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看待觀念攝影
正常看待,
定義:其實質是觀念藝術在媒介上的一種延伸與演變,是從藝術中抽離出來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創作手段與形式。
主旨:觀念攝影的主旨在於通過攝影所傳遞的某種觀念,擺脫淺層次無意味糾纏的探索過程,試圖通過攝影的媒介,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剖析,並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話題,引發更多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觀念攝影往往不是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指向,讓觀眾自己去悟會。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這也符合審美的需求。
意義:觀念攝影的出現顛覆了傳統藝術攝影標准不可動搖的地位,提供了攝影揭示當代生活的新的諸多可能性。觀念攝影以其對傳統藝術攝影的偏離,發展了攝影藝術的新空間。許多藝術家在攝影方式本身的開拓方面不斷努力,把不同的視覺經驗融合在觀念攝影中。正因為觀念攝影的新,使得觀念攝影不能像傳統藝術攝影那樣建立起刻板的判斷標准,也使得觀念攝影更具有實驗性。實驗性藝術潛在的決定因素是嶄新的生活體驗和生命體驗,好的藝術永遠不會是技術的附庸,而應該是思想與生活的創造者。21世紀的今天,觀念攝影正在成為這樣的創造者。
觀念攝影在中國藝術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鋒攝影、新攝影、前衛攝影、實驗攝影、概念攝影等。單從概念上說觀念攝影應該是一種以攝影為媒介的觀念藝術創作。
② .什麼是觀念攝影請論述其定義及創作方法
觀念攝影的定義
其實質是觀念藝術在媒介上的一種延伸與演變,是從藝術中抽離出來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創作手段與形式。
觀念攝影的主旨
觀念攝影的主旨在於通過攝影所傳遞的某種觀念,擺脫淺層次無意味糾纏的探索過程,試圖通過攝影的媒介,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剖析,並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話題,引發更多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觀念攝影往往不是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指向,讓觀眾自己去悟會。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這也符合審美的需求。
觀念攝影的意義
觀念攝影的出現顛覆了傳統藝術攝影標准不可動搖的地位,提供了攝影揭示當代生活的新的諸多可能性。觀念攝影以其對傳統藝術攝影的偏離,發展了攝影藝術的新空間。許多藝術家在攝影方式本身的開拓方面不斷努力,把不同的視覺經驗融合在觀念攝影中。正因為觀念攝影的新,使得觀念攝影不能像傳統藝術攝影那樣建立起刻板的判斷標准,也使得觀念攝影更具有實驗性。實驗性藝術潛在的決定因素是嶄新的生活體驗和生命體驗,好的藝術永遠不會是技術的附庸,而應該是思想與生活的創造者。21世紀的今天,觀念攝影正在成為這樣的創造者。
③ 什麼是觀念攝影
觀念攝影與攝影的觀念
觀念攝影原本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攝影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成型並且有無數的攝影家探索其中的奧秘,只不過在早期並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的流派而已,道理倡簡單,早在攝影之前,觀念藝術在無數藝術家手中早已探索了數百甚至上千年,攝影的出現只不過為觀念藝術添加了一種媒介,一種手段而已。這里不想列舉西方攝影史上的例子,避免又被人指責唯西方「馬首是瞻」。其實在中國改革開放的80年代中期,一些頗有見地的年輕新銳為觀念攝影的探索付出了不少辛勤的勞動,只不過那時候的大氣候還不具備相對寬松的氛圍,這些探索也只能成為中國現代攝影史上的一段絕唱。進入21世紀的中國攝影,說觀念影有
了新的發展空間,我想應該也是到時候了。
