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亞太局勢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亞太局勢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0 21:19:57

❶ 求關於1美國「重返」亞太對我國周邊外交有哪些影響2、你認為,中國應如何應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論文

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重返亞太,只是一個偽命題,事實上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只不過在小布希期間投入不夠多,這兩年希拉里一直強調美國要重返亞太,而今美國戰略重心已經東移。

美國為何垂涎於亞太地區
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務卿希拉里分別訪問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近期美國一直高調宣揚「美國的太平洋世紀」,要重返亞太,其背後的真實戰略意圖究竟是什麼?希拉里出訪前稱,隨著亞太地區逐漸成為21世紀全球戰略與經濟重心,「這里也將成為美國外交戰略的重心,美國外交在未來十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亞太地區增大投入。」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美國遭遇了令人頭疼的一連串挑戰:全球金融危機、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恐怖主義威脅、全球核不擴散體系遭遇的直接挑戰、以及仍在演變之中的中東及北非局勢。美國目前面臨的是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對抗情緒升溫,而歐盟自己都幫不了自己,美國只有在依舊繁榮的亞太地區尋求克服危機的道路。
然而美國又宣稱做太平洋領導者,其矛頭實際所指是中國,而且美國也不隱晦這樣的戰略意圖或安排。隨著中國崛起以及與東盟國家關系越來越好,美國感覺中國越來越可能對其霸權構成威脅。因此,美國戰略東移的目標實際上牽制、遏制中國,平衡中國的發展。
又如喬治敦大學教授查爾斯•庫普錢說,奧巴馬在2012年的連任機會取決於他的經濟業績,「當你尋找光線,也就是增長的來源時,主要答案之一是對亞洲的出口。這是本屆總統需要重點關注的事情,特別是在選舉期間。」

美國重返亞太打造「太平洋世紀」
——藉助APEC、TPP、完善地區多邊機制打造「太平洋世紀」
2011年11月1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召開之際表示,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大國」,將「堅守在這里」,他承諾說在將來數年內鞏固美國在亞洲的地位
美國高度重視APEC峰會,並全力參與2011東亞峰會,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達成框架協定,試圖在亞太樹立一個高質量、具有約束力的地區經濟合作樣本。所以,奧巴馬亞太行的重頭戲就是在於出席東亞峰會,此訪標志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從經濟、軍事、民主與人權的視角看,奧巴馬亞太行有三大看點:一是大力推進經濟外交,以TPP領導地區經濟合作,並為美國商品出口及投資尋找機會。二是加強軍事存在。美澳達成駐軍協定,美軍從2012年起在澳大利亞北部部署250名海軍陸戰隊員,未來駐澳美軍總兵力將達到2500人。據稱,與駐日、駐韓美軍基地相比,駐澳基地距離南海更近,有利於美國作出反應。此外,今年下半年以來,美越、美日澳、美韓、美菲、美澳等聯合軍演陸續上演,美國試圖通過聯合軍演達到顯示其軍事存在的目的。三是希拉里•柯林頓國務卿宣布12月初訪問緬甸,意在推動緬甸改革進程。緬甸大選以來,美國與緬甸接觸增多,設立了對緬事務特使。最近,緬甸政府釋放了部分政治犯,進一步拉近了與美國的距離,美國政府認為緬甸「改革之風已經吹起」。11月17日,奧巴馬與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通話後,宣布了希拉里出訪的消息。

——美國雁形安全模式
從 2010 年開始,美國在中國周邊 構造了「雁型安全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美國是雁首。第二梯隊是 美日、美韓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於首要位置,是美國接觸亞太 地區的「基石」,美日韓三邊存在形成軍事同盟的趨勢。第三梯隊是 美國與澳大利亞、菲律賓和泰國等盟國的關系。第四梯隊是美國與印 尼、越南和印度的關系,這一梯隊的顯著特點是以地區為平台,呈現 出網路化發展趨勢,這也是美國塑造亞太地區秩序最廣闊的依託。

