用這些性格優勢,如設置高難度的團隊任務,發揮團隊優勢才能克服的挑戰,任務完成前小組討論團隊優勢,任務完成後每個人寫下「挑戰中的優勢」故事,並進行集體分享等。同時要開發「性格優勢運用」的家庭作業方案,在社會生活真實環境下促進積極人格品質的培養。
(三)幸福環境構建,積極人際關系技能訓練在個體提高幸福感的同時,積極心理學並不排斥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個體成熟的防禦機制和社會階層、教育程度和智商高低無關,而與他生活的環境系統有關。成熟的防禦機制確保個體在遭受壓力、不幸時能夠採取利他、幽默、抑制、升華等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是保持心理健康,降低心理問題與疾病風險的積極特質之一。同時,個體作為社會人滿足勝任需要、歸屬需要、自主需要等,也都由個體生活的環境系統決定,並依賴於環境系統所提供的標准及實現途徑。顯然,作為個體來講,良好的社會環境、組織系統、家庭氛圍、夫妻關系、好的人際關系等都會為幸福人生提供可持續動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素質訓練,不僅僅是個體積極情緒能力的提高、美德和品質的發掘和施展,同時還需要積極社會組織系統提供條件和保障。在宏觀層面上,建設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如道德的公民、和諧的社會等;在中觀層面上,建設積極的單位或社區組織,如良好的校園文化、社區文明等;在微觀層面上,培養積極家庭和社會的人際關系等。積極的組織系統建構宏觀層面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領域,內容較廣十分復雜,積極心理學對此研究也相對薄弱。然而對於利用個體可控因素改善微觀環境系統,尤其是建構積極社會關系和積極家庭關系方面,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構建我國大學生積極人際關系技能訓練可參考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共情能力訓練,即准確地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二是基於情緒感染理論的領導者樂觀領導風格培養;三是建構人際關系的實用技能訓練,如肯定式溝通風格、積極主動回應方式、有效贊美技巧等訓練,並通過角色扮演、貼近實際的案例討論增強訓練實際效果。
⑶ 急求一篇3000字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http://zhuanti.psychcn.com/dszd/huika/
你翻一下吧
今天有人際交往方面的
如果沒有的話
就去點首頁回進論壇找~!答
⑷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格式正確且在2500字以上的範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格式正確且在2500字以上的範文
這個我就可以給你的哦
⑸ 需要一篇3000字左右的論文,關於心理健康的論文,謝謝!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⑹ 大一心理健康論文3000自我成長之路
寫作思路: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寫誠實的自己的話」是老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的。旨在營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謂「自主」就是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讓學生無拘無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寫作。「自主」作文就是「言為心聲」,率性而為,展現自我的風采,體現鮮明的個性。
正文:
時間一顆甜蜜的糖果,越吃越覺得有味道。時間是一種葯,有點苦,有點澀。時間是一塊木糖醇,偶爾會讓你清醒。我的人生就像糖果,葯,木糖醇。正因為它們,我的人生成長路充滿繽紛的色彩。
時間,記錄著我的成長路。小時候的我,很調皮。由於媽媽忙,我只好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習慣做農活,我就一直在她的身邊玩玩。我喜歡玩土,把自己弄得黑黑的,這樣大家就認不出我來咯!哈哈!我還喜歡弄花草,喜歡研究它們。