首先必須釐清一個問題,攝影究竟是否能夠表達觀念?其實攝影對於觀念的表達,從來都是不矛盾的,而不是李少白先生在文章中所說,「藝術攝影不管有多少主觀處理,依然不能很好地表現觀念」。因為作為理性的觀念,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媒介,都是很難完整、准確表達出來的,即便是文字,一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究竟清晰地表述了多少觀念,至今還是一個謎。不然為什麼還要這么多後來的哲學家為這部著作反復闡釋?因此觀念的表達,其趣味就是在不斷的完
善和探討的過程中,而不是依靠一種或幾種媒介就能傳遞清楚的。往往越是艱深的觀念,越是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空間,也就越是需要更多的媒介進行全方位的闡釋,才能在人類思想的里程中逐步走向更高的境界。攝影對觀念藝術的介入,也是其中的一種。
接下來的問題是,攝影究竟能夠表達多少觀念,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深度和廣度?其實對於攝影的表達空間來說,從來就離不開觀念的介入,只不過有的深些有的淺些,有的指向單一,有的意象復雜些而已。比如拍攝一處風景,有的攝影師看到什麼就拍攝什麼,有的攝影師則獨辟蹊徑,專門找一個清晨或者一個黃昏,等待一處被別人忽略的光影形態,完成一幅形色俱佳的畫面,其實也是表達了一種觀念,一種理念—只是這樣相對高雅些的觀念或者理念也很容易被人接受,
接下來很容易被人模仿,結果也很快會令人失望。正如我以前說到的,當年以亞當斯等人為核心卓然獨立的「f/64小組」是一千追求攝影終極目標—客觀紀實的團體,而非片面追求光影形色的風光攝影家。這些以「純影派」或者「直接攝影」命名的創造者,試田通過照相機的物理和化學功能精確地展現自然盡可能多的細節魅力,從而傳遞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這就是「觀念」驅使所然。
至於真正意義上的觀念攝影,並非是指通過攝影表達一個十分完整觀念,理由前面已經說過。觀念攝影的意味就在於通過攝影所傳遞的某種觀念,是一種擺脫了淺層次無意味糾纏的探索過程,試圖通過攝影的媒介,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剖析,並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話題,引發更多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觀念攝影往往不是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指向,讓觀眾自己去悟會。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這也符合審美的需求。如果一幅照片或者一組照片把什
么都說清楚了,觀眾的參與也就成為一句空話,照片的藝術魅力也就盪然無存。凌飛對自己作品的解釋,也只是一種可能。觀眾如果能讀出更多的、不同的意味,這是攝影的成功。如果「一頭霧水」,也不妨多給些理解的空間,這對於攝影的進步是利大於弊的。換句話說,對於不少的觀眾來說,總比一覽無余的畫面來得更有意思吧!
在現代藝術史上,對於藝術的理解往往有這樣三十層面:高雅藝術、前衛藝術與坎普。蘇珊桑塔格指出:高雅藝術呈基本上關乎道德的;前衛藝術則通過極端狀戀去探討美與道德之間的張力;第三類藝術「坎普」則全然是審美的感覺,即:風格在內容之上,審美在道德之上,反諷在悲劇之上。「坎普」繞開了道理判斷而選擇了游戲。當今攝影界多的正是「坎普」,是一種「游戲」狀態。求穩,求熟悉,求重復,隨俗,從而找到現代人本體上的某種安全感。然而這往往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對攝影藝術發展是不利的。
再說得遠一些,現代藝術進入21世紀,早已不能僅僅用視覺藝術來破譯它的各種各樣的現象了。攝影與美術、裝置、行為等多媒體的交融和結合,不斷邊緣化,已經成為整個世界藝術發展的大趨勢。你可以抱住一幅光影絕倫的平面照片享譽世界,但是你沒有理由無視藝術發展的大勢所趨。從20世紀初超現實主義把生活的實用品放入畫面起,到60年代波普藝術廣泛地使用,視覺只是其中的一座橋,而己經有許多這樣的橋,努力日觀眾引向思維方式的彼岸。一座橋本身到底有多美已經不是主要的目的,能將彼岸的思維方式聯系起來而達到作品的整體效果,才是最終的目的所在。
④ 找一個攝影論文題目 最好是觀念攝影類的 其他類別是攝影也可以。比較容易寫下去的。 有提綱的話 追加分數
找一個攝影論文題目 最好是觀念攝影類的 其他類別是攝影也可以。比較容易寫下去的。 有提綱的話 追加分數50
⑤ 觀念攝影和概念攝影
不同!
