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第四紀研究論文模板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第四紀研究論文模板

發布時間: 2021-03-20 03:33:22

『壹』 中國沿海全新世軟土的工程地質特徵

隨著我國全新世的環境和海岸演變研究的加強,詳細的第四紀研究資料不斷出現。目前要緊的是將工程地質研究與第四紀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加深對沿海軟土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

一、軟土的概念

軟土的概念或判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工程地質界和土力學界逐步形成的,它是以形成的地質過程和存在的物理狀態兩個方面加以規定的,且後者是主要的。《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 1992)對軟土的規定具體化為3條:①外觀以灰色為主的細粒土;②天然含水量大於或等於液限;③ 天然孔隙比大於或等於1.0。《岩土工程勘察規范》(1995)將軟土規定為「天然孔隙比大於或等於1.0,且天然含水量大於液限的細粒土應判定為軟土,包括淤泥、淤泥質土、泥炭、泥炭質土等,其壓縮系數宜大於0.5M Pa-1,不排水抗剪強度值小於30K Pa。」這兩本規范對軟土在概念和判別上的規定基本一致,但也有微小的差別。從物理力學指標看,前者指出了天然含水量不僅大於液限,也可等於液限;後者指出了力學指標,但說得靈活,只是「宜」,而它的兩項物理指標則是必須滿足的判定指標。從地質因素來看,前者指出了以灰色為主的細粒土的外觀特徵來顯示沉積環境;後者直接使用了淤泥、淤泥質土、泥炭、泥炭質土等的地質名詞。這里需要討論一下軟土與淤泥、泥炭兩類名詞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軟土是土力學、工程地質學上的一個名詞,淤泥、泥炭是沉積岩石學上的一個名詞,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的區別在於兩個學科的研究目的和任務不同,一個主要研究地質體的強度和變形等特徵;另一個主要研究地質體的成分和結構等特徵:聯系在於它們都是研究同一個地質體,在淺層的條件下,兩個名詞幾乎指的是同一東西,大體上可以互相預示。也正是這種預示,才能架起工程地質研究和第四紀研究的橋梁。

二、沿海全新世軟土的分布

趙希濤教授在《中國沿海全新世海面變化的基本特徵》一文中有關泥炭層的一段:「在我國沿海地區與近岸陸架地區下數米或二三十米,往往發現全新世潟湖相或與海水有某種水力聯系的湖沼相(或河漫灘窪地型)泥炭或富含有機質淤泥。它們緊貼第一海相層之下或之上分布,上、下泥炭層向陸逐漸合一。下泥炭層多形成於距今10000~8000a間,上泥炭層多形成於距今5000~2000a間,在海侵影響區之外,全新世泥炭發育時期幾乎連續,而以中全新世發育最好」。這里指的泥炭或富有機質淤泥,以及第一海相層都可初步判別為軟土,可見沿海全新世的軟土分布較廣,成因和地層也多樣。這些第四紀地質研究成果可作為工程地質研究的基礎。

三、沿海全新世軟土的工程地質

1.一般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淤泥、淤泥質土、泥炭、泥炭質土等一般可初步判別為軟土,但最終判定還要靠物理指標。因此,將我們多年來在編制規范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工程地質資料,主要是生產實踐資料,結合我們能夠掌握的第四紀地質資料,經過分析和判斷,列出我國沿海全新世軟土的一般物理力學指標(表1),供建設中參考。

表1 中國沿海全新世軟土一般物理力學指標

2.全新世沉積物的工程地質特點

早全新世甚至晚更新世已有軟土存在。但中全新世是暖期,有利於軟土的發育,是形成軟土的主要時期,且其距今較近,地層埋藏甚淺,是工程建築經常作用的不良地層。至晚全新世時,氣候變成干涼,在軟土之上逐漸形成了一層較密實的地層。這在氣候帶的變遷下,在東北、華北、華中的沿海一帶更為明顯,工程界稱之為「硬殼層」。此層在地表分布甚廣,是沿海地區一層較好的持力層,「輕基淺埋」就是針對這種地層的特點總結出來的經驗。所謂輕基就是基礎及其上部結構物採用輕型結構,淺埋即基礎埋置深度應盡量放淺。有時硬殼層很薄,但也不宜全部挖除,可以作為保護層而保留,以防止施工時其下的軟土擾動。

四、結語和討論

1)軟土是一種特殊土,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力學性質。如果單以判別指標判定,飽和黃土和飽和紅土都可以達到判別指標,但不能成為軟土,因為它們形成的地質過程不同,呈現的工程地質特點也不同。用以灰色為主的外部特徵來表徵軟土,會很容易將具有同樣物理指標的以黃色為主的飽和黃土和以紅色為主的飽和紅土迅速區別開,這對軟土的判別無疑是有意義的。

2)中全新世軟土,因其埋藏甚淺,是工程建築普遍作用到的不良地層。由於其壓縮性高,透水性低,具有觸變性、流變性和不均勻性,除應正確判別沉積物、評價其具體特點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其改良加固,以滿足工程建設的需求。晚全新世的沉積物,覆蓋在地表,與工程建築的活動更加密切。由於它是一層中壓縮性或低壓縮性的黏質砂土等較密實的地層,它不僅能夠作為一層較好的持力層,而且可以作為保護層,以免其下的軟土擾動、喪失軟土的結構強度和出現稀釋狀態。

3)沿海的第四紀研究,對軟土的工程地質意義重大。隨著測年資料的增多、古環境的重建,第四紀研究成果會有效地應用於工程建設中。以往沿海軟土的工程地質研究,因生產要求的時間緊迫,常習慣於用工程措施,深入考慮第四紀地質較少,常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遺憾。兩者的相互結合和滲透定會產生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建設部.1992.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建設部.1995.岩土工程勘察規范.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趙希濤.1984.中國沿海全新世海面變化的基本特徵.中國海岸演變研究.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4]孫更生,鄭大同.1984.軟土地基與地下工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本文原載:《中國應用第四紀研究——全國第二屆應用第四紀學術會議論文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94~97頁)

