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論文寫兒童暴力問題的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論文寫兒童暴力問題的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5 12:52:23

Ⅰ 寫一篇關於校園暴力事件成因的分析的作文,擬什麼標題好

新聞類的作文或者是時評性質的議論文建議就直接以設問為題,文學性表觀點的散文可以用:《別把校園暴力當「小孩打架」》《寬嚴相濟》這類中心句做題目。

Ⅱ 急!求關於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研究的畢業論文題目!

一、兒童攻擊行為的表現特點
(一)兒童的攻擊必行 為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
一般講,在兒童成長發育的早期,爭吵、打架、說謊、罵人、破壞、發脹氣等攻擊性行為就有所表現,而且男孩發生的次數比女孩多。到了幼兒期,這種性別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和越來越明顯。4歲前兒童,男孩比女孩發生踢打、哭叫,表現得大致類同,但是,4歲以後,男孩則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擊必行為比女孩更加穩定[4]研究表明:幼小時期攻擊性強和孩子到成年後多數也富有攻擊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現的更明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為,大多數可以追溯到幼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其中男性高於女性。對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應與傳統文化觀念密切相關。即在傳統文化背景下,把攻擊性行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為的一個組成部分,為社會所認可、所接受、受到鼓勵。而對於女性來說,女孩的攻擊性行為則為社會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懲罰。於是女孩自小就逐漸學會抑制攻擊性行為,而男孩卻毫無顧及地表現攻擊性行為(二)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與是否提供模仿的樣例密切相關。
以驗表現,向兒童提供攻擊性行為的樣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對象。當前,大量的電視、電影、錄像片中的武打動兇殘情景等暴力情節,引誘兒童模仿攻打鬥、表現兇殘、情感冷漠、行為失常等,甚至形成攻擊性人,因此,給兒童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樣例,不僅會增強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而且會影響兒童的一生,甚至會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上。(三)兒童攻擊性行為隨獎勵手段的不同而發生性質上的不同。
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獎勵會增強兒童攻擊性行為[5]。例如,對A、B兩個實驗組進行實驗;當A組兒童發生攻擊性行為時,給予言語的或物質的獎勵;當B組兒童發生非攻擊性行為時,也給予言語或物質上的獎勵。之後,讓兩組兒童參加同一活動,結果發現A組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明顯多於B組的兒童。另外,觀察發現,容忍也是一種獎勵。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當有容忍也是一種獎勵。有攻擊性行為時,當有容忍的在場時,攻擊性行為的次數明顯增加3,強度明顯增強。研究又表明,任何形式的懲罰會抑制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例如:口頭批評、停止活動、暫時隔離等方式,都會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次數,減弱攻擊性行為的強度。因此,獎勵和懲罰是增強或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有效手段(三) 兒童攻擊性行為隨攻擊性行為的反饋而發生態度上的變化.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次數和強度,往往以被攻擊性行為時,被攻擊者作出沉默、退縮、哭泣的態度反應時,那麼,這個攻擊者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付別的兒童;相反,當被攻擊者受到攻擊時,立即給予反擊,那麼這個攻擊者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有所收斂,或轉向另外的對象。因此,對攻擊者攻擊性行為的消極反應會強化攻擊者的攻擊行為,而對攻擊行為的積極反應會制止攻擊者的攻擊行為。二、心理學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認識和關注的問題
20世紀以來,兒童攻擊性的發展與控制問題一直是發展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心理學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紀過去的歲月,很少有課題像攻擊及控制那樣引起如此多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關注[1]。的確,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始,直到近年地面觀察來的認知心理學,持有不同觀點的心理學家均對兒童攻擊的發展與控制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關於攻擊性的定義是各種各樣的,佛洛伊德等人認為,攻擊的爭斗是人與動物的本能[2];驅力論認為,攻擊是個體遭受挫折後產生的行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攻擊和爭斗是通過觀察和強化學習到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攻擊是因為攻擊者對於社會信息的錯誤知覺而引起的;社會生態學者認為,個體周圍環境的每一個影響都可能引起攻擊。人類的攻擊是一種普遍公民現象,它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兒童時期出現的攻擊較多的是打人、罵人、咬人、說臟話、叫別人的綽號,以及用表情、手勢的其它肢體語言引起他人氣惱。另外還有一些不明顯的攻擊性行為,例如,在暗中給別人下絆,告訴別人不要的某某人玩、自己生悶氣、有意傷害自己身體等等。攻擊行為不僅會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身體,而且對兒童的今後的發展也有不利的影響。兒童攻擊行為從動機角度可以分為兩種;敵意性攻擊的工具性攻擊。箸敵意性攻擊指兒童支攻擊別人的目的是去傷害或侮辱一個他所選定的對象,這個對象是他所憎恨、討厭或不喜歡的,敵意攻擊可能是通過身體的、語言的攻擊,或者是破壞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擊是指兒童傷害他人是為了達到另外一種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搶玩具、傷害他人引起大人的關注等,攻擊別人行為在這里是作為一種手段。有的時候,兒童的攻擊行為是這兩種的混合。從另一個角度看,攻擊行為可以分為攻擊他人和攻擊自己。三、家庭對兒童攻擊性的影響
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家從人種、文化的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對人的攻擊性成因進行過許多探索,發現了很多令人感興趣的規律性,其中也包括家庭對兒童攻擊性形成的影響。這些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6].(一)家長的撫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撫養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文獻檄具說服力地證明:冷漠拒斥的家長常會反復無常地懲罰孩子,並且容許孩子表現攻擊性沖動,他們更容易培養出攻擊性的兒童。這教學法冷漠拒斥的父母總是挫傷孩子的情感需要,給孩子樹立了對人漠不關心的榜樣。當孩子對別人表現出攻擊性時,他們採取不管不問的態度,這就使孩子的打鬥行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擊性沖動的的機會。這些家長往往還有另一個特點,當他們的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無法忍受時,就會懲罰孩子,打屁股、打耳光。這又向孩子了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不但達不到控制攻擊性的目的,反之卻變相的暗示孩子;當別人使你不滿意時,應該怎樣去對待他[6]。所以,研究證實了這一事實:常靠體罰來約束攻擊性行為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強侵犯性的(二)孩子會影響父母