觀念攝影原本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攝影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成型並且有無數的攝影家探索其中的奧秘,只不過在早期並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的流派而已,道理倡簡單,早在攝影之前,觀念藝術在無數藝術家手中早已探索了數百甚至上千年,攝影的出現只不過為觀念藝術添加了一種媒介,一種手段而已。這里不想列舉西方攝影史上的例子,避免又被人指責唯西方「馬首是瞻」。其實在中國改革開放的80年代中期,一些頗有見地的年輕新銳為觀念攝影的探索付出了不少辛勤的勞動,只不過那時候的大氣候還不具備相對寬松的氛圍,這些探索也只能成為中國現代攝影史上的一段絕唱。進入21世紀的中國攝影,說觀念影有了新的發展空間,我想應該也是到時候了。
概念攝影是通過多次暴光和輔助設備拍攝的,給人的意識形態比較另類,創意又極美的照片。
⑥ 觀念攝影的介紹
《觀念攝影》的初衷在於通過不同的視點和角度來捕捉現代攝影的點滴變化。注重在影像表現領域的創意性培養,強調各個創作形態完成與表現的手段。探究觀念攝影形態的多向性,凸顯學生的個性化風格和攝影的特異性。強化平面語言和視覺符號語匯,關注當代藝術思潮,提高對藝術的敏感性,拓展創作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攝影創作的個性特點,使學生具備獨立的攝影創作能力。《觀念攝影》還精選了100多幅優秀攝影作品,圖文並茂、相得益彰,讓讀者在圖解範例中獲得知識,在愉悅欣賞中掌握創作方法。《觀念攝影》不僅適用於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之用,也適用於非專業讀者學習和參考。
⑦ 觀念攝影的真正起源作品是什麼
在攝影誕生之初,就開始具有「觀念」的意識,只是業界尚沒有把這一提法給予明確的界定。攝影史上有很多無可爭議的例證:19世紀中後期,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的《人生兩途》、亨利·佩奇·魯濱遜的《秋》、《彌留》應該算是觀念攝影的最早起源。
觀念攝影在中國藝術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鋒攝影、新攝影、前衛攝影、實驗攝影、概念攝影等。單從概念上說觀念攝影應該是一種以攝影為媒介的觀念藝術創作。
觀念攝影的主旨在於通過攝影所傳遞的某種觀念,擺脫淺層次無意味糾纏的探索過程,試圖通過攝影的媒介,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剖析,並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話題,引發更多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觀念攝影往往不是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指向,讓觀眾自己去悟會。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這也符合審美的需求。
⑧ 觀念攝影的基本介紹
其實所謂「觀念」,無非是人的主觀意識先行,通過設計、消化、整合被拍攝對象,將攝影創作者自身的人生價值觀體現出來,比如劉錚的《國人》系列作品,羅列出各色中國人形象。拍攝沒有太多技巧,但通過對形象的捕捉與組合,用一種預先設想來歸納成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觀念體現。還有葉大衛的《龍袍鳳服》系列,也是通過對在故宮內穿龍袍、鳳服的人們進行拍攝,構成一套對皇權、對夢想、對符號意識的沖擊。這樣的觀念似乎又可以被接受了,因為他們是在延續了整個社會的思考脈絡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再次激起對思考的再思考。由此可見,更多的觀念攝影,依舊是從現實出發,放眼社會,通過技術手段來凸顯完善藝術價值。這一點上與傳統攝影應該是有某種層面的共鳴的。
⑨ 觀念攝影的觀念攝影基本介紹
與西方的觀念攝影起源相比較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1976出現的諸如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攝影作品對「文革」進行反思,帶有反諷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劃歸」到觀念攝影之中去。其後1979年的北京的「四月影會」和隨後出現的「裂變群體」,北京現代攝影沙龍,上海的「北河盟」、廈門的「五個一」、哈爾濱的「方尖碑」廣州的「人人影會」,他們在攝影中有了一種觀念的顯現。但是這些並不是中國觀念攝影的起源,他們仍是用紀實的方式對現實進行反思,並沒有進入當代藝術的思考、評介與敘事語境中,於是與當代藝術的距離與差距越來越大。
在中國,當代攝影領域最早明確出現「觀念藝術」(也叫觀念主義)是1988年4月28日總第44期的《攝影報》上一篇《我們的作品等待社會的檢驗》。署名是當時中央美院的學生王虎、王友身、陳淑霞、劉慶和。由於當時國內還沒有大規模地出現這種類型的攝影,因此並沒有形成廣泛的認同。中國攝影出版社1991年翻譯出版的《美國ICP攝影網路全書》第一次相對完全地介紹了「概念攝影」(conceptual photograph)的概念。
觀念攝影這個名詞最早在國內出現是在1997年島子策劃的「新影像:觀念攝影藝術展」上,接著在1998年朱其策劃了「影像志異:中國新觀念攝影藝術展」。由於這兩個展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觀念攝影」的名稱,使得這個名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這一類作品的指代。在1997年到1998年這兩年,以攝影為形態的觀念藝術正式開始以觀念攝影的名義,進入了前衛藝術批評的范圍。觀念攝影開始只是一度在美術界熱鬧,作為美術作品在美術刊物上傳播,中國的主流攝影媒介幾乎對它持視而不見的態度。1999年前後,觀念攝影才獲得國際上的認同,並開始進入前衛畫廊和收藏家的銷售渠道,中國觀念攝影家也逐漸成了各種國際前衛攝影展和綜合國際藝術展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