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腹瀉的實習報告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腹瀉的實習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21 03:49:05

實習報告和實習日記的區別 詳細點哈~~~~~~

呵呵,日記日記,顧名思義,那是每天的事
報告那是你整個實習期間的一個總結!

Ⅱ 實習報告的個人總結怎麼寫

大學來三年級,我們已進入學習專源業課,為了進一步對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便開展認識實習。認識實習其實也不能完整的學到一些專業知識,但是作為一次大學生與實際環境的直接接觸,而且是第一次,必將對以後的專業學習乃至個人發展都將有所幫助。
通過實習,不僅讓我獲得了自動化的基礎知識,了解自動生產一般操作過程、生產方式和工藝過程,熟悉了主要機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結構、安全操作技術,而且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鍛煉,提高了實踐能力,培養了向工人及現場技術人員學習的工程素質。在專業方面:鞏固已學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程的有關知識,並為後續專業課的學習作必要的知識准備;通過實習,學習本專業的實際生產操作技能,了解更多的專業技術知識及應用狀況,拓寬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樹立安全第一的生產觀念,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立工作能力;通過實習,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和認識,為進一步開展專業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實習報告主要包括三部分

Ⅲ 畢業實習報告的實習紀律

1. 嚴格遵守國家法令,遵守學校和實習單位的有關規章制度,尊重實習單位的領導和職工,專虛心屬學習。
2. 服從領導,聽從指揮,不遲到、不早退、不曠實習、不擅離職守。實習期間一般不得請假。
3. 團結友愛,文明禮貌,嚴禁酗酒鬧事、打架斗毆以及其他不文明行為。
4. 嚴格遵守保密制度,不遺失和損壞保密文檔。
5. 愛護公共財物,不得擅自動用實習單位的儀器設備和實慣用品。
6.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安全制度。
7. 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則,防止交通事故。未經批准,學生一律不準離隊單獨活動,不準離隊外宿,更不得到無安全防護措施的水域中游泳。
8. 要培養勤儉節約的優良習慣,不浪費水電,不準私自使用電爐、煤爐等。
9. 凡違反上述規定造成個人人身安全事故和損失的,由個人負責。造成集體和國家損失的視情節輕重,按照學院和單位規定或國家有關法紀、法規處理。