『貳』 汪亞平學術論文的介紹

何小燕,胡挺,汪亞平*,鄒欣慶,施曉鍾,2010。江蘇近岸海域水文氣象要素的時空分布特徵。海洋科學,34(9):44-54。(*通訊作者) 劉秀娟,高抒,汪亞平,2010。淤長型潮灘剖面形態演變模擬:以江蘇中部海岸為例。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5(4):542-550。 劉秀娟,高抒,汪亞平,2010。倚岸型潮流脊體系中的深槽沖刷——以江蘇如東海岸為例。海洋通報,29(3):271-276。 閔鳳陽,汪亞平,高建華,劉運令,張志林, 黎禮剛,2010。長江口北支的沉積物輸運趨勢。海洋通報,29(3):264-270。 徐志偉,汪亞平*,李炎,馬菲,張凡,葉長江,2010。多元統計及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灣東部海域沉積物輸運趨勢。海洋學報,32(3):67-78。(*通訊作者) 邢飛,汪亞平*,高建華,鄒欣慶,2010。江蘇近岸海域懸沙濃度的時空分布特徵。海洋與湖沼, 41(3):459-468。(*通訊作者) 劉運令,汪亞平*,高建華,賈建軍,夏小明,2010。膠州灣鉛-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積速率。海洋學報,32(1):83-93。(*通訊作者) 許炯心,周立旻,李炳元,楊小平,周力平,師長興,高抒,鄭祥民,熊康寧,汪亞平,朱秉啟,2009。中國地貌與第四紀研究的近今進展與未來展望。地理學報,64(1l):1375-1393。 左平,汪亞平,程珺,閔鳳陽,2009。深圳灣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評價。海洋環境科學,28(6):648-651。 李婧,高抒,汪亞平,2009。長江口水域含沙量時空變化衛星遙感定量研究方法探討。海洋學報,31(4):167-175。 閔鳳陽,汪亞平*,左平,劉運令,吳祥柏,2009。深圳灣西北部海域表層沉積物的分布特徵及輸運趨勢。沉積學報(待刊)(*通訊作者) 程珺,高抒,汪亞平,閔鳳陽。蘇北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粒度及其對環境動力的響應。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9 (1):7-12。 閔鳳陽,汪亞平,2009。江蘇淤泥質海岸入海河道閘下淤積研究。海洋科學,32(12):87-91。 左平,汪亞平,程珺,閔鳳陽,2009。深圳灣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評價。海洋通報,28(1):50-54。 吳祥柏,汪亞平,潘少明,2008。長江河口懸沙與鹽分輸運機制分析。海洋學研究,26(4):8-19。 馬菲,汪亞平*,李炎,葉長江,徐志偉,張凡,2008。地統計法支持的北部灣東部海域沉積物粒徑趨勢分析。地理學報,63(11):1207-1217。(*通訊作者) 左平,汪亞平,程珺,閔鳳陽,2008。深圳灣海域表層和柱狀沉積物中的重金屬分布特徵。海洋學報,30(4):71-79。 張瑞,潘少明,汪亞平,高建華,2008。長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學分布特徵。第四紀研究,28(4):629-639。 賈建軍,夏小明,汪亞平,2008。美國岸線現狀調查30年進展綜述——以美國弗吉尼亞州為例。海洋學研究,26(2),53-58。 龔文平,汪亞平,王道儒,陳斌,2008。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波流聯合作用下的動力特徵及其沉積動力學意義。海洋學研究,26(2),1-12。 劉運令,汪亞平,高建華,夏小明,賈建軍,2008。膠州灣沉積物的時空分異特徵及運移趨勢。海洋通報,27(3):57-66。 白鳳龍,高建華,汪亞平,程岩,林天岩,2008。鴨綠江口的潮汐特徵。海洋通報,27(3):7-13。 張瑞,汪亞平,潘少明,2008。近50 年來長江入河口區含沙量和輸沙量的變化趨勢。 海洋通報,27(2):1-9。 楊暘,高抒,汪亞平,2008。杭州灣北部潮流深槽區細顆粒物質輸運與再懸浮過程。海洋學報,30(2):80-91。 張 瑞,汪亞平*,高建華,潘少明,張志林,2008。長江口泥質區垂向沉積結構及其環境指示意義。海洋學報,30(2):92-101。(*通訊作者) 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張瑞,李軍,白風龍,2007。長江口外海域沉積物中有機物的來源及分布。地理學報,62(9):981-991。 汪亞平,高抒,2007。膠州灣沉積速率:多種分析方法的對比。第四紀研究。(待刊) 楊暘,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王愛軍,2007。長江口南港底部邊界層特徵的觀測與分析。海洋科學(待刊) 謝東風,高抒,汪亞平,2006。砂質底質潮汐水道均衡態模擬初探。海洋學報,28(6):86-93。 楊暘,汪亞平,高建華,賈建軍,王愛軍,2006。長江口枯季水動力懸沙特徵與再懸浮研究。南京大學學報,42(6):643-655。 杜曉琴,高抒,汪亞平,2006。潮灘水流加減速階段邊界層流速剖面的比較。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6(5):37-44。 張瑞,汪亞平,潘少明,2006。長江大通水文站徑流量的時間系列分析。南京大學學報,42(4):423-434。 汪亞平,高建華,潘少明,2006。長江河口區邊界層參數的觀測與分析。海洋地質動態,22(7):16-20。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2006。浪流聯合作用下潮灘沉積動力過程的高解析度數據採集與分析。科學通報,51(3):339-348。 汪亞平,潘少明,H.V. Wang,高建華,楊暘,王愛軍,李占海,吳中,2006。長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觀測與分析。地理學報,61(1):35-46。 賈建軍,汪亞平,高抒,王愛軍,李占海,2005。江蘇大豐潮灘推移質輸運與粒度趨勢信息解譯。科學通報,50(22):2546-2554。 李占海,高抒, 柯賢坤, 汪亞平,2005。江蘇大豐海岸鹼蓬灘潮溝及灘面的沉積動力特徵。海洋學報,27(6):75-82。 高建華, 汪亞平, 潘少明,王愛軍, 楊暘,2005。長江口枯水期最大渾濁帶形成機制。泥沙研究。5:66-73。 高建華, 汪亞平, 潘少明,王愛軍, 楊暘,2005。長江口懸沙動力特徵與輸運模式。海洋通報。24(5):8-15。 王愛軍,汪亞平,高抒,潘少明,2005。長江口枯季懸沙粒度與濃度之間的關系。海洋科學進展,23(2):159-167。 王愛軍,汪亞平,2004。江蘇王港潮間帶表層碳酸鹽的沉積特徵。江蘇地質,28(2):90-95。 王愛軍,汪亞平,高抒,2004。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盲區數據處理及其在長江河口區的應用。水利學報,10:77-82。 高建華, 汪亞平,王愛軍,李占海, 楊暘,2004。ADCP在長江口懸沙輸運觀測中的應用,地理研究,23(4):455-462 王愛軍,汪亞平,楊暘,2004。江蘇王港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特徵及輸運趨勢。沉積學報,22(1):124-129。 李鳳業,宋金明,李學剛,汪亞平,齊君,2003。膠州灣現代沉積速率和沉積通量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3(4):29-33。 汪亞平,高建華,2003。河口海岸區懸沙輸運量的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觀測技術的初步研究。科學技術與工程,3(5):469-472。 王愛軍,汪亞平,2003。江蘇王港地區現代潮灘地貌發育特徵。資源調查與環境,24(1):38-44。 楊暘,汪亞平,高抒,2003。江蘇王港鹽沼潮溝的水動力及懸沙輸運過程。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3(4): 23-28。 王愛軍,汪亞平,柯賢坤,李占海,2003。潮間帶水沙多層位同步測量系統應用的初步研究。海洋通報,22(3): 61-68。 高抒,汪亞平,2002。膠州灣沉積環境與潮汐汊道演化特徵。海洋科學進展,2002,20(3):52-59。 汪亞平,高抒,2001。膠州灣沉積動力學及相關領域研究進展。海洋科學, 25(2):26-28。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 ,2000。海底邊界層水流結構及沉積物搬運研究進展。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8):101-106。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2000。膠州灣及鄰近海域沉積物分布特徵及運移趨勢。地理學報,55(4):449-458。 賈建軍,高抒,汪亞平,2000。人工示蹤沙實驗的原理與進展。海洋通報,19(2): 80-89. 汪亞平,高抒,李坤業,1999。用ADCP進行走航式懸沙濃度測量的初步研究。海洋與湖沼,30(6): 758-763。 汪亞平,張忍順,1999。江蘇弶港鹽沼風車河潮溝的地貌與動力演化。海洋科學集刊 ,41: 40-50。 高抒,程鵬,汪亞平,曹奇原,1999。長江口外海域1998年夏季懸沙濃度特徵。海洋通報。18(6):44-50。 高抒,汪亞平,賈建軍,1999。「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的科學問題。科學,51(6): 8-11。 汪亞平,張忍順,高抒,1998。論鹽沼-潮溝系統的地貌動力響應。科學通報。43(21) :2315-2320。 汪亞平,張忍順,1998。江蘇岸外沙脊群的地貌形態及動力格局。海洋科學。(3): 43-47。

