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幼兒園科學探索能力的開題報告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幼兒園科學探索能力的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22 12:50:23

㈠ 如何培養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探索能力

科學教育不應局限在讓幼兒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樂於探索的意識和創造力。在實踐中,科學思維方式決定孩子未來學習的高度,科學啟蒙必不可少!孩子需要的,是一次啟迪智慧人生,贏在起跑線上的機會!

方法/步驟

一、適宜的環境

教師應創設一個尊重和支持的環境,讓幼兒樂意與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經驗。例如,有一次,有一個幼兒帶了幾個核桃到幼兒園來吃,可他打不開,這時,另一個幼兒拿來了鑷子又是夾又是敲的,雖然這種辦法並不可行,但我們沒有去干預,而是以接納、尊重的態度鼓勵他繼續嘗試。雖然這個孩子最終沒能打開核桃,但他卻獲得了「核桃圓溜溜的夾不住」「鑷子好像沒力氣」等感性經驗。

1

、根據活動需要,提供豐富的、便於幼兒操作與觀察的材料。例如,在「如何讓杯中的紙放進水裡不會濕」的活動中,為了使幼兒觀察底部塞有紙團的杯子倒放在水裡是會產生什麼結果,我們提供了透明的杯子以及透明的容器,使幼兒清楚地看到了這一奇怪現象:明明杯子完全放進了水裡,但杯中的紙團卻一點也沒有濕,從而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2

、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蘊含教育的材料,例如,在「沉與浮」的活動中,孩子們猜想輕的物體會浮,重的物體會沉。於是,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白果、硬幣、回形針、花菜、蘿卜、大木塊等材料,最後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設想大相徑庭。又重又大的木頭、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輕又小的回形針卻沉在水裡。通過反復操作,他們逐漸認識到「物體的輕重不能決定物體的沉浮」。

二、 動手做——學會探索

科學教育的核心是讓幼兒充分經歷探究、發現的過程,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關注知識本身的價值,更要讓幼兒在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能力。

1、親歷探索過程,學慣用科學的步驟解決問題

科學活動的過程一般為提出假設——動手操作——記錄信息並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四個環節。例如,在「怎樣讓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動中,幼兒首先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假設:「把石頭壓在上面」「用重的磁鐵壓住它」,然後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結果幼兒發現石頭會滾動,壓不住。在此基礎上,幼兒又提出新的假設,即「用膠帶把石頭綁在泡沫板上」並進行實驗,結果泡沫板還是會浮起來。分析原因後,幼兒再次作出假設:「再加幾塊石頭,」結果實驗成功了。接著,幼兒對於實驗中所觀察到的事實(包括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記錄,並得出結論:放上很重的石頭可以讓泡沫板沉到水裡。最後,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科學研究中解決問題所經歷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進行實驗——得出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做事的條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幼兒學會用科學的步驟來探究和解決問題。

2、在不斷探索中,學慣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學慣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幼兒科學素質的基礎。老師應引導幼兒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如比較、測量、重復實驗等,來解決探索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活動「怎樣讓紙跑得更遠」中,幼兒需要比較、測量每次實驗中紙「跑」出的距離。有些幼兒認為「把紙折成飛機可以飛得遠」,但實際上紙飛機有時會改變方向,甚至會朝相反的方向飛。這時,就需要用重復實驗的方法來驗證。學會科學的方法,不僅可以使探索活動更加科學有效,而且有利於幼兒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 記錄和交流——總結探索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記錄信息、表達交流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幼兒把實驗中的現象或探索結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向同伴匯報自己的探索過程,並就某些問題展開交流討論,這對於幼兒總結自己及他人的經驗。

1 、自我總結,有助於幼兒加深理解和認識

幼兒的活動記錄可以說是一份粗淺的科學報告。幼兒在「撰寫」「科學報告」時,需要不斷回憶探索過程,這是幼兒對自己操作的總結,它能夠促使幼兒進一步思考。例如,在「讓泡沫板沉下去」的實驗中,一個幼兒先畫了一個小長方形,上面有兩個圓;又畫了一個大長方形,上面有許多圓。他解釋說:「小泡沫板,放兩塊石頭就可以;大泡沫板,要放好多塊。」最後他通過記錄把操作經驗整理成了一個結論:要使兩塊大小不同的泡沫板沉到水裡,所放的石頭數目(重量)應該不同。

