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題目 » 以北洋軍閥為主題寫論文的題目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以北洋軍閥為主題寫論文的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3-17 02:25:56

A. 求以洋務運動為主題寫史綱論文

對於洋務運動最終失敗的一點探索

有人說洋務運動是成功的,更多的有人說是失敗的。其實,都只是見仁見智了。這是一場無奈下處於壓迫後的運動。不論是小眾的還是大眾的,不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也不論是部分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總歸不能避免一個事實:處於被動中的中國,被歷史無情的推向了一個自己必然要經歷的考驗。

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走到了1840年,必然將醞釀著一場變革。持續的文化傳統可能就因為自己的原因而註定要受到沖擊。鴉片一戰,致使中國的思想界猛然覺醒,至少意識到了一點我們在純粹技術方面的差距。至此,我們終於在被動的情況下產生了「自強」的意識。雖然只是思想界的開始,但是這為以後的洋務運動開展多少起到了一些理論上的奠基作用。個人認為,1840年的那次是最早的直接原因,其後的太平天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直接的促進作用。不過,就其產生的根本原因來說,還應該是我們自己的發展必然性造成的。(也就是一種歷史必然)這里暫且不去追究李約瑟問題的求解,就事論事的說,洋務運動的確是一場影響頗大的社會有識之士的積極探索。

具體的,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曾李左張等四人的努力。或許這正是人們所詬病的那樣,這局限於一種社會小范圍的改良,沒有真正成為全民的運動。不過這其中的辛酸可曾是人們所想到的?首先,真正的統治階級是要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的。在某種條件下,我們看待這種運動可以是接近一種類似於「恩准」的含義。其次,也是書中所提到的那樣,西方列強並不是真心願意幫助中國發展洋務。最終的攫取資源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由這點來看,這種不得不進行的「自強」卻也有了一點悲壯的色彩。

在歷史的大背景下看,洋務運動是一種必然,而「小眾范圍」下的維系也是一種必然。大規模的開展不僅會觸動統治階級的利益,同時也會令外國勢力不滿。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的目的只是更進一步便於控制中國罷了。其實,歸根結底是中國沒有深厚的基礎區開展一次健全的技術革新運動。這里所指的「技術」應是一種從操作層面上說的,與深層次變革相對應的「革新」。新式學堂是開辦了,但那隻是為了培養表面意義上的技術施行者,而並不是技術的開發者、探索者。我們每年的確是引進了很多西方先進技術,客觀地說,這位開拓國人視野和中國最早期的民族資本起步都做出了一點貢獻。但這種起步並不是由底蘊的資本開始。由學者說過,近百年來,真正具有資本主義精神的地方只有西歐,只有那裡才是真正具有開創力的。對於中國來說,一味的簡單移植,不僅忽略了本國的國情,也使國家的發展因此畸形的產業而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現在看來,至少以我們眼中的歷史觀來判斷,那時的思維卻有些天真的成分。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高層內部確有的無奈,但是至少可以說,那種改革離真正的目標還相差很遠。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只可能是一廂情願罷了,西方資本主義者可不會有如此簡單的頭腦。甲午一敗,看起來是我們內部指揮有問題,因為從純技術角度上說,北洋水師比不比對手差。但是除了指責那些舊派作風的官員外,的確還應該考慮一下深層次的問題。的確,基礎太薄弱,不具備深層次開展的條件,一切表面上的努力依然只能是為表面上的飾金而已。比如,具體從科技方面來說,那時的我們只能是學習西方,而很少有自己開創性的東西。也難怪,封建落後的制度早已讓中國的科技傳統失去了緊跟世界的步伐。況且,在當時環境下,任何施行方式都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科學產業化要求學者們投入到生產實踐中去,在19世紀末的歐洲,已經基本做到了這一點。而中國呢?讓「陽春白雪」們投入生產實踐,禮教不許,成何體統!可以這樣說,西方的研究是真正為了研究而研究,而中國只是為了某個現實存在的實體去「研究」。這樣,進步與發展也只能是局部的,並且會受制於人。

中國不僅僅沒有這個方面的科學傳統,也缺少其他很多現代化的傳統。然而一切的一切,只是自己固有的傳統無法再與世界去匹配了。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走向共和》,看著看著就產生一種莫名的悲壯之感。尤其是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真的是無可訴說的樣子。是指揮的錯嗎?不完全是。是統治者的錯嗎?不完全是。那麼是李鴻章的?顯然也不完全是。可以說誰都有責任,但又不能完全推於某個具體的責任人。看著有些凄慘、無奈、悲涼、壯烈、郁悶、苦痛……可以想出很多詞語來描述這種心情。內心中無法闡釋的不悅滿腔,但似乎又沒有什麼辦法。從歷史的角度看,突然又猛地覺醒:這就是一個多世紀以前中國的命運,本應如此的,這是無法避免的。自從數百甚至上千年前歷史埋下的分水嶺開始,這一切就是遲早要發生的。人類的性格總歸就是那樣,沒有選擇。從宏觀來看,洋務運動是被壓迫者的一點被動的嘗試、一聲吶喊。可這聲吶喊已經太遲了,這種性質總歸是要退縮為人類的一種自然反應而已。

