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維族舞蹈論文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維族舞蹈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18 16:33:01

⑴ 維吾爾族的舞蹈,作文700

中國維吾爾族自古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有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現在維吾爾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和創新。 風格與特點由於新疆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的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其特點還表現在:①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②旋轉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③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 表演形式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適於舞蹈,後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從《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關於回部樂的記載,可知賽乃姆曾是清朝宮廷回部樂中的表演項目。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無論室內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群眾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音樂開始後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隨琴聲、鼓點由慢到快即興表演,也可邀請觀眾同舞。舞至高潮時,觀眾合著節奏拍手並歡呼助興。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爾、沙塔爾、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多朗舞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表演時的音樂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順序進行。開始時唱散板序歌的部分無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麥(拍)、賽乃姆(拍)、賽乃凱斯(拍)、賽勒瑪(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團團圍坐,鼓聲起後,紛紛邀請對手雙雙起舞,其舞步穩健豪放。隨音樂節奏由慢而快。舞蹈由雙人對舞轉為集體圈舞,又由圈舞發展成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動作勇猛、矯健。伴奏樂器有卡儂、多朗熱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薩瑪舞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眾舞蹈活動。在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時,薩瑪舞被收在歌舞組曲「麥西來甫」的開始部分。至今,在肉孜節、古爾邦節時,人們依然喜歡聚於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薩瑪舞。薩瑪舞的節奏有:、、、拍,拍較少見。主要樂器為鐵鼓和嗩吶。其舞蹈動律沉穩、舒展。落腳時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表演者多為勞動群眾,動作粗獷有力,富有勞動生活氣息。 夏地亞納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眾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於南疆。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於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跳夏地亞納舞人數不限,表演時無固定隊形,動作不強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為主,手的動作簡單。節奏為、拍。伴奏可用弦樂或吹奏樂,幾面直徑不同的手鼓或鐵鼓同時熱烈擊奏。新疆各地的夏地亞納的形式與風格各有差異,北疆的活潑,南疆的舞姿華麗,麥蓋提縣的古樸。

⑵ 誰給我找一篇關於回族舞蹈特點的論文,要詳細些的,三千字左右,謝謝了!!

