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畢業論文要答辯了 堂吉訶德人物形象分析 答辯時 選題意義價值 怎麼說 跪求答案
首先,我們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脫離現實、耽於幻想、行動盲目的這樣一個人。他因讀騎士小說入了迷而想入非非,喪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無視已經發生了變化的時代,企圖以自己的游俠行為來復活過時的騎士制度,把單搶匹馬打抱不平當做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喪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和判斷:他把窮旅店當作城堡,把妓女當成貴婦,把理發師的銅盆當作魔法師的頭盔,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在他眼裡,處處有妖魔為害,事事有魔法師搗亂,因此他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對著臆想出來的敵人橫沖直撞,亂劈亂刺。結果呢?雖然他是出於善良的動機,懷著滿腔的真誠,但卻只能是四處碰壁,受盡嘲弄和傷害,使自己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
最令我們為堂吉訶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愛情夢幻。《堂吉訶德》中寫了許多的愛情故事,但這樣的愛情故事沒有一件是發生在堂吉訶德的身上。他夢幻中的心上人杜爾西內亞,可以說是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但我們又看到她無時不在堂吉訶德的左右――他成功時夢到她,失意時想到她,寂寞時想到她,熱鬧時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別人對杜爾西內亞美貌的懷疑; 他在冒險途中遇到過無數個美女,但他認為沒有人能和他的杜爾西內亞相比。直到最終他被擊敗,他還在為杜爾西內亞的美麗辯護――為此,他不惜放棄自己的榮譽和生命。堂吉訶德在最後一次返鄉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經被毀掉的名聲,而是愛情給他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當然只有他想像中的杜爾西內亞給得了他。堂吉訶德沒有愛情,有的只是一個愛情夢幻,至多算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但他為此卻受盡了磨難,嘗盡了屈辱,這又是多麼的可笑、可悲、可嘆!
其次,我們又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嚮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清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但他對此是如此的迷戀和執著,如此的不可思議,已完全變成偏執;而且這種偏執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經是全部了。因偏執而行為變得瘋狂,於是大家都把他當瘋子,覺得他可笑。但他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和打擊,雖然四處碰壁,但卻百折不悔,一片赤誠,無論什麼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對於他來說,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說,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無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活著是為別人,為自己的弟兄,為了鏟除邪惡,為了反抗魔術家和巨人等壓迫人類的勢力。他堅信自己的理想,願意一片摯情地為這個理想而盡忠。
再有,我們可以這樣說,堂吉訶德為實現理想而奮不顧身的精神令我們折服,他是一個永不妥協的鬥士。堂吉訶德敢於為主持正義、清除罪惡而忘我斗爭,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敵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縮。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毫不猶豫地挺槍拍馬沖過去;他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不顧一切的提矛殺去;他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縱馬大加殺戳。他跟比斯蓋人進行惡戰,跟楊維斯人進行搏鬥; 他為一個被曾經誘騙她的人無情拋棄的女人,而和拋棄她的人進行決斗; 他甚至敢單槍匹馬面對一頭兇猛的獅子而毫無畏懼之心。
總之,堂吉訶德敢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即使大多數情況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這種不屈不撓、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實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總結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點,又有嚴肅認真的思考; 既荒謬絕倫,又崇高偉大; 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性,是一個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的具有雙重性格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訶德形象的主要意義是什麼呢?