2 、集體交流,有助於幼兒學會合作學習

集體交流能夠生動地再現每個幼兒的探索過程,使幼兒從同伴的活動中受到啟發,學到有益的經驗和方法。例如,在「怎樣打開核桃」的活動中,某個幼兒設想用鋸子可以打開核桃,便在設想一欄打了鉤,但實際操作未獲成功,便在操作一欄里畫了叉。另外一個幼兒則在兩欄中都打了鉤。教師就有意識地請這兩個幼兒匯報自己的操作過程,引導大家思考:「使用同一種工具,為什麼有人打開了核桃,有人卻失敗了?」幼兒在討論中發現,兩人雖然使用同一種工具,但由於使用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這樣的交流可以幫助幼兒反思自己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同伴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從而促進幼兒相互學習,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

總之,科學教育是幼兒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和探究精神、創造力精神。

㈡ 幼兒科學探索的意義

科學素養是社會生活對每個人的基本要求。對孩子進行早期的科學啟蒙基是他們今後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發現和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孩子每天都做的事中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科學教育能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兒童學習動手進行科學小實驗,學慣用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並找出事物間簡單的聯系及因果關系。如認識物體的彈性,教師為兒童准備好充分的材料(如皮球、彈簧玩具、橡皮繩等)進行操作和探索,才發現其中的奧秘,在認識了物體的彈性之後,教師啟發兒童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具有彈性,兒童會想到蹦蹦床、沙發、棉衣、臉上的肉等,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兒童科學教育活動使兒童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尋找答案。在活動中,兒童的好奇心不斷被激起,又不斷地得到滿足,其想像力,創造力也得到充分的發揮。



科學教育促進兒童情感的發展

兒童科學情感教育是對兒童進行完整科學教育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進兒童對科學本身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引導兒童及事物相互變化等都能激發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兒童逐步形成穩定、持久的情緒情感和活潑開朗的性格,當然,在生活中,兒童也經受一定的困難和挫折,但經過教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一旦戰勝了困難,獲得成功,便會滋生出一種向前的探索精神,並成為下一次探索的動力,對今後的發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科學教育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兒童社會性的發展,直接影響其心理過程的發展,也影響著兒童個性的形成。兒童科學教育為兒童提供了與教師、與同伴相互交往的機會。兒童與教師、同伴一起做如何使浮在水面的小盒沉到水底的實驗;一起思考人們如何使自己涼快起來,怎樣才能使物體移動等等。兒童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協助,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這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無疑是有重要作用的。



科學教育促進兒童身心的發展

兒童科學教育為兒童健康生活提供知識基礎。在科學教育中,兒童獲得了有關自己身體的知識,認識了自己身體的各部分以及其功能從而更樂於接受健康和自我保護教育。

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科學知識,更主要的是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獲得知識的能力,以及在探索過程中體驗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及方法,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我們要引導孩子多發現和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保持他們持久強烈的好奇、探索慾望,進而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這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