社會的大手術才剛剛開始。

B. 以下面的題目為論文題目的論文應該怎麼寫

1 前言

企業與消費者(B2C)之間的電子商務,它以Internet為主要服務手段實現公眾消費和提供服務,並保證與其相關的付款方式的電子化,可以將其看做是一種電子化的零售。除了少數商品如電子化書籍、軟體等可以通過網路以「虛流」形式傳送外1 ,對於電子商務企業而言,一般的商品均要以產品實物由企業送至消費者。

與發達國家的電子商務是建立在高效的現代物流的基礎上不同,我國的電子商務是在物流向現代物流發展的道路上展開的。目前物流配送體系的不健全使得電子商務較傳統商業的優勢——快速、便捷消失殆盡,轉而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

本文是基於以上背景,分析了B2C電子商務企業(以下簡稱「B2C企業」)物流面臨的困境,探討了這些企業在物流管理方面急需變革和創新的方向,著重分析和探討了適宜我國電子商務企業的幾種物流配送模式。這對於我國企業和商家構建一個成本低廉、需求響應快速、安全可靠的物流體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2 B2C電子商務企業物流存在的主要問題

B2C電子商務的物流流程同傳統商務流程大致相同,也包括裝卸,檢驗,儲存,分揀,包裝,配送和物流信息管理等。由於網路中「零距離」特點,使網上虛擬物流與現實世界實際物流狀況的反差增大,終端客戶對產品可得性的心理預期加大,導致企業實際交貨速度的壓力變大2。因而與傳統商務不同的是,企業B2C電子商務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實際物流的操作,即能否按照客戶的要求信息以較低的成本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數量的正確物品送到正確地點。

從我國物流發展的大環境來看,我國物流技術落後、物流管理理念不強、社會化物流體系的不健全、物流系統化效率長期被忽視等都制約了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政府對物流產業的調整和投資,同時隨著加入WTO外國專業物流進軍國內,這一大環境將逐步得以改善,企業物流將面臨更多的選擇。

從企業來看,無論是製造型企業,還是銷售型企業發展B2C電子商務,歷史原因而形成的物流網路建設及物流服務水平勢必會對電子商務物流帶來較大的影響。企業物流資源面臨在新的環境下的重組,企業物流管理理念需要適應電子商務時代的發展。

從電子商務的特點來看,電子商務促使事務處理信息化企業經營網路化,銷售范圍的無限化,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分散化,企業生產柔性化,物流時效迫切化,物流服務定製化。信息化、自動化、網路化、智能化、柔性化是電子商務時代物流的新要求3。物流對B2C電子商務企業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單從物流配送的角度來看,商品定購的隨機性和分散性往往會導致配送的批量小、配送的頻率高,這給配送路線規劃、配送日程的調度、配送車輛的合理利用帶來更大的難題,容易造成物流成本的加大和物流服務水平的降低;而且商品的在途損壞、丟失等一般難以避免,對於無店鋪經營的企業來說,售後服務尤其是退貨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額外費用往往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總的說來,隨著物流外延的不斷擴展,B2C企業物流將不斷面臨新的境況。而能否以低成本,高效率,快響應,少錯發率地實現物流的配送是B2C企業在新一輪經濟時代沉浮的關鍵。

3 B2C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創新

電子商務促進了現代商務活動交易方式的變革必將給整個物流產業帶來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對現代企業的物流業務管理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於B2C電子商務企業來說,只有將物流各個子系統有機聯系起來,統籌考慮,全面規劃,不斷創新才能建立適應網路經濟時代快速競爭要求的物流系統

從長期發展的戰略角度來看,電子商務企業應著重從以下B2C電子商務企業物流創新框圖方面對物流管理進行變革和創新:

3.1對企業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加強與供應鏈管理的整合

低效、繁冗、僵化的業務流程將無法滿足電子商務這一快速、及時的交易模式。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再造實現信息技術、自動化與企業商業活動集成才能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一般來說,業務流程改造覆蓋了從產品設計,需求預測,外協,外購,製造,分銷,儲運和客服等整個過程。

B2C電子商務企業在進行業務流程再構造時應注意把傳統的縱向一體化結構變革為現代的橫向網路化結構,加快企業內部的信息傳遞。同時利用網路超越時空的特性企業通過發展采購、庫存、銷售與消費者的直接關系,在較傳統企業范圍更大的領域內進行跨企業的業務流程再造,整合企業內外部資 源 4。企業內部流程通過上網與外部環境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最終使銷售更貼近市場 。

