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論文題目什麼好(初中的!!)
應該以人文地理為主,如:我家門前馬路的變遷;我家門前一條街的變遷;我家小區的歷史;我家小區的建設;學校西門門前商業網點的分布現狀與成因分析;學校東門公交車線路的合理性分析;學校南門流動商販存在的必要性和弊端;and so on,關鍵要調查身邊的事情。
自然地理的可以是:日偏食的觀測;月有陰晴圓缺——月相的觀測與規律總結;木星的軌跡;長庚與啟明——神出鬼沒的金星。諸如此類。
以上適合城市學生觀測。
農村學生可以做的就更多了。土地使用權的變遷;土壤性狀分析;大豆與玉米的輪作的益處與不足;北斗七星勺柄指向的變化——恆星的視運動。太多了。
❷ 初中的地理小論文,幫我想想寫什麼題目好
地球不需要濃妝地球,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越來越美麗了,藍寶石般的膚色使她成為太陽系中最美麗的一顆行星。她不停地轉動著,她身邊的一切也在不停地轉變。又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身邊出現了一群化妝師——人類。起初,人類只是在地球的身上零星地點綴些房屋,理理地球那多年無人打理的毛發,讓地球看上去更加美麗,更加精神。化妝師們認為這樣給地球打扮,不妥,地球還是那個老樣子,並未達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於是,他們開始對地球進行大規模的整容行動。首先,化妝師們整治的對象還是地球那「鬱郁蔥蔥」的毛發。他們認為頭發過多會影響視覺效果,再者地球的毛發是很好的建築材料,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辦法,那就是給地球理一個碎發,越碎越好,有可理出一個碎得不能再碎的發型——「三毛」。若是一不小心將那三根毛弄掉的話,就可能變成「濯濯童山」了。所以說,化妝師們也不知道地球是否有可能被他們理成光頭。他們接受記者采訪時卻說:「我們的目的是讓她的發型變得前衛,怎麼會給她理光頭呢?」為了獲取大量的木材,為了讓地球的發型更加前衛,他們立馬破土動工。殊不知,按他們的計劃發展下去,地球變成一個大光頭將成為必然。於是,他們請來了很多的伐木工人和搬運工,將伐好的樹木全都搬往他們已經規劃好的地方進行建房大行動。當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時,地球確實變得越來越美麗,發型也變得越來越前衛了,化妝師們也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偉大。他們認為他們大膽的設計是成功的。於是他們讓伐木工人進行掠奪性的開發,讓建築師們瘋狂地建房。本來生活得悠閑自在的地球不再覺得自己活得輕松。機器們沒日沒夜的吼叫讓地球感到心煩意亂,建築時飛揚的塵土讓地球喘不過氣來。於是,地球開始悲傷,開始流淚,淚水淹沒了很多的城市。但化妝師們不理會這些,他們只是一個勁地干他們的。他們不但要給地球理頭發,做衣服,還要給她「塗脂抹粉」。本來碧藍剔透的臉蛋,被他們的脂粉一弄,變得渾濁粗糙起來。不僅如此,他們還給她抹上一層厚厚的油彩。地球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打扮變得更加美麗,相反,還失去了以前的清醇。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開始發怒,她呼嘯,她流淚。當化妝師們被地球的淚水沖到老遠時,他們才明白她們給地球的妝太濃了,濃得讓地球快要停止呼吸。他們意識到他們不是在裝扮地球,而是在折磨地球,並且他們並未使地球因他們的存在而煥發出更迷人的色彩。於是,他們開始給地球卸裝,好在他們的醒悟還算太遲,卸了妝的地球又充滿了朝氣,洋溢著一臉的輕松。豪華落盡見真淳,地球又像以前一樣悠閑自在地轉動著。
❸ 求2篇初中地理小論文
地震是地殼在內、外營力作用下,集聚的構造應力突然釋放,產生震動彈性波,從震源向四周傳播引起的地面顫動。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❹ 初一地理小論文1000字左右(不少於800字)
保護資源
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工業生產快速發展,不要以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珍惜資源也成了造福於人類的一大舉措。
為此國務院頒發了一些法令,規劃了我國5年到15年間的資源保護,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已經有9部以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為主的法制管理體系,為創建我們的資源保護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已建立如生態省生態示範區、「綠色學校」等各種設施。我國正在一步一步地邁向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道路上。
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因為人類不珍惜資源,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礦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逐漸顯現出緊缺的趨勢。對於悲觀派來說,資源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減少一部分;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總量也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資源也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最終要使經濟增長停止下來。而樂觀派則認為,由於技術進步,可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將不斷擴大;人類工業對資源利用的效率將會提高,資源不足的局面總會改觀。雖然他們討論資源問題存在「矛盾」。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部分地區呈現出來的緊缺趨勢不容忽視。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的困難是不言而喻的。但總而言之,資源確實是人類生活中不可小視的一部分。
