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5 23:53:23

『壹』 求一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小論文 謝謝..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深刻認識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對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意義。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變化,並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從而充分認識統籌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立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生態文明新構架。應當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潮流。
一、生態文明中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對主體,人類的社會經濟必須繼續向前發展。同時,要清醒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新的文明——生態文明。
1、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論內涵
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關系,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史。人與自然共處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類的繁衍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大自然,必須以大自然為依託,利用自然;同時又必須改造自然,讓大自然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資源與空間,享受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制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類對客觀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人
類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人類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有顯著的不同。在原始社會,人類以狩獵和採集方式從事生產活動,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強,主要體現為依賴和適應,人類生產和生活受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制約明顯,人對自然曾保持了一種原始的和諧關系。在農業社會,從事農業勞動是人類主要生產方式,由於生產規模小、強度低、其負面影響較小,人類與自然保持一種融合的非對立關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區域也出現了過度開墾與砍伐等現象,特別是為了爭奪水土資源而頻繁發動戰爭,使得人與自然關系在整體促使相對和諧的同時出現了階段性或區域性的不和諧現象。在工業社會,科技進步和生產力顯著提高,人類活動范圍已擴張到全球的各個角落,並且不再局限於地球表層,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層空間,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並極大地提高了認識自然和改變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劇膨脹,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和諧。當前大規模的、無序的人類活動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結構,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地球生態系統的演變路徑和方向,對人類生存安全構成了極其嚴峻的挑戰[楊多貴,2005]。
20世紀6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廣泛興起與蓬勃發展,可以說是人類發展觀的一次質的飛躍,它既是劃時代的發展觀、又是嶄新的世界觀、文明觀和自然觀,它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社會繁榮背後的人與自然沖突,對傳統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續發展觀提出了挑戰。1992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8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102位國家首腦出席了這次「地球高峰會議」,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它標志可持續發展觀被全球持不同發展理念的各類規矩所普遍認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人類的共同使命。
人與自然和諧,從理論層面上看,它應是人與自然互相適應的辨證統一、互動和諧;從實踐層面上講,它應有人與自然雙方均處於既被改造又應保護的關系之中。歷史經驗表明,當人類與自然處於平等、互利、和諧關系的時候,自然也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總之,人類社會是在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從和諧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2、生態文明的內涵及其主要內容
文明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徵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人類文明正處於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如果說以工業生產為核心的文明是工業文明,那麼,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或產業生態化)為主要特徵的文明形態。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人類文明形態。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則是指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

『貳』 大家幫幫忙寫一個論文題目是:如何統籌人與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何統籌人與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

『叄』 寫一篇關於人與自然為話題的作文帶題目

人與自然

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勇敢的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後果。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萬物,就象善待我們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們的家園!人類漸漸從噩夢中覺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突如其來的SARS病毒,令人們反思自己的行為。人類應如何對待大自然?人類該怎樣與自然和諧共處呢?與自然相通相依,協調一致,和諧共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要思想。

建立生態環保型社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隨著我國人口的急劇增長,許多地方都在鬧「能源危機」,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無數森林的亂砍濫伐使生態環境惡化的形勢十分嚴峻。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因此,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的家園毀於我們人類自己手中。人類啊,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節約一滴水,保護一棵小草。讓天空依然明凈,讓河水依然清澈,讓小草依然碧綠,讓花朵依然鮮艷,讓陽光依然燦爛,讓地球依然生輝!

痛定思痛,我們應該選擇一條理性發展的道路,呼喚綠色文明,呼喚科學的決策方式,呼喚科學的生產方式,呼喚科學的生活方式。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吧!

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了所有教條化、概念化的定義和歸納後,到底還剩下些什麼?

無疑,我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生存,在向自然索取的過程同時以自身的思想以及由思想派生出的行動反饋於自然。很多正統說法中認為勞動是人區別於其他自然生物的主要標志,但事實上,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懂得思考。正因為思想的連接性和溝通性,人才能與自然建立起一種看似形而上,卻真實潛隱暗藏的聯系。

都說有靈性的事物之間是相通的。陶淵明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義山可以「留得殘荷聽雨聲」;蘇東坡可以「亂石穿空,驚濤拍案,捲起千堆雪」……這是自然在締造文學,還是生命意義在切近自然呢?高山流水一豎琴,邀知己與蒼松共賞。當人把自身的精神存在寄託於山水樹石的時候,他同時獲得的是一種容百川而乃大的廣闊的自然生存空間。

因此,我不願意將我的眼光和論調再停留在物質層面上,人與自然的關系,若沒有思想深處與精神理念上,人性與自然性的和諧,所有的「持續發展」、「循環利用」都是一幕幕滑稽可笑的「一手栽樹,一手砍樹」般的鬧劇。而精神層面上的契合,肯定也不是簡單的技術型、機械型或者經濟型的,而是如同古希臘的神廟雕像,古戰國的編鍾箏瑟般優雅、恬靜,消解了功利與膚淺的人的靈魂的自然回歸。

