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美日關系的論文
經濟多極化,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與世界經濟格局發展變動密切相關的。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格局,既是南北兩方、多極類型構成的且兩極分化的格局又是幾大國、經濟中心構成的且多極化的格局。總體上說,目前的多極化世界經濟格局為美、歐、日三極並存。在90年代至21世紀的一個時期,不僅三極之間發生著實力消長的新變化,而且新的經濟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美、歐、日的經濟實力地位
(一)多極之首的美國經濟
10年前的人們對三極實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復興的歐洲,衰落的美國。然而90年代後的情況表明,美國遏止了實力地位相對衰落的態勢,顯示了其不僅是世界經濟多極之一,更是實力之首的實力。其經濟自1991年3月美國經濟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連續增長10年,10年中年增長率達3.5%,創造了世界上最長的經濟持續增長周期的記錄。而且不僅僅是經濟持續增長,還出現了「一高兩低」並存的所謂新經濟現象,主要動因在於新技術革命的推動和經濟全球化的作用。為期10年比較良好的經濟發展使得美國經濟實力有所增長。其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經濟
90年代後的世界經濟三極中,日本的經濟發展勢頭、狀態與美國產生此消彼長的位置互換。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個10年,日本經濟發展速度都是既快於西歐、更快於美國的,從而使日美經濟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民生產總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約相當於美國的6%上升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經濟達到高峰的同時,其經濟泡沫也達到了頂點。1989年末,日本的資產價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資產的價格)是國內生產總值的15倍;日本的國土面積僅為美國的4%,而其市場價值是美國的5倍多,僅東京房地產的市價總額就可以購買美國兩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長期膨脹的。1990年,以當時發生的經濟周期性危機為契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並使日本經濟在90年代以低於美國經濟增長率兩個多百分點的劣勢陷入經濟停滯,這是日本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這樣一個經濟不景氣狀況中,又遇上了1997年東亞經濟危機的發生,這對日本經濟是再糟糕不過的事情了。這場金融風波既充分顯露了日本經濟實力地位的下降和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反過來又對不振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現0.7%的負增長,1998年進一步惡化為2.8%的負增長,1999年勉強出現0.6%的經濟微弱正增長,2000年,由於國際經濟比上年加快(世界經濟增長率為4.7%),也由於日本近年來以國債為支撐擴張的財政政策逐漸顯效,日本經濟開始有所好轉,但也僅僅是1.5%的增長率。用經濟合作組織的話說,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掙扎了幾年的日本經濟已經開始出現適度的復甦。
過去的10年是日本經濟「失去的10年」,受泡沫經濟破滅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雙重打擊的日本經濟目前依然困難重重,但是日本的經濟實力猶存。可以說,日本的經濟實力、影響力只是相對於美國而減弱或相對於泡沫經濟高漲時而收縮,而並非基礎經濟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相當於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歐三大國德國、法國、英國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之和。未來10年,日本將以接近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發展,二十一世紀的日本經濟仍是多極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一極。
(三)一體化的歐盟經濟
西歐的經濟發展態勢在美歐日三者中始終處於中間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歐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如日本,但快於美國;進入90年代後,西歐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日本,但落後於美國。以一個國家集團的實力計,歐盟的一些主要實力指標不僅大大高於日本,甚至超過美國。比如國內生產總值,歐盟佔世界的29%,美國佔28%,日本佔13%。但不能簡單地據此認為歐盟的實力地位世界第一。歐盟是一個國家集團,15個國家的集合,盡管其一體化程度較高,可以作為一個實體與美、日並立,但畢竟不像美、日那樣作為單一國家成為世界經濟之一極。這要求歐盟既要加強經濟一體化,又要加快經濟發展,即通過「集中」和「積聚」兩個方面的努力,以鞏固和增強自己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實力地位。
