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年來有關超聲波測距儀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的水平良莠不齊,古大,飛鷹,百特的超聲波物位計的技術在國內應該處於領先地位。但是低端的很多。國外西門子,E+H,HAWK的產品比較齊全,質量比較穩定。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㈢ 對超聲波測量儀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
第一,名稱要准確、規范。准確就是論文的名稱要把論文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論文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第二,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 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主要內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 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 ⑵ 通過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
(三) 本論文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規范些應該有,如果是小課題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平台(起點)、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
(四)論文研究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等,這個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學、政治理論,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五) 論文寫作的目標
論文寫作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論文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論文寫作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准確、精練、明了。
常見存在問題是:不寫研究目標;目標扣題不緊;目標用詞不準確; 目標定得過高, 對預定的目標沒有進行研究或無法進行研究。
確定論文寫作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六)論文的基本內容
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並且一個目標可能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大家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寫作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基本內容一般包括:⑴對論文名稱的界說。應盡可能明確三點: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⑵本論文寫作有關的理論、名詞、術語、概念的界說。
(七)論文寫作的方法
具體的寫作方法可從下面選定: 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 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
(八)論文寫作的步驟
論文寫作的步驟,也就是論文寫作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論文寫作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 希望我們可以幫你。碩士本科開題報告以及論文寫作是我們特長,我們的服務特色:支持支付寶交易,保證你的資金安全。3種服務方式,文章多重審核,保證文章質量。附送抄襲檢測報告,讓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數,再刁難的老師也能過。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㈣ 超聲波測距的發展歷程
對於第一個問題:
超聲波測距,通常在10米以內,但也有個別廠家做到幾十米甚至百米的。超聲波測距有以下幾個特點:1、頻率越高,精度也越高,但檢測距離越近(空氣衰減增大);2、輸出功率越高、靈敏度越高,檢測距離也越遠(雖然是廢話,但我必須寫上);3、通常檢測角度小的,測距范圍略遠;4、以上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加起來,可能沒有被測物體帶來的影響更大:例如一個剛性表面(例如鋼板)和一根鐵絲、或者在鋼板表面鋪滿吸音綿、或者把鋼板與探頭法線夾角從垂直改為傾斜45度等等,這些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最大的。這也許不太容易理解,如果把超聲波比作可見光,那麼剛性表面可以理解成鏡子,要想讓你發現距離很遠的人,對方用鏡子『晃』你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如果把鏡子罩上黑紙,或者把鏡子傾斜45度所帶來的影響,你我可想而知,超聲波也一樣。
第二個問題:
一個單片機上同時使用幾個不同頻率的超聲波模塊,這就是軟體程序的問題,沒有什麼難度,大學生就可以做,我想你一定也沒問題。關於測距模塊,從20khz~400khz,測距范圍從0.1m~30m這些都不難購到,技術也不是很難。問題是,你能找到這么多頻率的探頭么?雖然超聲波探頭的各種頻率都有,但它是針對量程來劃分的,同一個量程里,頻率都很接近(例如3-10米測距基本都是40khz)。你要在同一個量程里找出4種不同頻率來,恐怕是有難度的。當然你也可以用4種不同的頻率來驅動同一種探頭。可是,若4個頻率中的某個頻率與探頭的中心頻率差別大了(例如超過5%),會導致效率大幅減低,如果頻率差別小了,識別、區分他們又有困難,例如對於一個40khz的探頭,一般廠家規定的下限和上限也就是38khz~42khz,我們就算冒險用到37khz~43khz(從可靠性和穩定性考慮,我不贊成這么用),你需要區分37khz、39khz、41khz、43khz四種頻率的反饋信號,如此以來,常規的測距電路是不能用了,你需要研究一種全新的測距方案來識別他們,而且不能影響正常的計時精度,我建議你參考一些微波雷達的技術。
