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老子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老子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20 07:48:34

㈠ 老子的君子觀是什麼 論文題目,可完全不知道老子的君子觀是什麼

君子順勢而為

君子謀時而動,順勢而為。

是古語。
從老子思想引申而來。

㈡ 關於老子、道德經以及道教的論文選題

道德經八十一章,建議選取其中一章或者幾章來展開。
比如專論水之七內善,或論容無為,諸如此類,找尋各章間內在的邏輯聯系。
看你自己的所長,亦可結合周易、天文、數理、中醫展開,看你更擅長哪個方面。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㈢ 論文題目;論老子的「無為」思想 誰能幫忙寫5000字論文,我送他、她會員3個月、!!急、、

5000字 選用追加100 寫好後發郵箱 謝謝問題補充:不好意思 粘貼復制的就算了 ...也有著豐富的「無為」思想。 先談孔子的「無為而治」。《論語·衛靈公》...

㈣ 論文提綱:老子的思想,幫個忙啊

,一般要求: (1)硬體、軟體和數據報表等的匹配和兼容 (2)信息流程清楚、功能明確 (3)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協調和整合。 對於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產品越單一,效率會越高。而連鎖企業經營的品種少的幾千種,多的上萬種,對於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對其管理能力也是一種挑戰。四、連鎖商業物流的下階段發展趨勢 1.冷凍生鮮的配送 (1)零售企業的配送中心將增加或加強冷凍生鮮食品的配送功能。隨著零售市場的競爭加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快速食品、生鮮半成品和冷凍食品的需求增加,大型零售企業設立食品加工中心和配送中心是物流配送的一個趨勢。 (2)以批發為主導型的食品配送中心將出現 有實力的食品批發企業以組織商品、面向獨立經營的單體超市門店開展以食品為主的配送服務,也將是我國專業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發展的趨勢。如肉類、蛋類、菜類、牛奶、麵包、冰激淋等專門經營這些新鮮食品的物流配送企業,將伴隨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這些商品質量的要求,形成集物流、常溫倉儲、冷藏、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為一體的多功能物流中心。 2.配送的社會化趨勢 連鎖企業引入第三方物流將是一個發展趨勢。在日本,大約有30%的連鎖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會化的專業配送企業。隨著全社會專業物流企業的興起和成熟,將商品的配送工作甚至全部的配送工作交給專業物流企業,也會成為連鎖企業的一種選擇。 另外,一些具有自己物流配送中心的連鎖企業開始利用自身較強的物流配送能力,進行社會化的配送。通過擴大配送服務對象,開展商品配銷業務。這種配送方式與社會化的專業物流服務的最大差別是,在它不僅提供物流服務,還伴隨著商品的銷售甚至管理的輸出。其開展配送服務的目的,除了由此產生的服務收益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帶動企業的銷售,擴大企業的銷售規模,賺取進銷差價。他們希望在商品配送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對中小零售商的影響力,逐漸培育成集商品配送、商品銷售、管理輸出為一體的連鎖化集中管理模式,形成緊密程度不同的自由連鎖和加盟連鎖網路。 3.信息技術的應用 物流信息系統的構造,連鎖企業物流有關的信息系統包括企業內部的管理信息系統以及與供應商進行數據交換系統(EDI)或電子訂貨系統(EOS)。目前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在90年代後期已經相對比較成熟,連鎖企業基本上應用了包括覆蓋進銷存的管理信息系統,甚至一些企業為提高管理水平,還引入了商業分析智能管理以及與供應商進行數據共享的供應鏈管理系統。但物流信息系統還大都停留在庫存管理的水平,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和推廣,零售企業特別是連鎖企業出現了網上進行數據傳送和訂貨的應用,利用互聯網與物流配送中心、上游供應商共享商品的銷售、庫存信息,在電子訂貨、商品驗收、退貨、促銷、變價、結算、付款等環節提供協同支持。改善企業采購和銷售、結算部門與物流配送中心、供應商、客戶之間的業務流程和溝通。與供應商、分銷商之間能實現供需數據及時共享是提升企業競爭力關鍵的一環。 目前,物美的店鋪、總部、配送中心是通過互聯網連在一起的,店鋪通過計算機上網,在網上進行訂貨、銷售數據上傳和總部信息下載,總部通過互聯網收取店鋪銷售數據、下發商品信息和管理信息。形成了對內部的各部門、配送中心、下屬店鋪的全流程管理,大大提高企業內部的商品訂貨、配送、驗收、銷售和庫存等的管理效率。編寫提綱的步驟: (一)確定論文提要,再加進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論文提要是內容提綱的雛型。一般書、教學參考書都有反映全書內容的提要,以便讀者一翻提要就知道書的大概內容。我們寫論文也需要先寫出論文提要。在執筆前把論文的題目和大標題、小標題列出來,再把選用的材料插進去,就形成了論文內容的提要。 (二)原稿紙頁數的分配 寫好畢業論文的提要之後,要根據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如計劃寫20頁原稿紙(每頁300字)的論文,考慮序論用1頁,本論用17頁,結論用1—2頁。本論部分再進行分配,如本論共有四項,可以第一項3—4頁,第二項用4—5頁,第三項3—4頁,第四項6—7頁。有這樣的分配,便於資料的配備和安排,寫作能更有計劃。畢業論文的長短一般規定為5000—6000字,因為過短,問題很難講透,而作為畢業論文也不宜過長,這是一般大專、本科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所決定的。 (三)編寫提綱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㈤ 高分求一篇2000字的道悟《老子》論文!看過老子的,原創的,不要百度文庫的和百度上一搜就有的!