如何在較低通脹率和較低失業率情況下提高經濟增長率,是歐盟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相比於美國近年來已出現「一高兩低」的新經濟現象,歐洲要遜色一些。
二、美、歐、日經濟「軟著陸」狀況
從理論上講,宏觀經濟「軟著陸」是指一國國民經濟的運行出現「一高兩低」的良好態勢,即經濟高增長率、低失業率、低通脹率並存。
(一)經濟增長率
1997年以來,美國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在4%以上。歐盟的經濟增長狀況是,1997年為2.7%;1998年為2.8%;1999年為2.3%;2000年經濟增長率第一次突破3%,達到3.4%,為1989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但仍低於美國;2001年,據經合組織等預計,歐盟的經濟增長率仍會保持在3%以上,從而將9年來第一次超過美國。從更長期的發展看,自現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經濟增長率為3%,已是歐盟確定的發展目標。
(二)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率是與經濟增長率密切相聯的。按照西方傳統的經濟理論和實踐,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其在2.5%至3%的情況下是合適的,這既會使就業增加,又不會使通貨膨脹率過於上揚。歐盟近年來在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通脹率三個指標上,只有在低通脹率方面可以與美國相媲美,甚至比美國還低。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歐盟通脹率1998年為1.4%,1999年為1.3%。然而伴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美國是在經濟增長率突破了傳統的界限的情況下,仍保持了較低的通脹率。歐盟則面臨著既要經濟增長率突破3%,並把高失業率降下來,同時又不至於使通脹率有大的上揚的艱難任務。事實上,自1999年下半年歐盟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以來,歐盟的通脹率也呈小幅攀升態勢。歐洲央行行長杜伊森貝赫2000年7月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時說,「我們絕不反對經濟增長率高於3%,我們所不希望的是通貨膨脹達到這一水平」,因此,歐洲央行對影響歐元區物價穩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將繼續實行「把通貨膨脹壓力消滅在萌芽狀態」的長期戰略。從現在的發展態勢看,歐盟2001年、2002年的通脹率將回落到2%和1.8%。
(三)失業率
高失業率一直是多年來困擾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與美國近年來失業率壓低到4%的情況相比,歐盟的失業率高達10%左右。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是密切相聯的兩個指標。一方面,高失業率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壓力。據歐洲的統計,歐洲每年用於失業、貧困人口救濟和社會福利保障的開支高達1萬億到2萬億歐元,占各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開支拖累了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高經濟增長率是增加就業、降低失業率的主要途徑。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的趨強,歐盟的失業人數在減少——從1996年及其之前的約2000萬人減少到1997年3月的1,800萬人、1998年5月的1,700萬人、1999年的1,600萬人和2000年1月的1,230萬人;歐盟的失業率也在降低——從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預計今明兩年將繼續降至7.8%和7.3%。
此外,匯率情況也能說明問題。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這既使歐洲經濟一體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歐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條件,也會在動盪不已、危機迭起的世界經濟領域,為歐洲貨幣地位的提高增加一個新的籌碼。作為美國、歐盟、日本三極世界經濟格局,隨著歐元的問世,從長遠態勢看必將發生新的變化。歐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會進一步增強;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貨幣美元,從長遠看也會構成挑戰。但歐元誕生兩年多,其表現特別是匯率表現,並不如原來預想的那樣好。1999年1月1日歐元對美元的匯率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歐元只能兌換到0.823美元,歐元跌到了歷史的最低點,比誕生之初大約貶值了30%。
可見,目前的多極化世界經濟格局表現為美、歐、日三極並存。但隨著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的發展,除了現有的美歐日之外,人們預測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國,如果在全球化進程中抓住機會、有所作為,也可能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到第二個10年,在多極世界經濟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從目前的實力地位和發展勢頭看,中國是最有可能成為第四極的國家。