其實,保護環境,拯救自然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可人們真的意識到了對於自然保護的重要性了嗎?世俗非常實際的功利主義導致了人類總得在經歷了切膚之痛後,才會像寒號鳥那樣呻吟出要壘窩的哀叫。洪水流了幾年,抗了幾年;乾旱抗了幾年,也就旱了幾年,人類在災難中自救的手段不可不說是聲勢浩大:科學的尖端、理論的經典、宏大如史詩般的前仆後繼、可歌可泣……這些,究竟改變了些什麼?又能改變些什麼?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自然漸漸厭倦了與自己愈走愈遠的人類後,其結果就是《聖經》中提到過的那場大水,滌凈了它自己的懷抱。或許,真正讓我們悲哀的是到那個時候,連一艘諾亞方舟的機會,上帝都不會再給我們。

當然,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我並不是去否定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已漸趨完善的自然科學。我只是想呼籲人們是時候去走出毫無底氣的自大,附庸風雅的自戀,墮落腐朽的自私以及被物質、功利侵染得麻木的精神荒蕪,讓心靈復歸平和,讓靈魂走進自然。

『肆』 關於人與自然的作文題目,從小的方面想

人與自然
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勇敢的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後果.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萬物,就象善待我們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們的家園!人類漸漸從噩夢中覺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突如其來的SARS病毒,令人們反思自己的行為.人類應如何對待大自然?人類該怎樣與自然和諧共處呢?與自然相通相依,協調一致,和諧共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要思想.

建立生態環保型社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隨著我國人口的急劇增長,許多地方都在鬧「能源危機」,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無數森林的亂砍濫伐使生態環境惡化的形勢十分嚴峻.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因此,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的家園毀於我們人類自己手中.人類啊,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節約一滴水,保護一棵小草.讓天空依然明凈,讓河水依然清澈,讓小草依然碧綠,讓花朵依然鮮艷,讓陽光依然燦爛,讓地球依然生輝!

痛定思痛,我們應該選擇一條理性發展的道路,呼喚綠色文明,呼喚科學的決策方式,呼喚科學的生產方式,呼喚科學的生活方式.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吧!
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了所有教條化、概念化的定義和歸納後,到底還剩下些什麼?
無疑,我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生存,在向自然索取的過程同時以自身的思想以及由思想派生出的行動反饋於自然.很多正統說法中認為勞動是人區別於其他自然生物的主要標志,但事實上,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懂得思考.正因為思想的連接性和溝通性,人才能與自然建立起一種看似形而上,卻真實潛隱暗藏的聯系.
都說有靈性的事物之間是相通的.陶淵明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義山可以「留得殘荷聽雨聲」;蘇東坡可以「亂石穿空,驚濤拍案,捲起千堆雪」……這是自然在締造文學,還是生命意義在切近自然呢?高山流水一豎琴,邀知己與蒼松共賞.當人把自身的精神存在寄託於山水樹石的時候,他同時獲得的是一種容百川而乃大的廣闊的自然生存空間.
因此,我不願意將我的眼光和論調再停留在物質層面上,人與自然的關系,若沒有思想深處與精神理念上,人性與自然性的和諧,所有的「持續發展」、「循環利用」都是一幕幕滑稽可笑的「一手栽樹,一手砍樹」般的鬧劇.而精神層面上的契合,肯定也不是簡單的技術型、機械型或者經濟型的,而是如同古希臘的神廟雕像,古戰國的編鍾箏瑟般優雅、恬靜,消解了功利與膚淺的人的靈魂的自然回歸.
其實,保護環境,拯救自然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可人們真的意識到了對於自然保護的重要性了嗎?世俗非常實際的功利主義導致了人類總得在經歷了切膚之痛後,才會像寒號鳥那樣呻吟出要壘窩的哀叫.洪水流了幾年,抗了幾年;乾旱抗了幾年,也就旱了幾年,人類在災難中自救的手段不可不說是聲勢浩大:科學的尖端、理論的經典、宏大如史詩般的前仆後繼、可歌可泣……這些,究竟改變了些什麼?又能改變些什麼?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自然漸漸厭倦了與自己愈走愈遠的人類後,其結果就是《聖經》中提到過的那場大水,滌凈了它自己的懷抱.或許,真正讓我們悲哀的是到那個時候,連一艘諾亞方舟的機會,上帝都不會再給我們.
當然,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我並不是去否定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已漸趨完善的自然科學.我只是想呼籲人們是時候去走出毫無底氣的自大,附庸風雅的自戀,墮落腐朽的自私以及被物質、功利侵染得麻木的精神荒蕪,讓心靈復歸平和,讓靈魂走進自然.
剛才有個同學走上講台,張口說出了「天人合一」,讓我眼前一亮,可她一再強調「天人合一」是與小農經濟聯系在一起,應找尋它對我們現在工業文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何借鑒意義.我本不想說這個詞語,因為「天人合一」在近些年被人們用濫了.這里既然說起,我想我應該澄清一些對這個詞語的理解誤區.「天人合一」其實講的就是一種精神境界,它不局限於某一學派,儒家有,道家也很突出,禪釋同樣理解深刻.這樣一種思想,原本就是滲透在藝術之中,以建築、書法、繪畫、詩詞等藝術形式與我國古代文明一脈相承而源遠流長.我不太贊成剛才那位同學把「天人合一」束縛和局限在封建小農經濟的社會形態上,而因此來判定它與現在的生活和文明不再適合,這種理解的角度顯得太實際,太直接.然而,恰恰是「天人合一」為代表的春秋戰國文化思想,是我們整個民族三千年不斷研究而無法超越的宏偉寶藏.
「天人合一」的意義就在於它的模糊性、不可預測性、難以定義性和神秘性.因為這樣一種思想正是通過這些特性來暗暗吻合著自然的特質.我們眼中的自然,不正以這樣的特質展露於我們眼前的嗎?又有誰可以拍著胸脯說,我眼中的自然是清晰的、條理的、邏輯的、如同螺絲釘和螺絲帽那樣絲絲入扣、緊緊相連的呢?永恆的是古典,持久的是自然.文明的不斷發展中,能震撼我們心靈的,不應該是五百萬的偶中;不應該是一場精彩的NBA比賽,那麼,應該是什麼呢?
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應該成為一種獲取經濟利益的文化現象;也不應該停留在人類是否可以持續發展和對自然循環利用的自然科技的推動因素之上.我們應該轉換角度了,自然到底教會我們的是什麼?是讓人們變成機器或者電腦?還是變成藍天或者白雲呢?
最後,我想用一個比較來結束我的發言:當後工業文明財富的標志世貿大廈,在它所代表的文明形態所異化的人性惡的撞擊下倒塌的時候,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天府盆地的青山綠水之間,那造福了一方熱土幾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這就是「天人合一」的經典,人與自然的完善.