回族、維族舞蹈特點與伊斯蘭教 舞蹈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傳承與發展都是與歷史、人文以及宗教等同步發展並受其制約的,尤其是某些民族民間舞蹈與宗教更是息息相關。宗教是一種社會及文化現象,當一種宗教產生以後,就會產生與這種宗教相適應的文化藝術,並在接受這一宗教的民族中得以發展。 伊斯蘭教史記載,某些國家的統治者禁止以娛樂為內容的樂舞活動,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也曾為了反對一度在貴族階層中出現的浮靡風氣,禁止過不正當的樂舞,認為這種樂舞會腐蝕人們的意志,擾亂穆斯林虔誠的信仰和祈禱,伊斯蘭教的教律學家也反對樂舞,尤其是反對在舉行宗教儀式時輔以樂舞。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其對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舞蹈發展,必然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但是同樣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兩個不同的民族—~回族與維族,在其舞蹈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與發展狀況等方面,呈現出諸多不同。 一、伊斯蘭文化的兩大系統 伊斯蘭教是由其創始人穆罕默德受天啟創立的一種宗教,在創立與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多方面的營養,逐漸形成自己的宗教體系,是一種律法極為嚴格的宗教。 由於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分布地域遼闊,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自然生態環境各不相同,各民族的來源與形成以及接受伊斯蘭教信仰的時間、途經不一樣,因而其內部又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和特色。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可以把中國伊斯蘭文化分為兩大系統,即內地伊斯蘭文化與新疆伊斯蘭文化。 二、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地理環境對回族、維族文化藝術的影響 在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十個之多,其中回族和維族是人口較多的兩大民族,他們分別代表上文所說的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兩大系統。中國內地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回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內地伊斯蘭文化是通過上述各族穆斯林長期的信仰實踐與生活實踐逐步累積起來的,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較深,因此內地伊斯蘭文化在許多方面表現出與中國儒家文化相結合的特點;新疆伊斯蘭文化是以維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為載體,融會吸收了古代中國西北邊疆突厥文化成分而發展起來的,它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十分顯著,因此兩者有著明顯區別。 回族和維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其舞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擁有不同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形式,並導致各自發展狀況的不同。 三、回族舞蹈與維族舞蹈的發展歷史 1、回族舞蹈的發展及其風格特點 回族是我國一個富有特色的民族,其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屬於較為特殊的情況,既不是由原始氏族部落發展而來,也不是從國外遷入我國定居後而形成,「而是憑借著伊斯蘭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將不同國度、不同語種的穆斯林凝為一體,使外來成分與局部土著居民融於一爐的民族」。因此回族文化的形成也屬於一種特殊的模式,伊斯蘭教從起源與本質上決定了回族文化藝術的性質。可以說,回族文化是伊斯蘭文化在對不斷滲透的漢文化因素經過選擇、認可後,吸收其有用的部分,保留伊斯蘭文化的內核,將這兩大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而回族舞蹈是回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並受其制約。 回族樂舞在西漢時具有很強的西域色彩,自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中西門戶開辟「絲綢之路」以來,加強了中外各民族樂舞文化的交流。到唐代、元代大批伊斯蘭信徒進入中原,帶來了中亞、西亞的音樂與舞蹈,這對以後的回族舞蹈有很大影響,回族舞蹈在元代時發展較為興盛,但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對回族強制實行漢化政策,因此回族在文化藝術等方面必定會受到中國封建思想以及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有相當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文人學者開始崇尚儒學,出現了一批「回而兼儒」的學者,在他們翻譯和撰寫的伊斯蘭教經典著作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倫理觀念及行為規范,伊斯蘭教教規與儒學的禮教匯成強大的威懾力,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穆斯林的精神與行為,認為歌舞是對「真主」的不敬和褻瀆,因此「不事歌舞」便成為一條約定俗成的清規戒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回族舞蹈的發展,到明代以後,統治階級對回族壓榨歧視逐漸升級,致使整個民族的文化藝術停滯不前,回族人民不能輕松舒心的載歌載舞,於是他們就練拳習武以達到健身與自衛的目的,所以在當時回族武術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舞蹈的社會功能和自娛作用。 然而舞蹈自古以來就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回族有不成文的清規戒律約束著歌舞娛樂,但回族舞蹈還是在夾縫中萌生、形成、發展,它一方面傳承伊斯蘭傳統文化藝術在宗教儀式之中,並且形成自己的特點,例如:回族穆斯林在做「禮拜」時,手臂動作較多,身體動勢較大,當念到「都瓦兒」時,均將頭部左右轉動;念到「大贊」時,身體和頭部均晃動,因此「搖頭」這一動勢,正是回族舞蹈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習俗中接受漢文化的熏陶,例如,《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禮、喜慶宴席中表演的一種歌舞。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民,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受其影響和約束,但是其傳統樂舞還是在發展之中,並且浸染著濃郁的宗教色彩。 2、維族舞蹈的發展及其風格特點 維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稱,在新疆無論是七八歲的兒童,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翩翩起舞,據史料《舊唐書·回紇傳》記載:「回紇汗國時期,臣下或外國使節來見可汗,須在牙帳前舞蹈行禮。」由此可知,回紇是一個喜愛舞蹈的民族,回紇西遷之後,受西域舞蹈的影響,其舞蹈更為豐富多彩。唐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拓枝舞等。新疆各民族的舞蹈自古聞名,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傳入中原,成為隋唐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隋朝所設的七部樂中,就有「龜茲樂」;唐朝所設九部樂中也有「龜茲樂」、「疏勒樂」;唐太宗也將「龜茲樂」、「高昌樂」納入所設的十部樂中。從隋唐所設樂舞中.新疆樂舞所佔的比重說明當時新疆各民族在音樂、舞蹈方面的興盛,這些樂舞形式今日依然保存在新疆各民族民間舞蹈之中,形成這一地區舞蹈的特有風格。 維族舞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以「麥西來甫」最受歡迎,其意為「歡聚歌舞」,是一種有組織的傳統娛樂活動,維族舞蹈的形式包括:賽乃姆、多朗、薩瑪、納孜爾庫姆、手鼓舞、盤子舞等,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動律、舞姿以及技巧的運用方面,例如,維族舞蹈中「微顫」是最常見的動律;舞姿造型是以昂首、挺胸、立腰等為·基本特徵;旋轉技巧運用的相當頻繁,要求快速、多姿、戛然而止。 依上所述,雖然回族與維族同樣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和制約,但是綜觀兩個民族舞蹈的歷史發展及現狀,二者不論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還是在舞蹈的風格特點上都呈現出諸多不同,其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地域環境不同。新疆地處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地帶,使其成為中原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本土文化的匯合點,形成了新疆各民族歌舞所具有的兼容並蓄、綺麗多姿、別具一格的風格特色;回族大多分布在內地,與外來文化藝術交流機會很少,雖然古代的回族樂舞也受到西域舞蹈的影響,但是他們的舞蹈形式還是比較單一的。第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蘭文化的兩大系統所融合吸收的文化不同,內地伊斯蘭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回族舞蹈的發展,他們是以伊斯蘭文化為本體,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於一體,以建構一個不為主體文化所拒斥又有助於保存、發展自身的文化系統,回族舞蹈正是在這種雙重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由於維族地處邊疆,受當地突厥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在舞蹈形式上表現出多樣化。從以上兩個民族舞蹈的發展歷史與表演形式上看,由於歷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同一信仰的兩個民族舞蹈文化發展的不同狀況。

⑶ 維族舞蹈讓我懂得了什麼

維族舞蹈讓我們懂得了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個熱情奔放的民族。
通過維族舞蹈,使我進一步了解了跳起來,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我們人人都可以跳的,只有紮根這個民族,經常跳,才會跳好維族舞。
維族舞蹈熱情洋溢,充滿了集體協作的熱鬧場面,不搞好團結協作,同樣跳不好維族舞蹈。