❷ 求一篇歷史論文。題目是「美國。英國,日本任選一個國家,說說其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樓主你好
完整的論文寫給你很難 不過有一本書你可以看一下
《大國崛起》,對你寫論版文很有參考價值,而權且還同名的紀錄片
網路裡面就有 你可以搜一下
網上還有很多關於這本書的評論都可以參考
一句話~ 書中的前言和後面作者的評論修改下就是你的論文 呵呵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求論文 兩千字左右 題目是 一。結合實際論論中美之間的匯率之戰 二。結合廣島協議談談日本經濟對中國的啟
論中美之間的匯率之戰
近來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爭論日益激烈,美國越來越多的政界和經濟界人士不分政黨異口同聲地指責中國政府有意低估人民幣匯率,致使美國經濟復甦艱難,甚至認為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 的復甦。進而美國國會可能通過一項法案將人民幣列為被政府操縱匯率名單,中美之間一場貿易大戰似乎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發展到今天,似乎所有的關注焦點開始集中到人民幣匯率上,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矛盾日益集中化、局面日益明朗化的發展趨勢。人民幣比較美元的匯率問題是一種經濟現 象,這種經濟現象背後包含了一系列復雜的原因,盡管本文還難以對所有這些因素及相互關聯做出全面詳細的分析,但可以大膽簡要地概括為:這反映了由於中美兩國文化傳統觀念和價值取 向的巨大差異造成在現實世界中基本權利的嚴重失衡。由於這種差異在近一二十年裡,起初表現了某種互補性,致使兩國國內各項經濟、政治政策沿著各自的方向自認為可以放心地一路走下 去,而實際上形成了在中國社會大多數民眾對於缺乏基本權利的忍耐力和美國社會大多數民眾對於無節制放縱的約束力之間某種無形的「競賽」,終於這種差異的嚴重失衡發展到了一個無法 持續的程度。首先是美國的這種約束力發生了崩潰,出現由信用危機開始導致金融危機,再發展到經濟危機,繼而波及到全世界。
現在問題集中到了人民幣匯率,表面上是匯率問題。但牽動的是中美兩國社會各種深刻的矛盾和利益關系。
從美國方面來說,長期以來由於兩國基本權利的嚴重失衡,美國社會實際上是依賴於中國數以億計的普通勞動者極端廉價的勞動,為其無節制的放縱提供了「輸血」機制,同時也在相當大程 度上喪失了自身的「造血」機能,表現在製造業的日益空洞化,實體經濟相對於虛擬經濟嚴重萎縮。以至於經濟危機爆發後突然發現美國經濟已經大部分成了泡沫,實體經濟的嚴重萎縮不僅 造成不得不依賴於各國(主要又是中國)產品對美國的出口,同時長期的不勞而獲、少勞多獲也嚴重腐蝕、傷害了美國社會自身的健康和活力。美國社會民主黨和共和黨代表了兩種主要的價 值觀念和政策方向,小布希的兩屆共和黨政府在美國綜合國力最強勁的頂峰,曾經認為可以憑借超強的軍事實力(這種實力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中國在「輸血」)長期維持不勞而獲的世界霸主 地位,但是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實際進程讓大多數美國人看到了這種政策的前景,加上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不得不認真全面地檢討共和黨的政策以及造成的後果,因此出現民主黨奧 巴馬一邊倒的大選勝利。然而,民主黨的價值觀念認為美國首先要重溫民主平等的立國精神,在現實生活中要求大多數普通民眾不僅僅要節制消費,更要付出勞動,可惜已經持續了十幾年的 生活方式不是短時間就能輕易改變的。美國民眾曾經一邊倒地支持奧巴馬的「改變」,但是一旦這種「改變」涉及到民眾現實生活方式的時候,普通美國民眾的態度自然比較以前就要打折扣 了。而這種鼓勵中小企業恢復競爭活力的政策首先直接面臨的就是中國大量廉價產品的挑戰,而人民幣比較美元的低匯率就成了美國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嚴重障礙,也是美國希望真正擺脫 經濟危機首先要克服的第一道難關。於是,美國兩黨一致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向中國政府施加越來越強大的壓力。實際上美國人也在經歷轉變經濟結構的相當痛苦的過程,「世界上沒有(永遠 )免費的午餐」。
而從中國方面來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十幾年一直堅定信奉GDP至上的原則,鄧小平一句「發展是硬道理」便壟斷了經濟政策智囊和制定者的所有思想活動 ,只要GDP年年增長就是正確方向,就是最終目標,卻長期沒有人深入思考問一句:「究竟什麼是發展?」結果,幾十年經濟發展最值得自豪的成果就成了數萬億美元的外匯貯備,就成了萬億 美元的美國國債債券。幾十年時間里數以十億計普通勞動者創造的數十萬億人民幣的勞動價值躺在國庫中,或者提供給美國人民無節制的超前消費。而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生存質 量卻幾乎沒有得到什麼提高,全社會的綜合發展指標、各項人均指標經過三十年含辛茹苦、甚至付出無數生命代價的勞動卻仍然排在世界第100位前後。全世界的人也許都會奇怪,中國人究竟 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難怪基辛格就在前幾天還在說:「中國一直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國家。」筆者認為,人民幣匯率的低估在中國國內來說綜合反映的正是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價值被 嚴重低估,再深入一步說就是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生命價值的被嚴重低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問題是一個綜合指標,反映了中美兩國在文化、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的差異和失衡,解決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因此不能簡單地按 照美國方面的願望和要求規定一個人民幣對美元立刻升值的幅度,而必須根據中國社會目前大多數普通勞動者實際的生活質量、勞動效率和基本權利的實際狀況的逐步改善而逐步升值。