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論語與語文的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論語與語文的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0 21:02:47

① 《論語》二十篇的題目有哪些

論語 學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2
論語 為政篇第二 共二十四章 3
論語 八佾篇第三 共二十六章 4
論語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6
論語 公冶長篇第五 共二十八章 7
論語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 9
論語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11
論語 泰伯篇第八 共二十一章 13
論語 子罕篇第九 共三十一章 14
論語 鄉黨篇第十 16
論語 先進篇第十一 共二十六章 18
論語 顏淵篇第十二 共二十四章 20
論語 子路篇第十三 共三十章 22
論語 憲問篇第十四 共四十四章 24
論語 衛靈公篇第十五 共四十二章 26
論語 季氏篇第十六 共十四章 29
論語 陽貨篇第十七 共二十六章 30
論語 微子篇第十八 共十一章 32
論語 子張篇第十九 共二十五章 33
論語 堯曰篇第二十 共三章 35

② 高中語文的論語的題目

1 譯文 學了又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我認為選D
2 譯文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理解 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不患人之不己知」。 相反我不了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所以「患不知人也」。

希望採納
謝謝

③ 古代文學論文題目,時間范圍是楚辭到魏晉時期,都能寫什麼論文題目

古代文學論文題目 1 《詩經》分類研究(情詩、思婦詩、離別詩等) 2 先秦諸子文研究(《論語》、《莊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與楚辭研究(生平、悲劇成因、作品辨偽、思想與藝術等) 4 中國文學批評史專家專著專論研究 5 亡國之音哀以思——論李煜詞 6 柳永詞的雅和俗 7 論柳永對蘇軾詞的影響 8 蘇軾的人品與詞風 9 李清照前後期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10 蘇軾、辛棄疾豪放詞風的比較 11 論秦觀詞的藝術特色 12 論黃庭堅的瘦硬詩風 13 《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 14 《水滸傳》主題辨析 15 湯顯祖戲曲觀的研究 16 《聊齋志異》愛情題材論 17 《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論 18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19 從李賀詩看其「鬼才」之名 20 簡論李商隱的詠史詩 21 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22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23 李煜詞評價之我見 24 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25 豪放大師蘇軾的婉約詞 26 論關漢卿喜劇之「雙璧」《救風塵》與《望江亭》 27 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任選一部)中的女性藝術形象試論 28 《三言》中愛情作品的反封建傾向 29 《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試論 30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女性悲劇 31 談影視劇中歷史題材作品的時代精神與當代意識 32 論《三國演義》塑造諸葛亮的藝術經驗 33 論《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特色 34 論《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 35 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 36 論「三言二拍」表現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論《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論《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39 論《儒林外史》對八股科舉制的批判 40 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1 論論李汝珍的《鏡花緣》 42 論二晏詞 43 論蘇軾的散文特色 44 論陸游晚年的思想和詩歌創作 45 從林逋的詠梅詩到姜夔詠梅詩 46 辛棄疾詞與南宋理學的關系 47 論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 48 論《西廂記》中張生的形象 49 論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 50 賈誼論 51 《史記》人物傳記所體現審美情趣 52 《史記》人物傳記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漢樂府詩分析 54 陶淵明的人格和詩風 55 南北朝樂府民歌藝術風格比較 56 正始文學與建安文學異同論 57 論曹植詩歌的整體風格 58 魏晉隱士與魏晉文學 59 《世說新語》刻畫人物 60 魏晉南北朝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61 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 62 《西廂記》的傳播 63 元雜劇的題目正名 64 元刊本雜劇中的角色問題 65 《竇娥冤》的悲劇特徵 66 三國演義的成書問題 67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傳播 69 《紅樓夢》中改名問題 70 石頭傳說與賈寶玉形象 71 石頭傳說與孫悟空形象 72 傳奇戲的文人化問題 73 戲曲的案頭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說的變化及意義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問題 76 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 77 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78 論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79 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80 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81 「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82 關於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 83 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84 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 85 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創作 87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88 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90 論杜牧的七言絕句 91 論歸有光的散文 92 論李商隱的無題詩 93 《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94 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 95 論《西遊記》的詼諧風格 96 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 97 《金瓶梅》人物論 98論納蘭性德詞 99 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 100 王安石後期的詩歌

④ 關於論語的課程論文 選題

1.《論語·述抄而》「文莫吾猶人也」章商兌——兼釋「廣莫」、「子莫」
2.淺談《論語》的交友觀
3.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論語》臆說
4.左毒不去,文不可教——《<論語>選讀》觀感
5.《論語》闡釋視域內的「寓意解經法」
6.《論語》孔子之道的現象學研究