㈢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開題報告

我們正處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幼兒科學啟蒙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幼兒對周圍的世界充滿著好奇,他們不僅喜歡觸摸、擺弄、操作,還會提出各種問題,表現出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求。在以往的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我們一般都採用教師提問、講解,幼兒逐一回答,然後得出結論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以教師教授為主,忽視了對幼兒自主操作、探索能力的培養。幼兒只是被動接受,不能完全理解知識。
以下是我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幾點體會。
一、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慾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幼兒的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與和諧相處能力。因此,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從而使幼兒形成熱愛科學的積極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是幼兒的個性特點之一,它表現為幼兒對外部世界所產生的一種新奇感和興奮感。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在種植園地里種上了蠶豆、蘿卜等。種植時,讓幼兒一起幫忙翻土、撿石塊、鋤草、澆水等,收獲時讓幼兒一起拔蘿卜、收青菜、剝豆子……幼兒在種植與護理這些植物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和探究,感受到植物種類繁多,知道植物有不同的根、莖、葉、花、果實,幼兒可以親眼看看種子是怎樣發芽的和植物是怎樣長大的,從而學到許多知識、開闊視野,培養了關愛與呵護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對於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首先應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回應,用心地解釋或者引導幼兒想辦法去探究,而不能置之不理。否則,將使幼兒的好奇心、創造熱情減退甚至消失。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的好奇心,促使其進行新的思考。
二、營造自由、和諧、民主的創造氛圍
《綱要》明確指出: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因此,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創造「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幼兒「自由地呼吸」。這種氣氛的內涵應該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幼兒的「自由精神」,使其主體性得以充分發展。
在一次玩「沉與浮」的游戲時,我就用分組討論的方法引導、鼓勵幼兒猜想鉛筆、泡沫、木珠、玻璃珠、鐵塊、橡皮、木架子、皮球、石頭等放到水裡會怎麼樣,並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在玩的過程中,我提醒幼兒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在操作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解決問題,讓幼兒學會在操作中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樣的學習中,幼兒不僅積極地動手動腦探索問題,而且學習了用討論與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從而獲得了多方面的學習經驗。
三、注重幼兒在各種科學活動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1.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觀察是通往創造之門的第一步,是發現問題的重要途徑。在觀察的過程中,幼兒會產生多種想法,萌發創造意識。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時,不能局限於觀察研究對象本身,還應該引導幼兒注意研究對象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並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一段時間。
在「豆寶寶發芽」活動中,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自己提出種豆需要水的問題,我們就根據他們的問題設置了幾個裝有種子的瓶子:有的缺少水,有的缺少空氣,有的缺少陽光照射。幼兒對豆寶寶的生長發育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記錄。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幼兒發現空氣和水分是豆寶寶發芽必不可少的條件。幼兒還提出了新的問題:豆寶寶在哪種環境中(水、沙、土)長得更快呢?就這樣,幼兒的觀察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提高,求知慾也隨之增強了。
科學觀察活動並不一定要局限於幼兒園,還可以利用野外踏青、親子活動等機會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以開闊幼兒眼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其創造能力。
2.鼓勵幼兒大膽想像,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教師應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猜想、實驗、分析等方法,激發幼兒對事物產生好奇心,從而大膽想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豐富的「自然探究區」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動中幼兒會如飛翔的小鳥般打開想像的翅膀。「科學發現區」是幼兒的最愛,他們擺弄著天平秤,學習稱物體;試試如何讓燈泡亮起來;探索磁鐵能吸住什麼樣的東西……這些有趣的活動抓住了幼兒的心,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與探索能力。
3.讓材料成為幼兒自主探索的動力
每個幼兒都有探索的慾望,怎樣才能引發幼兒去主動探索呢?為此我們設置了「自然探究區」,放置了幼兒熟悉的辣椒、花生、玉米、小麥等,使幼兒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他們看到熟悉的材料,就如遇見了久違的朋友,開始討論小麥是如何生長的、適合在哪兒生長。帶著這些問題,幼兒經過商量給小麥准備了「魔術手套家」:在小手套里裝進了濕潤的泥土,將小麥種子撒進泥土裡。幼兒每天都去澆水,看看小麥有沒有冒出小芽,並將小手套的外觀變化記了下來。最終,小麥芽破土而出,幼兒的情緒也隨著麥苗的生長變化而高漲起來。在觀察記錄過程中,幼兒了解了麥苗的生長變化,也知道了小麥適合生長的條件,小麥成了幼兒自主探索的動力。
4.注重幼兒與同伴間的表達與交流
幼兒在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表達的慾望。他們急於想把自己的新發現向老師或同伴講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其他人訴說。在表達與交流、聽取同伴意見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能從同伴的講述中獲得激發創造力的靈感。教師應多關注性格內向的幼兒,多給他們一些表達的機會,讓每個幼兒都能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相信,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潛能,創造能力並不只是在那些外向的幼兒身上才能體現出來。
因此,在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中,老師應及時鼓勵幼兒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要輕易放棄嘗試,失敗了不要緊,可以試一試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此培養幼兒堅毅的性格品質。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時時處處以愛心、耐心呵護,伴隨他們一起快樂成長!