3.2不斷採用現代化物流技術,實現物流管理理念的創新

RFID技術、無人搬運車、自動化包裝機械、自動倉儲管理技術、自動分揀出貨系統、配送調度規劃、GPS配送跟蹤系統、庫存控制策略與建議以及基於數據化的智能挖掘技術等現代化的物流技術是企業構建的高效的信息網和方便快捷的配送網的基礎5。B2C企業應根據自身目前和長遠的發展選擇合適的物流技術來支撐物流的發展,使企業自身能根據客戶的具體定製要求進行配送,做到快速反應、敏捷配送,從而實現物流管理的柔性化。

物流人才是B2C企業物流的實踐者和革新者,企業應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物流培訓和認證體系,選派有潛力人才外出深造,為企業培育出既懂電子商務、又懂物流管理的綜合性物流人才來推動企業物流管理理念的創新。

3.3 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搭建物流信息化平台

電子商務物流信息量大、交換頻繁、傳遞量大、時間性長,且物流從屬於信息流,而信息流分布於各個環節,貫穿整個流程的始終。通常物流信息包括運輸方式、支付方式信息,客戶資料信息,市場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庫存信息等1 ;物流信息傳遞是否標准化、規范化、流暢化、安全化是電子商務時代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B2C企業應在業務流程再造和現代化物流技術引用的基礎上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設,將企業物流作業流程信息化、模快化、系統化;同時也要加快企業與供應商、物流企業之間的信息系統對接,搭建企業信息高速公路,從而促進物流管理鏈上各環節之間的信息溝通,推進企業物流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3.4適宜發展第三方物流管理,形成企業間戰略聯盟

物流設施力量雄厚,廣泛的物流渠道和物流網路,豐富的物流管理經驗,專業的物流人才等優勢使得第三方物流能通過網路規模效應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配送的響應速度,能靈活地根據客觀的經濟需要來完成各項物流任務。

B2C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與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方式。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作為物流咨詢的提供方和物流整體或部分業務的承擔方。從長期發展來看,B2C企業應注重與物流代理企業結成戰略聯盟關系,通過信息系統平台對接實現信息共享,通過對物流增值服務的開發如訂單信息挖掘、未來產品推薦等來贏取電子商務時代商業先機。

4 我國B2C企業的物流模式探討

我國B2C企業相對滯後的物流配送體系嚴重製約了企業有效地參與全球化電子商務競爭,成為其自身發展的瓶頸。企業在配送決策上往往要在物流配送成本和配送服務上平衡博弈。電子商務時代的物流配送應具有信息化,網路化,現代化等特點。具體說來,企業應立足供應鏈的集成化、信息網路平台的協同化,採用網路化技術和現代化的硬體設備,軟體系統及先進的管理手段,對整個物流和配送體系實行統一的信息管理和調度,來實現對於消費者的實物配送5 。

目前,我國B2C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體系水平不一,經營模式也各不相同。在對比發達國家B2C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體系基礎上,歸納起來,適合我國企業開展B2C電子商務活動的物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4.1 發展企業自身物流體系

物流服務是否其核心競爭力所在,自建的物流體系是否能夠充分發揮其核心功能是B2C電子商務企業是否考慮運用這一物流模式(如圖2)的關鍵。從我國企業的具體情況來看,不少葯業企業、家電企業、大型製造企業以及連鎖商家等隨著在全國范圍內多年的經營,不少企業都有龐大的商品營銷渠道,自身擁有良好的物流網路與相當現代化的物流技術和管理經驗。隨著網路經濟發展,這些企業在經營電子商務時可通過不斷整合自身資源,吸收外界資源,搞好自身物流網路建設,形成適合自我的物流配送體系。目前,海爾集團,以「一名二網」著力培育物流管理成為其新的增長點。不少國際型企業,如雀巢公司等開始將國內的物流配送業務交由海爾來完成。

企業從構建全國性的物流體系角度出發,可以考慮適當的時候租用社會化或專業化的倉儲和配送中心作為自己的節點來彌補這一環節的空缺;也可以考慮請專業化的物流公司來擔任企業電子商務下物流體系重構的咨詢業務,從而在高屋建瓴的角度對企業的物流進行把脈。另外,企業也可利用本身物流體系承擔其他企業和商家的物流配送業務,從而減少資源的閑置與浪費,達成網路配送規模效應,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配送。

4.2 攜手物流代理企業,共同物流配送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 市場競爭的優勢將不再是企業擁有的資源有多少而在其能調動、協調和整合多少社會資源來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靈活採用物流自理和代理模式是B2C企業更有效發揮自身競爭力的法寶。經營理念、物流成本、服務質量、網點覆蓋率、信息化建設、信息系統介面能否對接整合等是企業尋求第三方物流時的首要考慮因素。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考慮,企業應注重在在經濟可行基礎上與專業物流公司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加強在庫存控制、商品在途信息跟蹤、商品銷售信息及服務、信息系統之間的整合,從更高層次上實現商流、物流信息的共享5 。