『叄』 翦知湣的學術研究

主要從事古海洋學與海洋微體古生物學方面的教學與科研。主講「古海洋學與古湖泊學」、「海洋地質學」、「有孔蟲」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近年來,負責主持了十餘項國家和部委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的二級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曾多次參加國際古海洋學航次考察,如1994年中德合作「太陽號」95航次的南海考察,1997年國際海洋全球變化研究(IMAGES)第三航次的西太平洋和南海考察,特別是1999年春作為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登上大洋鑽探考察船,參加了中國海的首次大洋鑽探第184航次。
通過集體的努力,他在南海、沖繩海槽和西太平洋的古海洋學與微體古生物學方面已取得一系列國際等級的創新成果。如發現了末次盛冰期西北太平洋深層水團急劇增強;揭示了全新世黑潮約1500年的變化周期;第一次從海洋角度探討了東亞冬、夏季風不同的驅動機制;首次取得中國海百餘萬年來連續的古氣候長序列,在東亞古季風的海洋標志和演變特色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從而,將我國海區古海洋學研究向三維空間高解析度和長時間序列發展。
在國際「古海洋學」、「地球行星科學通信」、「第四紀研究」、「海洋地質學」、「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海洋微體古生物學」等學報,以及國內「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36篇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並被他人引用兩百餘次。曾多次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如2001年應邀在日本召開的第七屆國際古海洋學會議做大會報告,獲得學術界高度評價。為此,

『肆』 第四紀研究投稿下一步點不進去怎麼辦

可以投稿的,論文類型與專業類型可以先不選擇的,只要不是必選的,這個雜志一般是經過兩次初審、然後是欄目審稿,編輯會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的!
不知道你上傳的是WORD版本的,還是PDF版本的,我以前投稿都是上傳WORD的,沒有出現過問題,祝論文能夠順利通過,及早發表!

