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區域地質調查論文格式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區域地質調查論文格式

發布時間: 2021-03-23 16:55:53

1. 說明一份完整的地質調查報告包含哪些內容

地質調查報告分勘查程度,具體內容都有固定要求,或查看規范,裡面有說明

2.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內容要求全面,既不煩瑣,又要避免簡單化,既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圖幅地質研究水平,又要敢於從地球科學發展的觀點探求問題。因此,它既是實際工作成果的總結,又是基礎地質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性和很強的實用性。

地質報告的各章節內容如下:緒言、地層、構造、地質發展簡史、礦產及其他國土資源概況和結語等部分。

(一)緒言

1.簡要說明上級下達項目任務書文號及其任務要求,工作起止時間。

2.簡要說明工作區范圍、地理位置及坐標,地形地貌、交通、氣候、覆蓋程度、經濟地理概況等。

3.簡述工作區的地質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參見《區域地質調查總則(1:50000)》(簡稱《總則》,下同),表B1]。

4.簡述工作區或圖幅任務完成情況及其工作量(《總則》,表B2)。

(二)地層

1.按時代由老至新,介紹工作區地層系統,闡明各岩層單位的岩性、岩石組合、基本層序特徵及規模和橫向變化規律,簡述沉積作用特徵。

2.說明岩石地層單位與生物地層、年代地層以及其他地層單位或岩石單位的關系(《總則》,表B3),新建地層單位應說明其歷史沿革和建立根據(《總則》,表B4)。

3.對火山岩地層除按地層學進行論述外,還應對其火山岩石學、火山噴發旋迴、火山構造和古火山機構進行敘述。火山岩發育地區可單列一章。

本節應附各時代地層的實測剖面圖、地層柱狀圖、接觸關系素描圖以及數碼像片等。

值得指出:若工作區全為岩漿岩,則本節為岩漿岩;若是變質岩區,則本節為變質岩;若本區三大岩類均有分布,則岩漿岩、變質岩分別編為(三)、(四),其敘述的內容參見本章第一節相關內容。

(三)構造

1.概述區域構造背景,闡明其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板塊理論)和區內構造基本特徵。

2.按構造層或構造運動期次,遵循由老地層組成的構造至新地層所組成的構造順序來進行描述的原則。敘述區內各種構造形跡(褶皺、斷裂、面理、線理等)的形態、產狀、規模和性質等特徵及空間分布態勢,論述各種構造之間的次序關系及從屬級別(《總則》,表B12、B13)。

3.按構造旋迴的觀點論述區域性深大斷裂和主導斷裂的類型和展布格架以及導岩、控礦、促變的機制與特徵及相關關系,闡明新構造運動特徵及其影響。

4.對區內發育的推覆構造、滑脫構造、拉伸構造(斷陷盆地)、疊加褶皺等,應闡明其特徵並進行運動學、動力學的初步分析和時空的演化過程。

5.本章需附工作區構造綱要圖及各種地質構造素描圖或數碼照片。

(四)地質發展簡史

1.運用板塊構造觀點,簡述工作區所處的區域大地構造區位。區內歷經多少次構造(熱)事件(幕)的影響,與此相伴的地質發展時期與階段。

2.按地質發展時期階段由老至新分別闡述各時期沉積環境、沉積建造、構造運動造成的主要構造類型、岩漿(火山)活動、變質作用與礦產等狀況,海水如何進退以及發生、發展、演化的過程。

(五)礦產及其他國土資源概況

1.簡述工作區主要礦產資源和成礦地質條件及潛在遠景;對其他國土資源概況,如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建材資源「砂、石、土」及水文、工程地質條件要給予說明。

2.簡述區內對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危害大的一些環境地質問題等,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並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與建議。

(六)結語

1.闡述工作區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與重要進展。

2.指出工作區尚未解決的問題與不足,並提出今後的工作意見。

(七)主要參考文獻

(八)圖版、附圖與附表

值得指出: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各圖幅的具體任務要求和實際地質素材進行編寫,鼓勵在地質報告中應用新理論、新觀點總結歸納各類地質資料。若圖幅是聯測的應編寫聯測報告,字數不超過15萬字。片區完成後,應立項編寫片區區域區調總結報告。

3. :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的編寫要依據任務書、設計書、設計審查意見書、設計審批意見書、任務變更和工作調整批復意見書、野外驗收意見書,以及有關技術標准和要求進行。成果報告應全面、系統、客觀地反映項目的工作情況和工作成果,應力求文字簡練、流暢,附必要的圖表、圖冊、附件,附圖要清晰、美觀。成果報告完成編寫並通過初審後,報告編寫單位應向組織評審單位提出評審申請。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應以現代先進地質理論為指導,以圖幅豐富詳實的實際資料為基礎,實事求是地總結客觀地質規律。報告編寫必須在各種資料高度綜合整理的基礎上進行,內容要求全面、重點突出,既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圖幅地質研究水平,又要敢於從地球科學國際先進領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層次規律問題。因此,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既是實際工作成果的總結,同時又是基礎地質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性和很強的實用性。區調報告編寫要有綜合性、邏輯性和藝術性,應做到內容真實、文字准確通順、主題突出、層次清晰、圖文並茂、插圖美觀、圖例齊全、各章節觀點統一。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按項目聯測圖幅片區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各項目的具體任務要求和聯測區圖幅實際地質素材進行編寫,鼓勵在地質報告中應用新理論、新觀點總結歸納各類地質資料。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提綱內容如下,本提綱和附表概括了各類地質景觀的圖幅,不同的圖幅根據具體情況,其內容可以有所增減。