對《老子》中的「道」的理解?

我個人感悟,道就是一種規律,對事物認知的一種規律,只要順應規律做事,不違背,也就是無為(無為是不違背的意思),那樣才能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也就是無不為(沒有沒做好的)
人類認識事物,我覺得都是由無接觸的未知,到無好壞的模糊認識,到對事物片面的好壞認知,再到對事物反面的反向認知,到對事物的有好有壞的理性認知進而趨利避害,最後到對事物無所謂好壞的徹底認同。然後再走向無接觸的未知的一個認識循環。
道就是認識到人事物本身有好有壞的特性,進而有所選擇的理性運用,做到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那所有人事物的積極一面都能被充分調動,進而達到無不為。
道就是一種規律,物有物的規律,事有事的規律,人有人的規律。
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其中指出道是一元的,道是陰陽主動被動等等的對立二元以及兩者造成的諸多影響的客觀合體,所以我們做人做事研究物體,都要從對立兩個方面還有諸多影響等等全局的角度進行全方位的看待,那樣才能夠看清道也就是客觀規律的對人事物的利弊甚至全部,進而做人事物只需要揚長避短就可以發揮人事物的最大能效,進而做到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就是永遠不違背人事物的客觀規律來行事,所以沒有做不到的事



「元氣」和老子的「道」有什麼不同?一陰一陽謂之道,氣是陰陽對立矛盾體?

你注意一下太極圖、
你會發現有,陰陽在左右兩邊,叫做陰陽魚,
陰陽魚有眼睛,陰魚眼是陽的,陽魚眼是陰的,說明任何對立一方的內部存在相反的一面。
也就是說,對立雙方的任何之一的本身就含有與其相反核心矛盾,
比如陰魚,陰魚其內核就含有陽的核心矛盾,但陽被壓制,不會被放大表現出來。
那陰陽魚的互動,也就是對立矛盾在太極、在道這個一元內的互動。
可是這種陰陽對立矛盾的互動產生了一條弧線,就是陰陽之間的那條正弦分界線。
這條分界線就是模糊,就是陰陽本身激烈互動產生的有形道路,就是對立之中的「和「
用道德經的話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句子中講的」和「(「沖氣」,我個人理解為陰氣與陽氣在分界處的對立沖突產生的一種環境)
我們發現這個」和「是正弦曲線,它會向右彎曲也會向左彎曲。
說明,」和「一定是在陰陽對立的沖突之間,產生的最完美的協調對立矛盾的最佳解決方案。
至於元氣,我認為就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道德經里沒有「元氣」二字。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形物質,有形物質產生於無形能量)
其中的」無「,我覺得就可以是元氣。」無「代表宇宙能量,也帶表萬物創造力。

「元氣」和「無」,如下圖所示的最左邊的虛線圓

個人感悟,共同分享

㈥ 道悟老子的論文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了解道家思想的立論根據,即老子的「道論」

1)老子的「道」具有雙重屬性,即既具有物質的特性,又具有精神的特性,你如何理解?