B2C電子商務企業攜手第三方物流實現物流配送的模式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4.2.1 虛擬物流聯盟模式

由於國內網路覆蓋廣,物流成本低,信息化程度高,經營理念和服務化水平高的專業物流企業不多,B2C企業往往難以在眾多物流代理企業中選出一家各方面都符合本企業物流業務需求的合作方來實現物流配送。

「虛擬物流聯盟」的形式(如圖3)為我國B2C電子商務企業組建物流配送體系提出了新的方向。B2C企業可以在不同地域內選擇合適的物流代理公司,通過計算機網路技術將居於各地的倉庫、配送中心憑借網路系統連接起來使之成為「虛擬聯盟」,通過各物流代理企業商流、物流信息之間的共享以及一系列的決策支持技術來進行統一調度和管理,使得物流服務半徑和貨物集散空間變大從而實現對消費者的配送。企業與物流代理公司之間暢通無阻的信息化高速平台是構建「虛擬物流聯盟」的基礎。同時,這一虛擬聯盟對於企業間物流技術、企業組織結構等都要求較高。B2C企業應建立聯盟夥伴之間的評估與淘汰機制,不斷優化聯盟內的資源優化組合。這一方式對解決我國企業的物流配送的跨區域合作、整個物流系統資源優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4.2.2 企業+第三方物流共建模式

由於「最後一公理配送」覆蓋面極廣、運作繁瑣,電子商務企業往往將其轉由物流代理公司來完成。而出於對庫存成本、信息的掌控,防止突發情況帶來的缺貨損失,企業戰略發展等的考慮,B2C企業往往會考慮建立和管理自己的倉庫和配送中心。

以上背景促使企業採用與第三方物流共建(如圖4)來共同實現物流配送。在這種模式下,B2C企業一般沿用或是通過建模與實證分析在適宜的地方自建大型的存儲倉庫和配送中心,不斷調整和優化倉庫、配送中心的布局,通過信息化平台和網路技術實現與物流代理公司的合作,將其後環節的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物流公司來完成,共同實現對消費者的物流配送。雙方之間溝通、信任機制的構建,雙向信息對接、整合等問題對B2C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B2C企業可通過靈活發揮自身和代理公司的雙重優勢來實現低成本、高效的物流配送。

4.2.3 物流全部外包模式

物流全部外包模式(如圖5)即企業將非核心優勢的物流業務全部交由物流代理公司來承擔,而B2C企業則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核心業務。目前,由於我國「大而全、小而全」的原有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大都處於起步或轉型階段,同時對外包活動及相關的關鍵業務喪失控制風險等的顧慮,因而只有極少數B2C電子商務企業採用這一模式。

隨著我國物流產業大經濟環境的改善,專業物流企業對自身進行全新的變革,全國性物流配送網路體系的構建6,適應於物流全部外包的社會環境亦將逐步形成。這一模式對於雙方之間戰略合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信息共享機制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全球電子商務競爭不斷加劇和提倡核心競爭力的時代,物流全部外包模式將成為不少B2C企業逐步過渡、最終實現的方向。

5 結語

電子商務物流是物流領域內的新一輪革命。B2C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靈活採用物流自理、代理模式來構建企業的物流體系。第三方物流評價體系,合作風險防範機制,對物流代理企業的股份收購、股權共持機制7等仍有待物流理論和實踐地不斷創新。B2C企業應注重學習和借鑒國內外關於物流領域的最新成果,在電子商務實施過程中逐步摸索出適合本企業發展的物流模式。

C. 如果以八旗制度作為主題,那論文題目可以取哪些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平時耕獵為民,戰時應征為兵。源於滿族的牛錄制。努爾哈赤將原來牛錄這一臨時性的生產和軍事組織,根據戰爭的需要,改編成長期的正式組織。規定三百人一牛錄,每牛錄設一牛錄額真(值領),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參領),每五甲喇構成一個固山,即旗,首領為固山額真(都統)。1601年,努爾哈赤建立黃、白、紅、蘭四旗,1615年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蘭四旗。合稱滿洲八旗。努爾哈赤指定其子侄為代表,分統八旗,稱為「固山貝勒」。1635年,增進蒙古八旗,1642年,增加漢軍八旗。合為二十四旗,但仍習慣稱為八旗。八旗制度具有軍事、政治和生產職能。八旗成員稱「旗人」。清朝滅亡後,八旗制度也隨之消亡