美國「重返」對中國的影響
——對中國周邊產生的影響
中國在周邊海域不僅有島礁主權爭端、 海洋油主權爭端、海 洋油油氣與漁業資源爭奪以及海域劃界爭議,公海局勢更加惡化,且局部恐有沖 突激化的危險。在南海問題上遭到挑釁,不斷在南海製造事端
TPP協議在經濟、貿易、軍事、政治上表現了美國對華全麵包圍,使美國成為亞太經貿機制的中心,改寫亞太經貿版圖,並且在美國加入東亞峰會之後,削弱了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從而擴大了美國的控制力。
從地緣角度看,美國正在加速從東亞到中亞的戰略鏈條連接力度,從韓國、日本、關島、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巴基斯坦、阿富汗到烏茲貝克斯坦的海外駐軍基地,一旦完成,環形包圍圈將構建完畢。

——雁形安全模式
對我國周邊安全造成如下 影響: 首先,進一步強化與盟國的安全合作。在美泰、美菲、美澳 雙邊層次上,美國也進一步深化了同盟關系。
其次,「雁型安全模式」中不同梯隊間加強安全合作,共同應對 地區安全挑戰和中國崛起。隨著南海爭端的白熱化,美國不僅增強在 太平洋的軍事實力,還主導和支持「雁型安全模式」不同梯隊成員間 的安全合作。在美國主導的「雁型安全模式」中,既包括南海爭端的 主要相關方菲律賓和越南,又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它們分 別處於梯隊的不同層次, 除了直接與美國保持緊密程度不等的大安全 合作外,彼此之間還存在密切而頻繁的互動,它們的共同目的則是制 衡中國。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
——運「時」帷幄
美國大選年可能引發地區外交格局新變化,這對於中國來說是巨大的風險與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機遇;
阿基諾三世上台後,積極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著實給中國減壓;
緬甸新政府上台後一系列新舉措使中緬關系發生微妙變化;
馬英九連任表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台灣多數選民認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樂享兩岸「和平紅利」;
朝鮮領導人更替以及韓國大選,可能給朝鮮半島局勢緩和帶來新變化;

——海洋戰略
面對當前的海洋安全形勢,中國正致力於加強海上防禦力量,打造一 支滿足中國海防需要的海軍。 這包括建造新型潛艇、購買俄羅斯基洛級潛艇,研發類似用於攻擊艦艇等等應對錯綜復雜局勢的武器,加強多邊安全對話與合作, 穩步推薦共同體建設,推進與域外國家自由貿易區的談判,豐富東盟與日韓為主渠道的東亞合作的內容和完善的合作體系。

——外交戰略
以政經合一的方式管控周邊局勢。增強中美戰略互信與合作,帶動亞洲經濟互惠互利,塑造穩定的周邊環境。
建立均衡的地區秩序,既擴展中國的利益,又容納美國的利益,同時又使周邊國家收益;採取合作性參與戰略,來維持地區穩定;建立以多個次區域為依託點的周邊外交戰略;從而建立多層次的安全等級秩序。

——應對美國「太平洋世紀」
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對於中國來講,目標就是要緊緊盯住對方 這頭狼,對方的破綻,就是我們取勝的機會。雖然對方現在向我們亮出了金融危機的"破綻",但這不是決定性的。 北美的市場確實十分蕭條,但這並不等於已經傷到對方的筋骨--躺在地方流血的惡狼咱又不 是第一次見到,中國早就有農夫與蛇的典故。打下釣魚島,只是一個戰術問題,解決日本的未來,是戰役問題,重定中美勢力范圍,才是戰略問題。 而且只有戰役問題解決好了,才能解決好戰略問題。對與少見於媒體之上的琉球地位問題也漸趨多了起來,至少中國官方已不禁止討論這樣的問題, 琉球地位未定對日本的打擊遠高於釣魚島的討論。 同時,琉球問題的解決,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如果說中國與日本的 沖突如何收場,那為日本量身定做一份合適的未來,則是上上之選擇。 琉球地位未定的強化,必然會避免中國在釣魚島戰後"守"的困境。而這一戰略的實施, 中國則必然重溫大明水師對琉球海域的主導權。 同時, 琉球問題的解決,也必使頭狼門戶洞開,其關島基地直接面臨中國兵鋒之下。

❷ 求一個關於形勢與政策的論文題目,越多越好,不勝感激!!!

