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露地蔬菜栽培技術意見
民以食為天,食以菜為先。蔬菜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副產品,可以提供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維持人體酸鹼平衡,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兼有醫療保健作用。蔬菜生產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保證城鄉人民的生活需要,滿足市場供應;另一方面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是農民增產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下面簡介蔬菜的種類和地方主要蔬菜品種的高產栽培技術:
一、蔬菜種類。
據統計,目前栽培的蔬菜約200多種,通常按農業生物學可分類為:
1、根菜類:主要為蘿卜、胡蘿卜、大頭菜、蕪菁、蕪菁甘藍等,絕大多數兩 年生植物,第一年形成肉質根,貯藏大量水分和養分,第二年開花結實。喜冷涼氣候,具有深而發達的根系,土層松軟肥厚利於肉質根膨大。
2、薯芋類:主要為一些富含澱粉的地下根及地下莖供食用的蔬菜,如馬鈴薯(土豆)、山葯、芋、姜等。除馬鈴薯生長期較短、不耐高溫度外,其它均能耐熱、生長期亦較長,均為營養繁殖.
3、葉菜類:以幼嫩的綠葉和嫩莖供食用,如大白菜、小白菜、甘藍、菠菜、莧菜、芹菜、芥菜、落葵、雍菜(竹葉菜)等。這類蔬菜大都生長迅速,其中雍菜、落葵等能耐炎熱,葉用萵苣、芹菜則喜冷涼,由於它們株體矮小,可作高架蔬菜的間作套種,這類蔬菜對水分和氮肥要求較高。
4、瓜類:主要包括南瓜、黃瓜、西瓜、甜瓜、瓠瓜、冬瓜、絲瓜、苦瓜等,莖蔓性,雌雄同株,為一年生植物,要求較高的溫度及充足的陽光,種子繁殖,可育苗移栽。
5、茄果類:主要有茄子、番茄(西紅柿)、辣椒,為春夏主要蔬菜,要求肥沃的土壤及較高的溫度不耐寒冷,我市主要在冬前及早春利用雙膜保溫育苗,然後定植大棚或露地栽培。
6、豆類:包括菜豆、豇豆、毛豆、刀豆、扁豆、豌豆及蠶豆等,為夏季主要蔬菜之一,除豌豆、蠶豆要求冷涼氣候外,其它都要求溫暖的環境,根部有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素。
7、水生蔬菜:主要有藕、茭白、慈菇、荸薺、菱、水芹菜、蒓菜、豆瓣菜、芡實等,這類蔬菜均要求在淺水中生長,除菱和芡實外,均用營養繁殖,生長期間要求較高的氣溫及肥沃的土壤。
8、多年生蔬菜:如竹筍、黃花菜、藜蒿、草莓、枸杞、金針菜、百合、香椿等,一次繁殖以後,可以連續採收數年,部分多年生蔬菜,地上部每年枯死,以地下根或莖越冬。
9、食用菌類:主要包括蘑菇、香菇、木耳、平菇、金針菇等,生長期間要求濕潤、溫暖的環境。
B. 常見的幾種蔬菜栽培管理技術
1、反季節栽培 避開蔬菜品種的正常栽培季節和市場供應期,採用特殊栽培技術種植蔬菜,從而提高效益。如;秋季用遮陽網覆蓋降溫,栽培的大白菜、花椰菜、蘿卜等耐陰蔬菜;在春、夏季栽培的空心菜、茄子、瓜類;在冬季通過大棚來種植的反季節蔬菜。 2、軟化栽培 即蔬菜長到一定程度時,設置半暗或黑暗環境,並保持適當的溫濕度,讓蔬菜植物在少見和不見光的條件下生長。此方法栽培的蔬菜、葉綠素少,莖葉柔軟,風味獨特,如韭黃、蒜黃及芹菜的生產在芽苗菜的栽培技術中即可實現軟化型栽培! 3、延後栽培 即採取人工控制措施,延長蔬菜的生長和供應時間。如秋天栽培的各種蔬菜在早霜來臨前進行覆蓋,保溫防寒,延長生長期。適宜這種種植的蔬菜有茄果類、瓜類、綠葉菜類和白菜類等。 4、促進栽培 在冬季至早春,利用日光溫室、大棚、小拱棚設施栽培蔬菜,供應淡季市場需要。各種喜溫性和耐寒性蔬菜都可進行促進栽培。 5、越夏栽培 越夏栽培就是在夏季人為地創造適宜蔬菜生長的環境,利用遮光和降溫,使蔬菜能安全越夏生長。如西紅柿、韭黃、芹菜等蔬菜的夏季生長。 即在保護設施中使用營養液的栽培。常用的方法有水栽培法、營養液膜法等。無土栽培具有產量高、品質好、生產快、無公害、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廣泛適用於各種蔬菜,是生產的發展方向。
C. 農牧民蔬菜栽培技術的培訓目的與意義
農牧民蔬菜栽培技術,他的目的肯定就是給農民增產增收,它的意義就是積極鼓勵農牧民進行蔬菜栽培,給自己增產增收,改善生活,增加他們的幸福感
D.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論文
