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文《農業產業化研究》開題報告
同學這個只是要寫個開題嗎,。正文需要寫嗎,。。都一起給你吧
Ⅱ 求一篇關於鄉村生態旅遊的開發對策的開題報告
要答辯了啊
那得趕緊寫了
Ⅲ 求文檔: 農學開題報告例文
石河子大學
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
學生姓名:
學 號:
學 院:
專業、年級:
指導教師:
職 稱:
畢業論文(設計)起止時間:
2009年 3月-2011年5月至6月
一、 課題來源的項目名稱及項目來源
課題名稱:
課題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
二、 課題的立項依據
(一)研究的意義
水是農作物賴以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然資源,作物根系是土壤水分的直接吸收利用者,當受到土壤水分脅迫時,作物根系[1]首先感到並迅速發出信號,使整個植株對水分脅迫做出反應,同時根系形態結構、化學成分等根系組成也發生相應變化,並影響作物地上部光合作用和產量形成。
研究作物根系對認識和調控作物生長具有重要意義。根區水分是影響作物根系生長發育最重要的環境因子之一。當土壤水分發生變化時,作物根系最先感受並通過一定途徑使地上部對水分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同時根系在自身形態結構、吸收功能、生理活性以及化學成分的數量和質量也發生相應變化。因此,通過對作物根區水分對作物根系生理機制效應的研究,對調控作物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膜下滴灌技術由於其灌灌溉周期較短,土壤耕層內的含水量可始終保持在作物所需要的含水量適宜范圍內,更有利於水分的吸收利用及作物生長發育。由於膜下滴灌為番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氣熱及養分環境,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根區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影響番茄根系生長,進而影響地上部植株生長發育。然而,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大多側重於對滴灌技術本身[2,3, 10]的研究,有關加工番茄膜下滴灌節水高產的生理機理研究較少,基礎研究薄弱限制了膜下滴灌技術節水增產潛力的發揮。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關系為中心的農田水分管理,不僅對發揮番茄膜下滴灌節水高產的潛力具有重要指導及借鑒意義,而且從長遠看為將來滴灌的應用及推廣探索積累寶貴的理論及實踐經驗。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根系是固著植物並從土壤等基質中吸收和運輸水分、養分等營養成分的器官,是土壤資源的直接利用者和產量的重要貢獻者[4,5,10]。早在十八世紀初,德國的海爾斯(Halls,1724)[8]就開始了對植物根系的研究,在其後的100多年裡,研究一直非常緩慢,開展的研究較少,直到上世紀世紀30年代,Weaver較系統地研究了10多種作物的根系生長過程,並指出「要科學地理解作物生產,就必須全面地認識作物根系發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時期根系吸收水分養分的活力以及不同環境下根系的變化」,由此根系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國際上已將根系研究作為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生產力的一個極具潛力的基礎性科研課題。
作物根系對土壤水分的利用狀況取決於不同土層中的根系分布、吸水速率及土壤有效含水量,其中根系分布與土壤水分的吸收和消耗有著密切關系,並在土壤水分利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6]。Weaver指出,作物的生產與根系的發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期的根群分布以及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根系變化有密切的關系,根系生長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作物的產量。關於根系分布的研究、作物根系與根區水分的關系以及水分脅迫與作物產量的關系,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廣泛的關注[7]。
盡管前人對棉花、小麥、水稻等作物的根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不同供水條件下加工番茄根區水分變化,對根系結構的影響尚不清楚,根系結構的改變是如何影響到作物系統及產量形成的,基於此,本研究開展土壤含水量對番茄根區水分變化根系結構對植株地上部調控的研究,進一步揭示加工番茄高產高效的水分生理機理。
三、擬採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試驗點概況
2009年試驗在石河子大學農學系試驗站(44°18´N,86°03´E,海拔440m)進行,前茬為棉花地,土質為沙壤土,播前土壤有機質為2.08%,全氮0.75g/kg、速效磷42.6 mg/kg、速效鉀205 mg/kg、鹼解氮70mg/kg。60cm土層平均土壤容重為1.36g/cm3,田間持水量24.1%,地下水位3.0m左右。
(二)水分處理設計
水分處理從開花初期開始,設6個水分處理。不同處理隨生育期推進各設三種土壤含水量(見表)。灌溉上限為相對田間持水量的95%。在試驗實際實施過程中又難以根據嚴格控制灌水下限,故各處理均設有一個范圍,如灌水臨界范圍定為45%-50%占相對田間持水量(SWR)百分比,各處理土層(0-60cm)含水量達到該階段計劃土壤濕潤層的相對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比時即開始灌溉,故每次灌量為225 m3•hm-2。水分處理如表1所示
表:
表1加工番茄水分試驗處理
滴灌方式 開花期~紅果期SWR% 成熟期
SWR%
DI (1) 40-45 75-80
DII (2) 55-60 75-80
DIII (3) 70-75 60-65
DI (4) 40-45 60-65
DII (5) 55-60 60-65
DIII (6) 70-75 60-65
註: 開花期:整個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第一花序開花的日期;紅果期:整個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前三個花序出現第一個成熟變紅果實的日期;成熟期:從紅果到最後採收所持續的時間。D為膜下0厘米滴灌,如果是正常滴灌,就把D去掉,就寫Ⅰ、Ⅱ、Ⅲ就可以了。
(三)試驗方法
本試驗中番茄栽培方式為覆膜人工穴狀直播,膜寬90cm,實際採光面70cm,在膜下中央鋪設一條滴灌帶(毛管直徑16mm,滴頭間距300mm),膜上行距50 cm,膜間行距60cm,株距30cm。
控制條件:控制灌水,用水表記錄灌溉水量。水分感測器安裝在靠近滴灌帶5cm處監測根區土壤水分,探頭埋深60cm。田間實際灌溉用水量用標定過的水表記錄。滴灌地採用「干播濕出」方式播種,於2009年4月下旬播種,播種後立即滴水灌溉確保適墒出苗。為滿足加工番茄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於花果期追施尿素(360kg/hm2),硫酸鉀復合肥(K2O 225kg/ hm2)。
(四)試驗品種
供試材料為里格爾87-5(Lycopersicon Liger 87-5)。
(五)技術路線
(六)測試內容與方法
1、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土壤水分含量採用AQUA-TEL-TDR型 時域反射儀(TDR)土壤濕度感測器監測(Autamata Inc.,美國),感測器埋深60cm,經烘乾法矯正。
2、根系取樣方法(取兩次,分別在花果期及成熟期)
根系取樣用雙向切片法,每隔10cm取一次根樣,按深度取樣。取出的根樣經水洗,過網篩,人工用鑷子揀出死根和其它雜質,人工用攝子仔細定位排放到玻璃板上,供測量用。每處理分別取3個重復。
3、根系特徵指標的測定
將沖洗干凈的根段整齊排列在藍色背景玻璃板上,用普通手持掃描儀在200dpi象素下黑白模式下掃描形成TIF圖像文件供分析使用。使用DT-SCAN圖像分析軟體(英國Delta公司,1.0版)對TIF圖像文件進行分析,計算根系的長度、平均直徑和根表面積等形態特徵指標。