Ⅳ 求一篇實習報告

大學生初入醫葯業之重點
--慎用抗生素

摘要:過度使用抗生素是現今臨床醫療過程中極為普遍的現象。當今社會醫學快速企業化、商品化及世俗化的時代,部分不當的行為已經扭曲了醫學的意義。造成過度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從葯品的出產到使用各個環節都存在的問題積累而形成。因此我們要想解決該迫在眉睫的事就應該從葯品的根源出發開始各個環節加以控制,切不可單一的在某處做文章。因此,對不良使用抗生素的社會因素做些研究,以增強人們對該問題的警惕和關注,最終可以在我們的和諧社會里消除。
關鍵詞:濫用 現象 抗生素 利益
正 文:
抗生素大家實際上不陌生了,嚴格意義上講,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濃度下對所有的生命物質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的葯物。比如說我們針對細菌、病毒、寄生蟲甚至抗腫瘤的葯物都屬於抗生素的范疇。但我們在日常生活和醫療當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病毒微生物的葯物它的種類是相當多的。大概可以分成十餘種大類。在臨床上常用的應該有一百多品種,比如我們常用的青黴素一類有很多的品種。頭孢菌素、紅黴素類也有很多種。每一種類都有自己的特點,在使用時針對不同的的疾病、人群、細菌等,所以應該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來予以適當地選用。
抗生素按它的定義講,是在很低的濃度下面能夠殺滅生命體,比如細菌和病毒。能夠殺滅生命體的東西是比較多的,比如家裡使用的消毒的東西也能殺滅生命體但只能叫消毒劑,這種消毒劑不能用在人體裡面,只能用在體外的環境消毒使用。抗生素是在很低濃度下並且能夠在人體裡面使用的毒性比較低安全性比較高的葯物。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殺滅感染我們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體殺滅,控制疾病,以最終治療疾病。
在我國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廣泛的,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合理之處,這就需要進行嚴格的、科學的指導管理,濫用抗生素不僅浪費有限的醫療資源,增加人民群眾的經濟負擔,更主要的是會給人們的健康帶來難以預料的危害。據《今晚報》2007年8月28日最新報道,目前我國每天平均有6800多人因不合理用葯而住院治療,14%的人死於不合理用葯。我國家庭中濫用抗生素的行為屢見不鮮,對兒童的健康威脅日益嚴重,這是造成每年上萬名兒童耳聾的罪魁禍首。[1]在我看來,過度用葯比吃錯葯還要可恨。吃錯葯是病人相信了虛假廣告「包治百病」的浮誇之詞而自願上當;過度用葯則是醫院有意為之,是醫院和葯商勾結起來為利益而罔故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觀故意行為,客觀上也是看病貴的主要原因。
我國抗生素的使用現狀
臨床上基本每一個科室,每一個專業的醫生都在使用抗生素,它的使用率是非常高,對於感染,包括病毒感染,細菌的感染,寄生蟲的感染,支原體、衣原體等微生物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我們平常的很多疾病也確實屬於感染性疾病,如普通的感冒,上呼吸道的感染,泌尿道的感染,皮膚的感染,但他們引起的感染原是不同的,上呼吸道80-90%是病毒感染,而泌尿道的是細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我們要用抗病毒的抗生素,如果是細菌感染就要用抗細菌的抗生素。在醫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總量的30-50%。其中一部分是需要使用的,另外一部分屬於不合理使用。除了醫院,老百姓的家裡都會有抗生素存在,葯店裡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抗生素。在歐美的發達國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致佔到所有葯品的10%左右。而我國最低的醫院是佔到30%,基層醫院可能高達50%。
抗生素濫用是我們不可迴避的問題,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葯品銷售途徑的不合理
1.1廣告效應
某些地方電視台受到利益的驅使,播出政府明文規定不可以廣告手段宣傳的葯品,而且某些治療乙肝,泌尿性病等廣告已經泛濫成災了,極大的影響著普通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原本因為身體一點點不適,過個三五天就好的,硬被他們的說成「有病」或者「你正處於亞健康」,不斷說服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病了,以便從中獲利,同時,醫生有意無意的成了制葯企業在老百姓當中推廣葯品的工具。
