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關於貸款的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關於貸款的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3 00:05:45

1. 我的畢業論文的題目是「淺析銀行貸款業務的核算」我該怎麼寫選題的意義。急,,謝謝大家

不用謝大家

只要謝我就行

2. 關於小額信貸的論文題目怎麼擬訂較好

題目好定,提綱也能搬忙寫

3. 我想寫一個關於小額信貸方面的金融專業論文,定一個什麼樣的題目比叫好呢

現在中國郵政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你可以考慮寫寫發展小額信貸的成功的案例、積累的經驗和注意事項。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4. 請學金融的幫忙想個論文題目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現狀及其對策探析

[摘要] 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面臨的經營風險日益復雜,這些風險不僅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經營業績,而且決定著商業銀行的生死存亡。在人們可以看到的或者已經基本表現出來的銀行風險背後,必定還有一些比較隱蔽的潛在風險存在,而且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入WTO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銀行業又將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的風險。如何把握這些潛在的、新的風險,提出合理的對策,對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和國民經濟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金融風險 競爭 商業銀行 防範對策

一、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現狀

1.銀行業呆壞賬水平居高難下
2002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率不斷下降,盡管如此,過多地強調這些指標只會促使金融機構通過擴大信貸投放稀釋不良貸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貸款,事實上不良貸款蘊含的金融風險依然存在,不良貸款比率仍大大高於10%的國際警戒線,僅僅是達到了我國15%的監管標准。
2.信貸投放過快潛伏新的金融風險
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也持續高漲,而資本、經常賬戶的雙順差,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進行對沖。2003年年初,央行宣布2003年金融機構貸款增加的總額應當控制在1.8萬億元以內。到了6月份就已經突破了這個目標。7月份央行公開表示務必要將信貸總額控制在2.8萬億元以內。可到了10月份貸款總額就已經突破了2.8萬億元。而且貸款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投資大部分流向許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中長期貸款比重增加。由於長期債券市場的缺乏,潛在的金融風險又集中於銀行系統。而銀行系統通過發放大量新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率的盲目擴張行為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在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社會信用環境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商業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欠缺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過快的信貸投放可能潛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
3.信用體制不健全,金融體系透明度不高
盡管2002年我國頒布了銀行業新的信息披露准則,2004年所有銀行都須報送按五級標准劃分的貸款,信息披露水平和行業透明度有了相應的提高,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有性、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決策者權責不對稱等特性,決定我國銀行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由於信息的不可得、搜尋成本過高、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場上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改觀,尤其是涉及公司內部經營、個人收入狀況等方面的信息。這種狀況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住房信貸和汽車信貸在前幾年被認為是風險相對較小、收益較高的優質項目,但近期頻頻發生的違約現象正在改變這種觀念。
4.金融體系與地方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系
由於歷史原因,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金融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銀行業尤其是地方性銀行與當地政府之間仍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銀行經理、地方政府和商業機構的利益是緊密聯系的,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通過職權便利對信貸過程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種特殊的關系扭曲了中央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例如,在2004年上半年的緊縮政策中,江蘇「鐵本」事件是這種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損失的銀行資金、民營資本自然無法挽回。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也是潛在的金融風險來源。因此,改進國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這要求管理文化從過去的一致管理轉移到個人責任管理,即對權力和責任的清晰界定和分割。