4、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用Sigamaplot、DPS及EXCEL等軟體,分別做出不同處理對根系性狀各項指標影響的關系圖;運用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等多種數學統計方法。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研究目標
對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處理,採用膜下滴灌自動控制技術,應用時域反射儀(TDR)水分感測器對作物根區水分動態變化進行實時監測,設置0~60cm根層土壤含水量灌前指標,研究不同水分處理對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結構的影響,進而分析根區水分變化對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長發育的影響,揭示加工番茄高產的水分生理調節機制。
(二)研究內容
根據國內外研究現狀,結合試驗所具備條件,本論文主要研究內容是:根區水分變化對根系生長及分布特徵的調節。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明確根區水分變化對根系生長及分布特徵的調節。
五、工作條件
現有條件
試驗地點選在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實驗站,水分及相關測定項需要的儀器主要有:
1)美國AQUA-TEL-TDR型土壤濕度感測器;
2)土壤墒情自動監測與滴灌自動控制系統;
3)烘箱、冷藏箱、電子天平、熒光儀、LIC6400光合儀 、AP4氣孔導度等;
4)滴灌器材、水表、土鑽、打孔器;
5) 數碼相機、掃描儀、水勢儀。
存在問題
1)缺乏某些葉片生理指標的測定;
2)理論知識掌握不夠系統,對試驗問題的分析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解決途徑
1)針對預試驗中出現的測定指標問題,提前預防,爭取准確做好試驗;
2)繼續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進一步加強學習掌握所需的知識,了解國內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和進展情況,吸收學習經驗和分析試驗的方法。
六、課題研究進度計劃安排及預期研究結果。
課題研究進度計劃安排
2008年3月~12月:試驗方案確定,准備相關試驗材料及設備等。
2009年3月~8月:進行小區控制試驗,完成各階段的工作。
2010年4月~12月:整理並分析試驗數據。
2011年1月~6月:按時撰寫完本科畢業論文,進行答辯。
預期研究結果
明確根區水分變化對根系生長及分布特徵的調節。
七、主要參考文獻
[1]張愛良等.作物根系與水分的關系[j] Crop research,1992,(2):4~7
[2]蔡煥傑等.荒漠氣候區膜下滴灌棉花需水量和灌溉制度的試驗研究.[J]26~29
[3]徐飛鵬等.新疆膜下滴灌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的思考.農業工程學報,2003,19(1): 25-27
[4]程建峰等.作物根系研究法最新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1999,11(4):55~58
[5]王化岑,高產小麥根系形態與生長規律的研究[J].作物雜志.1997(5):32~35
[6] 史文娟等.棉花調虧灌溉的生理基礎研究.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J].2004,(9):1~5
[7] 薛剛等.水分脅迫下鈣螯全劑與CPZ抑制劑對棉花根和下胚軸兩種ATPase活性的效應.植物生理學通訊,[J]1994, 30(6):417~425
[8]吳鳳芝等.大棚番茄不同連作年限對根系活力及其品質的影響.東北農業大學學報,1997,3(1):33~38
[9]Mingo D M, M A. Bacon1 and W J. Davies. Non-hydraulic regulation of fruit growth in tomato plant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cv. Solairo) growing in dryingsoi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54(4):1205~1212
[10]S.S.Ray.小麥根重分布模式的定量研究[J].國外農學-麥類作物,1994,(1):25~26
指導教師審閱意見:
&&&同學根據新疆 「紅(加工番茄)、黑(石油)、白(棉花)」農業產業戰略,緊扣課題「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根層水分對根系發育調控的研究」查閱了大量文獻,在此基礎上研究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處理對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結構的影響,進而分析根區水分變化對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長發育的影響,揭示加工番茄高產的水分生理調節機制。
內容設計科學合理,布局協調。同時,已開展了預備試驗,並收集到部分數據,有望按照計劃完成。具備開題的基本條件,推薦參加開題。
開題報告成績:
指導教師(簽字) 年 月 日
備註:
Ⅳ 中學作文課堂生態教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寫什麼,主要是記敘文寫作教學
開題報告主要是研究的背景及意義,國內外的研究文獻,最後就是對正篇文章的大概安排,匯博在線上很多這樣的資料,可以參考一下。
Ⅳ 關於生態旅遊開發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深度探索文化,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是旅遊業管理中心的領域內關注的話題之一。在本文中,科學發展觀,分析文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新知識,深入挖掘旅遊文化旅遊產業,提升旅遊產業的質量,發展的指導下,旅遊業,打造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
[關鍵字]科學發展觀;旅遊文化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近20年來,中國旅遊業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已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通過對反思傳統發展,人們意識到,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只是一種手段,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成為中央共同關心的問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旅遊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光明之路。旅遊行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必要的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從而打造旅遊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產業。
演繹現代旅遊業的文化內涵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主動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並出現全面的公共活動,文化旅遊活動有很大的影響的元素。
文化內涵,一直是一個不同的問題。我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對整個的文化內涵,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1。文化廣度。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文化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也說明了文化內容豐富,廣泛宣傳。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細分文化,旅遊,文化的分支之一。
