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階段勘查鑽探工作概況
3.1.1 勘查工作背景和目的
1956年~1957年,馬坑礦區先後有冶金806 隊、華東地質局378 隊、安溪地質隊、有色金屬309隊等單位進行普查或者踏勘,開展少量山地工作,未能發現隱伏鐵礦(均認為地表礦規模小,遠景有限給予否定)。1957年10月華東地質局403 物探隊在礦區進行1:10000磁測,發現有長寬達4000m×1000m的磁異常,從而揭開了探索本礦區深部隱伏磁鐵礦的序幕。1958年,在大躍進加快建設國民經濟的推動下,福建省確定在閩西建立一鋼鐵基地,鋼鐵廠(設計年產50萬t的中型鋼鐵廠)廠址設在龍岩,定名「龍鋼」。為了滿足龍鋼礦石原料的需要,福建省地質局決定在距龍鋼16km的馬坑開展鐵礦石的勘探工作。
3.1.2 勘查任務與鑽探工作布置
1957年下半年,礦區通過普查檢查工作,實現了進一步發現礦化范圍、搞清成礦條件、發現成礦帶及成礦方向(矽卡岩接觸帶方向)、了解地層和火成岩的分布情況等目的,為初步勘探提供地質依據。
普查檢查時採用磁法測量,分別於火成岩及石灰岩的接觸帶上,發現有價值的大片異常,主要在石灰岩下部,經過異常特徵研究和物性分析及成礦條件預測,認為異常系由下部盲礦體引起,61線/CK1號孔處是磁異常最好的地方,71線/CK2號孔處是全礦區磁異常中心地帶。
普查或踏勘認為該礦區礦床為地下80~600m之間,礦體埋藏較深,礦床為受到一定層位控制的較大的層狀體,礦體傾斜平緩,傾角10°~20°;礦區地形為周邊高局部低的喀斯特溶槽。根據上述礦床埋藏、礦體形狀與產狀、礦區地形等特徵,採用90°直孔以設計的400m×200m勘探網度進行C1+C2級儲量圈定,進一步了解礦床形態和質量,摸清深部地層和構造,並且布置專門水文鑽孔了解礦床水文地質條件,了解礦山開采條件。鑽孔按以下原則布置:
1)在磁異常最好的地方和全礦區磁異常中心地帶上各布置一個鑽孔;
2)原則布置在勘探線上,但地形條件等原因可偏離線1~2m布設(實際鑽探時,個別孔因生產需要而布置在距離勘探線30m之處,如85線/CK42孔)。
3.1.3 勘查鑽探工作過程
1958年3月,福建省地質局成立第四地質大隊404隊(後改為507地質隊),並由該隊進行鑽探驗證。發現鐵礦後,在61~87線間以400m間距展開初步勘探。1958年12月,蘇聯地質專家切爾切夫應邀到馬坑指導工作,他本人既不上山又不到現場,只是聽了匯報後即荒謬斷言馬坑鐵礦「構造復雜、礦藏規模不會很大、品位不高、礦體埋藏深、水文地質復雜、開采難度大,因此不必大規模展開工作,不必再往深度勘探……」。
由於71線以西礦體埋藏過深,當時設備能力和鑽探技術水平等無法滿足和實現目標,因此,該階段主要的勘探工程量放在71~87線間。4年中,每年由福建省地質局下達任務指標和其他任務,1958年礦區經常開動6 台鑽機,1959年~1960年開動4 台鑽機,1961年開動3台鑽機。勘查完成工作量為:鑽探12898.19m,井探2652m,槽探3531m3,硐探47m,采樣1424個樣,總投資128萬元。
鑽探過程中,由專門地質人員進行鑽探編錄工作。地質人員每天到鑽機現場進行岩心整理和描述、班報表檢查、孔深校正、回次採取率計算等工作,如有發現回次採取率不高、見礦頂層板孔深未校正和孔斜測量、水位觀測、殘留岩心處理等問題,及時匯總反饋給鑽機和生產技術單位,採取有效措施處理。
1962年3月,受到當時國家困難時期大形勢的影響,礦區撤出鑽機,停止勘探。
1963年5月,提交《福建省龍岩馬坑鐵礦地質勘探中間報告》。該勘查工作期間,完成鑽探工作量12898.19m,獲得C1+C2級儲量5139萬t,輝鉬礦總量12160.35t,並對礦區地質構造、礦體特徵、礦石質量和成礦條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2. 求測量實習報告
測量實習報告範文,這里有很多,自己找找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eccde0100ck6s.html
3. 物流實習報告中實習過程和實習內容怎麼寫
您哪的學生啊 哈哈 不是費縣的吧?
4. 鑽探工程質量情況
(1)岩心採取率
由於當時機械設備及機具都靠進口,鑽探工藝手段有限,采心鑽具單一簡單,岩心採取率不高(主要在30%~50%之間)。採取率不高的原因除設備、機具外,一是地層破碎不易採取;二是對質量不夠重視。
在完成的49個勘探孔中,岩心採取率達到60%以上的只有19個鑽孔,佔全部鑽孔數的39%;在40%~50%之間的有15個鑽孔;40%以下的有15個鑽孔。
岩心採取率低影響了鑽探地質編錄和礦體儲量計算,特別是給火成岩的形狀和構造破碎帶的分析研究帶來困難,影響對地質構造的分析及成因的研究。
(2)礦心採取率
本次勘查有32個鑽孔見礦,其中20個鑽孔礦心採取率達到70%以上,佔全部見礦孔的60%。在28個參加報告儲量計算的鑽孔中,有23個貧礦鑽孔,其中:礦心採取率達到70%以上有14個鑽孔(佔全部貧礦鑽孔的60%),70%以下的有9個鑽孔。79線CK24、81線CK25、81線CK41、83線CK16等鑽孔因貧礦礦心採取率低而處C1級控制塊段邊緣。礦心採取率不高影響了礦體的儲量計算。
(3)鑽孔孔斜測量
礦區地質設計要求鑽孔彎曲度每百米不超過2°~3°,每孔均需測斜。在28個儲量計算孔中,只有13個孔按規定每100m測量鑽孔頂角,但未測量鑽孔方位角。統計鑽孔測斜資料,表明孔斜並不嚴重,但部分鑽孔未按規定進行孔斜測量,造成無法計算和校正鑽孔見礦深度,部分影響了礦體形狀和產狀在剖面上的反映,並影響礦體的儲量計算。
(4)孔深校正
勘探過程中未按規程要求用鋼尺丈量鑽桿、校正孔深,只在礦層頂板和礦層底板才進行孔深丈量。在儲量計算統計的28個鑽孔中,只有17個孔用鋼尺進行孔深丈量、校正,其中誤差最大的81線CK41孔在382m處孔深減少了2.56m。未進行孔深校正對礦床開采設計造成較大影響。
(5)簡易水文地質觀測
大多數鑽孔漏水極為嚴重,消耗沖洗液量很大,83~87線間各孔因水位過深(大多數在120m以下),未進行水位觀測。所完成49個鑽孔僅有15個孔進行簡易水文地質觀測。
(6)封孔
在完成鑽孔中均未進行封孔。主要原因:
1)大多數鑽孔岩石破碎,坍塌漏水嚴重,溶洞、空洞、地下水活動性強,終孔後泥漿一旦停止供給,鑽孔孔壁很快就坍塌。成噸的封孔黃泥投入孔中都不知去向。
2)當時任務緊,為了趕鑽探進尺,確定將所有鑽孔完成後用專門鑽機進行封孔。後來進行封孔時,大多數鑽孔孔壁坍塌,無法找到原孔,有的因孔內事故而無法處理。
未封孔的結果將給礦床開采和利用帶來不利,可能造成礦坑涌水。
5. 河南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數據綜合分析
馬德蕻1 徐莉1 曾濤2 劉迪1 鄭亞琳1 楊彥秋1
(1.河南省地質博物館;2.河南省地質調查院)
摘要 本文依託河南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項目的成果——河南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統計分析了地質鑽孔在全省的空間分布情況,不同勘查資質單位、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礦種、不同鑽孔類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鑽孔的分布情況,為下一步建立全省重要鑽孔資料庫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 地質鑽孔 基本信息 清查 資料庫 綜合分析
2011年5月17日,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開展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1〕31號)向各省國土資源廳下達了開展全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任務。在國土資源部有關業務部門指導下,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全面部署了全省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明確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制定了全省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實施方案,組織全省技術培訓,制定措施、統籌安排、分步實施。從2011年10月始至2012年8月止,在全省49家鑽孔保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基本查清了河南省地勘單位保管的地質鑽孔基本信息,基本掌握了全省地質鑽孔的類型、分布及數量,匯總了省鑽孔信息,建立了全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為國土資源部制定全國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方案提供依據,為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地質工作更加積極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為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撐。
1 鑽孔清查基本情況
此次工作,全省共查出有鑽探工作量的項目數2020個,鑽孔總數45224個,其中信息完整的鑽孔總數39039個,缺失部分信息的鑽孔總數6185個,全省地質鑽孔清查結果詳見表1。
表1 河南省鑽孔清查基本情況表
續表
續表
對全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按不同勘查資質單位、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礦種、不同鑽孔類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鑽孔的分布情況進行匯總統計,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河南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匯總表
續表
2 鑽孔清查數據綜合分析研究
