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年產4萬噸鄰苯二甲酸酐的生產工藝開題報告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年產4萬噸鄰苯二甲酸酐的生產工藝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25 11:27:59

A. 畢業設計開題報告,年產9萬噸苯酚丙酮車間精餾工段設計如何做

我也在命苦呢?年產30萬噸尿素工藝設計(含帶控制點的工藝流程圖)

B. 麻煩誰幫我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政策變化思考 為題寫一篇開題報告

節能就是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量,生產出與原來同樣數量、同樣質量的產品;或者是以原來同樣數量的能源消耗量,生產出比原來數量更多或數量相等質量更好的產品。換言之,節能就是應用 技術上現實可靠、經濟上可行合理、環境和社會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設備或工藝的能量利用效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也充分認識到了環境對我們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各國都在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環境,減少污染。這其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緊迫的問題就是能源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除了尋找新的能源,節能是關鍵的也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重要措施 ,在最近幾年,通過努力,人們在節能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現在各種節能技術和產品豐富多樣,並且不斷地在推陳出新。

環境保護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全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葯殺蟲劑滴滴涕(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志性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大會」,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

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屬於河北省的沙城農葯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後來改為有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各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

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勵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今後五到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也是減輕環境污染和遏制生態惡化趨勢的重要時期。緊緊抓住新世紀的歷史機遇,下大力氣解決全國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十五"乃至到2010年環境保護工作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1.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3.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環保觀

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我看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我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誠之心。我們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盡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他們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整個人類長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在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了環保。我們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於對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慮和貪圖享受,並不願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准則。例如,我們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於是促成並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擺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麼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是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因此我們在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簡約了,已經簡約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我們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在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他們,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們吃什麼?燒什麼?用什麼?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的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你們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留這的原始風貌,你們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遊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在當前我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遊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遊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們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於遊客們要品嘗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的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請問這是誰之過?3.過去當地人,民風淳樸,待人真誠;而現在伴隨著各色遊客而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花樣百出的坑人,騙人的手段,讓當地人受益匪淺,從此民風不再淳樸,待人不再真誠;請問這是誰之過?
雲南的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然而這個報道僅僅只是簡單地指責了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有幾個人想過這一切是誰帶來的呢?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未能倖免。在此我並不是反對開發旅遊,我想說的是,開發旅遊並不是解決環保與發展的萬能葯,搞不好,開展旅遊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而實際上旅遊本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利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該不該得問題,而是怎樣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該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一絲一毫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他們把環保理想化和教條化了,使環保失去了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飽喝足,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有幾個到過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更別說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數人去過,那也不過是坐著豪華越野車蜻蜓點水般去遊山玩水而已。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飯飽後能有個娛樂和尋幽獵奇的後花園罷了。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恐怕要回到原始社會才符合要求。這種思想只能使我們作繭自縛,讓社會停滯不前。
一次我到雲南省的獨龍江旅遊拍照。那裡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狀況也給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邊防戰士對我說的一段話:「這里對你們旅遊者來說是青山綠水,可是對我們這些天天在這的人來說則是窮山惡水。」請注意,這還只是一個只需在此服役兩年的人說出的話,那麼對於那些世代生活於此的人來說又會如何呢?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使我這個也曾大喊環保的人清醒了許多。
我們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視為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樣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條。我們反對的因該是那種不顧長遠利益,盲目的,過度的毀滅性開發,而對那些能使當地人脫貧致富,步入文明,已做過生態評估,考慮到了開發後的生態恢復,有序的,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因橫加指責和阻止。實際上,只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性的破壞並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而相反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來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遠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島湖和雲南的魯布革水電站。
在環保方面,我們目前最急迫的目標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阻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特別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現代城市人的環保意識。那些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他們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說其行為本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鏈。反倒是我們這些有文化的現代城市人在吃飽穿暖之餘,為了貪圖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業如皮毛,高檔木製傢具,野味餐飲,一次性用具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才真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徹底而毀滅性的打擊,現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態環境直接和間接的殺手。
試想,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個是衣不掩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一隻珍惜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富人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殺之,而窮人則是為了禦寒,填飽肚子活命而捕殺之,請問兩種行為都該受到指責嗎?

5.怎樣的環保才「理智」
——兼評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隨著時間范圍的普遍的環境惡化,環保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面對各種各樣關於環保的建議、提案、規則、法律,有人提出要對它們進行選擇。比如,大學英語書的某篇課文宣揚這樣一種被稱為「理智環保論」的觀點,這種觀點「理智」地宣稱:人類「不是為大自然,而是為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因此人類應該「僅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為了爭取支持,該理論「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

人類確實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保護環境,但問題在於如何保護。這篇文章宣稱我們應該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就是說我們應該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護環境。是誰讓環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確實,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氣候變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業化革命以來的短短幾百年裡,把環境變得不宜於人類居住的,主要還是人類自己。面對一天比一天惡化的環境危機,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不改變視環境為「自由資源」的錯誤觀念,而是借口某些環境問題不緊急而聽任環境繼續惡化,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有的態度。

事實已經證明,採取「先污染,後治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方式,會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因為製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於消除污染要花費的成本。然而,由於這只是「外部不經濟」,不用作者自己立即買單,因此他就會對消除這些污染毫無興趣。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在心甘情願地為別人的「外部不經濟」買單的同時,又採取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大量地為別人,甚至他的後代,製造著代價巨大的「外部不經濟」。

該文的另一個奇怪的觀點是「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試想一下,如果人們被要求為其它動物作出「犧牲」,那麼「犧牲」的會是什麼呢——大概僅僅是一些金錢,或者改變食用野味的愛好而已。我們知道,當生物間有沖突的時候,要不兩敗俱傷,要不總有一個要作出「犧牲」。現在人類不「犧牲」,那隻有讓其它生物犧牲了。它們應該如何為人類犧牲呢?很簡單——獻出生命。

作者說,他喜愛北極馴鹿(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把這句話說出口的),但是為了能開採到石油,他不惜破壞馴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為這樣能避免戰爭。且不說事實已經證明,開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戰爭;即使可以避免戰爭,為了人類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極馴鹿無法繁衍後代,這種在種族延續和金錢間選擇金錢的做法是否理智,實在值得考量。

類似的,作者喜愛斑梟(但願他喜愛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為了伐木工的生計,他不惜支持他們砍倒森林滅絕斑梟。我不知道作者怎麼會持這樣一種奇怪的邏輯——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並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們不伐木就無法生存,所以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只好把斑梟「出賣」了。

