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關於「中西文化的差異」的論文(不少於1000字)
從文化要素方面考慮中西文化的差異比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技能、社會關系、社會組織、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模式、語言符號、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樣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基本成分。綜合前述各種描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技能、社會關系、社會組織、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模式、語言符號、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樣等都是文化的要素,舉不勝舉。為了便於理解和把握,社會學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幾類。
1.物質要素
即文化的物質部分,包括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其中尤以生產工具最為重要。人類創造文化,必須通過有形的製造品表現出來,如器皿、布衣、建築物、水壩、公園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產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術發展水平,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種物質要素中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人們對時代的劃分有時是以使用什麼樣的生產工具為標準的,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機器時代、電氣時代等。人們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來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銅器文化"、"電氣文化"等。可見工具及使用工具製造出來的物質產業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
2.精神要素
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改造自然與社會,創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動無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指導和推動下進行的,所以觀念形態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價值觀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靈魂,是核心要素。價值觀念是人們判斷是非、選擇行為方向和目標的標准。人們追求什麼,鄙棄什麼,是由價值觀念決定的。價值觀是在社會共同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所以在一個群體或社會中,會形成大體一致的價值觀,這就是群體或社會的價值。群體或社會的價值決定著這個群里或社會的特有生活式樣。
3.語言和象徵符號要素
人的交往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進行,一切知識的繼承和傳遞也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實現。馬林諾夫斯基認為,語言不僅是一個工具體系,而且是一套長期養成發音的習慣。人類學家們長期考察發現,世界上大約有2800種不同的語言,其中大部分語言沒有共同的詞彙。所以並不是任何不同的語言都可以互相翻譯的。譯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響應。這說明語言是人們觀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們用語言在自己的頭腦里建造了客觀的世界,所以語言不同,對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對顏色和味道的表達,有的語言詞彙很多,可以區分許多極細微的差別,而有的語言詞彙很少,區分力很低。中國人常用酸、甜、苦、辣、澀來形容味道,難道世界上所有物質就只有這五種味道嗎?中文裡有"你"和"您"兩個詞來表示第二人稱,英文中就只有一個"you",以致當中國人面對年長尊貴的美國客人說話時,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實英美人的語言中對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個詞,而是用句型的不同來表達的。這就是中美之間文化的不同。
符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也是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語言還運用得更廣泛。符號有身體的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形、標志等。有的符號是表徵的,如國徽、軍旗,有的符號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號,前者含義豐富,後者意義明確。符號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現。
4.規范體系
有些人類學家把文化歸結為人的行為規范和模式,足見行為規范和模式對於文化的重要性。人們行為辦事要有規矩,不同的人辦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規矩。規矩就是社會規矩,是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根據需要指定出來或衍生出來的,它是一定的價值觀念的具體化,是支撐價值觀念的。各種規范互相配合共同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以維護社會秩序。世界各國規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規矩,手足無措,說明不懂規范性文化就辦不成事。一個不懂宴會禮儀的人參加宴會會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順利地交往;相反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聚會上使用正規宴會的禮儀,就令人覺得裝腔作勢、可笑。規范是一個群體和社會文化的外部表現,所以了解一個群體和社會的文化,首先是從認識規范開始,進而才能達到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立夫經過多年的深思熟慮得出一個結論: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發展不同、結果不同,根本是由於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人類觀察世界、處理問題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繼而在建立思想理論、構造科學體系、創設技術系統、設定經濟體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氣性格行為、價值觀都有不同,最終必然導致文明的走向、發展、結果的統統不同。
舉一個現今正在爭論的中醫為例,中醫和西醫正是中西兩種思維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學說體系。西醫是科學的一種即醫學,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維方式即形式邏輯構造起來並由實證方法證明的科學體系。中醫確實不應該叫科學,中醫處處所體現的是中國的思維方式,以及由此種方式格物致知最終才形成的醫道。中醫無愧於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還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國思維方式演化出的理論體系。因此中西醫是建立在兩種思維方式即兩種對客觀認知與評價體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論體系。現實當中正是因為中西醫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醫的結合即兩者的相濟為用。
西方的邏輯思維、實證方法演繹了西方燦爛輝煌的現代文明,這是世人所熟知並津津樂道的。但是,人們對中國傳統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維方式卻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無人把它界說認識清楚。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們中國人面臨的最具挑戰的並亟待回答的大課題之一。
不能准確、全面、深刻地認識我們自己的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這種思維方式的妙處、價值與局限,更不能正確評價和認識我們偉大的古代文明。我經常在問在想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諸子百家精湛、豐富、深刻的學說,竟如雨後春筍一樣地突然暴發?其實仔細想來一個極重要的條件即主觀條件,就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在面對並解決非常復雜深刻的客觀問題時,已經變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其實恰是中華民族對人類貢獻的一大精神碩果,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影響了我們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當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隨著章回小說的精采紛呈,我們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發展到了極致。