從世界范圍來看,對於無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後出現過許多相似的提法,諸如清潔蔬菜、健康蔬菜、無農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對無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統一的說法。筆者認為:以國家頒布的《食品衛生標准》為衡量尺度,農葯、重金屬、硝酸鹽、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等多種對人體有毒物質的殘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圍或閥值以內的蔬菜產品,可統稱為無公害蔬菜。
早在20世紀20年代,國外就開始發展無公害蔬菜,其主要生產方式是無土栽培。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單用營養液膜法(NFT)栽培無公害蔬菜的國家就達76個。在紐西蘭,半數以上的番茄、黃瓜等果菜類蔬菜是無土栽培的。日本、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採用現代化的水培溫室,常年生產無公害蔬菜。此外,在露地蔬菜的無公害生產技術方面,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探討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例如,工業高度發達的日本,其許多城市郊區的蔬菜良田被工業廢氣、廢水、廢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層內的鎘、銅等重金屬大量富集、積累,致使蔬菜產品內的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消費者重金屬慢性中毒現象時有發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曾撥給大量的專項資金,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對「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攻關。通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換層、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綜合農藝措施。其他發達國家如美國、前蘇聯等在利用生物農葯防治蔬菜病蟲害、綜合控制NO2—污染、採用微生物降解蔬菜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國無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產始於1982年,該年召開全國生物防治會議,江蘇省率先提出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學農葯防治。1983年,在全國植保總站的大力支持下,全國23個省、市開展了無公害蔬菜的研究、示範與推廣工作。通過幾年的研究實踐,探索出一套綜合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葯污染的無公害蔬菜生產術。1985年全國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4萬hm2(60萬畝)。目前,該項工作仍在不斷往前推進。
2、無公害蔬菜研究與生產現狀
我國自開展無公害蔬菜的研究與生產以來,取得了一批既有一定理論深度又有廣泛適用性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在全國大、中城市郊區蔬菜基地應用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1)研製開發了一批高效、無毒生物農葯,總結出一套以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所謂生物防治,籠統地講,是指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學防治或植物保護的生物學防治方法;確切地說,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控制有害動、植物種群或減輕為害程度的方法。