㈣ 如何科學地投放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的研究開題報告

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專,引起屬讀者的共鳴,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種結尾方式主要用於寫人記事的論文中,也可用於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抒情議論式結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採取這種方式結尾比較自由,好的「抒情議論」式結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充足感。

㈤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開題報告怎麼寫


我、可、以、提、供、思、路、和、框、架。

㈥ 如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慾望 有研究表明,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兒童時期一般要經歷兩個「好問期」。第一個「好問期」從一歲半開始,三歲前後達到高峰期,這個時期大多喜歡問:這是什麼?之類的問題。第二個「好問期」從三歲之後開始,4-5歲達到高峰。這一時期以探究有關條件、動機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即以提:「為什麼」的問題為特徵。我們經常聽到小朋友提出各種問題。如幼兒問老師,我脫毛衣時為什麼有噼辟啪啪的聲音,還感覺有些痛?在自然角里,我們會聽到小朋友議論:「為什麼豆豆發芽了,可是大蒜老不發芽呢?」對於幼兒提出的問題,我們老師首先應該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回應幼兒,用心解釋或者引導幼兒想辦法解決問題,千萬不能置之不理,否則就會禁錮幼兒的思想,久而久之幼兒的好奇心、探究熱情就會減退甚至消失。其次,我們也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新的好奇心,引導幼兒進行新的思考。最後,還應該把幼兒的好奇心上升為探究的熱情。著名科學家瓦特對蒸氣推動茶壺蓋產生了興趣,從而發明了蒸氣機。因此,我們應該從幼兒好奇心出發,促進幼兒產生探索的興趣。 二、創設教育環境,培養探究能力 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有助於探究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諧。自由的氛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自由探究的能力。幼兒與老師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育與活動環境,能有效地激發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對幼兒的態度,直接影響幼兒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很脆弱,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影響。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多表揚、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甚至應該淡化教師的權威意識,讓幼兒感到教師只是一個對自己活動很感興趣,並能提供有益建議的「大朋友」,這種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發孩子巨大探究能量。 心理學家布納認為:有興趣的材料是學習最好的刺激。在科學活動中,材料是引發幼兒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豐富多樣能保證每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操作活動,使他們有多次嘗試和反復操作的機會,從而完成自己富有創造性的設想。如在科學活動「怎樣使物體移動」的活動中,提供豐富的材料,如:紙屑、積木、跳棋、各種玩具、火柴棒等等。通過運用已有經驗再加工,創造符合目標的物體,從而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引導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自主探究、思考 幼兒關心著身邊的一切,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現象吸引著幼兒,一朵花、一滴水,都是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隨機向幼兒提出問題,鼓勵幼兒積極探究,如下雨時,讓幼兒在活動室外的走廊里一邊觀察雨,一邊回答「雨像什麼」?「下過雨後的地上會怎樣?」從而使幼兒對雨產生興趣,繼續探究「雨從哪裡來?」「為什麼會下雨?」「下雨前小動物又在干什麼?」等等。幼兒在一定量信息儲存的基礎上,促使幼兒多方面進行探究,經過多次練習,他們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質疑是孩子學習科學的起點,科學探究要依靠問題不斷推進。鼓勵和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並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探究,從而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物體平衡的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利用老師准備的各種材料,自己想辦法讓小丑在鋼絲上立穩,激發了幼兒探究的慾望,在幼兒操作過程中,老師不發表意見,讓幼兒自己想辦法操作,有的幼兒使用了回形針,有的使用了橡皮泥;有的將小人撕條小口,將小人插在鋼絲上等等,然後讓幼兒討論、辯析,誰的小人表演最精彩。隨後,教師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小人能在鋼絲上走來走去,幼兒進入再實踐、再探究的階段。在活動中,幼兒的主動性得到了尊重,培養了幼兒善於學習、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幼兒的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與教育實踐中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應注意接受幼兒新奇的想法與做法,給幼兒提供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幼兒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㈦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發展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也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單純知識的傳授轉向為幼兒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 一、內容生活化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科學內容就是孩子們學習的對象.