比較中西兩種思維方式,可知兩者各執一端,各有短長,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較、相互對照、相互啟發,以至於相輔相成、相濟為用,這是中國與西方各自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因而是人類的兩大瑰寶。立夫敢於大膽斷言,這兩種思維方式將共存共濟、和而不同地發展下去,直到人類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今天我們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我們痛感還是少了什麼,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對我們自己傳統的思維方式與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審視,由此我們有希望、有條件比西方人較早地把握這兩大法寶,去迎接、去拼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
由此立夫寫了《二十一世紀必將是中華民族的世紀而且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和《中華民族傳統的思維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為什麼必將發生最偉大的維新》,以期拋磚引玉,聆教大家。
⑵ 以中外文化交流為主題的話題作文 1500字
中國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秦磚漢瓦;無論是周禮漢制,還是傳說典故,無論氣宇軒昂的兵馬俑、波瀾依舊得隋朝大運河,還是孟江女的凄婉悲慟哭聲,縈繞在耳邊的纖夫的號子,沉澱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帖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於世人。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樹,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敗葉。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佔有統治地位。中國的先哲們給後人留下了豐美的歷史寶藏,也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
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文化體現在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從賣菜的小販手裡接過找來的零錢?
1.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在青年時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奮發圖強;當仕途多有磨難,到了晚年時又遁入佛、道文化,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內心的安寧。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雲梯,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努力攀登,去摘取事業的果實;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張安全網,有人從雲梯上跌落下來,就有這張大網將其接住。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這兩極文化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文化系統。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關系,宗族血統,講究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以親情、血緣為紐帶,延伸到社會,講究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自古以來不斷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斷地修築長城,閉關自守。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陸地文化,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一次打開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同化著外來文化,卻從來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與正統文化相對立的是,開放式的中國民間文化卻是以敞開的胸懷迎接著外來文化。好萊塢電影、麥當勞快餐店、西方哲學思潮等等西方文化,無不是借著中國民間文化的東風吹遍了中國的村村落落。
美國的主流文化源於歐洲,是一種開放型的海洋文化。美國對於各種外來文化兼容並蓄。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文化的國家,大部分美國人相信上帝。基督教講究博愛,無論什麼人,都是上帝的兒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世博會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盛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正在向我們招手。它將為世界各國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將幫助中國加強與世界的交流,近距離與世界文化對話。
早在1894年,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第一個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1851年英
國倫敦首屆博覽會上,就有中國絲綢、茶葉在世博會上的首次亮相。1915年,茅台酒成為博覽會上的明星,被授予榮譽勛章金獎。在天地蒼穹之間,人類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歷史和文明。人類的文明發展,是一個交融、互推的過程,而世博會是測試這種交流的重要載體與方式。交流加速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也增強了人類面對世界的信心和力量。
3.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一幅巨大的地圖展現出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2000多年前,中國的商隊就經常帶著貴重的絲綢由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這時候,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也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當年鄭和就是通過這條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絲綢之路再現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盛世氣象,開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熱愛和平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毫無疑問,「中國元素」通過奧運已經征服世界,世界通過開幕式「中國元素」更加了解中國。北京奧運會讓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地球村中的位置,更溫情地對待歷史,更有信心地面向未來。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國」的觀念。在我們先人的眼中,中國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華,我們的歷史是一部「浪花淘盡英雄」的王朝更替史,歷史的和現實的危機,是一個個王朝的危機。央視二套播出的12集紀錄片《大國崛起》的誕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國從容自信的存照。我們應該通過梳理五百年世界現代歷史的坐標,尋看坐標中的大國並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進而審慎地面對世界和自我,或許前車之鑒則是最寶貴的財富。
⑶ 西方文化史方面的論文題目
聖經與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紀經院哲學對後世的影響
12~13世紀西歐「新春天」與文藝復興的對比
文藝復興中的「異端」成分
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
西歐宗教地域劃分的歷史由來
三十年戰爭對歐洲的影響
⑷ 求論文 題目是: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
一樓20073。。是大騙子!