我國廣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種植示範戶在長期的研究與生產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一套以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即:在加強農業防治(如選擇優質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深耕烤土、施腐熟糞肥等)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蟲害發生期使用高效、無毒生物農葯,並設法保護天敵;萬一上述措施不湊效時,科學合理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葯,並嚴格控制農葯的安全間隔期,盡量減少施葯次數和降低用葯濃度。自8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研製出Bt乳劑7216、棉鈴蟲病毒NPV、Bt病毒復合劑、蘇力保、蟎蟲素、拒食劑、環寶乳油劑、菜青蟲產卵抑制劑等生物殺蟲劑與生物拒避劑;井崗黴素、農用鏈黴素等生物殺菌劑;弱毒疫苗A等病毒抑制劑。這些生物農葯對蔬菜病蟲害有較好的防治和控制效果。例如,江蘇海安縣海安鎮蔬菜辦盧厚祥等人採用生物農葯蘇力保100倍液(江蘇揚州生物實驗廠研製)進行防治斜紋夜蛾試驗,葯後3天,防效達90.4%以上;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鍾定亮利用濃度為1ml/L的生物農葯蟎蟲素(南京保豐農葯廠生產)進行防治小菜蛾試驗,葯後3天,防效達94.4%,明顯優於一般的化學農葯;此外,我國在推廣應用200mg/L農用鏈黴素液灌根防治蔬菜軟腐病、青枯病,用井崗黴素1000-1500倍液防治蔬菜炭疽病、霜霉病,用Bt乳劑300-500倍液防治蔬菜青蟲、小菜蛾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辦法,蔬菜產品中的重金屬污染問題獲得有效的解決途徑
蔬菜產品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早就引起我國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視,同時對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環境容量、遷移規律以及在植物體內的富集狀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實踐表明,增施有機肥,可明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環境容量,提高土壤還原能力,從而可以使銅、鎘、鉛等重金屬在土壤中呈固定狀態,蔬菜對這些重金屬的吸收量相應地減少。臧惠林等人對白菜受鎘污染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菜田土壤中施用石灰、鋼渣和高爐爐渣均可明顯降低白菜莖葉內的鎘含量,並從理論的高度提出,控制白菜吸收鎘的有效措施提高土壤pH值的相關系數r=-0.94。對其他重金屬的污染也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在土壤中添加FeSO4或Fe2(SO4)3可以減輕砷的危害;控制土壤pH<5.5及施用FeSO4可以防止鉬的危害。另外,根據菜園土地的環境條件,利用排土客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換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對各種重金屬污染,均不失為良好的治理對策。
(3)對蔬菜中的硝酸鹽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蔬菜產品中的硝酸鹽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從1979年開始,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的沈明珠等人就對蔬菜中硝酸鹽的分布水平、累積規律和控制途徑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北京地區常見蔬菜品種中硝酸鹽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除與蔬菜的種類、品種及蔬菜的生長部位有關外,還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環境條件的影響。1986年後,湖北職業技術專科學校的周伯瑜、上海市農科院土肥所的梅宇珠等人,根據土肥條件對蔬菜中硝酸鹽污染的施肥技術。其要點是減少氮肥用量,多施有機肥少施化肥,多施銨態或醯銨態氮肥等。目前,受氮肥直接污染的蔬菜主要是菠菜、甜菜、小白菜等。據研究,利用蔭棚遮光栽培菠菜,與露地栽培相比,其產品中的硝酸鹽含量明顯降低;凡增施化肥,菠菜、小白菜全株可食部分硝態氮含量比施廄肥者高1-4倍,施用化肥,大白菜葉片中的NO3-含量明顯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蔬菜生產實踐中,從蔬菜品種選擇、施肥技術、栽培環境控制等多途徑綜合控制蔬菜產品中的硝酸鹽污染,效果明顯。