為了解決資源匱乏的危機,人類已經千方百計地從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中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但技術問題卻是一大障礙,並且太陽能隨晝夜、晴雨、季節的變化很大,難以成為大規模的工業能源,只能滿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水能增長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長速度,並對生態、生物鏈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為此,人們正在致力於研究開發可控核聚變發電,人們對此寄於巨大希望,將它比作「人造太陽」,稱之為「21世紀的人傳給後代的紀念碑」。但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則需維護環境生態與人類生產工作和諧統一。人類的生產工作廢氣排放量大,資源的耗費也很嚴重,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環境生態創造的環境資源的豐富必然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原動力。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就要要求我們人類生產工作與環境生態的矛盾極速消減,在全社會樹立起新的生態觀,強力推進綠色科技技術,努力推進人們形成科學、節能、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實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平衡、和諧。讓我們一同保護好地球這個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園。
❺ 初中地理小論文可以寫什麼主題要求:范圍不要太廣,就寫生活中的一些事,要有意義
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❻ 初中的地理小論文,幫我想想寫什麼題目好
主題:關注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
你可以先寫生態平衡的事,比如環版境破壞,水土流失,從而權造成各種現象,如土地荒漠化、動植物減少,甚至滅絕。這些可以是自然原因,也可以是人為原因,不過我個人覺得寫人為的原因會比較好寫,你可以上網找資源,套進去就可以了。最後防寫環境的原因、措施等,應該怎麼做,要實際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符合。
希望能幫助到您,如果不懂可以qq聯系我。(貓君個人觀點,謝絕復制轉載)
❼ 幫忙寫一篇初中生地理小論文
黃山怪石的成因與黃山花崗石的節理有關。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黃山一帶經歷了多次的岩漿運動和地殼運動,形成的花崗岩體逐漸隆出地面。岩漿冷卻收縮使岩體產生大大小小的裂紋,原生節理又經過大自然千百年的風化雕琢,遂成險峻奇特的山峰,形態各異的怪石。如「靈猴觀海」、「天外飛石」、「夢筆生花」、「仙人指路」、「鰲魚馱金龜」、「十八羅漢朝南海」等等,引人遐想聯翩。因此,人們便賦予這些巧石奇松以生命,編織了一個個神奇曲折的故事傳說,流傳至今。根據地質學家考察分析,黃山在地質時期經歷了多次滄桑變化:元古時代這里曾被古揚子海淹沒;在中生時代三迭紀時,發生了印支運動,使古揚子海永久的退出;白紀發生了強烈的燕山運動,地殼間歇抬升,岩漿多次噴發冷卻結晶成花崗岩體;岩石又經歷第四紀冰川的洗禮和大自然長期風化剝濁,逐漸形成世界罕見的黃山峰林和奇石地貌。黃山峰林全景,以海拔1800米以上的三大主峰——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為中心,向四周鋪開,形成千鋒競列、闢地摩天、幽壑縱橫、怪石凌空的雄奇景幾億年前,
桂林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帶來的沉澱物以鈣質為主,
從而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萬年前,
地殼發生"燕山運動".這次造山運動把廣西掀起,
形成包括桂林在內的山峰和盆地.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
(CaCO3)
,
看似堅硬,
卻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隨水流走:
CaC03+CO2+H20→Ca
(HC03)
2天長日久,
裂縫和小孔溶成大大小小的奇洞.那麼,
岩洞上的石鍾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洞頂縫隙中滲下的水中含有從別處帶來碳酸氫鈣,
碳酸氫鈣很不穩定,
一出縫隙,
壓力變小,
溫度升高,
就又還原成碳酸鈣沉澱下來:
Ca
(HCO3)
2→CaCO3↓+H20+C02↑經過千萬年的積累,
就形成了如冰錐一般的石鍾乳.水滴滴到地面,
就生成石筍.石筍和石鍾乳最終連接到一起,
就變成了石柱、石花、石幔.高溫地區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加上雨多,
這就使含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桂林正是在這溫濕多雨的地區,
因此,
石灰岩溶解速度快.這種溶解現象,
在地質學上稱作"岩溶".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與此相似,
由於國外最早就是研究這個高原的,
人們就把岩溶稱為"喀斯特";可見,
"岩溶"和"喀斯特"是一回事
❽ (採納給100分)初一地理小論文
網上找的 估計1600都有了
三峽工程的歷史回顧: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是中國長江上游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分布在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幹流上,大壩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三斗坪,並和其下游不遠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計約需17年,目前已完成一期和二期,正在進行第三期,預計到2009年可全部完工。