D. 以「艱難的探索之路」為題。寫一篇不少於1500的論文 (中國的探索)!! 急~~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與周邊國家、與西方國家的關系經歷了長久的年代。鴉片戰爭以前,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東方式的國際關系體系。在這種體系下,中國不大關心西方世界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殖民主義擴張,通過鴉片戰爭與中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西方式的國際關系體系以大炮為前鋒,把貿易和殖民體系迅速推向東方,使以道德和尊嚴相維系的東方式國際關系體系很快敗下陣來。中國在屈辱、賠款、割讓土地和主權被侵蝕的惡劣國際關系環境中苦苦掙扎。到了20世紀初,即《辛丑條約》簽訂以後,無論從國際關系的角度說,還是從國內歷史進程的角度說,中國國勢的沉淪都到了「谷底」。

在失敗和屈辱中,中國的先進分子在思考並且開始覺醒。一批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對洋務運動頗多批評。他們批評洋務派只知「師夷長技」,徒襲西藝之皮毛,未得西藝之要領。於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光緒皇帝支持下,發動戊戌變法。百日之內,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學校教育諸方面的詔諭,像雪片一樣地飛來,看似轟轟烈烈、大有作為的樣子。但政變隨之而來,光緒被囚,康梁逃亡,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華北農民的反帝愛國行動也失敗在血泊中。這樣頑固的封建專制政府,豈能領導國家的改革和進步?

孫中山先生是20世紀初深刻揭示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傑出革命家。在艱難的探索中,他鮮明地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張,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獲得成功,摧毀了在中國沿襲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按照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念設計的新的國家形式。但是,辛亥革命後,國家政權為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所掌握,軍閥爭戰,國無寧日,民不聊生,國家的獨立和民主、富強仍舊沒有希望。

五四時期,先進知識分子毅然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從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對封建主義進行深刻批判,從而揭開了思想啟蒙的序幕。一些人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懷疑,提出了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案。俄國十月革命對他們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看到勞動者第一次成為國家的主人,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的勝利」,「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是二十世紀新潮流的勝利」 。這種主張影響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也影響了五四運動的發展方向。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以及中國內憂外患的加劇,促使先進的知識分子聚集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並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領導者,正是適應了歷史的需要。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並取得了打敗北洋軍閥的勝利。但此後蔣介石壟斷了國民革命的領導權,背叛國共合作,造成合作破裂、國共內戰的局面。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在空前的民族危機面前再次攜手,動員全國人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並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堅持國民黨獨裁統治,導致了國共合作的破裂。

在這個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以及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反帝反封建的戰略和策略,提出了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方針,指明了中國必須先經過新民主主義、然後進入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和思想基礎。
新中國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五四運動以後特別是國共合作以後,是把資本主義作為國家發展的方向,還是把社會主義作為國家發展的方向,是許多人特別是知識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關注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政黨嚴肅思考的問題。在各種救國方案中,三民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影響最大。這兩種思潮或者主義的傳播和實施,都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在近代中國,哪種政治勢力能夠領導人民贏得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哪種政治勢力就可以取得引導中國走何種道路的主導權。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先生在20世紀初的國際國內情勢下提出來的政治思想主張,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這種主張或者綱領,在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經過孫中山的重新闡述,反映了當時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的要求。反映孫中山社會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思想。1925年初孫中山先生去世後,隨著中國國民黨的分裂,三民主義被國民黨內不同政治主張的野心家所篡改。篡改後的「三民主義」違背了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學說,反對並屠殺共產黨,主張鎮壓工農運動。國民黨、蔣介石背離人民大眾的利益,違背近代中國歷史前進的方向,終於在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大決戰中徹底敗北。三民主義不能救中國,就在這樣的大決戰中被證實了。

能夠救中國的只能是新民主主義理論。毛澤東同志指出:「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到達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 「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民主主義社會是過渡性的社會,它的前途必定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就是說,新民主主義理論明確規定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這個選擇經過了嚴酷的歷史實踐的檢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各階段經驗教訓的總積累,標志著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後勝利。這是100多年來中國歷史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里程碑,也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它結束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止了中國可能走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趨勢,結束了極少數壓迫者、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征戰不已和人民生活貧困、生靈塗炭的局面。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一個獨立、統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屹立於世界。