㈤ 單片機超聲波測距的實驗我做了好久 覺得程序沒問題 可是就是沒有預期的效果 大家給看看
我這有個《單片機超聲波測距》的程序,發個個你吧,你那個我也賴的看了,
TMOD=0X01; //T0計數,方式1
TH0=0; //計數初值
TL0=0; //計數初值
IT0=1; //INT0負脈沖觸發
EA=1; //開總中斷
EX0=1; //開外部INT0中斷
AGAIN=1;
WHILE(1)
{
UCHAR X;
IF(ON==0) //啟動鍵處理
{
DELAY1MS(5); //按鍵消抖
IF(ON==0)
{
ONOFF=1; //啟動
WHILE(ON); //等待按鍵釋放
}
}
IF(OFF==0) //停止鍵處理
{
DELAY1MS(5); //按鍵消抖
IF(OFF==0)
{
ONOFF=0; //停止
WHILE(OFF); //等待按鍵釋放
}
}
IF(ONOFF)
{
OUT=0; //產生方波,輸出低電平 <模擬發射>
DELAYS(); //延時 產生幾個微秒的低電平,讓模擬反射的單片機能正確接收信號
OUT=1; //恢復高電平,停止模擬發射
TH0=0;
TL0=0;
AGAIN=0; //
TR0=1; //T0開始計數
FOR(X=0;X<20;X++)
DISPLAY(); //數碼管顯示
IF(AGAIN==0)
{BWEI=SHWEI=GWEI=0;}
}
ELSE
{
BWEI=SHWEI=GWEI=10;
}
}
}
VOID INT0(VOID) INTERRUPT 0 USING 1 //INTO中斷服務程序
{
FLOAT COUNT;
ULONG NUM;
TR0=0 ; //停止計數
COUNT=(TH0*256+TL0)/2;
NUM= (COUNT/10000)*344;//計算超聲波來回距離
// NUM= NUM/2; //總距離除2等於實
以及主程序清單
#INCLUDE <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LONG UNSIGNED LONG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OUT=P3^7; //發射
SBIT IN=P3^2; //接收
SBIT ON=P1^1; //啟動
SBIT OFF=P1^0; //停止
//數碼管位選
SBIT LED1=P2^1;
SBIT LED2=P2^2;
SBIT LED3=P2^3;
//共陽數碼管字型檔
UCHAR CODE TAB[]={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0XFF};
UCHAR BWEI,SHWEI,GWEI;
BIT AGAIN, //接收標志
ONOFF; //開關標志
VOID DELAYS (VOID) { } // 延時程序
VOID DELAY1MS(UCHAR I) // 1MS延時程序12MHZ
{
UINT X;
FOR(;I>0;I--)
FOR(X=124;X>0;X--);
}
VOID DISPLAY(VOID) //數碼管顯示子程序
{
P0=TAB[BWEI]; //顯示百位
LED1=0;
DELAY1MS(2);
LED1=1;
P0=TAB[SHWEI]; //顯示十位
LED2=0;
DELAY1MS(2);
LED2=1;
P0=TAB[GWEI]; //顯示個位
LED3=0;
DELAY1MS(2);
LED3=1;
}
VOID MAIN(VOID)
{
TMOD=0X01; //T0計數,方式1
TH0=0; //計數初值
TL0=0; //計數初值
IT0=1; //INT0負脈沖觸發
EA=1; //開總中斷
EX0=1; //開外部INT0中斷
AGAIN=1;
WHILE(1)
{
UCHAR X;
IF(ON==0) //啟動鍵處理
{
DELAY1MS(5); //按鍵消抖
IF(ON==0)
{
ONOFF=1; //啟動
WHILE(ON); //等待按鍵釋放
}
}
IF(OFF==0) //停止鍵處理
{
DELAY1MS(5); //按鍵消抖
IF(OFF==0)
{
ONOFF=0; //停止
WHILE(OFF); //等待按鍵釋放
}
}
IF(ONOFF)
{
OUT=0; //產生方波,輸出低電平 <模擬發射>
DELAYS(); //延時 產生幾個微秒的低電平,讓模擬反射的單片機能正確接收信號
OUT=1; //恢復高電平,停止模擬發射
TH0=0;
TL0=0;
AGAIN=0; //
TR0=1; //T0開始計數
FOR(X=0;X<20;X++)
DISPLAY(); //數碼管顯示
IF(AGAIN==0)
{BWEI=SHWEI=GWEI=0;}
}
ELSE
{
BWEI=SHWEI=GWEI=10;
}
}
}
VOID INT0(VOID) INTERRUPT 0 USING 1 //INTO中斷服務程序
{
FLOAT COUNT;
ULONG NUM;
TR0=0 ; //停止計數
COUNT=(TH0*256+TL0)/2;
NUM= (COUNT/10000)*344;//計算超聲波來回距離
// NUM= NUM/2; //總距離除2等於實際距離
BWEI=NUM/100; //輸出百位
SHWEI=NUM%100/10; //輸出十位
GWEI=NUM%10; //輸出個位
AGAIN=1; //接收正確AGAIN=1
}
模擬反射程序
CLUDE <REG51.H>
#INCLUDE <INTRINS.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OUT=P1^1; //發射
VOID INITTIMER(VOID) //
{
TMOD=0X1;
TH0=0XFF;
TL0=0XFF;
}
VOID MAIN(VOID)
{
IT0=1;
EX0=1;
INITTIMER();
// TR0=1;
ET0=1;
EA=1;
WHILE(1)
{
}
}
VOID TIMER0(VOID) INTERRUPT 1 //定時器0,,延時
{
TR0=0;
OUT=0;
_NOP_();
_NOP_();
OUT=1;
IT0=1;
EX0=1;
}
VOID INT0(VOID) INTERRUPT 0 //外部中斷0,,接收
{
IT0=0;
EX0=0;
SWITCH (P2)
{
CASE 0XFE: {TH0=0XD8;TL0=0XF0;} //A開關10MS
BREAK;
CASE 0XFD: {TH0=0XB1;TL0=0XE0;} //B開關20MS
BREAK;
CASE 0XFB: {TH0=0X8A;TL0=0XD0;} //C開關30MS
BREAK;
}
TR0=1;
}
呵呵,你看能不能用吧!!