我經常把外婆家弄得不安寧。一不小心把碗弄破了,一不小心摔了。我可真不讓父母他們省心啊!小時候的我因為給家裡增添了不少的歡樂和笑聲,我的生活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就這樣我慢慢的成長著。
時間,記錄著我的成長路。從小學到初中,也許大家對我的印象是乖乖女。因為我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聽父母的話,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我都不會去做。就這樣,我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慢慢成長了。在小學里,我和同學們玩得很瘋狂。我們經常一起去吃小吃,一起去海邊玩。在初中,我開始學會要懂得如何讀書。
我開始學會做更多的家務。甚至我學會了如何幫媽媽賣肉。在這階段里,我學會的更多的東西。我學會了幫助爸爸媽媽,學會給他們按摩,學會和他們談心,學會體諒身邊的人,學會了如何照顧人。因為父母的教育,讓我學會了很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寶物。我會一直利用和珍藏著。因為父母,我的生活充滿繽紛的色彩,我繼續慢慢的成長著。
時間,記錄著我的成長路。上了高中,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是有人關注的。以前我總抱怨說,爸爸媽媽他們都太偏心了,哥哥可以什麼事情都不做,但我就不行。但父母讓我讀高中的做法,改變了我的想法。高一到高二兩年了,父母的關心和老師的關心,讓我逐漸東得我該如何學習。我更加學會了感恩!因為父母,我懂得我的人生夢想。
因為老師,我懂得問問題,懂得和老師交流,懂得如何努力去奮斗。現在的我是高三的學生了,我的感觸挺多的。父母一天天的忙,我怕他們身體吃不消。哥哥在大學里,是否有好好照顧自己。外婆過得好不好。
他們是我最親的人,他們的關心一直沒有離開過我。我會帶著他們的愛一直努力到高考結束。也許大家都說高三很辛苦,但我覺得,因為有他們的愛,我並不孤單,即使再累,我也願意,這也值得。因為高三,是我追逐夢想的奮斗年。我的高三,我奮斗!因為他們的愛,我的人生充滿繽紛色彩。
我走在路上,嘗到了成長的辣。就像四川辣椒一樣,辣得你夠嗆,辣得你直流眼淚。當我走到那段充滿辣味兒的路時,正是小學六年級快要畢業的時候。那時,語文老師正在馬不停蹄地給我們復習,只見他右手從粉筆盒中挑出一支完整的粉筆,折掉三分之二,接著轉過身以劉翔式的速度把知識點用端正的字體「揮霍」在黑板上,嘴巴一張一合,同學們都在記筆記。
我的同桌和前桌的兩個男同學卻說得天馬行空,心思都到宇宙上找外星人去了,而我總在認真聽講著。當時,我被他們的聲音吵得無法聽講,雖不是震耳欲聾,但他們像蒼蠅一樣「嗡嗡」地在你耳邊叫著,能不煩嗎?
我便忍不住去勸他們停止演講,而老師就在我開口的那個瞬間直盯著我,當我的目光和老師的目光像兩條射線相交在一起時,一種莫名的感覺油然而生。我自認坦盪,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我說話是為了能更好地聽見老師講課的聲音,但老師怎麼……他的眉頭緊皺,目光死死盯著我,從他的眼神中透出幾分憤怒,而我的腦袋仍打著個大大的問號。
下課後,老師「飄移」著來到我桌前,還是以同樣的眼神盯了我許久,才面無表情地吐出一句:「去抄20次中小學生守則。」我愣了一下,當我回過神來時,老師的背影已遠去。
我快速地穿過人群,在走廊才追上老師,我走到老師跟前,「老師,你聽我說……」我才剛開口,沒想到老師就狠狠地說:「你不要解釋,有什麼好解釋的,說話就是說話,去抄!」老師給了我一塊重重的「必死金牌」。我賭著氣,委屈地抄著,邊抄邊哭了。那種感覺,像辣椒般的辣,把我的眼淚都辣出來了。
我仍繼續地走著,也嘗到了酸,嘗到了苦,嘗到了路上各種各樣的滋味。我回頭望去,這條路上有我留下的笑容,也有我撒下的淚水,但我喜歡這樣的道路,這樣豐富的人生。
陽光依然那麼耀眼,絲絲的涼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我想遠方望去:天上白雲朵朵,路旁的樹木揮動著幾片葉子向我友好地招手。我挺起胸膛,微笑地繼續走下去……
人的一生都在成長,有快樂,有煩惱,更有收獲,雖然有時我們並不想長大,不想承受成長的壓力和責任,但是成長是避不開的,與其消極的對待,不如奮起,所以作為陽光少年,我一定要樂觀的、快樂的成長,努力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⑺ 急求一篇大學生心理課的3000字的論文!!!
