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無土栽培技術
無土栽培技術是一種不用天然土壤,讓植物根系直接接觸人工配製的培養液,採用機械化精量播種一次成苗的現代化育苗技術。在無土栽培技術中,能否為植物提供一種比例協調,濃度適量的營養液,是栽培成功的關鍵。
無土栽培中營養液成分易於控制,而且可以隨時調節,在光照、溫度適宜而沒有土壤的地方,如沙漠、海灘、荒島,只要有一定量的淡水供應,便可進行。
(1)無土栽培技術研究開題報告擴展閱讀:
無土栽培技術的缺點
1、投入成本高
想要進行無土栽培,需要拖入大量的成本購買相應的設備,這樣還沒有產出就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的行業直接就拒絕了九成九的種植戶。
2、技術推廣難度大
無土栽培對技術的要求十分嚴格。很少有農民能夠達到合理操作無土栽培設備的程度。這也是無土栽培難以推行的根本原因。現在人們所進行的無土栽培,很大程度上是新生農民在開展的,老一輩的農民很少有進行無土栽培的。
3、種植管理要求高
無土栽培對於蔬菜植物的管理要求過於嚴格。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無土栽培失敗,很多人不願意承受這個風險。
㈡ 誰能夠告訴我無土栽培的論文怎麼寫我急需!
無土栽培
無土栽培是在植物礦質營養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科學技術.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學溶液(營養液)栽培植物。
一、無土栽培的發展簡史
人類對植物礦質營養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亞里斯多德的時代,但是目前比較公認的,有關植物礦質營養研究的最早科學報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發表的著名的柳樹實驗。19世紀中葉(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餾水和鹽類成功地培養植物,並證明了水中溶解的鹽類是植物生長的必需物質。但這一時期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應當認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證明了植物體中的碳來自空氣中的CO2,H和O來自NH3、NO3-,其它一些礦質元素均來自土壤環境。他的工作徹底否定了當時流行的腐殖質營養理論,建立了礦質營養理論的雛型,他的理論也是現代」營養耕作」理論的先導。
1838年德國科學家斯魯蘭格爾,鑒定出來植物生長發育需要15種營養元素。1859年德國著名科學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還沿用的、用溶液培養來植物礦質營養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逐步演變和發展而成為今天的無土栽培實用科學技術。
1920營養液的制備達到標准化,但這些都是在實驗室內進行的試驗,尚未應用於生產。192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W.F.Gericke 教授,利用營養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7.5米的番茄,採收果實14公斤,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被認為是無土栽培技術由試驗轉向實用化的開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種植者,在Gericke的指導下,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實踐。首次把無土栽培發展到商業規模,面積最大的有0.8公頃。同時美國中西部發展了一些砂培和礫培的技術,水培技術也很快傳到歐洲、印度和日本等地。Gericke教授並把無土栽培定義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水培在生產上起了相當作用。在Gericke教授指導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蕪的威克島上種植蔬菜,用無土栽培技術,解決了航班乘客和部隊服務人員吃新鮮蔬菜問題。以後英國農業部也對水培發生興趣,1945年倫敦英國空軍部隊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亞和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開始進行無土栽培,解決了吃菜靠飛機由巴勒斯坦空運的問題。以後在蓋亞那、西印度群島、中亞的不毛沙地上,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單位,都運用無土栽培為他們的雇員生產新鮮蔬菜。
由於無土栽培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發展,1955年9月,在荷蘭成立了國際無土栽培學會。當時只有一個工作組、成員12人。而到了1980年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無土栽培會議時,會員人數已發展到45個國家的300人。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目前關於無土栽培的研究機構,大約在130個以上。栽培面積也不斷擴大,在紐西蘭,50%的番茄靠無土栽培生產。在義大利的園藝生產中,無土栽培佔有20%的比重。在日本無土栽培生產的草莓占總產量的66%、青椒佔52%、黃瓜佔37%、番茄佔27%、總面積已達500公頃。荷蘭是無土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1986年統計已有2500公頃。目前無土栽培技術,已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應用發展。