美國 也絕不應該以各種方式強迫人民幣升值,中美兩國的現狀已經是由於多年來基本權利的嚴重不平等造成的結果,這種不平等不應該再繼續下去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美國應該(實際上 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用強迫的手段(包括戰爭的手段)迫使中國按照美國的意願行事。而更重要的是中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利益,並且知道怎樣合理地、理智地、 堅定地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利益。
具體到現實問題,目前的實體經濟缺乏與中國廉價產品競爭的實力對美國來說是一個現實難題,確實會影響美國經濟的復甦。但是,中國目前又不可能在幾個月或幾年內很快地完成社會經濟 結構、特別是政治結構的轉型,而且如果繼續以廉價勞動力依賴於出口維持經濟增長只會進一步積累社會矛盾,受到傷害的是中國長遠的核心利益。因此筆者認為,中國根據現狀不應該也不 可能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如果美國認為不得不發起貿易戰保護、鼓勵美國中小企業恢復生產,提高大多數民眾就業從而加快經濟復甦,只要不是有意與中國對抗,適當的貿易保 護對雙方反而都有好處。低烈度的貿易戰可以略帶強制性的迫使中國加快擺脫出口依賴,轉向提高勞動效率,提高大多數勞動者生活質量,實現真正的社會發展。而從中國方面來說沒有必要 懼怕美國某種程度上的貿易保護,這種貿易戰應該可以做到大致上限於中美之間,因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來往並沒有像中美之間那樣嚴重不平衡。
總而言之,中美雙方的現狀已經是誰也離不開誰,任何一方的惡意挑戰都會傷害到自己,明智的決策是雙方都考慮到對方的實際情況,而不要刻意利用對方的困難。
❹ 求中美關系的論文 要有論文題要 有關鍵字 有層次 1500字
回顧50多年來中國的對美政策和中美關系的歷史,雙方既尖銳的對立,也有真誠的合作。冷戰後的中美關系也曾經出現了多次起伏和危機,但是中美關系並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於,中美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的戰略利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對亞洲和世界局勢都負有重大責任。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美之間在許多全球性和區域性的重大問題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著廣泛的合作基礎,中美經濟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從歷史上看,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很多,諸如國際格局、經濟和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以及彼此處理雙邊關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處理雙邊關系的政策在中美關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穩定同美國關系,是中國外交的關鍵。近年來,中美關系中的合作關系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
一、在中美經濟貿易關系方面,冷戰後十幾年來,中美在經濟上的 相互依存迅速加強。中國在主動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過程中,對美國市 場和資金倚重越來越深。同時,中國也已經成為美國一個穩定並日益 擴大的商品與投資市場,美國在過去20年間,中美兩國互為出口增長 最快的市場之一。目前中國是美國的第4大貿易夥伴,美國是中國的 第2大貿易夥伴,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地。
二、在安全領域內的關系方面,合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中美均認為,它們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方面,存在著共同的戰略利益。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共同利益使中國政府明確堅決地支持美國為打擊國際恐怖活動採取的各種措施。中美在反恐領域的合作是互利的。 其二,在朝鮮半島局勢這個東亞地區熱點問題上,中美存在共同關注的問題,即該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無核化。朝鮮半島出現任何變化形勢,都會影響到東北亞主要強國和美國之間的相互關系,甚至引起大國的沖突。