在這位作者的眼裡,只要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利益發生沖突,哪怕只要犧牲人類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換回其它生物的寶貴生命,他也會認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理智」的環保觀。在這種「理智」的環保觀中,我們看不見一點「理智」的影子,透過冠冕堂皇的包裝,我們只能看到一種莫名的「唯我獨大」的霸氣、一種為了一丁點的經濟利益可以聽任其它生物滅絕的可怕的漠視。

作者說,那些為不會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進行的環保是「奢侈環保」,「奢侈環保」僅當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麼與環保有關的事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嗎?幾乎沒有。也就是說,作者對那些為不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而進行的環保是不會支持的。

我們需要這樣的「理智環保論」嗎?這種「理智環保」,其實就是坐等環境惡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後齊心協力把某個環境問題緩解一下。一方面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緩解環境問題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它產生的速度。有些問題,我們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階段,可「理智環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時才出手。可以說,這種「理智」已經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樣的環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個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環保的辦事方式。要環保,就要熱愛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們「利用」的對象;要環保,就要把環境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而不是聽任問題一天天擴大。這樣的環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環保

C. 穩定塔頂迴流罐畢業設計開題報告

1、原料的主要性質與用途

(1)乙苯的主要性質

乙苯是無色液體,具有芳香氣味,可溶於乙醇、苯、四氯化碳和乙醚,幾乎不溶於水,易燃易爆,對皮膚、眼睛、粘膜有刺激性,在空氣中最大允許濃度為100PPM。乙苯側鏈易被氧化,氧化產物隨氧化劑的強弱及反應條件的不同而異。在強氧化劑(如高錳酸鉀)或催化劑作用下,用空氣或氧氣氧化,生成苯甲酸;若用緩和氧化劑或溫和的反應條件氧化,則生成苯乙酮。

乙苯的其它性質如下表所示:

表1 序號
常數名稱
計量單位
常數值
備注

1
分子量

106.167

2
液體比重

0.882
0℃

3
沸點

136.2
101325Pa

4
熔點

-94.4
101325Pa

5
液體熱容量
kJ/(kg K)
1.754
298.15K

6
蒸汽熱容量
Kcal/(kg K)
0.285
27℃

7
蒸發熱
kJ /mol
35.59
正常沸點下

8
液體粘度
104kgSee/M2
0.679
20℃

9
生成熱
Kcal/mol
2.98
20℃

10
在水中溶解度

11
燃燒熱
Kcal/mol
1101.1
氣體

12
閃點

15

13
自然點

553.0

14
爆炸范圍
%(體積)
2.3~7.4

(2)乙苯的主要用途

乙苯是一個重要的中間體,主要用來生產苯乙烯,其次用作溶劑、稀釋劑以及用於生產二乙苯、苯乙酮、乙基蒽醌等;同時它又是制葯工業的主要原料。

2、苯乙烯的性質和用途

苯乙烯(SM)是含有飽和側鏈的一種簡單芳烴,是基本有機化工的重要產品之一。苯乙烯為無色透明液體,常溫下具有辛辣香味,易燃。苯乙烯難溶於水,25℃時其溶解度為0.066%。苯乙烯溶於甲醇、乙醇、乙醚等溶劑中。

苯乙烯在空氣中允許濃度為0.1ml/l。濃度過高、接觸時間過長則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苯乙烯在高溫下容易裂解和燃燒。苯乙烯蒸汽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爆炸范圍為1.1~6.01%(體積分數)。

苯乙烯(SM)具有乙烯基烯烴的性質,反應性能極強,苯乙烯暴露於空氣中,易被氧化而成為醛及酮類。苯乙烯從結構上看是不對稱取代物,乙烯基因帶有極性而易於聚合。在高於100℃時即進行聚合,甚至在室溫下也可產生緩慢的聚合。因此,苯乙烯單體在貯存和運輸中都必須加入阻聚劑,並注意用惰性氣體密封,不使其與空氣接觸。

苯乙烯(SM)是合成高分子工業的重要單體,它不但能自聚為聚苯乙烯樹脂,也易與丙烯腈共聚為AS塑料,與丁二烯共聚為丁苯橡膠,與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為ABS塑料,還能與順丁烯二酸酐、乙二醇、鄰苯二甲酸酐等共聚成聚酯樹脂等。由苯乙烯共聚的塑料可加工成為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和工程塑料,用途極為廣泛。目前,其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二用於生產聚苯乙烯,三分之一用於生產各種塑料和橡膠。世界苯乙烯生產能力在1996年已達1900萬噸,目前全世界苯乙烯產能約為2150~2250萬噸。

3、各種苯乙烯生產工藝及比較

目前苯乙烯主要由乙苯轉化而成,可通過如下四條工藝路線進行。

(1)苯乙酮法

較早採用苯乙酮法生產苯乙烯,其步驟主要分為氧化、還原和脫水三步,方程式如下:

C6H5C2H5 + O2 C6H5COCH3 + H2O

C6H5COCH3 + H2 C6H5CHOHCH3

C6H5CHOHCH3 C6H5CHCH2 + H2O

該法苯乙烯產率為75~80%,略低於乙苯脫氫法的產率,但中間副產物苯乙酮產值較高,苯乙烯的精製分離較容易。故此法在國外仍有採用。

(2)乙苯和丙烯共氧化法

本法首先在鹼性催化劑作用下,使乙苯液相氧化成過氧化氫乙苯,然後與丙烯進行環氧化反應生成環氧丙烷,乙苯過氧化物則變為-苯乙醇,再經脫水得到苯乙烯,即:

C6H5C2H5 + O2 C6H5CHOOHCH3

C6H5CHOOHCH3 + CH3CHCH2 C6H5CHOHCH3+ C3H6O

C6H5CHOHCH3 C6H5CHCH2 + H2O

本過程以乙苯計的苯乙烯產率約為65%,低於乙苯脫氫法的產率。但它還能生產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環氧丙烷,綜合平衡仍有工業化的價值,故目前國外也有採用此法生產的。

(3)乙苯氧化脫氫法

乙苯氧化脫氫法是目前尚處於研究階段生產苯乙烯的方法。在催化劑和過熱蒸汽的存在下進行氧化脫氫反應的,即:

2C6H5C2H5 + O2 2C6H5CHCH2 + 2H2O

此方法可以從乙苯直接生成苯乙烯,還可以利用氧化反應放出的熱量產生蒸汽,反應溫度也較催化脫氫為低。研究的催化劑種類較多,如氧化鎘,氧化鍺,鎢、鉻、鈮、鉀、鋰等混合氧化物,鉬酸銨、硫化鉬及載在氧化鎂上的鈷、鉬等。但這些催化劑在多處於研究階段,尚不具備工業化條件,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

(4)乙苯催化脫氫法

這是目前生產苯乙烯的主要方法,目前世界上大約90%的苯乙烯採用該方法生產。它以乙苯為原料,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脫氫生成苯乙烯和氫氣。反應方程式如下:

C6H5C2H5 C6H5CHCH2 + H2

同時還有副反應發生,如裂解反應和加氫裂解反應:

C6H5C2H5 + H2 C6H5CH3+ CH4

C6H5C2H5 + H2 C6H6 + CH3CH3

C6H5C2H5 C6H6 + CH2CH2

高溫裂解生碳:

C6H5C2H5 8C + 5H2

在水蒸汽存在下,發生水蒸汽的轉化反應:

C6H5C2H5 + 2H2O C6H5CH3 + CO2 + 3H2

此外還有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反應,如聚苯乙烯、對稱二苯乙烯的衍生物等。

4、本工藝設計說明

(1)生產任務:年產100000噸精苯乙烯,純度≥99.7%。

(2)生產方法:採用低活性、高選擇性催化劑,參照魯姆斯(Lummus)公司生產苯乙烯的技術,以乙苯脫氫法生產苯乙烯。

魯姆斯(Lummus)公司經典苯乙烯單體生產工藝技術:深度減壓,絕熱乙苯脫氫工藝;

魯姆斯(孟山都/UOP)經典苯乙烯單體生產工藝簡介:

該工藝是全世界生產苯乙烯(SM)單體中最成熟和有效的技術,自1970年實現工業化以來,目前大約有55套裝置在運轉。

A、工藝流程

從乙苯(EB)生產苯乙烯的經典流程如附圖1所示。

乙苯(EB)脫氫是在蒸汽存在下,利用蒸汽來使並維持催化劑處於適當的氧化狀態。蒸汽既加熱反應進料、減少吸熱反應的溫度降,同時蒸汽也降低產品的分壓使反應平衡向著苯乙烯(SM)方向進行,且又可以連續去除積炭以維持催化劑的一定活性。

高溫、高壓蒸汽稀釋和低反應系統壓力能提供良好的反應平衡曲線,對乙苯(EB)轉化為苯乙烯(SM)有利,在有兩個絕熱反應器的工業生產裝置中,乙苯(EB)的總轉化率可達到70%~85%。新鮮乙苯和循環乙苯先與一部分蒸汽混合,然後在一個用火加熱的蒸汽過熱器內進行過熱,再與過熱蒸汽相混合,在一個兩段、絕熱的徑向催化反應系統內進行脫氫。熱反應產物在一個熱交換器內冷卻以回收熱量並冷凝。不凝氣(主要是氫氣)壓縮後,經回收烴類後再用作蒸汽過熱器的燃料,而冷凝液體分為冷凝水和脫水有機混合物(DM)。

在脫水有機混合物(DM)(苯乙烯、未反應乙苯、苯、甲苯和少量高沸物)中加入一種不含硫的阻聚劑(NSI)以減少聚合而損失苯乙烯(SM)單體,然後在乙苯/苯乙烯單體(EB/SM)分餾塔進行分離,塔頂輕組分(EB及輕組分(苯/甲苯)從塔頂取得)去乙苯分離塔,從而從乙苯分離出苯和甲苯,回收的乙苯返回脫氫反應器原料中。EB/SM塔底物(苯乙烯單體和高沸物)在最後苯乙烯分餾塔內進行分餾,塔頂產品即為苯乙烯(SM)單體產品,少量的塔底焦油用作蒸汽過熱器的燃料,蒸汽過熱器所需大部分燃料來自脫氫廢氣和苯乙烯焦油。

典型苯乙烯單體產品性能如表2:

表2 性能
指標

苯乙烯
≮99.7%

顏色,APHA
≯10

聚合物
≯10ppm(W)


≯1ppm(W)

苯乙炔
≯30ppm(W)

過氧化物
≯20ppm(W)

粘度(25℃)
0.7mm2/s

目前現代化工藝裝置中生產的苯乙烯純度已可達99.8%(W)以上。

B、工藝特點和優點

(a)特殊的脫氫反應器系統:

在低壓(深度真空下)下操作以達到最高的乙苯單程轉化率和最高的苯乙烯選擇性。該系統是由蒸汽過熱器、過熱蒸汽輸送管線和反應產物換熱器組成,設計為熱聯合機械聯合裝置。整個脫氫系統的壓力降小,以維持壓縮機入口盡可能高壓,同時維持脫氫反應器盡可能低壓,從而提高苯乙烯的選擇性,同時不損失壓縮能和投資費用。

(b)低蒸汽/油(EB)比的設計方案:

魯姆斯公司設計的苯乙烯裝置是在低蒸汽/油比下操作,可降低苯乙烯生產成本,已在工業化裝置的操作中證明在低蒸汽/油比的情形下,新催化劑的穩定性良好。

(c)能量回收:

魯姆斯公司在苯乙烯裝置上已實現了低品位能量(500大卡/公斤苯乙烯)的回收工藝,利用乙苯/苯乙烯蒸餾塔頂產物的冷凝熱來汽化乙苯和水的共沸物,並直接送至脫氫反應器,而不需要任何壓縮設備。

(d)安全:

一旦儀表系統發現有任何嚴重誤操作或故障時,脫氫反應的自動聯鎖系統即啟動,無需任何操作員工即可將裝置自動轉入安全操作狀態或安全停工。

(e)操作容易:

利用該技術的工業化裝置已證明它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工業設計的優化和設備的良好設計可使操作無故障,從而可減少生產波動和損失。

(f)催化劑壽命長:

根據操作經驗,脫氫催化劑的使用壽命是18~24個月。隨著乙苯裝置上催化劑壽命的延長,乙苯和苯乙烯裝置更換催化劑的停工時間也可適應盡量減少總停車時間的需求。

(g)加入阻聚劑:

在苯乙烯蒸餾中採用一種專用的不含硫的苯乙烯阻聚劑。它經濟有效且能使苯乙烯焦油作為燃料清潔地燃燒。

本設計裝置主要由脫氫反應和精餾兩個工序系統所組成。原料來自乙苯生產裝置或原料采購部門,循環水、冷凍水、電和蒸汽來由公用工程系統提供,生產出的苯乙烯產品到成品庫,由銷售部門銷售。本裝置採用24小時連續運行,年運行7200小時(300天)。

二、生產工藝說明

1、原料、成品及半成品

乙苯純度≥99.8%,沸程135.8℃~136.5℃。為了減少副反應發生,保證生產正常進行,要求原料乙苯中二乙苯的含量<0.04%。因為二乙苯脫氫後生成的二乙烯基苯容易在分離與精製過程中生成聚合物,堵塞設備和管道,影響生產。另外,要求原料中乙炔≤10ppm(V%)、硫(以H2S計)<2ppm(V%)、氯(以HCl計)≤2ppm(W%)、水≤10ppm(W%),以免對催化劑的活性和壽命產生不利的影響。

本裝置生產純度≥99.7%的苯乙烯產品。

乙苯經脫氫反應器反應後,反應生成物送乙苯—苯乙烯塔分離成乙苯(苯和甲苯)及粗苯乙烯(帶重組分及焦油)。

2、主、副化學反應式

乙苯在脫氫反應器中主要發生下列反應:

主反應:C6H5C2H5 C6H5CHCH2 + H2

副反應:C6H5C2H5 + H2 C6H5CH3+ CH4

C6H5C2H5 + H2 C6H6 + CH3CH3

C6H5C2H5 C6H6 + CH2CH2

3、生產步驟

乙苯脫氫反應在固定床反應器中進行,同時伴隨三個副反應,反應產物經循環水冷凝器和鹽水冷凝器冷卻後,降溫到8℃左右,苯、甲苯、乙苯、苯乙烯、水和重組分全部冷凝,甲烷和乙烯不冷凝,冷凝液經油水分離器分離成水和有機混合物,將水分離,在有機混合物中添加阻聚劑2,4-二硝基-鄰-二-丁基酚(DNBP)。有機混合物送精餾工序。先經乙苯—苯乙烯塔分離成乙苯(及苯、甲苯)和粗苯乙烯(帶重組分及焦油)。乙苯餾分送苯--甲苯塔分成苯、甲苯餾分和回收乙苯,回收乙苯返回脫氫工序。粗苯乙烯送精餾塔分成精苯乙烯和焦油。

要求:乙苯--苯乙烯塔真空操作:塔頂壓力:180~200mmHg。

苯--甲苯塔塔頂操作壓力:塔頂壓力<160mmHg。

精餾塔真空操作,塔頂壓力<50mmHg。

4、原理、化學組成及化學性質

苯乙烯(SM)是乙苯(EB)經過高吸熱脫氫反應而生成:

EB=SM+H2

反應深度由平衡控制:

(1)汽態平衡常數為:KP=PSM×PH2/PEB=PT×YSM×YH2/YEB

其中:PT——系統總壓;PSM(H2/EB)——各對應組分分壓;YSM(H2/EB)—— 各對應組分摩爾分率;

(2)對於所有吸熱氣相反應,平衡常數隨著溫度的提高而增加,這時反應平衡關系如下:

lnKP=A—B/T (T:K,KP:atm)

其中:A=16.0195,B=3279.47;

因此,溫度升高,EB轉化為SM的轉化率亦隨之升高。

EB/SM混合物還進行一些不受平衡控制的初級反應(副反應),其中首要的是脫烴反應,特性如下:

C6H5C2H5=C6H6+C2H4

乙苯 苯 乙烯

C6H5C2H5+H2=C6H5CH3+CH4

乙苯 氫氣 甲苯 甲烷

其他反應生成少量的α—甲基苯乙烯(AMS)和其他高沸物。

甲烷和乙烯亦參與蒸汽重整反應,主要是甲烷反應:

CH4+2H2O=CO2+4H2O

我們還觀察到:水/汽轉換反應在反應溫度下接近平衡。

CO2+H2=CO+H2O

通常,在苯和甲苯的生成中,甲烷和乙烯的量總是比預期的要少。一氧化碳通常是二氧化碳的10%(摩爾)。在反應器的設計中應該記住:在接近反應平衡時SM停止生成,而苯和甲苯卻繼續生成,實際上並沒有限度。另外,因為SM的生成部分地受到擴散的控制,因此,隨著溫度的上升,苯和甲苯的生成率要比SM的生成快得多。

EB脫氫的主要操作和設計變數

(1)溫度

(2)催化劑量及催化劑

(3)壓力

(4)蒸汽稀釋

因為EB脫氫生成SM的反應是吸熱反應,所以反應混合物的溫度隨反應加深而降低。反應速率降低的原因其一是反應越來越接近平衡,反應推動力越來越小,其二在反應速率常數的降低。在一般設計中,在第一個三分之一的催化劑床層上,約有80%的溫降產生。在基於這樣的原理基礎上,有一個很高的入口反應溫度當然是很理想的。然而,與促進催化脫氫相比,高溫更會增加非選擇熱反應和脫烴反應的速度而生成苯和甲苯。因此,要達到很好的選擇性,需要有效的入口溫度上限。

相對於EB進料而言,催化劑數量對優化操作起著重要的作用。催化劑太少,則不會接近平衡,而催化劑太多,則還沒有完全通過催化劑床層EB轉化就達到平衡並停止轉化,而副反應繼續進行,反應轉化率和選擇性降低(從物料平衡和裝置生產率)。

目前有很多種EB脫氫催化劑,這些催化劑一般分為兩類:(1)高活性、低選擇性;(2)低活性、高選擇性。採用低活性、高選擇性催化劑的設計有比較好的效益。本設計裝置擬採用的正是此種催化劑。如果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想要提高生產率而又允許有一定的損失的話,高活性、低選擇性催化劑可在同樣的設備中裝填使用。

平衡常數有壓力的范圍,因為轉化一個摩爾EB會生成兩個摩爾的產物。所以,較高的系統壓力會使脫氫反應的平衡左移(即抑制EB的轉化),從而降低EB的轉化率。較低的壓力將使EB轉化較高,同時選擇性也不受太大的影響。