3、無公害蔬菜的發展對策
(1)加強對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行政、組織與協調工作,建立和完善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體系。
強有力的行政領導,加上優質的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是我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議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兩類機構,即無公害蔬菜領導機構和無公害蔬菜服務機構。前者成員由市(區)鄉(鎮)蔬菜辦的主要領導組成,其主要職能是負責所在市(區)、鄉(鎮)范圍內無公害蔬菜發展的有關政策制定、戰略規劃和組織協調工作,並以行政的手段約束菜農的某些技術不當行為。如上海寶山區大場鎮政府曾印發上千份「安全使用農葯責任書,」與農戶逐一簽約:堅決不在菜地使用化學農葯,對現有農葯封存,萬一發生中毒事故要承擔賠償責任。後者成員由市(區)鄉(鎮)蔬菜技術推廣部門的業務技術骨幹組成,其主要職能是:產前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環境監測,提供高抗病蟲害的蔬菜優質種子、高效無毒生物農葯等生產資料;產中組織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培訓與技術咨詢;產後提供無公害蔬菜產品的質量檢測,提供銷售信息,疏通銷售渠道。強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強與無公害蔬菜有關的基礎理論和開發技術研究雖然我國在我公害蔬菜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與無公害蔬菜研究工作做得較好的美國、日本、荷蘭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科研投入不夠,科研力量薄弱。無公害蔬菜作為一項與國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跨世紀工程,國家應下大力氣強化科研投入,充實科研力量。建議設立國家無公害蔬菜工程專項研究基金,成立國家無公害蔬菜工程技術研究協作小組,從財力、人力上給予重點扶持。著重加強微生物對土壤中有機污染物(薄膜、農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機理、高效無毒生物農葯的研製、高抗病蟲害蔬菜品種的選育等與無公害蔬菜有關的基礎理論與開發技術研究。
(2)建立一套規范化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體系
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需要一套規范化的技術體系(或規程)加以指導。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體系,主要應把握以下三關:一是生產基地選址關。首先對無公害生產基地進行生態環境本底狀況調查,在對大氣、水質、土壤等主要環境因素進行多種污染項目檢測的基礎上,選擇諸環境要素綜合指標較好的地域作為試驗基地。例如,研究表明,鎘、砷、鉛三種重金屬在蔬菜土壤中的臨界濃度分別為0.2mg/kg,100 mg/kg,100-200 mg/kg,選擇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時,就應以此為標准。二是種植過程無害化關。採取控制農葯、化肥、生物和重金屬污染的綜合技術病蟲害的蔬菜優良品種;採取施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中又以氮、磷、鉀平衡配方的施肥技術等等。三是蔬菜殘留毒物檢測關。在蔬菜上市前,由質量檢測部門對蔬菜中重金屬、化學農葯、化學肥料等有毒物質殘留狀況進行全面檢測,保證產品的各項指標符合國內(或參照國際)的食品衛生標准或相應地區的有關標准。