三、是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問題上,中美的立場越來越接近。接著就是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台灣問題。冷戰結束後,隨著中國實力上升,防範中國在美國亞太安全戰略 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亦逐步上升。 到目前為止,美國並沒有一定能在台海打贏與中國的戰爭的把握。最重要的是,由於中美之間的相互依存已經和將繼續升高,美國 因為台灣問題而與中國發生軍事沖突,其代價將會越來越大,而且亞太安全形勢將根本改變,美國現在的亞太安全戰略將徹底改變。保證台灣地區穩定的最重要條件,是中美之間的政治關系和軍事互信,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系於中美關系的穩定。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美關系的發展越來越和諧。在人權問題為主要內容的意識形態斗爭, 它一直嚴重製約著中美關系的改善,在深層次上影響中美關系的各個方面。中美在人權問題上存在分歧,主要是因為中美兩國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截然對立,另一方面美國在人權問題上向中國施壓,也有其國內政治的考慮。因此,美國利用人權、民主、自由問題繼續對中國施壓是必然的。事實也表明,隨著中美關系在其他各個領域的發展 和雙方在經濟和戰略領域合作的加深,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成功 所導致的中國在社會、政治、法律等各個領域的進步,也由於中國政 府在相關問題上有力的斗爭, 人權問題在中美關系中的消極影響正在 相對弱化,今後也不大可能成為中美矛盾的焦點。中美之間的競爭關系 中美相互依存不斷上升的同時,還伴隨著不斷加劇的競爭。兩 國之間幾乎在兩國關系的所有方面都存在著潛在的對抗,從地緣政 治、資源和市場,到意識形態、文明和文化價值等等。這些潛在的對 抗未爆發前,往往表現為不斷加劇的競爭。中美不斷加劇的競爭是否 會導致對抗,取決於競爭的內容和制約競爭轉向對抗的因素。 總而言之,中美關系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各種合作與爭吵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在將來想當長的時間內,中美不會發生較大摩擦。當然這是發生在中華名族這樣的前提下的:中國以維護國家統一和維護國家利益為第一原則,其次才是發展對外勢力意圖民族崛起。總之中美關系的發展趨勢還是很有希望的。
❺ 美國,日本與中國的關系
美國是世界老大,是日本的主子,日本無條件服從美國,視美國為日本的保護神。日本與中國漸行漸遠,兩個關系正以極快的速度惡化,並且沒有復合跡象,日本在政治上外交上處處以中國為敵,在經濟上也逐漸脫離中國。
中國和美國面和心不合,在政治上正走上完全對抗,在軍事上正走上對立,但經濟上還算相安無事,兩國經濟依賴性較強,這極大減輕了兩國政治軍事上對立產生的陰影。中美兩國近期不會有軍事對抗,但幾年以後不好說,但十年之內肯定要發生直接軍事對抗。
❻ 求一篇最新《中日關系》或者《中美關系》論文
形勢與政策課程期末考試論文
中美關系:尋求新的平衡
內容摘要:中美關系在新時期摩擦不斷,但也有過親密無間,密切合作。世界越來越呈現多元化,多極化的格局。中國作為新興大國正在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國際事務的處理中,兩大不同社會形態的交流與摩擦,已經越來越明顯,中美關系需要一個新的平衡。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動態平衡,中美關系多邊和全球意義
一、2010年以來中美摩擦。
美國在可能引起中美外交糾紛的問題上把中國惹了個遍---涉台軍售、會見達賴等一再觸及中方底線;同時,在人權、金融、貿易等問題上中美也是紛爭不斷。對此,中國的態度空前強硬:外交部、國防部、商務部以及其他相關機構都表達了嚴重關切,並提出了強烈抗議、嚴正交涉以及明確的應對措施。
此輪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摩擦事件爆發之密集,涉及范圍之廣,使得剛剛開始的2010年已被認為是「中美摩擦年」。
美國方面為什麼要做出這些令中國「不高興」的決策?中美在2010年會呈現怎樣的走向,還會在哪些領域存在摩擦的風險?
1月29日,美國宣布對台灣出售包括60架黑鷹直升機、愛國者三型導彈系統、2艘鶚級獵雷艦、魚叉反艦導彈、博勝指管系統在內的武器,總額高達63.92億美元。
中方除了通過外交部新聞發布會嚴厲斥責美方對台軍售違反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外,還立刻宣布了4項應對措施:暫停兩軍計劃內有關互訪安排;推遲中美兩軍部分交往項目;推遲雙方擬於近期舉行的中美副部長級戰略安全、軍控與防擴散等磋商;對參與售台武器的美國公司實施制裁。
連《紐約時報》也在1月29日指出,美國這種做法會激怒中國,不僅將影響到中美關系本身,也將阻礙中美在其他如伊朗問題等國際政治議題上的合作。
隨後的2月4日,白宮發言人吉布斯證實,美國總統奧巴馬將於本月晚些時候會見達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在第一時間表示,中方對白宮發言人的上述言論表示「嚴重關切」,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此外,進入2010年以來,沉寂了數月的中美貿易問題爭端再起。雙方宣布徵收反傾銷關稅爭端涉及工業產品、農業產品、能源生產等諸多領域,往來案例已有近10宗之多。金融方面,美國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並力主將此議題作為本年度第一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的優先議題。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站援引中國商務部的表態說:「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已經影響到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認為「今年以來世界第一和第三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關系正在趨於緊張化,原因是中國的經濟復甦促使更多的美國公司尋求保護舉措」。