通過全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不僅查清了地質鑽孔資料的保管現狀和空間分布情況,同時查清了不同勘查資質單位、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礦種、不同鑽孔類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鑽孔的分布情況。在對河南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結果匯總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詳細闡述如下。
2.1 全省地質鑽孔資料保存狀況
全省有鑽孔柱狀圖的鑽孔35666個,有測井報告的鑽孔4610個,有原始記錄表的鑽孔23766個,保存岩心的鑽孔只有4503個,可見絕大部分鑽孔都有鑽孔柱狀圖,一半以上的鑽孔保管有原始記錄表,但岩心的保管情況不容樂觀,只有1.16%,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的監管力度已迫在眉睫。詳見圖1、圖2。
圖1 有無柱狀圖鑽孔數統計圖
圖2 鑽孔資料狀況統計圖
2.2 全省地質鑽孔空間分布情況
全省地質鑽孔數量排名前三的城市為:鄭州市16.75%,洛陽市16.68%,三門峽市14.93%,反映出主要礦產勘查區域。鑽孔較少的城市為:濟源市、漯河市、濮陽市(圖3)。本次工作范圍不包括油氣,所以沒有收集油田方面的鑽孔資料。
圖3 全省地質鑽孔分布圖
2.3 全省按勘查資質單位分類地質鑽孔分布情況
全省地質鑽孔主要集中在甲級勘查資質單位,佔85.39%;乙級勘查資質單位有少量,佔14.30%;還有0.31%在其他單位,詳見圖4、圖5。
圖4 按勘查資質分類鑽孔數統計圖
圖5 按勘查資質分類鑽孔長度圖
2.4 全省按行業分類地質鑽孔分布情況
全省地質鑽孔主要分布在三大行業局,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佔58.81%,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佔23.52%,省煤田地質局佔14.14%,建材、核工業、黃金行業只有極少鑽孔,詳見圖6。
圖6 按行業分類鑽孔數統計圖
按鑽孔總長度統計,位居第一的仍是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佔55.60%;省煤田地質局躍居第二,佔29.14%;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佔12.76%。這是因為煤炭勘查孔較深,單孔長度較長。詳見圖7。
圖7 按行業分類鑽孔長度統計圖
2.5 全省按工作程度分類地質鑽孔分布情況
全省地質鑽孔按工作程度統計,工作程度越高鑽孔數越多,鑽孔總長度越長,從少到多依次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這與地質工作各勘查階段的要求相一致。詳見圖8、圖9。
圖8 按工作程度分類鑽孔數統計圖
圖9 按工作程度分類鑽孔長度統計圖
2.6 全省按礦種分類地質鑽孔分布情況
全省地質鑽孔按礦種統計,金屬礦產鑽孔數占最大份額54%,能源礦產次之,佔24%;非金屬礦產17%,水氣礦產最少,佔5%。能源礦產的鑽孔長度最大,非金屬礦產次之。詳見圖10、圖11。
圖10 按礦種分類鑽孔數統計圖
圖11 按礦種分類鑽孔長度統計圖
2.7 全省按鑽孔類型分類地質鑽孔分布情況
河南省是礦業大省,礦產地質勘查鑽孔數佔92.36%,礦產地質勘查鑽孔長度佔95%,水文地質鑽孔次之,這是意料之中的。從全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結果看工程地質勘查鑽孔只有49個,僅佔全省鑽孔總數的0.13%,就有些不合情理了。眾所周知,近年來我省高速公路建設、地鐵建設、高層樓房建設進行得轟轟烈烈,工程地質勘查鑽孔總數遠大於此,問題是由於體制原因,工程勘察單位歷來極少向省地質博物館匯交工程地質勘查資料,導致全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很難收集到這些寶貴的工程地質勘查資料,因此全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里也少見工勘鑽孔蹤跡。詳見圖12、圖13。
圖12 按鑽孔類型數量統計圖
圖13 按鑽孔類型鑽孔長度統計圖
2.8 全省按孔深分類地質鑽孔分布情況
歷年全省鑽孔深度主要集中在500m以淺的區間內,其中最淺孔為河南省鞏義市中孚公司伊洛河灘區水源地水文地質勘探項目的水文地質孔0.8m,最深孔為河南省鶴壁市淇濱新區地熱及二氧化碳資源普查項目的地熱勘查鑽孔3318.18m。超過2000m的三個孔均為地熱勘查鑽孔,按孔深分布情況統計詳見圖14。
圖14 按鑽孔孔深分類統計圖
2.9 全省按年代分類地質鑽孔分布情況
全省地質鑽孔按年代分類,「五五」、「六五」期間,即1976~1985年之間,施工鑽孔最多,鑽孔總長度最長,是個高峰期。「十一五」期間,即2006~2010年進入另一個高峰。「九五」期間,即1996~2000年是經濟低迷期,鑽孔施工極少,鑽孔總長度最短,只有580孔、134441.74m。詳見圖15、圖16。
2.10 整裝勘查區地質鑽孔分布情況
按照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河南省首批5個地質找礦突破整裝勘查區范圍,統計每個整裝勘查區內的地質鑽孔總數如圖17。河南澠池禮庄寨-平頂山地區鋁土礦整裝勘查區內鑽孔數最多,共11974孔。山東單縣-河南商丘地區鐵礦整裝勘查(河南)整裝勘查區內鑽孔數最少,只有1071孔。5個整裝勘查區共有鑽孔數為17142孔,佔全省鑽孔總數的44%。
圖15 各五年計劃期間鑽孔數統計圖
圖16 各五年計劃期間鑽孔長度統計圖
圖17 首批整裝勘查區鑽孔數統計圖
3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 存在的問題
1)由於歷史的原因及本次鑽孔基本信息清查的時間跨度大,地勘單位進行了多次的撤銷與合並,有些原來的地勘單位與現在的地勘單位的關系不清,造成一些館藏資料無法找到原地勘單位進行鑽孔清查,這些項目最後由河南省地質博物館來完成。
2)由於個別報告年代久遠,報告陳舊,圖紙發黃褪色,模糊不清,造成鑽孔信息部分缺失或完全缺失。還有些成果地質報告內容簡單,缺失相關信息,再加上原始資料的丟失或記錄不清,無法正常錄入「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數據採集系統」庫中,只有按缺失情況上報。
3)部分老報告無鑽孔坐標,無法正常錄入。我們採用查閱相關地形圖及地質資料,聘請老專家和測繪技術人員推算出鑽孔坐標數據。
4)由於行業管理因素,導致石油、地震、海洋、水利方面的鑽孔資料收集不到,工程方面的鑽孔資料很難收集,造成此次全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資料庫中這方面數據缺失。
3.2 建議
1)這次鑽孔基本信息清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完成了鑽孔基本信息的清查工作。為了使該項目資料庫成果能更准確、完善延續,在今後項目管理過程中,應加強資料匯交的監管力度,擴大匯交范圍,設法使工程、水利、地震、石油等領域的地質資料得到統一管理,使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得到很好的保護。
2)對地勘單位保存的年代久遠鑽孔資料,建議盡早進行整理並電子化。
3)岩心的保管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由省政府建立岩心庫或由生產單位、礦山自己建立相應的岩心庫單獨保存,建設地學實習基地,讓更多的地質人員能夠學到相應的地學知識。
4 成果應用
利用MapGIS軟體,將全省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完成的45220餘個鑽孔的坐標展示在全省行政區劃圖上,生成河南省地質鑽孔分布圖,利用鑽孔屬性幫助借閱人快速查找相關的鑽孔資料。下一步工作,在提高精度及查詢便捷度後,可應用於河南省兩權價款項目立項及各類地質找礦項目,徹底改變以往查詢擬設礦權區域附近鑽孔資料只能通過先查相關地區報告,再查所有鑽孔資料的方式,使查閱人能一目瞭然的通過該圖即可知道何處已經進行過鑽探施工,已有詳細的鑽孔資料,提高了查詢的效率及准確性,避免了不必要的鑽探施工,節省下大量資金。
5 結束語
河南作為礦產資源大省,礦產勘查地質工作程度較高,鑽孔施工幾乎覆蓋全省。特別是近十幾年,地勘基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豐碩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通過對這些鑽孔基本信息的匯總集成,搶救了一批瀕危老資料,及時挽回了損失,同時也梳理了涉及鑽孔項目的資料歸屬情況。對鑽孔資料提供社會查詢利用,可以減少重復工作和資金浪費,提高地質鑽孔資料的服務利用效率,降低地質工作風險,為河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系列、權威、集成的地質資料信息產品。以地質資料增值服務為擴展,延長服務鏈,提高地質資料信息利用水平,為河南省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地質資料信息支撐。同時為建設全省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實現全國地質鑽孔資料的共享,進而為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社會經濟發展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供有效服務。
[1]劉向東,張立海,趙立鴻,高立.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建設及今後工作建議[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2(2).
[2]劉向東,張立海,趙立鴻,高立.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建設與信息化管理應用開發[J].地質學刊,2012(4).
[3]王斌,陳傑,張立海,林向軍.關於地質鑽孔基本信息資料庫服務利用的思考[J].中國礦業,2013(10).