發展適度規模的簡易無土栽培無土栽培,即不用土壤,而以砂礫、泥炭、蛭石、浮石、鋸木屑等化學惰性物質作為培養基質,然後供給含所有必需元素的營養液的一種科學栽培植物的方法。無土栽培以其清潔衛生的生產環境,生產優質、無土栽培以其清潔衛生的生產環境,生產優質、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新鮮蔬菜,成為無公害蔬菜生產的一條重要途徑。近些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日趨拓寬,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開放城市港口對「特需」高檔蔬菜的需要量激增,使得蔬菜無土栽培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開始了蔬菜的無土栽培與生產,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還先後引進了荷蘭、以色列等國生產的智能型溫室,進行蔬菜的高度集約化、智能化生產。但由於外國的智能型溫室造價高、一次投資大,不易大面積推廣。應根據我國國情,設計研製出造價低、一次性投資小的簡易無土栽培裝置,並開發出廉價無土栽培營養液配方,在各大、中城市郊區蔬菜基地進行適度規模的應用,為我國的無公害蔬菜發展添磚加瓦。大力開發野生蔬菜野生蔬菜是相對栽培蔬菜而言的,絕大多數野菜生長在空氣潔凈、光照充足的自然環境里,不受廢氣、廢水、粉塵以及化肥、農葯等有害物質的污染,因而被譽為「綠色食品」、「天然食品」、「天然無公害蔬菜」等。我國地域遼闊,野菜資源豐富。據報道,我國目前栽培蔬菜僅160多種,而可食用的野生蔬菜達600餘種。從中篩選出營養價值高、口味好的野生蔬菜種類,通過建立野菜自然生產基地、野菜人工馴化基地、研製野菜營養保健製品等多種途徑,大力開發現有的野生蔬菜資源,不失為我國無公害蔬菜發展之良策
E. 番茄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論文的開題報告怎麼寫
俺有word文
F. 蔬菜種植技術
(一)育苗─栽培型;其特點是冬季育苗→春季早熟栽培→夏季育苗→秋冬季栽培。冬季育苗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3月中下旬,培育茄果類、瓜類和豆類秧苗。3月中下旬定植,進行春季早熟栽培。夏季6─8月份培育秧苗,如甘藍、花椰菜、番茄等。秋冬季栽培秋番茄、黃瓜、葉菜、芹菜、蔥蒜等。(二)栽培型:以栽培蔬菜為主,結合育苗。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春季早熟栽培茄子、番茄、黃瓜、辣椒等,夏季種植速生蔬菜,秋季栽培黃瓜、番茄、甘藍、花椰菜,冬季栽培芹菜、菠菜、生菜、蔥蒜類蔬菜;二是間套作,春季進行番茄、辣椒早熟栽培,4─5月份在大棚拱桿旁種植絲瓜任其沿拱桿爬蔓,或在番茄生長後期,在畦邊定植冬瓜,利用番茄的支架爬蔓;秋季種植生菜、菜心等;冬季進行育苗。(三)留種制種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春季茄瓜類留制種為主,其茬口方式有冬季育苗→春季制留種→秋季栽培芹菜、甘藍等;一種是以冬春季十字花科自交不親和采留種為主,夏季進行育苗、秋季栽培茄瓜類蔬菜。
G. 蔬菜與種植論文3000字長
以下是我農推碩士的兩篇作業,供參考,要單獨寫要花不少功夫的,參考可以,但希望能夠自己思考完成,這才對得起學習。希望對你有幫助,祝健康愉快!
攀枝花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優劣勢分析
摘 要:攀枝花具有全國少有的獨特光熱資源,是全國六大蔬菜優勢產業發展區之一,本文旨在分析攀枝花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以期為今後發展之借鑒。
關鍵詞:攀枝花 蔬菜產業 優劣勢
1 攀枝花農業氣候條件[1]
攀枝花位於中國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與雅礱江匯合處,東經108°08′-102°15′,北緯26°05′-27°21′。攀枝花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島狀式立體氣候著稱。具有夏季長、晝夜溫差大、四季不分明、氣候乾燥、降雨高度集中、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候垂直差異顯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等特點。據氣象資料1,年平均氣溫20.5℃左右,年平均日照2500小時左右,無霜期350天左右。最冷月的月平均氣溫10℃以上。最熱月的月平均氣溫26℃左右。年總降水量760在1200毫米之間,降水量高度集中在6~10月,占年降雨量的90%左右。從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亞熱帶至北溫帶的多種氣候類型。
