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打算寫一篇關於中國傳統樂器傳承和文化軟實力提高的論文,求題目。急!!
一、歷史回聲定位:重回歷史的
語境中去考察器樂文化身份
所謂歷史回聲定位,就是回到歷史的語境中去觀察與思考問題。而歷史的語境,則是指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政治、歷史與文化大背景。其直接所指,就是歷代王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在這種典章制度之下的文化樣態。僅就這一點,就足讓人望而卻步,因為這一獨特的研究視角至少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內容。
我們既往的樂器史研究,往往只關注樂器本身的形制和當下的功能用途,很少將其置入生存的歷史、社會、文化語境中去解讀,因而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偏執的。比如我們當下所見的一些所謂「樂器」,可能在歷史的源頭上並不僅僅是奏樂的功能,還有其他更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和地位。假如我們對當朝的典章制度及禮樂文化一無所知,對該樂器的研究就必然要失之粗淺。周公制禮作樂,確定金石之樂作為兩周國家禮樂制度的代表,共行使四大功能:即禮器、祭器、重器、樂器的功能。遺憾的是,此前多數學者的研究對前三個功能往往忽略不計,對先秦金石之樂歷史文化身份的認識難免失之偏頗。
項先生的《對先秦「金石之樂」興衰的現代解讀》一文首先闡釋歷史語境,在深入揭示兩周禮樂制度的實質之後,否認了學界一以貫之的「禮崩樂壞」引發金石之樂「斷層」的論斷。他指出,「禮崩樂壞」非但沒有葬送金石之樂,反將其推向更輝煌的舞台。由於周代的樂懸制度只規定了樂器擺放的方位(宮、軒、判、特),並未規定樂器的數量,如此,「禮崩樂壞」直接導致了金石之樂數量的內部擴充(從最初的2件逐漸擴充至4、8、16、32、64件),最初只用於禮樂的樂器組合也兼用於俗樂。東周末期,諸侯國大量涌現,金石之樂被作為階級地位等級的象徵而廣泛使用,且陳列地點已經不僅限於朝堂,而延展至廟堂、廳堂等,所奏之樂當然也早已超越禮樂之范疇。就這樣,在「禮崩樂壞」的大背景下,在禮俗兼用的雙重作用下,以金石之樂作為主導,與它種樂器組合使用的樂隊形式走向輝煌。然而,由於金石之樂的自身局限,以及作為重器功能的逐漸缺失,是金石之樂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然而,隨著「以樂觀禮」及相關課題研究的深入,並結合近幾十年來大量金石樂器的出土為據,項先生又對其原有觀點做出修正。在《「合制之舉」與「禮俗兼用」——對曾侯乙墓樂懸的合禮探討》⑧一文中,項先生認為西周末期樂懸的內部擴充並非是「禮崩樂壞」的產物,而是合乎周禮之舉。樂懸制度(只規定方位不規定數量)為後世金石之樂的「合禮」擴充預置了空間,樂懸用途不斷擴展,祭禮、多禮乃至禮俗兼用,日益增加的用樂量為樂懸的內部擴充推波助瀾。因此,曾侯乙樂懸為合禮之制下的產物。
此外,項先生的《樂戶與鼓吹樂》⑨一文通過對鼓吹樂與樂籍制度的關系、鼓吹樂的]化,以及鼓吹樂對民間音樂文化的影響等問題的辨析,認為樂籍制度與鼓吹樂的發展是一種相互依附的關系,鼓吹樂是對中國傳統音樂影響深遠的音樂品種。而在《對『活化石』樂種的思考》⑩與《拓展『西安鼓樂』研究領域的一點思考》?輥?輯?訛兩篇論文中,他又通過對古琴、福建南音、西安鼓樂、五台山佛教音樂等幾個「活化石」樂種的歷史命運的探討,將樂種的功能與國家制度聯系起來考察,得出結論:多數音樂品種(如樂種、曲種、劇種)其實是國家禮樂制度(樂籍制度)下的音樂文化樣態(如歷史上宮廷、地方官府、軍旅之中的禮樂、軍樂、教坊樂等),隨著社會的變遷積淀在民間,正是這些樂種的綜合體承載著中國樂系的血脈,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才會真正認識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特性。我們既往的研究往往只關注各樂種的個體性與差異性,而忽略了在大一統國家禮樂制度下所呈示出來的整體性和一致性。換言之,我們缺少的,正是以更為宏觀的視角,從歷時與共時的視角來認知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
任何一個文化事像背後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假如我們一以貫之地只關注到研究對象之表象,而忽略其文化土壤與歷史語境,我們就不可能獲得客觀、全面的認識。由此帶出一個重要話題:音樂史該如何書寫?對於音樂史長河中的種種案例和事像該如何解讀?一句話,應該讓那些塵封了數千年的音樂往事重回當年的歷史語境,將其再次植入當年的文化土壤(國家制度、文化背景、地理環境、民風民俗等),歷史的枝枝葉葉才有可能鮮活,也才有可能盡量接近歷史的真貌。只有運用「歷史回聲定位」的視角,去審視禮、樂、器之間復雜而又微妙的文化關系,我們對傳統樂器文化身份的認識才能漸趨真實。
二、「古」←→「活」結合:以雙向考察模式
為樂器文化研究接通血脈
這一研究視角著力強調樂器研究的雙向思維,即古代樂器向當代追尋,當代樂器向遠古求溯,接通古今樂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源流脈絡,以客觀、嚴密的考證,一方面釐清遠古樂器文化在當下的遺存變
B. 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古琴這種文化議論文
題目歧義。。是關於……的議論文還是要繼承發揚這個議論文。。。兩種解釋
C. 有哪些古風的句子和題目能用於作文呢
句子:曾有人愛時間風花雪月,我卻只是愛雨。雨下了,我默了。在雨中漫步,聽大珠小珠落玉盤,賞江南絲竹管弦。約三五知己,品一杯茶,香溢心底。有雨無朋亦怡然,獨坐窗邊輕撫琴,體會前人的灑脫……
題目:嫣然一笑淡淡香(可寫花)、煙升霧裊(可寫山上的霧海)、雲間尋夢(可寫雲)、鳳尾緣(可寫古琴)……
D. 論述樂器的社會功能!求助論文
音樂是用來欣賞的,如果把音樂」掰」到這份上,的確牽強啊!
E. 誰能提供幾個音樂專業方向畢業論文題目
1. 試論莫扎特《g 小調弦樂五重奏》第一樂章中對中提琴地位與作用的提升
2. 優雅的男高音——論大提琴在樂隊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國民族音樂的幾點探索
4. 大提琴演奏發音問題探討
5. 論二胡演奏的內心感覺與藝術修養的提高
6. 古箏演奏與心理音色
7. 淺談想像力與心理調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長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與實踐
9. 關於借鑒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傳統古琴曲的幾點思考
10. 小議視唱練耳在樂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談兒童學習樂器演奏的意義
12. 探析銅管樂器演奏的音準問題