因此,我認為我們學習軍事課教程很有必要。在新時代,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必須融入國家現代化戰略全局,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所以,大學生需要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意識。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總體來看,當前國際戰略形勢保持了總體緩和。和平與沖突、發展與動盪、緩和與緊張交織互動的基本態勢,呈現出國際政治多極化、世界經濟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化、軍事變革信息化的強勁勢頭。世界經濟中心加速由西方向東方轉移,亞太地區成為全球地緣戰略角逐的焦點。這些歷史性變化和調整,給未來國際戰略格局和地區安全形勢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又形成新的挑戰。既然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就要像太白筆下那樣「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是我交的論文里的一段,供你可以。。。。題目就可以隨便寫寫就好了呀。

❸ 中國應如何應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3000字論文

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應如何應對,,3000字以上

❹ 急求!:結合美國重返亞太意欲何為談談中美關系;論文500字以上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或者按美國某些人的思路——美國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大國。而中國在「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後成為了繼續實行社會主義體制的少數國家中最大且最有實力的國家。不僅如此,通過二十餘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近三十年時間里把國家機器的首要任務一直定位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很快從「十年浩劫」的低谷中躍起並一路快速發展。其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經濟實力的持續擴充,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新亮點。同時,中國的政治和外交、文化等諸元的定位也逐步向國際規則靠攏,漸漸融入國際社會。這樣的一個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長,國際地位不糨提升,在世界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其影響力日益重要、不可忽視。
從冷戰後短期內國際社會及政治體系變化中可以看出:中國崛起,中國的水落石出而越發凸顯,伴隨著俄羅斯在這一時期所扮演的「末日帝國」的角色和美歐之間結構性分歧沖突的長期隱性化,中美之間的關系好似回到兩國接觸的初始階段。即一個新興國家與一個傳統大國的對話,不過兩者所處地位發生了180度的回轉。新興的美國變成了崛起中的中國,而清帝國這一「全球性大國」或者稱之為「全球性帝國」。歷史永遠不會重演,但歷史經常會在不同的時空或相同的空間「重現」,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重現的歷史」往往在其中有更多的演繹使其復雜化,增加了其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造就眾多的平等未來。
不能否認,中美關系所處環境及兩國現狀確實比較類似於十八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初葉,但這應視為表面現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國際體系系統的更加緊密,以及全球政治外交的連帶性趨勢更加明顯,表相掩蓋下的內部沖突較之歷史已十分凸顯。內部矛盾的顯現、明顯給,使人們可以以更清醒的頭腦去影響和左右歷史規律,給各國政治家們創造了更加廣闊的施展空間。所以,展望中美關系,很可能以新興國家對傳統霸主這一歷史規律為主線和准繩,在各政府政要、國家元首結合信息諸元而作出的決策影響下,呈現波浪式前進。當然,由於美國在「帝國論」中所表現的這一唯一的「全球性帝國」中各種非傳統現象,也不排除這一「美國帝國時期」的長期存在。如若這一假設成立的話,中美兩國關系和兩國發展空間的豪華甚至兩國未來都將破天荒的走出歷史規律的范圍,擺脫其束縛,另闢溪徑走上美國長期主導世界的第二條道路,中國作為崛起的 「新興強國」的形勢與地位可能在這一體系下被扼殺,這當然是中國不願意看到和走上的道路。我們也許可以將其理解為倡導多極化世界就中國而言的內在動因吧。
綜上所述,中美關系大致有兩個發展方向。這兩個發展方向都是建立在歷史規律和兩國互動的基礎之上的。但當今國際社會全球化形勢日益加強,即使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要在矛盾中維持並利用現行的國際體系與秩序。全球任何角落所發生的事件或任何一個國家所作出的決策都會不同程度的對其他國家和民族(引入民族概念是由於歐洲各國的建國理念之一,即「民族國家」,雖然當今世界以主權國家為主體,但不能排除民族的概念化對國家政治、外交乃至世界的影響與作用)產生影響並直接關系致到它們在本地區的利益。所以,再以傳統關系准則或觀念,僅建立在兩國關系基礎之上去分析展望兩國關系的發展未免有些狹隘。分析中美關系的走向必須從以下這幾個方面:美國全球霸權的維系;美國對現有國際秩序的維護與破壞;俄羅斯;歐洲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中國自身的經濟影響力與務實外交;伊拉克戰事對全球和中美關系的影響;台灣問題的長期化。