『伍』 蔣少涌的論文專著

蔣少涌發表論文(其中帶*號為SCI雜志):
1. Jiang SY,Yang JH,Ling HF,Chen YQ,Feng HZ,Zhao KD,Ni P,2007,Extreme enrichment of polymetallic Ni-Mo-PGE-Au in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s of South China: an Os isotope and PG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54(1-2): 217-228.
2. Jiang Shao-Yong,Zhao Hai-Xiang,Chen Yong-Quan,Yang Tao,Yang Jing-Hong,Ling Hong-Fei,2007,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phosphate nole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sequence in the Mufu Mountain of Nanjing,Jiangsu province,China. Chemical Geology,doi:10.1016/j.chemgeo. 2007.07.010
3. Dai Bao-Zhang,Jiang Shao-Yong,Jiang Yao-Hui,Zhao Kui-Dong,Liu Dun-Yi,2007,Geochronology,geochemistry and Hf–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Huziyan mafic xenoliths,souther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wer crust evolution. Lithos,doi:10.1016/j.lithos.2007.08.010.
4. Zhao K.-D.,Jiang S.-Y.,2007,Rare earth element and yttrium analyses of sulfide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field,Guangxi Province,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Geochemical Journal,vol.41,no. 2,p.121-134.
5. Hou M-L,Jiang Y-H,Jiang S-Y,Ling H-F,Zhao K-D,2007,Contrasting origins of late Mesozoic adakitic granitoids from the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thickening to delamination. Geological Magazine,144⑷: 619-631.
6. Zhao KD,Jiang SY,Ni P,Ling HF,Jiang YH,2007,Sulfur,lead and hel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ulfide mineral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9(3-4): 251-273.
7. Chen Yongquan,Jiang Shaoyong,Ling Hongfei,Yang Jinghong and Wan Defan, 2007,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mall shelly fossil Anabarites from Lower Cambrian in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alaeocean temperature。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17⑾: 62-68.
8. Yang SY,Jiang SY,Ling HF,Xia XP,Sun M,Wang DJ,2007,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Implications for tracing sediment sour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50⑽: 1556-1565
9. 侯明蘭,蔣少涌,沈昆,連國建,劉其臣, 2007,膠東蓬萊金礦區流體包裹體和氫氧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岩石學報,23⑼,2241-2256。
10. 李艷平,蔣少涌,2007,墨西哥灣東北部海區常壓與超壓沉積盆地孔隙水的地球化學特徵對比研究,第四紀研究,27⑸: 870-879.
11. Jiang SY,Chen YQ,Ling HF,Yang JH,Feng HZ,Ni P.,2006,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Pb-Pb dating of black shales and intercalated Ni-Mo-PGE-Au sulfide ores in Lower Cambrian strata,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Mineralium Deposita,41⑸: 453-467.
12. Ding X,Jiang S-Y,Zhao K-D,Nakumura E,Kobayashi K,Ni P,Gu L-X,Jiang Y-H,2006,In-situ U-Pb SIMS dating and trace element (EMPA) composition of zircon from a granodiorite porphyry in the Wushan copper deposit,China.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6: 29-44.
13.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Ling,Hong-Fei,and Dai Bao-Zhang,2006. Low-degree melting of a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for the origin of Cenozoic Yulong monzogranite-porphyry,east Tibet: Geochemical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nstraints. Earth Planet. Sci. Lett.,241: 617-633.
14.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 and Ling,Hong-Fei,2006. Petrogenesis of Late Jurassic Qianlishan granites and mafic dikes,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 back-arc extension setting. Geological Magazine,143 ⑷: 457-474.
15. Jiang Yao-Hui,Ling Hong-Fei,Jiang Shao-Yong,Shen Wei-Zhou,Fan Hong-Hai,and Ni Pei,2006,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fluorite from the Xiangshan uranium deposit,SE China. Economic Geology,101⑻: 1613-1622.
16. Liangshu Shu,Michel Faure,Shaoyong Jiang,Qun Yang,and Yujing Wang,2006,SHRIMP zircon U-Pb age,litho- and biostratigraphic analyses of the Huaiyu Domain in South China— Evidence for a Neoproterozoic orogen,not Late Paleozoic-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Episodes,Vol. 29 No.4,244-252.
17. Zhou JC,Jiang SY,Wang XL,Yang JH,Zhao MQ,2006,Study on lithogeochemistry of Middle Jurassic basalts,from southern China represented by the Fankeng basalts from Yongding of Fujian Provi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9⑽: 1020-1031. [周金城,蔣少涌,王孝磊,楊競紅,張孟群,2005,華南中侏羅世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學研究-以福建藩坑玄武岩為例,中國科學,35: 927-936.]
18. 蔣少涌,趙葵東,姜耀輝,等.2006,華南與花崗岩有關的一種新類型的錫成礦作用:礦物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證據.岩石學報,22⑽: 2509-2516.
19. 蔣少涌,楊濤,李亮,趙葵東,凌洪飛,2006,大西洋洋中脊TAG熱液區硫化物鉛和硫同位素研究. 岩石學報,22⑽: 2597-2602.
20. 侯明蘭,蔣少涌,姜耀輝,凌洪飛,2006,膠東蓬萊金成礦區的S-Pb同位素地球化學和Rb-Sr同位素年代學研究. 岩石學報,22⑽: 2525-2533.
21. 馬芳,蔣少涌,姜耀輝,倪培,凌洪飛,2006,寧蕪盆地凹山和東山鐵礦床流體包裹體和氫氧同位素研究. 岩石學報,22⑽: 2581-2589.
22. 姜耀輝,蔣少涌,戴寶章,凌洪飛,2006,玉龍斑岩銅礦含礦與非含礦斑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對比研究. 岩石學報,22⑽: 2561-2566.
23. 邱檢生,蔣少涌,胡 建,McInnes B I A,凌洪飛,2006,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對江西會昌密坑山錫礦田成礦作用的啟示. 岩石學報,22⑽: 2444-2450.
24. 趙葵東,蔣少涌,姜耀輝,劉敦一,2006. 湘南騎田嶺岩體芙蓉超單元的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 岩石學報,22⑽: 2611-2616.
25. 周金城,蔣少涌,王孝磊,楊競紅,張孟群,2006,東南沿海晚中生代鎂鐵質岩的Re-Os同位素組成。岩石學報,22⑵:407-413.
26. 姜耀輝,蔣少涌,凌洪飛,戴寶章,2006,陸-陸碰撞造山環境下含銅斑岩岩石成因-以藏東玉龍斑岩銅礦帶為例。岩石學報,22⑶:697-706.
27. 李艷平,蔣少涌,2006,氯同位素測量方法及其地質應用研究新進展。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42⑶:87-96.
28. 李艷平,蔣少涌,楊濤,濮巍,2006,海洋沉積物中孔隙水的氯同位素測量方法研究. 高校地質學報,12 ⑶: 388-391.
29. 楊濤,蔣少涌,賴鳴遠等,2006,連續流同位素質譜測定水中溶解無機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組成的方法研究。地球化學,35⑹,675-680。
30. 張建龍,蔣少涌,白玉英等,2006, 遼河盆地歐利坨子富鉀質火山岩特徵與成因探討。高校地質學報,12⑵,271-280。
31. 馬芳,蔣少涌,姜耀輝,王汝成,凌洪飛,倪培,2006,寧蕪地區玢岩鐵礦Pb同位素研究. 地質學報,80⑵: 279-286.
32. 楊濤,蔣少涌,葛璐,楊競紅,凌洪飛,吳能友,張光學,劉堅,陳道華,2006,南海北部陸坡西沙海槽 XS-01站位沉積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指示意義. 第四紀研究, 26⑶: 442-448.
