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村集體經濟組織論文開題報告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村集體經濟組織論文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24 05:20:40

Ⅰ 如何處理好村裡的三大組織(黨支部、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

首先,黨支部是村裡的領導核心、村委會是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是集體性質的經濟組織,村委會應該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集體經濟組織應該在黨支部的領導和村委會的指導下搞好生產經營。
當然,黨支部、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在決策時都應充分聽取黨員、村民代表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建議意見,不能一言堂。

Ⅱ 農村區域發展本科論文的開題報告怎麼寫

金融危機對浙江紡織產業的影響 __此乃題目——1.此課題的目的以及實際意義__??2,此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3,主要內容————
QQ
代寫專家
希望能幫到您
PS:樓上的好像只是糊弄吧
根本沒寫出來啊

Ⅲ 論題為我國村級管理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論文的特點就抄是以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通過描述人物、時間及狀物、寫景來表達一定的中心。正因為論文寫的是生活中的見聞,所以一定要表達出作者對於生活的真切感受。
論文是指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等類的文章。古代的記、傳、序、表、志等,現代的消息、通訊、簡報、特寫、傳記、回憶錄、游記等,都屬於論文的范疇。
論文以記敘為主,但往往也間有描寫

Ⅳ 村集體經濟組織有哪些支出如何加強支出管理

一、村集體經濟組織支出
是指村集體經濟組織直接組織生產或提供勞務及各項活動中產生的成本、費用,包括經營支出、管理費支出和其他支出。
二、加強支出管理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1.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應嚴格控制非生產性支出。對村幹部的通信、交通等非生產性支出要實行限額控制,具體限額標准南街道結合實際情況作出規定。
2.村集體經濟組織各項支出原則上應取得合法、規范的支出票據,對確因客觀情況不能取得合法、規范的票據憑證且金額較小的,可由收款方出具自製的內容齊全的原始憑證,具體金額按縣或鄉鎮制定標准執行,原則上不得使用無據支出憑證報銷。
3.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支出票據,必須寫明用途並由經手人簽名、證明人簽證,會計和村民理財小組審核、審批人審批後,出納付款。如果支出是實行鄉鎮、街道集中核算、代理記賬的,上報鄉鎮、街道村級財務服務中心審核,審核合格後,再由代理會計登記入賬。對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時退回補辦手續,支出票據原則上應在一個會計期內報銷,對於跨年度,明確註明無效的憑證,不得報銷。

Ⅳ 什麼是村集體經濟組織

您好: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指對土地擁有所有權的經濟組織,產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它是為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在自然鄉村范圍內,由農民自願聯合,將其各自所有的生產資料(土地、較大型農具、耕畜)投入集體所有,由集體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農民進行集體勞動,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農業社會主義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既不同於企業法人,又不同於社會團體,也不同於行政機關,自有其獨特的政治性質和法律性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除國家以外對土地擁有所有權的唯一的一個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人民公社體解後,生產隊一級組織仍按原規模延續下來,但名稱有的已變化,各地稱謂不一;其經營方式,已由原來的集體經營按勞分配變為現在的家庭經營了。
組織類型
1、原人民公社組織演變過來的。鄉鎮(街)集體經濟經營實體(如公司、聯合社等)村經濟合作社、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自然村組經濟實體等。
2、新型聯合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農場(庄)、其它合夥農村企業等。

Ⅵ 村集體經濟組織如何完善

首先,國家要立法,確定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全法地位。
其次,完成工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Ⅶ 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論文的開題報告書

壯大村集體經濟論文的開題報告按要求都個.