6. 蒙西斑岩銅礦床靶區驗證與找礦進展
6.3.1.1 蒙西斑岩銅礦地球物理勘查與靶區圈定
在蒙西斑岩銅礦礦床地質與找礦模型及成礦預測研究成果基礎上,在全礦區開展了1∶1萬重力、磁法與激電的剖面測量,並開展橫穿蒙西斑岩-礦化蝕變帶的MT剖面測量,測線與MT測點位置如圖6.10所示。
圖6.10 蒙西斑岩銅礦區地球物理勘查測線與測點位置圖
圖6.11為蒙西礦區1∶1萬地球物理綜合勘查成果圖,圖6.12為部分剖面的地球物理綜合曲線圖。從中可以看出:
1)礦區剩餘重力場在平面上呈規模較大的「虎口」形,東南部「拇指」區異常對應已控制的蒙西銅礦15-12線隱伏礦體,以12線為中軸線,呈NE向展布,長大於2km,寬約800m;北部「食指」區為2009年工作新發現的異常區,尚未驗證,其對應北部高極化異常帶,該區長約3km,寬約600m,總體走向為NW向,與「拇指」區異常近直交。
圖6.11 蒙西斑岩銅礦區1∶1萬地球物理勘查成果圖
2)礦區磁場在平面上整體表現低負磁異常,磁場值在-800~300nT之間,局部見弱的高磁異常,NE向條帶狀展布。礦區東南部有一較強磁異常,長1400m,寬800m,極值500nT。地表對應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閃長岩脈發育。異常內礦化較弱,礦體主要分布在該磁異常北部梯度帶中。
3)礦區極化場特徵與剩餘重力場基本一致,平面上規模較大的異常有兩個,一個是東南部中高極化異常區,其對應蒙西銅礦15-12線隱伏礦體,呈NE40°方向展布,異常規模與剩餘重力異常相同。該異常極化率值在2%~9%之間,以6%為下限劃出3個高值區,呈環帶狀、面狀,驗證顯示異常是由富含黃鐵礦、黃銅礦的蝕變凝灰岩(銅礦化體)引起。
該異常極化率值普遍較高,呈NW向帶狀展布,長約2000m,寬約700m,極化率值7%~10%,最高達14%。這兩個異常近直交,反映了礦區主體構造形態——由NE向與NW向斷裂控制的菱形塊體。
4)礦區電場以200Ω·m為限,以上區域定位高阻區,以下定為低阻區。區內大面積為覆蓋區,場值50~450Ω·m。髙阻區基本對應基岩裸露區,主要分布於礦區東南部,由3個高阻區塊組成,異常長約1500m,總寬約1000m,極值600~650Ω·m。該異常中東部對應隱伏銅礦化體,岩性為強硅化角岩化黃鐵礦黃銅礦蝕變凝灰岩,高阻是由斑岩體和強硅化引起。
1∶1萬磁法、重力與激電測量結果顯示,礦區有兩個明顯的物探異常(圖6.11)。一個是分布於47線以東、位於礦區中部斑岩帶的低阻高極化異常,其為斑岩銅礦礦化異常;另一個位於礦區北部,為高重力高極化異常,呈北西向分布於F2斷層北側,推斷為與塊狀硫化物有關的異常。
圖6.12 蒙西斑岩銅礦區物探綜合剖面圖與成礦靶區
MT測量結果(圖6.13)顯示礦區有兩層低阻異常。在地表至300~500m的淺部發育一些低阻異常,規模較大的有3個,分別為MYC-1、MYC-2與MYC-3。其中異常MYC-1位於測點MX2北側,呈近直立漏斗狀分布,異常可能是(含水)斷層破碎帶的反映。異常MYC-2位於含礦斑岩帶,為礦化異常。異常MYC-3位於測點MX5之下,地表為強烈的黃鐵礦化與高嶺土化蝕變帶,其為礦化蝕變異常。在600~1600m深處還有一層異常,異常中心位於礦區南側的MX1與MX2之間(異常MYC-4)及北側MX6與MX7之間(異常MYC-5)。
圖6.13 蒙西斑岩銅礦區MT測量反演剖面與異常圈定(A)及鑽探驗證(B)對比
對比MT異常與1∶1萬重磁電異常的空間對應關系,可以看出MT揭示的異常MYC-2與1∶1萬重磁電反映的低阻高極化異常一致,反映的是斑岩銅礦礦化蝕變異常。MT揭示的異常MYC-3雖然在平面位置上與1∶1萬重磁電反映的高重力高極化異常一致,鑒於異常MYC-3可能為黃鐵礦化與高嶺土化蝕變異常,其不具高重力特徵,高重力高極化異常可能與礦區深部600~1600m的異常有關。也就是說礦區深部的MT低阻異常可能反映的是與塊狀硫化物有關的高重力高極化異常。
6.3.1.2 蒙西斑岩銅礦靶區驗證與隱伏礦體特徵
經鑽探驗證,1∶1萬重磁電反映的低阻高極化異常與MT揭示的異常MYC-2為斑岩銅礦礦化異常,包含礦體的礦化體產出的部位、形態與異常的形態可大致對應(圖6.13)。
根據物探成果和鑽探驗證成果,圈出規模較大的隱伏礦體。礦化體長約3000m,寬大於1400m。根據5條勘探線剖面成果,結合物探高密度測深成果,以0號、12號及15號勘探線為主剖面,共圈定低品位礦體6個。
6.3.1.2.1 Ⅰ號礦體
Ⅰ號礦體由63線、15線、0線、12線鑽孔控制,控制礦體長約2300m,總體走向130°。控制礦體最大斜深約620m,剖面上呈近水平厚層狀,南厚北薄,礦體向北分叉,水平投影呈面狀、板狀。礦體整體北緩傾,平均傾角8°,12線北部稍微變陡,傾角27°。
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最大真厚度為59.84m,最小為1.88m,平均真厚度為19.58m,厚度變化系數22.60%,屬厚度變化不大的礦體。
單工程見礦銅品位為0.20%~0.33%,單樣最高銅品位為0.82%,礦體平均銅品位為0.24%,品位變化系數為42.2%,屬品位變化不大、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
6.3.1.2.2 Ⅱ號礦體
Ⅱ號礦體由15線、0線、12線及24線鑽孔控制,控制礦體長約1100m,總體走向130°。控制礦體最大斜深約480m,剖面上呈北緩傾薄層狀,南厚北薄,礦體向北分叉(ZK1203,ZK005)、尖滅再現(ZK003,ZK1204),水平投影呈面狀、板狀,東部呈鋸齒狀。礦體整體北緩傾,傾角10°~18°,平均傾角10°。
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最大真厚度為25.73m(ZK1204),最小為1.50m,平均真厚度為8.64m。ZK1202單層見礦最大真厚度為15.42m。厚度變化系數為33.02%,屬厚度變化不大的礦體。
單工程見礦銅品位0.20%~0.31%,單樣最高銅品位為0.62%(ZK1204),礦體平均銅品位為0.24%,品位變化系數為31.80%,屬品位變化不大、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
6.3.1.2.3 Ⅲ號礦體
Ⅲ號礦體由15線、0線、12線、23線及24線鑽孔控制,控制礦體長約1200m,總體走向130°。控制礦體最大斜深約770m,剖面上呈透鏡狀、薄層狀,南厚北薄,礦體向北分叉(ZK1202,ZK006)、尖滅再現(ZK003,ZK1204,ZK1503,ZK1504),水平投影呈大透鏡體狀(圖6.14)。礦體整體北緩傾,傾角2°~33°,平均傾角16°。
圖6.14 蒙西銅礦Ⅲ號礦體水平投影資源量估算圖
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最大真厚度為81.29m(ZK006),最小厚度為1.10m,平均真厚度為23.05m。ZK1403孔單層見礦最大真厚度為73.62m。厚度變化系數為20.83%,屬厚度變化不大的礦體。
單工程見礦銅品位為0.20%~0.46%,單樣最高銅品位為0.75%(ZK006),礦體平均銅品位為0.26%,品位變化系數為27.1%,屬品位變化不大、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
6.3.1.2.4 Ⅳ號礦體
Ⅳ號礦體由15線、0線、12線鑽孔控制,控制礦體長約700m,總體走向130°。控制礦體最大斜深約910m,剖面上呈透鏡狀、中厚層狀,南薄北厚,礦體向南分叉(ZK003,ZK005,ZK006),0線和12線中部有夾石(ZK1203),礦體水平投影呈梯形,東寬西窄。礦體整體北緩傾,傾角2°~31°,平均傾角22°(圖6.15)。
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最大真厚度為53.72m(ZK002),最小為1.70m,平均真厚度為18.37m,厚度變化系數為23.33%,屬厚度變化不大的礦體。
單工程見礦銅品位為0.20%~0.28%,單樣最高銅品位為0.52%(ZK002),礦體平均銅品位為0.24%,品位變化系數為28.9%,屬品位變化不大、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
圖6.15 蒙西銅礦Ⅳ號礦體水平投影資源量估算圖
6.3.1.2.5 Ⅴ號礦體
Ⅴ號礦體由15線、0線和12線鑽孔控制,控制礦體長約750m,總體走向130°。控制礦體最大斜深約910m,剖面上呈似層狀,南薄北稍厚,水平投影呈不規則狀,東寬西窄。礦體整體北緩傾,平均傾角24°。
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真厚度為1.41~18.59m,礦體平均厚度為8.37m,厚度變化系數為33.57%,屬厚度變化不大的礦體。
單工程見礦銅品位為0.20%~0.26%,礦體平均銅品位為0.23%,單樣最高銅品位為0.36%(ZK1202),品位變化系數為32.70%,屬品位變化不大、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
6.3.1.2.6 Ⅵ號礦體