恩 呵呵 明白 再給你一篇
淺談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分析及對策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戀愛 性心理 網戀心理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尤其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路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價值觀的微妙變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以性心理和「網戀」心理為基礎的「戀愛」心理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新的條件下,了解大學生戀愛心理狀況,並積極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大學生青春期和性意識萌發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黃色書刊的增多,促使當代大學生的性態度日趨開放,傳統性道德監督約束力下降。性,作為一種生理、心理現象,它與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關,特別是作為處於青春期的高知群體的大學生,他們正處於個體性成熟的旺盛期,這一時期的個體性心理、生理的發展,充滿了風險和最具挑戰性,他們的性健康問題值得我們加倍關注和探討。
一 當代大學生的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發生了顯著變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網路的飛速發展,網上生活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知識、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擁有者,有更多的條件參與網路生活。「網戀」在大學生當中已不再是個新鮮詞。大學生「網戀」現象在校園中已屢見不鮮,引起了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會問題。因此,在新的條件下了解大學生戀愛心理狀況,並積極做好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大學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發育上由於下丘腦和垂體前葉迅速發育,促性腺釋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應提高到成人水平,性開始成熟。隨著性發育日趨成熟,大學生的性慾意識越來越強烈。但是他們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大學生的社會心理並沒完全成熟,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念、戀愛態度以及他們對戀愛與學習關系的處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國大學生性文明調查結果在成都揭曉,超過60%的大學生贊成婚前性行為。該調查是由「中國當代大學生性現狀及性教育實踐探索」課題組實施的,共對全國26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是迄今為止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大學生性文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表示雙方願意就可以有性行為的佔32%,表示只要基於愛情就可以的佔20%,表示有助於適應未來婚姻生活的佔7%,表示只要能結婚則無妨的佔8%,四項加起來超過了60%。與1990年全國性文明調查的數據比較,大學生認為「會引發社會問題,應受道德譴責」的比例有所下降;認為「雙方願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對心愛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學生採取的態度依次是:60%的人「曉之以理,幫助克制」,13%的人「冷靜地斷然拒絕」,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對待婚前性行為問題上,女性更為謹慎:70%的女大學生在對待戀人的性要求時,會從理智出發,既力求維護自己的「性純潔」,又力求維護雙方感情而「曉之以理,幫助克制」;堅決維護自己的「性純潔」而「冷靜地斷然拒絕」的比例是男大學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對婚前性關系表示理解。大學生們已到了身體發育成熟的年齡,心理上則更加早熟。在談戀愛過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們大多都希望有靈肉統一的愛情。然而,由於中國社會對性問題依然諱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數大學生仍然是觀念現代,而行動保守。因此,性沖動和性苦悶仍常常困擾著他們。一位大學生說,我們周圍的空氣太緊張了,所有的人都懷著罪惡感來看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因此我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另一位女大學生總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機會和男友同居,內心的緊張、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和周圍的壓力總使她有一種犯罪的感覺。因此,「性與健康」的一位大夫說,這一代年輕人「既不像他們的先輩們那樣單純無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紀6o年代那樣,毫無顧忌地追求性解放,他們只能在夾縫中苦苦煎熬」。