❺ 一帶一路中國對國際局勢應對的論文2000字

1、建設「一帶一路」,是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它對推進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意義重大。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全球增長和貿易、投資格局正在醞釀深刻調整,亞歐國家都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激發域內發展活力與合作潛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
「一帶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上 「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不絕於耳。「一帶一路」的建設,正是中國在向世界各國釋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國崛起不以損害別國的利益為代價。

2、「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深挖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潛力,必將提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推動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進而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開拓創新和尋求突破的過程,從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創造前提條件,在區域合作新格局中尋找未來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可謂是「一子落而滿盤活」。
在中國國內近年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形勢下,中國和中亞乃至向西更多國家的經貿合作也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成果,可以為中亞等各國借鑒。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網路通信設施等不斷修建,正在形成古絲綢之路上的現代商隊。

3、打開世界地圖可以發現,「一帶一路」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發端於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它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無論是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從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的角度看,沿線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
「一帶一路」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戰略構想,更是沿線各國的共同事業,有利於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東出海」還是「西挺進」,都將使我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五通」。「一帶一路」戰略合作中,經貿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必將迎來一個共創共享的新時代。

4、「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不限國別范圍,不是一個實體,不搞封閉機制,有意願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參與進來,成為「一帶一路」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在共同建設的未來,「一帶一路」無疑將釋放更大的活力。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正在世界各國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復興絲綢之路,一幅橫貫東西、共謀發展的宏大藍圖正在鋪展開來。有夢想,有追求,有奮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國人民有夢想,世界各國人民有夢想,這將給世界帶來無限生機和美好前景。

❻ 《形勢與政策》論文 一、論文題目 談談評析中國特色外交的理念 二、要求: 1、字數在1000-1

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揭開新的歷史篇章。在全球政治、經濟、安全等各個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廣泛和深遠影響的中國倡議、中國方案。圍繞和平與發展兩大議題,中國同國際社會一道,相繼確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與2020年後氣變安排兩項重大全球議程,共同應對包括恐怖主義在內的各類全球性挑戰。二是外交布局全面推進,實現中美、中俄、中歐以及中國與亞太、非洲、拉美等各主要方向國家關系的進一步深化。三是發展戰略全面對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為歐亞大陸乃至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四是外交理論創新全面深化,繼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主張後,又推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這一理念正在成為中國外交在國際舞台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幟。

中國特色,第一是旗幟鮮明地堅持得到中國人民廣泛擁護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中國外交的根基所在。
第二要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不幹涉別國內政等優良傳統,同時要與時俱進,不斷對此加以完善、豐富和發展。
第三要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踐行平等等特有理念。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又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有助於更好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不斷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進程。
第四要堅持為國內發展和改革開放服務的第一要務。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又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這是我們與其他大國的一個重要不同。中國的外交必須緊緊圍繞國內發展這個大局,為此營造更為穩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環境。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很豐富。就當前而言,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合作共贏」。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利益日益融合,國家之間也許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但合作共贏卻是最大公約數。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代替的是單打獨斗的老做法,摒棄的是贏者通吃的舊思維。與歷史上的大國不同,中國自身已經走出了一條和平發展的新路。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也是對國際關系理論的重要創新。同時表明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將向世界傳遞繁榮穩定的正能量。它是對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中國挑戰論」的有力回擊,有利於進一步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合作共贏外交的認識,塑造我和平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的國家形象。它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是發揮我負責任大國作用的重要體現,有利於凝聚各國共識,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合作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與威脅,引領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❼ 亞太局勢下的台灣問題與中國安全挑戰論文

