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選題參考:××公司財務預算控制研究
二、選題建議:
1、要求選此論題的必須是從事會計工作或會計專業的學生,能夠收集到相關數據資料者;
2、論述對象可以是本人工作的企業,也可以是能夠收集到相關數據的其他公司(包括上市公司)。
三、設計內容:按照如下任務書的框架,進一步細化二級,論文範文目錄。
第一章、引言
簡要介紹選題背景和選題意義,論文邏輯思路和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財務預算控制理論概述
一、預算控制理論簡介
二、財務預算的概念和內容
三、××公司財務預算控制的重要性
(註:只要求介紹論文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需要應用的相關知識和理論)
第三章、××公司財務預算的現狀分析
一、××公司簡介
二、××公司財務預算控制的現狀
(此部分為論文的重點內容之一,必須收集本公司財務預算近兩年控制現狀的詳細原始)。
(1)組織行為學的相關論文題目擴展閱讀:
論文標題及其寫法:
1、揭示課題的實質。這種形式的標題,高度概括全文內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它具有高度的明確性,便於讀者把握全文內容的核心。諸如此類的標題很多,也很普遍。如《關於經濟體制的模式問題》、《經濟中心論》、《縣級行政機構改革之我見》等。
2、提問式。這類標題用設問句的方式,隱去要回答的內容,實際上作者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只不過語意婉轉,需要讀者加以思考罷了。這種形式的標題因其觀點含蓄,容易激起讀者的注意。如《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單干嗎?》、《商品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嗎?》等。
3、交代內容範圍。這種形式的標題,從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觀點,只是對文章內容的范圍做出限定。擬定這種標題,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論點難以用一句簡短的話加以歸納;
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內容的范圍,可引起同仁讀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鳴。這種形式的標題也較普遍。如《試論我國農村的雙層經營體制》、《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條條與塊塊的關系》、《戰後西方貿易自由化剖析》等。
4、用判斷句式。這種形式的標題給予全文內容的限定,可伸可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文章研究對象是具體的,面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須有很強的概括性,面較寬。這種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標題,有利於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拓展。
如《從鄉鎮企業的興起看中國農村的希望之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從「勞動創造了美」看美的本質》等。
5、用形象化的語句。如《激勵人心的管理體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論》等。
『貳』 《組織行為學》課程論文
經典回顧:組織行為學(羅賓斯)
我們已經表明了人際技能的重要性。但是,無論是這本書,還是本書所涉及到的其他學科,都沒有用人際技能這個概念,廣泛地用來描述這個學科的術語是組織行為學。
組織行為學是一個研究領域,它探討個體、群體以及結構對組織內部行為的影響,以便應用這些知識來改善組織的有效性。組織行為是一個具有大量普通知識的獨立的技能領域。它研究什麼呢?它研究組織中行為的決定因素:個體、群體和結構。另外,組織行為學把研究個體、群體和結構對行為的影響所獲得的知識用到實際中,使組織的運作更有效。
總之,組織行為學關心人們在組織中做什麼,這種行為如何影響組織的績效。因為組織行為學特別關注與就業有關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將會發現這一領域強調的是與工作崗位、缺勤、員工流動、生產率、績效和管理有關的行為。人們對於構成組織行為學主題領域的成分或題目的看法越來越趨於一致。雖然還有孰輕孰重的大量爭論,但人們對於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核心題目基本上達成了共識,這些題目包括激勵、領導行為和權威、人際溝通、群體結構與過程、學習、態度形成與知覺、變革過程、沖突、工作設計、工作壓力。
一、個體行為的基礎
傳記特點。對管理者來說傳記特點非常易於得到。大部分情況下,每個人的人事檔案中都有這些資料。在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得到的最重要的結論是:年齡似乎與生產率不存在關系;員工年齡越大,任職時間越長,則流動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員工相比未婚員工缺勤率更低,流動率更低,對工作的滿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過能力--工作的適應性直接影響到員工績效水平和滿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間進行合理匹配,該如何來做呢?