二、金融風險在我國進一步演變的趨勢

1.融資結構扭曲,在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呆賬壞賬風險將長期存在並進一步升高
近幾年,金融機構(國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普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具體體現為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掩蓋了潛在的資產質量問題。尤其是那些呆壞賬比例已經偏高、融資能力及抵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容易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困境。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破產法的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負債的很大一部分終將轉化為賬面不良貸款,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長時間存在且不斷出現高峰。因此,單方面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加強銀行監管並不能必然消除不良貸款。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措施,使商業銀行在保持經營穩定的前提下,化解不良貸款的風險。
盡管監管當局採取了各種措施處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然一直在高位徘徊。在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貸款之後,2000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平均下降了10%左右。此後,雖然監管當局不斷強化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仍然在高位徘徊且時有反彈。2004年,央行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一批擬上市的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集中處置,不良貸款再次出現明顯的雙降。
2.房地產信貸潛在風險高
由於房地產信貸(開發、按揭等)業務中,銀行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近幾年房地產業的銀行信貸償還尚未出現明顯的拖欠情況,呆賬壞賬率也不高。但是,個人住房的信貸風險是有一段隱藏期的,真正暴露出來可能要幾年的時間。再加上目前的個人信貸保障系統尚未健全,大批買家申請樓宇按揭時所能提交的還款能力和信用情況信息十分欠缺,令銀行存在很大的壞賬風險。另外,一旦出現斷供、收入情況變化或者房產價格下跌,銀行便難免出現壞賬。
3.特殊國情背景下的金融風險仍將長期存在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佔領了絕大部分業務,包括車貸、房貸等優質項目,普遍持有較強的流動性,是同業拆借市場上最主要的資金供給方,也是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而其他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則往往是資金的借入方,流動性不足,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這樣一種嚴重不平衡的結構必然不利於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增長的需要。隨之發展起來的地下金融活動,兼具創造性和毀滅性,其規模已達地上金融活動規模的三分之一,監管當局很難對這一具有高利貸性質、與黑社會相聯系的領域進行打擊和取締。地下金融活動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的不僅是金融沖擊,更多的是社會沖擊。

三、商業銀行金融風險防範的對策研究

1.市場風險防範對策
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日趨復雜,建立一套完善的經營風險評估、預警、監測、轉移和防範機制,對市場風險實施准確的量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經營風險的關鍵和未來趨勢。筆者認為市場風險防範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意識,把風險指標成為制定經營策略時重要的參數。2.以實現有效管理經營風險為目標,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策略,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穩定收入來源。3.商業銀行必須實施科技興行經營策略。為此,我國商業銀行必須設立明確的科技進步目標和主攻方向,運用先進信息科技技術,為在經營管理中快速高效地收集和處理信息、進行優化決策和管理經營風險奠定物質基礎。
2.操作風險防範對策
首先,清晰界定操作權,職員操作權邊界不清,是釀成銀行操作風險的根本原因。職員操作權邊界不清,這意味著,操作過程中銀行職員責權利無法充分匹配。在這個背景下,銀行職員行使操作權,出於「經濟人」的自利目的,在利益一定的情況下,會極力怠工,不使用或少使用操作權,或者「反生產性」使用操作權,極力推卸責任;而在責任一定的情況下,會極力越出操作規程的規定,濫用操作權,極力追求私利。前者是「怠用」操作權,後者是濫用操作權。因此,清晰明了地界定了員工、部分的操作權,就能夠做到權清而責明,為全面提高員工執行力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堅持不懈地進行員工技能和企業文化培訓在清晰了每個崗位的操作權後,員工並不一定就能夠避免操作風險,因為操作風險的形成並不一定全部是由員工怠工或濫用權力造成的,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是由於員工專業化程度和執行力的欠缺造成的。
3.信用風險防範對策
(1)加強公司治理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內控機制,實現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制度制衡機制;完善風險資本配置制度,提高內部信用管理方式,實現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資本制衡機制。
(2)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補償機制。對於那些無法通過分散或轉嫁等方法進行管理,而且又無法規避、不得不承擔的風險,商業銀行可以採取在交易價格上加入風險因素,即風險回報的方式,獲得承擔風險的價格補償。承擔風險獲得風險補償的策略和風險轉嫁策略一樣是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有效方法。由於客戶的信用風險不同,其信用定價也應不同。商業銀行通過把風險資本成本、目標盈利率和不同等級的信用風險結合起來對信用風險定價,可使商業銀行的經營和客戶信用風險的結合程度更高。
4.道德風險防範對策
(1)切實有效地建立內部控制機制。銀行的道德風險主要來自於內部。防範銀行經營風險,內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抓好內部控制,就抓住了防範銀行道德風險的關鍵環節。在商業銀行目前的經營管理體制下,強有力的規章制度和規范的業務操作是控制內部道德風險的最有效手段。
(2)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應該說國內商業銀行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作為上市公司的上市商業銀行,其股東的職能作用得到了相對強化,但現實情況是要實現決策層以其自身權益對銀行的經營效果負責,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股東大會及商業銀行內部監督系統還無法實現對決策層和高級管理層的有效制約。
(3)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外部監督,可有效地降低商業銀行內部道德風險。在這方面應發揮銀監會及銀行同業公會的作用,如建立金融從業人員信息庫,對不適合擔任商業銀行高級管理職務的人員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業銀行獲取人力資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業銀行提高對違規經營責任人員處罰的透明度等等。促使商業銀行在進行高級管理人員任用時不僅僅限於銀行監管部門的資格審查,而且從自身的風險控制角度自覺加強人事任用的審慎性,降低商業銀行內部道德風險。
(4)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商業銀行因用人失察而導致內控失效,形成巨額風險甚至損失的情況屢見不鮮,這足以說明現行的人事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因此有必要完善現行的人事管理體制。
(5)下達合理的考核指標。考核指標的制訂要全面考慮是否符合實際,是否有利於銀行的長遠經營目標,不能誤導各級經營管理人員。商業銀行作為企業,經營業績和經營規模當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為決策層絕不應過於強調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讓利潤或經營規模掩蓋一切,否則可能對管理層和經營層傳達錯誤信息,以增加風險為代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內控環境,直接引起內部道德風險的增加。
(6)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並嚴格執行。目前特別要盡快建立並嚴格執行對違規經營及形成不良資產的責任人員的責任追究制度,在追究直接責任人員責任的同時也要追究單位領導人的責任,以提高領導層的責任心,徹底改變國內各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落後現狀。
(7)加強內部稽核。要將對內控制度進行再監督的內部稽核制度作為商業銀行內控體系的核心,提高內部稽核的獨立性和稽核覆蓋面,充分發揮其確保各項內控措施得到全面落實的關鍵性作用。要在稽核部門與業務管理部門之間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流動渠道,並嚴格稽核整改要求,以提高稽核工作的效果。通過以上方式充分發揮內部稽核在控制內部道德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
5.法律風險防範對策
(1)充分利用現行法律對有關限制相對寬松的契機,有效規避法律風險,加大創新力度,搶占業務發展先機,謀求效益最大化
(2)高度關注法律環境改變後風險點的新變化,面向現實,因時而變,有效構築法律風險的防範和化解機制。
(3)增強全員法制觀念,重新定位法務部門職能,加強專業隊伍建設,為防範和化解法律風險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仁真主編:《歐盟銀行法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2]陳小敏王曉秋彭海燕著:《美國銀行法》.法律出版社
[3]岳彩申著:《跨國銀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4]吳志攀著:《金融法的「四色定理」》.法律出版社
[5]王征宇等編著:《美國的個人徵信局及其服務》.中國方正出版社
[6]丁巧仁褚紅軍主編:《金融糾紛案件審理實務》.人民法院出版社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5. 關於要不要貸款來買房的論文題目該怎麼寫