我們可從兩方面來看:
(一)、堂吉訶德的形象徹底完成了作者賦予其的打倒騎士文學和騎士制度的使命。
13世紀,騎士小說在歐洲頗為流行。到了16世紀後,歐洲大部分國家已經沒有它的市場了,可是在西班牙仍然大量兜售,而且泛濫成災。這種小說結構千篇一律,情節荒誕離奇,都是虛構一個英勇無比的騎士,經歷數不清的驚險遭遇,遇上說不清的愛情糾葛,為國王、貴族去拚命,而最後總能大獲全勝。宮廷和教會利用這種文學,鼓吹騎士的榮譽與驕傲,鼓勵人們發揚騎士精神,維護封建統治,去建立世界霸權,而許多人也沉湎在這種小說中不能自拔。
一直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塞萬提斯親身體會了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給西班牙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因此他憎恨騎士制度和美化這一制度的騎士文學。他要喚醒人們不再吸食這種麻醉人的鴉片,從脫離現實的夢幻中解放出來。塞萬提斯曾一再宣告自己的創作動機是要「攻擊騎士小說」,「要掃除騎士小說在社會上、在群眾中的聲望和影響」,「把騎士小說那一套掃除干凈」。
作者正是通過塑造堂吉訶德這一典型形象,通過描寫堂吉訶德的荒唐行徑,以及他屢屢碰壁、事事失敗的遭遇,生動地說明了騎士的長矛、甲胄已經進了歷史陳列館,逆時代車輪而行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作者利用堂吉訶德這一形象無情地嘲笑和抨擊了腐朽荒唐的騎士制度和流行的騎士小說,指出它對人的毒害,從而給騎士小說以致命的打擊。實際上,它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自《堂吉訶德》問世以後,西班牙的騎士小說便銷聲匿跡了。
(二)、堂吉訶德身上寄託了作者人文主義的理想,體現出了其時代意義。
《堂吉訶德》這部小說產生在「文藝復興」這一新舊交替的轉折時代里,它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文主義思想。作者把這些人文主義思想通過主人公堂吉訶德的行為、或借了他的口傳達出來,也就是說,作者把這些人文主義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訶德身上了。
1、作者的這種人文主義思想首先表現為反對封建騎士制度和騎士小說。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作家,基本上都是人文主義者。他們的代表作品都表現出反封建反教會的主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也是這樣。反對騎士制度和騎士小說,實質就是反對封建專制,反對貴族特權,反對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時代潮流的行為。塞萬提斯通過塑造堂吉訶德這個形象,無情地嘲弄和抨擊了這些行徑,掃盪了這些毒害人們的思想,加速了騎士小說的消滅。正是堂吉訶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預想的效果。
2、作者的這種人文主義思想還表現為反對專橫殘暴,追求自由平等。堂吉訶德同情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痛恨專制殘暴,嚮往自由,把維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消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理想。他詛咒他的時代是「萬惡的時代」,「世風日下,邪惡橫行」; 他主張「一切東西都平等」,認為「自由是天賜的無價之寶」,他放走苦役犯是因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當奴隸未免殘酷」; 他還認為人的社會地位的尊卑是暫時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貴。他尊敬婦女,主張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自由; 他贊揚巴西琉追求愛情的勇敢和機智。這些都表達了人文主義者的心聲。
堂吉訶德對自由、對平等、對愛情、對司法制度,甚至對文學藝術都有新的人文主義見解。在他的荒唐行為中潛藏著高貴合理的因素,使人覺得他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也正是讀者所喜歡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
3、作者的這種人文主義思想還表現為小說所採用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中世紀,封建階級和教會別有用心地漠視文學與現實的關系,他們的作品濫用夢幻、象徵等神秘主義手法,歌頌上帝和天堂。由於「人的發現」和「自然的發現」,人文主義作家否定了中世紀不重視活生生的現實而重視虛無的天國的荒謬。他們熱愛現實生活,深入現實生活,表現現實生活。人文主義文學表現了豐富多彩的人間生活,揭示了錯綜復雜的現實矛盾。塞萬提斯認為文學應是「人生的鏡鑒」,「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範本」。(2)《堂吉訶德》是歐洲近代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