Ⅵ號礦體由15線和0線鑽孔控制,控制礦體長約300m,總體走向130°。控制礦體最大斜深約830m,剖面上呈薄層狀,12線中部尖滅再現,水平投影呈不規則狀,沿傾向延伸大於沿走向延伸,主要分布在0線與12線。礦體整體北傾,傾角10°~28°,平均傾角24°。
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真厚度為1.78~17.95m,礦體平均厚3.81m,厚度變化系數為45.03%,屬厚度變化不大的礦體。
單工程見礦銅品位為0.20%~0.34%,單樣最高銅品位為0.37%(ZK007),礦體平均銅品位為0.29%,品位變化系數為28.2%,屬品位變化不大、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表6.4)。
綜上所述,蒙西銅礦是中等規模低品位的銅礦床,礦體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厚度變化不大。各礦體在剖面上平行展布。礦床中上部礦體厚度較大、礦層多,下部礦體厚度小、礦層減少。
6.3.1.3 蒙西斑岩銅礦資源量估算
6.3.1.3.1 工業指標
資源量估算中的工業指標,按照《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范》的要求執行。
銅邊界品位:0.2%;
最低可采厚度:2m;
夾石剔除厚度:4m。
蒙西銅礦為隱伏礦體,絕大多數樣品達不到最低工業品位(0.4×10-2),為全岩礦化的低品位原生銅礦,此次資源量估算統一按原生礦工業指標銅邊界品位圈定礦體。
6.3.1.3.2 估算方法的選擇
1)方法的選擇:蒙西銅礦礦體呈緩傾斜透鏡狀、似層狀,礦體產狀穩定,因此選用水平縱投影地質塊段法估算333+334資源量。
2)估算公式:在水平縱投影圖上,先求出塊段的資源量,根據劃分的資源量類別,累計求出總體資源量。估算公式如下:
東准噶爾斑岩銅礦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
式中:Q為礦石量,單位為104t;S為面積,單位為m2;H為真厚度,單位為m;T為體重,單位為t/m3;P為金屬量,單位為t;C為平均品位,單位為10-2。
6.3.1.3.3 參數的確定
1)礦體厚度的確定:蒙西銅礦為隱伏礦體,只計算鑽孔中礦體真厚度。從12線、0線及15線勘探剖面礦體特徵看,礦體呈緩傾斜透鏡狀、似層狀,不需進行方位角校正,計算公式如下:
東准噶爾斑岩銅礦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
式中:H為礦體真厚度;L為鑽孔截穿礦體視厚度;α為礦體傾角;β為鑽孔穿過礦體時的天頂角。
當礦體出現分叉或夾石時,採用壓縮法即各分叉礦體真厚度之和為該工程的真厚度。
塊段礦體真厚度的計算:塊段礦體真厚度的計算採用影響塊段的各見礦單工程中礦體真厚度的算術平均值。
2)塊段面積的確定:用計算機在水平投影圖上直接讀取圖中塊段投影面積,再根據比例尺及塊段投影面積除以礦體平均傾角的餘弦求得實際塊段斜面積。
3)平均品位的計算:對於單工程礦體平均品位,均以單樣品位與其真厚度加權平均求得單工程礦體的平均品位。當同一層礦體出現分叉或夾石時,採用壓縮法以單樣品位與真厚度加權求得。
塊段平均品位的計算:塊段平均品位的計算採用塊段內各單工程礦體品位與真厚度加權平均求得。
礦體平均品位的計算:以礦體的總金屬量除以總礦石量求得。
4)礦石體重的確定:在礦體內採集品位大於邊界品位的礦石做小體重測定,平均體重以該礦床小體重算術平均法求得。蒙西銅礦採集礦石小體重樣64件,平均體重為2.80t/m3。
6.3.1.3.4 礦體的圈定和連接
礦體的圈定和連接應在充分研究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控制因素的基礎上,按照確定的工業指標進行。
礦體的圈定:在單工程中,凡是大於或等於邊界品位的樣品均圈入礦體,礦體中大於夾石剔除厚度的無礦樣品作為夾石圈出,小於剔除厚度時可並入礦體計算,但需保證其品位不低於最低工業品位的要求。
單工程礦體厚度小於最低可采厚度時,按m×10-2值圈定礦體。
蒙西銅礦深部和厚大礦化體中只有單工程式控制制的小礦體,兩側和深部沒有工程式控制制,此次未作為礦體進行圈定,也未計算資源量。
礦體的連接及資源量估算邊界的確定:蒙西銅礦是隱伏礦體,此次工作是在鑽探結合物探電法測量、礦體連接在單工程圈定礦體的基礎上,根據極化率異常展布特徵、成礦規律、蝕變特徵等,將同一礦體在平面、剖面上採用直線連接,連接力求自然、合理。礦體的連接及資源量估算邊界的確定按下列原則進行:
1)工程(勘探線)見礦,相鄰工程(勘探線)未見礦,二者間根據成礦規律由見礦工程(勘探線)向未見礦工程(勘探線)尖推二分之一為礦體邊界,平推四分之一為資源量估算邊界。
2)工程見礦,相鄰工程見大於邊界品位二分之一礦化,由見礦工程尖推三分之二作為礦體邊界,平推三分之一為資源量估算邊界。
3)沿走向、傾向見礦工程之外無工程式控制制時,由於各礦體沿走向、傾向長度大致相當,由邊緣見礦工程向外自然外推(不一定尖滅)為礦體邊界,均平推80m為資源量估算邊界。
4)以m×10-2圈定的礦體,資源量估算時不外推。
6.3.1.3.5 資源量類別及塊段的劃分
資源量類別的劃分原則:在確定礦體邊界的基礎上,根據礦床勘查類型要求的勘查工程式控制製程度(控制的、推斷的和預測的)圈定並劃分資源量類別。
蒙西銅礦礦體由鑽孔控制的部分估算333資源量,無限外推部分估算334資源量。
塊段劃分原則:塊段的劃分主要依據不同的資源量類別和相應的勘探網度(勘探線)及見礦工程,盡量使塊段形態規整。塊段的編號順序由高類別向低類別、由左向右、由上向下編排。
由兩個工程或單剖面控制的礦體只劃分一個塊段。
6.3.1.3.6 資源量估算結果
蒙西銅礦估算333+334銅礦石量20893×104t,銅金屬量500009t。其中333銅礦石量為19441×104t,占總資源量的93.05%;銅金屬量464743t,占總資源量的92.95%。334銅礦石量1452×104t,銅金屬量35266t(表6.5)。
表6.5 蒙西銅礦銅資源量估算一覽表
6.3.1.3.7 資源量估算中需要說明的問題
單工程式控制制的小礦體未估算資源量;部分礦體在外推時,由於外推部分面積較小,未單獨劃分塊段,將其與相鄰的塊段合並估算資源量(Ⅰ、Ⅱ、Ⅲ號礦體等);資源量估算的各種數據均按規范要求進行整理,即:礦石量用萬噸(104t)取整數位,金屬量用噸,其他數據一般取小數點後兩位,資源量估算最終數據採用一次聯算。
7. 銅礦勘查物探化探方法技術
在銅礦勘查過程中,常用的物探方法主要包括高精度重力測量、高精度磁力測量、大功率激發極化測量、瞬變電磁測深法(TEM)、井中TEM、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方法(CSAMT)等;地球化學方法則是在1∶20萬區域地球化學掃面基礎上,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或大比例尺的土壤測量。
高精度重力測量、高精度磁力測量、大功率激發極化測量用於面積性勘查,在詳查所發現的異常地段採用高密度相位激電測深、瞬變電磁測深方法等實施精細剖面測量。利用二維、三維帶地形反演方法,對採集的信息進行處理、聯合反演、綜合解釋,並根據異常特徵提出成礦模式,對異常地質體進行定性評價和空間定位,為鑽探驗證提供建議孔位。
藉助鑽孔進行井中物探和物性研究,往往對深部找礦具有重要的作用。井中物探可獲取鑽孔周圍和底部的直接信息,有利於發現井旁或井底的隱伏礦。應用井中物探時,採用較多的是井中磁測、井中激發極化法、深部充電法及井中TEM。井中充電法主要用於圈定礦體范圍、確定礦體產狀及埋藏深度,尋找充電孔附近的隱伏盲礦體和在相當大的空間(數十平方千米)內發現隱伏構造、岩體、盲礦體等。井中TEM由於更加接近深部隱伏礦體,可降低上覆蓋層的影響,在鑽孔周邊200~300m半徑范圍內具有較好的分辨能力,能獲取深部隱伏礦體的直接信息。目前的找礦實踐證明,深部鑽孔加井中TEM是一種實用和有效的勘查方法組合。
雖然在收集到的6篇銅礦床勘查案例中,未見運用井中物探方法,但是在近十年來仍有不少採用井中物探尋找深部隱伏礦的成功案例。例如,2000~2006年間,在新疆小熱泉子銅礦、朝陽鉛鋅礦、希望銅礦、勝利銅礦、多喜銅礦及青海東昆侖成礦帶肯德可克金鈷多金屬礦、督冷溝銅鈷礦、錫鐵山鉛鋅礦等8個礦區採用井中物探找礦,進行了井中激電、地下電磁波CT、井中聲波透視CT、井地大功率充電法、地井TEM法、地井激發極化法等綜合測量工作。通過對多方法技術多工作方式組合施工→發現異常→綜合解釋→異常體的空間預測定位→提出驗證→最終成果的全過程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特別是青海肯德可克礦區的井中物探發現了井底和井旁主盲礦體,經鑽孔驗證見到兩層富金礦體,累計厚度30m強,金平均品位達6.36g/t,最高品位達54.53g/t。在新疆小熱泉子銅礦,地井三分量TEM發現了井旁盲礦體,經驗證見到礦石量約1萬t的富銅礦體,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和明顯的經濟效益。因此,在深部找礦中推廣應用井中物探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平梁銅礦勘查中,運用激電方法尋找中淺部位礦化蝕變帶具有良好的找礦效果,為縮小找礦范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礦區磁異常大多反映了熱液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分布,可圈定矽卡岩以及含礦矽卡岩體的范圍。根據TEM異常布置的鑽孔見到了隱伏的矽卡岩、磁鐵礦、黃銅礦等。在評價矽卡岩型多金屬礦床中,採用激電法、磁法和瞬變電磁測深方法組合,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找礦效果。