你這話似乎說反了,應該是:中國問題與台灣安全挑戰

台灣今天已經完成訓政,進入民主時代,而且這么多年來台灣一直奉行和平發展避免極左的路線。可以說台灣是穩定的,並沒有問題。而今天的中國面臨的卻是繼續韜光養晦?還是放手與美帝爭奪天下?這是個大的抉擇問題,所以有問題的是中國,而不是台灣。

對於兩岸是否統一,60年來一直是中國以重兵臨台,並且對台不承諾禁用核武器。可以說台灣幾十年來面臨的一直都是來自大陸的重兵威脅,包括核威脅。可以說真正安全遭到挑戰的是台灣,而不是中國。

❽ 跪求大學軍事論文3000~5000字。題目自擬。關於國際形勢。世界戰略格局與我國安全環境或Mr mao的軍事思想。

美國新形式介入全球事務

作者 張龍生

2011年月19日,美軍實施「奧德賽黎明」 行動,位於地中海的導彈驅逐艦巴里號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一場由利比亞本國人民引發的利比亞騷亂,經過一個多月的演變,自北京時間2011年3月20日0:45,演變成了法英美主導的多國部隊與利比亞的利比亞戰爭。這場戰爭是法國率先打響的,雖然美國在戰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執行了大量的空襲任務並且掌握著戰場的指揮權,但美國卻急於退出這場戰爭,並極力要求交出戰爭指揮權。終於在經過十多天的商討後北約從美國手裡接過了指揮權,美國並將撤走自己的軍事力量不再執行空襲任務。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舉動極其異常,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美國受金融危機影響財力支撐不住,也可能是美國國內政治的問題或是奧巴馬自身的問題等等;但不可忽視的是美國正在進行新形式介入全球事務的嘗試。

屢試不爽的戰爭法則

美國是一個樂於用戰爭解決國際問題的國家,到目前為止美國的總統沒有一位執政時不進行戰爭的。它善於用戰爭來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並獲得自己的戰略利益。用戰爭實現自己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美國在20世紀的後十年發動了兩場戰爭,分別是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中,美國不僅大秀了自己的高科技武器,更成為蘇聯解體後美國帶領著北約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軍事打擊的典範。樹立了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威望。美國就這樣著繼續自己用戰爭撈取利益,用武力贏得地位的行動准則。

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部隊進行打擊,就這樣爆發了海灣戰爭,這次戰爭是在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進行的。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受益最大,使其大發戰爭橫財,就在海灣戰爭進行的過程中,國內股市一片大紅。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精確制導武

器,並使用衛星進行通訊導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場戰爭給美國的武器裝備和信息裝備做了廣告,使得其在軍火市場大發武器財,這也是美國一直以來獲取金錢的伎倆。除了經濟利益之外,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更收獲了自己超高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它獨霸世界的野心。使其在軍事上恢復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南戰爭綜合症」,使其干預國際事務的信心大增。就這樣美國在1999年聯合國沒有授權的情況下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 旗號空襲南聯盟,在這場長達78天的轟炸中讓美國大秀一把。這場戰爭可謂掀起了軍事領域的一場革命,對世界各國的軍隊建設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使用了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並成功大規模運用太空的力量,通過此次戰爭美國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還向自己主導的世界格局更邁進了一步。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自己的霸權。這種用戰爭來改變地區形勢建立霸權的方式讓美國津津樂道。