第一章 緒論

簡要說明上級下達項目任務書文號及其任務要求,工作起止時間。

簡要說明調查區范圍、地質地理位置及其坐標、地形地貌、交通、氣候、覆蓋程度、經濟地理概況等。

簡要說明調查區的地質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表9.1)。

簡述調查區或圖幅任務完成情況及其工作量(表9.2)。

(附:交通位置圖、研究程度圖、完成工作量表)。

第二章 地層

按時代由老至新,介紹調查區地層系統,闡明各岩石地層單位的岩性、岩石組合、接觸關系、基本層序特徵及規模和橫向變化規律,簡述沉積作用特徵及其與成礦關系。總結區域地層時空展布特點,建立區域地層格架和模型,進而論述地層序列形成的環境,結合其他地質作用,建立區域沉積盆地形成演化模式。(區內發育較好、研究詳細的時代附區域地層格架圖、相模式圖、綜合區域層序地層柱狀圖、盆地演化模式圖,視需要可附有關岩石化學、地球化學圖解等)。

說明岩石地層單位與生物地層、年代地層以及其他地層單位的關系(表9.3),新建地層單位應說明其歷史沿革和建立依據(表9.4)。

對火山岩地層除按地層學進行論述外,還應對其火山岩石學、火山噴發旋迴、火山構造和古火山機構進行敘述(表9.5)。火山岩發育地區可單列一章火山岩,提綱參照侵入岩。

第三章 岩漿岩

概述各類侵入岩填圖單位成分、成因類型及其分布規律。敘述各侵入體的接觸關系、礦物成分(表9.6)、岩石化學成分(表9.7)、微量元素(表9.8)、稀土元素(表9.9)及有關參數(表9.10)等特徵和同位素年齡測定成果(表9.11)。敘述典型岩體的組構特徵和就位機制。論述岩漿侵入活動時空演化規律及其與成礦關系。

具體內容及編排可參考以下內容。

第一節 超基性-基性侵入岩

按時代從老到新,並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順序,分述各時代侵入岩的特徵,出露面積、岩體(群)數量產出部位、產狀、形態、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及不同岩相不同侵入體間的接觸關系;岩石類型、礦物組合及成分、結構構造,原生構造和次生變化;岩石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特徵;蝕變、內外接觸帶特點,岩性岩相劃分等。並以研究較詳細的岩體為例,反映岩漿岩特點。不同侵入體單元的同位素年齡及其特徵。綜合各種資料,結合野外客觀特徵,探討與岩漿岩活動有關的大地構造環境(測區內如僅有極少量「蛇綠岩」產出,可編入此節內;如有蛇綠構造混雜岩可單獨編寫成章,置於第四章,原第四章及其後章節編號順延)。

第二節 中-酸性侵入岩

應包括上述內容。全面反映調查區花崗岩類的野外地質特點和室內分析鑒定綜合特徵,可按概述、各論和綜合特徵對比研究等三部分編寫。

一、概述部分

主要簡述調查區花崗岩類活動規模、產出地質位置、形成時期、產狀以及岩石類型和各自所佔比例。填圖單位劃分。

二、各論部分

一般以填圖單位劃分從早到晚依次敘述。首先簡述每個單位(或獨立單元)出露地理位置、面積、單位劃分、岩體數量等。然後分節或分段詳細敘述每一單位的下列特徵:

1.地質特徵;

2.岩石學特徵;

3.組構、節理、岩脈岩牆及包裹體發育情況和產狀變化規律;

4.蝕變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

5.岩體的侵入深度、剝蝕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學環境、侵位機制等。

三、綜合對比

綜合對比各時代、各岩漿岩序列特徵,對各論部分具共同性的問題統一綜述,不能肯定屬於哪個序列的一些問題,如隱伏岩體的預測等可在此部分敘述。可按下列內容:

1.各時代、各超單元或序列花崗岩類的特徵對比和演化特點;

2.各岩類成因;

3.各岩類的就位機制;

4.隱伏岩體的預測;

5.綜合上述特徵建立區內中-酸性岩類岩漿活動形成演化環境的認識,為區域地質發展史的重塑提供依據。

附:侵入岩分布圖、主要岩體剖面圖、岩體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徵、副礦物等鑒定、對比資料和接觸關系資料等。

第三節 火山岩

火山岩產出層位時代,空間分布特徵(火山岩地質體的產出分布狀態和火山岩相劃分)、岩石地層、岩石單位(填圖單位劃分)、岩石-地層層序特點、接觸關系、火山噴發旋迴和韻律特點;總結區域各時代火山岩岩石學特徵(岩石類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以研究較詳的火山機構為典型,詳細總結區域火山岩漿噴發活動特點,結合其他地質作用,探討火山作用的大地構造環境及有關成礦作用。