新疆彩虹銅礦是火山噴發-沉積改造型的火山岩型含銅黃鐵礦礦床,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表明,與Cu元素相關的Au、Pb、Zn、W、Sb、Mo、Ni、Co等元素的異常在礦區內套合好,強度高,密切相伴且有明顯的濃集中心,是尋找銅礦床的指示元素。雲南大平掌銅多金屬礦礦區及外圍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礦區開展1∶1萬土壤測量,Cu、Zn、Ag、Au、Mo、Pb等元素化探異常指示出銅多金屬礦富集地段,為進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據。
本章收錄新疆大平梁銅礦、新疆彩虹銅礦、雲南普朗銅礦等6篇典型銅礦床勘查案例,可以清晰地了解物化探勘查方法技術的有效性及取得的成果。
8. 銅陵市銅官山銅礦()
銅官山銅礦位於銅陵市西南2.5公里處。市內有汽車、火車和長江航運碼頭,可直通全國各地,交通十分方便。
銅官山銅礦由松樹山、老廟基山、小銅官山、老山、寶山、白象山、羅家村和筆山等八個礦床組成。其中松樹山、老廟基山、小銅官山、筆山礦床規模較大,探明銅儲量佔全區總儲量的80%。自1950年起,銅官山銅礦對松樹山、小銅官山、老山、寶山、筆山礦相繼進行坑下開采,露采老廟基山礦,白象山、羅村兩個礦尚未開采利用。
銅官山銅礦是一座老礦山,早已享有盛名,經過多年開采冶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擴大,礦業規模相當宏大;目前年處理礦石135萬噸,年產粗銅6萬噸,相當全國粗銅產量的1/8,年產電解銅3萬噸,年產硫酸20萬噸。是有名的「銅都」,也是全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
銅官山銅礦所處地質構造部位為銅官山倒轉短軸背斜北西翼。背斜核部由中志留統墳頭組、上志留統茅山組組成,兩翼依次為泥盆系五通組,石炭系高驪山組、黃龍組、船山組,二疊系棲霞組、孤峰組、龍潭組、大隆組,三疊系殷坑組、龍山組、南陵湖組岩系。背斜北西翼有燕山期復式岩體,出露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呈橢圓形,主岩體為閃長岩類。礦床的形成與背斜構造的控礦屏蔽作用及有利的岩石地層,特別是與黃龍、船山、棲霞組的碳酸鹽岩類以及石英閃長岩漿的侵入作用有關,是典型的接觸交代式夕卡岩型銅(鐵)礦床。
銅官山銅(鐵)礦的發現年代久遠,開發利用歷史悠久。據史載,南朝(公元420—581年),就有「銅官山」之稱,有煉銅場。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銅官山稱「利國山」設銅官,監督開采銅礦。詩人李白曾形容當時冶銅盛況,稱:「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宋置「利國監」,元置「梅根督」,清設「銅官督」。可見「銅官山」之稱,與當時產銅、采銅、督冶銅關系密切,與「漢有善銅出丹陽」的漢鏡銘文也很吻合。
由於銅官山銅礦發現極早,開發利用歷史悠久,礦區古采坑、廢礦堆、古煉渣遍布,因而引起了國內外地質界、采礦業的高度重視,為有識之士所矚目並相繼進入該區調查、勘測。其中較早的有:清同治八年(1869),德國人李希霍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英國人約翰凱派來的英國礦師麥奎;1915年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業技正(工程師)張景明、章鴻釗及德國人梭爾格;1917年2月,農商部礦業顧問丁格蘭(瑞典人);1923年國民政府商業部葉良輔、李捷;1930年實業部地質地調查所孟憲民;1931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孫健初;1932年,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孟憲民、張更;1933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謝家榮等,都對該區地質、礦產情況做過不同程度的調查研究。其中,工作較詳並有資料或著述者為:張景明等對該區鐵礦的認識,瑞典人丁格蘭提出要注意該區銅礦的認識,葉良輔、李捷對該區石英閃長岩及其接觸變質鐵礦成因類型的研究,孟憲民對該區二疊系的研究,孫健初等測制的1∶2.5萬地質圖,孟憲民、張更測制的1∶2.5萬地形地質圖,以及謝家榮對該區鐵礦質量和成因所作的論述等,對以後礦區地質調查和礦床勘查都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由於當時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的腐敗,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未進一步深入進行。
1938年,日寇侵華,銅陵淪陷,好端端一個礦業基地陷入日寇強盜之手,對鐵礦資源肆意掠奪開采,采出礦石源源不斷運回日本,經八幡鋼鐵所冶鐵,發現含銅較高不合要求。與此同時,也派出一些人員進入礦區,先後有神山昌毅、楠木實隆、田煙武一郎、神山永壽、佐藤喜志雄、管原省及夏井一郎等,開展了地質、物探、鑽探工作;在老廟基山施工的第4號鑽孔深部發現了含銅鐵礦和含銅硫鐵礦,在第10號鑽孔內見到了很富的銅礦體,據當時日寇內部資料介紹,日本人驚喜地叫道「銅官山復活了」。而後又轉入對銅礦資源的掠奪性開采。至1945年日寇戰敗投降,日本華中礦業公司在老廟基山先後施工鑽孔26個,工作量數千米,開掘平巷65米,運走礦石達數千萬噸。日寇投降後,礦山遺留尚未運走的富銅礦石(銅品位在1.7%以上)還有1400多噸,一般品位的銅礦石達465噸,精銅礦為370噸。
1946年,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調查部皮特·普維斯和弗蘭克·福渥德曾來該區進行銅礦調查,編寫了《中國安徽省銅官山銅礦報告》。
1949年,新中國成立,銅官山銅礦回到了人民手中。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該區地質勘查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同年9—11月華東軍委工業部礦產測勘處分別派張兆瑾、劉宗琦及趙宗溥到銅官山等地進行銅礦調查,測制了1∶1000礦床地質圖、1∶1萬礦區地質圖和1∶5萬區域地質圖,估算銅礦儲量7—9萬噸。
1950年6月25日,以張兆瑾為主,率領六名工人到銅官山,組建了銅陵銅官山銅礦測探隊。同年,派殷維翰為該隊隊長,配備3台鑽機,根據前人資料和日本人在老廟基山鐵礦下見到的銅礦線索,在老廟基山進行鑽探。8月間,施工鑽孔見到了富銅礦體,至此拉開了銅官山地區銅礦勘查的序幕。至1952年共施工鑽孔16個,試算老廟基山銅金屬儲量6萬噸。
1952年5月9日,地質部組建三二一隊,先後由郭文魁、滕野翔任隊長,開始了該區銅礦資源的進一步勘查。當時的主要地質技術人員有郭宗山、沈永和、段承敬、李錫之、常印佛、朱安慶、陳慶宣、楊慶如、董南庭、劉廣志、馮鍾燕、朱康年、張善禎、方雲波、馬志恆等。同年7—9月,在銅官山礦區筆架山礦段進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質圖;10月,在銅官山、寶山一帶進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質圖,同時開展電、磁法探礦和鑽探工程。先後完成1∶2500礦床地質填圖14.37平方公里、1∶1萬礦區地質填圖1808平方公里、1∶10萬區域地質填圖3705平方公里;並完成磁法、電法物探簡測8.19平方公里、詳測13.76平方公里、探槽15187.24立方米、淺井88.6米,1∶50坑道素描圖3016米,施工鑽孔96個,工作量為1.94萬米。探明銅金屬儲量26萬噸、伴生硫礦石儲量1943萬噸、共生鐵礦石儲量202萬噸;並對白象山、寶山、老山和筆架山等礦床用稀疏鑽孔控制。為適應礦山建設急需,於1953年底由郭文魁、郭宗山等完成了《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地質報告》(中間報告性質)。1954年上半年完成收尾工程,在郭宗山指導下,於同年7月由朱康年等編制了補充報告。