Ⅷ 關於一篇經濟方面論文的開題報告··

金融危機對浙江紡織產業的影響 當前,發端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正在加劇,並開始向實體經濟快速蔓延,經濟危機陰影籠罩著各大經濟體,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已成定局。

數據顯示,9月第一周,中國輕紡城各類長短纖梭織、針織布,整體行情走勢受市道全盤啟動大幅上升,輕紡城秋市終於迎來旺季。
「在中國輕紡城,沒有冬天的感覺。」紹興縣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輕紡城建管委」)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輕紡城的優勢正在發揮作用,在金融危機下成為逆勢增長的樣本。
逆勢發力
進入9月,中國輕紡城外來客戶有增無減,現貨成交各有涉及,來單要貨批次大增,成交面廣品種眾多,長短纖布成交雙雙放大,成交價格穩中有升,市場信心全盤復甦,整體強市格局顯現。
數據顯示,9月第一周,中國輕紡城各類長短纖梭織、針織布,整體行情走勢受市道全盤啟動大幅上升,輕紡城秋市終於迎來旺季。據常規市場長短纖布連日統計累計,一周總成交各類長纖布近3170萬米,較上周2760餘萬米增長約410萬米。一周總成交各類長短纖布近4040萬米,較上周近3640萬米上升400餘萬米。
紹興縣工業用電量、排污量、蒸汽施用量都已恢復到去年水平,而去年上半年這些數據是最高點,其中化纖今年上半年增長28%,針織31%,印染7%,服裝10.6%,相應的,利潤也在增長。
從輕紡城建管委了解到,截止到8月底,中國輕紡城成交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5.9%;工商資料則顯示,到6月底,共有注冊經營戶19085戶,其中公司化經營的有3470家,今年上半年增加1676家經營戶,其中公司961家。日客流量10萬人次,產品遠銷187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此成交,與全國近一半的紡織企業建立了產銷關系,市場群年成交額達600多億元。
「從今年的成交形勢來看,淡季不淡,旺季則繼續保持。」輕紡城建管委負責人說,在中國輕紡城感覺不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金融危機下,紹興縣確有數家紡織企業倒閉,但是從總的面上看,除外貿受到較大影響外,產業總體並未出現劇烈連鎖反應。
在輕紡城另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物流企業。一家物流公司老總表示,自己的車隊在以往旺季時每天發貨8-10車,現在最淡的六七月份每天也在6車左右,總體良好。導報記者在紹興縣采訪時也留意到,鄰近輕紡城市場群的104國道柯橋城區段(即輕紡城大道)除四五月份略顯空閑外,現在每天幾乎都要堵車,拉貨的大小貨車隨時都可以看到,甚至為一些小企業拉貨的人力板車也多了起來。
市場面積擴大了,營業房增加了,運貨車輛絡繹不絕,在中國輕紡城感覺不到經濟「寒冬」。業內人士笑稱,對中國輕紡城而言,或許有秋天的涼意,但肯定沒有冬天的寒冷。在各地市場面料交易形勢比較嚴峻情況下,輕紡城卻越來越興旺。
現在的輕紡城,紡織產品向高端邁進的動作比較大,世界頂級品牌的采購商在輕紡城內都能找到。比如義大利瑪格麗亞在柯橋設立采購和物流中心,依託這個品牌來做中國生意,美國CK等品牌也能在輕紡城找到。
優勢爆發
站在輕紡城建管委25樓的辦公室,推窗望向外面。極目處,除了連片的工廠、密集的屋檐、林立的塔吊,便是縱橫交錯的道路,各種各樣行駛的車輛,以及一些農田、山坡和河流。
這樣的一幅畫面,是對紹興縣作為中國東南海岸線上最為發達的紡織業製造中心的最好表達。在過去的30多年裡,紡織業這種最為常見的輕工業產品,以一條長龍之勢,挾市場、產業兩大優勢,漫卷紹興縣的城鎮、村莊,使連片的農村地區變身為轟鳴的經濟引擎。
2007年10月,商務部正式授權發布「中國柯橋紡織指數」,這是中國第一個紡織指數。一年之後,輕紡城建管委建成英文網站,指數擴大到全球發布。中國輕紡城,由此也成為全球紡織商人判斷產業變化的「風向標」。