這個我寫過,框架倒是還有,要的話給你找找看。論文的寫作框架、流程與寫作技巧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

6. 次貸危機畢業論文題目

2007年8月以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全面爆發,美、歐金融市場受到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不可避免地滲透到實體經濟當中,且不斷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擴散。由於我國金融市場尚未完全放開,國內金融機構對海外金融市場的投資參與程度不高,因此,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直接影響十分有限。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次貸危機引發的美歐經濟放緩甚至衰退,我國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特別是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貨物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將首當其沖的受到負面影響。因此,次貸危機通過貿易渠道對我國經濟的間接影響不容忽視。但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國別結構:出口市場多元化 對美依賴減弱

改革開放以來,美國一直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出口市場。2001-2007年我國對美出口額年均增長27.5%,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保持在21%左右,但近兩年我國對美出口增速、比重均有所下降。2007年,我國對美出口2327.0億美元,同比增長14.4%,增速比2006年下降了10.5個百分點,占我國出口總額的19.1%,比重也下降了1.9個百分點。從月度走勢看,2007年下半年對美出口同比增長11.5%,明顯低於上半年17.9%的增速;2008年一季度,我國對美出口進一步放緩,僅增長5.4%。這說明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乃至其進口需求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

歐盟是我國另一大貿易夥伴。2001-2007年我國對歐盟出口額年均增長34.8%,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穩步提升。2007年,我國對歐盟出口2451.9億美元,同比增長29.2%,占我國出口總額的20.1%,增幅、比重均比2006年有所提高,並一舉超越美國成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2008年一季度,我國對歐盟出口穩定增長,增速達24.2%,高於我國出口21.4%的平均增速。由此可見,次貸危機尚未對歐盟進口我國商品的需求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此外,入世以來我國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不斷加強,這也是我國對美出口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新興市場主要包括部分亞洲、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的中等發達國家。2001年以來,出口比重提高最快的是印度和俄羅斯,出口年均增長分別達52.7%和48.0%,比重均提高了1.3個百分點,至2007年分別占我國出口的2.0%和2.3%,成為我國的第10和第9大出口國。