1954年10月,國家礦產儲量委員會決議,要把兩份報告合並成一份完整報告,並處理一些遺留問題,於是由常印佛等於1955年5月編制了《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地質勘探報告》。這份報告和上述中間報告是安徽省內第一份可供開采設計依據的詳勘成果,經礦山開采證實,報告中所圈定的礦體形態、產狀及礦石質量等,均與礦山開採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受到礦山開采部門好評,為我國銅礦事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質資料。至此,銅官山銅礦勘探告一段落,三二一隊轉向江北地區和銅陵獅子山、鳳凰山礦區,繼續進行以銅為主的礦產綜合普查。
銅官山銅礦勘查的主要經驗是:①古地名、古采坑、古冶跡及古史料的記載,對提醒後人注意在該區找銅起了重要作用;②大量的地表鐵帽顯示了深部可能有較大規模工業礦體存在,需要進行深入勘查;③勘探初期總結的礦體在平面上呈「一層一圈」,剖面上沿接觸帶及有利層位作「椏枝狀」分布,尤其是以五通石英砂岩為底板的有利層位和礦體可離開接觸帶而進入圍岩的認識,對指導該礦床的正確勘探,很快做出評價起了決定作用;④地球物理探礦作為一種新的探礦手段在該區做了不少方法試驗和效果應用工作,是國內較早開展地球物理探礦方法試驗工作的基地之一,對指導該區尋找隱伏礦體起了重要作用;⑤為後來引入「層控」成礦概念,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層控夕卡岩礦床的產地,對擴大區內找礦思路也具指導意義。
自1957年開始,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對銅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為滿足礦山生產需要,同年4月,冶金八一二隊又開始在銅官山銅礦區進行普查找礦工作。到1958年共投入鑽探工作量0.91萬米、探槽2萬立方米、井探2064米、1∶1萬地質測繪10平方公里、1∶1000地質填圖1.5平方公里,1959年2月由陳伯林等編寫的《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礦地質報告》,包括老山、寶山、白象山、筆山等4個礦床。經安徽省冶金工業廳批准,獲得銅金屬儲量5萬噸,鐵礦石儲量433萬噸,使該區銅累計儲量達31萬噸。對保證礦山擴大開采,延續礦山開采年限起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1959年5月,楊華榮、姜同之等在該區普查時,發現筆山西側羅家村地表有龍潭組和孤峰組,其構造方向也呈北東55°,推測其與岩體接觸帶有銅礦體存在;據此,1960年投入物探工作,圈定了0.03平方公里磁異常,經鑽探驗證,雖在與岩體接觸帶上未見工業礦體,但有3個鑽孔在上二疊統大隆組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見到了銅工業礦體。
老山銅礦床,1957年前地質部三二一隊曾施工4個鑽孔;1958年,冶金八一二隊將老山礦床按第三勘探類型進行勘探,計算了銅儲量。提交的《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銅礦地質報告》,經省儲委審查,認為老山礦床應屬第四類型,使原儲量級別大大降低,勘探程度遠不能滿足礦山開采設計要求。銅陵有色金屬公司指示所屬地質勘探隊(原八一二隊)對該礦床補做工作,於1963年4月5日—1963年10月10日補了5個鑽孔、7個淺井、2條探槽,並利用礦山坑道資料,由陳文雍、湯新民等編寫了《銅官山礦區老山區地質勘探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1.16萬噸,鐵礦石儲量312萬噸。
羅家村區,1960年冶金八一二隊在驗證磁異常時,有3個鑽孔在大隆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見到了銅礦體;為查清礦體延深和延展情況,1965年—1967年4月再次上鑽,進行深部找礦,在青龍灰岩與龍潭組砂、頁岩層間破碎帶以下發現含銅夕卡岩。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楊華榮、姜同之、周瑾瑾等人編寫並提交了《安徽省銅官山礦區羅家村區地質評價報告》。完成鑽探工作量0.34萬米,探槽3條、淺井31個,獲得銅金屬儲量0.51萬噸。這一新層位礦床的發現,對銅陵地區尋找同類礦床有很大意義。
1980—1984年,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在筆山礦床東部開展深部找礦,使用鑽探工作量4701米。1984年由江新民、楊奇等編寫了《筆山東部深部礦體詳查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0.48萬噸。1985年7月,由有色金屬公司審查。
1978年—1990年6月,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在松樹山—老廟基山礦床深部開展尋找深部礦體,投入鑽探工作量0.94萬米。1990年6月由王建新、林景龍、楊奇、楊鳳林等編寫了《松樹山礦段深部礦體普查評價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1.9萬噸、鐵礦石儲量84萬噸。
1980年10月—1986年7月,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地質隊,在羅家村礦床深部進行找礦工作,投入鑽探工作量0.70萬米。1986年由周宗朴、汪智林、王建青等編寫了《羅家村礦段深部礦體普查評價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0.50萬噸、鐵礦石儲量13萬噸。1986年12月由有色金屬公司審查批准。
70年代初,銅官山礦區銅礦保有儲量不足10萬噸,礦山生產只能維持4—5年,礦山告急。1975年5月省冶金工業廳召開有生產、勘探、科研等單位參加的找礦會議,決定加強礦區找礦,成立銅官山礦區找礦小組。八一二隊集中5台鑽機施工,見礦率很高,從而打開了老礦區找銅礦的新局面;1978年結束野外鑽探施工,投入鑽探工作量3.28萬米,63個孔。1980年由高富信、閻樹森、柴淑文、尹升吉等編寫了《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銅礦床深部找礦評價地質報告》(包括松樹山、老廟基山、寶山、白象山4個礦床),計算了儲量。1983年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審查了該報告,提出修改意見。1984年6月由高富信、閻樹森、張網度、肖海濤修改了上述評價地質報告,獲得銅金屬儲量2.42萬噸。
1957—1986年,八一二地質隊在銅官山這樣一個老礦區的深部,不斷發現新的隱伏礦體,為延長銅官山銅礦的開采做出了貢獻。
9. 跪求道路實驗實習報告
到網上一搜就搜出來了啊 一:工程簡介 xx立交大橋屬於某鐵路站前工程Ⅱ標段。橋中心鐵路里程DK112+201,與福泉高速公路相交里程GK329,橋梁長度415.634m,位於莆田市城廂區某村境內。全橋位於曲線上,由8×32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整孔箱梁+1×24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整孔箱梁+1×32 m現澆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整孔箱梁+1×80 m鋼桁結合梁組成。
箱梁設計為預應力混凝土單箱單室簡支箱梁,箱梁頂寬13.4米,梁長32.5m,跨中部分梁高為2.8m,支點部分梁高為3.0m,橫橋向支座中心距4.7m;箱梁混凝土共計315.2m3,現澆梁採用自錨式拉絲體系,標准強度fpk=1860Mpa,預應力管道採用波紋管成孔,錨具採用OVM15-12、OVM15-13兩種;在混凝土強度達到100%時方可進行預應力張拉; 張拉時依據鋼束編號的順序進行張拉,張拉以應力和伸長量雙重控制,應力為主,張拉完成後用40號水泥漿壓漿即可。
二:收獲與體會 首先說實習對我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但這次卻因為我十(學子網-實習報告)幾年的學生生 涯也經歷過很多的實習,又是那麼的與眾不同。他將全面檢驗我各方面的能力:學習、生活、心理、身體、思想等等。就像是一塊試金石,檢驗我能否將所學理論知識用到實踐中去。關繫到我將來能否順利的立足於這個充滿挑戰的社會,也是我建立信心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對它的投入也是百分之百的!緊張的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活結束了,在這一個多月里我還是有不少的收獲。實習結束後有必要好好總結一下。首先,通過一個多月的實習, 通過實踐,使我學到了很多實踐知識。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通過旁站,使我近距離的觀察了整個房屋的建造過程,學到了很多很適用的具 體的施工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我在學校很少接觸,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礎的知識。 比如說鑽孔樁的施工,那我就說說我的所學吧:
1、工藝原理
鑽孔樁系鑽機鑽孔成樁。根據不同土質選擇鑽機種類,為保證鑽孔質量,在過程當中,一定要常常檢測泥漿的性能指標,以防塌孔。成孔經檢合格後,安裝已製作好的鋼筋籠,在孔口固定牢固,再安裝導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承裝後檢測。
2、作業特點及施工條件
施工機具較復雜。佔用場地較大,要選擇泥漿池。施工過程要嚴格的控制,以防塌(學子網-實習報告 http://www.xuezi123.com/baogao/shixibaogao)孔和斷樁。施工條件要在附近合適的地方選擇泥漿池,要求通水,通電,通路,場地平整且密實。
3、施工工藝及注意事項
(一)施工工藝
1、准備工作
(1)場地布置及平整:施工現場較平整,少許平整即可。
(2)樁位測量:場地整好後,即可測量定位,用長木樁加鐵釘准確標出各樁位中心。
(3)埋設護筒:護筒採用鋼護筒,用3mm厚鋼板卷制,用沖擊鑽時護筒內徑比設計直徑大40cm,在護筒上、中、下各焊一道加筋,護筒頂高出地面30cm,四周夯填粘土,埋設偏差≤5.0cm
2、鑽孔
(1)鑽機就位
先組立好鑽機和安裝好起吊系統,撥移就位,偏差不大於5.0cm,然後將鑽頭吊起,徐徐放進護筒內。鑽機就位前,對主要機具進在檢查、維修和安裝、配套設施的就位及水電供應的接通等。
(2)鑽孔前,根據施工圖設計所提供的地質、水文資料繪制孔位地質剖面圖,掛在鑽台上,以供隨不同土層選擇適當的鑽頭,鑽進壓力和速度及適合的泥漿等參考數據。鑽進中,經常注意土層變化,在土層變化處均撈取碴樣,判斷土層,記入記錄表中,並與地質剖面圖核對,是否滿足設計承載力。
(3)鑽機安裝就位後,底座和頂端應平穩,不得產生位移和傾斜。
(4)鑽孔作業必須連續進行,不得間斷。因客觀原因必須停鑽時孔口應加護蓋,並嚴禁鑽錐留在孔內,以防埋鑽。
(5)鑽孔中應注意及時排除鑽碴,並保持泥漿稠度和粘度,避免糊鑽和坍孔造成埋鑽。
(6)鑽進操作要求;開始鑽進時,進尺適當控制,採用小沖程開孔,使初成孔豎直、圓順,能起導向作用,並防止孔位偏心、孔口坍塌。如遇岩層,可以採用4~5m中大沖程,但最大沖程不超過6.0m。鑽進過程中及時排除鑽碴。
3、清孔
清孔的目的是抽換孔內泥漿,清除鑽碴沉澱層,盡量減少孔底沉澱厚度,防止孔底存留過厚沉澱土而降低樁的承載力。其次,清孔還為澆注水下混凝土創造良好條件,澆注順利,清孔方法採用循環換漿清孔法。
4、鋼筋籠的製作和吊裝就位
(1)鋼筋籠為現場安裝,其骨架須具有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吊裝和澆築混凝土時不致鬆散、移位、變形。
(2)為使鋼筋籠放人孔內時不靠孔壁而有足夠的保護層,在鋼筋籠主筋上每隔2m左右對稱設置四個「鋼筋耳環」。
(3)鋼筋籠一次性起吊就位。入孔前注意檢查終孔後有無坍孔,以便及時採取措施,使鋼筋籠能順利就位。
(4)吊入鋼筋籠時應對准孔位中心輕放,就位後牢固定位,待混凝土澆注完畢初凝後,方可解除固定設施。
5、設立導管
導管吊裝前應先試拼試壓,連接牢固,封閉嚴密,上下成直線,吊裝時,應位於井孔中央,並應在混凝土澆注前進行升降試驗。
6、灌注水下混凝土
(1)灌注混凝土是鑽孔樁施工的重要工序,在澆注前,應探測孔底泥漿沉澱厚度,如大於設計厚度(≤5cm),再次清孔,直到滿足要求為止。
(2)混凝土拌合物運至澆注地點時,應檢查和易性、坍落度等情況,如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進行二次拌合,直至達到使用要求。
(3)澆注首批混凝土時應注意:a、導管下口至孔底的距離一般宜為25~40cm;b、澆注導管理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於1.0m;c、混凝土澆入孔底後,立即探測孔內混凝土面高度,計算出導管的埋置深度,如符合要求(學子網-實習報告 http://www.xuezi123.com/baogao/shixibaogao),進行正常澆注。
(4)澆注開始後,連續有節奏地進行,盡可能縮短拆除導管的間隔時間;當出現導管內混凝土不滿時,徐徐地澆注,防止在導管內造成高壓空氣囊壓漏導管。
(5)在澆注過程中,應經常保持井孔水頭,防止坍孔,及保持導管出口經常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小於1.0m。
(6)當井孔混凝土面接近鋼筋骨架時,使導管保持稍大的理深,並放慢澆注速度;當井孔混凝土面進入鋼筋骨架一定深度後,適當提升導管,使鋼筋骨架在導管下口有一定的埋深。(此處鋼筋籠全伸入孔底)
(7)為確保樁頂質量,在樁項設計標高以上預加澆注1.0~1.5m。
(8)在澆注將近結束時,導管內混凝土柱高度相對減小,超壓力降低,而導管外的泥漿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比重增大,在混凝土頂升困難時,可在孔內加水稀釋泥漿,並掏出部分沉澱土,使澆注工作順利進行。
(9)在澆注混凝土時,每根樁應製作不少於6組(3塊)的混凝土試件。
(10)護筒的拔出和提升,應注意:處於地面及樁頂以下的井口整體式剛性護筒,在澆注混凝土後立即撥出。
(二)注意事項
1、為防止沖擊振動使鄰孔壁坍塌和影響鄰孔剛灌注的混凝土的凝固,應待鄰孔混凝土灌注完畢,一般經24h後,方可開鑽。
2、如發現有失水現象,護筒內水位緩慢下降,應補水投粘土。開孔時為了使鑽碴泥漿盡量擠入孔壁,一般不抽碴。4~5m後,方可抽碴。鑽進中要隨時注意,保持孔位正確。
4、鑽孔時要察看鋼絲繩回彈和回轉情況,耳聽沖擊聲音,藉以判斷孔底情況。要掌握少松繩的原則,松多了會降低沖程,過於松少了猶如落空錘,損壞機具。松軟地層夾有較多石塊時,一般每次松繩3~5cm,均勻密實地層5~8cm。
5、沖擊過程中,要勤抽碴,勤檢查鋼絲繩和鑽頭磨損損壞情況,預防發生安全質量事故。
6、鑽頭直徑磨耗不應超過1.5cm,應經常檢查及時用耐磨條補焊。並常備兩個鑽頭輪換使用、修補。為防止卡鑽,一次補焊不宜過多,且補焊後在原孔使用時,宜先用低沖程沖擊一段時間,方可用較高沖程鑽進。
7、當孔內泥漿含碴量增大,鑽進速度減慢,每小時進尺卵石層小於5~10cm,松軟土層小於15~30cm時,應進行抽碴。一般每進尺0.5~1.0m抽碴一次,每次抽至泥漿內鑽碴明顯減少,無粗顆粒,比重降至正常為止。抽碴時應注意:
(1)及時向孔內補漿或補水。如系投粘土自行造漿,不宜一次倒進以防粘鑽。
(2)採取沉澱池方法,將沉澱後的泥漿流至泥漿池內,再用泥漿泵抽回孔內。
8、為保證孔形正直,鑽進中應常用檢孔器檢孔,檢孔器是用鋼筋製成,其高度為鑽孔直徑的4~6倍,直徑與鑽頭直徑相同。更回換鑽頭前,必須經過檢孔,將檢孔器檢到孔底可放入新鑽頭。如檢孔器不能沉到原來已鑽到的深度,或鋼絲繩的位置(拉緊時)偏移護筒中心時,則考慮可能發生了彎孔、斜孔或縮孔等情況,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9、為控制泥漿比重和抽碴次數,需及時用取樣罐放到需測深度取泥漿進行檢查,及時向孔內灌注泥漿或投碎粘土。沖擊鑽進,孔底泥漿比重以1.4~1.6為宜。
4、質量要求
(一)材料
1、水泥
(1)拌制混凝土用的水泥,採用甲供散裝水泥。
(2)水泥的運輸、貯存、使用應符合有關規定。
2、細骨科
(1)細骨料應採用天然砂,粒徑在5mm以下。
(2)有害雜質含量均在規范限定值以內。
(3)大於5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5%。
(4)細骨料的材質和使用要求應按有關規定執行。
(5)每批量細骨料均應有材質試驗合格單,並報經監理工程師批准才能使用。
3、粗骨料
(1)粗骨料採用堅硬耐久的碎石,禁止使用受礦物水特別是酸水侵蝕的石灰岩碎石或受過激燒的石料(白雲石或石灰石)。粗骨料應按產地、類別、加工方法和規格等不同情況,分批進行檢驗。
(2)粗骨料的顆粒級配應為連續粒級的級配碎石(學子網-實習報告 http://www.xuezi123.com/baogao/shixibaogao)或連續級配與單粒級配配合使用。
(3)粗骨料中有害雜質含量不得超過有關規定。
(4)粗骨料的材質和使用按有關規定執行。
(5)每批量粗骨料均應有材質試驗合格單,並須報經監理工程師批准方能使用。
4、拌合用水
拌制混凝土用的水,除符合現行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1)使用的水必須經過化驗,並取得監理工程師的批准。
(2)水中不應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與硬化的有害雜質或油脂、醣類等。
(3)污水、PH值小於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鹽量(按SO42-計)超過水重1%的水,均不得使用。
(4)符合國家標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的飲用水,可作拌制之用。
5、外加劑