第一,有效的選拔程序能提高這種適應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兩方面的信息:該工作目前在做些什麼以及個體需要具備什麼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後,通過測驗、面試和評估方式了解申請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組織中在職者的晉升和調職決策應該反映出候選人的能力。應與新員工一樣,評估任職者在具體工作中應具備什麼關鍵能力,並將這些要求與組織中的人力資源相匹配。第三,通過對工作進行微小調整使其與在職者的能力更為匹配而改善這種適應性。這種調節常常是在對工作的基本活動方面不造成明顯影響的條件下進行的改變,以更好地適應在職者的工作潛力。這方面的例子有:在員工群體中,改變所使用的設備、重新安排任務等。這種方法可以用於新員工中,也可應用於現任的在職者中。對於後者,還可以採取培訓方式,使其在時間和條件變化時,依然有足夠充分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對人格文獻的考察為有效的工作績效提供了總體的指導方針,以此為根據可以提高聘用、調職和晉升決策的有效性。由於一個人的人格特點限制了他的行為,它為我們提供了預測行為的框架。比如,在社會情境中,害羞、內向、不自然的個體可能不適於做推銷人員;一個具有服從、循規蹈矩人格特點的人可能在廣告策劃方面不會有太大的作為。
僅僅靠人格特點一個方面能夠預測各行各業的高成就者嗎?顯然不能。但是,了解個體的人格特徵確實能幫助我們減少不匹配性,從而保證員工的流動率降低和工作滿意度提高。
我們已經知道某些人格特質與工作的成功有高度的相關。對這些特質進行測驗,並在選拔過程中利用這些數據將會使工作更為有效。一個接受規則、遵從權威、依賴性得分高而經驗的開放性得分低的個體可能更適合從事的工作是:高結構化的裝配線工作,醫院的保衛人員或大型公共機構的行政官員;而不適合於做研究人員或從事需要創造性的工作。
學習。根據定義,任何行為中可觀察到的變化都是學習已經發生的初步證據。在這里,我們希望確定的是,學習概念對解釋和預測行為方面提供了什麼見解。積極強化是行為改變的有力工具。通過對與工作績效相關的行為進行肯定和獎勵,管理層可以提高這種行為重復出現的概率。
在學習方面的有關研究還表明,強化比懲罰更有效。對行為進行懲罰常常傾向於只能獲得暫時的抑制效果而不能發生長期的轉變,而且受懲罰的對象也容易對懲罰實施者產生反感。盡管懲罰比消極強化更迅速地消除了不良行為,但其效果常常只是暫時的,而後還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士氣低落、高缺勤率和高流動率。因此,我們建議管理者使用強化而不是懲罰。
最後,管理者應知道員工把他視為榜樣。如果自己經常上班遲到,要用兩小時吃午飯,將公司的辦公用品挪為私用,則員工必定會接收到這些信息,並相應模仿他的行為。
二、群體行為基礎
群體績效。要預測群體績效,必須認識到,任何一個工作群體都是更大的組織的一部分,組織戰略、權力結構、招聘程序、獎酬體系等因素都會對群體運作提供某種有利或不利的氣氛。例如,如果一個組織中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之間互不信任,組織中的群例又可能會形成一些限制員工努力和產出的規范。因此,管理人員不應孤立地看待一個群體,而應該看到群體的外部環境給群體以多少支持和鼓勵。顯然,一個處於成長型組織之中,外部資源豐富,受到高層管理人員支持的群體,容易提高生產率。同樣,如果一個群體的成員具備完成群體任務所需要的技能和有助於群體共事的個性特點,這個群體就容易提高生產率。
有幾個結構性因素與群體績效相關,最主要的有:角色知覺、群體規范、地位不平等、群體規模、群體人口統計方面的構成、群體任務和群體凝聚力。
角色知覺和員工績效評估之間存在積極關系。在對待雇員工作的態度上,員工和上司之間的一致程度,影響著上司對員工的評價。如果群體規范支持提高產出,管理者就可以期望員工個人的績效遠大於群體規范是限制產出的群體。同樣,在群體中,什麼樣的缺勤率可以接受,也由群體規范決定。
地位不平等,會使群體成員產生挫折感,對群體生產率和員工留在組織之中的願望有不利影響。對於那些對平等比較敏感的個體,不平等很容易導致其動機降低,並尋求可能帶來公平的其他途徑(比如另找一份工作)。群體規模對群體績效的影響取決於群體任務的類型。大型群體對於發現事實之類的活動更有效,而小型群體對於採取行動類的任務更有效。我們對社會惰化現象的認識表明,如果管理人員使用大型群體,應提供衡量群體成員個人績效水平的手段。
我們發現,群體人口統計方面的構成,是決定個體流動的關鍵因素。更具體些說,如果群體成員的年齡相近,或進人工作群體的時間相近,他們辭職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影響群體互動過程與群體績效之間關系的權變因素是群體任務。群體任務越復雜,依賴性越強,群體互動過程越容易導致群體績效的降低。群體凝聚力對群體生產率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取決於群體的績效規范。
員工滿意度。與角色知覺和績效的關系相似,如果上司和員工對員工工作的認識一致,員工的滿意度就比較高。同樣,角色沖突與工作壓力和工作不滿意有聯系。
大多數人喜歡和地位等級與自己相同或高於自己的人溝通。這樣,我們可以預測,如果員工的工作能夠使他們減少和地位比他們低的人交流的機會,他們的滿意度會提高。
群體規模和滿意的關系我們憑直覺就可以想像得出:群體規模越大,群體成員滿意度越低。群體規模越大,群體成員參與和互動的機會就越少。同時,群體成員越多,群體內部就越容易發生糾紛和沖突,並形成小集團。所有這些都會使群體成為一個令人不愉快的地方。
三、組織結構的基礎