『伍』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論文 3000字

世界歷史是人類實踐的產物,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雖然人的活動受一定的客觀條件與歷史必然性的制約,是在既定的、由前輩所創造的生產力基礎之上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下進行活動的,但是,人又具有自由、自覺、能動創造的本性,能夠在認識外部必然性和由自己的活動所構成的社會運動規律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進行創造性活動,改造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發展和完善。
面對著當代人類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困境和危機,有些人把其原因歸罪於人的主體性及其在當代的發展,認為只有人類放棄對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歸自然」,才能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事實上,造成這種困境的,至多隻能說是在傳統的發展觀念的影響下所形成的那種片面發展了的主體性。由於傳統的發展觀混淆了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片面追求物質財富,把人變為實現增長的工具和手段,造成勞動者的畸形發展,成為馬爾庫賽描述的「單向度的人」。在這種發展觀的影響下,單純的對經濟利益的追求造成了這種主體性只有動力機制(無限佔有物質財富的慾望)而沒有自我約束機制,因而是一種「放任」的主體性;由於它既沒有對自身活動的外部限度的認識,因而是一種「盲目」的主體性;由於它缺少一種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自我規范機制,因而是一種「自發」的主體性。這是一種比較低級的主體性。而人的高度發展的主體性應該是一種自覺的、自為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對外部自然界的整體規律性有清楚的認識,對活動的限度有清醒的認識,對自身活動的後果有預見性意識,對自身能力有規范性(道德)意識。這種主體性不僅不是造成當今人類困境的原因,而且它正是解決這些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必要前提。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自覺的未來價值目標導引下,自我選擇發展道路、自我設計發展模式、自我調控發展秩序、自我規范發展行為的自覺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是人的發展,即人的素質的提高。1994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明確提出了社會「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位」的重要觀點;《中國社會發展報告》也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年10月召開的全國社會發展工作會議上,我國領導人明確指出:「經濟和社會發展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所謂「人的發展」是指人在各個生活階段上的發展,是個人、社會、自然之間某種和諧關系的構成,它保證人的潛力的得到充分發揮,而又不使社會或自然受到損害、掠奪或破壞。從根本上說,人的發展也是人的素質的提高或能力成長的過程,它包括:(1)基本需求的滿足:可分物質和精神需求兩個方面,它是人全面發展的先決條件;(2)素質的提高:包括身體、心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質,它們是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3)潛力的發揮:是指人認識、理解和有意識干預現實世界變遷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而可持續發展對人的主體性要求則來自於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相互決定的。社會發展激勵著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也反過來影響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人本身的發展既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內在動力。社會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精神的歷史條件,決定並影響著人的發展。一個人在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的同時發展了自己,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相互決定的,這是一個雙向同步的統一的運動過程,其統一的基礎在於人們的社會實踐。人在社會實踐中改造社會,發展社會,同時也改造自己,發展自己。
2、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互為手段和目的。既然人和社會是互相決定、互相促進的,因而任何一方的發展都離不開對方的發展,都必須把對方的發展作為目的,自己的發展作為手段,這樣才能促進雙方的同步發展。沒有整個社會的發展,個人的發展也就沒有基礎和條件;同時,整個社會的發展恰恰是社會上無數個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結果。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通過改造客觀世界來促進社會發展去實現,社會的發展也需要人通過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來保證。
3、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核心。人作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創造者和接受者,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主宰,人在社會經 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意識形態和國家政權等,都是圍繞著以人為中心運動的,任何發展離開了人的參與都無法實現。社會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是為人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手段,都是為了豐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體性,促使人的全面提高。共產主義,歸根到底就是要 「充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發展。」