13. 淺談中小學銅管樂隊的訓練
14. 如何組織開展中小學小樂隊的活動
15. (某器樂)演奏中的准確讀譜與正確理解
16. 論(某器樂)作品的音樂風格與演奏
17. (某器樂)演奏右手技術問題之我見
18. 如何處理好(某器樂)教學中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的關系
19. 淺談(某器樂)考試、比賽前的心理的准備
20. 《二泉映月》的創作分析與演奏實踐
21.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現狀之研究
22. 論楊琴演奏的思維
23. 淺析關於(某器樂)演奏的發音問題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淺析現代楊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現力
27. 簡述薩克斯的氣息
28. 淺談琵琶演奏與教學心得
29. 論揚琴演奏中手臂運動與力度控制
30. 少年兒童古箏考級教學淺談
31. 長笛演奏中的呼吸氣息運用
32. 淺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願》
33. 女子十二樂坊現象分析
鋼琴
1. 怎樣提高鋼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論鋼琴演奏情和理的統一
3. 臨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淺談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
5. 論鋼琴演奏藝術中的想像力
6. 淺談鋼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淺談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演奏
8. 試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共性與個性關系
9. 試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二度創作與實踐
10. 論鋼琴教育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11. 論鋼琴教師的職業素養
12. 即興伴奏與音樂表現
13. 論鋼琴演奏中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的關系
14. 論鋼琴踏板的重要性及運用
15. 試論兒童鋼琴教學的特殊性
16. 論鋼琴教學中弱指的訓練
17. 論鋼琴演奏中的放鬆問題
18. 論巴赫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
19. 論鋼琴的指法藝術
20. 對鋼琴演奏心理問題的研究
聲樂
1. 當前適應中小學音樂新課程的高師聲樂教學改革芻論
2. 民族聲樂演唱中字正腔圓探究
3.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
4. 透過聲樂套曲《冬之旅》淺談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國作品的發聲與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質在演唱中的影響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劇演唱中的運用與表現
8. 論趙元任聲樂作品的民族性與演唱表達
9. 淺析黃自藝術歌曲的音樂特徵與演唱表達
10. 試論多媒體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11. 釋析巴羅克(古典/浪漫)時期聲樂作品的風格特徵
12. 試論聲樂教育的評價體系
13. 怎樣運用歌聲傳達情感
14. 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藝術中的情感體驗與表現
16. 論學校聲樂人才培養方案如何適應社會要求
17. 中國古代聲樂美學發展初探
18. 童聲訓練的原則與方法
19. 高師音樂專業聲樂課改革之我見
20. 聲樂教學中應注意民族問題
21. 歌唱心理調控在人聲訓練中的作用
22. 民族聲樂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淺談舞蹈教學中表演意識的培養和訓練
2. 論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4. 文化對舞者的重要性——淺談舞蹈理論對舞蹈實踐的指導作用
5. 兒童舞蹈教學中的寓教於樂原則
6. 舞蹈對幼兒成長的作用
7. 論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
8. 中小學音樂舞蹈教育的現狀及創新發展探討
9. 論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論節奏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11. 加強高師民間舞教學中「民俗」的滲透
12. 論中小學舞蹈教育
13. 淺談中小學舞蹈課程設置
14. 淺談幼兒師范學校的舞蹈教學
15. 談兒童舞蹈教學的製作
16. 淺談中國民間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間舞中的運用和發展
18. 「道具」在中國民間舞教學與創作中的運用和發展
19. 論舞蹈作品與社會生活
20. 淺談舞蹈表演形式的創新
21. 淺析現代舞動作的發展
22. 淺談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借鑒
23. 新時期大學生校園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淺談中等師范學校的民間舞教學
25. 淺談地域文化對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影響
音樂教育
1.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高師音樂教育
2. 從普通高校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現狀所引發的思考
3. 淺議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4. 音樂素質的培養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6. 音樂新課程標准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
7. 合唱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8. 論音樂教師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