關於父母撫養方式的一項研究發現,母親對兒童早期攻擊性行為的容許態度能最好地預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擊性行為;其次的有效預測指標不是父母的撫養方式,而是兒童自己氣質的沖動性(高活動性、沖動性的兒童易成為高攻擊性兒童)。從事這項研究的奧樂維斯認為[7,一方面,高活動性、容易沖動的兒童易會使母親筋疲力盡,而變得對他的攻擊性行為很容忍,從而助長孩子的高攻擊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為常常激怒母親,使她無法容忍而採用體罰的方式來警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這就是說,孩子自己也參與了家庭撫養環境,並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這種環境導致了兒童的攻擊性傾向。(三)對孩子缺少監控的家長
家長對兒童的攻擊性的另一間接影響是通過對兒童游戲、行為、朋友選擇等活動的管理和監控實現的。研究發現,缺少家長監控可能造成兒童與青少年的攻擊性和過失行為,包括與同伴打架,罵老師,違反規則等。對青少年犯的家長調查發現,這些家長對孩子的行蹤、與什麼人交往、從事怎樣的活動等問題採取無所謂的態度。這種缺乏監控實際上充分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不關心。(四)容易滋生攻擊性的家庭模式
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傑拉爾德和帕特森觀察了高攻擊兒童的家庭與兒童的相互作用的模式。這些兒童是在家庭和學校都愛打鬥、不服管教的孩子。然後把這些家庭和那些具有相似規模和經濟地位,但沒有問題的兒童的家庭進行比較。發現這些問題兒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情感,常常爭咬不休。他們把這種環境稱為高壓式的家庭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形式多為一成員迫使另一成員停止對他的侵擾。在形成高壓式交往過程中,負強化起著重要作用。當一家庭成員惹怒了另一家庭成員葉,後者就會哭叫、打鬧和謾罵來還擊。這樣,攻擊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傑拉爾德和帕特森還發現,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很少用鼓勵等積極的方式來控制孩子的行為,而只會選擇高壓性的策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高壓環境妯來的孩子對懲罰極其抵制。他們用相應的強力手段反抗父母,重復家長要制止的行為。他們用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和關注。相反,在非高壓的家庭中的孩子平時就業經常得到積極、肯定的關心,他們不需要用激怒其他家人的方式來得到關注。這種家庭的家長用懲罰方式教育孩子時也更為有效,他們能較好地把握住局面而不致陷入對抗的處境。四、預防和控制兒童攻擊行為的對策
(一)創造一個不利於攻擊性行為的環境
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為更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生活在一個有多種多樣的玩具、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良好家庭氣氛環境中的孩子,攻擊性行為會大大減少。因此,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具和足夠玩的時間。不打罵孩子,避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帶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這些細節都有助於爹媽調教家裡的「小攻擊手」。首先,提高家長對兒童攻擊性行為危害性的認識。家長不要簡單地把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當成孩子一時的情緒行為或偶然想像,或是「孩子還小」作為安慰。一旦這種行為長延續下支,就會導致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出現學習障礙,多動症、不守紀律、不服管教等現象。家長對此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其次,倡導家庭與家庭的合作,尋求橫向幫助。如果鄰居、朋友、親戚家中有和自己的孩子年齡相仿的孩子,就可以與他們合作,通過組織各類活動,利用同伴效應或激將法幫助自己的孩子糾正攻擊行為。同時家長還可以從中了解其他父母的教養方式,吸取他人經驗。第三,力求家庭與幼兒園同步教育。家庭應與幼兒園相互溝通,在幫助孩子糾正攻擊性行為的步伐上保持一致。家長的態度要明確,讓孩子有個清晰的努力目標。父母在家裡要發揮監督的作用,將孩子的表現反饋給幼兒園,雙方共同探討教育方案,以便及早幫助孩子糾正攻擊行為的問題。(二)教會孩子懂得宣洩自己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對於自控力弱的孩子來說,它也是點燃攻擊行為的導火索。因此爸媽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洩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洩出來,盡可能使孩子的攻擊行為減少到最低的限度。(三)培養孩子豐富深厚的思想感情
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痛苦和憤恨。有這種行為的兒童可能對自我滿,或者在愛的關繫上受到挫折。家長要從各種方面關心他,愛護他,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仁愛之心和愛憐之情。這種鼓勵親善行為可以培養孩子豐富、濃厚的思想感情,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四)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進行冷處理
冷處理就是暫時對孩子攻擊行為不理睬。當孩子在外面與人打架後,家長的應對其表示冷漠,並讓其在房間里思過,自己反省,而不要對他呵斥、打罵。如能與鼓勵親善行為方法相配合,效果會更好。(五)注意輸導方式。
不論兒童中出現什麼行為問題,進行輸導解決總是的基本原則是,既要接觸兒童,即在情感上愛兒童,又要控制兒童,即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接納的目的上在一個溫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將父母和教師的價值觀和社會化目標傳遞給兒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個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兒童提供有益的環境刺激。通過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內化為兒童的自覺行為,抑制攻擊性等不良行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強制、引導、愛的收回三種。強制包括懲罰、批評、剝奪兒童的某些權利等,引導包括說理、表揚、指明行為的後果等,愛的收回包括暫時孤立兒童、不理睬兒童、表示失望等。這些控制方式的實際效果是很復雜的,它與父母、教師和兒童原有的感情基礎相關,感情基礎越好,效果越佳。(六)建立良好的群體情感氣氛。
兒童生活在一定的群體是,任何一個群體的建立都是以情感為紐帶,所謂群體情感氣氛,是指一個群體中佔主導地位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以是對抗的。這種情感氣氛是由群體的成員共同釀造的。建立一個良好的群體情感氣氛,不僅可以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而且使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生活的很充實,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戀感,從而削除種種不良行為的發生。反之,如果一個群體是對抗性的,群體成員之間情感對立,互不信任,你爭我奪,四分五裂。那麼,生活在這種群體中的成員就會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結果必然引發種種破壞、攻擊等不良行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體氣氛會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摘要]
兒童的攻擊性(或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發展吵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一個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攻擊傾向,便隨著生理發展這種攻擊傾向可能會指向一些有意義的目標和征服外部環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攻擊性」會變成人心理中的積極成份,如堅強等。但是如果這種與生俱不來攻擊傾向向一些不被社會贊許的目標,是有害的。