二、當代大學生「網戀」心理的新趨向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一項網上調查,2001年在中國互聯網用戶中,l8—3O歲青年佔85.98%,而上網人群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佔84.67%。據清華大學的一項抽樣調查,大學生上網率高達88%。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網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同樣吸引了大學生。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網戀這種特殊的戀愛方式,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緣分天空」。2003年3—4月,一項相關調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展開,本次調查採用偶遇式的調查方式,在上述大學的本科生中發放了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16份。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男生佔52%,女生佔48%,年齡最大者25歲,最小者17歲,來自城市、鄉鎮和農村的大學生分別佔62%、27%和ll%。調查顯示,超過4o%的大學生相信網戀有成功的可能性,超過60%的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度。大學生網戀心理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向。
為了考察大學生的性格傾向,筆者對他們的性格進行了大致歸類,將選擇「勇於嘗試,敢為人先」的性格歸為「前衛」型,選擇「等其發展成熟,再作決斷」的歸為「理性」型,選擇「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的歸為「從眾型」。調查數據顯示,在有網戀經歷的38名大學生中,「理性型」網戀者佔53%,比率要略高於「前衛型的網戀者(佔45%)。可見,性格「前衛」並不一定更容易網戀。調查還發現,網戀大學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戀經歷。這說明,曾經在感情方面受過創傷或是失戀過的大學生更容易嘗試網戀。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處於「愛與隸屬」需求層次的大學生,更需要別人的接納、關愛、欣賞和理解。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這種需求或是在這方面遭受挫折和創傷時,就會將這種需求轉移,尋找其他途徑補償。網路的適時出現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需求。
通常,同齡群體的行為具有從眾性,在網戀問題上也同樣如此。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佔92%)有過網戀經歷的大學生,其周圍也有人有過類似經歷。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上說,家庭背景、思想觀念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具有較大相似性的同齡人之間,最容易彼此發生人際吸引和人際影響。大學生都是2O歲左右的年輕人,學習能力強,而且彼此朝夕相處,周圍環境特別是同齡群體的影響就會更加顯著。看到自己周圍的同學網戀,雖然自己主觀上並沒有刻意盲從,但網戀卻占據了潛意識中的一定空間,一旦有機會,就更容易去嘗試。正是這種同齡群體的示範作用,使得嘗試網戀的大學生數量在不斷增加。網戀大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這個結論和我們的經驗相符。畢竟,來自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大學生「觸網」時間更長,對新興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網戀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來自經濟相對落後的鄉村的大學生,則更容易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思想保守,做事循規蹈矩,在情感問題上更傾向採用傳統的方法。
面對大學校園中越來越多的網戀現象,大學生們持什麼態度呢?調查顯示,多數(佔65%)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度,既不明確表示反對,也不公開表示贊成。而對網戀明確表示贊成(佔12%)或反對(佔24%)的都是少數。但對於網戀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訪者的回答分化較大。8%的被訪者認為「十分可能」,認為「有一點可能」和「不確定」的分別佔到36%和28%,另外還有25%和4%的被訪者選擇了「不太可能」和「絕對不可能」。在整體上,對網戀成功持樂觀態度的大學生要更多一些。樂觀者認為,網戀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愛情應該更加牢固,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而悲觀者則認為,網上聊天是網戀初期相對單一的了解方式,這種方式使雙方缺乏實際的真正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見光死
網路是個虛擬世界,這個世界與現實世界有很大差別,大學生在網上可以展現自己的虛擬人格,這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格在網路中出現。但有些大學生在網上虛設了一個自我,想以這個虛設的自我,獲得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獲得的愛情或得到一種自我滿足。這對於能夠控制自如地進行網上人格或現實人格轉換的同學來說不會有什麼問題,反而是一種解脫現實壓抑、調節心理平衡的好辦法。但有些大學生卻無法將網上人格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格靈活轉換,漸漸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礙。網路愛情總是帶有太多的虛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網戀」者大都是帶著面具游盪網壇的人。這些人不用解釋,因為在網上,解釋與掩飾的區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況且,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有關網路的法律體系來對網路生活進行有效的約束與管理。現在唯一可以藉助的是網路道德的隱形准繩,而這又畢竟是「無形」的。坦率地講,網民的素質還尚需懷疑。因此,在沒有法律保障下的「網戀」,猶如霧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關網路的基本法律體系完備以前,這始終是一個基本的網戀傾向,希望此問題能引起廣大熱衷於「網戀」的大學生的警覺。
三、正確對待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心理
針對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中所發生的顯著變化,筆者認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實際工作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採取靈活新穎的方式,正確對待當代大學生「性」心理發生的變化和「網戀」心理出現的新趨向。