按照輕紡城建管委主任周如生的看法,輕紡城有明顯的優勢。輕紡城市場傳統交易與現代交易良性對接,實力經營戶運用公司化模式運作,由研發、設計、倉儲、物流、營銷等多環節組成,是一個現代化的公司。目前公司化交易已經形成一定氣候,而且這種模式更有利於保護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歐美好的產品都放在專賣店裡,對保護知識產權大為有利,目前在輕紡城有不少採購商在傳統市場看貨,然後到商務樓里談生意。周如生認為,這是輕紡城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浙江中國輕紡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儉告訴導報記者,中國輕紡城今年正在創建五星級市場,作為規模在全球紡織品交易市場中位列第二的中國輕紡城,創建五星級市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周儉表示,政府服務和完善配套是輕紡城能逆勢增長的重要原因,也是輕紡城持續發展的優勢所在。下一步還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與全球紡織網和網上輕紡城合作,並將網上虛擬門牌號與輕紡城內實體經營戶門牌對應起來,這一舉措將大大有利於輕紡城內經營戶,從而實現信息互通、用戶互通。輕紡城集團還將選擇500至1000家經營戶作為示範樣本,逐步推廣。與電子商務配套的,輕紡城集團還積極與金融機構對接,將盡快解決第三方託管等問題。
強勢出擊
目前在全球有5大紡織中心,但都是在國外,中國的紡織業量大,但是在品牌和工藝上都缺乏競爭力。像美國的品牌CK就是在輕紡城采購面料的,成本只有十幾塊錢的內衣可以賣到幾百元,附加值很高。紹興紡織企業的設備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紡織工藝還有待改進,紡織企業需要技術創新和品牌創新。
目前一些紡織企業也意識到品牌競爭的重要性,在政府的重視下,市場實施了知識產權保護,引導培育技術創新、品牌創建、時尚創造和產業鏈整合的新型公司化經營模式,並取得良好成績。輕紡城建管委負責人表示,隨著設計、生產、銷售等區域供應鏈條的到位,未來柯橋成為世界紡織中心是很有實力的。
輕紡城提出「二次創業」就是要解決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問題。
2006年初,紹興縣強勢啟動中國輕紡城「二次創業」。以市場為主軸,通過其升級發展來帶動整個紡織業的提升。紹興市委常委、紹興縣委書記徐煥明明確表示,提升發展中國輕紡城,是紹興縣作為經濟強縣的立縣之本、紡織產業的立業之本和柯橋縣城的立城之本。圍繞這一目標,紹興縣確立了一個稱之為「12345」的總體思路。紹興縣的一份描述說:以柯橋為核心,方圓30平方公里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囊括PTA、化纖、織造、印染、服裝、家紡、經編、紡織機械及紡織軟體的產業體系。
三年轉瞬即逝,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強勢出擊的紹興縣。該縣總共投資50多億元,改建東升路等一批傳統交易區、新建服裝家紡類市場,並大力發展會展、倉儲中心等一大批市場設施,以謀求輕紡市場提升發展與產業、城市建設的互動並進。
在輕紡城繁榮的背後,更為重要的條件則是由紡織品製造等帶來的供應鏈競爭力。從2008年起,紹興縣就致力於打造三個中心建設:國際性的紡織製造中心、貿易中心和創意中心。紡織產業鏈的完善,讓紹興從原來的以紡織印染織造為主,延伸到了包括石化、化纖在內的上游產業,並形成了200多萬噸生產能力。上游生產能力的完善使得下游的產品更加豐富,紡織業開始進軍家紡和無紡布,同時進入了工業用布領域。
9月份全國紡織質量與標准研討會將在紹興柯橋舉行,紡織面料設計師協會也在籌備進程中……掌握行業話語權是輕紡城努力的目標,隨著國家紡織面料館的建立以及一批紡織研發機構的入駐,輕紡城在行業內的話語權越來越有分量,導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有100家企業入駐紡織面料館,今後將形成輕紡城重要的商務平台。
展會也成了輕紡城重要的展示和交易平台。今年8月29日舉行的「展旺柯橋」中國輕紡城會展推介會上,三大會展簽約落戶紹興縣,同時紹興縣輕紡城會展辦也與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簽署了合作協議。輕紡城將吹響會展「集結號」,以已升格為「國字型大小」的紡博會為龍頭,積極引進和培育各類會展,將柯橋打造成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紡織類會展中心和在周邊地區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會展城市。
紡博會首次「梅開二度」舉辦春季展,中國輕紡城積極轉型升級使得紡博會正式升格為「國展」,紹興縣在去年開啟會展經濟元年便大有收獲。而紡博會在數經歷練之後,除了自身的國際化、專業化程度日漸成熟和對產業的反哺作用日益重要外,紡博會對拉動城市經濟的附帶效應也是日益明顯。
最為明顯的是,每年紡博會期間,是柯橋酒店經營的一個拐點,酒店生意明顯轉入旺季。