組織的內部結構可以解釋和預測員工的行為。也就是說,除了個體和群體因素之外,員工所屬組織的結構關系對員工的態度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認為組織結構對員工行為和態度具有影響的根據是什麼?很明顯,組織結構有助於減少不確定性,明確工作內容,澄清員工所關心的問題,解決他們提出的"我應該做什麼?""怎樣做?""我向誰匯報工作?""如果我有問題,去找誰來幫我?"這類問題,這就對員工的態度產生了影響,並激勵他們提高工作績效。
當然,組織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著員工的所作所作為。例如,如果組織的正規化、專門化程度很高,命令鏈很牢固,授權程度較低,控制跨度較窄,員工的自主性就較小,這種組織控制嚴格,員工行為的變化范圍很小;相反,如果組織的專門化、正規化程度較低,控制跨度較寬,能給員工提供較大的活動自由,員工的活動內容相對也就豐富得多。策略、規模、技術、環境決定著組織的結構類型。為簡潔起見,我們可把組織結構設計分為兩種:機械模型和有機模型。組織結構對員工工作績效和滿意度的影響與員工的個人喜好有關,受個體差異的調節,如下圖所示。
最後一點,管理人員應該了解,像工作專門化、控制跨度、正規化、集權化的結構變數,是組織研究者能夠測量的客觀變數。我們在本章所提供的研究發現和結論實際上是這些研究者們工作的直接結果。但是,員工們往往不能客觀地來測量這些結構特徵。他們以一種不太科學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周圍的一切,然後形成他們自己隱含的組織結構模式。為得到在公司中工作的機會,自己必須接受多少人的面試?自己那個工作部分一共有多少人?公司有政策手冊嗎?如果有,每個人都容易得到一份嗎?公司員工都嚴格按照手冊要求辦事嗎?公司及其管理人員在新聞媒介中的形象如何?員工對於這些管理所得到的答案,結合他們自己的經歷及同事的看法,會形成員工對組織結構的主觀印象。當然,這種印象可能與組織的客觀結構格格不人。
員工們對組織結構的隱含模式十分重要。人們行為反應的基礎是他們的主觀認識而不是客觀現實。例如,有關研究證明,許多結構性變數和與之直接相關的績效水平、工作滿意度的關系並不一致,我們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個體差異。但另一種導致這些不一致發現的原因可能是對客觀特徵的多樣化的認識,或者說對同一客觀事物,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樣。研究者通常關注組織結構的實際水平,但如果人們對同一要素的解釋不同,結果就會大相徑庭。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了解員工是如何認識他們的組織結構的。對於有效預測員工行為而言,這比組織結構的客觀特徵本身更有助於預測員工的行為。
(點評)
斯蒂芬·P·羅賓斯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教授,組織行為學的權威,他在亞里桑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就職於殼牌石油公司和雷諾金屬公司。他先後在布拉斯加大學、協和大學、巴爾的摩大學、南伊利諾伊大學、聖迭戈大學任教。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組織中的沖突、權威、政治以及有效人際關系技能的開發方面。他的有關論文發表在《商界視野》、《國際管理》。《管理評論》以及《管理教育》等雜志上。近年來,羅賓斯博士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撰寫管理教科書上。他的著作包括:《管理學》(第五版)、《管理學基礎》、《組織行為學精要》(第四版)、《人際技能培訓》(第二版)、《組織理部(第三版)、《今天的管理》等。這些書被美國許多大學用作管理教科書,還被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幾百所大學用作教材。
《組織行為學》是羅賓斯的代表作,這本書首次發行於1979年,至今已再版七次。除了在美國眾多大學被作為教科書外,還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墨西哥、荷蘭、斯堪的納維亞擁有大量的讀者。它是一本全球通用的教科書,是一本才華橫溢的學者撰寫的充滿睿智的教科書。本書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重視和歡迎,是因為它具有鮮明的特色:
第一,體例獨特。全書分五篇18章,分別從個體行為。群體行為、組織發展的角度論述了組織管理中人的行為問題。每章均有要點、學習目標、復習題和討論題。尤其新穎的是在每章的末尾,作者設計了"自我認識練習"、"與他人共同練習"用於讀者自我評價;根據每章所討論的主題,獨具匠心地設計了辯論題,包括正方和反方,讓讀者在爭論中自己總結答案;每章的開頭,都用範例引入,激發你的閱讀興趣;在正文中,作者設計了兩個專欄"新聞中的組織行為學"和"從概念到技能",幫助讀者領會和消化教材的內容。
第二,觀點新穎。本書從大量研究數據中歸納出許多新穎的觀點。如關於整體沖突的觀點,傳統的看法是沖突不利於組織的運作,而本書作者卻認為一定程度的沖突有利於改善組織的運作績效。
第三,文獻豐富。本書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參考文獻,據不完全統計,從各種學術刊物和報刊上引用文獻上萬篇。其中既有純粹的學術研究報告,也有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和流行故事。
第四,語言流暢。本書語言生動活潑,不像是傳統的教科書,而是用對話的口氣來書寫,讀起來輕松愉快,有時你甚至可能覺得在與作者對話。
『叄』 求 組織行為學 論文 主題與組織行為學有關。3000字以上。急求 謝謝各位
買一本書哦!書上就有!