接連不斷的戰爭泥潭

進入21世紀,美國卻沒有那麼幸運。美國在第一個十年裡也發動了兩場戰爭,一場針對的是阿富汗恐怖勢力,另一場則是針對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在經歷了9·11事件之後,美國痛定思痛,決定要在阿富汗打一場樣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戰爭,以徹底消滅製造9·11事件的幕後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裝。所以,在2001年10月7日美國就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到目前已經過去十個年頭之久了,雖然「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已經被擊斃,但是我們依然看不到阿富汗戰爭結束的曙光,離戰爭結束的時間還是遙遙無期。這是美國掙扎了十年之久卻不能自拔的一個戰爭泥潭。

相比阿富汗戰爭,僅用21天較小的代價就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戰爭卻成為了美國的另一個戰爭泥潭。伊拉克戰爭是一場在聯合國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發動的戰爭,同時在戰爭中又發生了虐囚事件和黑水保安事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形象,降低了國家的軟實力。更重要的是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花費的巨額軍費和眾多的人員傷亡,引起了美國國內的不安。再加上美國經濟危機的爆發,失業率激增,國內反戰情緒一度高漲。雖然已經成功從伊拉克撤出了部分軍隊,但是什麼時候能從伊拉克徹底抽身,還得看伊拉克保安部隊能否承擔起穩定伊拉克局勢的責任。對於美國來說伊拉克戰爭依然沒有結束。

這兩場戰爭給美國帶來的不是經濟利益而是經濟壓力。這兩場戰爭真的使美國打怕了。不僅在國際上沒能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在國內甚至引發政治問題,是每個在任總統的燙手山芋。阿富汗戰爭仍在繼續,伊拉克局勢依然混亂;美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戰略失誤,開始探討並實踐自己的新形式介入,盡力避免前兩場戰爭出現的問題。

新形式介入早有準備

在利比亞戰爭中美國的異常表現,我們看成是美國新形式介入的嘗試。但是在嘗試之前美國已經對新形式介入就有了系統的論述,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甚至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准備工作。2009年初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國會聽證會上首次代表美國官方提出了「巧實力」一詞,雖然之後就很少使用,但眾多美國軍政領導人一再強調的「夥伴關系」和「巧實力」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巧妙的利用一切可用的「軟實力」和「硬實力」通過外交、經濟、軍事乃至文化等各種手段組合起來去干預地區和國際事務,為美國謀取利益。不僅美國軍政要員是這樣說的和表現的,就在題為「重塑美國軍事領導力」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也不乏對美國新形式介入的詮釋。美國在經歷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之後,認識到在新世紀新條件下要維持美國的霸權用老方法是行不通的,而且對美國霸權主義的維護造成了威脅,在此情況下美國將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這次戰略調整中美軍將一改往日的戰略部署,會加速將「前沿部署」演進為「靈活進入」,也就是說美國海外駐軍將不再像以前「大兵壓境「而是增強遠程投放和機動能力。不再像以前那樣打」前站」,包括提供後勤保障的工作都交給自己的地區盟友去做。現在日本正致力於掙脫國內《和平憲法》限制,努力讓自己本國的軍隊「走出去」,看來這個「鐵哥們」已經對美國這個老大哥的心思心領神會了。不光是日本,就連澳大利亞也是緊跟美國的步伐,美澳兩國於2011年2月9日簽署了旨在監視亞太的秘密間諜衛星協議,以共享間諜衛星提供的絕密情報。美國恰好利用澳大利亞這個全球信息制高點來搜集情報和指揮戰爭和部署。美國就這樣有計劃的,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新的介入模式進行著自己的力量部署和拉攏。美國是一個善於利用地區矛盾和爭端來為自己的戰略目標服務的國家,在它需要的時候它會自己製造地區矛盾和引發地區爭端,從而好使自己的力量進入或發展自己和盟友的關系以達到牽制其敵對國家的目的。