⑸ 論文題目是"從中國神話與希臘神話中看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誰能幫忙給我寫一下,跪求!!!
、神人同形與人獸同體
在對神和英雄形象的塑造上,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希臘就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希臘神話中的神和英雄是神人同形同性的,而中國神話的神則多半是半人半獸形的。
希臘神話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態、人的性格、人的情感。古希臘人是按照人的形象創造神的。他們把神和英雄看作是最美麗、最健壯、最聰明和最有力量的人。無論是在赫希俄德的《神譜》和荷馬的《伊利亞特》,還是後來悲劇作家的作品中,希臘諸神,尤其是主要的神祗,已經歷了相當徹底的「人化」。神和人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有吃喝、戀愛、生育等生活需要,品性有的正直、勇敢,有的奸詐、膽怯。奧林匹斯諸神,不僅是自然力量的象徵,而且是人性戲劇化的表現。比如戰神阿瑞斯與愛神阿芙洛狄忒私通,被愛神的丈夫火神赫維斯托斯發覺,於是把他們圍在一張網里,送到眾神那裡,引得他們鬨堂大笑。而後愛神阿芙洛狄特又愛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這本非少年的罪過,但是愛神的情人阿瑞斯卻大為嫉妒,用法力使野豬咬死了少年。後來諸神憐憫少年的不幸,讓他每年復活6個月,與愛神團聚。反映出希臘神話是從社會生活中真實的人的慾望、愛憎出發去想像,並借這些想像以解釋自然,因而具有特別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更加親切動人。
中國神話則具有人獸同體的特徵,其諸神大多是半人半獸形狀。有人統計《山海經》所出現的四百五十多個神中,人形神與非人形神約1:4。如河神「冰夷」,水神「天吳」,海神「禹京」和「禹 」,沙漠神「長乘」等,都是人面獸身,人面鳥尾或人頭蛇軀。另外,教人播種五穀,為民嘗百草而喪生的炎帝神農也是牛頭人身;和黃帝打仗的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伏羲、女媧在中國神話中的地位,盡管不同於宙斯與赫拉的主神身份,至少也近於人類的始祖。這兩位與人類關系極密的尊神,到了文明已高度發展的東漢末年,依然保持著半動物化形象:他們腰身以上通為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則為蛇軀或鱷龍軀干。2、神本與人本
希臘神話是以神為本的,而中國神話是以人為本的。
在希臘神話中,神是整個龐大思想體系的中心,一切都圍繞神展開、運轉。在古希臘人們眼中,神主宰萬物,即使連風雨雷電、日月運行、晝夜交替、四季循環這些不可抗拒現象也是由神操縱。神是無所不能,無處不在,長生不死的,即宇宙存在,神便存在。因此,神左右人們的生活,甚至主宰人們的感情世界。人類不過是用細繩牽在他們手中的木偶。人間的悲歡離合、事態機緣巧做不過是他們上演的一出出木偶戲。如:宙斯手中的天平和他門前分別盛著幸福與災禍的兩只壇子,天平的倒向決定著人的生死,那些只從災禍壇里分得一點的人「任憑他走遍大地,到處都是憂愁攻心。」⑥俄底修斯的「勝利」不過是「聽天安命,默默感謝神祗」⑦的人類和神之間達成的妥協。總之,神是獨立的,他們主宰一切,控制著一切,不為人的意志和需要所左右。
而中國神話則不同,人類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是佔主導地位的。宇宙上的萬物皆為人而存,連神都是為人類服務的。盤古為人類開了天地,又在其間支撐了一萬八千年,等天地構成牢固以後,便頹然倒下,軀體化作人間萬物。女媧造人,又補天排洪,斬除惡龍猛獸,使人間變成無憂無慮的樂園。伏羲為人類發明了記事符號八卦;炎帝教人播種五穀,辨別葯草;黃帝教人類蓋房取暖……人類的種種方便,這些神靈們都考慮到了,也都替人類做了。他們修身養心,立人立已,既不好色,也不好戰,不是萬能,也不是萬劫不死的。炎帝在給百姓除病療傷時,嘗斷腸草而死;顓頊死後身體變為魚形……神不是擺布、統治人類、凌架於人類之上的,而是與人和諧相處,且為人類服務造福的。
3、清晰與模糊