⑤ 有關《論語》的題目

一、試對「於丹論語心得」的看法…評論
二、論語中對交友之道有何指示?
三、試用現代語言說明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四、為何老年人要「戒之在得」、中年人要「戒之在斗」、少年人要「戒
之在色」?
五、試對「高中生可以請產假」加以評論
1於丹很富有個人特色
2交友要交正直的人
3貪圖小利為小人
4快樂度過人生
5不認同
論語中對交友之道有何指示?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意思就是: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種,使人受損的朋友也有三種:正直的朋友,真誠而可信賴的朋友,博學而見多識廣的朋友,可以讓我們受益良多;而事實上並不正直的朋友,善於迎合別人、討好別人,而欠缺誠信的朋友,善於隨口胡說卻沒有真才識學的朋友,只會讓我們受到傷害。

⑥ 有關《論語》的論文

淺談《論語》的交友觀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於哪種類型。從內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於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託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系加以維系。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系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了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當然,朋友還可以滿足我們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說法很不好聽,但卻是現實的。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將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剝離開來。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而)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鄉黨)孔子的行動好象就是有子的話的注釋。安葬無可歸的朋友,看似普通卻體現了孔子對朋友朴實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關照,一點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貴。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子貢問何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這兩段話是結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性目的交織並存的最好體現。朋友有時也是良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當我們要實現某種崇高的價值或理想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更是不可缺少的,於是我們就要有意去結交。就其交友的目的來說是工具性的,就其內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為牽扯到朋友的種類,很多話不及細說,下文再談。

二、 結交朋友的標准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這一點頗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們要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諂媚的人、背後毀謗的人和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我將孔子這六類人的對舉看作是對第一條標準的具體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線。我覺得以上這兩條標准非常符合孔子對「仁」的追求。從「恭、寬、信、敏、惠」這些「仁」的細目來看,「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質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實踐「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滲入了他的這一標准。直、諒和多聞分別從立身、對人和學識三個方面對選擇朋友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又完備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路)我們要盡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這畢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現實中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狷介者,優勢互補。這樣,我們就可避免偏執。
另外,《論語》中還有另兩處相關的記載,我覺得更為重要。一處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覺得,這一段語錄對我們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誼是需要雙方共同建立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要求,還要使自己能群,能讓人接受。要做到這一點,恭敬有禮是基本的條件。此外,這段話還擴大了選擇朋友的范圍,提出了與人交往應有的氣度。我覺得子夏是相當有胸襟的。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我成為他的朋友?同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成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線,「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點可以和另一處對讀:子夏之門人問交友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
既然我們可以有這么多朋友,那麼朋友有沒有種類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視為開放與包容,「同」可視為封閉與單一。從人際交往來說,「和」指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類型指得又是什麼呢?我覺得「朋友」這個詞事實上很難定義,在很多場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詞。勉強加以分類,可以以一個個體為中心,從他的主觀角度出發,以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或情感認同性目的各自所佔比例為尺度,畫圈。圍繞個體最緊的是主要以純粹價值認同為紐帶的朋友,越外圍的朋友,工具性越重。當然,所謂工具性和認同性只是為了劃分方便,在實際中,兩者攙雜在一起,很難一刀切。不過,也會有極端情況,如果我們對於一個人毫無感情可言,與他相交只剩利用價值了,我想我們即使稱之為朋友,其內涵也變味兒了。這還僅僅是主觀的劃分,客觀的現實生活常常讓我們與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關系,而認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但兩個人的心還是相通的,客觀不能,主觀也無須見面。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但是這種劃分仍不嚴密,只考慮了常態、共時的情況。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結交上述兩種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難忘的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出現的,又不能永遠在一起的朋友。這雖然是人生憾事,話又說回來,我們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聯系。因為情感的相投、價值的認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機緣下才產生。執著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會使剎那的美感煙消雲散。所謂距離產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種和諧,該散就散,回憶有時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欣賞他人異於己的地方,那和他們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難的事。這一點與認同感並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賞異己,便意味著從反面認同了對方的「異」,從「異」中求得了「同」,達到「和合」的境界。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礎。如果說俞伯牙之於鍾子期是一種同質的認同,那麼莊子之於惠施就是一種異質的認同。好比矛盾的雙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三、 與朋友交往時的准則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不過有時越是基本的道德規范越難以做到,越難以做到這要求就變得越高。當一個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時他所達到的價值層面是最高的。
第二,對朋友要寬容,在朋友有難或犯錯時要幫助朋友。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過,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朋友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最能顯現出來。我想,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個忠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對方。
第三,要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黨)。朋友關系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系。真正的朋友之間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並不是親密無間。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麼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擠公共汽車。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餘地。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距離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利用這種空間交更多的各種類型的朋友。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質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卻沒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數幾個知心朋友,交友面卻很小。他們都沒有處理好交友的距離感。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裡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
說了這么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關於顏回,《論語》有以下記載:
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知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罕: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先進: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出,顏回是一個勤勉好學,學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業業努力實踐孔子學說的人。對他的記載有幾處很值得玩味。一是孔子說他「不愚」。孔子並沒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說明顏回資質並不特別高。二是說他對自己並沒什麼幫助,無論自己說什麼,顏回都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孔子還是很看重這個學生的,顏回死時,孔子極度傷心,大呼「天喪予」。顏回也對孔子充滿了感情,孔子受困時,他對孔子說,您還沒死我怎麼敢死。我覺得,對於孔子來說,顏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見自己的學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來越象。面對這種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顏回了。顏回即使並不意識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為也體現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這樣一個學生在一起,孔子應有一種知己的感覺,但孔子並沒有過明顯的表達,甚至還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這可能是因為顏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顏回死後,孔子才意識到失去顏回意味著什麼,嘆息道是老天爺要我的命,並對學生說我不為顏回哭為誰哭?孔子是否覺得顏回之死意味著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著鏡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沒有人可以像顏回那樣勾起孔子的共鳴了。
關於曾參,《論語》有以下相關記載:
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與顏回比起來,我覺得曾點更透出一股靈氣,一語道出孔子一以貫之的東西。但「先進」的「參也魯」似乎與之又有矛盾。我不知應做何理解。這且不說,最後孔子的「吾與點也」頗有意思。我覺得如果說面對顏回,孔子感到的是同質的認同,那麼,面對曾點,孔子感到的則是一種異質的認同。有人認為「吾與點也」道出了孔子退隱的心聲。我覺得這種理解自有他的依據。曾點異於他人的理想恰恰從反面填補了顏回「非助我者」的空缺,給孔子一個異質的啟示和選擇。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407/files/jiaoyulx/html/article_4583_1.shtml