Ⅸ 農村普惠金融現狀及發展研究的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你論文選題定好了嗎?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開題報告格式要求准備好了沒

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希望能夠幫到你?

你論文選題定好了嗎?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開題報告格式要求准備好了沒

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希望能夠幫到你?

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及其順序:論文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論文擬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論文擬撰寫的主要內容(提綱);論文計劃進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內容是「論文擬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在撰寫時可以先寫這一部分,以此為基礎撰寫其他部分。具體要求如下:

1.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
明確提出論文所要解決的具體學術問題,也就是論文擬定的創新點。
明確指出國內外文獻就這一問題已經提出的觀點、結論、解決方法、階段性成果、……。
評述上述文獻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論文准備論證的觀點或解決方法,簡述初步理由。
你的觀點或方法正是需要通過論文研究撰寫所要論證的核心內容,提出和論證它是論文的目的和任務,因而並不是定論,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結果。開題報告的目的就是要請專家幫助判斷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備論證的觀點方法是否能夠研究出來。
一般提出3或4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大問題下的幾個子問題,也可以是幾個並行的相關問題。

2.國內外研究現狀
只簡單評述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其他相關文獻評述則在文獻綜述中評述。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部分內容重復。

3.論文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
簡單闡述如果解決上述問題在學術上的推進或作用。
基於「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所重復。

4.論文研究主要內容
初步提出整個論文的寫作大綱或內容結構。由此更能理解「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不同於論文主要內容,而是論文的目的與核心。

Ⅹ 急!急!急!求助!求助!論文開題報告

一、城市化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存在矛盾的對立統一

1.城市化建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有一定土地做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近半個世紀中我國城市發展的最快時期。據統計,1998年我國城市人口約 3.8億,城市化程度大約為30.4%。但與世界相比,發展還是很慢,1996年世界城市化程度已經達到45.5%,而日本在1990年就達到 77.4%。據專家預測,我國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將提高到70%,在未來50多年中,將有約5億農村剩餘勞動力及其家屬進城,變為城市人口。這樣不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現有的許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擴大其規模。土地是城市的依託,城市化建設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按照每個城鎮人口佔地100 平方米計算,增加5億城市人口,約需要土地5萬平方公里,即7500萬畝。

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並轉變為城鎮人口,推動大批新城市的建立。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城鎮需要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現代化建設和舊城的更新改造。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擴大是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現代化的客觀表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而佔一部分土地,包括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2.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耕地保護形勢嚴峻

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業普查辦公室聯合發布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最新公報顯示,全國耕地面積19.51億畝,人均耕地面積0.106公頃(1.59畝),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地區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較多的一些省,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這里自然條件較差,糧食產量較低;人均耕地較少的省(區、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京津滬三市,這里自然條件較好,糧食產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減少的地區。全國還有607萬公頃(0.91億畝)的耕地坡度大於25度,而在耕地面積中,無灌溉設施的耕地比重高於有灌溉設施的耕地,全國還有3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土地流失的危害。這些都說明,我國耕地的總體質量也是不高的。