2 攀枝花設施蔬菜產業發展歷史及現狀[2][3]
1979年以前,攀枝花蔬菜均採用露地種植,自1964年建市至70年代末,空守優越的光熱資源,全市大量從外地調入蔬菜滿足城鎮消費。1979年,攀枝花開始引進地膜栽培技術栽培蔬菜,蔬菜的上市時間提前1個月左右,產量和質量得到極大提高。80年代,以米易、仁和為重點的早春地膜蔬菜得到快速發展,80年代中期,攀枝花被國家命名為「南菜北調」基地,蔬菜遠銷「三北」市場。1986年以後,在米易的開始採用塑料中、小拱棚種植蔬菜,蔬菜上市時間再次提前,產量和質量進一步提升。90年代,開始試驗研究大棚種植蔬菜,2000年後開始大力發展,2003年達5000畝,2005年達12000畝,到2013年,全市設施(大棚、中棚、小棚、地膜)蔬菜種植面積19.7萬畝,產量64.6萬噸。其中冬春設施蔬菜種植面積12.4萬畝(其中大棚蔬菜面積6.1萬畝),產量39.5萬噸,產值超過12億元。2000-2006年,大棚材料以竹木居多,2007年以後,經久耐用的水泥立柱、鋼架大棚開始成為主流。大棚設施的利用,攀枝花早春蔬菜的上市時間最早提前到12月,最遲4月底上市,上市時間正處於海南、廣西等熱帶地區和其他產區之間的空檔,產量也達到了極高水平,比露地蔬菜產量增加了2-4倍,產值增加3-6倍,全市大棚蔬菜平均畝產值超過2萬元。如大棚番茄、黃瓜產量高可達3萬斤/畝,最高產值超過7萬元/畝。
經過30多年發展,攀枝花已經形成了以米易縣安寧河流域、鹽邊縣二灘水電站庫區、仁和區大河流域為主的冬春設施蔬菜基地。目前正在加快結構調整步伐,調減小麥等低效作物面積,大力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實施高效節水、水肥葯一體、綠色防控等措施,增加冬春蔬菜種植面積。
3 攀枝花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優勢
3.1光熱資源優勢
四川省攀西地區是全國六大蔬菜產業發展優勢區域之一[4],特別是攀枝花乾熱河谷區,由於冬春幾乎無雨,氣候乾燥,光照充足,冬春季節氣候溫暖,有「天然溫室」之稱,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0℃,茄果類、瓜類、豆類等喜溫蔬菜可冬春露地生產。採用地膜、小拱棚、中棚、大棚等設施栽培,上市時間提前,產量可大幅提高。
3.2產量、質量優勢
由於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攀枝花蔬菜產出水平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如露地栽培的番茄、黃瓜等平均畝產6000公斤以上,大棚種植平均畝產10000公斤以上,最高可達15000公斤/畝。同時由於氣候條件有利於營養物質積累,增進外觀色澤,蔬菜的整體質量好。
3.3季節優勢
攀枝花冬春蔬菜上市時間為上年12月到次年4月底,這個時段全國絕大多數地方都沒有瓜類、豆類、茄果類蔬菜上市,處於市場供應空檔期,蔬菜產品供不應求,季節優勢明顯。攀枝花蔬菜銷往北方各大城市和周邊成都、重慶、昆明等大中城市。
3.4經濟效益優勢
由於蔬菜產量高、質量好、錯季上市等優勢,攀枝花蔬菜價格多年來一直很好,農民種植蔬菜的經濟效益顯著,農民種植冬春蔬菜平均畝收入超過1萬元,種植大棚蔬菜平均為收入超過2萬元。攀枝花冬春蔬菜基地普遍實行「菜稻<水旱>輪作」模式,每年蔬菜收獲之後,種植一季水稻,水稻平均單產也排在全國前列,平均畝產800公斤為平常,最高可達1000公斤/畝,達到了「噸糧田,兩萬元」的水平,遠超省上提出的「千斤糧,萬元錢」的發展目標。
3.5生態優勢
攀枝花冬春蔬菜實行「菜稻輪作」模式,通過水稻的種植,有利於改良土壤,極大地減少了土傳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葯施用量,對保證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還大力推廣「畜-菜-稻」和養結合模式,發展循環農業,提高了蔬菜生產質量安全水平,保護生態環境。
4 攀枝花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劣勢
4.1自然災害
4.1.1低溫凍害