1.2醫生推波助瀾
醫學發展專業分工越來越細,每個醫生都有自己專業方面的問題,抗生素是常用葯專業性不如本專業那麼強,這樣就會存在誤用或者濫用的情況。醫生在行醫過程中,除了獲得更好的效益之外,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使疾病能夠在短期內快速的得到醫治,故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使病患以為是醫生的醫術有多麼的高明,這種現象使普遍存在的各個醫療機構,可想而知帶來的疾病隱患有多大。
1.3利益至上原則
由於處於社會初步發展階段,國家的研究能力、原創能力不強,葯品以仿製為主,眾多的葯廠都在生產抗生素或者同一種抗生素有上百家的葯廠家生產,這樣市場銷售就可能存在惡性競爭,這種競爭會導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況出現。葯物過時了,普通了,價格自然會受到市場的制約,降價使必然的,沒有了利潤但市場需求又大,停產固然可惜,於是通過葯品的換名使之成為新葯,在出售出來價格往往大漲甚至比原來的還要貴。那些黑心的制葯企業竟用不合格的原材料生產葯品,降低企業成本,全然不顧老百姓的死活。例如:美國經歷了現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葯害事件。在1932年的一次葯品悲劇中,有個生產商出售一種磺胺類葯劑,把它溶解在一種和汽車防凍液化學成分相同的東西里。大約有100位孩子在事件中死亡。在這個事件之後,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獲得了管理葯品安全的許可權。[2]
2.醫改帶來的弊端
2.1醫院發展靠自身
在國內96%的醫院是公立醫院,每年財政撥款僅占醫院總收入的7%--8%,其餘90%以上都要靠醫院自己獲取。政府制定的「以葯養醫」政策,使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醫院)必須依靠銷售葯品實現自己的生存,並且還要從葯品的銷售中獲利,醫務人員的收入也與開出葯品價值的多少相聯系醫院需要生存。要供養職工,而財政補助資金甚至不足以支付醫院退休人員的工資,醫院的發展和運轉資金必須靠醫療服務收費和賣葯收益,在醫療服務價格不能較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醫院和醫生物質方面的需求變大了,醫院必然會將葯物收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2.2體制管理缺乏透明度
由於管理體制缺乏透明度,不能有效的實施監管及權利的有效制約,各種關系網存在與醫院內部,使得醫生與幹部之間存在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對於種種地下「黑幕」只是爭一眼閉一眼。醫生收紅包是醫院里極為普遍的現象,根源在於醫院管理體質的欠缺,使得某些醫生大膽的收取不正當的利益。從長遠來看,消除紅包現象必須建設更多的醫院,促進醫院之間的相互競爭和醫生之間的相互競爭。只有作為患者的消費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醫院不提供良好的服務就被市場淘汰出局的時候,醫生收紅包現象才可能自動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3.醫生道德的參差不齊
3.1盲目追求效益
有些醫生為了多提高效益,一種病用多種葯。特別像是慢性病的病人,需要長時期服用葯物,而且開葯是處理慢性病諸多途徑中比較簡便的,對於那些診療水平有限的醫生來說,可趨易避難。慢性病患者迫切希望自己早日康復,更要求醫生開好葯貴葯。椐我所知,那種昂貴葯材醫生所獲得的回扣越大,但如果是盲目的追求數量和昂貴葯材,只為獲得利益而不顧葯物的種種不良反應的話,後果只能是患者承受更大的痛苦。
舉例 如有些葯物具有遲發性毒性,不良反應在停葯多年以後出現,因而也難確認和忽視。例如:兒童的四環素牙,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止痛葯引起的腎病,氯喹引起的視網膜病,大多是在用葯多年以後出現的。 [3]
3.2醫技水平有限
某些醫生本身的水平有限,在加上最近實行的患者挑選自己的醫生作為看病的准則。隨著新葯不斷上市,葯物信息量激增,大量的葯物學及治療學知識(尤其是新葯知識)難以被醫師全面掌握,部分醫師僅憑個人有限的用葯經驗,忽略了葯物的具體特點和患者的具體情況,最終影響了為患者選擇葯物的正確性。這部分醫生就面臨著工作和經濟的雙重壓力,而很盲目的開處方葯,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造成了病人的經濟負擔。
舉例:口服四環素類葯物可引起胃腸道症狀,如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腹瀉等,故口服每次量不宜大於0.5克,以減少胃腸道反應。而且長期應用可誘發耐葯金葡萄菌,革蘭陰性桿菌和真菌等的消化道,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嚴重著可致敗血症。[4]