希臘有一個以主神宙斯為核心的清晰神際關系網--奧林匹斯神系,這一神系有十二個主要神祗和無數中小神祗,幾乎所有的著名神祗都與宙斯有血緣關系,如希臘雅典城邦守護神、戰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神話中說她是宙斯的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女兒;日神阿波羅是宙斯的第六位妻子所生的兒子等。宙斯一生有七位正式妻子,與每一位妻子都有後代,這些後代都是希臘神話中的重要神祗。如時序女神,是宙斯與第二位妻子所生;珀爾塞福涅是宙斯與第三位妻子所生,九個文藝女神繆斯是宙斯與第四位妻子所生等。希臘神話通過這種婚姻關系和血緣繁衍關系,將眾多的、彼此本無什麼聯系的神都糾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以宙斯為核心的龐大的神的譜系。
中國神話中神們的世系不完整,尤其是神之間跨越區域的聯系比較少,不能抽繹出一個明確的諸神世系。中國神話中能充當「主神」的至少有三位:(1)是伏羲,(2)是黃帝,(3)是帝俊。⑧但與伏羲相聯系的只有女媧,只是一個「光桿」和「絕後」的「主神」⑨;對皇帝的記載不多,顯不出他的特別重要的身份;《山海經》中所說帝俊之後人,在別處也見到,卻是屬於別人的子孫了。⑩也就是說,他們沒有一個能獲得宙斯在古希臘神話中那樣的地位 ,成為聯系眾神或神族的紐帶。
4、世俗與崇高
古希臘神話中,我們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滿身人間煙火味的形象:眾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羈,拈花惹草,在神界與人間留下了一大串風流債,更嚴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講原則,充滿嫉妒和個人愛好;神後赫拉,本是眾神的表率和人間的神母,但她卻經常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殘酷和無神格的蠢事來,沒有絲毫讓人類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們手下的眾神也都有著極為相似的品性。如,阿波羅因同瑪耳緒比賽吹笛子而失敗,便殘酷地剝了瑪耳緒的皮,並把它掛在樹上;又如月神與阿波羅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們的母親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並禁止忒拜婦女向勒托獻祭,他們便射殺了尼俄泊眾多的兒女。可見,在希臘神話中,神與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別外,在情感上卻是相同的。當神們脫掉神的外衣之後,個個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情慾」,這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神格的重要特徵。在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聖潔的。他們不苟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幾乎每一位神王都沒有「紅杏出牆」或「亂播愛情種子」的現象。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5、崇力與尚德
希臘神話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於經濟的、力量的、技術的聚合力。希臘是城邦制文明,而其城邦起源的典型是:先出現一個軍事要塞,然後圍繞要塞,漸漸出現並形成了市場,最後二者合並為一個完整的城市,這個城市既是軍事重鎮,又是經濟中心,但不論是軍事性的還是經濟性的中心,其目標都在於追求物質力量,而這些只有通過技術才能有效獲得,可見「知識就是力量」。這種城邦文化強調從自身的經濟技術實力戰勝其他城邦,得以生存和繁榮。因而在整個希臘神話中,崇尚的是透露著強烈的非倫理傾向的奧林匹斯諸神們強大、神奇、分工細致的力量,所贊美的是叱吒風雲,扭轉乾坤的有「力」者。這種注重個性、力量至上的精神,在希臘完整、清晰的神界故事幻想圖景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表現。