小說圍繞堂吉訶德的三次出遊,隨著他的行蹤所及,以及他的所見、所聞和所思,真實地反映了16至17世紀初西班牙廣闊的社會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種丑惡與腐朽,表現了作者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小說出現過店老闆、妓女、囚犯、公爵、閨秀、農婦、商販、僕人、牧師、公差、理發匠和牧童等各式人物。從田野到森林,從農村到城市,從客店到城堡,從陸地到海島,我們可以飽覽西班牙的城鄉風光和人民的風俗習慣。作家把統治階級與廣大人民進行對比:一方面是統治者的豪華奢侈,貴族子弟倚仗權勢,強占民女; 另一方面是千千萬萬的農民衣不蔽體,食不裹腹,從而批判了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堂吉訶德》通過具體,生動的描繪,真實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國已經百孔千瘡,不可救葯的政治局面。
堂吉訶德游俠冒險的思想基礎是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他希望出現一個理想的「黃金時代」,但現實社會卻是「多災多難的時世」。所以他立志改變這種丑惡的現實,決心「解救一切苦難,經歷一切危險」,於是我們見到了這個充滿人文主義理想的堂吉訶德。
四、最後,談談關於對堂吉訶德形象的不同認識與理解的問題。
堂吉訶德的性格是如此的復雜,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讀者對他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訶德》剛出版時,人們只把它看作一個逗人發笑的滑稽故事,一個小販叫賣的通俗讀物。它最早受到重視是在17世紀的英國,英國小說家菲爾丁強調了堂吉訶德的正面品質,他指出,這個人物雖然可笑,但同時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紀,法國人則把這個西班牙騎士改裝成一位有理性、講道德的法國紳士。到了19世紀,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堂吉訶德又變成一個悲劇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3) 一些文學大師對《堂吉訶德》的評價也不盡相同。英國的拜倫慨嘆堂吉訶德成了笑柄;法國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訶德的傷感;德國的希雷格爾把堂吉訶德精神稱為「悲劇性的荒謬」或「悲劇性的傻氣」;而海涅對堂吉訶德精神則「傷心落淚」和「震驚傾倒」。(4)這里讓我們來看看近一個世紀以來「堂吉訶德」在中國的一些遭遇。
20世紀初,周氏兄弟(魯迅和周作人)把堂吉訶德帶進中國,不久,創造社和太陽社的有關同仁就指魯迅為中國的堂吉訶德。於是,引發了關於「中國的堂吉訶德」的爭論。堂吉訶德成了左翼作家討論中國革命之目標與任務的一個切入點。魯迅曾公開辯誣,並藉西歐、俄羅斯等外國作家的解讀,謂哈姆雷特「一生冥想、懷疑,以致什麼事也不能做」;堂吉訶德則「毫無煩悶,專憑理想勇往直前去做事」。魯迅在《解放了的堂吉訶德》的「後記」中說,「堂吉訶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說他錯誤的;不自量力,也並非錯誤。錯誤是在他的打法。因為糊塗的思想,引出了錯誤的打法」。
❷ 急求《論堂吉訶德的悲喜人生》論文的開題報告
我去年也做過,不過我從網上下載的,我也不知怎麼幫你,還是你自己搜吧
❸ 誰有關於堂吉訶德(Don Quixote)的論文救火啊~
買張cnki卡,可以下載所有的中文學術論文
在裡面查:堂吉訶德
可以得到大量你想要的
可以得到足夠充分的來龍去脈
❹ 堂吉訶德的主題說明了什麼
堂吉柯德形象的典型意義
1、堂吉柯德是一個非常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的顯著特點是脫離實際,耽於幻想。他滿腦子都是騎士小說里描寫的那套古怪的東西,到處都有魔法,巨人和妖怪。同時他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所嚮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則並不全是騎士制度的產物,其中也包含著人文主義的內容。如他憎恨奴役壓迫,特別看重自由,把鋤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職。他酷愛自由和公正,敢於為主持正義而忘我斗爭。
2、他性格的另一個特點是他的行動的盲動性。他辦事不講實際,單槍匹馬地亂砍亂殺,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敵人,都毫不怯懦,而且從來也不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他的行動雖出於善良的動機,卻往往得出有害的後果。
3、堂吉柯德的行動也說明他不事空想,不安於平凡閑暇的生活。他不僅有理想,而且為了實現理想、改造現實可以不顧個人安危,不顧失敗,表現出一種堅持理想、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和斗爭精神。
4、總之、堂吉柯德的形象具有他的復雜性。他耽於幻想、行動盲目,是一個喜劇型的人物。同時他又是理想與現實脫節,動機高尚而行動錯誤的悲劇型人物。他是可笑的,可悲的,又是可愛的,可敬的。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為世界文學中不朽的典型之一。
❺ 我的論文題目是 堂吉訶德時期的西班牙社會情況 怎麼寫啊 大家幫個忙 幫我理理思緒
找些堂吉訶德的文藝作品,看看各其作品介紹,應該是很能看到些相關時代背景評述的
❻ "堂吉訶德"人物形象分析論文,求高手指點迷津!