第四章 變質岩

包括如下方面:

1.概述區內變質岩發育程度和分布規律(變質侵入體原則可按侵入岩填圖單位敘述)。

2.敘述區內各類變質岩岩石學特徵以及不同岩石類型間的接觸關系和序次關系(表9.6~表9.11),探討變質原岩特徵。

3.敘述變質相、變質相系和變質帶特徵,總結變質作用特點,探討變質時代及變質作用與成礦關系。

4.敘述變質作用與構造變形、火山-沉積建造、深成侵入作用的關系(表9.12)。

具體內容為:在全面論述變質地質體特點的常規內容(岩石學特徵、礦物共生組合、變質相帶、變質相系、變質作用類型劃分及特徵、原岩恢復、變質期次劃分及其時代等)的基礎上,以地質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構造變形事件、變質作用事件、岩漿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觀點,合理劃分構造變形相、構造層次,根據變質變形疊加改造關系並結合區域構造運動特徵,建立構造變形序列。將變質與構造變形相結合,分析各種事件的時、空關系,劃分地質事件的演化階段,歸納總結演化趨勢,探討隨著地質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構造環境的變遷,盡可能使地質報告和地質圖能反映地質事件的動態演化過程。附簡要變質地質圖,突出表示測區變質岩地質特徵;有條件時可附變質變形構造序列表等。

第五章 地質構造及構造發展史

1.概述調查區構造基本特徵及其在區域上所處構造位置;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劃分構造單元,敘述各構造單元間界線特徵及性質,歸納總結各構造單元沉積作用、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構造變形特徵等;

2.描述各單元主要構造形跡(褶皺、斷裂、韌性剪切帶、區域性面理發育及置換特點、節理等)的形態、類型、產狀、規模及展布范圍、性質與組合關系、運動學特徵(構造組合樣式、構造群落特徵)和總體構造特點。論述各種構造之間的序次、級次關系(表9.13,表9.14);

3.對區內發育的推覆構造、滑脫構造、拉伸構造以及疊加褶皺等,應闡明其特徵並進行運動學、動力學的初步分析。

敘述各構造層次、構造變形相的構造變形特徵,不同構造運動體制構造變形變質和構造運動時間,綜合反映各種地質作用過程及成礦作用特點等,建立區域地質構造演化模式,重塑區域地質發展史。造山帶地區,應確定造山帶類型。敘述造山帶不同構造單元特點,逆沖-推覆構造、伸展剝離斷層、平移剪切帶等的產狀、性質和運動學特徵等。敘述造山帶總體構造特徵,結合構造變形、變質作用和岩漿活動等,建立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模式,結合與造山作用有關的盆地沉積作用形成的層序,重塑盆、山轉變演化歷史。對造山帶「混雜岩」,需分別按基質和外來岩片(塊)詳細描述其物質組成、時代依據、岩相特徵、形成的大地構造環境和變形變質歷程分析,並闡述其在造山帶區域地質歷史發展中的形成演化過程。

4.論述構造旋迴與沉積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成礦作用、控礦作用的關系,闡明新構造特徵及其影響。如條件允許,都應詳細收集有關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結合地表地質歸納總結區域深部構造特點,探討深部和淺表構造關系;敘述新構造運動特點,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多發區,應根據實際資料,分析其發生的構造背景,推論今後發展趨勢。

5.按地質發展階段和區域地質事件簡述地質演化的特徵(表9.15)。

附:構造綱要或地質構造圖,構造剖面、斷面圖,地質構造演化模式圖,造山帶演化模式圖等。

第六章 遙感影像特徵及應用

簡述圖區的數據源,針對解決的問題選擇合適的遙感數據圖像及圖像特徵;簡述遙感地質解譯工作方法及程序;簡述圖像處理及遙感影像圖製作過程(包括彩色合成處理、衛星數據糾正和配准、數據融合、圖像鑲嵌、整飾與注記等);簡介解譯方法,解譯程度分區;系統建立岩石地層單元、侵入體、線形構造、環形構造的解譯標志;解譯成果評述與討論。

第七章 經濟地質及災害地質概況

簡述區內礦產情況及主要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城市及重要經濟區對建築材料的「砂、石、土」資源及水文、工程地質條件要有所說明。

簡述區內對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危害的一些環境地質問題,如泥石流、滑坡、活動斷層、地震等,以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簡述區內有開發遠景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開發及保護措施的建議。

第八章 地質空間資料庫

按1:5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與實施細則,結合測區地質實際,全面建立圖區的空間資料庫。簡述建庫流程;說明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數據模型,包括基本要素數據集、綜合要素數據集、對象數據集和獨立要素類;單幅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文件物理儲存路徑結構;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各數據項定義等。

第九章 專項調查與專項研究

根據任務要求,針對測區存在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如超高壓榴輝岩帶組成及形成機制等),或針對重大科學發現與進展(如珍稀生物群、國際地質層型剖面等)進行專項調研,或面向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做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工程地質、農業地質等方面的專項地質調查工作,一般應在區域地質報告中增加此章(或以專報形式)進行敘述。