4患者自身盲目用葯
4.1葯物過於迷信和依賴
大眾的普遍信念是凡葯必能治病或有益於健康,生病必需用葯,也一定有葯可治;用葯總比不用好。信仰葯物的程度受社會的文化、經濟、政治、教育、保健體制和醫生的醫療行為的影響。人們服用葯物是追求健康的一種最普遍的方式,開發新葯物也從未停止過,似乎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一般來說,大眾對葯物效果的期望遠比其實際作用大得多。希望疾病治癒是病人和醫生的共同願望,但急功近利、「病篤亂投醫」導致濫投葯物。 現在市售的抗生素種類繁多、良莠不齊,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不重要的;很多是未經科學評價的、無效的,或者是有害的。它們的存在是因為有商業價值,而不是有益於大眾的健康。
4.2對疾病的恐懼
人一旦生病了,就感到是件非常恐怖的事,許多人一心想一次性根治所的疾病,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事實往往事與願違,事倍公半。患者對疾病治療目標、期望值不科學。追求一早根治之目的出自人性的本能,誰都想健健康康的,但如果沒有掌握好醫療之度,那麼不但浪費了國家資源還對自己的身體造成無法估計的後果。
典型案例:記者在醫院曾經遇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入院後被查出患有胃癌,醫生為老人進行剖腹探察,發現老人的腫瘤已經在腹腔廣泛轉移,已經沒有手術的價值。但是,老人的家屬卻堅決要求手術、化療,所有治療腫瘤的手段都要上,一樣也不能少。最後老人接受了手術和化療,不到兩個月時間,人全變了形,身體被活活拖垮,離開了人世。[5]
4.3不良用葯行為
4.3.1 用葯盲從心理:
由於新葯、特葯品種與日俱增,用葯者難以分辨,極易導致其輕信媒體或公眾宣傳,或不正確使用非處方葯物(OTC),或在非正規醫療機構用葯,或中、西醫盲目結合,以為中、西葯「雙管齊下」效果一定迅速,等等。這些都是盲目用葯的表現,結果往往會給用葯者帶來身體和經濟的雙重損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4.3.2 不遵醫囑用葯:
患者和患者家屬習慣性服用抗生素治病。比如感冒了,按照醫學的觀點,很多感冒都屬於病毒感染,嚴格意義上來講,沒有什麼有效的葯物,只是對症治療,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大家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感冒以後習慣性在葯店買一些感冒葯,同時加一點抗生素來使用。實際上抗生素在這個時候是沒有用處的,是浪費也是濫用。有些患者本身尚不具備讀懂葯品說明書的能力,對葯品規格、劑量、用法、注意事項等不甚理解,造成錯誤用葯;有的患者不論對症與否,自行購葯,全然不清楚長期、大量使用某種葯物將造成不良後果;有的患者治癒心切,隨意自行加大劑量;有的不加選擇地使用昂貴葯物,誤認為價格高葯效就好;有的用葯時間不夠甚至漏服葯物;有的葯效暫時不明顯就自行停葯或更換其它葯;有的擔心葯物的副作用或因經濟原因過早停葯;有的患者多科就診,卻不及時、詳細告訴醫師現用葯情況,造成重復用葯或不合理配伍用葯等等。有研究表明,遵照醫囑用葯的患者不足半數,大部分治療失敗是由於患者不遵從醫囑。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因不合理用葯而導致住院病人發生葯物不良反應的比例約為10%~20%,其中5%的患者因嚴重的葯物不良反應而導致死亡。[6]
5. 政府部門監管不善
主要表現在對醫療衛生投入不足、管理不嚴、監督不力等方面。政府部門對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非常有限,尤其是農村因此而導致的過度性醫療行為,給農民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和嚴重的身體傷害,隨之出現了衛生服務利用率下降和預防保健工作弱化等問題。監管不力主要反映在醫院的葯事管理中。我們國家葯品規定方面的問題,很早以前就分了處方葯和非處方葯,抗生素應該屬於處方葯,但在葯品銷售過程中,大家去買葯的時候有人需要出示處方嗎?除了中葯的葯劑,西葯只要講出名字就可以買到,甚至有醫葯超市讓自己選葯,這樣准確性會高嗎?無疑會導致抗生素的濫用。目前,醫院的《用葯指導原則》還不夠完善,有關葯物使用的規章制度也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力;多數醫院沒有完善的醫院《基本葯物目錄》、《標准治療指南》及抗菌葯物一線、二線和三線品種規范和各類葯物合理使用的規章制度,而政府部門沒有有效的行政手段對葯品的使用進行定期檢查與監督。
6.濫用抗生素的後果