一、、我們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脫離現實、耽於幻想、行動盲目的這樣一個人。他因讀騎士小說入了迷而想入非非,喪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無視已經發生了變化的時代,企圖以自己的游俠行為來復活過時的騎士制度,把單搶匹馬打抱不平當做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喪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和判斷:他把窮旅店當作城堡,把妓女當成貴婦,把理發師的銅盆當作魔法師的頭盔,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在他眼裡,處處有妖魔為害,事事有魔法師搗亂,因此他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對著臆想出來的敵人橫沖直撞,亂劈亂刺。結果呢?雖然他是出於善良的動機,懷著滿腔的真誠,但卻只能是四處碰壁,受盡嘲弄和傷害,使自己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 最令我們為堂吉訶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愛情夢幻。《堂吉訶德》中寫了許多的愛情故事,但這樣的愛情故事沒有一件是發生在堂吉訶德的身上。他夢幻中的心上人杜爾西內亞,可以說是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但我們又看到她無時不在堂吉訶德的左右――他成功時夢到她,失意時想到她,寂寞時想到她,熱鬧時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別人對杜爾西內亞美貌的懷疑; 他在冒險途中遇到過無數個美女,但他認為沒有人能和他的杜爾西內亞相比。直到最終他被擊敗,他還在為杜爾西內亞的美麗辯護――為此,他不惜放棄自己的榮譽和生命。堂吉訶德在最後一次返鄉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經被毀掉的名聲,而是愛情給他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當然只有他想像中的杜爾西內亞給得了他。堂吉訶德沒有愛情,有的只是一個愛情夢幻,至多算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但他為此卻受盡了磨難,嘗盡了屈辱,這又是多麼的可笑、可悲、可嘆! 其次,我們又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嚮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清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但他對此是如此的迷戀和執著,如此的不可思議,已完全變成偏執;而且這種偏執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經是全部了。因偏執而行為變得瘋狂,於是大家都把他當瘋子,覺得他可笑。但他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和打擊,雖然四處碰壁,但卻百折不悔,一片赤誠,無論什麼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對於他來說,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說,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無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活著是為別人,為自己的弟兄,為了鏟除邪惡,為了反抗魔術家和巨人等壓迫人類的勢力。他堅信自己的理想,願意一片摯情地為這個理想而盡忠。 再有,我們可以這樣說,堂吉訶德為實現理想而奮不顧身的精神令我們折服,他是一個永不妥協的鬥士。堂吉訶德敢於為主持正義、清除罪惡而忘我斗爭,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敵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縮。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毫不猶豫地挺槍拍馬沖過去;他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不顧一切的提矛殺去;他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縱馬大加殺戳。他跟比斯蓋人進行惡戰,跟楊維斯人進行搏鬥; 他為一個被曾經誘騙她的人無情拋棄的女人,而和拋棄她的人進行決斗; 他甚至敢單槍匹馬面對一頭兇猛的獅子而毫無畏懼之心。 總之,堂吉訶德敢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即使大多數情況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這種不屈不撓、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實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總結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點,又有嚴肅認真的思考; 既荒謬絕倫,又崇高偉大; 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性,是一個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的具有雙重性格組合的人物形象。 