Ⅲ 畢業論文題目定為:論幼兒教師語言暴力對幼兒影響合適嗎,請說明緣由

合適啊,為什麼不合適。幼兒教師對幼兒語言暴力會對孩子心靈造成創傷,那麼你大概率要寫一些,暴力的影響,影響的原因,中外對這個的調查現狀等等

Ⅳ 求有關校園暴力方面的論文 4000字左右 急~~~

school violence, also known as school bull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direct bullying, the other is indirect bullying.

Ⅳ 關於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作文1500字

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可以說是無法估量的,孩子經常挨打或挨罵(家暴),會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將會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這種皮肉之苦,會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自卑、無助、暴躁、孤獨、撒謊、固執等心理。事實證明,如果一個孩子經常挨打挨罵,那麼他有可能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做家長的千萬要注意!!! 自卑:有的家長打了孩子後,還硬要孩子「認錯」,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實上,這樣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傾向加劇。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實際上,他的抵觸情緒很大。在被打之後,他會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卑。每個孩子都有自尊,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之路。 無助:有的家長打過孩子後,又覺得心痛後悔,反過來又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並加倍給孩子以物質上的補償。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他也就習以為常了。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 暴躁: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裡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這種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長大後,孩子就會有暴力傾向。家長打孩子,其實是給孩子做了壞榜樣。父母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犟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孤獨: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更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這樣的孩子往往不願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顯得孤獨。 撒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則瞞,能騙就騙,因為對孩子來說,騙過了一次,就可以減少一次「災難」。可是孩子說的謊話,往往站不住腳,很容易被家長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的態度會更加強硬;而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後更會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懦弱:如果孩子經常挨打,時間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會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這樣的孩子往往惟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這為他將來走向社會埋下了一顆「懦弱」的種子! 固執: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不但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還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無聲的反抗,你要往東,他偏要往西,存心讓家長生氣。還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認錯,越打犟勁越大。有的孩子常常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

Ⅵ 關於兒童文學的論文題目可以起什麼呢

我憶兒童文學
相伴成長
我與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伴我成長
追憶兒童文學
童真歲月
9—99歲的美好時光
加……加分哦!

Ⅶ 我想寫篇關於家庭暴力的論文,題目不知該怎麼定

給你幾個,以供參考:
《如何讓讓家庭遠離暴力》
《愛,開在幸福家園》
《幸福之花,處處開放 ----家庭暴力的思考、對待、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