我國無土栽培技術在研究應用起步較晚,但較原始的無土栽培技術卻有悠久歷史。生豆芽、種水仙早有記載(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較正規的科學研究和生產試驗,則是近十幾年的事。山東農業大學於1975年開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黃瓜、番茄等,均獲成功,1987年在勝利油田推廣面積達6000平方米。無土育苗技術已在我國廣泛運用,北京市朝陽區1987年,無土育苗的數量,已佔總育苗數量的33.5%。1985年在河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召開了全國會議,成立了中國的無土栽培學組,並於1986、1987、召開了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出席者多達百人。1988年5月,中國首次出席了在荷蘭召開的第七屆國際無土栽培學會的年會,並在會上發表了論文,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重視。
二、無土栽培的優點
無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是因為這種新的栽培技術與常規土壤比較有許多優點。
(一)產量高、品質好
無土栽培能充分發揮作物的生產潛力,與土壤栽培相比,產量可以成倍或幾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說明土壤栽培不僅產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在北京地區秋季進行大棚黃瓜無土栽培試驗,自7月30日播種至9月14日,共計46天,澆水(營養液)共21.7立方米。若進行土培,46天中至少澆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統計結果,節水率為50-66.7%。節水效果非常明顯,是發展節水型農業的有效措施之一。
無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一般統計認為土栽培養分損失比率約50%左右,我國農村由於科學施肥技術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僅30-40%,一半多的養分都損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過程很復雜,不僅有很多損失,而且各種營養元素的損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間很難維持平衡。而無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是人為配製成營養液施用的,不僅不會損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據作物種類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階段,科學地供應養分,所以作物生長發育健壯,生長勢強,增產潛力可充分發揮出來。
(三)清潔衛生
無土栽培施用的是無機肥料,沒有臭味,也不需要堆肥場地。土栽培施有機肥,肥料分解發酵,產生臭味污染環境,還會使很多害蟲的卵孳生,危害作物,無土栽培則不存在這些問題。尤其室內種花,更要求清潔衛生,一些高級旅館或賓館,過去施用有機花肥,污染環境,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無土養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於管理
無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鋤草等作業,省力省工。澆水追肥同時解決,由供液系統定時定量供給,管理十分方便。土培澆水時,要一個個地開和堵畦口,是一項勞動強度很大的作業,無土栽培則只需開啟和關閉供液系統的閥門,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一些發達國家,已進入微電腦控制時代,供液及營養液成分的調控,完全用計算機控制,幾乎與工業生產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連作障礙
設施栽培中,土壤極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養分運動方向是自下而上。土壤水分蒸發和作物蒸騰,使土壤中的礦質元素由土壤下層移向表層,常年累月、年復一年,土壤表層積聚了很多鹽分,對作物有危害作用。尤其是設施栽培中的溫室栽培,一經建設好,就不易搬動,土壤鹽分積聚後,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養分平衡,發生連作障礙,一直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萬不得已情況下,只能用耗工費力的」客土」方法解決。而應用無土栽培後,特別是採用水培,則從根本上解決了此問題。土傳病害也是設施栽培的難點,土壤消毒,不僅困難而且消耗大量能源,成本可觀,且難以消毒徹底。若用葯劑消毒既缺乏高效葯品,同時葯劑有害成分的殘留還危害健康,污染環境。無土栽培則是避免或從根本上杜絕土傳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區限制、充分利用空間