第十章 結論

簡述本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特別是新進展、新發現、新認識),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測區實際提出今後工作意見,使報告做到重點突出、具有特色。(附最終驗收決議書)。

附:參考文獻;圖版。

表9.1 調查區地質研究史

表9.2 調查區完成工作量

表9.3 沉積岩岩石地層單位特徵

表9.4 地層名稱和術語解釋的變化

表9.5 火山岩岩石地層單位特徵

表9.6 岩漿岩(××岩石(層))岩石礦物成分

表9.7 岩漿岩(××岩石(層))岩石化學成分

說明:依不同岩石類型、不同目的可適當增補項目,如火山岩、變質岩增加CO2等。

表9.8 ××岩岩石微量元素含量

說明:依據研究目的不同可適當增加或減少項目。

表9.9 ××岩岩石稀土元素含量

說明:依研究目的不同可適當增加或減少分析項目。

表9.10 ××岩岩石地球化學有關參數

表9.11 同位素年齡測定成果

表9.12 構造變形序次表

表9.13 主要斷裂特徵簡表

表9.14 主要褶皺特徵簡表

表9.15 區域地質事件表

4. 地質報告怎麼寫

用以前的模板格式寫

5. 區域地質調查實驗教程教學大綱

四年制本科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用

40學時,2學分

一、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區域地質調查是適應區域地質填圖的改革與要求,全面培養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及其相關專業學生擴大地學知識面、提高專業素質、適應社會需求的一門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

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全面了解區域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技術要求,掌握當前區域地質填圖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進展,將大學期間所學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遙感地質學、水文工程學、地球化學、環境學、災害學、計算機技術等基礎理論課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並與野外區域地質填圖和綜合調查實踐等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綜合分析、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也是為高年級學生生產實踐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奠定基礎的必修課。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1.對能力培養的要求

系統掌握區域地質填圖的方法、技術要求,提高學生思維、綜合分析、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基本掌握當前區域地質填圖的目的任務、項目管理及質量管理要求,掌握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尤其是「3S」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中的應用,提高當代大學生使用新技術開展區域地質填圖和綜合調查的能力。

2.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1)三大岩類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技術要求;

2)新方法、新技術(尤其是RS、GPS、GIS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和綜合調查中的應用;

3)區域地質填圖中礦產資源調查的方法與技術;

4)區域地質填圖的程序與主要過程、區域地質填圖設計書、區域地質調查(填圖)報告、區域地質圖說明書編寫的主要內容與基本要求、地質圖編繪的主要方法與技術。

3.選修課程及基本要求

本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學習與方法實踐性,是高年級學生開展生產實踐、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不可缺少的課程,因此確定為必修課。

三、課程內容

1.教學基本內容

第一章 區域地質調查概述,區域地質調查基本概念、區域地質圖的比例尺及其精度;中國區域地質填圖工作的現狀;區域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與技術、工作程序等;本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方法及有關要求。

第二章 沉積岩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沉積岩的產出特點;沉積岩區多重地層單位的建立;現代地層學填圖理論與方法;沉積岩區的基本層序調查方法;沉積岩填圖單位建立實例。

第三章 花崗岩類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花崗岩與廣義花崗岩類的概念;花崗岩類的產出與分布特點;花崗岩類的分類方案與填圖單位的建立;岩石譜系單位的填圖單位建立方法;花崗岩類的接觸關系和地質填圖界線;花崗岩類的地質填圖主要內容和要求;岩漿混合花崗岩類的區域地質填圖;花崗岩類區域地質填圖實例:①復式岩基的解體,②空間共生成因相關岩體的歸並。

第四章 火山岩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火山岩的產出與分布特點;火山岩的雙重填圖單位建立;火山機構調查填圖方法;火山岩相調查與填圖方法;火山岩地質圖的圖面表達主要內容。

第五章 變質岩區區域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變質岩的主要類型與產出特點;當代變質岩區區域地質填圖的理論要點;變質岩的區域地質填圖單位與填圖方法。

第六章 第四紀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第四紀地層的基本概念及產出特點;第四紀地層單位及沉積類型;第四紀沉積物填圖方法。

第七章 蛇綠構造混雜岩帶及韌性剪切帶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蛇綠構造混雜岩帶的主要組成及填圖單位;蛇綠構造混雜岩帶填圖方法;韌性剪切帶的主要類型;韌性剪切帶的地質填圖理論與方法。

第八章 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資源調查方法。區域地質填圖中礦產調查的目的與任務;區域地質填圖中礦產調查的方法與手段;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調查重點;成礦模式與區域地質填圖;控礦因素與成礦規律研究。

第九章 區域地質填圖主要手段。剖面調查方法與技術、路線調查方法與技術、專門性調查方法與技術;區域地質圖編繪方法與技術。

第十章 遙感區域地質填圖方法。遙感區域地質填圖的目的與任務;遙感地質填圖的優點與特點;區域遙感地質填圖的主要方法與輔助填圖方法。

第十一章 數字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數字區域地質填圖系統的功能與特點;數字地質填圖PRB過程與方法。