也可以去圖書館,要求幫助尋找需要的同類論文作參考!
『肆』 組織行為學畢業論文
關於這方面研究的最新進展和相關的論文題目可以看下品學論文網的,我的碩士小論文就是求版助權品學論文的老師搞定的,真的是非常效率加專業,很快就給我了,論文的修改過程也很順利,投稿到錄用來回只用了一個多月,比起同學發表的文章來說真的是超級速度了。
『伍』 求 組織行為學 論文 主題與組織行為學有關。3000字以上。急求 謝謝各位 急求。各位
我寫的簡單點
『陸』 組織行為學論文
這個是屬於管理學的論文吧,在網上找些(管理科學與工程)吧~
『柒』 從下面選一題目寫一篇組織行為學的論文謝謝
組織設計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決策制定過程將如何集權和如何分權。二戰以後的20年裡,在美國大企業公司中出現過一種分權運動,這在當時可能是一種健全的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更多的分權都是件好事。
不同的決策要由不同的組織級位來制定,而制定某類決策的
最佳組織級位又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近年來,分權化的勢頭在減弱,甚至存在著某種走向集權的運動。分權和部門化的作法並非總是成功的,因而人們又趨於集權化。使決策重新趨向集權化的第二個力量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引進。
一般人認為,分權是好事,集權是壞事,其實西蒙認為這種看法不一定正確。一個組織中集權和分權的問題不能脫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地存在,有關整個組織的決策必須是集權的。同時,由於一個組織內決策過程本身的性質,分權也是必需的。
由於個人理性決策的局限性,為了保證決策的盡量合理和令人滿意,建立決策組織和採取分權決策是必要的。在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決策權集中在最高決策層甚至是個人決策,是不利於正確決策的,分權決策則更好些。歐美、日本很多大企業實行的事業部制,就是這種分權趨向的產物。
對復雜的、具有多方面因素的問題,因個人不可能同時了解和分析其各個方面,故須把它分解為各個因素,由不同的專業部門來研究,並盡可能採取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技術來協助計劃,分析各種參數,以便盡可能地了解各方面的因素和影響,作出較為合理的決策。
在談到集權和分權問題時,西蒙特別提到了中層管理以及直線人員和參謀人員。當計算機最初用於中層管理決策時,出現過中層管理「衰亡」的某種徵兆,故有人認為需要高級經理人員和基層操作人員多而中層管理人員少。但後來的事態發展卻同這種認識相反,中層管理人員並沒有減少。這是因為:一是自動化使得基層操作人員大大減少;二是對自動化決策和規劃系統進行設計和維護的參謀性作業的增加,使得中層管理人員不能減少。而參謀單位的增長是以直線單位的減少為代價的。這種發展的最終結果一般是,隨著直線組織的變小而使組織的層次減少,同時通過參謀職能的擴大而使組織擴展。這樣,組織在某些方面來說比以前的結構更為復雜,跨越等級界限的各單位間的相互作用更多了。但是這種復雜性是可以容許的。這里所言的在管理和組織結構方面的變化已不僅是一種推測,而開始有某種「案例研究」和一些系統調查來支持這種預言。
關於直線人員同參謀人員的關系問題,西蒙認為也應從決策過程的觀點來看,但他不同意「只有直線指揮人員才有權作出決策」這一觀點。為了解決直線指揮人員同參謀人員的矛盾,西蒙提出兩條建議:第一,「狹義的統一指揮」,即
一個人可從幾個上級接受命令,但當這些命令發生沖突時,他只能服從其中一個上級的命令;第二,「權力的分工」,即每
一單位在某一特定的領域內具有全權,在這個領域內它發出的命令是必須服從的。這兩條可以分開單獨使用或合並作用。
但西蒙的這兩條建議沒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被人認為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破壞了「統一指揮」原則。
『捌』 組織行為學論文題目
群體及其對個人的影響;意識、知覺、感覺的辯證關系。。。希望這些能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