首先,端正戀愛態度,擺正愛情位置。對大學生加強愛的教育,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愛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戀愛。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是戀愛生活的基礎。愛情在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愛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為愛情而活著是蒼白的。明確堅持學業第一的觀點,要使大學生理解,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事業息息相關,也是愛情美滿的基礎。那種拋開學業談戀愛的做法,不僅有礙成就事業,也難以獲得幸福的愛情,因此不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開展豐富的集體活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經常組織一些課外興趣小組和集體活動,既可以增強體質,鍛煉體魄,又可緩解其焦慮和抑鬱心理,都能有效地轉移和宣洩青年期性沖動。同時,青年期個體經常涌現的性沖動,無論來自個體內還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須有合理的途經加以疏導。對於人格成熟的人來說,適當的意識調節和合理的升華作用都是有效的處理方法。而事實上,任何健康有益的興趣活動都是轉移、宣洩性沖動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緩解其焦慮和抑鬱心理。把性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也是增進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如上海大學商管學院鄧研會策劃主辦的「心跳回憶——鄧研會與你共譜春季戀歌」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活動在輕松幽默的氣氛中展開,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就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進行深入探討。心理輔導老師和學院輔導員老師作為嘉賓一起與同學參與討論。通過訪談主持人的現場訪問,嘉賓老師們與同學分享各自的心路歷程。校園歌手恰到好處的歌聲引起共鳴,愛情測試游戲將師生互動推向高潮,由學院鄧研會成員自編自導自演的DV作品作為活動的一個亮點,使同學在別開生面的愛情課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開展對學生的婚戀教育,正面引導大學生對「網戀」的認識。對學生的婚戀教育是一項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共同參與的社會系統工程。針對大學生青春期的特點,絕不可以打擊壓制,亦不可坐視不理,而應該正視、處理好「網戀」這一問題,使學生從思想和心理層面加深對「網戀」的認識。
最後。應加強大學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性慾和性沖動,正確理解性慾受社會道德規范所制約,受法律約束。性,不僅是個人的生活問題,也是嚴肅的社會問題,做好性適應的平衡過渡,自覺地控制性慾、性沖動。性道德是個體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化結果,道德觀念的內化要經過外在的教育,引導他們多了解我國的國情及所負的社會責任,使他們在大學生活中有健康的擇偶、戀愛心理,認識婚前期性行為對當事人的不良後果,學會用自尊、自強的心理對待戀愛期的挫折。同時,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抵制賣淫、嫖娼等非法活動。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特別是性教育工作,必須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以便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性與人格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約的關系。一方面,人格作為個體各方面心理特徵的總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繫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個體任何性的活動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質。人格的成熟與否又影響到個體性心理的發展水平。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曾經把人格的發展等同於個體性心理的發展,足見性與人格之間的密切關系。把大學生的性教育與人格教育結合起來,就是要結合大學生性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其進行社會價值觀、道德意識、性別角色、個人意志品質、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培養教育,以協調性心理發展與人格發展之間的關系,縮小性成熟與人格成熟之間的不平衡。與此同時,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質,促使個體性心理的發展能夠在適應社會價值觀和道德意識的基礎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識的調節,進而促進人格的健康、穩定發展。
總之,對當代大學生所存在的戀愛心理問題,正如我國著名性學專家吳階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開始,不以發生為懊惱,已成習慣要有克服的決心,克服以後不必擔心。這樣便不會有任何不良的後果。」這樣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發展。愛情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怎樣處理好兩者關系,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人生課題
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千字論文
我們剛剛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