E. 以南昌起義為主題,可以寫什麼題目的論文

只要符合題目要求,
虛構的真實並不比真切的真實效果差。
,聯想到其他你身邊這樣的人,
哪怕以閱讀後印象深刻的某個人物作為自己寫作的對象也可以

F. 北洋軍閥對中國近代的影響 畢業論文

你可以給我發送站內信

一 研究工作的基礎建設

回顧近40年來北洋軍閥史的研究工作,不禁感慨系之。從整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看,北洋軍閥史的研究似乎尚屬薄弱,然若與它自身進展的速度相比較,卻又頗令人欣喜。以各方面的成果為例,建國以來有關北洋軍閥史研究的論文約600餘篇,其中1980年以前的30年僅為130餘篇,而近十年來的科研成果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前所不能相比的(第二、三部分詳述);而北洋軍閥史專著的出版和有關資料工作的逐步進行,則體現了研究工作的基礎建設正在扎實、全面地展開。
資料是科研建設的基石。要進行北洋軍閥史的研究,就必須有信而可征的資料儲備。近年來,由於改變了過去資料工作被漠視的狀況,北洋軍閥史資料的整理、刊布工作進行比較順利,給研究工作帶來了方便,這是北洋軍閥史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作為史學研究可靠性最大的第一手資料應是歷史檔案,但長期以來,因種種緣故造成檔案資料得之甚難的狀況。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有關檔案資料即以10萬件計,可謂數量浩繁。1957年,該館編印了內部發行的一套《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油印本),為北洋軍閥史的研究打開了方便之門。但中間一度陷於停頓,從70年代末開始,該館同志又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正在整理編輯出版兩套資料。一套題為《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自1979年起已正式出版發行第一輯《辛亥革命》、第二輯《南京臨時政府》、第三輯《從廣州軍政府到南京國民黨政府》等。另一套題為《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刊》,按不同專題陸續出版了可供史學研究的寶貴資料,如《白朗起義》、《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直皖戰爭》、《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兵變》等等。同時,中國第一、第二歷史檔案館合辦的《歷史檔案》雜志及其後分出的《民國檔案》從創刊以來,陸續公布了不少有關北洋軍閥史的歷史檔案資料。如《一九一二年袁世凱被炸案》、《「二十一條」簽訂經過
過的史料一組》、《袁世凱等有關張振武案的電文一組》、《北洋政府處理日本在延吉等地非法設警文電》、《民國初年日本製造奉天擠兌風潮檔案選》、《張敬堯在吳佩孚撤防北歸期間致北洋政府的電報》、《楊宇霆破壞曹錕賄選與各方來往信函》、《北洋政府鎮壓奉天聲援五卅運動函電選》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編輯出版的《近代史資料》也刊布了一些歷史檔案資料,如有關贛寧之役、南北議和、張勛復辟、軍閥與帝國主義關系、北洋軍閥私人財產等資料都甚有參考價值。
除歷史檔案外,當時的報刊雜志及當事人私人筆記雜著也是重要的史料。近年來,民國時期發行的《大公報》、《民國日報》、《晨報》等影印本的復制,可使人了解當時社會面貌的不同方面。特別要提到,持續40餘年的《東方雜志》是舊中國歷史最久的綜合性雜志,其中不乏寶貴史料和時人評論可資參考,近年亦已影印復制。這些都給北洋軍閥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來源。私人存檔的發掘,也使我們看到一部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如《近代史資料》曾刊出的。《李廷玉所存電稿》、《徐樹錚電稿》、《夏壽康往來函電》、《馮國璋往來函電》、《張勛藏札》、《沈曾植電稿》、《吳景濂函電存稿》等。天津歷史博物館編輯的《秘笈錄存》即是由徐世昌家藏的其任北京政府大總統期間秘書廳歸檔後的電報編纂而成,輯錄了有關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大部分重要文件,反映了北洋軍閥執政下的北京政府賣國、軟弱的真實面目。這部分資料不僅珍貴,而且比較完整,可以作為治史的可靠資料。最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世凱奏議》,收錄自1898年至1907年間袁氏奏片800篇,雖其中的主要內容早已於1931年以《養壽園奏議輯要》付梓刊行,並作為重要資料而為學術界長期利用,但《奏議》的出版,使研究者得見原來的完整面目,更便於從中采擇。在筆記雜著方面,如《鄭孝胥丙丁日記》、《退廬箋牘》、《憩園存稿》等,都對北洋軍閥史研究有所禪益。
除上述各類單項資料外,還有系統的資料工作。建國後,《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已陸續出版了11套資料,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好的影響。目前,僅告闕如的最後一套資料——北洋軍閥部分已由來新夏主編並即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套300餘萬字的大型資料書的選錄范圍,涉及檔案、傳記、專集、雜著、報刊和匯編等方面,並盡可能選錄一部分具有史料價值的原始資料和流行較稀的成書。這套書共包括五部分:前四部分按北洋軍閥的興亡歷程分四段,並圍繞各階段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分別選編50萬字左右,各成一冊,第五部分則包括軍閥人物傳志、大事記、書目提要、論文摘要與附表等。入選的資料均經編者嚴格篩選和整理校訂,可供研究者直接利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為編纂《中華民國史》而編輯的《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包括了所有中華民國史初稿及其所附資料,自1972年開始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到目前為止,已出版了大量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成果和彌足珍貴的原始資料。其中涉及北洋軍閥的資料也很多,僅以遼寧省檔案館編《奉系軍閥密電》(六冊)、《奉系軍閥密信》為例,即整理收入了自1911年至1930年期間奉系軍閥與其他派系軍政要員密謀、交往中的大量密碼電報和1917年至1928年間的289件密信,這些資料都是研究北洋軍閥可利用的寶貴素材