『陸』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主題的徵文 不是題目是主題 求原創回答滿意給100分

四月上旬,我去鄉下玩。到溝渠邊欣賞風景時,驀地發現一條不知名的黑色的魚正在追逐著幾只可憐的小蝌蚪,其中一隻已經被那條魚吞下整條尾巴。心中憐憫,用枯枝趕走了魚,救下小蝌蚪。因為村上要用水,溝渠里的水被抽得日日遞減,不多久就要乾涸,那時,魚和蝌蚪都不能倖免。再三思索後,我撈起了那幾只小蝌蚪。魚已經不知去向,就不再多費心思了。
可當我把它們帶回家後,遭到了老媽的極力反對:「不行!一個乾乾凈凈的

!一個乾乾凈凈的家會被蝌蚪弄臟的!快把它們扔了!」「這怎麼可以?難道要讓它們被天敵吃掉嗎?絕對不能扔掉!」「這個家不能有任何臟東西!」「蝌蚪是益蟲!」 ……經過激烈的爭論,老媽向我妥協,但要留下蝌蚪,必須把它們放在陽台上。這我同意,讓蝌蚪經歷必要的大自然的考驗對它們也是有好處的!
我把小蝌蚪們安置在陽台上的小水缸里,還特意放了些水綿、螺螄和鵝卵石,盡量使環境與野外的一樣。從此,我開始了「養蝌蚪之行」。為了能使蝌蚪正常生活,我翻遍了家裡的大小養殖書籍,千方百計為蝌蚪創造有利的條件。每天早晨醒來後,我總要去看看蝌蚪怎麼樣了;一放學,換下鞋子就沖向陽台,與蝌蚪共同分享喜悅與憂愁。偶爾為蝌蚪換換水,天天給蝌蚪餵食——熟菜葉與少量熟蛋黃。畢竟水缸不同溝渠,不能進行循環,只有靠「人工循環」了——烈日當空,我把水缸挪到半遮陰的地方;傾盆雨下,我把水缸移到雨少下到的地方;熱了,搬到陰涼處降溫;冷了,放回屋裡保暖……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長大了。終於有一天,其中兩只小蝌蚪長出了後腿。雖然那後腿細細的,黑黑的,還不足兩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興,一整天情緒高漲,從此越發地關心小蝌蚪了,希望它們早日變成小青蛙。
4月30號晚上趕回鄉下,匆忙中忘了帶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惱不已——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裡怎麼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鄉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閉眼,滿腦子是小蝌蚪,連做夢都想著回市裡把小蝌蚪帶來。也許是上蒼可憐小蝌蚪,5月3號,老媽回市裡拿東西,我死纏爛打地央求她帶回了我的小蝌蚪。當我再見到小蝌蚪時,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但再仔細一看,天!都變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還沒有退化。我興奮不已,圍著看了許久,許久……
5月4號,在雨中,我帶著小蝌蚪來到了河邊。我輕輕地傾斜器皿,「小青蛙」、螺螄以及鵝卵石緩緩入水。望著「小青蛙」們疾游遠去的影子,心中隱約飄出一絲失落。風兒拂過,蘆葦輕搖,水面輕漪,田野中的農作物沙沙作響。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心中失落遁無,沉入回憶:4月2日,小蝌蚪來我家;4月25日,有兩只長出後腿;4月27日……
如果不對,看下面
我是一隻小鳥,蔚藍的天空中是否有我飛行的方向?我是一條小魚,潺潺的河流中是否有我流動的空間?我是一棵小樹,茂密的森林是否是我最終的目的?我是一滴水滴,無際的海洋是否是我最終的歸宿?如果小鳥沒有翅膀,是否可以飛上天空?如果小魚沒有呼吸,是否可以穿梭水中?如果小樹沒有陽光,是否可以茁壯成長?如果水滴沒有夥伴,是否可以會聚成洋?
生命是一張美麗的網,當人類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時候,我們發現,觸目所及的是一片無盡的荒涼。而當我們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則是一片五彩斑斕、生機盎然的景象,對於主要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來講,我們的周圍是一片綠色的世界,而構成這綠色世界的而是生生不息的億萬種生命——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猶如一張美麗的網,在裝點這個荒涼的宇宙。
可是,60億世界公民中,有幾人時常意識到這一點?有幾人在吃飯穿衣、勞動休閑的空隙里,感念過造化給我們的這一片美麗的花園?想到過敬畏生命、愛惜自然、維護生命之網的長治久安?「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臭氧層空洞,持續的乾旱或暴雨,頻頻光顧的沙塵暴,污染的空氣和海洋,不再蔚藍的天空……」是誰所造成的?是的,是人類,是人類對大自然進行了幾十年的掠奪,是人類的貪婪、狂妄和短視,還未來得及體會萬物之靈長的勝利,就匆匆迎來了大自然的瘋狂報復還擊。我們的地球媽媽,她已不再美麗,而是傷痕累累。可愛的小溪,不再清澈見底;嬌媚的鮮花,不再清鮮艷麗。焦枯的樹葉在枝頭顫栗,彷彿在宣告:這里已經沒有春天。黃土卷來,綠色褪去,大地翠綠的衣裝,已被漫天風沙代替,流過森林的河流,失去了往日的歡愉,扭動著黑色的身軀,流過原本聖潔的土地……難道要讓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乾涸,最後一棵樹倒下,最後一隻鳥滅絕……人類才會覺醒嗎?可恨的人類啊!是否捫心問過自己,自己究竟做過些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滿足私利?可憐的人類啊!是否這樣想過,自己每天吸入的竟是有害的「混合型」空氣。可惜的人類啊!是否應該銘記,地球的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可悲的人類啊!是否已經真得忘記,竟還在樂此不疲地挖掘著埋葬自己的墳墓。難道真得要等到,世界變成沙漠,連仙人掌也枯竭,只剩下人類在孤獨地流浪,還要說: 「看,生命沒有痕跡,世界沒有生機,這些都不是我的錯。」
環境在向人類敲著警鍾,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與環境和諧相處,已是全世界公民的要求。我們是否還有明天,那要看我們的努力,共同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如果我們再不行動,人類明天的命運,就如同昨天侏羅紀的那一群大恐龍。為了我們唯一的家園,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讓我們一起行動,讓我們一起努力,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其實這個地球是很美麗的。當一個新生命出生時,我們應該對他說:」歡迎你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那為什麼現在地球卻不是如此美麗呢?
自從經濟發展起來後,人類開始有了一種心理,就是自私心,因為人類有了自私心,所以就開始做一些為了自己,而不顧大自然,使得大自然出現荒漠化、水土流失、動物滅絕等現象。你們有想過大自然的感受嗎?世界因為有了大自然,才會有我們啊!
你們能不能換個角度去想想。我們傷害了大自然,大自然會怎麼樣?例如: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跌倒了,你能換個角度去想想他的心情會怎麼樣嗎?如果人類能學會換個角度去想想,這個大自然肯定不會像這樣。
其實,在你們的心裡還有一顆喜歡大自然的心,只是人類沒發現而已。
我可以肯定的說這個地球真的是一個美麗的世界。你們說這個美麗的地球,我們人類有什麼理由去破壞?就算有理由,那隻不過是自私心控制了你們。你們問一下自己是不是為了自私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大自然創造了我們,而人類卻破壞大自然,大自然已經有了懲罰,但是人類還是執迷不悟。用更多的手段來滿足自己。大自然更生氣了。人類不要再破壞大自然了。
如果我們人類能從此改變,做一個保護地球的守護者,大自然會原諒我們的過錯。人類,醒悟吧!