蒸汽稀釋能減少EB、SM和氫氣的分壓,其效果與降低壓力一樣。蒸汽稀釋還有其他等同的重要作用。首先,蒸汽向反應混合物提供熱量。其結果是對於一定的EB轉化而言,溫度降低很多,在同樣的入口溫度下EB轉化更多。第二,少量的蒸汽表現為能使催化劑保持在所需的氧化狀態,具有很高的活性,此蒸汽量隨催化劑的使用情況而有所不同。第三,蒸汽能抑制高沸物沉積在催化劑上,如果允許超過一定的限度,這些結焦生成物最終會污染催化劑,使其活性降低而無法使用。

由於上述作用,單程EB轉化率在溫度、壓力、催化劑、蒸汽稀釋等方面受到限制,對實際的單級反應器來講EB轉化率只有40~50%。但是,如果出料被再加熱到第一級入口溫度,混合物便無法平衡。如果再加熱的混合物被送到第二個催化劑床層,那麼,它又可以進一步轉化為SM,直至再次接近平衡。由於受到其他變數因素的影響,EB轉化總量可達到70~85%。再加熱和增加級數的過程可視經濟效益多次重復,每增加一級,轉化率和選擇性便逐漸降低。因此,本設計採用兩級反應器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5、反應器設計依據

反應器設計的首要任務之一是根據所需的處理量及原料組成,計算達到規定的轉化率所需的反應體積,然後以此為依據作進一步的設計;確定催化反應器為完成一定的生產任務所需的催化劑量是反應器設計的基本內容之一。反應器系統應該獲得盡可能高的轉化率,而且不增加操作成本,也不超出經濟優化的范圍。較高的轉化率減少了對稀釋蒸汽、蒸餾蒸汽和過熱器燃料的要求。同樣重要的是,盡管反應器成本可能略增加一些,但在初步設計中,較高的轉化率可從總體上減少裝置投資。在獲得較高轉化率的同時,催化劑的選擇性將會降低,因此任何SM裝置的設計都必須在反應、熱回收和蒸餾方面比較所有因素、考慮經濟平衡。

6、主要工藝變數(參數)的選擇與控制

(一)對反應器系統而言,主要控制工藝參數是:

(1)溫度(第一、第二級反應器入口溫度)

(2)蒸汽/油(EB)比(重量比)

(3)EB進料率

通過控制第一和第二級入口溫度來使轉化率接近生產率的設計值。這兩級的溫度應該一樣,但是如果第二級入口溫度略高於第一級入口溫度,選擇性會更好一些。當然,EB進料率是生產率的基本決定因素。

蒸汽/油(EB)比的設計值:在較高的蒸汽/油

D. 關於紹興黃酒的論文開題報告,要求有選題背景及意義, 生產工藝,生產中重點和難點 預期的結果,進度安排

給你個相關文章
參考下吧
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你懂得!!

一、紹興酒的起源 陳瑞苗副研究員說,研究紹興釀酒的起源,既要以古代的文獻記載作為依據,更要重視新發現的考古資料。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酒器陶