一個方面是引起細菌耐葯,細菌耐葯產生的速度遠遠快於我們新葯開發的速度。長此以往,我們可能會退回到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狀態,沒有抗生素使用,人類將再一次面臨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脅。比如,結核病是結核桿菌引起的傳染病,很多年前大家覺得控製得非常好,但是現在耐葯的結核菌非常多,治療起來就很困難。這就可能引起死亡率的增加,而且治療耐葯性結核花費的社會資源是治療一個非耐葯結核的十倍以上,造成的社會負擔是非常重的。第二個方面,抗生素也是葯物,進入人體以後發揮治療效果的同時也會引起很多的不良反應。用的葯物越多,引起不良反應的機會越高。我國葯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記錄顯示,我們國家的葯物不良反應三分之一是由抗生素引起的,這個比例和抗生素的使用比例是一致的。
解決過度用葯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光靠政府部門一個方面就可以解決的,因此希望全社會的人們一起行動起來。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已下發了關於開展抗菌葯物合理使用的宣傳活動的通知,號召民眾不要自買抗菌葯,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菌葯。這是對人民負責任的舉措,大家應該積極參與,不只是專業的醫務人員需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普通的民眾和患者也要有合理使用的意識,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要盲目地自己購買抗生素使用。這樣才能促進我們國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葯物的不良反應,細菌耐葯的不斷加劇。最後,我再提出幾點建議:
1加強葯品流通管理,建立公平競爭機制
國家相關部門應對葯品行業加強宏觀調控,防止低水平重復生產,加快自主產權葯品的研發,以降低社會成本。在行銷環節,應為葯品供應商提供相關信息,增加透明度,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在醫療衛生機構採取公開招標的采購方式,遏制葯品高定價、高利潤、高「回扣」等不正之風。同時,加強對葯品廣告的監管力度。
2建立OTC使用管理機制
建立OTC使用管理機制,應重點做好OTC使用說明書的管理。葯品包裝上需有鮮明醒目的OTC標識,要求說明文字完整、詳實。葯品說明書必須印有葯品所有成分的通用名及含量,有保護消費者的注意事項及忠告性內容,有安全有效使用的指導,有不含任何有毒或成癮成分的說明。同時,零售葯店和醫院葯房應充分發揮執業葯師的指導作用。
3建立對臨床醫師的培養監督機制
將「葯物治療學」和「合理用葯」列為醫師繼續教育的必要內容,及時提供新的用葯信息,以強化、更新其葯學知識,並定期考核醫師的用葯水平,使合理用葯成為醫師自覺的行為。另外,葯師應積極參與臨床用葯,以補充臨床醫師葯學知識的不足;醫院應加大臨床葯師的培養力度,推行臨床葯師制,讓更多的葯師參與臨床用葯,以發揮其在合理用葯中的重要作用。
4 建立對不良用葯行為的干預機制
4.1 加強安全合理用葯的知識教育:將葯物知識教育納入公眾健康教育的內容,讓人們知道不合理用葯和葯物濫用可能造成的嚴重危害。只有對不良用葯行為造成的危害有清醒的認識,用葯者才可能自覺關注葯物的相關知識,遵守醫囑的依從性才可能提高。
4.2 重點干預老、幼、婦、乳用葯人群:大多數老年患者記憶力差,幾種葯物同時使用時更易混淆。因此,老年人用葯後要及時反饋相關信息,以便醫師調整劑量或調整給葯間隔時間,保證治療效果和減少不良反應;妊娠、哺乳期婦女和兒童患者使用葯物時,一定要向專業葯師咨詢,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
總之,希望葯廠和醫院本著為人民服務的態度,注重葯品的社會效益和非經濟效益,在兩者間達到一個平衡點,在社會競爭中以求雙贏。醫生應該遵守起碼的醫德,憑著一種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和態度,憑著患者對自己的信任,為了病人的健康和幸福,為了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出自己本應有的力量。作為患者及其家屬,我們應有一個平常心,理智的心,健康的心態,科學的求治過程。認真聽取醫生專家的意見,慎重合理的用葯,替自己替國家節約資源和財力。讓我們共同擁有一個和諧健康的醫療環境。
參考文獻
1.《今晚報》2007年8月28日 評論
2.《財經文摘》2006年第8期 評論
3.祖述憲, 《不合理用葯的社會因素》,《人與醫學》2003.11.15
4.任其昌 章六濱 丁力 《葯物不良反應與臨床使用注釋》,沈陽出版社 1999.6.1
5.張宇,《過度醫療 有多少可以避免》,《家庭醫葯》2005.11
6.郭代紅,郭秀武.葯物流行病學與葯政立法.中國葯房,1997,8(5):195.
我自己寫的,論文通過 交個作業可以吧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