攀枝花每年冬春季節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溫凍害,對冬春蔬菜生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正常年份影響較小,僅一些海拔較高、低窪地帶、平地等易沉積冷空氣的地方易受凍害,絕大部分蔬菜基本不受影響。極端年份的低溫會造成極大損失,如大面積霜凍、山頂長時間積雪、罕見冬春陰雨、河谷降雪等。如1983年全市罕見的普降大雪、2000年大面積低溫霜凍、2013年12月-2014年2月連續5次低溫、雨、雪、霜,造成了包括蔬菜在內的農作物大面積受災。
4.1.2乾旱
攀枝花每年11月至次年6月長達半年多的乾旱,對一些缺水區域的蔬菜生產造成了影響。同時也蔬菜生產規模的擴大。
4.2基礎設施制約
4.2.1交通
盡管攀枝花近年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蔬菜產品不管是運往北方,還是運往成都、重慶、昆明銷售,運輸距離較遠,運輸費用佔了銷售成本的大頭。
4.2.2水利
由於每年乾旱的時間長,很多區域缺水嚴重,水利設施建設滯後,影響了蔬菜產業的壯大發展。
4.2.3運銷設施滯後
盡管近年已經建設了一些氣調庫、冷庫、製冰廠等基礎設施,但攀枝花蔬菜運銷環節的冷鏈建設總體滯後,預冷、冷鏈運輸等不能做到無縫連接,不能有效減少蔬菜運輸途中消耗,延長貨架壽命。同時,蔬菜批發市場建設、價格信息和產銷信息平台建設等也滯後,使蔬菜交易在便捷性、信息及時性等方面落後與山東、海南等蔬菜主產區。
4.3山地環境制約設施農業發展。
由於攀枝花地處山區,設施蔬菜,特別是大棚蔬菜要發展,必須得對破碎、零散的山地進行整理,通過山、水、田、路綜合整理,建成標准化的農田,才能發展標准化的設施蔬菜產業。而高標准農田建設對農民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投入。如米易縣白馬鎮一畝高標准農田(統一標準的尺度的田型、節水設施、水泥立柱鋼架大棚、棚膜等)農民需要投入超過2萬元(不包括國家在田型調整、節水設施、鋼架大棚方面給農民的3000多元補貼和農民土地之外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5 攀枝花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展望
5.1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冬春設施蔬菜是攀枝花河谷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盡管投入大,但產出高,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高。今後,攀枝花設施蔬菜產業是一項重點發展產業,預計到2020年,冬春設施蔬菜面積將超過20萬畝。
5.2加強調整品種結構
目前,攀枝花冬春蔬菜種植的品種仍然是傳統的大宗品種,今後需要加強品種結構調整,引進發展更多新奇、珍稀的蔬菜品種,改善品種結構,以進一步提高蔬菜種植的經濟效益。
5.3推進標准化生產
隨著攀枝花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推進,蔬菜產業的發展方是走標准化、機械化之路,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推廣適宜山區的中小型農機具,逐步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省力化,提高蔬菜產業的發展水平。
——————————————————————————
農業標准在園藝植物上的應用—以攀枝花設施蔬菜為例
摘 要:標准化是現代農業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本文以攀枝花設施蔬菜為例,簡述標准在園藝植物上的應用。
關鍵詞:園藝植物 標准 應用
標准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和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的事物和概念,通過制訂、發布和實施標准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園藝植物生產標准化是以獲得園藝植物的最佳生產經營方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對園藝生產經營活動范圍內的重復性事物和概念,以制定和實施標准,以及貫徹實施相關的國家、行業、地方標准等為主要內容的過程。