E. 開題報告範文怎麼寫(關於分離乙醇和水)

--生物能源發展調查之一
國際市場油價的日高一日,日前超出每桶70美元,給我國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近一個多世紀來,石油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化石能源,有「現代社會血液」之稱。它不僅僅是能源之母,還是紡織、電子、化工、材料等現代工業產品的基礎原材料。油價高漲、資源短缺、環保壓力和高速增長的需要,形成無法調和的矛盾,直接制約我國加速建設「全面小康」和國家安全。記者調查采訪了解到,我國有能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產業研究有數十年歷史,在生物質能加工轉化及相關環保技術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專家認為,我國有條件進行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規模工業化和產業化,可以在2020年形成產值規模達萬億元,在「石油枯竭拐點」形成部分替代能力。
石油消費仍是我國國民消費水平標志,巨量進口危及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
進入本世紀,石油價格上漲已讓很多平常百姓感到壓力。以車用93號汽油為例,目前價格已經從2000年前的1.8元左右上漲到現在的4.4元左右。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倪維斗教授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據美國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會預測,全球石化類能源的可開采年限分別為石油39年、天然氣60年、煤211年,而其分布主要在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和中東地區。中國是石油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專家測算石油穩定供給不會超過20年,很可能我們實現「全面小康」的2020年就是石油供給喪失平衡的「拐點年」。
根據國家海關總署提供的資料,我國由1993年變為石油凈進口國。過去的10年中,我國石油需求量幾乎翻了一倍。2004年進口原油1.2億噸,比上年增長34.8%,占國家石油總供給量40%以上。今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將上升到57%。到2010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將達4億噸。而國內生產能力僅為1.6億噸到1.7億噸。免費公文網版權所有!
另外,我國以石油為原料的能源、材料,如乙烯、醇類,需求量激升。2004年實際消費量1600多萬噸,進口量佔40%以上。專家預測,到2010年,此類產品的需要量將上升到3000萬噸左右。這些是化工、電子、汽車、紡織、塑料、能源產品等的基礎原料。而且,目前這類石油加工品的成套設備均為國外大公司壟斷。
據有關部門的粗略統計,2004年一年的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使我國增加支付金額60億到80億美元,相當的2000萬待業職工一年的低保費用。2005年8月25日,紐約油價再創新高,突破67美元。同時,美國高盛公司預測油價還將繼續上升,最終可能達到每桶105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再次預測,由於中國石油進口持續大幅度增加,國際原油價格將穩定攀升100美元以上。更有專家分析,發達國家將把石油價格不斷推升,作為壓制中國、印度等後發展國家的重要手段。
石油是基礎能源原材料,由於資源制約因而無法調控價格,對國內市場已經造成很大壓力。以安徽為例,3月下旬,安慶市因成品油價格上調引發了計程車行業的罷運、上訪,全市癱瘓。此前,南京等全國大中城市多次發生類似事件發生多起。8月1日,合肥再度發生因油價直接導致的計程車行業罷運事件。即使不考慮國際政治變幻對我國能源安全的影響,要保證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發展石油替代產業,也成了當務之急。
建設「小康社會」汽車工業發展仍是主流
汽車,被認為是現代小康社會的標志。2000年,我國政府提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當年,我國汽車銷售市場出現井噴,同時出現由集團購買為主變個人購車為主的重大轉折。安徽奇瑞集團介紹,汽車業界把2000年確定為「中國汽車元年」,認為這是中國汽車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的起始點。
現在的成品油價格高位運行,對汽車工業發展與產品普及有一定影響,但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發展趨勢看,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之勢不可逆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再次預測,中國到2030年汽車保有量將達3.9億輛,約為現在的20倍。
合肥工業大學是中國汽車人才的搖籃之一。記者采訪中,專家、教授們一致表示:「發達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步入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支柱。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有關「國家經濟發展時期」研究的課題組得出結論,任何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均離不開汽車工業,特別是轎車工業的貢獻。過去的100年間,沒有任何一項發明比得上汽車對人類進步的推動。轎車的普及以民族意識的改變、國民素質的飛躍式提高,有不可比擬的作用。汽車是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集大成者,對技術進步的推動是全方位的。汽車還是高度產業關聯的工業,按公認的數據,以家用轎車為主的汽車工業對輔助產業、相關產業的拉動效應可達1:7:11;調查研究顯示:目前世界上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家有7個,其中包括中國。其餘6個均擁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工業」,每千人擁有汽車數200-600輛。唯有中國在民族汽車工業方面相對落後,因而同列gdp總值大國,人均則只有6強的二十一分之一。
據國家科技部調研室的一項調查,進入2000年以後,我國汽車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時期,近兩年增幅超過30%。2003年與上年同比,汽車產量增長35.20%,銷售量增長34.21%。特別轎車,產量由上年的109.28增長到206.89,增幅達84.7%。
我國生物能源產業市場前景廣闊
專家分析,石油已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汽車燃料,過度依賴存在四大問題,包括:國內資源短缺和國際石油爭奪劇烈的雙重風險;汽柴油的性能已不能滿足汽車高水平和高清潔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油價居高不下,用戶負擔增加;依靠進口,要花大量外匯,影響國內就業。巨大的國際采購會使我國原油陷入類似現在鐵礦砂市場的「價格合圍」。適應汽車消費需求,建設車用燃料替代體系成為必然趨勢。
據了解,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2010年將達到5000萬輛至6000萬輛。屆時,國內汽車年生產量將達1000萬輛以上,汽車用成品油市場就將有數千億元。另一方面,環境保護逼迫中國採取石油替代技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較早對公共交通車輛實行天然氣替代石油等措施,主要是出於環境因素。目前,天然氣、煤炭、生物質能等技術路線替代石油,其燃燒排放都小於石油類40%左右。按我國城市進程,2020年前還將有4億人口「進城」,汽車保有量將急劇增加,不採用潔凈的替代能源將無法維持人類適宜的城市居住環境。有人這樣計算:大城市裡按每車每天用15kg汽、柴油計,100萬台車即用1.5萬噸汽、柴油,它將耗盡18338萬立方米空氣中的氧氣,使之變成只含二氧化碳和和氮氣等的無氧氣體。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得多,所以,它們大都分布在地面附近,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圍內堆積1.83米厚,比正常的中國人還高出一巴掌。如果沒有大自然賜予的空氣流動,這將是一種多麼可怕的情景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校長歐陽平凱說,美國國家委員會預測,到2020年,將有50%有機化學品和材料來自生物質原料。我國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質轉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動物油脂等提煉的車用燃料,可直接替代柴油,低排放,無需改造發動機,而且對車輛發動機還有保護作用。世界各國對此非常重視,發展迅速,美國、加拿大、巴西、日本、印度等都有龐大的發展計劃。歐盟國家用菜油加工生物柴油,2001年加工量已達100萬噸。本世紀我國政府也很重視這項工作,近年來相繼建成了許多年產量超萬噸的生物柴油廠,預計到2010年,我國生物柴油需求量將達2000萬噸。
車用能源的市場穩定、數量巨大。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石油延伸替代市場也非常可觀。安徽豐原集團在宿州建設的世界第一個生物質原料乙烯生產廠,2004年底投產,年產2萬噸,效益可觀。2005年7月底,記者當企業采訪,負責人吳玉熙介紹,「當原油價格在每桶35美元左右,企業即可有利潤;到40美元每桶,噸產品利潤可達5000元,原油超過50美元一桶,噸產品利潤可達8000元,利潤率高達35%以上。
接受采訪的專家、企業家強調,石油替代產業還有煤化工替代線路。但用一種緊缺能源替代另一種緊缺能源,只能是權宜之計。生物能源與生物材料產業鏈長,涉及基礎研究、工藝創造、成套設備、運輸分銷、終端產品設計生產,等等。我國正由出口拉動轉向內需接動,能源原材料「內需」強勁,必然呼喚出龐大的的石油替代產業。
替代能源:替代石油將使我國資源狀況化短為長
--生物能源發展調查之二
按目前國內外研究水平,燃料電池汽車、電動汽車、氫動力汽車等仍有很多技術上不確定性,何時投入運營是未知數。混合動力汽車造價高,而且仍以成品油消耗為主。另一方面,石油的應用不僅僅是作為交通運輸的動力,其衍生的乙烯等化工產品還是比鋼鐵應用更廣泛的基礎材料。因此,發展生物能源是必然之路,眼前解決車用燃油問題,中、長期解決後石油時代的能源、原材料問題。
目前,國際上生物能源技術相對成熟,替代石油的路線是:穀物、秸桿、其它植物等-發酵-乙醇-車用油、乙烯、無毒溶劑及上百種化工、原材料產品等;另一種是利用劣質食用油、麻瘋樹籽等直接加工生產高品質車用柴油。無論何種生物質轉化,都是我國資源的「長腿」。發展生物能源是農業大國和「缺油多煤」資源現狀化短為長的最佳契機。
發展石油替代行業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
農村、農民和農業的「三農」問題、環境與資源問題,是13億人口大國均衡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的關鍵,建立龐大的「石油替代」能源體系,不僅為我國農業產業化、農村地區城市化提供良好的機遇,是我國相當長時間發展重要驅動力,也是解決這些突出問題的最佳切合點。我國最著名的農業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日前公開提出:讓我國農民「種出綠色大慶」。
據科技部有關單位的調研,我國南方的甘蔗、木薯,中、東部地區的小麥、水稻,北部的土豆、玉米,西部地區的油桐。麻瘋樹,乾旱地區的山芋,等等,都是加工轉化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材料。其中麻瘋樹籽含油率達50%,是製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我國西南地區現有10萬畝,到2010年種植面積可達1000萬畝。國家科技部生物技術中心主任王宏廣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富餘的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確可「再造大慶」,即相當於5000萬噸原油。如果把每年農民白白焚燒的秸桿收集處理後加工乙醇,替代車用油,總量可達6000萬到1億噸。已經開始用生物質能加工品全線替代石油產品的安徽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傑測算:只要石油不低於35美元每桶,用生物質能加工成燃料酒精、生物柴油、乙烯、聚酯等,都有利可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王靜康等專家指出:「國際上許多國家和組織的預測表明,本世紀中葉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將超過50%。」科技難度更大的生物制氫等一旦投入應用,生物能源前景更為廣闊。可喜的是,我國生物質能富集區往往是老少邊窮地區和純農業區,經濟建設相對落後,發展生物能源不僅經有經濟意義,對解決農業產業化、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村地區工業化和建設和諧社會,都有很大意義。中國著名農業專家石元春教授等專家強調:發展生物能源要做到「一石四鳥」:其一,生物質能的全面利用,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其二,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發展,可以加速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其三,生物質能與土地資源富集的中部、西部貧困農村的地區會形成中國生物能源企業集群,從而促進和諧社會進程;其四,結合中國能源戰略調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工業可以考慮生產適應中國能源體系的生物能源汽車產品,在汽車普及化過程中迎頭趕上,提升競爭力。
發展生物能源和原材料可以做到「四不」
能源、原材料是國家、社會的支撐體系,戰略調整是否會觸及社會基礎和多方利益,從而引發較大的社會震盪?國家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進行了大量了調查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廣總結為「四不」:「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傳統行業爭利,不與發達國家爭資源」。
「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傳統行業爭利」,這是我國發展生物質能利用的新特點,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均強調這一點。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主任王宏廣、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十中、大連理工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修志龍等表示:我國科學用糧潛力很大,每年陳化糧、飼料用糧約1億噸左右,加工轉化可獲得相當5000萬噸的原油,同時還有30%繼續成為飼料。現狀是每年8000萬噸糧食直接用作飲料,浪費3000萬噸以上的澱粉。利用小麥陳化糧生產燃料酒精的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僅小麥麩皮中提取的物質,價值就和小麥差不多。而目前發展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原料是分布更為廣泛、利用價值更高的植物。如我國科學家研究的甜玉米,每公頃產量可達70噸,可生產6噸以上燃料酒精。南方的木薯、甘蔗,生長廣泛的菊芋、土豆、山芋,等等。這些不宜食用的植物,是轉化為生物能源、材料的最佳原料。另外,我國現在每年僅廢棄的作物秸桿、林業棄置物達10億噸,相當於1億多噸的燃料汽油。
就發展生物能源、材料的土地資源而言,我國有約40億畝的低質地、荒坡、灘塗等,可以用來種植適宜物種;淮河以南還有3億計冬季閑田,用來種油菜生產生物柴油,相當於「再造大慶」。專家介紹,我國加工替代石油產品的農作物、薯類植物研究時間長,來源非常豐富,潛力巨大。早在「七五」、「八五」時期,部委、高校就組織科學家研究、攻關,尋找到很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植物種質。如有穩定的市場,推廣種植條件相當成熟。大連理工大學有教授在山東灘塗種植菊芋(洋生薑)數十萬畝,長勢很好。這種植物我國南北方農民都有小規模種植。在貧瘠的土地上,鹽鹼地、灘塗都可以長得很好,固沙能力還很強。一次種下,自然生長。每年挖取其塊莖即可,第二年還會自己生發。畝產量可達萬斤。糖的含量超過甘蔗30%,甜度是蔗糖的一倍。結合「山川改造」工程,我國可以大量種植生物質能富集的植物。我國西南地區的麻瘋樹等木質油料發展迅速,籽含油率達50%,現有10萬畝,2010年可達1000萬畝。