33. *Jiang S-Y,Wang R-C,Xu X-S,Zhao K-D,2005,Mobility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in magmatic-,metamorphic-,and submarine-hydrothermal systems.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A/B/C,30(17-18): 1020-1029.
34. *Ling H-F,Jiang SY,Frank M et al. 2005,Differing controls over the Cenozoic Pb and Nd isotope evolution of deepwater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Earth Planet. Sci. Lett. 232(3-4): 345-361.
35. *Zhao,K.D.,Jiang,S.Y.,Jiang,Y.H.,and Wang,R.C.,2005,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Qitianling granitoid and the Furong tin ore deposit i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genesis of granite and related tin miner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v.17,635-648.
36. *Jiang Y-H,Ling H-F,Jiang S-Y,Fan H-H,Shen W-Z,and Ni P,2005,Petrogenesis of a Late Jurassic Peraluminous Volcanic Complex and its High-Mg,Potassic,Quenched Enclaves at Xiangshan,Southeast China. Journal of Petrology,46⑹: 1121-1154.
37. *Jingchen Zhou,Shaoyong Jiang,Xiaolei Wang,Jinghong Yang,Mengqun Zhang,2005,Re-Os isochron age of Fankeng basalts from Fujian of SE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Geochemical Journal,39⑹: 497-502.
38. *Pesquera A,Torres-Ruiz J,Gil-Crespo PP,and Jiang S-Y,2005,Petrographic,Chemical and B-Isotopic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ourmaline-Rich Rocks and Boron Recycling in the Martinamor Antiform (Central Iberian Zone,Salamanca,Spain),Journal of Petrology,46 ⑸: 1013-1044.
39. *Ling H-F,Gao J-F,Zhao K-D,Jiang S-Y,Ma D-S,2005,Comment on Molybdenum isotope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anoxia in mid-Proterozoic oceans,SCIENCE,309 (5737): AUG 12 2005.
40.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Ni Pei,Ling Hong-Fei and Liu Dun-Yi,2005.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for lamprophyre from Liaodong Peninsula: Constraints on the initial time of Mesozoic lithosphere thinning beneath ea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0: 2612-2620 [姜耀輝,蔣少涌,趙葵東,等,2005。遼東半島煌斑岩SHRIMP鋯石U-Pb年齡及其對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開始時間的制約。科學通報,50:2161-2168.]
41. 楊競紅,蔣少涌,凌洪飛,陳永權,2005,黑色頁岩與大洋缺氧事件的Re-0s同位素示蹤與定年研究。地學前緣,12⑵: 143-150.
42. 馬芳,蔣少涌,2005,與陸相火山岩有關的鐵、銅、金礦床成礦地質特徵及礦床成因。地質找礦論叢,20⑷: 233-241.
43. 陳永權,蔣少涌,凌洪飛,楊競紅,陳建華,2005,華南寒武紀海洋中沉積礦床及其古環境. 海洋地質和第四紀地質.25⑴: 79-84.
44. 陳永權,蔣少涌,凌洪飛,潘家永,賴鳴遠,2005,利用Finnigan MAT-252氣體同位素質譜計分析碳酸鹽氧同位素的結果校正。質譜學報,26⑵: 17-21.
45. 陳道華,蔣少涌,劉堅,2005,西沙海槽表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海洋地質和第四紀地質.25⑵: 37-43.
46. 蔣少涌,楊濤,薛紫晨,楊競紅,凌洪飛,吳能友,黃永樣,劉堅,陳道華,2005,南海北部海區海底沉積物中孔隙水的C1-和SO42-濃度異常特徵及其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指示意義。現代地質,19⑴: 45-54.
47. 楊濤,蔣少涌,楊競紅,葛璐,凌洪飛,吳能友,陳道華,2005,孔隙水中NH4+和HP042-濃度異常:一種潛在的天然氣水合物地球化學勘查新指標。現代地質,19⑴: 55-60.
48. 丁昕,蔣少涌,倪培,顧連興,姜耀輝,2005,江西武山和永平銅礦含礦花崗質岩體鋯石SIMS U-Pb年代學。高校地質學報,11⑶: 383-389.
49. *Jiang,S.-Y.,Yu,J.-M.,Lu,J.-J.,2004,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in tourmaline from the Yunlong tin deposit,Yunnan,China: implication for migmatitic-hydrothermal fluid evolution and ore genesis. Chemical Geology,209(3-4): 193-213.
50. Jiang,S.-Y.,Yang,J.-H.,Ling,H.-F.,Yang,T.,Chen,D.-H.,Xue,Z.-C.,Ji,J.-F.,Ni,P.,2004,Search for gas hydr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geochemical approach.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24⑶: 103-109. (In English).
51. *Yang Jing-Hong,Jiang Shao-Yong,Wang Xiao-Rong,Wang Ying,2004,Heavy metals in coastal waters from Sanya Bay,Hainan Island: Implication for Human Impact on the Estuarine Coast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Special issue no. 43,171-178.
52. *Ling,H-F.,Jiang,S-Y.,Feng,H-Z.,Chen,Y-Q.,Chen J-H.,& Yang,J-H.,2004,Oxyge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phosphorite and dolomite and palaeo-ocea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1,p. 77-84.
53. *Feng,H-Z.,Ling,H-F.,Jiang,S-Y.,& Yang,J-H.,2004,13Ccarb and Ceanom excursions in the post-glacial Neoproterozoic and Early Cambrian interval in Guizhou,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2,p. 188-192.
54. *Yang,J-H.,Jiang,S-Y.,Ling,H-F.,Feng,H-Z.,Chen,Y-Q.,& Chen,J-H.,2004,Paleoceangraphic significance of redox-sensitive metals of black shales in the basal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2,p. 152-157.
55. *Shao-Yong JIANG,Cong-Xi CHEN,Yong-Quan CHEN,Yao-Hui JIANG,Bao-Zhang DAI,Pei NI,2004,Geochemistry and genetic model for the giant magnesite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China,岩石學報(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765-772.
56. *Gondim AC,Jiang SY,2004,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odels for the talc deposits in Parana and Bahia,Brazil,岩石學報(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829-836.
57. *de Parseval P,Jiang SY,Fontan F,Wang RC,Martin F,Freeet J,2004,Geology and ore genesis of the Trimouns talc-chlorite ore deposit,Pyrenees,France,岩石學報(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 ⑷: 877-886.
58. 邱檢生,蔣少涌,張曉琳,胡建. 2004. 大別蘇魯造山帶南北兩側晚中生代富鉀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約. 地球學報,25⑵:255~262.
59. 趙葵東,蔣少涌,2004,金屬礦床的同位素直接定年方法。地學前緣,vol.11,no.2,p.425-434.
60. 姜耀輝,蔣少涌,凌洪飛,2004,地幔流體與鈾成礦作用。地學前緣,11:528-538 丁悌平、蔣少涌、萬德芳、李金城、宋彪、趙敦敏,1992,華北元古宙鉛鋅成礦帶穩定同位素研究。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27p. Ding T-P, Jiang S-Y, Wan D-F, Li J-C, Sun B, Zhao D-M., 1992, Stable isotope study of Proterozoic Pb-Zn deposits in North China.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27p. 丁悌平、蔣少涌、萬德芳、李延河、李金城、宋鶴彬、劉志堅、姚曉梅,1994,硅同位素地球化學,地質出版社。102p.英文版:Ding, T.-P., Jiang, S.-Y.,et.al., 1996, Silicon Isotope Geochemistry,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Ching, 125p. 韓發、趙汝松、沈建忠,Hutchinson, R.W.,蔣少涌、陳洪德,1997,大廠錫多金屬礦床地質及成因,地質出版社,213頁。 姜耀輝、蔣少涌、戴寶章、凌洪飛,2008,玉龍斑岩銅礦含礦斑岩成因。地質出版社。122p.