由於近年來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初顯成效,外貿出口對美的依賴正逐步減弱。因此,盡管2008年一季度我國對美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但對東盟、韓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出口均快速增長30%以上,這使我國一季度出口總額在南方冰雪災害等特殊因素的影響下,仍保持了21.4%的較快增速。

商品結構:少數商品面臨沖擊

我國對美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機械電氣類製品、傢具玩具等雜項製品、紡織類製品、賤金屬及其製品、鞋帽傘類製品、塑料橡膠類製品、車船飛機等運輸工具等7大類產品。2007年,上述7類產品共占對美出口總額的86.2%,僅機械電氣類製品一類就佔45.8%。從受次貸危機影響的程度來看,我國對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可分為以下3種情況:

一是紡織品、傢具玩具為代表的日常生活用品。此類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彈性小,在社會消費能力普遍下降的情況下,美國消費者首先削減的將是高檔消費品和奢侈品,而對普通日用消費品削減有限。同時,由於我國產品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部分消費者將可能放棄價格較高的名牌、高端產品而選擇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2007年下半年,我國傢具玩具等雜項製品對美出口快速增長25.5%,增速比上半年還提高了11個百分點,並未受次貸危機影響。但紡織品對美出口僅增長4.7%,是近幾年同期的最低點。盡管其中有出口退稅調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加速、紡織行業原材料成本上升等重要因素,但不能排除次貸危機的間接影響,下一步值得重點關注。

二是機電產品為代表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此類產品以加工貿易為主,其中出口比重較大的家用電器、手機等消費類產品仍將在美市場佔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自動處理裝置、工業設備及零部件等部分中高端資本類產品對美出口可能會受到抑制。2007年下半年,機電產品中對美出口增速比上半年下降較大的主要是自動處理設備及存儲部件、集裝箱及裝卸橋、飛機零件、彩色監示器等以外資企業生產和加工貿易出口為主的中高端產品,以及自行車、部分汽車零件等少數一般貿易出口為主的產品;而手機、DVD、微波爐、音箱等傳統大宗商品出口並未受到明顯影響。

三是鋼鐵類產品為代表的基礎工業產品。由於受次貸危機沖擊最大的是房地產市場,因此與建築行業相關的鋼鐵、金屬製品對美出口所受影響最大。但由於這類產品多數屬於我國著力控制的「兩高一資」產品,已普遍加征了出口關稅,因此其出口下降與宏觀調控的方向一致,不會對國內產業造成嚴重影響。2007年下半年,賤金屬及其製品對美出口同比下降4.3%,增速比上半年下降了30.3個百分點,其中鋼材由上半年的快速增長33.6%迅速扭轉為下半年的下降20%,是對美出口下滑最大的商品之一,年中我國關稅及出口退稅調整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房地產市場蕭條等因素共同導致了這一變化。

從以上對出口商品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對美出口的大多數大宗商品並不會因美國經濟放緩而受到嚴重影響。這一規律還可從與日本的比較分析得到驗證。與我國類似,美國同樣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但其出口商品主要是汽車、汽車零件、機械設備及零部件等中高端消費品和投資品,因此,盡管日本並沒有類似我國的本國貨幣加速升值、出口調控政策等逆向因素,但美需求下降已對其出口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2007年1-9月,日本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6%,與同期我國對美出口增長15.8%相差明顯; 12月日本對美出口跌幅已擴大至4.5%。

投機熱錢:影響進出口貿易的潛在因素

近幾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眾多海外投機熱錢湧入我國,以期在匯市、房市、股市中獲取巨額利潤。其中,進出口貿易渠道成為熱錢進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多個研究機構的分析報告指出,我國巨額貿易順差中有相當比重屬於「高報出口、低報進口」湧入的熱錢成分。但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國外熱錢的流向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由於美國經濟放緩,人民幣兌美元加速升值,中美利差倒掛加劇,熱錢湧入投機的動力仍在,2007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達1.53萬億美元,比上年末大幅增加4619億美元。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國內流動性的緊縮,金融市場壓力較大,需要回收流動性,金融機構注資需求明顯上升,這使得美國在國際上的部分熱錢開始迴流。與熱錢湧入相似,我國境內美元熱錢的流出同樣會反映在經常項目賬戶上,如採用「低報出口、高報進口」的方式轉走熱錢,將對我國進、出口和貿易順差的走勢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並可能進一步對我國經濟造成沖擊。因此,在貿易渠道有效加強對投機熱錢流向的監管,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危機之外:影響出口的不確定性較多