矛頭指向亞太

美國戰略東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美國把本土安全作為自己最為「切身的利益」,把美軍在「反恐前線」中東地區作為自己的「重要利益」,但亞太地區卻日益成為美國自己的「戰略優先點」。這是因為,美國認為在亞洲存在著正在崛起的全球性大國和很多重要的地區性大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將繼續上升,本地區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正迅速推進軍事現代化進程,導致地區安全結構發生變化。同時美國感到在一系列問題愈發復雜的東亞,面臨著更「廣泛的挑戰」---從中、印崛起到朝鮮核問題,從全球經濟平衡態勢發生扭轉到自然資源爭奪的日趨激烈。美國將逐步結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作戰,並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

美國不願和中國正面對抗,但是美國又不得不和中國進行對抗,所以美國就利用中國周邊的地區矛盾,從東北亞開始一直到南海打造一個針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在這個圈上美國通過不斷的聯合與中國有爭端的國家,打造基地,以達到封鎖和制衡中國的目的。

在東北亞美國利用「天安艦」事件,加強與韓國的合作,不斷的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而且軍演的密度相當大,這其中創造了很多美韓軍演的歷史之最,美國的航空母艦還破天荒的開進中國黃海。不僅這些,美國在對韓國的軍事規定上都進行了較大的放權,允許韓國在沒有通報的情況下進行還擊,也同時要求增加駐韓美軍的「戰略靈活性」,所謂「戰略靈活性」,就是指駐韓美軍實施靈活機動的軍事戰略,可以跨出它的傳統防區朝鮮半島,隨形勢的需要奔赴亞太地區的任何地方作戰。美日同盟則是美國在亞太的最鐵同盟,日本近年來加強海空軍建設,增加西南諸島的軍事力量,不斷在釣魚島上和中國搞對抗,這其實是美日共同合作的結果。美國還不斷通過軍售來強大台灣的軍事力量。美國就是要在東海上讓日本和台灣牽制中國。

近來南海問題不斷升溫,這和美國是有直接關系的。從去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河內表示南海問題涉及美國利益,美國有責任和有關國家解決這一問題。給了南海聲索國極大的「鼓舞」,各國不斷加強對南海的蠶食,並且強振軍備,甚至越南要和中國不惜一戰,美國又在南海與菲律賓等國進行軍事演習,加強與各聲索國的聯系,不斷的給南海聲索國打氣,攪動南海局勢,南海各國又趁機想把南海問題復雜化,所以就不斷在南海領域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現在印度和越南進行合作,日本和菲律賓進行合作。美國成了背後的總指揮,這些國家就構成了美國在南海制衡中國的一個鏈條。

新形式介入並非不變的法則

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初試新形勢介入,在對待中國問題上謀求新形式介入,但是並不代表著這是美國的不變法則。美國對待不同「敵人」會有他不同的戰略戰術,在對待涉及重大安全利益和具有全球戰略意義的問題上他是不會退居二線的,不會將指揮權全部交給北約的。美國的核心利益不在利比亞,利比亞也不是中東的核心,更不會對美國的全球戰略產生影響。而中東的敘利亞則是作為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橋梁,敘利亞自古就有「世界心臟」之稱。到了現代,敘利亞又被冠以「世界小國中的最大國家」。這種地緣政治上的「大塊頭」,美國怎麼會放心交給北約去打呢,就是打也得是美國牽頭的。敘利亞被稱為伊朗的「戰略後院」,一旦敘利亞出現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中東的戰略形勢,那麼也就改變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計劃。美國怎麼會用新形式介入的方式去打這么一場影響著中東戰略格局的戰爭。現在美國的戰略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不再像以前那樣包打天下,而是在對待不同地區的事務時會有不同的戰略。

由於美國自2008年爆發次貸經濟危機以來經濟一直不景氣,而且還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泥潭。美國沒有了「包打天下」的意志和實力,所以新形式介入成為美國的最佳選擇。未來美國將繼續用新形式介入全球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