孩子們的科學探究,可以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奧妙,使他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要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 ,萌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為幼兒終身的學習和發展作準備.如:在科學活動《不用手也行》中,我們為孩子們准備了勺子、筷子、乒乓板、鉛絲等物品,讓他們嘗試著把乒乓球從一個筐運到另一個筐,規則是不能用手,孩子們對這些廣為熟悉的材料充滿了好奇,積極地進行操作探索,通過親自的活動,體驗到了成功後的喜悅. 二、渠道多元化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可利用周圍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幼兒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得有益的信息. 首先,走進自然,細心觀察.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 ,我們應帶領他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因為大自然蘊涵著無限的奧秘與樂趣.在科學活動《多變的雲彩》中,我帶領幼兒來到我園的草坪上,要求孩子們自己找一個空地方躺下,仔細觀察天上的雲的形狀、色彩及變化.孩子們看了以後,你說一句,我說一句,好不熱鬧.有個孩子說:「老師,那朵雲象娟娟的小辮子.」我一看,還真象,連忙表揚了她.其他孩子看到老師表揚了她,都來告訴我他們所看到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第二,走進社區,外出參觀.社會資源的利用,既可彌補幼兒園科學教育設備和資料的不足,又可以使幼兒在社會大環境中親自感受體驗,獲得廣泛的感性經驗.例如:在「走進秋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參觀「農民的收割勞動」幼兒親眼糧食豐收的全過程,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次的參觀活動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為幼兒提供了主動學科學的機會,也開闊了幼兒的眼界,豐富了幼兒的科學經驗和生活. 第三,利用電教,解決難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電視機、VCD機、攝像機、電腦等一些先進的科技產品已越來越生活化,電教資源在幼兒的科學教育中也有著一席重要之地.電教資源具有視聽結合直觀形象的優點,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它能使抽象的現象具體化,間接的經驗直接化.在「麥子熟了」活動中, 幼兒對麥子的用處十分好奇,但光靠圖片又理解不深.我就利用攝像機把麥子的生長過程及麥子寶寶變魔術的鏡頭攝下來用供幼兒探索欣賞,既生動又形象, 幼兒看後都說:「噢!原來這些都是麥子變成的.」 第四,利用家長, 豐富材料.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 教師可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藉助家長的特長與職業資源配合科學教育 ,家園共同尋找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如:活動《各種各樣的紙》,活動前有的家長能積極引導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尋找各種紙,在上課時,孩子們面對一張張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紙,探索的興趣和願望油然而生. 三、人物互動化 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提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因此,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已越來越重視幼兒的操作探索,而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滿足好奇心並產生探索的慾望是需要環境和材料為依託的.材料是物質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活動的物質支柱, 幼兒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可獲得多種經驗,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 新《綱要》也強調:「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位幼兒都能運用感官,多種形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教師要幫助幼兒置身於能產生探索行為的環境中,及時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如在「電動玩具真好玩」的主題活動中,我發動每個小朋友從家中自帶一個電動玩具並向全班幼兒展示自己的玩具.家煒帶了一個「機器人」電動玩具,在裝電池時,他把正負極裝反了,可我並沒有去阻止她,而是等她試過以後不行,再向全班幼兒提問:「為什麼不行?出了什麼問題?」經過一系列的討論,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所在.當「機器人」唱著歌在桌子上走來走去時, 幼兒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正如皮亞傑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因此,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必須創造條件,支持、引導孩子實際參加探究操作活動. 總之,對孩子進行早期的科學教育既是他們今後學習的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發現和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孩子每天都做的事中感受科學就在身邊.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引導幼兒自由、大膽地進行觀察、操作、嘗試、實驗,自由自主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