次貸危機碰倒了多米諾骨牌,對全球經濟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國際經貿環境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與次貸危機交織在一起,加大了我國出口走勢的不確定性。

一是貿易摩擦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近年來,隨著我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和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我國與美歐等國的貿易摩擦不斷發生,連續多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2007年,全球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調查近80起,特別是反補貼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國啟動案件數量居首,僅反傾銷案件就達13起,占對我國反傾銷立案數的21%。次貸危機的爆發使美歐經濟下滑的風險明顯增大,這可能促使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升溫,使我國出口商品受到進一步不公平的打壓。

二是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漲。受全球范圍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強勁、部分資源產品供給公司壟斷以及航運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能源資源產品以及糧食、大豆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仍將高位運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明顯增加,而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將向下游傳遞,這對紡織品等附加值較低、勞動密集型產品影響較大。此外,國際市場價格將通過貿易、金融等多種渠道影響國內市場行情。由於國內居民消費需求較快增長,同時流動性過剩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將使我國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大增,一些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將進一步削弱。

三是美元持續疲軟和人民幣升值擠壓出口利潤空間。2007年11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明顯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個月累計升值了5.4%,這比2007年前10個月升值幅度還高0.9個百分點。2008年,受美國經濟下行風險增大的影響,美元貶值的趨勢恐難扭轉,我國企業對美出口的利潤將進一步減少。同時,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資金市場調整及可能的貨幣政策的放鬆都會增加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並可能引發對華投資的新一輪高潮,將對人民幣升值形成更大壓力。但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也將使企業進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同時,2007年人民幣兌歐元在波動中累計貶值了3.6%,因此我國企業對歐出口利潤有所增加,加上一年來對歐出口比重明顯上升,與對美出口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因素將對美元貶值的負面影響有所緩解。

歷史比較:國內外經貿形勢變化較大

從近年來的歷史數據看,1996、1998、2001三個年度,我國出口增速分別僅為1.5%、0.5%和6.8%,增速均比上一年度大幅下降了20個百分點以上,對國民經濟運行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3個年度出口大幅滑落的主要原因都可歸為國內、國際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國內方面,主要包括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部分外貿政策調整等因素,如1998年前後國內出現通貨緊縮,以及一些進出口政策調整等;國際方面,這3個年度世界金融體系和經濟增長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如1996年的日元危機及歐盟經濟滑坡,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並引發日、韓、東南亞等國經濟增長大幅放緩,2001年美國因「9·11」、IT業泡沫破裂等原因經濟低迷且美元開始貶值等。由此可見,我國出口與美歐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但是,與上述3個年度相比,2008年我國外貿出口所面臨的形勢不盡相同:

一是國內形勢方面。一方面,1996-2001年我國經濟和外貿總體處於下行調整期,1998年前後還一度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與之明顯不同的是,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10%以上的快速發展,且增幅穩中有升,2007年GDP增長11.4%,這說明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高位運行期。盡管目前存在物價水平高漲、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突出矛盾,但近年來大量投資創造的產能尚未充分釋放,主要工業品供過於求的態勢並未根本改變,消費增長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2008年國民經濟仍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增幅將有所回落。另一方面,2006年下半年以來,針對貿易順差持續快速擴大、「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激增、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等情況,我國陸續對進出口關稅、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等多項貿易政策進行調整,並在2007年下半年取得了初步成效。盡管幾項政策調整力度較大,但主要是針對「兩高一資」產品和部分低附加值產品,屬於對產業的結構性調整,特別是這些政策調整並未涉及占出口比重近60%的機電產品,這與1996年、1998年先後進行的加工貿易和出口退稅率的全面性調整有明顯區別。2008年一季度我國出口增速放緩,主要原因之一便在於鋼坯、鋼材等部分大宗「兩高一資」和玉米、小麥等糧食產品出口大幅放緩,而這符合國家宏觀調控方向,有利於緩解國際市場價格高漲、國內資源供應偏緊、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的局面,也為國內產業加速結構調整、企業抓緊技術升級提供了較好的契機。