而中國神話與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於禮儀的、倫理道德的聚合力。這種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當周人取代殷人統治中原地區的時候,他們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周人的「殪商」的戰爭是否正義,周人新的統治秩序是否合理的根本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周統治者對殷商原由的宗教進行了改革,強調「以德配天」,將血統繼承讓位於道德繼承。這樣在古代中國的社會意識里,值得崇拜的不是「力」,而是「力」所體現的道德性質。「知識就是力量」無形中就讓位於「道德就是力量」。因而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確切地說是經過史官文化浸染過的中國神話中,提倡的是三皇五帝式救苦救難、律已甚嚴的高尚「聖德者」作為以文化向心力為紐帶的龐大穩定政治實體的統治者,以禮儀、道德和仁義來治理國家、團結人民。這種注重和諧的、倫理至上的精神,在中國神話中得到了最為充分、十分自然的表現。
⑹ 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關於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語言是文化的果實,文化是語言的根系。主觀認識及世界觀的不同往往會影響到不同文化之
間的詞義傳遞。在英漢翻譯中,我們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中西文化沖突的情況。比如,英語中
goose (鵝) 可用來形容指代「傻瓜」、「笨蛋」帶有貶義,有習語「as stupid as a goose」,而「鵝
」在漢族人的觀念中常常是美麗與純潔的象徵,漢語中常常用「蠢得像豬」來形容愚蠢。在這種
情況下,就要求我們了解其差異,再做出進行合情合理的翻譯。
我主要選取了色彩和形象兩個方面來做相關的闡述。
1.色彩
中西對於顏色所代表的含義的認知有很大差別,有的甚至完全對立。在語言運用中,顏色常
常帶有感情色彩,在理解或翻譯時,我們必須了解色彩所指代的情緒,才能准確把握其寓意,
以免造成翻譯或理解的笑話,甚至是誤解。
White,白色,在中國文化里,是一個基本禁忌詞,體現了中國人在物質和精神上的擯棄和厭
惡。中國古代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西方為白虎,即刑天殺神,主蕭殺之
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義、處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無血色、無生命的表現,象徵死亡
、凶兆。一直到今天,這個意義依然是被廣泛認可的。葬禮上喪服為白色,靈幡為白色,清明
節掃墓獻白花,延伸到投降打白旗,罵人的詞彙甚至也是「白痴」「小白臉」,在《陋室銘》中,「往
來無白丁」中「白丁」意為沒學問的人,關於無意義的事物也有「白費力氣」,「吃白飯」的說法。
而在西方可以說是正好相反。西方人認為,白色有美好、希望、幸福、快樂的涵義,高雅純潔,
所以白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徵純真無邪、正直、誠實等美好的品質。天使的翅膀為
白色的,婚禮上的婚紗為白色,像「white lie」,我們應當譯為「善意的謊言」, 「white knight 」,
白衣騎士,指的是政治改革家或事業上的得勝者;「this is very white of you」應當譯為你真
誠實,「white light」則要譯為公正無私的判斷,應當偏於意譯而非直譯;「a white day」,
「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都是指好的日子,而不能按照我們傳統文化的認知翻
譯為不幸的、悲哀的日子。
在藝術表演中也是如此,無人不知的格林童話里的白雪公主,在英文中就是「Snowwhite」,
她是美麗善良的代表形象,而在美國早期的無聲電影中,戴「white hat」(白帽)的角色也是指
好人、正直的人、英雄。而我們的國粹京劇中的臉譜也藉助顏色來表明人物的角色特徵,其中
的白色代表的不是善良美好,而是殘暴、忘恩負義、野心勃勃和飛揚跋扈,代表形象是《群英
會》中的曹操。