新《土地管理法》著重強調了加強耕地保護問題,其目標是確保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新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佔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但是我國耕地資源的主要特徵卻是耕地面積占土地資源比例小,耕地後備資源不足,質量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減少。在自然條件和生產力所允許的條件下,絕大部分能開墾的土地已被開墾。此外,目前我國人口還在以每年一千多萬人的速度增加,經濟建設正處於快速增長時期,「吃飯」和「建設」給耕地帶來的壓力,有增無減,並沒有緩解。近年來,耕地面積連年銳減,尤其是一些優質耕地的減少,很難靠開發來彌補。目前這種趨勢還在發展。僅僅1997年、1998年兩年,全國耕地就凈減少近600萬畝。地方開墾條件差或土地後備資源的匱乏,致使其既實現確保耕地不減少的目標而又同時不影響經濟的發展相當困難。據有關方面預測,到2010年,我國還要增加一億多人口,而非農建設佔用耕地、陡坡退耕、災害毀地三項,可能還要減少耕地近一億畝。

3.緩解城市化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矛盾的途徑

在客觀上,城市化建設與保護耕地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城市的發展和擴大必定要佔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發展。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處理發展城市與保護耕地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我們必須較快地發展城市,以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切實地保護耕地,使兩方面得到協調和統一,在發展城市中盡可能地減少耕地的佔用。

因此,必須找出一條既能減少耕地佔用,又能及時為城鄉各項建設提供必需的建設用地,保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以緩解城市化建設與保護耕地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途徑是走土地集約化利用的道路。土地集約化利用包括四個方面:(1)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2)農村非農用地的集約利用;(3)農村農用地的集約利用(主要是大城市周圍的高投入高產出);(4)全國整體的集約用地水平的提高。其中前三條是被大家所共識,而最後一條則未引起高度重視,而此條正是解決用地緊張的主要途徑。土地的集約化利用不但要從局部如某個城市或農村、某個地區或某塊土地的角度來考慮,而且要從系統整體(整個國家)的角度來考慮。加快城市化進程能更好地集約用地和節約用地,能夠提高全國整體的集約用地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實現確保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的目標,起到保護耕地的作用。下面就加快城市化進程對減少耕地佔用的壓力談幾點看法。

二、發展城市化建設與土地集約化利用關系

1.城市化建設有利於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從而減小眾多人口對耕地的壓力

城市和鄉村代表了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單元,由於城鄉經濟水平、婦女職業類別和文化教育程度的差異,而使兩者的婦女生育水平有較大的差異,城鎮始終低於鄉村的生育率。生育期一孩率城鎮大大高於鄉村,高達90%以上,鄉村二孩率超過城鎮的1倍多。1998年我國城鎮人口出生率為13.67‰,自然增長率8.36‰,而縣出生率為17.05‰,自然增長率為10.04‰。以上海市為例,1998年人口出生率僅為5.20‰,自然增長率為-1.80‰。我國歷年市鎮與縣人口生長率與自然增長率對比見表1。

表1 我國歷年市鎮與縣人口出生率與自然增長率 單位:‰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市鎮 出生率 16.14 15.49 15.47 15.37 15.13 14.76 14.47 14.52 13.67

自然增長率 10.43 9.99 9.70 9.38 9.60 9.23 8.82 8.94 8.36

縣 出生率 22.80 21.17 19.09 19.06 18.84 18.08 18.02 17.43 17.05

自然增長率 15.79 14.04 12.18 12.17 12.04 11.09 11.08 10.53 10.04

影響生育率的因素有:第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經濟水平越高,總和生育率越低;反之,則總和生育率越高;第二,文化教育水平。無論是生育率、多孩率,還是平均孩次,有文化者都低於文盲、半文盲,並且,文化程度愈高,生育率、多孩率和平均孩次愈低,兩者呈相反關系。造成城鄉生育水平差異的另一重要原因也是婦女文化程度的差異。鄉村文盲、半文盲率多,女性文盲、半文盲多及農、林、牧、漁業婦女文盲、半文盲多,這「三多」已成為鄉村生育水平高於城鎮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第三,職業與勞動性質。勞動性質與文化程度有一定關聯。腦力勞動者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生育率低;體力勞動者,尤其是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者,文化程度較低,這一因素與經濟和其它社會因素共同的影響,使他們的生育率較高。職業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生育率的高低,農、林、牧、漁業婦女的生育率高於其它職業婦女生育率的2-3倍。而城市化建設有利於提高文化素質,減少農業人口,降低生育率。此外,計劃生育的作用在於引導和加速生育水平的下降,而由於城市社會經濟較發展,文化教育程度高,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較容易,能夠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速度,人口的減少又可減少對耕地的佔用。