二是國際形勢方面。目前各界普遍認為,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經濟放緩將成為2008年我國外貿走勢的最重要不確定因素,這種外部環境與2001年有相似之處。2001年,由於美國經濟大幅滑落,消費需求明顯下降,影響我國對美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了20個百分點,出口減少了約100億美元。但經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上述兩個時期還是有明顯的區別:首先,國際經貿的影響面不同。2001年,我國出口增速大幅滑落了21.1個百分點,其中對美出口放緩僅影響了4.2個百分點,更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對日本、東盟、韓國、台灣省以及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普遍放緩。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根源在於此前幾年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產業泡沫的破裂及相關產品市場的全面蕭條,受此影響,當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了約27個百分點,僅此一項就影響我國出口總額增速下降了11.4個百分點。反觀當前國際經貿形勢,世界經濟正處於二戰後第二輪黃金擴張周期,經濟較快增長的勢頭短期內不會逆轉。次貸危機勢必引發一段時期內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並將對金融市場發達的歐、日等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但對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影響有限。其次,我國在國際經貿發展中的地位和抗風險能力已大幅提升。自2001年11月入世以來,我國已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參與到國際經貿合作與競爭中。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我國GDP總量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從2001年的全球第6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4位和第3位,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在國際貿易領域,我國充分行使WTO成員的權利,積極參與多哈回合談判和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合理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保護國內產業合法利益。同時,穩步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自2002年實施《曼谷協定》以來,我國已先後簽訂並實施了6項區域貿易優惠安排,涵蓋了東盟、韓國、印度等重要的貿易夥伴,進出口市場不斷拓寬,多元化戰略初顯成效。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中國視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把與中國的經貿合作視為發展本國經濟的契機。次貸危機的爆發、美國經濟的放緩無形中為我國進一步發展多邊、雙邊經貿合作,鞏固和提高國際經濟、政治地位提供了機遇。

結論:影響有限 挑戰與機遇並存

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乃至經濟發展而言,既有不利因素的挑戰,也是改革發展的機遇。

第一,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動盪勢必對我國經濟特別是出口產生一定影響,但與入世之前相比,當前國內外經貿形勢有明顯的區別,我國在進出口貿易方式、市場分布、商品結構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應對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的能力已明顯加強。因此,2008年出口不會像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等歷史時期那樣產生大幅滑坡,出口及國內經濟實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增長預期是比較有把握的。

第二,外部需求下降和出口增長的適度減緩符合我國宏觀調控的方向,有利於確保國內市場供應、穩定國內物價水平、緩解通脹壓力和推進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同時,次貸危機也使我國們對國內外經貿環境有了更加客觀、全面和深刻的認識,為我國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金融體系監管等諸多改革方面提供了契機,並有利於我國進一步加強海外市場開拓,提高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

第三,年初我國出口的放緩,有去年同期基數高、春節假期等特殊原因,並不能代表全年出口走勢。我國們預計,2008年全國出口仍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但在國內政策調控及國際經貿環境的共同影響下,出口增速將比2007年有一定回落,全年出口可望保持18%-20%左右的增長,比2007年出口實際增長率降低6-8個百分點。同時,進口增速穩中有升,並將保持增長快於出口的勢頭,貿易順差規模與去年基本持平,或有一定降低。此外,國內通脹壓力、國際市場價格高位運行、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貿易環境有所惡化、投機熱錢流向可能逆轉等問題值得高度重視,應在外貿進出口等多個渠道加強研究分析、及時應對。