⑦ 關於論語的論文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准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後感2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准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後感3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⑧ 古代文學的論文題目有什麼

古代文學論文題目

1 《詩經》分類研究(情詩、思婦詩、離別詩等)
2 先秦諸子文研究(《論語》、《莊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與楚辭研究(生平、悲劇成因、作品辨偽、思想與藝術等)
4 中國文學批評史專家專著專論研究
5 亡國之音哀以思——論李煜詞
6 柳永詞的雅和俗
7 論柳永對蘇軾詞的影響
8 蘇軾的人品與詞風
9 李清照前後期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10 蘇軾、辛棄疾豪放詞風的比較
11 論秦觀詞的藝術特色
12 論黃庭堅的瘦硬詩風
13 《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
14 《水滸傳》主題辨析
15 湯顯祖戲曲觀的研究
16 《聊齋志異》愛情題材論
17 《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論
18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19 從李賀詩看其「鬼才」之名
20 簡論李商隱的詠史詩
21 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22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23 李煜詞評價之我見
24 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25 豪放大師蘇軾的婉約詞
26 論關漢卿喜劇之「雙璧」《救風塵》與《望江亭》
27 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任選一部)中的女性藝術形象試論
28 《三言》中愛情作品的反封建傾向
29 《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試論
30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女性悲劇
31 談影視劇中歷史題材作品的時代精神與當代意識
32 論《三國演義》塑造諸葛亮的藝術經驗
33 論《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特色
34 論《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
35 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
36 論「三言二拍」表現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論《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論《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39 論《儒林外史》對八股科舉制的批判
40 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1 論論李汝珍的《鏡花緣》
42 論二晏詞
43 論蘇軾的散文特色
44 論陸游晚年的思想和詩歌創作
45 從林逋的詠梅詩到姜夔詠梅詩
46 辛棄疾詞與南宋理學的關系
47 論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
48 論《西廂記》中張生的形象
49 論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
50 賈誼論
51 《史記》人物傳記所體現審美情趣
52 《史記》人物傳記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漢樂府詩分析
54 陶淵明的人格和詩風
55 南北朝樂府民歌藝術風格比較
56 正始文學與建安文學異同論
57 論曹植詩歌的整體風格
58 魏晉隱士與魏晉文學
59 《世說新語》刻畫人物
60 魏晉南北朝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61 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
62 《西廂記》的傳播
63 元雜劇的題目正名
64 元刊本雜劇中的角色問題
65 《竇娥冤》的悲劇特徵
66 三國演義的成書問題
67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傳播
69 《紅樓夢》中改名問題
70 石頭傳說與賈寶玉形象
71 石頭傳說與孫悟空形象
72 傳奇戲的文人化問題
73 戲曲的案頭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說的變化及意義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問題
76 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
77 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78 論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79 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80 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81 「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82 關於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
83 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84 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
85 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創作
87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88 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90 論杜牧的七言絕句
91 論歸有光的散文
92 論李商隱的無題詩
93 《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94 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
95 論《西遊記》的詼諧風格
96 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
97 《金瓶梅》人物論
98論納蘭性德詞
99 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
100 王安石後期的詩歌

⑨ 語文題目(解釋論語)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⑩ 有關故事語文的論文題目

我能寫你怎麼看,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