在西方政治中,白色往往也是官方的代表色,美國華盛頓的「白宮」(White-House)是國家權
力的象徵;「白廳」(White hall)則是英國倫敦中央政府機關集中的街道;西方國家發布的正式
文件叫做「白皮書」(white paper)。當在翻譯中遇到類似的詞彙時,就需要理解其代表含義,
對句意做出正確判斷。
如果直譯,英語國家的人往往難以理解漢語中的「紅白喜事」里的「紅白」的意思,這個時候,我
們就需要舍棄漢語中色彩的表徵方法,將其較直白地譯為「weddings and funerals」。否則,
將西方婚禮中禮服的白色跟喪事聯系起來可能會招致對方的不滿。
但是,色彩所代表的感情含義並不是絕對的。在英語中也有用白色表徵不好含義的說法,像a
white elephant就是指無用的,很少用或是昂貴而不值得保存的東西。而中國的很多人也選
擇西式婚禮,穿著白色的婚紗,逐漸接受了白色關於純潔、美好的含義。
另一個爭議較多的色彩詞是Red,紅色。
在中國文化中,紅色的代表含義跟白色相反,紅色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崇尚色,它體現的是中
國人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在中國傳統婚禮中,新娘禮服為紅色,點的是紅燭,貼的是紅色雙
喜字,洞房布置也以紅色為主要色調。店家生意興旺叫「紅火」,受上司重視的人叫做「紅人」,
演員歌手等的成名成為「走紅」。而常常與紅色結合的詞則是「火」,「這個歌手火了」,所表達的
意思跟「紅了」一致。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紅色(red)則是一個貶意相當強的詞,它是「火」、「血」的聯想,象徵著殘暴
、流血、激進、暴力革命、危險和緊張。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應理解為殘殺和暴
力統治,red revenge是指血腥復仇,a red battle則應當譯為血戰,red hot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運動,a red flag危險信號旗,running a business in the red表示
經營虧本,其中的in the red意為「有虧欠,有赤字」,而這種說法的由來則是在記賬中往往用
紅色來標記虧損額。
在中西文化中,對於紅色的理解也有相一致的地方,像古代我國青樓等煙花之地往往就用紅
燈以標示,而英語中的the red-light district,紅燈區,指的也是城鎮中煙花地區。我國在五
六十年代生產的「紅燈」牌收音機就曾經因為名字而在國外滯銷。英語中的to become red-
faced 或者her face turned red同漢語中的「臉紅」一樣,表示害羞,不好意思或困窘。
提到紅色,就不得不提到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紅樓夢》目前有兩個版本,大衛
霍克斯「The Story of the Stone」版譯本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A Dream of Red
Mansions」版譯本。雖然意思上第二個譯本對於書名的翻譯更接近於我們所理解的《紅樓夢》
,但是如果作為面對英語國家讀者的譯本來說,這顯然存在誤解。而在我看來,之前林黛玉名
字的翻譯所引發的爭論也在於此。英語中the red-light district等詞彙中關於紅色的理解多
跟風塵有關,而在他們的理解中,「紅樓夢」,被理解為「在紅樓中做夢」,林黛玉的名字中,「黛」
有青黑色的意思,故而出現了將林黛玉譯為「Black Jade」,倘若直譯,這個翻譯意為「黑色的
玉」,但是問題在於,英語中的「jade」還有loose woman,即放盪的女人的引申意義。而這個
當時的譯者採用這個翻譯很有可能是潛意識里對於紅色含義的認知所造成的感情色彩上的
偏頗。這也是中西文化的沖突和相互交流理解不足一個反面典例。
在中國的古典印象里,紅豆是相思、孺慕、愛戀之情的寄託。唐代詩人王維有「紅豆生南國,春
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名句傳世。如果直譯,則紅豆應當譯為「red bean」。但
是,在西方聖經故事裡,以掃接受一碗紅豆湯的誘惑把長子的名分賣給了雅格,從此「red
bean」就被貫以只顧眼前利益出賣大局的小人的惡名。而這樣的意義跟我們所認為的紅豆含