答:拿西方哲學的觀點來看,《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和總原因,使人整體感覺老子就是一個客觀唯心論者;但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根據陳鼓應先生的說法,「道」只是人們概念中的一個創造物,這似乎又表明老子是一個主觀唯心論者;但是,《老子》在二十一章卻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又成了有形有象的物質實體(雖然這個實體是模糊的),這里論述的顯然是「道」的物質性。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等等對「道」的解說,則明確地展示了「道」既具有精神又具有物質的雙重屬性。其實,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明白的是,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如果非要拿西方哲學分類中的那些帽子硬要往老子的頭上戴的話,無論哪一頂都是不合適的。

2)《老子》中有一個命題,即「道法自然」,它是不是道生萬物的意思,那麼,道和萬物之間是什麼關系?

答:這里要根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樣的一個完整論述,才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和「萬物」之間的關系。在此我們看出,老子的「道」具有世界的本體屬性,它可以通過「道→一→二→三→萬物」的順序,產生出整個世界(萬物)來。但是,「道」又不是一個像西方哲學中「邏各斯」、「絕對精神」和西方文化的「上帝」那樣一個絕對的世界本體,她也不是一個具有能量無限大的永動機,她也還要從她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汲取營養,這就是所謂的「道法自然」。這樣來看,在老子眼中的世界結構,就是一個「道→一→二→三→萬物→道」的循環形式,但這並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圈子,它類似於現實中「樹根→樹干→樹枝→樹葉→樹根」這樣的循環。最後一個環節(關鍵環)「萬物→道」、「樹葉→樹根」與前幾個環節(普通環)「道→一→二→三→萬物」、「樹根→樹干→樹枝→樹葉」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環屬於「以強克弱」型,關鍵環則是「以弱勝強」型(詳見田茂著《似與不似——「三」的哲學智慧》「第二章 繩子與鏈條」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版)。

3)如何理解《老子》中「道」的本原性特點和終極性特點?它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什麼地位?

答:根據邏輯學中內涵和外延成反比的規則,老子的「道」在空間上具有內涵無限大,外延無限小,同時,內涵無限小,外延無限大的特徵,即所謂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同理,在時間上,老子的「道」也具有萬物之始和萬物之終的特徵。這一點,和現代數學射影幾何中的「無窮遠點」的特性不謀而合。自從老子對「道」進行定義以後,整個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就成了一部解說「道」的歷史,《論語》中「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說法,表明「求道」是歷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最高追求。

3.《老子》中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其代表性的名言就是「反者道之動」

1)如何理解《老子》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一名言,能不能把這句話絕對化,為什麼?

答:反,既有返還的意思,也有相反的意思。反者道之動,指的是矛盾雙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轉化的運動規律。弱,既有弱小的意思,還有柔弱(靈活)的含義。弱者道之用,則講的是生命的意義在於柔和與靈活。老子在這里解釋的正是辯證法「否定之否定」的道理。但任何道理都不是絕對的,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一定的條件之下才能保證其通用性。世界上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2)老子》中有很多關於「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句子,它表達的基本意思是不是關於對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為什麼?

答:「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些都是老子中關於矛盾對立面相互依存的論述。一般認為,《老子》特別強調柔弱,提倡無為,這並不是說老子就否定剛強,否定有為,而是由於人們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正面、陽面、上面,往往忽視事物的反面、陰面、下面的緣故。事實上,老子看問題很全面,他在許多地方都明確地提醒人們要注意事物的兩面性。尤其是他還特別強調「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才是老子要向人們表達的核心觀點。

3)《老子》中的辯證法有時候有詭辯論的味道,你是否看出這一點,能不能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答:所謂詭辯,就是把事物的兩面性推向絕對化,認為真的就是假的,黑的就是白的,主張對事物的兩極要進行平均分配。類似的語言在《老子》中比比皆是,比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關鍵是如何解讀這些語句。事實上,老子對兩端並非平均分配,而是有所倚重的。

4.《老子》對「道」的態度是不可言說,因此才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說

1)對於《道德經》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段話如何加以理解?個「道」的意義是不是一樣的?

答:在更原始的簡帛《老子》中,「常」為「恆」。因此,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可以表達的道不是永恆的道,能夠稱呼的名也不是永恆的名。三個「道」字意思均不一樣,第一個指「小道」,第二個指「表達」,第三個才是老子主要論證的「大道」。在現實中,只要具有「無限信息」的認識,總是不能徹底言說的,更遑論老子的「大道」了。

2)在《老子》中往往是:不說「道」是什麼,而說「道」不是什麼,比如「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和「博之不得」等,這體現了什麼思維特點?