7. 關於銀行信貸的論文

我個人比較推薦你到銀行網站去看一下有前信貸的業務介紹,以你自己是銀行客戶的角度出發,如果你要貸款,你怎麼對待銀行的信貸政策。

8. 跪求一篇8000的論文。題目《銀行小額貸款》。急求初稿,幫幫忙。

商業銀行小額信貸風險管理

【摘要】:小額信貸產品最早被應用於20世紀70年代的孟加拉鄉村銀行,起初只是政府的一種扶貧方式,即向貧困者提供融資的一種方式。後期則通過高利率、短期限、要求第三方信用擔保的方式,發放給具備一定還款能力的經營戶,來追求較高的資金回報率,實現了銀行財務可持續和服務特定目標群的雙重目的,這為小額信貸產品在金融領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例證。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在內均效仿孟加拉銀行的做法,並將小額信貸產品運用於扶植本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近些年,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越來越凸顯出它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年產值總量已佔國家GDP的60%,為城市創造了75%的就業率,上繳稅收占國家總稅收的50%。這使得我國地方性商業銀行也紛紛開始對中小企業進行小額授信。在地方性銀行開展此業務的同時,小額信貸產品的風險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銀行的經營管理中,授信業務的風險管理是最核心的內容,也是銀行業一直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本文選擇我國地方性商業銀行小額信貸業務,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這種與中小企業密切相關的產品的授信風險。定性分析從小額信貸經濟學理論和風險控制理論及方法出發,解讀我國中小企業的風險特徵,並闡述銀行預防此類風險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定量分析則從風險限額管理的角度出發,收集西部地方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小額貸款授信的歷史數據作為樣本,運用經濟計量方法,根據中小企業授信風險的特點,利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對影響中小企業授信風險限額的企業財務及經營管理相關經濟變數進行實證分析和檢驗。 通過以上定性和定量雙管齊下的研究方式,探索我國現代地方性商業銀行的小額信貸風險控制方法,並提出適合我國西部地方性商業銀行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辦法。
【關鍵詞】:小額信貸 風險管理 中小企業 風險限額 地方性商業銀行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F832.4
【目錄】: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9

第一章 導論9-17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9-10

1.2 小額信貸及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綜述10-14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創新14-17

第二章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思想與技術17-21

2.1 國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控制思想和技術17-18

2.2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技術及模型概述18-21

第三章 商業銀行小額信貸風險管理21-32

3.1 商業銀行小額信貸發展概述21-23

3.2 商業銀行小額信貸風險特徵23-26

3.3 商業銀行小額信貸風險分析26-28

3.4 商業銀行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方法28-32

第四章 西部銀行業小額信貸風險限額的經濟計量模型32-37

4.1 風險限額概述32-33

4.2 小額信貸風險限額的經濟計量模型33-37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37-41

5.1 主要研究工作總結37

5.2 對西部銀行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意見和建議37-40

5.3 研究展望40-41

參考文獻41-44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44-45

致謝45

9. 求關於小額貸款與信貸的論文題目

《農村小額信貸扶貧現狀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農村小額信貸扶貧現狀與農村經濟專的發屬展,以及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研究小額信貸的扶貧效率。
論文結構
1、小額信貸的由來;
2、小額信貸的世界發展趨勢;
①格萊珉模式:窮人的銀行 最成功的農村金融模式之一——格萊珉銀行
3、小額信貸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①農村近幾年經濟發展狀況
②農村經濟結構分析;
③農村人口總體素質
4、 小額信貸在農村的扶貧現狀
5、小額信貸對扶貧的重要意義;
①小額貸款政策實施至今,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為農村經濟增長做了多大的貢獻
6、小額信貸扶貧存在的問題、以及對農村的影響

10. 有關貸款的論文

從更為宏大的視角看,僅從銀行風險這一維度,還不足以充分闡釋國家助學貸款目前的困境所在。國有商業銀行因巨額不良資產所引發的風險持續累積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人民銀行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0年國家通過成立信達、華融、東方、長城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了總計1.3萬億元的不良貸款,但國有商業銀行2001年年末不良資產比重仍達25.3%」[1]。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並未顯著下降,大量信貸資金流向了效益不佳的國企及明顯不具備償還能力的高校。如果僅從市場化取向的風險控制角度看,銀行作為理性的市場主體,是不可能導致目前狀況的發生的。相比較而言,總計僅153.7億元的國家助學貸款余額可能引發的呆壞賬風險,實在是極其有限。以風險分擔作為推動助學貸款政策落實的主要政策進路,與金融深化進程中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偏好不能有效競合,有必要轉換視角,通過制度創新來推動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落實。