針對中美之間不斷產生的摩擦,包括此前雙方在互聯網開放問題上的爭議,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2月5日在被稱為「防務界達沃斯」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面對全球300位高級外交官,一一作出了回應,明確表態說:「我們和台灣方面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方面已取得很大進展,美國也表示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我們敦促美方多做有利於推動這一良好勢頭的事,而不是相反。」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潘銳分析說:「2009年,考慮到奧巴馬訪華前後中美關系的氣氛需要,美方將很多要發難的問題都壓了下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陳東曉認為:「2009年美國需要中國在緩解全球金融危機上攜手合作、提供幫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乃至緩和了美國同中國的發難乃至『對著干』的做法。」
雖然金融危機和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今年美國在伊朗問題等方面還需要中國協作,但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已然超過了顧及中國感受、穩定中美外交關系的考量,致使美方作出了上述決策。
二、中國與美國未來的道路
這輪由美方挑起的中美交惡,主要原因是奧巴馬受到國內壓力太大,對華強硬可以向政府內外的反對聲音有所交待,算是弄個答案出來——當然他自己很清楚,對華再強硬,他身上背負的那些難題依舊。國際上,伊朗、朝鮮和阿富汗三方面很難理清,國內安保、氣候變化和醫療改革缺乏有效進展,再加上民主黨日前丟掉馬薩諸塞州參議員絕對多數席位,奧巴馬可謂內外交困。
在非常熱鬧的爭吵中,中美雙方都表現得足夠克制,畢竟一方動作過大,另一方就得做出相應的回應,其結果是雙方兩敗俱傷。中方通過各種途徑嚴正抗議、暫停中美兩軍計劃內互訪安排、推遲中美兩軍交流項目、推遲雙方擬於近期舉行的中美副部長級戰略安全、軍控與防擴散等磋商、對參與售台武器的美國公司實施制裁……所有這些回應背後,是將制裁嚴格控制在兩國軍事范圍內,而預定的高級官員訪朝卻依舊進行。美國一系列動作中,最具實質意義的對台軍售是布希任內批準的舊項目,並且不包括台灣軍方最想要的F-16C/D型戰機和柴電潛艇。
中美這一輪高調對抗,表現出美國還不習慣於一個可以平等對話的中國。事情的另一面,是中國握有中美關系中前所未有的好牌。中國購買巨量美國國債、中美間前所未有的貿易依存度、美方時刻不忘需要中方在伊朗、朝鮮問題上的介入,美國甚至還認真邀請中國介入阿富汗事務。
由於中美關系前所未有的緊密,美國不斷主動尋求中國的配合。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接近於口水戰、缺少實質內容的中美對抗,表明雙方正在尋找新的動態平衡點。這種背景下的白羽雞和禮品盒加稅,可以理解成雙方的拳來腳往,更可以理解成兩國對話的動作越來越成熟。
在過去20年裡,美中之間的戰略關系已經從一種普通關系變成了積極促進全球穩定和發展的關系。」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中美關系的多邊和全球意義更是凸顯出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美雙方不斷提升和改進對話的層次和機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這不僅符合兩國利益,也有利於促進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
目前,世界經濟的復甦仍面臨嚴峻挑戰,作為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兩個最重要成員,加強政策對話,通過協調來使雙邊經貿關系與結構更加平衡,無疑將會向國際社會發出「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積極信號。
對中美關系來說,未來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在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政治制度的兩個大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協商合作的基本框架。構建這樣的框架符合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展的需要。
就在這次戰略與經濟對話舉行之前,世界貿易組織(WTO)發表報告,稱今年中國將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與此同時,亞洲活力十足的經濟體正顯示出引領全球貿易復甦的跡象。全球財富與經濟實力的變化正在改變中美互視的角度,也促使兩國必須建立起新的溝通和對話機制。
美國全國情報委員會在2008年全國趨勢報告中說,隨著中國和印度以及其他國家的崛起,一個全球化的多極體系正在形成。全球相對的財富和經濟的實力,正在從西方轉往東方,這種趨勢還將持續,美國雖然仍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它的支配性將不如從前。
在美國學界,討論中國能否崛起的聲音已經減弱,而如何應對一個崛起中國的聲音正在升高。越來越多的美國學者認為,如果中國能夠盡早走出眼下這場金融危機,並且受到的傷害比其他大國更輕的話,中國將在綜合國力方面大大提高。
從這個角度看中美關系,實際上雙方面臨的挑戰是找到一種新的平衡。目標當然還很遙遠,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的啟動,雙方高層就政治安全和經濟領域的戰略性、長期性、全局性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則是中美關系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它表明,雙方正在努力尋找一種能夠增進互信的路徑,而這樣的努力必將會有力促進戰略互信與長久合作。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2】 環球時報 錢江
【3】 上海商報 新浪網首發
【4】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