F. 高分求論文開題報告

內容摘要:隨著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貿易壁壘」逐漸形成並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造成很大影響。本文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遭受綠色貿易壁壘阻礙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與綜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旨在降低綠色貿易壁壘對現行我國農業的不利影響並推動我國農業朝著可持續性的綠色農業方向發展。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 環境保護 農產品 出口

我國農產品出口屢遭綠色壁壘阻礙

隨著整個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國際間的農產品貿易已成為各類環保規則及標准所涉及的主要領域。一個例子就是WTO框架下的《貿易技術壁壘協議》及《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規定成員國政府有權採取適當措施,確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劑影響,確保人類健康免遭進口動植物所攜疾病的損害。這些例外條款賦予成員國根據本國環保水平制定對本國產品和進口品同時生效的環保標準的權力。這些制度層面的變化客觀地支持了綠色貿易壁壘的形成。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各世貿組織成員為保護環境和國民健康,對進出口商品制定的技術、安全和衛生標准。但須遵循兩個原則:非歧視性原則;對發展中國家成員設立這些措施時應予特殊考慮。在此基礎上,世貿組織對於「正當綠色貿易壁壘」予以肯定。然而,由於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且對所謂「正當綠色貿易壁壘」並無規范和公正的評判標准,這一權力不可避免地被許多進口國濫用。
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到最後的消費都與環保問題息息相關,綠色貿易壁壘必然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產生重大影響。一般說來,綠色貿易壁壘只對發展中國家起作用。發達國的經濟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環保意識強,環保標准比較嚴格,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生產技術落後,環保水平和環保標准在短期內無法與發達國相比。為了競爭的需要,發達國家常常制定過分苛刻的環保標准。綠色貿易壁壘成為發達國家利用世貿組織協議下允許的游戲規則限制進口、保護國內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手段。其結果是發達國家的農產品能順利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而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往往因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環保標准而被拒之於發達國家之外。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環保水平還比較低,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方法及過程、包裝貯運、產品成分及性能等與先進國家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是受綠色貿易壁壘影響較大的國家。據聯合國統計,2002年我國約有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價值74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綠色貿易壁壘受阻。以養蜂業為例,我國是世界蜂業大國,蜂蜜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今年年初,歐盟以我國蜂蜜所含氯黴素等抗生素超標為由,中止進口中國蜂蜜。歐盟國家的許多商場陸續將中國產蜂蜜撤下櫃台,停止出售;已運抵歐盟國家的中國蜂蜜被執行退運。歐盟甚至全面禁止進口中國的動物源性食品和水海產品。另外,中國成為受到美國「綠色貿易壁壘」限制進口最多的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對我國的許多農產品實施了綠色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削弱了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因此,合理應對國際貿易中日益苛刻的綠色貿易壁壘,是走出我國農產品出口困境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迫切要求。