近年來,攀枝花大力推進早春設施蔬菜標准化生產,制訂並推廣土地標准化整理、設施配套、溫室栽培、水旱輪作、水肥葯一體、冷鏈保鮮運輸等標准化措施,使攀枝花蔬菜產業發生了質的飛躍,產量、質量、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大幅增加,質量安全水平整體提高,初步實現了「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生產。
1標准化實施前的攀枝花蔬菜生產
1.1土地
由於攀枝花地處山地,地形破碎,農用土地細碎化嚴重,多數情況下,土地呈零散分布,地塊形狀不規則,面積大小不一。
1.2施肥
人工施肥,有土施、淋施等方式,耗時、費力,勞動力投入成本大,效率低。
1.3灌水
灌水方式有挑水澆灌,有大水漫灌,水用量大,浪費水源,人力投入大,效率低。
1.4植保
採用手動或機動方式防治病蟲害,病蟲種類多,散布廣,傳播快,農葯用量大,費時、費力、費錢、不安全。
1.5保溫防凍
有草棚、地膜、小棚、中棚等,不統一,不規則,不利於機械等操作,技術無法統一。
1.6採摘
隨意採摘,不分級,不保護,不包裝,產品外觀質量差,損耗大。
1.7運輸銷售
自己運到市場銷售,不包裝,不預冷,不分級,運輸損耗大,銷售價不高。
2實施標准化之後的攀枝花蔬菜生產
1.1土地
把農民分散、細碎、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田地集中起來,統一成片整理,通過田型調整,建成高標准農田,使所有農田長、寬標准一致,然後再分給農民,解決了土地細碎化問題,有利於使用統一的材料建設溫室大棚、節水設施等。
1.2施肥、灌水、施葯
在建設高標准農田時,配套建設了溝渠、田間道路等外圍設施,建設了蓄水池、過濾池,在田間地膜下鋪設滴灌設施,灌水時,把農葯、肥料和水一起灌進土壤里。達到了省時、省工、省力、節本的目的。
2.3植保
採用大棚栽培和水旱輪作後,病蟲害大大減少,限制了病蟲害的傳播范圍,減少了農葯使用,減少勞動力投入,採用殺蟲燈、黃板、性誘劑等誘殺病蟲,合質量安全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2.4保溫防凍
統一採用了規格一致的水泥立柱、鋼架和棚膜,使水泥立柱、鋼架、棚膜成為了溫室大棚的標准「配件」,可以批量工廠化生產,可以隨時替換損壞部分,使「配件」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溫室大棚的建設成本也整體下降。
提高了保溫能力,保溫效果好,蔬菜產量高、質量好,效益提高。
小型農用機械能夠在棚內作業,減少了依靠人工耕地的投入。
蔬菜成熟上市時間提前15-20天,搶佔了時間優勢,銷售價格高,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2.5採收、運輸、銷售
按照採收標准、分級標准,適時採收、分級、包裝,進入氣調庫、冷庫進行預冷、保鮮,使用冷藏車、冰瓶等進行運輸途中保溫,減少中間損失。
2.6經濟效益大幅提高
標准化蔬菜生產的推廣,施肥、施葯、灌水等環節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降低30-50%。早春蔬菜的上市時間最早提前到12月,最遲4月底上市,上市時間正處於海南、廣西等熱帶地區和其他產區之間的空檔,產量也達到了極高水平,比露地蔬菜產量增加了2-4倍,產值增加3-6倍,全市大棚蔬菜平均畝產值超過2萬元。如大棚番茄、黃瓜產量高可達3萬斤/畝,最高產值超過7萬元/畝。
H. 蔬菜的栽培技術有哪些
1、反季節栽培
避開蔬菜品種的正常栽培季節和市場供應期,採用特殊栽培技術種植蔬菜,從而提高效益。如;秋季用遮陽網覆蓋降溫,栽培的大白菜、花椰菜、蘿卜等耐陰蔬菜;在春、夏季栽培的空心菜、茄子、瓜類;在冬季通過大棚來種植的反季節蔬菜。
2、軟化栽培
即蔬菜長到一定程度時,設置半暗或黑暗環境,並保持適當的溫濕度,讓蔬菜植物在少見和不見光的條件下生長。此方法栽培的蔬菜、葉綠素少,莖葉柔軟,風味獨特,如韭黃、蒜黃及芹菜的生產在芽苗菜的栽培技術中即可實現軟化型栽培!
3、延後栽培
即採取人工控制措施,延長蔬菜的生長和供應時間。如秋天栽培的各種蔬菜在早霜來臨前進行覆蓋,保溫防寒,延長生長期。適宜這種種植的蔬菜有茄果類、瓜類、綠葉菜類和白菜類等。
4、促進栽培
在冬季至早春,利用日光溫室、大棚、小拱棚設施栽培蔬菜,供應淡季市場需要。各種喜溫性和耐寒性蔬菜都可進行促進栽培。
5、越夏栽培
越夏栽培就是在夏季人為地創造適宜蔬菜生長的環境,利用遮光和降溫,使蔬菜能安全越夏生長。如西紅柿、韭黃、芹菜等蔬菜的夏季生長。
即在保護設施中使用營養液的栽培。常用的方法有水栽培法、營養液膜法等。無土栽培具有產量高、品質好、生產快、無公害、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廣泛適用於各種蔬菜,是生產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