無土栽培使作物徹底脫離了土壤環境,因而也就擺脫了土地的約束。耕地被認為是有限的、最寶貴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尤其對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區和國家,無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義。無土栽培進入生領域後,地球上許多沙漠、荒原或難以耕種的地區,都可採用無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例如在中東和墨西哥,人們在海濱沙灘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溫室,與海水淡化系統相結合,採用無土栽培技術,生產新鮮蔬菜,成為沙漠中的綠洲,這為解決地球上許多貧瘠地區人民生活的困難,帶來了福音。
此外,無土栽培還不受空間限制,可以利用城市樓房的平面屋頂種菜種花,無形中擴大了栽培面積。據1986年的衛星測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頂16000多畝,如果充分利用起來,可以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七)有利於實現農業現代化
無土栽培使農業生產擺脫了自然環境的制約,可以按照人的意志進行生產,所以是一種受控農業的生產方式。較大程度地按數量化指標進行耕作,有利於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從而逐步走向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目前在奧地利、荷蘭、蘇聯、美國、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廠」,是現代化農業的標志。我國航空工業進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進了日本的無土栽培設備,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廠,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反映出人們對這一新技術的興趣。
三、無土栽培的類型和方式
無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由於科學技術發達水平不同,當地資源條件不同,自然環境也千差萬別,所以採用的無土栽培類型和方式方法各異。
目前比較普遍的分類方法,是根據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來區分。大體上可以分為無基質(也稱介質)栽培和有基質栽培兩大類(表4-4-3)。
(一)水培
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與營養液接觸,不用基質的栽培方法。最早的水培是將植物根系浸入營養液中生長,這種方式會出現缺O2現象,影響根系呼吸,嚴重時造成料根死亡。為了解決供O2 問題,英國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營養液膜法的水培方式,簡稱」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它的原理是使一層很薄的營養液(0.5-1厘米)層,不斷循環流經作物根系,既保證不斷供給作物水分和養分,又不斷供給根系新鮮O2。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術大大簡化,不必每天計算作物需水量,營養元素均衡供給。根系與土壤隔離,可避免各種土傳病害,也無需進行土壤消毒。
(二)霧(氣)培
又稱氣增或霧氣培。它是將營養液壓縮成氣霧狀而直接噴到作物的根繫上,根系懸掛於容器的空間內部。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離鑽孔,於孔中栽培作物。兩塊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形成空間,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間內通過,向懸垂下來的根繫上噴霧。一般每間隔2-3分鍾噴霧幾秒鍾,營養液循環利用,同時保證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氣。但此方法設備費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電能,且不能停電,沒有緩沖的餘地,目前還只限於科學研究應用,未進行大面積生產。
(三)基質栽培
基質栽培是無土栽培中推廣面積最大的一種方式。它是將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機或無機的基質中,通過滴灌或細流灌溉的方法,供給作物營養液。栽培基質可以裝入塑料袋內,或鋪於栽培溝或槽內。基質栽培的營養液是不循環的,稱為開路系統,這可以避免病害通過營養液的循環而傳播。
基質栽培緩沖能力強,不存在水分、養分與供O2之間的矛盾,且設備較水增和霧培簡單,甚至可不需要動力,所以投資少、成本低,生產中普遍採用。從我國現狀出發,基質栽培是最有現實意義的一種方式。
歐洲許多國家目前應用較多的基質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輝綠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後,在1600℃的高溫下煅燒熔化,再噴成直徑為0.005毫米的纖維,而後冷卻壓成板塊或各種形狀。岩棉的優點是可形成系列產品(岩棉栓、塊、板等),使用搬運方便,並可進行消毒後多次使用。但是使用幾年後就不能再利用,廢岩棉的處理比較困難,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積最大的荷蘭,已形成公害。所以,日本現在有些人主張開發利用有機基質,使用後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環境。