答:由於老子的「道」包含的范圍太大了,又有點神妙莫測、難以捉摸的特性,所以用「是什麼」來定義是行不通的,只好用「不是什麼」的排除法來解說。這雖然是個無奈之舉,但它也顯示了老子善於應用逆向思維的特點。

3)讀《老子》,你有沒有注意到其獨特的語言風格,這個風格就是否定性語言表達特別多,具體而言就是「不」和「無」兩個字出現的頻率特別高,為什麼?

答:《老子》中善用否定性語言的獨特風格,就是提醒人們特別要注意事物的反面、陰面和下面。也反映了老子善用逆向思維的特點。

5.《老子》中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理論上的設計和規劃,即「小國寡民」的模式

1)《老子》一書為什麼把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定位在「小國寡民」這樣一個模式上,它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有什麼聯系?

答:老子看到了事物的發展最終一定會走向它的反面的規律,由此推論,原始社會部落型的「小國寡民」,經過夏商周春秋這樣的「大國眾民」,通過否定之否定,最後也一定會再次走向「小國寡民」。現代社會的種種跡象(如各國幸福指數、人均收入指數排名靠前的大都是「小國寡民」類型的國家)表明,老子的理想很可能會逐步變為現實。

2)《老子》「小國寡民」理想社會模式與其否定性的思維方式有聯系,這表明了《老子》中的社會歷史觀具有什麼特點?

答:《老子》七十章有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因此,《老子》中的社會歷史觀並不是以人為本,而是提倡順乎自然,盡量減少人為因素,減少人為干擾,這樣才能使社會盡量避免動盪而平穩發展。

3)《老子》中的理想社會的構想也表達了其對現實社會的態度,這個態度是什麼,它體現了一種什麼精神?

答:老子對當時混亂的社會現實顯然是不滿意的,但更不滿的,則是儒家提倡仁義禮的主張。認為人為地提倡某些理念,反對另外一些理念,會更加促使人們趨利避害,趨吉避凶,追求眼前利益,這樣的結果,損失的一定是人類社會的長治久安。

6.關於社會控制和治理,《老子》中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理理念

1)《老子》中「無為而無不為」理念的立論根據是什麼?其中的「無為」和「無不為」是什麼關系?如何理解?

答:「無為而無不為」理念的立論根據還是「道法自然」,老子主張人類要以自然為師,認為只有仿造大自然「非以其無私邪」的做法,就能達到「故能成其私」的效果。只有「無為」,才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而「有為」得來的僅僅是一些小有為,有時甚至會把事情弄糟。

2)《老子》的「無為」政治主張中有「不尚賢,使民不爭」之說,它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消極意義,今天我們能不能推行這種主張?

答:「不尚賢,使民不爭」指的是過分地提倡樹立所謂的道德模範,就會使人們變得虛偽和勢利,追求虛名,不幹實事。但是一般人們對此都會有誤讀,認為老子在這里反對使用有才能的人,實際上,老子只是反對使用那些耍小聰明的人。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們也不能因為社會競爭激烈,而不顧長久,只顧眼前。這樣只能落得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下場。

3)《老子》的「無為」主張中還反對「以智治國」,認為這是「國之賊」,認為「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結合實際加以理解。

答:反對「以智治國」,指的也是過分地提倡機巧,得到的也只能是眼前利益,丟掉的是長遠利益。實際情況正是如此,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使人們過上了暫時優裕的生活,但卻是以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為沉重代價的。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㈦ 急、急、急求一篇關於老子的論文

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弱者生存。弱的你就存在,活下來,強的你就滅亡,剛亡而弱存。這是老子一貫的思想。老子說,天底下最弱的是什麼?水。最戰無不勝的是什麼?水。你看火那麼厲害,水能滅它!石頭那麼硬,水能滅它!水滴石穿,洪水來了,什麼都沒了。所以天下之至柔,就是天下之至剛,至強。因此老子一再說一個人做人你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往後靠一點,不要往前沖。

《老子》一書,從頭到尾貫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不但如此,老子還給我們指出如何做到以柔克剛。第一是裝,第二是忍,第三是讓。我們讀老子的書會發現他很喜歡用一個字叫若,比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後來由此發展為我們中國一句成語,大智若愚。若是什麼意思?好像。最直的好像是彎的,最巧的好像是笨的,最聰明的好像最糊塗的,最漂亮的好像是最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