2.課外作業

1)根據教學進度,對本課程重點內容安排數次課外作業;

2)地形圖國際分幅原理及實踐作業;

3)以田家莊地區為例,安排不同類別區地質填圖項目工作部署。

3.實驗課

1)沉積岩區、花崗岩類區、(陸相)火山岩區、變質岩區、造山帶區地質填圖讀圖實驗;

2)RS解譯系統上機觀摩學習;

3)MapGIS成圖過程、流程上機觀摩學習;

4)不同時代、不同比例尺模式地質圖參觀學習。

4.集中實驗安排

本專業建議不安排集中實驗,但安排系統大型作業一套,由學生系統復習與實踐。

四、使用大綱說明

1.學時分配表

區域地質調查實驗教程

續表

2.教學方法提示

1)課堂教學多以實例或國內外典型圖幅為例講述某一方法的有關要求;

2)「3S」學習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考核方式

1)課堂出勤、問答內容記錄、上機操作熟練程度各佔10%,共30%;

2)作業佔70%。

五、課程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李永軍等編著.2008.國土資源調查方法(第二版).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李永軍等編著.2008.國土資源調查方法實驗指導書.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3)魏家庸等編著.1991.沉積岩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4)高秉璋等編著.1991.花崗岩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5)房立民等編著.1991.變質岩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6)周維屏等編著.1992.1∶50000區域地質調查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7)國土資源部宣傳中心.1998.國土資源知識讀本.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董國臣等著.1998.計算機輔助1∶5萬區調工作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9)李超嶺,於慶文著.2003.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10)中國地質調查局.2003.二十世紀末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方法新進展.北京:地質出版社.

11)李永軍主編.2014.區域地質調查導論.北京:地質出版社.

12)李永軍,楊高學,佟麗莉等編著.2014.區域地質調查實驗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

執筆人:李永軍 梁積偉

6. 地質調查報告怎麼寫

第一章 前言
1、項目來源
2、任務目標
第二章 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概況
2、國內研究現狀
3、項目組研究基礎
方法研究項目應說明項目組已有成果及其先進性;
儀器設備研製項目應說明現有儀器設備的性能、技術指標;
4、實驗區概況
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所選區域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況及特徵,岩礦石物性等。 第三章 研究內容
1、研究內容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方法原理再闡述具體內容。
2、關鍵技術與技術創新
3、主要技術指標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所研究方法與原有方法相比較優越性體現在何處(盡量使用量化指標)及軟體功能;
儀器設備研製和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列明具體的技術指標或技術要求;
4、主要實物工作量
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方法儀器種類、測區面積、比例尺、剖面長度、測點數、採集樣品數、測試樣品數等。
第四章 技術路線
1、研究方案
2、試驗方法
3、工作(工藝)流程圖
第五章 預期成果
1、成果內容
擬提交報告、圖件、數據、實物、軟體的名稱及數量。
2、提交時間
第六章 人員組成
1、項目負責人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已取得主要成果(重點是與所承擔項目相關的成果)
項目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項目中分工
2、協作單位分工及協作關系
第七章 計劃進度
說明項目的起止時間,階段任務(或子課題)的起止時間。
第八章 經費預算
按《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設計預算編制暫行辦法》的要求編寫。
第九章 保證措施
按地調局質量監督部門的要求填寫。

7. 1∶5萬地質調查設計書編寫大綱

(一)教學的性質、目的和任務

本課程設計是在學習完「區域地質調查」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實際的區域地質填圖設計書模擬編寫,把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演練過程,學會區域地質填圖工作的基本方法。建議在課程學完之後立即進行此設計教學內容。

適用學期:「區域地質調查」課是地質學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等地學類專業的大三第二學期專業課,所以本課程設計在該課之後安排。

學時:區域地質調查課後1周時間。

學分:2。

(二)課程設計內容和基本要求

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是完成指定圖幅區的設計書編寫。其主要內容是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全面掌握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基本方法與原理,尤其對三大岩區典型1∶5萬填圖樣板圖的學習和通過對實驗課中的新疆西准噶爾野馬井1∶5萬區域地質填圖項目與天水市幅1∶25萬區域地質填圖項目的立項、設計編寫、野外填圖、最終成果的學習與了解,掌握一般地質填圖流程。

基本要求:掌握三大岩區的主要填圖的全過程和一般地質填圖流程,完成指定圖幅區的單幅區域地質調查設計書的編寫。

(三)課程設計方式與安排

採用課堂模擬實際的方法,完成指定圖幅區的1∶5萬地質填圖設計書。各類附圖可用簡圖表達。以教師給出的樣本為參照,以課程設計報告形式完成指定圖幅區的1∶5萬調查設計書(文字和附圖各一份)。

三大岩區典型1∶5萬地質填圖實踐性極強,考慮到部分內容只能採用模擬的方式進行,在具體安排中,對部分內容可簡化表達,如項目周期、具體的階段時間、人員、費用等。

(四)課程設計報告

1.課程設計報告的主要內容

課程設計報告即提交一份區域地質調查設計書,其格式和主要內容如下:

1 緒言

1.1 簡要說明上級下達的任務書文號及其任務要求,測區名稱與編號,測區范圍及面積,工作的起止時間(此項由教師根據實際或模擬給出有關任務書及任務要求)。

1.2 簡述測區工作任務、 自然地理概況、 測區交通位置。

附:測區交通位置簡圖。

2 地質調查研究歷史及研究程度

2.1 對前人工作的評估。

2.2 各種比例尺填圖的評估。

包括填圖范圍與面積、路線密度、控製程度、填圖單位劃分方案與精度、圖面表達精度、圖面結構合理性、評審驗收情況、各種不同比例尺圖件的統一性與連續性及存在的問題等。

2.3 地層單位和地層序列建立的依據及其合理性。

如:沉積地層,應根據各省(市、自治區)地層清理後的資料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含地層單位名稱、定義、層型剖面、古生物資料及年代依據、與上下地層的接觸關系等)應逐項給予說明,提出處理意見,以便在填圖中加以解決。

2.4 測區的地質構造格架和大地構造屬性的認識依據是否充分,與實際資料是否符合,存在哪些矛盾。

2.5 各項樣品採集與測試項目數量、 精度與質量,能否滿足本次區調工作的要求。

2.6 礦產調查程度和質量是否符合相應的技術要求,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在本次填圖中加以解決。

附:地質研究程度略圖。

附:測區地質調查歷史簡表,包括調查時間、成果名稱、作者單位或作者姓名、出版時間、出版單位。

3 地質概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簡述測區的大地構造位置,測區內的地層、 岩石(含沉積岩、 侵入岩、 火山岩、變質岩及特殊地質體等)、構造等特徵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3.2 簡述測區區域礦產資源概況。

附表1:測區地層序列表。

附表2:礦(化)點情況登記表,包括礦點名稱、礦種、類型、產地、規模、開采情況、工作程度(檢查、評價、普查、勘探)。

4 專題調查與研究

按圖幅帶專題的原則,在全面分析測區存在的基礎地質問題的基礎上,篩選確定出有關專題,對所設專題的科學意義、調研內容、方法和技術路線等進行簡述。修測圖幅必須針對本次填圖工作需要解決的重大地質問題,突出專題填圖研究的內容。

5 技術路線、 填圖方法及精度要求

5.1 明確測區的填圖類型,如實測區、修測區或片區-修測區。

5.2 在明確填圖區填圖類型的基礎上,針對測區存在的問題及本次著重要解決的問題提出本次地質填圖的技術路線及填圖方法,因此設計中應分別按不同類型編寫。

5.3 主要地質填圖工作的精度要求。

5.3.1 填圖的地質觀察路線。

實測區:青藏高原等地中比例尺地質填圖空白區每幅圖路線總長度>2500 km;其他實測區每幅圖路線總長度>3500 km。修測區:每幅圖路線總長度,主幹路線與新測路線長度≥2000 km,輔助路線300~500 km。片區-修測區:每幅路線總長度,主幹路線與新測路線長度600~800 km,輔助路線200~300 km。

5.3.2 實測剖面。

每個地層單位都應有1 ~2 條實測剖面予以控制,實測剖面的比例尺一般為1∶5000 ,必要時需採用1∶2000~1∶500。

5.3.3 本次區調工作各項樣品採集與測試項目數量、 精度要求。

附:1∶250000區域地質圖(草圖)。

6 工作部署(可略或簡單模擬)

6.1 簡述組織機構、 人員組成、 技術裝備,實測區還要詳細說明物資供應、 安全保障、通訊聯絡及緊急救援等措施。

6.2 工作部署安排: 根據踏勘結果、 遙感解譯程度劃分不同的工作區,制訂不同的路線調查方案和工作程序,編制工作進度與工作流程。

6.3 編制工作計劃,設計實物工作量。

6.4 編制總體工作計劃和分年度工作計劃,編制工作部署圖。

附:實物工作量一覽簡表。

7 質量管理與監控(可略或簡單模擬)

按照質量體系要求,簡述對圖幅質量管理及保證原始資料質量的措施。

8 經費預算(可略或簡單模擬)

在確定填圖方法、研究內容及專題研究、研究深度和報告附件的內容之後,按計劃財務部門的要求編制區調項目經費預算,並對各項經費預算依據加以說明。

附表1:實物工作量經費預算表。

附表2:項目總經費預算表及年度經費預算表。

9 預期地質成果及圖面的表達方式

簡要說明通過本次區域地質填圖預期取得和提交的主要地質成果(包括圖幅專題研究成果)及圖面的表達方式;設計書中應列出報告附件的內容,除必要的圖件(地質圖)外,還應編制一些專門圖件和略圖,設計書中應當列出這類圖件的大致清單。為突出測區的綜合研究程度,地質圖面可附測區小比例尺數字地面模型、布格重力、磁化強度、伽馬射線光譜測定等數據影像圖。最終成果按要求除提交印刷地質圖件及報告、說明書及專題報告外,應按中國地質調查局編制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提交ARC/INFO、MapGIS圖層格式數據光碟及圖幅與圖層描述數據、報告文字數據。

2.課程設計報告編寫的基本要求

以教師給出的樣本為參照,以課程設計報告形式完成指定圖幅區的1∶5萬調查設計書(文字和附圖各一份)。

考慮到部分內容只能採用模擬的方式進行,在具體安排中,對部分內容可簡化表達,如項目周期、具體的階段時間、人員、費用等。

課程設計報告部分內容可簡化,但各主要內容的表達不能缺少,以保證學生全面了解與掌握。

(五)與其他課程的聯系

部分內容可要求學生與地史學等學習內容相結合。

(六)教材及參考書

1)李永軍等.2014.區域地質調查導論.北京:地質出版社.