2。文化層次。文化具有獨特的層次結構,包括表面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層,中間層和中間層,制度文化的教育和文化。因此,「文化之邦的文化和心態整個對立的互動旅遊活動,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物質的狀態過渡的中間部分的心態,一個連接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為確保服務質量,提升旅遊業水平,促進旅遊產業的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以確保方向和指導意義。「因此,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應該是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
3。文化歧義。因為文化涵蓋范圍很廣,有學者提出是一個自然和文化的模糊的概念,其內容的具體和抽象,模糊模糊的文化和文化,讓我們了解,研究文化,我們有時有淺表的理解。「了解和掌握旅遊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差異和發展。文化是歷史發展的不同地區和民族的實踐中創造一種產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今天的趨勢,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不斷交流信息材料和動態的開放系統,穩定和發展在反對派不斷實現自我維持和自我更新。文化的時代,在發展過程中,人們生活的中心位置。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人口流動所造成的旅遊文化,旅遊和目的地不解釋了兩種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是更好的。
結合的文化旅遊產業,旅遊和文化旅遊文化的理解不是簡單相加,它不局限於傳統文化領域,也不僅僅是專注於文化旅遊和文化旅遊等形式的明顯表徵,但將旅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固有的自然法,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旅遊和文化的一般形式,相同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層次架構「,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餐飲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和自然景觀旅遊客體文化領域,遊客還涉及自己的文化,興趣愛好,行為,想法和信念,以及其他文化學科領域的質量,還涉及到文化旅遊服務,商品文化,管理文化,文化指南,政策和法規,如旅遊文化中介「。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旅遊文化,旅遊和文化建設將更加有目的,有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文化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遊和文化旅遊產業引領發展的方向。旅遊業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經濟和文化產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旅遊旅遊和文化旅遊的發展優先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要求,與先進文化的本質特徵,引領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現代旅遊的遊客,以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實施的高消費遊客最偉大的成就是精神的喜悅和難忘的回憶,所以就沒有文化旅遊,旅遊產品和旅遊產業經濟,文化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文化旅遊產品,並挖掘自己的文化,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為了吸引旅遊者,為了使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旅遊經濟是競爭的核心。旅遊產業的競爭性質是有競爭力的文化,旅遊和文化等因素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遊客在旅遊活動中,物質需求是較低級別,輕松滿足的需求,但其最終目標是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個先進和復雜的需求,更難以滿足。由於地理,在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往往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獨特的,難以模仿和復制性,可比性低,容易創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一個強大的旅遊競爭力的文化發展帶來了一些獨特的種族和地理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突出文化特色,形成了跨區域的旅遊和文化性狀,是培育旅遊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手為主的旅遊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以建立持續保持旅遊經濟的深度。
3。文化旅遊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經濟一體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發展的原動力其實存在於文化,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經驗表明,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越來越依賴於收入增加的數量和內容多樣的文化旅遊產品和旅遊服務,旅遊和文化交流的更高程度的整合,旅遊和文化等因素,更多的旅遊更經濟發達。例如,在北京大觀園,從1.6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國王收費制度開始,繼續探索紅樓文化,按「紅樓夢」的配方研製新型紅樓宴夢,紅樓宴舞,挖掘文化內涵,使企業成為國內旅遊企業和品牌。在旅遊資源的開發階段,游歷廣泛深入文化旅遊的發展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4。文化旅遊是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中國旅遊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我們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資源。 2002年,海外遊客最感興趣的是中國旅遊資源普查,5個種的遊客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文化類型佔四個,其中中國的調查,文物位列其中。這反映旅遊業對文化和其固有的文化屬性的依賴,中國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的延續性,深厚的文化底蘊,眾多的文化資源,幫助發展一個結構良好的,適應多種旅遊期權產品,在形成高品質的品牌。目前,文化旅遊市場的發展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遊業和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和文化活動的發展,以滿足高層次遊客的文化需求,是中國旅遊業的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推動文化旅遊的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成為一個旅遊大國的遊客從選擇。