⑷ 對維吾爾族舞蹈的欣賞,用上修辭手法。的作文800字

中國維吾爾族自古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有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現在維吾爾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和創新。 風格與特點由於新疆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的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其特點還表現在:①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②旋轉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③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 表演形式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適於舞蹈,後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從《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關於回部樂的記載,可知賽乃姆曾是清朝宮廷回部樂中的表演項目。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無論室內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群眾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音樂開始後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隨琴聲、鼓點由慢到快即興表演,也可邀請觀眾同舞。舞至高潮時,觀眾合著節奏拍手並歡呼助興。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爾、沙塔爾、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多朗舞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表演時的音樂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順序進行。開始時唱散板序歌的部分無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麥(拍)、賽乃姆(拍)、賽乃凱斯(拍)、賽勒瑪(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團團圍坐,鼓聲起後,紛紛邀請對手雙雙起舞,其舞步穩健豪放。隨音樂節奏由慢而快。舞蹈由雙人對舞轉為集體圈舞,又由圈舞發展成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動作勇猛、矯健。伴奏樂器有卡儂、多朗熱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薩瑪舞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眾舞蹈活動。在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時,薩瑪舞被收在歌舞組曲「麥西來甫」的開始部分。至今,在肉孜節、古爾邦節時,人們依然喜歡聚於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薩瑪舞。薩瑪舞的節奏有:、、、拍,拍較少見。主要樂器為鐵鼓和嗩吶。其舞蹈動律沉穩、舒展。落腳時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表演者多為勞動群眾,動作粗獷有力,富有勞動生活氣息。 夏地亞納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眾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於南疆。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於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跳夏地亞納舞人數不限,表演時無固定隊形,動作不強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為主,手的動作簡單。節奏為、拍。伴奏可用弦樂或吹奏樂,幾面直徑不同的手鼓或鐵鼓同時熱烈擊奏。

⑸ 寫維族舞蹈妙齡少女的開題報告

維族舞蹈妙齡少女的開題報告好呀!!!!c很急,那是什麼時間要。

⑹ 以維族舞蹈為例寫論文 從哪些方面入手

你練習的時候可以把下巴稍微的抬向你眼睛所看的方向也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想要學好維族舞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它的節奏,要把握好節奏的快慢和分配就能體現出組合中抑揚頓挫的感覺。再來是對維族舞蹈體態和神態的把握。很多時候你會覺得一個人其實跳得不怎麼樣,但就是吸引人,這就是他抓住了神態上的很多細節。只要做到這些,任何舞蹈你學起來都不會覺得吃力了。

⑺ 對維族舞蹈的認識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繼承了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的文化傳統,並吸收了古代西域樂舞的精華,形式多樣,風格獨特。其特點是用身體各部位的動作與面部表情相配合,進行感情交流。舞蹈者的頭、肩、腰、背、臂、腿和腳趾都有復雜的動作,常以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特點。
更多請參閱:http://user.qzone.qq.com/20183042/blog/1189992067

⑻ 維族舞蹈開題報告怎麼寫

初學這些議論文的操作方法,
可以從模仿開始。以一篇文章為例。最典型的是吳晗的《談骨氣》 :
1.引論部分:開篇提出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接著,用孟子的話解釋論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論部分:用三個事例分別證明論點:文天祥的富貴不能淫;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貧賤不能移,聞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結論部分:解釋當今無產階級的骨氣並發出號召。
三個部分之間都有過渡:在引論和本論之間有「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他積極的教育意義。」引出下面三個事例的敘述。本論和結論之間有「孟子的這些話,雖然在兩千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他積極的意義。」進行過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間,有「另一個故事」「還有個例子」進行過渡。這些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
三個部分分別回答了三個問題:引論部分解答 「是什麼」的問題;本論部分解答「為什麼(有骨氣)」的問題;結論部分回答「我們怎麼辦」的問題。

⑼ 維族舞蹈的發展及傳承

維吾爾族古稱回紇、回鶻、畏兀兒等,較早實行農耕經濟。維吾爾族曾信奉薩滿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維吾爾族不同發展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與宗教信仰,在他們的舞蹈中都有所表現。據《魏書·高車傳》記載:「合聚祭天,眾至數萬……游繞歌吟忻忻。」反映了其先民在漠北游牧時期盛大的薩滿祭天儀式中的舞蹈活動。回鶻時期民間與宮廷的樂舞活動以及佛教對歌舞的影響,在唐宋以來的史籍中都有記載。
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樂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為主,對新疆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而西域樂舞對中原及其他地區樂舞,也有深遠的影響。漢、唐著名的於闐樂、疏勒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等都出自新疆境內。至今上述地區依然保持著樂舞風習,流傳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這些舞蹈大多與新疆著名古典音樂套曲木卡姆相結合,許多小型表演性節目,多在群眾歡聚娛樂的「麥西來甫」中進行。木卡姆的演奏與麥西來甫的活動,都是新疆的傳統風習,木卡姆使民間音樂規范化,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展;麥西來甫則給人們提供了學習本族、本地區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和進行即興創作的機會。現在維吾爾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礎上得到了表演形式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