2)高秉章等.1991.花崗岩類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3)魏家庸等.1991.沉積岩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4)房立民等.1991.變質岩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5)周維屏,陳克強,簡人初等.1993.1∶5萬區域地質填圖新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 怎麼寫一篇關於一個地方地質地貌考察的論文,要詳細步驟,不用內容,就是相當於一個提綱

一、實習概況1、實習目的與任務地質地貌實習是專業教學實習環節。此次實習,使地質地貌學的原理,學習並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的方法和技能,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對地質地貌學有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了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對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的解釋,並能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2、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其一):貴州關嶺花江大峽谷
花江大峽谷:關嶺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順市西部,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東北與鎮寧縣接壤,西南以北盤江為界和晴隆、興仁、貞豐三縣相鄰。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西北起崗烏鎮的毛草坪,東南至板貴鄉的三江口。全長79公里,平均寬3.8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共分為5個景區,即夾山景區、鐵索橋景區、下瓜寨景區、盤江橋景區和古生物化石景區。
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主峰舊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區最低點是北盤江和打邦河的交匯合處,海拔僅370米。山高、峽深、水急、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久遠的海百合、龍化石構成「雄奇、宏大、險峻、神秘」的鮮明,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岩溶面積92。岩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2)實習:09級環境與生命科學系地理科學專業一班 姓名:王斌 學號:08120901003
(3)實習:2010年6月5號——2010年6月10號
(4)實習器材;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皮尺等
(5)老師:莫世江教授、丁衛紅老師等
(6)實習分組:09地理(1)班組
(7)實習路線;畢節學院——安順市——黃果樹瀑布——關嶺縣城——關嶺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興義市——萬峰林——石林——織金洞——畢節學院二、實習內容
1、花江大峽谷地質地貌概況
地球的裂縫——花江大峽谷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位於楊子台褶帶中的黔南古斷褶來之西部,出露地層中三疊紀地層分布,岩性以碳酸岩層為主,這是岩溶地貌的基礎。多次造山運動,地殼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積物中碳酸鈣含量高,經水的溶解和風化剝蝕,發育成奇觀,如溶洞、奇石等,奇觀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峽谷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其發展演化的基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了大峽谷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是其獨特的地質遺跡,較的揭示了該區域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該區域地層的形早白堊紀早期,其岩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了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2、喀斯特發育情況
花江大峽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岩溶面積92,號稱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岩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3、該地區喀斯特地貌條件和發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滲入可溶性岩石內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質作用的因素.
(2)地下水的運動: 地下水排水條件好,交替作用強,喀斯特發展速度快;地下水運動緩慢,則情況相反,溶解的碳酸鈣帶走,停滯的地下水很快飽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蝕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凈水溶解能力是低的,當水中合有碳酸時,溶解能力。 自然界碳酸的來源,主要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土壤層中生物化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的化合。此外,氣候和岩石成分、結構、產狀、厚度等,對喀斯特的發育也有的。
4、沉積構造
在大峽谷的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變質,又了顏色、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5、地質構造
在花江大峽谷一帶實地的考察,觀察該區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狀,書本已學的地質學知識,可以形象的如下概括: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6、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在使用前磁偏角的校正。 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於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於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布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系為A等於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原理可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時的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測量 是測定目的物與測者間的位置關系,也測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從子午線順時針方向到該測線的夾角)。 測量時放鬆制動螺絲,使對物覘板指向測物,即使羅盤北端對著目的物,南端靠著,瞄準,使目的物,對物覘板小孔,蓋玻璃上的細絲,對目覘板小孔等連在一直線上,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待磁針靜止時指北針所指度數即為所測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針一時靜止不了,可讀磁針擺動時最小度數的二分處,測量其它要素讀數時亦同樣)。 若用測量的對物覘板對著測者(此時羅盤南端對著目的物)瞄準時,指北針讀數表示測者位於測物的方向,此時指南針所示讀數才是目的物位於測者方向,與前者這是兩次用羅盤瞄準測物時羅盤之南、北兩端正好顛倒,故測物與測者的位置。 時而讀指北針,時而讀指南針,產生混淆,放應以對物覘板指著所求方向恆讀指北針,此時所得讀數即所求測物之方位角。 (三)岩層產狀要素的測量 岩層的空間位置決定於其產狀要素,岩層產狀要素包括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岩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的工作方法,熟練。 1. 岩層走向的測定 岩層走向是岩層與面交線的方向也岩層任一上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 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岩層之走向。 2.岩層傾向的測定 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 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假若在岩層頂面上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岩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岩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岩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3.岩層傾角的測定 岩層傾角是岩層與假想面間的最大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著岩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恆小於真傾角,也說岩層上的真傾斜線與面的夾角為真傾角,上視傾斜線與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之真傾斜方向甚為它恆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於使之在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之真傾斜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直立,並以長邊靠著岩層的真傾斜線,沿著左右移動羅盤,並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最大讀數,即為岩層之真傾角。 岩層產狀的記錄通常採用下面的: 既方位角記錄,測量出某一岩層走向為3100,傾向為2200 ,傾角350,則記錄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測量岩層產狀時需要在岩層露頭測量,在轉石(滾石)上測量,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並要善於判斷。 測量岩的產狀時,岩層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岩層上當作以便測量。
7、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情況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岩分布,又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快,廣西碳酸岩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土壤稀薄、缺水易旱,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花江大峽谷地區也與此類似,治理石漠化當務之急!
(2)成因機理
一、花江大峽谷區域碳酸鹽岩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資料顯示,每1 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餘年,慢者需要8500年,較非岩溶區慢1O~80倍,這是西南岩溶山區土層淺薄、易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於水土資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區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下,使大片岩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 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岩和上層土壤之間,著軟硬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西南岩溶山區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在春季(約佔4O )和夏季(佔55%)。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農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幼苗階段,疏鬆的坡土得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展。
五、人口增長過快,農業人口多,土地負荷大。西南岩溶山區是民族聚集區,農業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岩溶山區陷人人口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展一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中。
六、對土地掠奪式經營,耕種落後。亂砍濫伐、濫墾濫耕、鏟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山區經常,對土地掠奪式經營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水分環比泥沙環比山地石率環比西南岩溶山區三分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3)的治理方案
砌坎培土的,土層厚度;林農混種的,以耕代撫;興修蓄水池,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封山禁牧的,禁止人畜踐踏,林草植被;五是有條件的地方,土壤改良、施肥,林竹生長。四、多聯動。石漠化綜合治理是系統工程,關繫到貧困山區生態環境的、的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僅靠林業一家的努力難以。,把林業、國土、財政、農業、糧食、水利、畜牧等的力量整合,多聯動治理。林下種草。當地發展以花椒為種植的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地區林下種情況下,種草養畜,了農戶收入,調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性。配套改土工程。該區域的石漠化治理區域主要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區,要投入。農村能源建設。岩溶區生產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長期隨意樵採是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治理的難點。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在實習老師的下,了教學實習的安排,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日後從事工作了難得的鍛煉機會。
此次教學實習,了的理論知識,而且的鍛煉了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學到了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靈活課堂知識操作,鍛煉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鍛煉的的機會。
著此次教學實習,了的理論知識,而且的鍛煉了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不但欣賞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馬地質地貌的類型和地質,而且學習並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調查方法,了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心裡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受益匪淺。
但在調查過程中也xx旅遊開發不,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赤松、櫟類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如何xx天然的資源優勢,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花江大峽谷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相信開發者會花江大峽谷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自然保護區煥發出新的樂章,經濟、社會、生態三發展,造福人類。