『陸』 韓志勇的論文與專著

韓志勇,沈冠軍,張家富.光釋光單片技術及其在澳大利亞舊石器遺址上的應用.人類學學報,2004,第23卷第3期:248-253
韓志勇,楊淳,王永,閔隆瑞.泥河灣盆地虎頭梁疊層石的時代研究.第四紀研究, 2005,第25卷第1期:86-92
韓志勇, 李徐生, 胥勤勉, 陳可鋒, 楊達源. 三峽庫區坡地地貌過程的速率. 地理研究, 2006, 25(1):71-78
李徐生, 韓志勇, 楊達源, 房迎三. 末次冰期鄱陽湖西南緣一帶的風塵堆積.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6, 26 (1): 101-108
李徐生, 韓志勇, 楊達源, 陳曰友. 鎮江下屬黃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研究. 土壤學報, 2006, 43(1):1-7
韓志勇 李徐生 任雪梅 胥勤勉 陳可鋒 楊達源. 重慶萬州長江岸坡陡崖後退速率的估計. 山地學報, 2006, 24(3), 327-332
韓志勇, 李徐生. 泥河灣盆地基於粒度氣候指標的軌道調諧時間標尺.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6, 31(6), 773-779
韓志勇, 李徐生, 任雪梅, 胥勤勉, 楊達源. 三峽庫區長江階地沖積物的年代測定. 地理學報, 2006, 61(11), 1200-12071
韓志勇, 李徐生. 泥河灣盆地洞溝剖面的光譜光度時間序列.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6, 26(4), 73-79.
周彬, 楊達源, 韓志勇, 李徐生, 王鵬, 葛兆帥. 長江三峽河段下切速率研究. 第四紀研究, 2006, 26(3), 406-412
任雪梅, 楊達源, 韓志勇. 長江上游水系變遷的河流階地證據. 第四紀研究, 2006, 26(3), 413-420

『柒』 滿志敏的主要論文

明崇禎末年大蝗災時空特徵研究 歷史地理 第六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兩宋時期海平面上升及其環境影響 災害學 1988年2期
兩宋時期上海的海塘與岸線 上海研究論叢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年
唐代氣候冷暖分期幾各期氣候冷暖特徵的研究 歷史地理 第八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中國東部十三世紀溫暖期自然帶的推移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年5期
災害中的人地關系 災害與社會 地震出版社 1990年
唐代中國氣候特徵再探討 《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研究進展(一)》 海洋出版社 1990年
南宋杭州最晚春雪日期之考訂 歷史地理研究 第二輯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0年
13世紀溫暖期中國北方氣候干濕變化 《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研究進展(二)》 海洋出版社 1992年
中國東部近4500年以來氣候冷暖分期 《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研究進展(二)》 海洋出版社 1992年
黃淮海平原仰韶溫暖期的氣候特徵探討 歷史地理 第十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海平面上升對上海市的可能影響 上海研究論叢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
黃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葉的氣候冷暖狀況 歷史地理 第十一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中國東部中世紀溫暖期的歷史證據和基本特徵的初步研究《中國生存環境歷史演變規律研究(一)》 海洋出版社 1993年
江淮地區近2000年旱澇序列的重建《中國生存環境歷史演變規律研究(一)》 海洋出版社 1993年
用歷史文獻物侯資料研究氣候冷暖變化的幾個基本原理 歷史地理 第十二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關於黃浦江前身河道的名稱 上海地名 1997年3期
黃浦江水系形成原因述要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6期
關於當前地名信息系統幾個問題的探討 上海地名 1998年1期
關於唐代氣候冷暖問題的討論 第四紀研究 1998年2期
中世紀溫暖期我國華東沿海海平面上升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第四紀研究 1999年1期
歷史時期柑桔種植北界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年5期
黃浦江水系:形成和原因棗上海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研究之一 歷史地理 第十五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氣候變化對歷史上農牧過渡帶影響的個例研究 地理研究 2000年2期
歷史旱澇災害資料分布問題的研究 歷史地理 第十六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光緒三年北方大旱的氣候背景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5期