一、金融深化進程中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偏好
金融深化概念是由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制度進行系統研究後提出的。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金融機構高度國有化、金融市場滯後、政府過度干預、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金融抑制現象,為有效消除金融抑制現象,政府應放棄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使市場機制特別是利率機制自由運行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國內有學者認為:「金融深化通常是指經濟的貨幣化過程,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其實質就是在資金運動的領域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金融深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一國的金融體制與該國的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約的關系。」[2]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艱巨任務,金融在經濟中處於核心地位,對維持經濟高速、穩定和持續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中國由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間很短,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與之相對應,金融發展處於典型的審慎性金融深化進程中。金融深化的推進採取立足於國情的漸進方式,不同於東南亞及拉美國家過於激進、超前的金融深化戰略,其中央政府和監管機構極為重視加強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監管。為此,在金融體系中處於事實壟斷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一方面市場化取向日漸增強,另一方面又受制於利率管制及行政干預,不能形成真正的利率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普遍存在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金融支持現象,進而成為促成國有商業銀行政策偏好的根本原因。
1.受到雙重目標約束,存在兩種政策取向
盡管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頒布實施在法律上明確了國有商業銀行的企業法人地位,確定了商業化的經營原則,但是由於審慎性金融深化進程的推進,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事實上是企業化改革與政府控制並存,銀行在利潤最大化與金融支持雙重委託目標下運行,一方面存在市場化的風險約束取向,另一方面又存在以犧牲效率為代價、將金融資源配置到效益低下的國企(高校類似,下同)的金融支持傾向。
2.在兩種政策取向間謀求平衡,但以金融支持政策的運用為甚
金融深化的推進使得傳統財政性籌資渠道日漸萎縮,迫使國企及高校轉向金融渠道融資。盡管不少國企經營難效益低、高校償債能力弱,但是出於拉動投資、保障就業及維護穩定等政府意圖,國有商業銀行往往以犧牲效率為代價,將大量信貸資金配置給效益低下的國企及不具備償債能力的高校,政策運用明顯偏向於金融支持政策。市場化取向的風險約束機制雖然得以建立並逐步完善,但只是處於漸進增強的過程,不居於主導地位。
3.對金融支持政策的偏重導致利益相關體結盟傾向的形成
金融支持政策的運用是以中央政府事實上的「隱性擔保」為前提。政府出於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充分就業的目的,不會讓經營不善的國企輕易破產而引發大面積失業;國有商業銀行則可以在不考慮國企投資項目風險的情況下,向經營不善的國企持續注資,同時獲得了幫助國企解困的美譽;國企則得到了只借不還的實惠。即使國企最終無法償還貸款導致金融風險累積,國家最後還是會承擔起所有的不良資產,進而激勵國企的逆向選擇和銀行的道德風險行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有商業銀行如果沒有及時將資金貸出去,反而會造成一定的經營成本損失、甚至得罪國企和地方政府,而國企出於持續經營的需要,也會積極尋求貸款援助,從而在客觀上形成銀行與國企的結盟傾向。

二、銀行政策偏好與國家助學貸款現實困境的形成
國家助學貸款現實困境的形成與金融深化進程中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偏好密切相關。我國在對國家助學貸款進行制度安排時,是將其作為一項政策性極強的商業貸款,一方面由政府主導政策的設計及推動實施,另一方面是在銀行與貧困生之間形成信用性的商業借貸契約關系。
1.非均衡博弈對弱勢群體產生排斥效應,阻礙了金融支持政策的運用從多方利益博弈的角度來分析國家助學貸款的制度安排,可以明顯看到政府、國有商業銀行及貧困生群體之間顯著的力量非均衡狀態。政府擁有龐大的社會資源動員能力及深厚的權威資源,在制度選擇博弈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國有商業銀行則具有雙重性,既是政府支持下的預算約束體,又是貧困生的支持體;貧困生群體不僅經濟地位低下,而且缺乏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本,在三方所形成的博弈中不能產生強大的影響力。作為支持體的政府,一方面希望國有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取向盈利,另一方面卻又擔心如果大面積貧困生不能被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所覆蓋並從中獲益,會有損教育公平,從而一定程度上傾向於採用金融支持政策,適度犧牲銀行效率來幫助貧困生群體。但是金融支持政策的運用是以雙方力量均衡為前提,並以形成結盟傾向為保障,在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中,貧困生群體在各方利益博弈中明顯處於弱勢地位,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不構成可以促成結盟傾向的利益關系,所以不可能在各方之間的利益沖突與妥協中形成行為均衡,從而導致了金融資源配置中針對貧困生這一弱勢群體的排斥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