9.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說明書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說明書是填圖成果系統全面的總結,是國土資源綜合評價、合理開發利用和科學管理和治理和重要依據。為使區域地質調查所取得的豐富資料和所達到的水平與研究程度得到全面反映,必須認真編寫。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要求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應以現代先進地質理論為指導,以圖幅豐富翔實的實際資料為基礎,實事求是地總結客觀地質規律。報告編寫必須在各種資料高度綜合整理的基礎上進行,要求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既不煩瑣,又要避免簡單化,既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圖幅地質研究水平,又要敢於從地球科學國際先進領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層次規律問題。因此,它既是實際工作成果的總結,同時又是基礎地質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性和很強的實用性。報告編寫要有綜合性、邏輯性和藝術性,應做到內容真實、文字通順、主題突出、層次清晰、圖文並茂、插圖美觀、圖例齊全、各章節觀點統一。

1∶5萬圖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按單幅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各圖幅的具體任務要求和實際地質素材進行編寫,鼓勵在地質報告中應用新理論、新觀點總結各類地質資料。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地質部分)見附錄。

2.地質圖說明書要求

說明書的編寫一般應在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成稿的基礎上將其精簡而成,在某種意義上講,說明書是調查報告的一份詳細摘要。說明書要簡明扼要地介紹該圖幅主要地質構造特徵,編寫內容應著力於對圖面表示內容的說明和解釋,以便於應用資料者閱讀圖件時對其圖面表示內容的確切含義有所了解,並通過閱讀地質圖和相關說明書,能很快熟悉掌握區域地質情況。從這種意義上講,一幅地質圖的說明書就應該是一份讀圖指導。因此,要求說明書編寫的內容必須言簡意賅,突出重點,表述通俗易懂,文字通順,文圖表並用。編寫內容應包括圖幅交通地理位置、簡要自然經濟地理狀況、區域地質填圖主要進展、地層岩石、構造以及要求進行調查的專項內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