2.城市化建設有利於集約化利用土地,從而擴大耕地面積

如何做到城市化建設與保護耕地兩不誤,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主要是轉變用地方式,走集約利用土地、節地挖潛的路子。這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整理宅基地,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而大力發展城市化建設,有利於實現粗放用地變為集約用地,並推動建設用地內涵挖潛和集約利用,是既積極而又有效地保護耕地的思路。一方面,城市容納人口多,城市人均用地比農村人均用地少,土地利用集約度高。我國歷年城市與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對比見表2。表2顯示,我國歷年城市與農村人均居住面積有逐年增長的趨勢,但農村始終較城市高出2-3倍。1998年城市人口為37942萬,人均居住面積達9.3平方米,而農村人口為86868萬,占總人口69.6%,人均居住面積達 23.7平方米。以山西省為例,1996年5個地級市人均佔地119平方米,農村人均佔地則達192.93平方米。此外,城市規模越大,城市的中心功能越強,人均用地也越少。與小城市相比,要素的投入產出率和主要經濟指標的人均水平也較高。我國不同規模城市各項指標見表3。表3表明,1996年全國城市增至666個,人均用地99平方米,其中,200萬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人均用地66.2平方米,100-200萬人的特大城市人均用地86.2平方米,50=100萬人的大城市人均用地99平方米,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人均用地105.3平方米,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人均用地131.6平方米。而且大城市與小城市相比,產業密度(人均GDP)高,第三產業比重大,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設能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有利於耕地內部挖潛。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可以空閑出許多宅基地和非農用地,使這些宅基地和非農用地變為耕地,增加耕地數量。如前所述,5億農村人口進城,若農村按人均160 平方米計算,可減少佔地8萬平方公里,扣除城市建設用地5萬平方公里,則全國可節約3萬平方公里,即4500萬畝;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可以使農民統一經營,連片耕作,減少不必要的路和田坎,增加耕地,使農業生產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糧食產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表二 我國歷年城市與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對比 單位:平方米/人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城市人均居住面積 6.7 6.9 7.1 7.5 7.8 8.1 8.5 8.8 9.3

農村人均居住面積 17.8 18.5 18.9 20.7 20.2 21 21.7 22.4 23.7

表三 我國不同規模城市各項指標表

全國666個城市平均 超大城市200萬人以上 特大城市100-200萬人 大城市50-100萬人 中等城市50-100萬人 小城市20萬人以下

城市個數(個) 666 11 23 44 195 393

人口密度(萬人/平方公里) 1.01 1.51 1.16 1.01 0.95 0.76

人均佔地(平方米/人) 99 66.2 86.2 99 105.3 131.6

人均GDP 9138 15812 14455 13060 8400 6281

第三產業比重(%) 37.2 49.3 43.8 38.8 34.1 29.2

3.城市化建設有利於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從而提高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程度

科技進步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提高了城市和農村的集約化用地程度,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人口素質的提高有利於生育率的降低,從而減少對耕地的佔用。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於集約用地,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越是經濟發達國家,城市化程度越高,農業人口越少。而城市化程度比較低的國家則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具有經濟落後,農業人口多,出生率高,人口增長速度快等特點。

城市化的發展使科技與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推動了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假如我國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去開墾後備的土地資源和復墾荒蕪的土地,從而增加耕地數量;農業科技的發展使農業先進的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對農田精耕細作,從而可以提高耕地質量,達到增加糧食產量的目的;反過來農業的發展又保證和促進了城市化發展。