『捌』 丁仲禮的學術貢獻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第三紀/第四紀界限工作組成員。第一作者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SCI論文約30篇,有關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餘次。主要從事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
1、詳細劃分了中國黃土地層並對其古氣候記錄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雜志上,並得到廣泛引用。他進一步將五個黃土剖面的古氣候曲線綜合在一起,給出2.6Ma以來中國黃土古氣候變化的代表性曲線,這項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審稿專家譽為這是迄今為止最好、最連續的陸相第四紀沉積氣候變化記錄。
2、東亞古季風演變動力機制研究,從理論上提出晚更新世時期東亞古季風變化的全球冰量驅動觀點,並在QR和發表。
3、黃土高原第三紀紅粘土成因及古氣候記錄研究,提供了紅粘土為風成成因的大量新證據,初步恢復了晚第三紀時期黃土高原的氣候演變歷史,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丁仲禮研究員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被國際SCI收錄的論文引用達800餘次。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同年獲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優秀科學家獎、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九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負責人;國家重點基礎科研規劃項目973課題負責人
詳細劃分了中國黃土地層並對其古氣候記錄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進一步將五個黃土剖面的古氣候曲線綜合在一起,給出2.6Ma以來中國黃土古氣候變化的代表性曲線,這項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審稿專家譽為這是迄今為止最好、最連續的陸相第四紀沉積氣候變化記錄;黃土高原第三紀紅粘土成因及古氣候記錄研究,
主要從事第四紀地質與古環境研究。利用中國北方的第四紀黃土、晚第三紀紅粘土等風成沉積重建古氣候演變歷史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系,較為系統地研究了黃土與紅粘土地層及年代框架,獲得了一系列表徵古氣候變遷的記錄,並分析了古氣候記錄的周期性、相位特徵以及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提出全球冰量在第四紀時期的變化對東亞古氣候變化的控製作用等新認識。在證明黃土高原第三紀紅粘土為風成成因上做了較系統的工作,並正在黃土沉積與沙漠演變、古氣候長期演變與構造變動等方面做探索性的工作。丁仲禮博士主要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成長的,從1991年獲得青年基金起,他分別參加及主持八o五、九o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994年獲優秀中青年基金,199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並在1997年得到延續資助。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院知識創新項目,973項目的二級課題等。研究成果被SCI論文引用近1000次以上。