5。旅遊與文化的互動。遊客通過旅遊活動,學習理解了文化的旅遊目的地,也將帶來自己的文化在該地區的旅遊目的地居民,兩種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同時,為了吸引旅遊者,旅遊目的地也日益重視發展和保護文化資源,文化發展無疑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但許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量的遊客繼續參觀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影響更負面的部分,最明顯的是當地文化的商業化是不正常的,這樣的變化,那些原本獨特的文化作為當地的基本社會旅遊資源和民俗風情,以吸引遊客參觀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會失去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失去了維持其基本的生存。
三,旅遊文化內涵建設為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利益最大化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關鍵是要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旅遊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的旅遊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過程中,建立工業健康發展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關系,從而提升工業質量,獲得可持續發展。
1。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觀念旅遊業發展。中國旅遊業起步較晚,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建議,「旅遊支持旅遊」,「五個共同」的發展思路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從旅遊行業的原因,外事接待然後逐漸清醒的認識,在某一時期內的一些項目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這種粗放式擴張的粗放式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導致自然資源和社會損害旅遊目的地文化資源的經濟數字難以估量。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旅遊業的發展從數量型向質量和效率,通過挖掘旅遊文化的深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2。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功能。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發展旅遊業的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模式,從而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經營,參與產業發展的人趨勢目的地,旅遊投資管理人員,遊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相互交織,只有政府可以協調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和實現經濟和社會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要提高管理水平政府管理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代表先進文化,引導當地旅遊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功能。
3。構建和諧企業文化旅遊的旅遊環境。由於中國的法律建設旅遊業的逐步完善,促進了旅遊市場環境的規范,但在旅遊行業的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和其他的短期行為是仍然在旅遊經濟的侵蝕是不健壯的身體,嚴重的威脅到旅遊業的長遠發展。創建一個公平和誠實的商業環境,提高旅遊業的形象,旅遊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管理的法律和法規,以改善旅遊建設大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遊企業,旅遊企業自律,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促進誠信守法。
4。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促進品牌的發展。開發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發展,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遊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文化創意的核心是,在分析當地情況的基礎上確定的方向和發展的文化主題風格,清晰的定位是圍繞主題,通過旅遊產品得到反映,不斷豐富文化,創意升級。其中,通過明確主題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是關鍵,其本質在於旅遊文化資源一概而論,探索,最終團結的精神升華的區域特點,個性化,然後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滲透,表現在各個方面的旅遊產品,形成特色品牌,加強對遊客的吸引力。
5。強調對旅遊業的影響,社會和文化以及前瞻性研究。後期開始中國的旅遊業,旅遊業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深度擴展能力;手,羽翼未豐,恰逢中國加入的世貿組織很大的變化,只是一個三歲的孩子都面臨著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的挑戰,使中國旅遊業客觀不可能亦步亦趨地照搬西方的發展國家。同時,因為對中國旅遊業的歷史發展是很短的,集中對旅遊業在經濟領域的發展,再加上影響其少直接和容易到檢測經濟和環境的影響的社會和文化旅遊業,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結果才逐漸顯露出來,但是一旦結果表明,其後果將無可挽回,這是值得注意的,這方面的研究遠遠落後於經濟和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問題上。我們必須注意這種現象,對文化旅遊的一項前瞻性研究,在這個階段的內容主要旅遊區,包括商業化的社會和文化問題,傳統文化的衰退,種族和文化的異化和文化旅遊示範效果等,在這些研究中,不僅包括旅遊工作者,也是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應注意良好的成果共享和研究,在實踐中推廣應用。
6。加快旅遊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夯實基礎。旅遊產業鏈較長,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旅遊專業教育放在經濟學的背景下,旅遊,文化是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文化重視不夠。事實上旅遊產品設計,資源開發與規劃,旅遊服務基礎上的文化基礎,但文化水平低的旅遊從業者,來自不同文化的認識不足,文化,旅遊和文化內涵的「白化」缺失的一環,而不是遊客背景做幫助情緒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活動只能停留觀光容易水平,不能滿足現代旅遊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遊人才培養,並逐步從一個簡單的移位生產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業務素質的旅遊從業人員在其歷史和文化,民俗的了解程度,有必要改善環境做服務員,做教官,每到旅遊工作者通過言傳身教給遊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遊文化品味。
旅遊業四大產業相結合的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的功能,但盲目追求經濟忽視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現象在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適度發展旅遊資源和永久繼續使用的要求,以提升產業層次,整合的文化元素,品牌運作。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精神和文化的研究,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促進教育,文化和旅遊產業,由政府和有關各方,深度挖掘旅遊和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進旅遊業的成熟,可持續和健康發展。