二、、堂吉訶德形象的主要意義是什麼呢? 我們可從兩方面來看: (一)、堂吉訶德的形象徹底完成了作者賦予其的打倒騎士文學和騎士制度的使命。 13世紀,騎士小說在歐洲頗為流行。到了16世紀後,歐洲大部分國家已經沒有它的市場了,可是在西班牙仍然大量兜售,而且泛濫成災。這種小說結構千篇一律,情節荒誕離奇,都是虛構一個英勇無比的騎士,經歷數不清的驚險遭遇,遇上說不清的愛情糾葛,為國王、貴族去拚命,而最後總能大獲全勝。宮廷和教會利用這種文學,鼓吹騎士的榮譽與驕傲,鼓勵人們發揚騎士精神,維護封建統治,去建立世界霸權,而許多人也沉湎在這種小說中不能自拔。 一直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塞萬提斯親身體會了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給西班牙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因此他憎恨騎士制度和美化這一制度的騎士文學。他要喚醒人們不再吸食這種麻醉人的鴉片,從脫離現實的夢幻中解放出來。塞萬提斯曾一再宣告自己的創作動機是要「攻擊騎士小說」,「要掃除騎士小說在社會上、在群眾中的聲望和影響」,「把騎士小說那一套掃除干凈」。 作者正是通過塑造堂吉訶德這一典型形象,通過描寫堂吉訶德的荒唐行徑,以及他屢屢碰壁、事事失敗的遭遇,生動地說明了騎士的長矛、甲胄已經進了歷史陳列館,逆時代車輪而行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作者利用堂吉訶德這一形象無情地嘲笑和抨擊了腐朽荒唐的騎士制度和流行的騎士小說,指出它對人的毒害,從而給騎士小說以致命的打擊。實際上,它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自《堂吉訶德》問世以後,西班牙的騎士小說便銷聲匿跡了。 (二)、堂吉訶德身上寄託了作者人文主義的理想,體現出了其時代意義。 《堂吉訶德》這部小說產生在「文藝復興」這一新舊交替的轉折時代里,它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文主義思想。作者把這些人文主義思想通過主人公堂吉訶德的行為、或借了他的口傳達出來,也就是說,作者把這些人文主義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訶德身上了。 1、作者的這種人文主義思想首先表現為反對封建騎士制度和騎士小說。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作家,基本上都是人文主義者。他們的代表作品都表現出反封建反教會的主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也是這樣。反對騎士制度和騎士小說,實質就是反對封建專制,反對貴族特權,反對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時代潮流的行為。塞萬提斯通過塑造堂吉訶德這個形象,無情地嘲弄和抨擊了這些行徑,掃盪了這些毒害人們的思想,加速了騎士小說的消滅。正是堂吉訶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預想的效果。 2、作者的這種人文主義思想還表現為反對專橫殘暴,追求自由平等。堂吉訶德同情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痛恨專制殘暴,嚮往自由,把維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消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理想。他詛咒他的時代是「萬惡的時代」,「世風日下,邪惡橫行」; 他主張「一切東西都平等」,認為「自由是天賜的無價之寶」,他放走苦役犯是因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當奴隸未免殘酷」; 他還認為人的社會地位的尊卑是暫時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貴。他尊敬婦女,主張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自由; 他贊揚巴西琉追求愛情的勇敢和機智。這些都表達了人文主義者的心聲。 堂吉訶德對自由、對平等、對愛情、對司法制度,甚至對文學藝術都有新的人文主義見解。在他的荒唐行為中潛藏著高貴合理的因素,使人覺得他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也正是讀者所喜歡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 3、作者的這種人文主義思想還表現為小說所採用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中世紀,封建階級和教會別有用心地漠視文學與現實的關系,他們的作品濫用夢幻、象徵等神秘主義手法,歌頌上帝和天堂。由於「人的發現」和「自然的發現」,人文主義作家否定了中世紀不重視活生生的現實而重視虛無的天國的荒謬。