四、無土栽培技術要點
不論採用何種類型的無土栽培,幾個最基本的環節必須掌握,無土栽培時營養液必須溶解在水中,然後供給植物根系。基質栽培時,營養液澆在基質中,而後被作物根系吸收。所以對水質、營養液和所用的基質的理化性狀,必須有所了解。
(一)水質
水質與營養液的配製有密切關系。水質標準的主要指標是電導度(EC),pH值和有害物質含量是否超標。
電導度(EC)是溶液含鹽濃度的指標,通常用毫西門子(mS)表示。各種作物耐鹽性不同,耐鹽性強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藍類。耐鹽中等(EC=4mS),如黃瓜、菜豆、甜椒等。無土栽培對水質要求嚴格,尤其是水培,因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緩沖能力,所以許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許的濃度標准低,否則就會發生毒害,一些農田用水不一定適合無土栽培,收集雨水做無土栽培,是很好的方法。無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為一般作物對營養液pH值的要求從中性為好,如果水質本身pH值偏低,就要用酸或鹼進行調整,既浪費葯品又費時費工。
(二)營養液
營養液是無土栽培的關鍵,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營養液配方。目前世界上發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異,因為最初的配方本源於對土壤浸提液的化學成分分析。營養液配方中,差別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鉀的比例。表4-4-4介紹了從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學家所採用的配方,可供參考。
配製營養液要考慮到化學試劑的純度和成本,生產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配製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再進行稀釋,可以節省容器便於保存。需將含鈣的物質單獨盛在一容器內,使用時將母液稀釋後再與含鈣物質的稀釋液相混合,盡量避免形成沉澱。營養液的pH值要經過測定,必須調整到適於作物生育的PH值范圍,水增時尤其要注意pH值的調整,以免發生毒害。
(三)基質的理化性狀
用於無土栽培的基質種類很多,已在表4-4-3中列舉,可供參考。可根據當地基質來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選擇,盡量選用原料豐富易得、價格低廉、理化性狀好的材料做為無土栽培的基質。無土栽培對基質的要求是:
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質。這會影響基質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狀。基質顆粒大小會影響容量。孔隙度、空氣和水的含量。按著粒徑大小可分為五級、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可以根據栽培作物種類、根系生長特點、當地資狀況加以選擇。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質。基質必須疏鬆,保水保肥又透氣。南京農業大學吳志行等研究認為,對蔬菜作物比較理想的基質,其粒徑最好以0.5-10毫米,總孔隙度>55%,容重為0.1-0.8克•厘米-3,空氣容積為25-30%,基質的水氣比為1:4。
3.具有穩定的化學性狀,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營養液發生變化。基質的化學性狀主要指以下幾方面:
PH值:反應基質的酸鹼度,非常重要。它會影響營養液的pH值及成分變化。PH=6-7被認為是理想的基質。
電導度(EC):反映已經電離的鹽類溶液濃度,直接影響營養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對各種元素的吸收。
緩沖能力:反映基對肥料迅速改變pH值的緩沖能力,要求緩沖能力越強越好。
鹽基代換量:是指在pH=7時測定的可替換的陽離子含量。一般有機機質如樹皮、鋸未、草炭等可代換的物質多;無機基質中蛭石可代換物質較多,而其它惰性基質則可代換物質就很少。
4.要求基質取材方便,來源廣泛,價格低廉。浙江農科院園藝研究所選用南方農村廣 為存在的礱糠灰(農村家庭飯用的燃料廢渣),做無土栽培基質,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無土栽培中,基質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營養液;增強根系的透氣性。基質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關系栽培的成敗。基質栽培時,一定要按上述幾個方面嚴格選擇。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通過1986-1987年的試驗研究,在黃瓜基質栽培時,營養液與基質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交互作用,互為影響又互相補充。所以水培時的營養液配方,在基質栽培時,特別是使用有機基質時,會受基質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換程度等等因素的影響,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發生變化,這是應當加以考慮的問題,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統