[1]謝春山。旅遊文化 - 中國旅遊業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成功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1,(3)。
[2]安宇,沉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建設文化強省的江蘇文化產業的研究和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3]匡勇。弘揚優秀文化,加強意識[N]的位置。中國旅遊報,2000-01-17。
[4]李天元,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Ⅵ 農業推廣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一、如何選擇問題 我一直縈繞於懷的,是在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一年多時間里,導師薛瀾教授反復追問的一個問題:「你的 puzzle 是什麼?」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薛老師問題以其特有的儲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惱火又懊喪:這么簡單的道理,這么明顯的答案,到底哪兒不對了?! 奧妙就在於提出問題的「層次」。不同於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集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理論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邏輯體系。特定領域的理論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範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視角和範式下,理論才能夠對話;只有通過對話,理論才能夠發展。極少有碩博論文是創造新理論的,能這樣當然最好,但難度很大。我們多數是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因此,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審視我最初提出的問題「中國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探詢,而非有待求證的理論命題。我的理論命題是:「中國產業政策過程是精英主導的共識過程嗎?」在這個命題中,「政策過程」、「精英政治」、「共識訴求」三個術語勾勒出研究的理論大體范圍和視角。 其次,選擇問題是一個「剝筍」的過程。理論問題總是深深地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實背後,而發現理論問題,則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理論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過初學者也不必望而卻步,大體上可以分 「三步走」:第一步,先劃定一個「興趣范圍」,如半導體產業、信息產業、農村醫療、高等教育體制等,廣泛瀏覽相關的媒體報道、政府文獻和學術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結」或「熱點」。第二步,總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從哪些理論視角來分析「症結」或「熱點」、運用了哪些理論工具,如公共財政的視角、社會沖突範式等。第三步,考察問題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論是否無法解釋中國的問題?或者同一個問題能否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或者理論本身的前提假設、邏輯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點。不過還要注意我們研究在規定的一到兩年時間內,是否可能完成?資料獲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後,如何陳述問題?陳述問題實質上就是凝練核心觀點的過程。觀點應當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總結,而不是為了套理論而「削足適履」。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充滿動態的、豐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當的術語、准確的邏輯表述出來呢?雄心勃勃的初學者往往提出宏偉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縮小研究范圍、明確研究對象,從而理清對象的內存邏輯,保證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范的學 術論文。如「中國半導體產業政策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含糊的陳述,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收縮話題:( 1 )時間:從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對象:政府的叛亂者和決策行為,而不是市場、企業、治理結構等;( 3 )視角:政治和政府理論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號文件和《電子振興》,這是發生在 1980 - 2000 年間半導體政策領域的兩個重大工程和兩個重要文件。通過這樣的明確界定,我們將目光集中在「政策過程」、「精英」、「共識」幾個顯而易見的概念上,問題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時,問題清楚了,我們在篩選信息和資料時也就有了明確的標准,在這個「信息冗餘」的時代,能夠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如何做文獻綜述 首先需要將「文獻綜述( Literature Review) 」與「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區分開來。我們在選擇研究問題的時候,需要了解該問題產生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如「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外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和問題」 等等,這些內容屬於「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 Review 就是「評論」的意思),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麼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獻綜述的意涵,現來說說怎麼做文獻綜述。雖說,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是負責任的研究態度,但如果缺乏標准,就極易將人引入文獻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化合物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怎樣摸清該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圖書館的中外學術期刊,找到一兩篇「經典」的文章後「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中國期刊網」、「外文期刊資料庫檢索」和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國家圖書館,有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圖書,學校圖書館往往沒有收藏,但是國圖卻是一本不少(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都要送繳國家圖書館),不僅如此,國圖還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國政治和政府的外文書籍,從互聯網上可以輕松查詢到。