和諧之美
一支紅梅,獨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風景的內容。一隻雄鷹,直沖雲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劃破了蒼穹的寂靜。它們之所以美,是因為與自然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它們美得和諧,美得永恆。
自然界處處綻放著和諧帶來的光彩。浮雲掠過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盪,拓展了浮雲的空間;百合綻放於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機,彌散了百合的幽香;鳥兒築巢大樹,煥發了大樹的活力,獲得了鳥兒的天堂。天地萬物都以不同的豐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諧畫面,和諧讓美麗的自然永駐,讓每個生靈都不會感到孤獨,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
人類是自然界的高智能動物,是地球生物圈造就的一個巧合。一種適宜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和一些自然界的機遇,使其在其他生物中勝出。人類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驚天的奇跡。你看田間耕作的農民、車間忙碌的工人、醫院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學堂講授知識的人類工程師……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價值,以不同的形式凝聚成一種力量,促使整個社會得以和諧運轉。
實現和諧的美好理想和願望,一直是人類的孜孜不倦地追求。陶淵明式的世外桃園是「和諧」的一種理想境界,柏拉圖式的理想王國的「和諧」也是人們心中祈求的一個幻想,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和諧」更是實實在在,是眼前實現的生活狀態。和諧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狀態的一種體現,也是優化了的生存心態。
有人說:「和諧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和諧是一首美妙的音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互相依存,互相映襯,互相促進,一起共同發展,從而呈現出那五彩斑斕的和諧景象。和諧使人類產生了美麗,生發了力量,實現了進步!
和諧之美在於善良。善良的人,內心充實,心靈充滿愛。對每一朵花善良,他將擁有花香四溢的春天;對每一隻鳥善良,他將擁有燕歌鶯啼的清晨;對每一個人善良,他將擁有溫馨真摯的朋友。只要人人心底善良,喜歡和珍惜自然萬物,和諧之花就會處處開放。
和諧之美在於誠信。誠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讓他人快樂,使自己陶醉;誠信是一首古老的詩歌,讓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和諧之美在於寬容。寬容是人類情感中的種子,她能在人類的心靈這片凈土上紮根發芽,在愛的保護下茁壯的成長。寬容之心能澆熄怒火化解愁恨,能感化邪惡播散善良,能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得失,能讓人間充滿真情,使和諧之美充滿人間天堂。
和諧之美在於淡泊。人生淡泊的人,會做到心境若水,心態平和,笑對坎坷,正視苦樂;會做到燃燒追求,奮斗不止,煥發青春朝氣,生命之河將永遠奔騰不息。保持一顆平常心態,寵辱不驚,名利乃身外之物,不必在乎其去留,用心營造和諧心境,和諧便有了基礎。
實現人類和諧,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從長遠著眼,常抓不懈,努力打造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和諧相處的氛圍,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的新風尚,讓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成為我們生活進行曲的優美動聽的和諧音。
春色宜人,只緣百般紅紫斗芳菲,秋光爽目,皆因萬類霜天競自由。世間萬物,因和諧而溫馨,因和諧而美麗。人類只有和諧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只有和諧才能興旺發達。我們在生活中要努力去發現、挖掘和諧之美的所在。播下善良的種子,送上誠信的玫瑰,帶上寬容的心懷,伴上淡泊的生活,行走在清風送爽的曠野上,仰望那無邊無限的蔚藍天空,聆聽那動人心弦的交響樂曲,感悟和諧之美吧!
寫不下了,望採納