無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營養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雙壁管式灌溉系統、滴灌系統、虹吸法、噴霧法和人工澆灌等。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循環水(閉路系統)和非循環水(開路系統)兩大類。目前生產中應用較多的是營養液膜法和滴灌法。
1. 營養液膜法(NET)
(1)備三個母液貯液灌(槽)。一個盛硝酸鈣母液,一個盛其它營養元素的母液,另一個盛磷酸或硝酸,用以調節營養液的pH。
(2)貯液槽。貯存稀釋後的營養液,用泵將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由低的一端迴流。液槽大小與栽培面積有關,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貯液槽容量為4-5噸。貯液槽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回收由迴流管路流回的營養液。
(3)過濾裝置。在營養液的進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裝過濾器,以保證營養液清潔,不會造成供液系統堵塞。
2. 滴灌系統的灌溉方法
(1)備兩個濃縮的營養液罐,存放母液。一個液罐中含有鈣元素,另一個是不含鈣的其它元素。
(2)濃酸罐。用業調節營養液的PH。
(3)貯液槽。用來盛按要求稀釋好的營養液。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積,貯液槽的容積1-1.5噸即可。貯液槽的高度與供液距離有關,只要高於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離。如果用泵抽,則貯液槽高度不受限制。甚至可在地下設置。
(4)管路系統。用各種直徑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類的孳生。
(5)滴頭。固定在作物根際附近的供液裝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頭和線性發絲管。孔口式滴頭在低壓供液系統中流量不太均勻,發絲管比較均勻。但共同的問題是易堵塞,所以在貯液槽的進出口處,也必須安裝過濾器,濾出雜質。
五、無土栽培前景展望
從歷史上來看,農業文明標志,就是人類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干預和控製程度。實踐證明,對作物地上部分的環境條件的控制,比較容易做到,但對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規土培條件下很困難的。無土栽培技術的出現,使人類獲得了包括無機營養條件在內的,對作物生長全部環境條件進行精密控制的能力,從而使得農業生產有可能徹底擺脫自然條件的制約,完全按照人的願望,向著自動化、機械化和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發展。這將會使農作物的產量得以幾倍、幾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長。
從資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種極為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由於無土栽培可以將許多不可耕地加以開發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資源得到了擴展和補充,這對於緩和及解決地球上日益嚴重的耕地問題,有著深遠的意義。無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許多荒漠變成綠洲,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海洋、太空也將成為新的開發利用領域。美國已將無土栽培列為國該國本世紀要發展的十大高技術交流會上,就是關於宇宙空間植物栽培的研究報告,那隻能是無土栽培。因而無土栽培技術在日本,已被許多科學家做為研究」宇宙農場」的有力手段,人們稱為太空時代的農業,已經不再是不可思議的問題。
水資源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日益嚴重地威脅人類的生存發展的大問題。不僅在乾旱地區,就是在發達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資源緊缺也越來越突出。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各種水資源被超量開采,某些地區已近枯竭。所以控制農業用水是節水的措施之一,而無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滲漏和流失,使得難以再生的水資源得到補償。它必將成為節水型農業、旱區農業的必由之路。
誠然,無土栽培技術在走向實用化的進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的問題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資大;同時還要求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從理論上講,進一步研究礦質營養狀況的生理指標,減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此外,無土栽培中的病蟲防治,基質和營養液的消毒,廢棄基質的處理等等,也需進一步研究解決。