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後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羅僕人就積累有一份研究中國政策過程的書單,還特別記錄了圖書分類號碼和藏書地點。同時,對於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干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看過一些文獻以後,我們有很強烈的願望要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陳述出來,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洋洋灑灑,蔚為壯觀。彷彿一定要向讀者證明自己勞苦功高。我寫過十多萬字的文獻綜述,後來發覺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數千字。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辟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於迤邐的叢林中,反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曲徑通幽」不知所終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麼問題,人家是怎麼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寫開題報告 問題清楚了,文獻綜述也做過了,開題報告便呼之欲出。事實也是如此,一個清晰的問題,往往已經隱含著論文的基本結論;對現有文獻的缺點的評論,也基本暗含著改進的方向。開題報告就是要把這些暗含的結論、論證結論的邏輯推理,清楚地展現出來。 寫開題報告的目的,是要請老師和專家幫我們判斷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研究價值、這個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能奏效、這個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因此,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義」、「文獻綜述和理論空間」、「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驟」這樣幾個方面展開。其中,「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是重點,許多人往往花費大量筆墨鋪陳文獻綜述,但一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時但寥寥數語、一掠而過。這樣的話,評審老師怎麼能判斷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麼能對你的研究方法給予切實的指導和建議呢? 對於不同的選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一個嚴謹規范的學術研究,必須以嚴謹規范的方法為支撐。在博士生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有些老師致力於傳授研究方法;有的則突出討論方法論的問題。這都有利於我們每一個人提高自己對研究方法的認識、理解、選擇與應用,並具體實施於自己的論文工作中
Ⅶ 有關農業產業化論文開題報告的寫法! 謝謝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
開題報告是由選題者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即"開題報告內容"),向有關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行陳述。然後由他們對科研課題進行評議。亦可採用"德爾菲法"評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門綜合評議的意見,確定是否批准這一選題。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
開題報告包括總述、關鍵技術、可行性分析和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寫清楚。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這樣做,既便於開題報告按欄目填寫,避免遺漏;又便於評審者一目瞭然,把握要點。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
開題報告的內容大致如下:課題名稱、承擔單位、課題負責人、起止年限、報名提綱。
報名提綱包括:
(1)課題的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和有關文獻資料的主要觀點與結論;
(2)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各項有關指標、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進行試驗性研究);
(3)大致的進度安排;
(4)准備工作的情況和目前已具備的條件(包括人員、儀器、設備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設備和儀器(用途、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價格等);
(6)經費概算;
(7)預期研究結果;
(8)承擔單位和主要協作單位、及人員分工等。
同行評議,著重是從選題的依據、意義和技術可行性上做出判斷。即從科學技術本身為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
開題報告的格式(通用)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說清楚,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
1 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
2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3 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4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開 題 報 告
學 生:
一、 選題意義
1、 理論意義
2、 現實意義
二、 論文綜述
1、 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2、 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3、 國內研究的綜述
4、 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三、論文提綱
前言、
一、
1、
2、
3、
··· ···
二、
1、
2、
3、
··· ···
三、
1、
2、
3、
結論
四、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提綱
一、開題報告封面: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二、目的意義和國內外研究概況
三、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四、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五、預期的結果
六、進度安排
開題報告寫作方法
如何選擇問題
我一直縈繞於懷的,是在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一年多時間里,導師薛瀾教授反復追問的一個問題:「你的 puzzle 是什麼?」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薛老師問題以其特有的含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惱火又懊喪:這么簡單的道理,這么明顯的答案,到底哪兒不對了?!