『柒』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議論文

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諧,是一隻只翱翔於天空的白鴿;和諧,是一片片綠油油的樹林;和諧,是鳥兒們快活的歌聲;和諧,是人類與大自然的歡笑……可以說,這就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美妙的和諧樂章。
然而,隨著人類的發展,白鴿沒了,樹林沒了,歌聲沒了,也沒了那爽朗的笑聲。多少年來,我們都把危害拋給了她——大自然。骯臟的大地,塵土彌漫的天空,倒下的大樹……沒了整潔的公路;沒了蔚藍的天空,也沒了茂盛樹林。換成了無數高樓大廈來主宰這個世界。
我躺在床上,想像著……突然,一隻白鴿落在我的肩上,我似乎變小了許多,白鴿載著我飛向天空。我抬頭仰望,啊?我不由自主地揉了揉眼睛,怎…怎麼天空變得那麼藍啊!?我又馬上低頭看了看大地,呀,大地被大片大片森林覆蓋著;小溪、河流沒有了一絲污染,歡快地唱著歌。我深吸了一口氣,頓時,一股清涼的氣息回盪。「嘿,姐姐你在想什麼呢?」妹妹調皮的聲音嚇了我一跳,哦,我明白了,原來是我想的太入迷了,剛才只是想像呀。
突然,我腦子里閃現出一個想法:現在已經有些國家覺悟了,再這樣下去,整個地球就會被我們這樣毀了。其實,這些現象已經對我們做了一個無聲的警告,告訴我們對水、對森林、對魚蟲鳥獸、對一切的自然資源都要珍惜,不要去浪費、去破壞它們。
讓白鴿重新翱翔於天空;讓動物們重新建起家園;讓美妙的歌聲重新回盪在耳邊;讓歡笑重新洋溢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讓我們共同生活在充滿和諧之美的人間天堂。