三、我國城市化建設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在現實的經濟發展中,特別是城市化建設中,並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城市化建設與保護耕地這兩方面的關系,存在著在加速城市化建設的同時,忽視保護耕地的傾向。在如何處理耕地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關系中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

1.城市土地閑置與撂荒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基本建設規模的大幅度增長,一些地方出現了城市土地閑置,甚至撂荒。從廣義上講,城市土地閑置是指:(1)取得土地使用權後,未及時對土地加以利用,或土地利用率未達到規定要求,致使土地處於未被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狀態;(2)各種非法批地所造成的閑置狀態;未經批准已圈佔了土地,以及未征、未用或利用不充分所造成的閑置等。1995年,全國開展了非農建設閑置土地清理工作。據國家土地管理局統計,全國共清查出非農建設閑置土地600平方公里,為1994年全國各項建設用地總量的27.3%,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佔45%。通過清理,已復耕240平方公里,占閑置耕地的 88.9%;限期開發建設9000公頃;調整使用2000公頃;收回土地使用權4000公頃。另外,根據國家土地管理局統計,目前我國因各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廢棄地累計約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由於從事開采礦產資源、燒制磚瓦、燃煤發電等生產和建設活動廢棄土地約為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為耕地;全國因興修水利、修築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廢棄的土地及農村坑塘、建築取土等零星廢棄土地約為100000平方公里,這之中耕地也佔到 50-70%。

2.城市違法用地現象嚴重

1995年,全國有18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按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結合貫徹國家土管理局《關於全面清理非農建設閑置土地的通知》精神,對1992-1994年貫徹執行土地法律、法規的情況開展了土地執法檢查。據《中國土地報》報道,陝、粵、贛、豫、皖、魯、吉、川、湘、浙等10個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類土地違法案件32萬宗,違法用地面積達 500平方公里,浙、粵、桂3省區違法佔用耕地達753300公頃。晉、遼、浙、津、鄂、閩等省,清查出各類土地違法案件41627宗,違法用地面積 7687公頃。在土地資源短缺的江蘇省,1993-1994年便查出違法用地8010宗,違法用地面積達3445公頃。這種大規模的集中佔用土地和違法濫用土地,不僅遠遠超出了經濟建設的正常需求和實際可能的開發能力,而且是外延發展、粗放經營、以犧牲大量土地資源為代價的。

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根據1995年城市建設統計年報,全國640個城市建成區19264.2平方公里,空閑土地按10-15%計劃,這些城市用地潛力達1926-2890 平方公里,如按建設部頒布的城市規劃用地指標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計算,可安排城市人口1926-2890萬,此潛力僅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閑土地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現有城市建設用地有很大的內部挖潛改造能力。此外,我國城市建成區平均整體容積率太低,1990年全國455個設市城市建成區平均整體容積率只有0.31。城市用地結構亦不合理,在結構上存在工業用地比例過大,商業用地比例偏小,道路用地比例過小的問題。用地結構不合理造成地不能盡其用,土地產出效益差,土地價值不能體現。1991年全國城市土地平均工業產值7277元/平方米,地均利稅715元/平方米,且因城市規模而差別大,20-50萬人口城市地均工業產值6625元/平方米,地均利稅525元/平方米,20-50萬人口以下城市地均工業產值2459元/平方米,地均利稅265元/平方米。

4.鄉鎮企業布局分散,用地規模過大

1996年全國共有鄉鎮企業單位數 2336.33×104個,職工1.35×108人,全國鄉鎮企業集聚在縣鎮的僅佔1%,在建制鎮的佔7%,其餘98%的鄉鎮企業少數在集鎮,絕大多數在村及村以下。由於過度分散,使用地規模至少增加1/3,出現了不注意節約用地,大量圈佔農田,削弱農業生產的問題。

5.城市用地增長速度超過人口增長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增長需要相應的土地供應,從而佔用部分耕地,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但是,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盲目擴大佔地規模,把城市的合理發展不適當地變成亂佔耕地,應予以糾正。1986-1995年,我國城市數量由321個增加到640個,增長近1倍,城市人口和城市非農業人口分別增長65.1%和51.6%,城市用地面積和建成區面積分別增長42.5%和90.2%,建成區平均每年擴大1015平方公里。城市越小,人均建設用地越多,小城市(20萬以下)分別為特大城市(100萬人以上)和大城市(50-100萬人)的1.91倍和1.62倍。