無土栽培在我國剛剛起步,還未廣泛用於生產,特別是設施條件,供液系統工程本身,還未形成專門生產行業。由於種種因素限制,使得栽培技術與農業工程技術還不能協調同步,致使無土栽培技術在我國發展的速度,不如發達國家那樣迅速。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更重要的是這項新技術本身固有的種種優越性,已向人們顯示了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㈢ 淺談大白菜的無土栽培技術 論文。刷一個月的分
我能
弄
可以的
㈣ 無土栽培技術在農業上有哪些成果無土栽培技術的研究方向
栽培基質的擴展,從單純的草炭、岩棉、沙發展到現在的椰糠、鋸木屑、蛭石、珍珠岩、蔗渣、碳化稻殼兒、煤渣、樹皮等的使用和混合基質的配製。
營養液的配製,一些經典的營養液配方像hogland、格里克基本營養液配方以及花卉、蔬菜甚至果樹等的特定營養液配方的發現。
栽培設置形式的改進和發展,從單純的缽栽、盆栽、槽栽等到現在的袋栽、柱式立體、NFT、DFT、M式水培、浮板毛管水培技術、噴霧式栽培等的研究。
我也是剛學的,希望有用!
㈤ 無土栽培報告
過程
根據無土栽培的設備要求和有關的技術要求,我們把研究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一是無土栽培室的整理消毒,二是種子的篩選和育苗,三是上槽,四是配製營養液,五是搭建支架,六是病蟲害防治。
(一)無土栽培房的整理消毒
無土栽培,一個挺新鮮的名詞。無土栽培是什麼?需要什麼設備呢。我們第一次跟著Ms鄧來到 生物園的時候,看到了我們學校早就建好的無土栽培室。它就像一個透明的半圓形的塑料小房子,屋頂是用水管搭成的一個拱形的支架,支架上面蒙了一層透明的塑料布。門上有一塊窗紗。走那個小房子,我們發覺地面鋪了一層細沙,上面有三個用泡沫板連起來的並排的水槽,但是它們已經很不整齊了,水槽之間的地面用塑膠地板鋪了兩個過道。一直往裡走,到了水槽的盡頭,有三個水池。Ms鄧說,這三個水池裡裝的是營養液,它跟那三個水槽是相通的,水池裡各有一馬達,Ms鄧說,開動馬達,水池裡的營養液就會自動的流到相對的水池裡,然後又流回到水池,循環往復。Ms鄧跟我們介紹說,這三個水槽就是我們用來栽培植物的地方。 我們就在Ms鄧的指導下開始整理無土栽培室。拔雜草,撿落葉,掃垃圾……然後把那三個水槽里的泡沫板和塑料薄膜都換上新的,給池子灌上新鮮的水,把屋頂上透明薄膜上的破洞補好,把鎖修好…………一切准備就緒,就等種子了。(二)育苗 經過商量,我們決定先種一些我們熟悉的蔬菜來試試。於是我們請Ms鄧幫我們向學校申請買一些蔬菜種子。等啊盼啊,我們種子終於買來啦,我們很高興。那些種子有黃瓜、白瓜、西紅柿。黃瓜的種子是長長的,白瓜的種子比黃瓜的要小一點西紅柿的呢?西紅柿的種子是圓圓的扁扁的。我們都要種。我們來到陰棚里,陰棚的沙地上有很多雜草,還有一些野花。我們進去之後先拔草,拔呀拔呀,終於拔好了前面一塊,後面還有一些沒拔完。我們就拔後面的,Ms鄧就在沙地上澆水,然後把一些木屑放在沙地上和沙子攪混。我們很奇怪,為什麼要放木屑呢?哦,原來是為了讓種子更好地發芽。於是我們就開始種三種植物的種子。首先我們先在攪混好的沙地上用鏟子的尖頭劃一條條的小溝,然後Ms鄧就一人給一點黃瓜的種子,我們就把黃瓜的種子均勻地撒在溝溝里,然後又放白瓜的種子和西紅柿的種子,再拿水管澆水在沙地上的種子上面。最後用鏟子挖些沙子蓋上種子,再澆水。我們就高高興興地回來了。 後來的幾天,我們天天都來給這些種子澆水,並且仔細觀察的變化:發芽了,破土了,長葉了,長高了……第12天,黃瓜的葉子已經長有三片了,可以移植上槽了。(三)移植 移植是無土栽培的重要的操作階段,怎麼做好這個階段的工作?我們是這樣做的:先把已經長到大約5厘米高的秧苗連根拔起,注意拔的時候用小鏟子幫忙,不要傷了根須,然後把它們帶到無土栽培室,先把秧苗放在一個黑色的中間和底部都有很多小洞洞的框框里,讓根須從下面的洞洞里垂下來,然後把套好的秧苗小心地放進泡沫板上的圓洞里,隔一個放一棵。開動水池的馬達,讓水循環流到槽里來,這樣,移栽就做好了。(四)配製營養液 秧苗移栽好三天之後,我們拿出一些秧苗來看,發現根須都長的很好,說明移栽很成功,那麼,下一步應該就是給秧苗加強營養,讓它們快快長了。這就需要給它們配製營養液了。配製營養液有很嚴格的要求,而且不同的植物要不同的肥料,不同的分量。於是Ms鄧親自來配了。我們看見Ms鄧用一把天平秤來稱,先稱了750克白色的肥料,然後稱了1250克的黃色的復合肥料,把它們一起放在一個臉盆里,加上一些水,剛好蓋過肥料。然後Ms鄧戴上塑料手套,就把手伸進盆子里攪拌,一直把肥料都攪到溶解。然後把它倒在水池裡。營養液就這樣配製好了。(五)搭建支架 營養液配製好放到水池裡之後,我們發現秧苗長的很快,一天一個樣,轉眼間,黃瓜秧苗都伸出一條條觸須,要往上爬了。Ms鄧說,應該給它們搭架子了。根據Ms鄧的建議,我們想就近取材,把生物園里枯死了的竹子鋸下來用來搭架子就行了,於是我們就鋸起來,鋸了幾根,我們發現我們根本鋸不動,Ms鄧也是非常吃力。後來我們建議打報告請學校幫我們買一些竹子。竹子買回來了,我們先把它們截成1米2長的100根,然後用錘子把它們斜斜地交叉釘在水槽旁邊的沙地上,再用鐵絲捆綁牢,架子上面再用整條的竹子連接起來。架子搭好啦,我們的秧苗就可以快快的往上長了。
三 研究結果
通過著兩個多月的研究實驗,我們成功地進行了黃瓜、白瓜、西紅柿無土栽培的試驗,現在,黃瓜長勢喜人,預計一個月後可以掛果,到時候就可以品嘗到我們的勞動果實了。白瓜、西紅柿也生長正常。 從這個研究我們得出一些結論:蔬菜適合進行無土栽培。我們的實驗操作已經達到一般無土栽培的技術要求。
㈥ 六年級上冊科學書上的無土栽培技術的研究過程怎麼寫
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營養液來栽培作物的方法,當前主要用於蔬菜、花卉和樹木育苗。目前生產上常用有水培、砂礫培、珍珠岩+泥炭培和鋸末培等.