(1)各種混凝土外加劑都必須是由專門的,經過計量認證合格的廠家生產的產品,均須有出廠檢驗合格證,標明名稱、用途、有效物質含量和推薦摻量及使用注意事項等說明資料,並報監理工程師認可。
(2)混凝土外加劑的技術要求除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投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外,尚須符合有關規定。
(3)外加劑的使用量,應經試驗室試驗驗證。
(4)在混合科中使用水溶液緩凝劑時,其含水量應計入混合料的有效用水量中。
6、鋼筋
(1)每批鋼筋均應有生產廠家的出廠檢驗合格證,力學性能和化學成分試驗報告單,其標示的各項指標、數據批量、說明、簽證蓋章,應齊全准確、真實。
(2)鋼筋必須按不同鋼材、等級、牌號、規格及生產廠家分批驗收,分別堆存,不得混雜,並設立足夠標志,以利檢查和使用,鋼筋的運輸、裝卸按有關規定辦理。
(二)孔口護筒
1、直徑:沖擊鑽頭直徑D+40(cm)。
2、筒頂高程:高出施工地面0.3m。
3、護筒埋深:岸灘上粘土不小於1.0m;砂土不小於2.0m;松軟土層需埋入較堅實地層不小於0.5m。
(三)護壁泥漿
1、泥漿原材料宜選優質粘土。
2、泥漿比重:沖擊鑽機使用實心鑽頭鑽孔時,孔底泥漿比重不宜大於:砂粘土1.3,大漂石、卵石層1.4,岩石1.2。
3、泥漿黏度:一般地層16~22S;鬆散易塌地層19~28S。
4、泥漿含砂率≯4%。
5、護筒內的泥漿頂面應始終高出筒外水位或地下水位至少1m以上。
(四)鑽孔
1、沖擊鑽孔時,只有在鄰孔砼灌注完畢,並達到2.5Mpa抗壓強度後,才能開鑽。
2、樁孔的鑽進應分班連續作業,不得中途停止。
3、鑽孔達到設計深度後,應對孔位、孔徑、孔深和孔形等進行檢查。
4、孔底必須報經監理工程師檢驗簽認後,才能進行吊放鋼筋骨架和灌注砼的工作。
(五)清孔和安放鋼筋籠
鑽孔樁鋼筋骨架的允許偏差表
表1
序號 項目 允許偏差 檢查方法
1 鋼筋骨架長度 ±100 尺量檢查
2 鋼筋骨架直徑 ±20 尺量檢查
3 主筋間距 ±0.5d 尺量檢查
4 加勁筋間距 ±20 尺量檢查
5 箍筋間距 ±20 尺量檢查
6 鋼筋骨架垂直度 1%L 吊線和尺量檢查
註:d為主筋直徑,L為骨架長度。
1、清孔
灌注水下砼前應清孔,柱樁允許沉碴厚不大於10cm。清孔時,應保持鑽孔內的水位高出地下水位1.5~2.0m以防坍孔,不得用加深孔底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2、鋼筋籠
(1)主筋與加強鋼筋必須全部焊接,以增加鋼筋籠的剛度。
(2)鋼筋籠人孔後,應牢固定位,以防發生掉籠和浮籠事故。
(3)鋼筋骨架的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1的規定。
(六)灌注水下砼(導管法)
1、水下砼粗骨料應優先選用礫石,其最大粒徑不應大於導管內徑的1/6~1/8和鋼筋的最小凈距的1/4,碎石不應大於30mm。
2、砼坍落度採用180mm~220mm。
3、砼初存量應滿足首批砼入孔後,導管埋入砼的深度不小於1m。灌注中導管理入砼的深度應保持在2~4m之間,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小於1.0m,以免造成斷樁事故。水下砼應連續灌築,不得中途停頓。
4、灌注砼的數量應作記錄,並隨時測量,記錄導管埋置深度和砼的表面高度。
5、水下砼灌注頂面應高出設計樁頂0.5~0.8m,以便清除浮漿,但清除作業應防止損毀樁身。
鑽孔樁樁位允許偏差及樁底沉碴允許厚度
表2
序號 項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1 樁位偏差 100 測量檢驗
2 沉碴厚度 100 測量檢驗
3 樁位傾斜 1%孔深 測量檢驗
6、每根樁取砼試件應不少於6組(3塊)。
(七)質量標准
1、實測項目
鑽孔灌注樁的允許偏差及檢查方法見表2。
2、外觀鑒定
(1)樁頭鑿除預留部分後,應無殘余鬆散層和薄弱砼層。
(2)需嵌入承台內的砼樁頭及錨固鋼筋長度應符合圖紙要求,如錨固長度低於規范規定的最小錨固長度要求時,必須返工處理
5、鑽孔事故的預防和處理
(一)坍孔
孔口坍塌容易發現,而孔內坍塌則需仔細觀察,如孔內水位突然下降,孔口水面冒細密的水泡;出土量顯著增加,沒有進尺或進尺甚小;孔深突然變淺,鑽頭達不到原來的孔深,鑽機負荷顯著增加等,均表明孔內已有坍塌。
1、坍孔原因
(1)泥漿比重或粘度太小,未形成堅實的護壁。
(2)施工場地夯填土質量不良。
(3)鑽機和鑽架未支承好,支承面受過大的壓力。
(4)護筒埋置太淺。
(5)埋置護筒不符合要求,護筒周圍或底部未用優質粘土分層夯實填築。
(6)開孔時,護筒腳下2~3m范圍內未作好造壁處理。
(7)護筒直徑過小或護筒埋置不夠平正垂直,開孔時鑽頭左右晃動沖擊護筒,鑽進中鑽頭碰撞護筒。
(8)孔內規定的水位高度不夠或未保持好規定的水位。
(9)護筒高度不夠,孔內湧出承壓水,降低水的靜壓力。
(10)在松軟砂層中進尺太快。
(11)提住鑽頭鑽進時,放置速度太快。
(12)遇易坍孔的流砂層,未及時採取措施。
(13)清孔方法不當。
(14)補水時水流沖塌孔壁。
(15)鑽頭或鋼筋籠碰撞孔壁。
(16)補水量過大,經常溢出孔口,浸泡孔口土壤,以致松軟坍塌。
(17)從終孔至灌注水下混凝土,延誤時間過久等。
2、坍孔的預防和處理
(1)在鬆散的粉砂土、淤泥層或流砂中鑽進時,應控制進尺,選用較大比重、粘度、膠體率的優質泥漿(或投入粘土、片石低錘沖擊使粘土膏、片石等擠入孔壁)。
(2)如孔口坍塌可回填重新埋設護筒再鑽。或下鋼護筒至未坍處以下至少1.0m。
(3)孔內坍塌不嚴重者,可加大泥漿比重繼續鑽進。較嚴重者,可回填砂石和粘土混合物到坍塌位置以上1~2m,甚至全部回填再鑽。若坍塌埋住鑽頭,應先清孔,後提起鑽頭。
(4)嚴格控制沖程高度。
(二)鑽孔漏漿
在透水性強或有地下水流動的地層中,稀泥漿會向孔外漏失,一般有護筒底漏漿和護筒接縫漏漿兩種情況,嚴重漏漿為坍孔的先兆,應及時處理。漏漿的主要原因是;護筒埋設太淺,回填土不密實或護筒接縫不嚴密,或水頭過高等等。補救的辦法是:加稠泥漿或回填土摻卵、片石反復沖擊增加護壁,護筒本身漏漿則可用棉絮堵塞。此外護筒內有掉落物也會造成漏漿。
(三)彎孔
在鑽孔時,由於鑽孔方向偏斜產生彎孔,嚴重者影響鋼筋籠的安裝和樁質量。
1、彎孔原因
(1)鑽機座落在軟硬不同的土層上,鑽進中發生位移和偏沉。
(2)鑽孔時遇到較大孤石、探頭石或傾斜的岩層。
(3)在有傾斜度的軟硬地層交界處,岩面傾斜處鑽進;或在粒徑大小懸殊的砂卵石層中鑽進,鑽頭所受阻力不勻。
2、處理方法
彎孔不嚴重時,可重新調整鑽機繼續鑽進。嚴重時,鑽孔應回填砂粘土,沖擊鑽孔應回填粘土夾砂卵石或小片石至彎孔以上0.5m,待沉積或用低沖程沖擊密實後再鑽進。不得用沖擊鑽頭直接修孔,以免卡鑽。
(四)糊鑽
沖擊鑽進時,可降低沖程,降低泥漿調度,在粘土層上回填部分砂、礫石防止吸住沖擊鑽頭。
(五)縮孔
地層中夾有塑性土壤(俗稱橡皮上),遇水膨脹後使孔徑縮小。或鑽頭磨耗嚴重未及時焊補,鑽出小於設計樁徑的孔。遇到這種情況時,可採用上下反復掃孔的方法擴大,或回填砂粘土,待密實後重鑽。
(六)梅花孔
梅花孔或探頭石(即孔形不圓有局部孔壁凸進)是沖擊鑽孔經常遇見的事故,其原因是:泥漿太稠,妨礙鑽頭轉動;轉向裝置失靈,鑽頭總在一個方向上下沖擊;操作時鋼絲繩太松,或沖程太低,鑽頭得不到充分轉向時間,這樣就容易在基岩中形成梅花孔。在非均質地層如漂、卵石層、堆積層等易出現探頭石。當出現以上情況時,一般用強度高於基岩或探頭石的碎石或片石回填重鑽。
(七)卡鑽
鑽頭在距孔底一定高度卡住,提不上來,但向下可經活動為上卡。在孔底卡住,無法活動為下卡。
1、卡鑽原因有:
(1)不規則孔形未處理。
(2)坍孔落石、工具掉進孔內。
(3)長護筒傾斜,下端為鑽頭撞擊變形。
(4)鑽頭尺寸不一,或焊補超限。
(5)下鑽太猛,鑽頭撞碰在孔內傾倒。
發生卡鑽,不宜強提,不可盲動以免愈卡愈緊或造成坍孔埋鑽。
2、處理方法
(1)上下提動鑽頭,使之旋轉,並用撬棍配合,左右反復撥動大繩,使鑽頭能沿下落的原道提出。
(2)用小鑽頭沖擊卡鑽一邊孔壁或鑽頭,使鑽頭松動後,再起吊。
(3)先探准障礙物的位置,收緊鑽頭大繩,可用沖、吸的方法將卡鑽處松動後提出。
(4)在無活動餘地的情況下,可用強提法。強提的支撐枕木垛位置要離孔口范圍稍遠,以免孔口坍塌,並加保險繩,以免拉斷大繩而掉鑽。具體可用滑車組、杠桿、千斤頂等辦法施力拉拔鑽頭。
在處理過程中,要繼續攪拌泥漿,以防沉澱埋鑽。
(八)掉鑽
1、掉鑽的原因
(1)卡鑽時強提強扭。
(2)沖擊鑽頭合金套焊接質量差,鋼絲繩拔出。
(3)鋼絲繩與鑽頭連接處,鋼絲繩的繩卡數量不足或鬆弛。
(4)鋼絲繩斷絲大多,未及時更換。
2、打撈方法
掉鑽後,應及時摸清情況,如孔深、鑽頭是否偏斜、有無坍孔等,若鑽頭被埋住,應首先清孔,使打撈工具能接觸鑽頭,打撈一般採用下述方法。
(1)打撈叉法:當沖擊鑽頭鋼絲繩折斷或鋼絲繩卡松脫,在鑽頭上留下不少於2m鋼絲繩時,可採用叉式撈針在孔內上下提動,將短鋼絲繩卡住提出鑽頭。
(2)鉤取法;鑽頭上預先焊有鋼筋環或打撈橫梁等,可用鉤子掛取。
(3)套繩法:將單繩套(或雙繩套)套住沖擊鑽頂端。有困難時可把帶有套繩的導圈,而導圈固定在有剛度的桿上或抽碴筒下端,送到預先探準的位置上,將鑽頂端或套住,收緊套繩取出。
當孔內掉進零星落物或工具時,可用電磁鐵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