奧妙就在於提出問題的「層次」。不同於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焦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理論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邏輯體系。特定領域的理論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範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視角和範式下,理論才能夠對話;只有通過對話,理論才能夠發展。極少有碩博論文是創造新理論的,能這樣當然最好,但難度很大。我們多數是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因此,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審視我最初提出的問題「中國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探詢,而非有待求證的理論命題。我的理論命題是:「中國產業政策過程是精英主導的共識過程嗎?」在這個命題中,「政策過程」、「精英政治」、「共識訴求」三個術語勾勒出研究的理論大體范圍和視角。
其次,選擇問題是一個「剝筍」的過程。理論問題總是深深地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實背後,而發現理論問題,則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理論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過初學者也不必望而卻步,大體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劃定一個「興趣范圍」,如半導體產業、信息產業、農村醫療、高等教育體制等,廣泛瀏覽相關的媒體報道、政府文獻和學術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結」或「熱點」。第二步,總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從哪些理論視角來分析「症結」或「熱點」、運用了哪些理論工具,如公共財政的視角、社會沖突範式等。第三步,考察問題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論是否無法解釋中國的問題?或者同一個問題能否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或者理論本身的前提假設、邏輯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點。不過還要注意我們研究在規定的一到兩年時間內,是否可能完成?資料獲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後,如何陳述問題?陳述問題實質上就是凝練核心觀點的過程。觀點應當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總結,而不是為了套理論而「削足適履」。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充滿動態的、豐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當的術語、准確的邏輯表述出來呢?雄心勃勃的初學者往往提出宏偉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縮小研究范圍、明確研究對象,從而理清對象的內在邏輯,保證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范的學術論文。如「中國半導體產業政策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含糊的陳述,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收縮話題:( 1 )時間:從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對象:政府的叛亂者和決策行為,而不是市場、企業、治理結構等;( 3 )視角:政治和政府理論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號文件和《電子振興》,這是發生在 1980 - 2000 年間半導體政策領域的兩個重大工程和兩個重要文件。通過這樣的明確界定,我們將目光集中在「政策過程」、「精英」、「共識」幾個顯而易見的概念上,問題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時,問題清楚了,我們在篩選信息和資料時也就有了明確的標准,在這個「信息冗餘」的時代,能夠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獻綜述
首先需要將「文獻綜述( Literature Review) 」與「背景描述 (Background Description) 」區分開來。我們在選擇研究問題的時候,需要了解該問題產生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如「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外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和問題」等等,這些內容屬於「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 Review 就是「評論」的意思),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麼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獻綜述的意涵,現在說說怎麼做文獻綜述。雖說,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是負責任的研究態度,但如果缺乏標准,就極易將人引入文獻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化合物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怎樣摸清該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圖書館的中外學術期刊,找到一兩篇「經典」的文章後「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中國期刊網」、「外文期刊資料庫檢索」和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國家圖書館,有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圖書,學校圖書館往往沒有收藏,但是國圖卻是一本不少(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都要送繳國家圖書館),不僅如此,國圖還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國政治和政府的外文書籍,從互聯網上可以輕松查詢到。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後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羅僕人就積累有一份研究中國政策過程的書單,還特別記錄了圖書分類號碼和藏書地點。同時,對於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干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看過一些文獻以後,我們有很強烈的願望要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陳述出來,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洋洋灑灑,蔚為壯觀。彷彿一定要向讀者證明自己勞苦功高。我寫過十多萬字的文獻綜述,後來發覺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數千字。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辟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於迤邐的叢林中,反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曲徑通幽」不知所終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麼問題,人家是怎麼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寫開題報告
問題清楚了,文獻綜述也做過了,開題報告便呼之欲出。事實也是如此,一個清晰的問題,往往已經隱含著論文的基本結論;對現有文獻的缺點的評論,也基本暗含著改進的方向。開題報告就是要把這些暗含的結論、論證結論的邏輯推理,清楚地展現出來。
寫開題報告的目的,是要請老師和專家幫我們判斷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研究價值、這個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能奏效、這個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因此,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義」、「文獻綜述和理論空間」、「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驟」這樣幾個方面展開。其中,「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是重點,許多人往往花費大量筆墨鋪陳文獻綜述,但一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時但寥寥數語、一掠而過。這樣的話,評審老師怎麼能判斷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麼能對你的研究方法給予切實的指導和建議呢?