『玖』 汪亞平的學術論文

何小燕,胡挺,汪亞平*,鄒欣慶,施曉鍾,2010。江蘇近岸海域水文氣象要素的時空分布特徵。海洋科學,34(9):44-54。(*通訊作者)
劉秀娟,高抒,汪亞平,2010。淤長型潮灘剖面形態演變模擬:以江蘇中部海岸為例。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5(4):542-550。
劉秀娟,高抒,汪亞平,2010。倚岸型潮流脊體系中的深槽沖刷——以江蘇如東海岸為例。海洋通報,29(3):271-276。
閔鳳陽,汪亞平,高建華,劉運令,張志林, 黎禮剛,2010。長江口北支的沉積物輸運趨勢。海洋通報,29(3):264-270。
徐志偉,汪亞平*,李炎,馬菲,張凡,葉長江,2010。多元統計及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灣東部海域沉積物輸運趨勢。海洋學報,32(3):67-78。(*通訊作者)
邢飛,汪亞平*,高建華,鄒欣慶,2010。江蘇近岸海域懸沙濃度的時空分布特徵。海洋與湖沼, 41(3):459-468。(*通訊作者)
劉運令,汪亞平*,高建華,賈建軍,夏小明,2010。膠州灣鉛-210比活度的分布模式及百年尺度的沉積速率。海洋學報,32(1):83-93。(*通訊作者)
許炯心,周立旻,李炳元,楊小平,周力平,師長興,高抒,鄭祥民,熊康寧,汪亞平,朱秉啟,2009。中國地貌與第四紀研究的近今進展與未來展望。地理學報,64(1l):1375-1393。
左平,汪亞平,程珺,閔鳳陽,2009。深圳灣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評價。海洋環境科學,28(6):648-651。
李婧,高抒,汪亞平,2009。長江口水域含沙量時空變化衛星遙感定量研究方法探討。海洋學報,31(4):167-175。
閔鳳陽,汪亞平*,左平,劉運令,吳祥柏,2009。深圳灣西北部海域表層沉積物的分布特徵及輸運趨勢。沉積學報(待刊)(*通訊作者)
程珺,高抒,汪亞平,閔鳳陽。蘇北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粒度及其對環境動力的響應。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9 (1):7-12。
閔鳳陽,汪亞平,2009。江蘇淤泥質海岸入海河道閘下淤積研究。海洋科學,32(12):87-91。
左平,汪亞平,程珺,閔鳳陽,2009。深圳灣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評價。海洋通報,28(1):50-54。
吳祥柏,汪亞平,潘少明,2008。長江河口懸沙與鹽分輸運機制分析。海洋學研究,26(4):8-19。
馬菲,汪亞平*,李炎,葉長江,徐志偉,張凡,2008。地統計法支持的北部灣東部海域沉積物粒徑趨勢分析。地理學報,63(11):1207-1217。(*通訊作者)
左平,汪亞平,程珺,閔鳳陽,2008。深圳灣海域表層和柱狀沉積物中的重金屬分布特徵。海洋學報,30(4):71-79。
張瑞,潘少明,汪亞平,高建華,2008。長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學分布特徵。第四紀研究,28(4):629-639。
賈建軍,夏小明,汪亞平,2008。美國岸線現狀調查30年進展綜述——以美國弗吉尼亞州為例。海洋學研究,26(2),53-58。
龔文平,汪亞平,王道儒,陳斌,2008。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波流聯合作用下的動力特徵及其沉積動力學意義。海洋學研究,26(2),1-12。
劉運令,汪亞平,高建華,夏小明,賈建軍,2008。膠州灣沉積物的時空分異特徵及運移趨勢。海洋通報,27(3):57-66。
白鳳龍,高建華,汪亞平,程岩,林天岩,2008。鴨綠江口的潮汐特徵。海洋通報,27(3):7-13。
張瑞,汪亞平,潘少明,2008。近50 年來長江入河口區含沙量和輸沙量的變化趨勢。 海洋通報,27(2):1-9。
楊暘,高抒,汪亞平,2008。杭州灣北部潮流深槽區細顆粒物質輸運與再懸浮過程。海洋學報,30(2):80-91。
張 瑞,汪亞平*,高建華,潘少明,張志林,2008。長江口泥質區垂向沉積結構及其環境指示意義。海洋學報,30(2):92-101。(*通訊作者)
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張瑞,李軍,白風龍,2007。長江口外海域沉積物中有機物的來源及分布。地理學報,62(9):981-991。
汪亞平,高抒,2007。膠州灣沉積速率:多種分析方法的對比。第四紀研究。(待刊)
楊暘,高建華,汪亞平,潘少明,王愛軍,2007。長江口南港底部邊界層特徵的觀測與分析。海洋科學(待刊)
謝東風,高抒,汪亞平,2006。砂質底質潮汐水道均衡態模擬初探。海洋學報,28(6):86-93。
楊暘,汪亞平,高建華,賈建軍,王愛軍,2006。長江口枯季水動力懸沙特徵與再懸浮研究。南京大學學報,42(6):643-655。
杜曉琴,高抒,汪亞平,2006。潮灘水流加減速階段邊界層流速剖面的比較。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6(5):37-44。
張瑞,汪亞平,潘少明,2006。長江大通水文站徑流量的時間系列分析。南京大學學報,42(4):423-434。
汪亞平,高建華,潘少明,2006。長江河口區邊界層參數的觀測與分析。海洋地質動態,22(7):16-20。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2006。浪流聯合作用下潮灘沉積動力過程的高解析度數據採集與分析。科學通報,51(3):339-348。
汪亞平,潘少明,H.V. Wang,高建華,楊暘,王愛軍,李占海,吳中,2006。長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觀測與分析。地理學報,61(1):35-46。
賈建軍,汪亞平,高抒,王愛軍,李占海,2005。江蘇大豐潮灘推移質輸運與粒度趨勢信息解譯。科學通報,50(22):2546-2554。
李占海,高抒, 柯賢坤, 汪亞平,2005。江蘇大豐海岸鹼蓬灘潮溝及灘面的沉積動力特徵。海洋學報,27(6):75-82。
高建華, 汪亞平, 潘少明,王愛軍, 楊暘,2005。長江口枯水期最大渾濁帶形成機制。泥沙研究。5:66-73。
高建華, 汪亞平, 潘少明,王愛軍, 楊暘,2005。長江口懸沙動力特徵與輸運模式。海洋通報。24(5):8-15。
王愛軍,汪亞平,高抒,潘少明,2005。長江口枯季懸沙粒度與濃度之間的關系。海洋科學進展,23(2):159-167。
王愛軍,汪亞平,2004。江蘇王港潮間帶表層碳酸鹽的沉積特徵。江蘇地質,28(2):90-95。
王愛軍,汪亞平,高抒,2004。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盲區數據處理及其在長江河口區的應用。水利學報,10:77-82。
高建華, 汪亞平,王愛軍,李占海, 楊暘,2004。ADCP在長江口懸沙輸運觀測中的應用,地理研究,23(4):455-462
王愛軍,汪亞平,楊暘,2004。江蘇王港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特徵及輸運趨勢。沉積學報,22(1):124-129。
李鳳業,宋金明,李學剛,汪亞平,齊君,2003。膠州灣現代沉積速率和沉積通量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3(4):29-33。
汪亞平,高建華,2003。河口海岸區懸沙輸運量的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ADCP)觀測技術的初步研究。科學技術與工程,3(5):469-472。
王愛軍,汪亞平,2003。江蘇王港地區現代潮灘地貌發育特徵。資源調查與環境,24(1):38-44。
楊暘,汪亞平,高抒,2003。江蘇王港鹽沼潮溝的水動力及懸沙輸運過程。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3(4): 23-28。
王愛軍,汪亞平,柯賢坤,李占海,2003。潮間帶水沙多層位同步測量系統應用的初步研究。海洋通報,22(3): 61-68。
高抒,汪亞平,2002。膠州灣沉積環境與潮汐汊道演化特徵。海洋科學進展,2002,20(3):52-59。
汪亞平,高抒,2001。膠州灣沉積動力學及相關領域研究進展。海洋科學, 25(2):26-28。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 ,2000。海底邊界層水流結構及沉積物搬運研究進展。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8):101-106。
汪亞平,高抒,賈建軍。2000。膠州灣及鄰近海域沉積物分布特徵及運移趨勢。地理學報,55(4):449-458。
賈建軍,高抒,汪亞平,2000。人工示蹤沙實驗的原理與進展。海洋通報,19(2): 80-89.
汪亞平,高抒,李坤業,1999。用ADCP進行走航式懸沙濃度測量的初步研究。海洋與湖沼,30(6): 758-763。
汪亞平,張忍順,1999。江蘇弶港鹽沼風車河潮溝的地貌與動力演化。海洋科學集刊 ,41: 40-50。
高抒,程鵬,汪亞平,曹奇原,1999。長江口外海域1998年夏季懸沙濃度特徵。海洋通報。18(6):44-50。
高抒,汪亞平,賈建軍,1999。「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的科學問題。科學,51(6): 8-11。
汪亞平,張忍順,高抒,1998。論鹽沼-潮溝系統的地貌動力響應。科學通報。43(21) :2315-2320。
汪亞平,張忍順,1998。江蘇岸外沙脊群的地貌形態及動力格局。海洋科學。(3):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