『捌』 馬克思論文怎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五點主題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的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中都明確提出了「人與自然界和諧」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重要思想來源。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
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人的思維意識也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自然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自然環境,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天然、自然因素的總和,它們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結構有序的生態系統空間。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的資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礦產資源;另一部分雖然可以再生,比如糧食、水果、蔬菜等,但它們的生長要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3.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
人與自然既相互統一,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人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有目的地進行實踐活動,將自然改造為適合於人類需要的人化自然。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必須尊重自然,遵循客觀規律。因此,人類在支配自然的同時必須服從自然,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二)實踐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實現形式
1.人的實踐具有能動性
盡管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與自然不可分離,但人與其他存在物之間的最大差異就是,人具有能動性。人能夠有意識地探索自己的對象,不斷拓展對象物的范圍。人能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變「自在之物」為人「所需之物」。人能夠自我反省,理智評價自身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自然界,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2.人的實踐推動「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轉變
馬克思認為,人通過生產實踐把自然界分化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並不斷推動「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轉變。「自在自然」是指人尚未感知,獨立於人的活動之外的那部分自然,是自發地發展著的自然。在其中的每一個自然物都只受各自規律的支配,它們之間的作用也是完全自在的。「人化自然」是作為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對象的自然界,即被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打上了印記的那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的特點。
3.社會實踐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解、促使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有效形式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社會實踐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是實現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統一的有效形式。馬克思指出,人們必須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如果違背了這一規律,必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在自然界中,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員,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和統治者,同其他千百萬物種成員是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關系。人類雖然有高於其他生物的智商和思想,但這絕不應成為任意宰割、傷害以至滅絕其他生物群體的理由。相反,人類應當憑借其思想和智商,既獲利於自然,又還利於自然,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使人與自然之間保持友好、和諧的關系,為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優美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人與自然沖突的現實問題
馬克思早就說過,人類的行為和利益相關。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在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利益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在這種背景下,人類為自己的貪婪找到了合理的外衣。進而將本性的貪婪顯露無遺。個人為了利益,違背法律,鋌而走險,亂砍濫伐,圍湖造田,獵殺野生動物。企業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不去購置凈污處理設置或者將其閑置,而將大量的廢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造成河水湖水嚴重污染導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企業為了利益,排放大量的廢氣,造成空氣的嚴重污染,人類不得不呼吸有害的氣體,也造成了臭氧層的空洞,將人類暴露在種種有害的輻射之下,忍受著輻射帶來的種種疾病。國家為了利益,為了發展經濟,提高實力,大肆地、無節制地開采有限的資源,使有些資源已經幾近枯竭。
總之,為了利益,人類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採取「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方式對大自然進行瘋狂的掠奪和破壞。污染空氣,浪費資源,森林面積減少,沙漠化日趨嚴重,曾經的大草原變成了沙漠,恐怖的沙塵暴肆無忌憚,自然災害增加。環境的污染造成氣候惡劣以及人類強占其他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造成生物鏈的失調,動植物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進而造成許多物種瀕危甚至滅絕。
(二)人與自然關系的當代價值
理論上,有助於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的發展。由於時代條件的局限和當時歷史主題使然,馬克思、恩格斯並未預見到當今出現的大規模的環境問題,我們不能對此進行苛求。因為我們只能在外面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但是,我們要隨著時代主題和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完善。就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來說,主要是完善對二者的和諧共生與辯證統一關系的研究,加深對自然界的獨立的存在意義等方面的研究,迎接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的挑戰。 三、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一)發展的觀點
1.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正是體現了發展的過程性
人與自然的發展正是經歷了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發展到和諧發展,從不充分和諧發展,到比較充分和諧發展,最後到高度和諧發展。簡言之,人與自然的發展呈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態勢。
2.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系統整體
與人有關的和諧發展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諧發展等層面。因此,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僅要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要調整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換言之,必須從全面系統的視角下來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發展必須是和諧發展
一方面,發展是動態平衡中的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既要有速度,更要堅持好字優先,注重質量和效益。
(二)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就是辯證否定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克服又保留。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理念,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哲學依據「可持續發展觀」是對「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否定之否定。既保留「人類中心主義」的人的主體性思想,也反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那種對環境和自然資源採取急功近利。貪婪掠奪的行為,既發揚「自然中心主義」的自然對人根源性主張,也不贊同「自然中心主義」降低人類自己地位的觀念。堅持人類和自然的一體性,從而形成一個符合生態和諧要求的科學發展觀。
(三)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
自然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的物質前提。自然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唯物史觀認為,自然環境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環境在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麼就要重視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要全面系統地再認識自然,要合理、綜合、節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防止和控制環境污染,有效防範生態危機,樹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促使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四)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對立統一的基礎
生產方式是社會和自然界對立統一的基礎,社會是在勞動基礎上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並相對獨立於自然界的系統。在一定意義上,社會與自然界是對立的,同時,又恰恰是生產方式具體地決定了社會和自然界的相互滲透和相互統一。因此,正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與自然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生態問題中也包含了價值,生態系統中的價值又分為自然價值和人的價值兩種。自然價值是自然界的物質價值,就是生態的環境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價值,自然價值是不可或缺的價值,它對各個物種包括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的價值就是人可以為自己的生存、發展創造優越的環境。並且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去改造環境和利用自然價值,為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價值。在生態系統中這兩種價值不但是相互影響的兩個方面,更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兩個方面。因此,在整個生態生態系統中,不應該片面地強調任何單一方面的價值,應該把自然價值同人的價值等同看待。否則在忽視一方面價值的同時,也是對另一方面價值的潛在的漠視。在生態問題中,自然價值和人的價值是並駕齊驅的兩個方面,兩者既沒有時間上的先後,也沒有邏輯上的差別,面對當今出現的諸多生態問題,應該綜合兩方面價值進行考慮,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玖』 需要一篇《和諧與穩定》為主題的議論文 最好從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的角度來寫,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及我國經濟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提高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在當前和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比如,資源能源緊缺,生態環境污染日趨惡化,人口快速增長等,這些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將日益突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將十分迫切;城鄉發展不平衡,邊疆民族地區與內地發展不平衡,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下崗職工、待業人員和人口流動的數量大大增加,社會組織和管理工作形勢嚴峻等等。