對於不同的選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一個嚴謹規范的學術研究,必須以嚴謹規范的方法為支撐。在博士生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有些老師致力於傳授研究方法;有的則突出討論方法論的問題。這都有利於我們每一個人提高自己對研究方法的認識、理解、選擇與應用,並具體實施於自己的論文工作中。
開題報告(文體形式)
課題名稱:
姓 名: 年 級: 班 級:
成果形式: 完成時間: 指導老師: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 2、 3、 4、 5、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2、3、4、
四、實施的步驟
1、2、3、4、5、6、7、
表1—1 開題報告 (表格形式)
主題:
課題題目:
導師:
課題組成員:
組長:
班組:
簡要背景說明(課題是如何提出來的):
課題的目的與意義:
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
實地調查:
上網:
查書面資料:
總結論文:
發倡議:
2)階段步驟: 分階段實施
階段 時間(周)主要任務 階段目標
一 周
二 周
三 周
3)計劃訪問的專家:校內 老師等
開題報告的基本寫法
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及其順序:論文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論文擬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論文擬撰寫的主要內容(提綱);論文計劃進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內容是「論文擬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在撰寫時可以先寫這一部分,以此為基礎撰寫其他部分。具體要求如下:
1.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
明確提出論文所要解決的具體學術問題,也就是論文擬定的創新點。
明確指出國內外文獻就這一問題已經提出的觀點、結論、解決方法、階段性成果、……。
評述上述文獻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論文准備論證的觀點或解決方法,簡述初步理由。
你的觀點或方法正是需要通過論文研究撰寫所要論證的核心內容,提出和論證它是論文的目的和任務,因而並不是定論,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結果。開題報告的目的就是要請專家幫助判斷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備論證的觀點方法是否能夠研究出來。
一般提出3或4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大問題下的幾個子問題,也可以是幾個並行的相關問題。
2.國內外研究現狀
只簡單評述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其他相關文獻評述則在文獻綜述中評述。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部分內容重復。
3.論文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
簡單闡述如果解決上述問題在學術上的推進或作用。
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所重復。
4.論文研究主要內容
初步提出整個論文的寫作大綱或內容結構。由此更能理解「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不同於論文主要內容,而是論文的目的與核心。
這是網上的開題報告 至於內容我就沒找了。
你要是找人代寫我可以給你個網站,不是中介那種啊,。
Ⅷ 急求關於「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開題報告範文~~
三農專家:現代農業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農業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1日 09:22 大眾網-農村大眾
一批卓有建樹的「三農」問題研究專家,9月29日上午聚首泉城,探討山東現代農業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尋找推進現代農業的策略。
現代農業,
今後10年十分關鍵
座談會是由山東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的,來自山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行政學院等部門和單位的10位專家教授暢所欲言。關於現代農業的概念,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表述,但在座談會上,專家們達成共識:現代農業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農業。它具有時代特點,是動態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目標的多元化、手段的現代化、產品的優質化、經濟的高效化、服務的社會化、農民的知識化,是現代農業的幾個明顯特徵。推進現代農業,必須以提高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現代農業是一種狀態,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中國,今後10年到20年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
規模經營,
單勞力50-80畝為度
專家們談到,當前,我國農民普遍收入低,擴大經營耕地的規模,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推進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但是,我國人多地少,人均只有1.4畝耕地,要想大幅度擴大經營規模,受到土地經營權轉讓等諸多因素制約。
再者,隨著耕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土地產出率下降,也就是說作物單產下降,根據調查,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經營耕地面積每增加1%,作物單產下降1.5%。因此,當前作為農村勞動力個人來說,不適宜經營太多的耕地。適度規模經營,「度」為多少?專家建議,每個勞動力經營的耕地面積以50~80畝為宜。這樣,土地產出率高,同時他們也能有個較高的收入,接近或者達到普通城鎮勞動者的收入水平。
自然區域,
或成現代農業分類平台
有專家提出建議,根據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的不同情況,把山東劃分為四大板塊,處於各個板塊的農民,以各自的板塊為平台,發揮優勢,推進現代農業。在膠東半島地區,重點發展高端優質農業,逐步形成名牌農業產品聚集區。比如,膠州大白菜、平度的馬家溝芹菜等高價優質的農產品(13.19,-0.30,-2.22%),可以專供城鎮高收入人群。黃河三角洲地區,應當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主要目標。魯南一帶,抓好特色農業,一縣一特、一鄉一品。目前,有些地方已經打響了自己的品牌,像蒼山的蔬菜、平邑的金銀花、棗庄的石榴等。省會都市圈,包括濟南、泰安、聊城、德州、淄博、萊蕪六個城市,重點發展都市農業、休閑農業等,為市民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和觀光游覽場所。
Ⅸ 生態環境的保護的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
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生態環境保護開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