㈥ 畢業設計題目是超聲波測距儀的一稿怎麼寫
如何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
方法/步驟
第一:跟那個老師商量一下,有些老師是會有專門的研究題目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跟他們討要一些指導,萬一你的指導老師研究的方向跟你想要的很合適呢!
如何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
第二:指導老師的選擇,一般來說指導老師和我們是雙向選擇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的考慮這個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指導老師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了!
如何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
第三:自己先去圖書館好好查詢一些資料,要知道我們做這個必須要的就是論文的參考文獻之類的了,不得不說每一篇論文都會有這些必要的步驟!
如何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
第四:根據自己的專業來弄這個選題,一般來說我們學習了那麼久的專業知識,我們必須要在這個最後的時刻表現出來,不然的話這就是會被浪費了,那麼我們就必須要好好的准備了!
如何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
第五:根據自己的實習工作來確定題目,我們實習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的問題的,那麼我們需要根據這些進行問題分析,然後還要把這個內容放到我們的設計裡面去,當然老師也是希望看到這些的呢!
如何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
第六:要善於總結,這個畢業設計我們得到了一些什麼東西,和我們付出了一些什麼事情,這些經歷都是很寶貴的,那麼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研究,解決這些事情!
如何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
第七:選擇好了題目之後呢!開題報告開始寫了的話,就是不允許改的,所以我們這邊說的也是很重要的哦,尤其是那些沒有搞好這個事情的人來說,一定要慎重的選擇!
如何選擇畢業設計的題目?
㈦ 求一篇基於單片機的超聲波測距儀的硬體設計的論文和開題報告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英文摘要) II
目 錄 IV
第一章 引 言 1
1.1 課題的提出 1
1.2 超聲波測距發展概況 2
1.3 本課題研究內容及科學意義 3
第二章 超聲波測距技術綜述 4
2.1 超聲及超聲感測器簡介 4
2.1.1 超聲概述 4
2.1.2 超聲感測器結構 6
2.1.3 超聲感測器的主要參數及選擇 9
2.2 超聲測距原理與方法 10
2.3 測量盲區的影響 12
2.4 本章小結 13
第三章 硬體系統設計 15
3.1 方案論證 15
3.2 凌陽61板簡介 16
3.2.1 功能區分與工作原理 16
3.2.2 系統各模塊工作原理 16
3.3 超聲波測距模組簡介 20
3.3.1 超聲波諧振頻率發生電路、調理電路 20
3.3.2 超聲波回波接受處理電路 21
3.3.3 超聲波模組電源設置 22
3.4 LED鍵盤模組簡介 23
3.5 硬體系統設計說明 23
3.5.1 系統設計 23
3.5.2 硬體原理圖 24
3.5.3 系統連接 24
3.6本章小結 26
第四章 軟體系統設計 27
4.1 主程序設計 27
4.2 超聲波測距程序設計 29
4.3 本章小結 31
第五章 試驗結果與改進 32
5.1 系統調試 32
5.2 試驗結果分析 34
5.2.1 試驗結果 34
5.2.2 誤差分析 37
5.2.3 系統改進方法 37
5.3 本章小結 38
結論 39
參考文獻 41
致謝 44
附錄一 45
附錄二 46
附錄三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