四、發展城市化建設,保護耕地應採取的措施

針對目前我國已面臨耕地不斷減少的嚴重威脅,保護耕地是我國一個基本國策,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採取有效措施,既加快城市化進程,又切實保護耕地。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約化利用指標體系

通過供地機制的變革與創新,從根本上解決亂占濫用耕地的問題,進而推動建設用地內涵挖潛和集約利用。通過調查研究,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集約化利用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中體現城市人均用地標准、城市容積率、城市土地產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標體系,既有利於城市化建設,又有利於集約利用土地,既達到發展建設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節約用地的作用,緩解建設用地和保護耕地的矛盾,變矛盾為協調和統一。

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國家調控土地的基本手段,通過分析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潛力,科學地預測未來土地需求,調整各類用地結構和數量,從而綜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勢,達到宏觀調控土地的目的。城市規劃是根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對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形態的總體設計,並通過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來落實。必須將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起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基本方針,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3.控制鄉鎮企業的發展,避免鄉鎮企業佔用過多的耕地

由於城市化的發展,人、財、物等資源必然流向城市,通過城市基礎設施、資金、技術以及服務等便利條件引導分散的鄉鎮企業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鄉鎮企業遍地開花,佔用過多的耕地,達到節省建設用地,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4.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

城市的發展建設要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更多地通過實施舊城改造,確定以內涵為主的城市發展方針,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容積率、產出率,增加城區容量;搞好城市規劃工作,堅持城市建設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則,利用市場機制不斷調整區域城市結構、城市用地結構和用地布局,考慮城市、集鎮相互協作、取消重復設置,減少城市化過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費。把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集約化經營土地。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服務。

5.根據具體情況,改革現有有關不利城市化發展和土地集約利用的制度和政策

制定出一系列發展城市化建設的政策,改革現有有關制度和政策,以利於技術、資源和人才的流動。如改革城市戶籍制度。凡是基本上放棄農業生產,脫離農村,在城市做工、經商、經營企業,並成為自已和家庭的生活來源;長期居住城市並有自己住房,或有能力長期租住房屋的農村居民,應該改變戶籍關系,變農村戶口為城市戶口,享有同其他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對於已經獲城市戶口的原農村居民,不再作為農村居民,也不再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收回分配的責任田或口糧田。同其他城市居民一樣,脫離同土地,特別同耕地的直接聯系等。

6.依靠法律、法規制止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對耕地保護不利的方面

對於城市化發展中對耕地保護不利的方面,必須依靠教育,法律、法規,嚴格審批手續,採取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證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對重復、潛力挖掘不夠等亂佔耕地的項目則嚴格禁止,防止借城市化發展理由使耕地資源大量流失。

總之,城市化建設對減小耕地的佔用和土地集約化利用十分有效,我們應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搞清城市化建設(規模、速度)、耕地、經濟承載力、人口等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從節約利用耕地角度制定城市規劃和發展城市化建設的措施和政策,探索城市化的發展途徑,不斷挖掘城市土地的潛力;另一方面建立有利於城市化建設的土地管理體制。

城市化道路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化發展同社會生產力存在著必然的、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客觀存在著。世界城市化道路的發展過程就證明了這一點。人口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既指示了經濟結構的現代化,也衡量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當然城市化建設盡管佔用一部分耕地,但遠遠低於限制城市化的發展所帶來的人口增長及農村人口非農業佔用耕的數量。因此,為了實現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必須發展城市化建設。但在發展城市化進程中,要處理好保護耕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1999

2.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7

3.國際統計年鑒,1997

4.劉岳等編:國人口分析與區域特徵》,海洋出版社,1996

5.楊重光著:城市土地管理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大地出版社,1996

6.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編著,《中國自然資源叢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