9. 論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10. 美育與音樂教育
11. 試論童聲合唱的訓練方法
12. 音樂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研究
13. 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合唱活動
14.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如何體現師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唐·吉訶德》中的引子的主題內涵
2. 淺析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奏鳴曲——Scherzo》的寫作特徵
3. 淺析莫扎特鋼琴作品的和聲曲式結構特徵
4. 現代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對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簡述車爾尼練習曲
7. 論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敘事曲解析
其他
1. 關於現代大眾審美的思考
2. 淺論音樂音調與基本情緒運動狀態的關系
3. 膠片上流淌著的音樂篇章——有關電影音樂的綜述
4. 「文化融合」視野下的探戈音樂
5. 17世紀古式風格與新式風格
6. 試論前古典時期的情感風格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影響
F. 誰知道:有關"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的板報的一些文章及板報題目!急須```麻煩快點!謝謝了``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成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簡要的說就是: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有四種形式的文化內容: 物質、行為、制度、精神(四種文化形式的具體表現)
編輯本段中華傳統文化細品__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可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抵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由於以上原因,人們對信仰發生動搖也是很正常的,這也正是這種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上帝的罪人。更頭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師還染上了艾滋病,有媒體報道,他們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於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的,這說明他們已經遠離自己的信仰,淪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還是高尚的,但是從發展的趨勢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蘭教,都沒有發展前途,因為它們都不能為科學思想所接受,最終會被人們所拋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體與硬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聖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願地接受的,不願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而不是象歐洲中世紀歷史上的《聖經》文化,和現在《古蘭經》文,是強迫的。
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並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再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第三、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藉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致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以上各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談到了,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編輯本段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包括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
G. 絕招作文題目:古琴
僅供參考。
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古城常熟,與古琴有著特殊的因緣,城內七條溪流橫向排列,匯入南北向的主河道,如同一架古琴。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我不知不覺喜歡上了古琴,被它的神秘和庄嚴迷住了。在二年級升三年級的暑假裡,媽媽給我請了一個老師,我的學琴生涯開始了。
剛入門的時候,尹老師只教了我「勾、挑」兩個指法,讓我每天各練二百遍。第一、二天的時候,我還認認真真地彈,可到了第三天,我便覺得學古琴太枯燥了,嚷嚷著「不學了」,媽媽聽了,立刻皺起了眉,嚴厲地說:「徐添翼,你算算你一共學了幾天琴?才學兩天你就要放棄?你學琴以前不是發誓以後會好好學琴嗎?做隨便什麼事都要堅持,包括彈琴!如果你這點事情都堅持不了,你就別學了。」聽了媽媽的話,我默默走進書房,認真地彈起琴來,並下定決心要堅持下去。
過了幾節課,尹老師決定教我按弦,按弦是用大姆指右側的一塊肉緊緊按在琴弦上,然後拖動。我按要求輕輕拖動了一下,呀,可真痛啊!要知道,琴弦就等於是鋼絲,用肉劃鋼絲能不痛嗎?彷彿有一把鋒利的小刀狠狠地切著我的手指,十指連心,我的心也在痛。我停下來,想歇一會兒,可尹老師卻說:「繼續,彈琴要有恆心,要堅持,磨出老繭就不痛了。」我只好繼續練琴,我忍著痛,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嘶!」我忍不住叫出聲來,低頭一看,手指已經出血了!見我的手指出血,尹老師才叫我停下來,不過還是讓我每天都要多練。第二天早上,我一醒來就發現,我的手上竟然已經長出一個老繭了!