另外,還有建國前關於北洋軍閥史有關論著的再版,也給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鑒。如李劍農《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是一部首尾完整、資料豐富、且又條理清楚的重要論著,北洋軍閥史是其中的重要篇章;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以採集多方面的大量資料展示了中日關系發展的詳細過程,其中頗多北洋軍閥與日本勾結的內容。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輯,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在陸續出版的《近代稗海》,雖然旨在選輯出版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有關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稗史著作,然已出或即出的第1至8輯基本上為北洋軍閥史的內容,這項工程浩繁的工作無疑給求書不便的研究者帶來很大便利。
同時,隨著大量國外有關書籍的進口和開放,使史學工作者開闊了視野。目前一些有價值的外人著述已在陸續翻譯出版。如由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學家駱惠敏整理編輯的當年袁世凱的政治顧問、《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喬·厄·莫理循的書信集已以《清末民初政情內幕》為書名由知識出版社出版,這部百餘萬字的書信集涉及1895年至1920年間北洋軍閥統治者的大量珍貴資料。另外,諸如日本外務省檔案資料等公布後盡管目前還未有完整的中譯本,但其中的很多資料正在被我國學者利用。
北洋軍閥史資料工作的又一個重要方面——當時人的回憶資料也應是研究工作的參考資料。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政協號召把近代親身經歷、所見所聞、豐富多採的歷史資料實事求是地記錄下來。以後,全國各省、市、區政協都設立了文史資料委員會,廣泛徵集史料和回憶文章,並從中選輯出版文史資料刊物。其中許多內容豐富的篇什記人記事,從不同方面提供了資料。杜春和等所編《北洋軍閥史料選輯》即選錄了有關北洋軍閥史的34篇回憶文章。遼寧文史資料選輯以專輯形式出版了《郭松齡反奉》一書,其中大都是本人親歷的第一手資料和回憶文章,還選編了一部分重要函電。這種選編方式可使資料相對集中,使讀者減輕了翻檢之勞。
建國以來北洋軍閥史研究工作的一個很重要但卻往往被人忽略的方面——工具書的編纂工作也取得一定收獲,雖數量較少,但質量較高。劉壽林編纂的《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是第一部檢索北洋時期官制的工具書,久為研究者所喜用。錢實甫編著的《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一書,1984年已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這部研究北洋政府統治機構的資料性著作,記述了北洋政府中央和地方行政、軍政、司法等機關的機構和制度,並附錄了有關資料目錄和名詞索引等簡注,是一部資料豐富的工具書。來新夏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也介紹了若干北洋軍閥人物的年譜,頗便檢索。
北洋軍閥史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是建國後有關專著的問世。1957年春,來新夏著《北洋軍閥史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繼而又有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於1957年至1959年由三聯書店陸續出版。前者的特點是提綱挈領、論而有據,對北洋軍閥集團的形成、發展、更迭、派系混戰及覆滅作了簡明的勾畫;後者的特點是材料豐富,敘述詳細,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整個社會面貌做了比較全面的描述。這兩本書可互為參閱,相得益彰,長期以來一直是學習北洋軍閥史的必讀書籍。1980年以後,有李宗一著《袁世凱傳》、常城著《張作霖》、蔣自強等編《吳佩孚》等人物傳記相繼出版,推動了北洋軍閥史的研究工作。1983年,來新夏主編《北洋軍閥史稿》一書問世,這是在《北洋軍閥史略》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集中了當時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台灣學者丁中江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也是一部記述北洋軍閥史的大型著述,對這一時期史實的敘述比較具體,可資參考。另外,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志讓所著《軍紳政權》一書認為,1922年至1928年中國的政權形態是軍紳政權,他分析了軍紳政權的性質及這一政權在中國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是有關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一本論綱性著作,其觀點可供我們參考。
以上所述,說明研究工作的基礎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績,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有了基礎建設的保障,北洋軍閥史的研究工作才會向深度和廣度順利發展。