就當前的國際形勢而言,我國需要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加快發展,而加快決發展則需要和諧穩定。以往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和諧,社會不和諧,加快發展便是空話,因此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而深遠。

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解決人與社會的和諧問題。古往今來,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一直在追求和諧,可以說和諧是人類的共同理想。毛%澤%東同志曾提出要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紀律;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這是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社會和諧在政治層面的比較完整的表達。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志力挽狂瀾,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醫治人們心靈創傷,社會矛盾逐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同志情感和友誼逐步點燃。特別是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而使我國的經濟建設得以復甦,各個方面的改革和社會法制建設逐漸穩步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高瞻遠矚,站在馬列主義唯物史觀的高度,及時深刻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念,並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是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還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諧相處的局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這是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社會和諧,在政治層面的與時俱進的最完整的表述。

和諧社會是民主與法制社會中,人們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標一致的基礎上的一種上下互動。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全國上下共同的奮斗目標,我國要發展要富強是全國上下的共識。我國還面臨著許多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困難,這也是大家的共識。如何把這些共識凝聚起來,化為上下互動的強大動力,這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著力點。這些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積極推進人與社會的和諧,比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妥善處理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對農村農業人口實行「獎、優、免、補」政策;掃黃打非,防治「性病、艾滋病傳染」;禁止賭博,打擊黑惡勢力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黨中央和省委為解決人與社會和諧而出台的政策措施,得到了各族群眾的普遍擁護,有力地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的步伐。因此,在構建和諧雲南中,我們必須從我省省情出發,在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的諸多方面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多做貢獻。

其次,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人類必須依賴自然才能生存,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天時地利人和」,人類經濟社會才能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人類社會要建設要發展,就要向自然索取,但這種索取應當考慮到自然條件的承受能力和它的可持續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才能實現持續、和諧、協調的發展。善待地球,就是要正確對待自然生態,在開發的同時,多一些保護。要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自然資源,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人類漫長的年代以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地球提供的各種資源如土地、礦產、水資源等,是人類開發利用、賴以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及子孫後代唯一的家園。地球毀壞了,人類將無家可歸。因此,開發與保護資源並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物質基礎。

可持續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共榮,而不是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目標。中央提出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貧窮導致生態惡化,生態惡化又加劇了人們生活的貧窮,大量的事實表明,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就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求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就會越尖銳,那麼,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就難以實現,從而導致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難以實現。

因此,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以優化資源利用、提高資源產出率、降低環境污染為重點,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自然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抓緊解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與安全的水質污染和環境污染問題,切實保證人民群眾在生態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真正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基礎,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

綜上所述,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推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目標,結合實際,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做好各個方面的相關工作。這是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拾』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論文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深刻認識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對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意義。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變化,並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從而充分認識統籌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立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生態文明新構架。應當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潮流。
一、生態文明中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對主體,人類的社會經濟必須繼續向前發展。同時,要清醒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新的文明——生態文明。
1、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論內涵
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關系,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史。人與自然共處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類的繁衍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大自然,必須以大自然為依託,利用自然;同時又必須改造自然,讓大自然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資源與空間,享受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制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類對客觀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人
類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人類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有顯著的不同。在原始社會,人類以狩獵和採集方式從事生產活動,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強,主要體現為依賴和適應,人類生產和生活受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制約明顯,人對自然曾保持了一種原始的和諧關系。在農業社會,從事農業勞動是人類主要生產方式,由於生產規模小、強度低、其負面影響較小,人類與自然保持一種融合的非對立關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區域也出現了過度開墾與砍伐等現象,特別是為了爭奪水土資源而頻繁發動戰爭,使得人與自然關系在整體促使相對和諧的同時出現了階段性或區域性的不和諧現象。在工業社會,科技進步和生產力顯著提高,人類活動范圍已擴張到全球的各個角落,並且不再局限於地球表層,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層空間,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並極大地提高了認識自然和改變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劇膨脹,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和諧。當前大規模的、無序的人類活動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結構,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地球生態系統的演變路徑和方向,對人類生存安全構成了極其嚴峻的挑戰[楊多貴,2005]。
20世紀6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廣泛興起與蓬勃發展,可以說是人類發展觀的一次質的飛躍,它既是劃時代的發展觀、又是嶄新的世界觀、文明觀和自然觀,它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社會繁榮背後的人與自然沖突,對傳統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續發展觀提出了挑戰。1992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8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102位國家首腦出席了這次「地球高峰會議」,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它標志可持續發展觀被全球持不同發展理念的各類規矩所普遍認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人類的共同使命。
人與自然和諧,從理論層面上看,它應是人與自然互相適應的辨證統一、互動和諧;從實踐層面上講,它應有人與自然雙方均處於既被改造又應保護的關系之中。歷史經驗表明,當人類與自然處於平等、互利、和諧關系的時候,自然也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總之,人類社會是在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從和諧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2、生態文明的內涵及其主要內容
文明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徵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人類文明正處於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如果說以工業生產為核心的文明是工業文明,那麼,生態文明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