如今,我已經學琴三年了。在學習古琴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古琴文化的深厚。在《酒狂》中,我認識了醉酒佯狂、悲憤踉蹌的才子阮籍;在《鳳求凰》中,我第一次聽說了兩千多年前司馬相如用琴音找到知音卓文君的千古佳話。我知道,《關山月》中的月光照在守衛邊關的戰士身上,是蒼涼的;《良宵引》中的月光是淡淡的,如水般傾瀉在人們身上,給人們帶來了一個美好的夜晚;《秋風詞》里的月光是傷感的,因為喜歡的人在遠方……一首首琴曲,我都會經歷一次和古人的心靈溝通。
仔細回想,在學琴的三年中,有淚水,有歡笑,有喜悅,有緊張……我不僅得到了藝術上的熏陶,磨練了意志,而且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深厚內涵。
H.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怎麼寫啊
這是我自己寫的。看看行不行。我內師大的。
民曲民歌賞析
這學期我們學了《民曲民歌賞析》。學的是民歌,以前都不太愛聽,而在課堂上聽的時候感覺很好聽,一種很熟悉,很溫暖的感覺。裡面隱含著家鄉的味道。每個歌曲對家鄉,民族的表達都很深刻。歌唱的是祖國人民的美好生活或嚮往美好的生活。
音樂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潤。 音樂是什麼?音樂與人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言語、行為、人際關系等等,有一定的關聯。故高潔的音樂與低價的音樂其對人們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為什麼音樂能表達人們的感情呢?因為音與音之間聯接或重疊,就產生了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斷連等等,它與人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關聯。特別對人的心理,會起著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作用。中國的音樂產生的很早,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 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有了音樂,人們伴著音樂傾述自己的心情,就有了歌曲。
學民歌還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一個民族的文化,歌曲還可以帶我們去旅遊,可以用音樂的角度來研究旅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回盪在遼闊草原的歌聲里,你聞到馬奶酒的濃香,你看到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綠色翡翠盤里的珍珠。在深藍天空的映襯下,草原的月色越發顯得皎潔……
而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意義的歌曲。
在我國戰爭時期,由於中國長期處於國內外反動派血腥壓迫的戰火威脅下,政治斗爭復雜尖銳,社會生活動盪不安,配合革命斗爭的群眾歌詠活動迅速普及全國。以民族解放為基本內容的群眾通俗歌曲,到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又逐漸出現了一批頗受群眾喜愛的通俗性的歌曲,如,《祝酒歌》、《十五的月亮》,《草原上升期不落的太陽》……等歌曲,作曲家們能夠提供既能反映新時期火熱生活和社會實踐,又能滿足他們自娛要求、旋律優美動聽、富於抒情而又易於傳唱的新的通俗歌曲。使我們感受到他們當年的崢嶸歲月和異國歌曲的風采,學生合唱團的激情表現激發了我們展現青春活力的願望,富有特色的民曲民歌使我們領略到多元的歌曲文化。
《草原上升期不落的太陽》北方民歌,這首歌共四段歌詞,每段歌詞都由四句組成,作者描繪出了一幅草原美景—藍天、白雲、作者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描述了草原的遼闊,優美。表達了蒙古族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和平、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人民在黨下自由,歡快的生活。
而國歌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體現了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