他們熱愛現實生活,深入現實生活,表現現實生活。人文主義文學表現了豐富多彩的人間生活,揭示了錯綜復雜的現實矛盾。塞萬提斯認為文學應是「人生的鏡鑒」,「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範本」。(2)《堂吉訶德》是歐洲近代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 小說圍繞堂吉訶德的三次出遊,隨著他的行蹤所及,以及他的所見、所聞和所思,真實地反映了16至17世紀初西班牙廣闊的社會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種丑惡與腐朽,表現了作者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小說出現過店老闆、妓女、囚犯、公爵、閨秀、農婦、商販、僕人、牧師、公差、理發匠和牧童等各式人物。從田野到森林,從農村到城市,從客店到城堡,從陸地到海島,我們可以飽覽西班牙的城鄉風光和人民的風俗習慣。作家把統治階級與廣大人民進行對比:一方面是統治者的豪華奢侈,貴族子弟倚仗權勢,強占民女; 另一方面是千千萬萬的農民衣不蔽體,食不裹腹,從而批判了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堂吉訶德》通過具體,生動的描繪,真實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國已經百孔千瘡,不可救葯的政治局面。 堂吉訶德游俠冒險的思想基礎是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他希望出現一個理想的「黃金時代」,但現實社會卻是「多災多難的時世」。所以他立志改變這種丑惡的現實,決心「解救一切苦難,經歷一切危險」,於是我們見到了這個充滿人文主義理想的堂吉訶德。 三、、最後,談談關於對堂吉訶德形象的不同認識與理解的問題。 堂吉訶德的性格是如此的復雜,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讀者對他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訶德》剛出版時,人們只把它看作一個逗人發笑的滑稽故事,一個小販叫賣的通俗讀物。它最早受到重視是在17世紀的英國,英國小說家菲爾丁強調了堂吉訶德的正面品質,他指出,這個人物雖然可笑,但同時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紀,法國人則把這個西班牙騎士改裝成一位有理性、講道德的法國紳士。到了19世紀,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堂吉訶德又變成一個悲劇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 記得採納哈
❼ 論堂吉訶德的悲喜人生的論文
就是這樣一個購物便捷,導航清晰,交易安全的一個很好的淘寶商品展示購物網站
❽ 「外國文學作品選」期末論文題目是什麼
很多啊,比如《俄狄浦斯王》殺父弒母的故事,結合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節談談;《哈姆版雷特》權王子延宕的原因;《堂吉訶德》主人公悲劇性與喜劇性結合,或「堂吉訶德與桑丘合起來才是小說的主人公」;《人間喜劇》的豐富內涵;《巴黎聖母院》美醜對照的原則;《高老頭》的金錢罪惡,錢財可以買到一切;《紅與黑》於連企圖通過裙帶關系躋身上流社會,但又終究只是個人失敗的抗爭……
❾ 堂吉訶德論文有哪些
余傑的《鐵屋中的吶喊》有一些相關內容。
楊絳的《堂吉訶德序》
《堂吉訶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❿ 想個外國文學史論文題目和大概主題范圍,要求含作品分析,只一個角度。
你要的是這個嗎?外國文學論文論題
1.重讀《美狄亞》
2.重釋列那狐形象
3.重評希斯克厲夫(《呼嘯山莊》)
4.對《日瓦戈醫生》的再認識
5.解讀凱爾泰斯·伊姆雷的《無命運的人生》
6.解讀君特•格拉斯的《剝洋蔥》
7.解讀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魚》
8.解讀君特•格拉斯的《母鼠》
9.解讀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
10.解讀埃爾夫麗德·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
11.解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象徵內涵
12.解讀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13.解讀亨利希•伯爾的《萊妮和他們》
14.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形象
15.簡論契訶夫筆下的女性世界
16.屠格涅夫筆下的農民形象
17.狄更斯小說中的兒童形象
18.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親形象
19.君特·格拉斯小說中的詩歌
21.J.D.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的形象分析
22.探析《欽差大臣》的狂歡化
23.從《小癩子》看流浪漢小說結構模式
24.論《斷頭台》的復調性(艾特瑪托夫)
25.分析杜拉斯的《情人》的敘事技巧
26.如何理解困擾當代西方的「荒誕」觀?