我國農產品出口受綠色壁壘阻礙的成因分析

客觀地分析,我國農產品出口所陷綠色貿易壁壘困境,其原因來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競爭壓力下產生的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則來自於我們自身。
外部因素
世貿組織中許多有關環境保護的協議和規則,缺乏規范性和統一性,存在諸多漏洞,爭端解決機制不完善,例外規則滋生機會主義行為。如關於食品衛生安全的規定就比較模糊。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形勢下,一些國家把這些並不完善的規則當作制定歧視性政策的依據,為限制進口的手段帶上合理合法的面具。在WTO目前的框架下,缺乏應有的雙邊或多邊的非正式的協調溝通機制,一旦出現某種變化,進口國往往無法及時採取補救措施而遭受巨大損失。如青島海關2002年1至3月被退運凍雞505.4噸,就是因為進口國實行了新的檢疫標准。
內部因素
我國環境標准與國際標准相比過低,缺乏一套統一的環境認證體系。在現有的19278項國家標准中,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新技術標准嚴重缺乏。此外,國外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已開始制定標准,而我國的標准制定卻存在滯後期,周期也長。國內較低的環保標准和落後的環保貿易法律體系,使得我國在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方面陷於被動地位。
農產品外貿體制不完善。改革開放後,國有外貿公司進出口專營的壟斷局面被打破,但我國農產品出口還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體制。通常的做法是,擁有進出口權的貿易公司通過收購或者事先簽訂的訂單從農村獲得貨源,經過進一步的加工和包裝,然後出口。其弊端是生產與出口主體分離,負責生產的管不到出口,負責出口的也難以參與生產。這種分離造成了主體利益的不一致性,致使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的滋生。
缺乏服務於農產品生產、銷售的中介組織,造成農產品市場信息無法及時獲取、傳遞和擴散。經常出現某家企業在遭遇綠色壁壘後的一段較長時間內,國內其他企業重蹈覆轍的現象。如2002年歐盟禁止進口我國動物源性食品,由於信息不暢,企業各自為戰,以至接二連三地遭遇退運,損失慘重。
土地聯產承包經營責任製作為一項產權制度安排,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然而隨著我國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其弊端也逐步顯示出來。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就是其生產分散性。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生產方式缺乏協調統一性。如造成病蟲害防治的不同步性,導致防治的不徹底,從而增加農葯噴灑的次數和數量,使得我國農產品的農葯殘存量超標。缺乏規模經濟效應以及農業投入不足,難以生產出高標準的綠色環保產品。
農產品生產的稅收和財政制度不完善。如當前農業補貼採取的常用方式是直接把補貼款交到農民手裡,其實施效果與目的產生了偏差。對農戶來說,人均分得少量的補貼款並不能對其生產帶來多大的支持,農戶更缺乏的是技術,更急需的是市場。因此,在稅收和財政補貼上,應該向從事農業一體化生產和經營的企業及中間組織傾斜,向綠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傾斜,對從事農業技術研究和綠色無公害產品開發的機構給予財政支持。目前我國對農業科研投入和農業技術推廣的財政支持很少。據統計,1996年我國政府對農業科研投資強度不及發達國家平均數(2.37%)的1/10,也不及30個最低收入國家簡單平均數(0.65%)的1/3,大大低於印度、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對綠色技術研發和綠色產品生產缺乏金融支持。二元經濟下的農村金融制度不完善導致大量資金通過金融系統流出農業部門,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推算,1979-2000年,通過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的金融資金凈流出量為10334億元。其中農村信用社凈流出8722億元,郵政儲蓄凈流出1612億元。從事綠色產品開發和生產的中小民營企業缺乏抵押資產,很難獲得信用貸款;就直接融資來看,我國資本市場不完善,從事綠色技術研發的投資的風險資金也沒有退出的渠道,限制了綠色產品研發的風險資金投入。

跨越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的政策建議

以上筆者從國際貿易規則、環保標准、外貿體制、中間組織、農業土地制度及財政金融制度等方面,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關稅壁壘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筆者認為:
針對內因
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將農業生產導入綠色農業的軌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起主導作用,對不利於環境保護的農業生產實施收縮戰略;對符合環保潮流,採用新型先進的環保生產技術的生產進行大力扶持。我國入世後,在綠色農產品生產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綠色食品生產總量達到1000多萬噸,基地4000多萬畝,產值100多億元,這些綠色食品的出口還沒有被退回的案例。
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和運輸過程中推行全程質量控制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體系,建立與國際質量標准接軌的農業質量標准體系。
改革農產品外貿體制,進一步擴大農產品生產企業進出口經營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出口企業能夠從生產、加工到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控制農產品的質量和環保標准。
建立和完善行業協會、農產品出口商會等中介組織,通過它們反映企業的要求和問題,收集企業所需的信息,使之成為農產品出口綠色標准、技術成果等相關信息交流和發布的平台。此外中介組織還應協調行業內企業之間關系,以民間組織角色與國外有關部門交涉和協商,為行業會員提供優良服務。
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包括重新構造農地產權制度,明晰土地產權;建立承包土地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以及金融支持來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農村財政金融制度,對綠色農產品生產農戶、綠色農業經營企業、綠色農業技術開發單位增加財政補貼並實行稅收減免;通過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發展銀行對其進行信貸支持;鼓勵和扶持有潛力的綠色農業經營企業通過二板市場上市,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支持。
針對外因
按照世貿組織《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迅速設立我國的「綠色貿易壁壘」,建立和完善國內環保貿易法律體制。同時,積極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新體系。引入ISO14000系列國際環境標准,以規范企業等組織行為,達到節省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促進農產品出口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
積極參與國際間的綠色貿易規則的制訂及建立同外國貿易管理部門的信息溝通機制。政府應積極開展「環境外交」,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國家多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談判。在國際的多邊貿易組織中,充分發揮貿易大國的作用,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制定一些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能承受的國際環保標准,或者在一些國際標准中附加保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免受發達國家歧視的保障條款。
積極與他國交涉協商,爭取建立有效的雙邊或多邊的非正式協調溝通機制,使我國可以及早獲得進口國的新環保標准,及時通報相關企業和出口商採取補救措施,並且估計本國所受影響程度以及達到新標準的能力的速度,與進口國進行協商談判,爭取有利於我國的實施標准和時間安排。

G. 年產2000萬無菌粉針劑車間工藝設計開題報告怎麼寫

有上屆用過的,能夠給你完好的要嗎?論文的首要內容,使讀者能一眼看出論文的的基地內容要講啥,切忌抽象、空泛。言語也要補實,一起能導致讀者的留意。 畢業論文的標題不能象小說、散文那樣經過藝術加工而導致讀者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