義顯然天差地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該把紅豆按其代表意義翻譯為「love bean」,避免
造成誤解。
2.形象
喜鵲在中國文化中象徵吉祥、幸運。過春節時 ,常用喜鵲報春的畫面或對聯營造喜慶祥和的
氣氛,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而這一理解來自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但是,喜鵲在
英美文化里卻是惹人心煩、偷吃糧食的壞鳥。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喜鵲這一形象的翻譯就需
要格外斟酌了。字面上,喜鵲為「magpie」,但是礙於中西文化對於它的理解的差異,不能采
用直譯。所以,譯者必須要回歸英語文化,找到喜鵲文化內涵的自然對等語。在英語國家裡,
夜鶯的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王爾德的童話《夜鶯與玫瑰》就講述了它用自己的鮮血染出紅玫
瑰來帶給他人幸福的的故事,因此,在西方,夜鶯這一形象往往預示著戀人完美結合的喜慶
氣氛。這與中國文化里喜鵲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的情景十分類似,所以在相關語境的翻譯中
,將喜鵲譯為「nightingale」,而不是「magpie」既適應了情景要求,又符合了英語讀者的心理
期待。
另一個形象龍,dragon。
在中國文化中的龍,往往指的是一種能夠升雲起雨,神秘莫測的神獸。人們通常認為龍是主
管降雨的神,它們有權力決定下雨的時間和地點。而且,龍還是皇權的象徵。皇帝都認為自己
是真龍天子。也就是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圖騰所代表的是一種皇權和神權。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被描述為一種巨型怪獸,形似鱷魚,身披鱗甲,長有巨爪和翅膀,能
游水能飛行,還能噴火,兇猛異常,破壞力極大。也正因為如此,西方神話故事中有許多英雄
斬殺惡龍的情節,龍成為勇士揚名的犧牲品。
至於中西方對於龍的認知差距的產生原因,一般認為,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
明誕生在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的地中海北岸地區,那裡遍地丘陵,土地貧瘠,氣候多變,物產
稀缺,與華夏文明誕生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相去甚遠。盡管這里從很早的時候就被開發,但是
由於經常遭受自然災害,古文明多次遭受致命的打擊而中斷。在相對惡劣的農耕條件下,西
方人的祖先把目光投向了大海,這就註定了他們成為海洋民族。而由於航行過程中往往會遇
上蛇,蜥蜴,鱷魚,甚至是鯊魚,大王烏賊之類猛獸,就形成了以這些猛獸為模板的龍的邪惡
形象。對比也可以知道,中西方的龍的形象差距是很大的。
所以,對於龍的翻譯方法,2008年1月2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關世傑教授北京大學深
圳研究生院所做的題為「從「龍」與「Dragon」看中西文化交流」的講座上提出將「龍」譯為
「Loong」和「Dragon」譯為「拽根」,他認為這樣更能符合國際慣例以及翻譯原則,有利於維護
中國的國際形象的推廣,還中國龍以吉祥、神聖的本意。姑且不論這種翻譯方法是否可行,在
翻譯時,我們的確需要謹慎區分開中國龍和西方龍的形象,以免引起理解山不必要的誤解。
除了這兩個形象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而從以上兩個方面,我所能闡述的也只是中西文化沖突的冰山一角。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沖突
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些差異並且在交流的過程中做到相互尊重和了解,誤
會和交流的障礙會得到有效消減,不同文化人群的交流與溝通也會隨之變得順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