無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區別,就是不用土壤,直接用營養液來栽培植物。為了固定植物,增加空氣含量,大多數採用礫、沙、泥炭、蛭石、珍珠岩、岩棉、鋸木屑等作為固定基質。其優點可以有效地控制花卉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溫度、水分、光照、養分和空氣的最佳要求。由於無土栽培花卉不用土壤,可擴大種植范圍,加速花卉生長,提高花卉質量,節省肥水,節省人工操作,節省勞力和費用。缺點是,一次性投資較大,需要增添設備,如果營養源受到污染,容易蔓延,營養液配製需要技術知識。
(一)無土栽培的方法無土栽培的方法很多,目前生產上常用有水培、砂礫培、珍珠岩+泥炭培和鋸末培等。
1.水培是指花卉根系連續或不連續浸入營養液中栽培的方法。為了提高營養液中的含氧量,一般需要通氣設施。主要適用於球根花卉如風信子、朱頂紅、鬱金香、黃水仙等。
2.砂礫培是採用直徑大於3毫米和小於1厘米的小石子作固定基質的無土栽培方法。應用比較廣泛,常用於木本觀賞植物月季、山茶、杜鵑、茉莉等。
3.珍珠岩+泥炭培用珍珠岩與泥炭混合基質作盆栽花卉固定基質的較為普遍,常用於仙客來、大岩桐、非洲紫羅蘭、球根秋海棠等開花盆栽花卉。
4.鋸末培採用中等粗度的鋸末加適當谷殼混合作為固定基質的無土栽培方法,常配用滴灌系統提供水肥,這在瓜葉菊、多花報春、天竺葵、矮牽牛、蒲包花中常應用。
(二)無土栽培的裝置無土栽培所需裝置主要包括栽培容器、貯液容器、營養液輸排管道和循環系統。
㈦ 關於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發展的論文
從歷史上來看,農業文明標志,就是人類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干預和控製程度。實踐證明,對作物地上部分的環境條件的控制,比較容易做到,但對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規土培條件下很困難的。無土栽培技術的出現,使人類獲得了包括無機營養條件在內的,對作物生長全部環境條件進行精密控制的能力,從而使得農業生產有可能徹底擺脫自然條件的制約,完全按照人的願望,向著自動化、機械化和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發展。這將會使農作物的產量得以幾倍、幾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長。
從資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種極為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由於無土栽培可以將許多不可耕地加以開發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資源得到了擴展和補充,這對於緩和及解決地球上日益嚴重的耕地問題,有著深遠的意義。無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許多荒漠變成綠洲,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海洋、太空也將成為新的開發利用領域。美國已將無土栽培列為國該國本世紀要發展的十大高技術交流會上,就是關於宇宙空間植物栽培的研究報告,那隻能是無土栽培。因而無土栽培技術在日本,已被許多科學家做為研究」宇宙農場」的有力手段,人們稱為太空時代的農業,已經不再是不可思議的問題。
水資源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日益嚴重地威脅人類的生存發展的大問題。不僅在乾旱地區,就是在發達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資源緊缺也越來越突出。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各種水資源被超量開采,某些地區已近枯竭。所以控制農業用水是節水的措施之一,而無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滲漏和流失,使得難以再生的水資源得到補償。它必將成為節水型農業、旱區農業的必由之路。
誠然,無土栽培技術在走向實用化的進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的問題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資大;同時還要求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從理論上講,進一步研究礦質營養狀況的生理指標,減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此外,無土栽培中的病蟲防治,基質和營養液的消毒,廢棄基質的處理等等,也需進一步研究解決。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更重要的是這項新技術本身固有的種種優越性,已向人們顯示了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㈧ 華南農業大學無土栽培技術研究室建設學校的網站
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