一期工程從1993年初開始,利用江中的中堡島,圍護住其右側後河,築起土石圍堰深挖基坑,並修建導流明渠。在此期間,大江繼續過流,同時在左側岸邊修建臨時船閘。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標志著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二期工程從大江截流後的1998年開始,在大江河段澆築土石圍堰,開工建設泄洪壩段、左岸大壩、左岸電廠和永久船閘。在這一階段,水流通過導流明渠下泄,船舶可從導流明渠或者臨時船閘通過。到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的圍堰先後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2002年11月6日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志著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能通過泄洪壩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閘開始通航。7月10日,第一台機組並網發電,到當年11月,首批4台機組全部並網發電,標志著三峽二期工程結束。
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導流明渠截流後就開始了,首先是搶修加高一期時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圍堰,並在其保護下修建右岸大壩、右岸電站和地下電站、電源電站,同時繼續安裝左岸電站,將臨時船閘改建為泄沙通道。預計整個工程將在2009年全部完工。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部分完工。最新預計將於2008年年底之前全部完工 ,截至2008年10月29日,三峽電廠累計發電量達到2700多億度,已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按每度電0.3元人民幣計,已經收回成本810億元。26台機組投產後,年發電量可達847億度,由此每年可減少煤耗4000-5000萬噸,少排放二氧化硫200萬噸、一氧化碳1萬噸和大量工業廢水,並收回成本250億元。
三峽工程的作用:
三峽工程的主要作用:防洪,發電,灌溉,養殖,通航,旅遊,減少下游傳染病傳播,減少下游水流泥沙含量.
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不但可以為經濟發達、能源短缺的華東、華南、華中地區提供大量的清潔電力,而且可以改善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帶動西部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促進長江流域以至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隨著三峽二期工程蓄水、通航、發電三大目標的順利實現,三峽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正日漸顯現。
防洪是中國政府決策修建三峽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三峽工程蓄水至高程175米後,有效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可有效地控制長江上游洪水,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由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或類似於1870年曾發生過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荊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運用,防止荊江河段兩岸發生干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減輕中下游洪災損失和對武漢市的洪水威脅,並可為洞庭湖區的治理創造條件。
目前三峽工程處於圍堰發電期,根據國家批準的初步設計,三峽水庫沒有設置防洪庫容,不承擔防洪任務;但遇到長江上游發生大洪水,在確保圍堰安全運行的同時,可以適度發揮滯洪錯峰作用。三峽工程在汛期來臨之前已將水位降至高程135.7米以下,從高程135.7米至圍堰最高擋水位139.8米有20億立方米庫容;如遇緊急情況還可將水位預泄至高程133米,增加10多億立方米庫容。這30多億立方米的庫容,超過了荊江分洪區蓄洪量的一半,可以用來攔洪錯峰,從而減輕下游的防洪壓力。
三峽電站共裝有26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無論從裝機規模還是多年平均發電量比較,三峽水電站均為世界最大的水電站。據初步估計,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後的裝機容量約佔中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的1/6,多年平均發電量約佔中國水電發電總量的1/4。
三峽工程自2003年7月份首批機組投產以來,已經有10台機組並網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00萬千瓦,三峽電廠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水電廠,最高日發電量為 億千瓦時,大約相當於中國日用電量的1/30,發電效益顯著。截止今年8月底,三峽電廠已累計發電 億千瓦時,預計今年可以超額完成年度發電計劃。當前,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消費需求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大部分地區出現了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今年夏季電力最大缺口達到了2500萬千瓦,三峽機組的及時投產為緩解全國電力供需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隨著三峽輸電線路的投運,初步形成了以三峽為中心、西電東送、南北互供的聯網格局,可以實現水火互補、跨區域電力交換,提高了電網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長江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年運量約占內河總運量的80%,是聯系東西部經濟發展的紐帶;但宜昌至重慶的660公里河道,在天然狀況下急流險灘密布,制約了長江航運的發展。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以後,水庫回水可以到達重慶,使大壩上游600多公里河段的通航條件得到根本改善,使運輸效率提高,運輸成本下降,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此外,蓄水還將改善長江中游枯水季節的航道條件,通過增加水庫下泄流量,可增加枝城至城陵磯河段的通航水深。