27.關於西方現代派文學中人的異化問題
28.從悲劇《禁閉》看薩特的哲學思想
29.論薩特的《局外人》的現代意識
30.奈保爾的「殖民地文學」反映了被殖民者怎樣復雜的思想?
31.論卡夫卡對現代派文學創作的貢獻。
32.《鋼琴教師》中主人公埃里卡的自殘說明了什麼?
33.解讀迪倫馬特的《老婦還鄉》的現實意義。
34.談談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哲學啟示。
35.論君特•格拉斯小說的懺悔情結
36.關於勒·克萊齊奧
①勒·克萊齊奧與中國
②勒·克萊齊奧創作中的烏托邦情結
③勒·克萊齊奧創作的文化解讀
④勒·克萊齊奧作品的敘事藝術
38.布克獎、俄語布克獎
39.果戈理與中國(果戈理誕辰一百周年)
40.從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心理結構看潛意識的作用41.中世紀文學與基督教的關系42.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形象比較研究。43.試論巴爾扎克的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矛盾。44.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的宗教問題研究。
45.卡夫卡小說中的異化主題
46.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形象
47.論《俄狄浦斯王》的沖突藝術美
48.《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49.《傲慢與偏見》的戲劇敘述
50.《呼嘯山莊》的敘述技巧與結構藝術
51.勞倫斯小說藝術的現代傾向
52.從《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與基督教文化
53.論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的孤獨意識
54.茨威格小說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55.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誕意識
56.論福克納短篇小說的鄉土情結
57.薩特存在主義「境遇劇」與自由
58.艾特瑪托夫小說中的神話模式
60.沉默與爆發的魅力——試論苔絲悲劇中的性格因素
61.從海絲特的悲劇看《紅字》對清教思想的批判
62.中西文學中的人文精神
63.探析「雷雨」的審美內涵--奧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與曹禺《雷雨》之比較
64.希臘神話與中國神話比較研究
65.東西方戲劇「棄婦」形象比較研究
66.西方文學與宗教神話原型
67.中國近代戲劇形式與外來文化
68.中國的武俠小說與西方騎士文學比較研究
69.《雷雨》與《娜拉》比較研究
70.《雷雨》中的宗教文化色彩
71.繁漪和伯莎比較研究
72安娜和娜拉比較研究
73.由簡•愛、娜拉和安娜的命運看女性意識的覺醒
74《魯濱遜漂流記》的基督教色彩
75.西方宗教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76.中西長篇小說的結構差異比較研究
77.梁啟超文學創作中的外來文化因素
78.黃遵憲詩文創作中的外來影響
79.徐志摩詩歌中的英國形象
80.朱生豪譯品中的英國形象
81.英國浪漫文學思潮對中國現代詩歌的影響
82.屠格涅夫和沈從文文學創作中的自然人文景觀比較研究
83.林黛玉與簡愛形象比較
84.復仇母題研究---《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嘯山莊》、《趙氏孤兒》等相關作品比較研究
85.陳白露與茶花女悲劇比較
86.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心理描寫比較
87.拜倫的《該隱》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比較
88.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安娜與繁漪比較研究
89.安娜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比較研究
90.阿Q與堂吉訶德比較研究
91.郝思嘉與王熙鳳比較研究
92.《俄狄浦斯王》與《雷雨》藝術魅力比較
93.郁達夫的「零餘人」與西方文學的「多餘人」比較
94.中西愛情詩比較研究
95.中西文學中的「負心漢」形象比較
96.中西「風塵女子」形象比較
97.屠格涅夫對沈從文文學創作的影響
98.中西文學中的「異化」母題比較研究
99.中西文學中的「死亡結局」對比研究
100.余華的《活著》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形象比較研究
101.屠格涅夫對中國文學作家的影響
102.尼采對魯迅文學創作的影響
103.中西十四行詩比較研究
104.「戀母情結」母題在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