2003年6月,三峽水庫初期蓄水至高程135米水位以後,回水區內的川江航道等級由3級提升為1級,最大流速已由原來的每秒3米變為每秒0.6米左右,水路貨運成本下降了40%。三峽水庫蓄水從根本上改善了川江航道條件,「黃金水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顯現,促進了航運事業的迅猛發展。據統計,通過三峽的貨運量已由以往最高年份的1800萬噸迅速發展到蓄水一年來的近3000萬噸。三峽船閘自通航以來,運行情況總體良好,通航能力逐步提高,滿足了運量急劇增長的航運需求,促進了中國西部大開發和西部經濟的發展。
三峽工程的弊端:
移民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在工程總投資中,用於移民安置的經費便佔到了45%。當三峽蓄水完成後,將會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會產生113萬移民,在世界工程史上絕無僅有,並且如果庫尾水位超出預計,還會再增加新的移民數量。移民的安置主要通過就地後靠或者就近搬遷來解決,但後來發現,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於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種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經有大約14萬名庫區移民遷到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庫區外)、湖南、廣東、重慶(庫區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庫區人們對三峽工程影響環境的最大擔憂來自於水庫的污染。目前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污染,並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以期解決污染問題,如果發現污染過於嚴重,也可能會採取大壩增加下泄流量來實現換水。
三峽水庫庫容極大,因此必然會增加庫區地震的頻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認為,當時論證壩址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就是地質條件,三-{斗}-坪附近的岩體比較完整,斷裂少,歷史上也極少發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發生破壞劇烈的強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區,地質條件主要是碳酸鹽岩,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較大,但烈度估計最高也不會超過6級,而三峽的主要建築物都是按照防7級地震烈度來設計的。由於三峽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處於浸泡之中,因此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這將是三峽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質災害。而工程的反對者們則質疑論證過程只考慮了地質的靜態狀況,沒有考慮蓄水後可能帶來的地質條件質變。
根據葛洲壩水電站的運行經驗,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的沖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三峽蓄水後,水域面積擴大,水的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的氣候環境。由於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三峽還可能改變下遊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甚至可能會對東海產生一些影響,並進而改變全球的環境。但是考慮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長江在三峽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還有湘江、漢江、贛江等多條重要支流的水量匯入,因此估計不會對全球海洋和氣候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環境的變化是由多種可變因素交織形成的,極其復雜,所以也無法確定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明細程度。
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它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200千米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跡眾多。在水庫滿蓄水後,三峽的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是三峽兩岸山勢原本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多在1000米以上,因此視覺觀感並不會差異太多。同時,蓄水後,原先一些幽深的景區也將更加便於遊人探訪。不過,由於旅遊機構在1990年代廣泛宣傳了「告別三峽游」,使得人們普遍認為蓄水後的三峽景緻不再,因此自2003年以來,三峽的旅遊業便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