二 宏觀研究的突破性進展
北洋軍閥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它之所以能夠產生、發展,直至作為當時中國社會命運的主宰者而支配中國政局達16年之久,這絕不是偶然的,應該找出它存在的社會歷史根源。但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前,理論研究囿於思想方法的束縛和人為的禁錮而成為最難有所施展的領域。排除「左」的干擾以後,對一些帶有理論性的問題展開了比較深入的討論,這些宏觀研究的突破性進展,為整個北洋軍閥史的研究探索了前進的道路。
關於北洋軍閥集團形成的原因問題,長期以來都認為它是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這一論點從宏觀上看無疑是可以彼接受的,但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足夠的說明。1985年發表的來新夏和任恆俊的文章在這一問題的觀點上比較接近。他們認為,首先是由於鴉片戰爭後清廷的衰朽和舊軍隊的腐敗,迫使統治者為維持其政權而需要建立一支新式軍隊;其次是當時的社會思潮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建設一支新式軍隊提供了思想和物質基礎;再次是列強侵華策略的改變,即帝國主義對袁世凱的賞識和支持;另外,袁世凱掌握了一定的權勢,並施展權術,抓住時機,使這支武裝日益發展壯大,終於形成一個政治軍事集團。
關於北洋軍閥的階級屬性,目前的看法不盡一致。有人認為,北洋軍閥就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它上台的直接後果就是封建勢力的再度強化;也有人認為在其執政期間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曾出現一定發展的情況而使社會性質有所變化,因而,這一集團不僅是大地主階級的代表,而且在某一方面某一階段已帶有資產階級的色彩。後一種觀點正在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而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近來有文章通過對若干軍閥官僚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考察來說明北洋軍閥統治集團的性質,文章認為,「軍閥官僚中的一部分人基本上已與封建生產關系相脫離或轉化,這是與它以前的統治階級很大的不同點」。而且這些軍閥官僚私人資本的性質,亦應「屬於民族資本」也有人從其統治術的角度說明北洋軍閥是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利益」的,因為把它同清末時封建專制統治相比較,就會發現,在統治方式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標志就是:「北洋軍閥統治者力圖利用形式上的資產階級法統對社會進行控制,以達到其專制統治的目的。」統治手法的變化反映了觀念的變化,因此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是從思想意識這一側面對北洋軍閥的階級屬性給予了說明。當然,這個問題牽涉到當時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諸方面,不僅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還需要有大量歷史事實為根據,因此,有待於整個北洋軍閥史研究工作的深入發展。
關於北洋軍閥集團的歷史作用,近幾年來也有比較深入的探討。來新夏著文從五個方面作了論述:1.北洋軍閥集團在清末是維系晚清十餘年統治的一個支柱。2.北洋軍閥集團是辛亥革命時期轉移政權的主要力量。主要表現為:如果不是這支軍隊在搞縱橫捭闔,清朝政府是不是這么容易交出政權是值得考慮的,同時也是這支軍隊對局勢的威懾力量,使革命者被迫退讓,使袁世凱輕取中華民國的統治權。3.北洋軍閥集團是統治中華民國統一政權的代表。4.北洋軍閥集團所掌握的北洋政府是由統一走向再統一的一個過渡。5.使中國的軍制擺脫了舊有的落後而陳舊的狀態。這一比較全面的概括性論述在北洋軍閥史的理論探討上有一定的突破。
對北洋軍閥的特點問題,過去的研究從未涉及,直至近年才見有人從不同角度立論。彭明認為:一是軍閥們各有一支為自己爭權奪利而服務的軍隊;二是各有一塊可以隨意搜刮和統治的地盤;三是軍閥大都是帝國主義在中國進行統治的工具。來新夏等則認為:第一,它以封建地主階級為其主要社會基礎;第二,割據稱雄,擁兵自衛;第三,各樹派系,榮損與俱;第四,縱橫捭闔,製造政潮;第五,賣國媚外,殘民以逞。李新在《北洋軍閥的興亡》一文中則提出四點:一、採用外國兵制;二、財政來源己不完全依靠封建經濟,其另一重要財源是向帝國主義借款;三、兵源主要依靠招收破產農民或其他勞苦群眾,也有無業遊民,總之是實行募兵制;四、各據一方,連年混戰。外國學者在研究北洋軍閥時曾論及「軍閥」的定義,認為判定是否「軍閥」的要素是「擁有自主的軍事力量,控制一塊基本的地盤,以使用武力為最終裁決之法,倚靠家長制的統治方式而非制度化的統治模式,以及對社會和經濟採取無情榨取的態度」。由此可見,中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近的,但中國學者則更較注意其階級性質問題。
在理論研究方面比較復雜的一個問題,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社會經濟。這一問題既直接體現著北洋軍閥集團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間接折射北洋軍閥自身的階級屬性。目前雖然已突破了單純在概念上繞圈子的狀況,開始在具體史實和理論的結合方面取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但意見不一,甚至互相對峙。其主要原因在於,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剛剛起步,又限於各自所接觸資料的范圍,因此一時難於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方面,可以兩篇文章為代表。一種意見認為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其原因之一是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民族工商企業發展的政策法令;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北洋軍閥是破壞中國走現代化道路的罪魁,它們憑藉手中的反動政權竭力維持封建、買辦的生產關系,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更極大地阻礙了民族經濟的發展。這一題也受到日本學者的注意。如渡邊敦著《袁世凱政權的經濟基礎》即認為以周學熙為代表的實業政策對清末民初的資本主義發展作出了貢獻;另有野澤豐撰《民國初期軍閥政權的經濟基礎》及平野和由撰《軍閥政權的經濟基礎——交通系、交通銀行的動向》等文都對此問題作了較深入的闡述。在農業經濟的研究方面,有人認為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成份——軍閥地主。它以地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形式對農民進行極其殘酷的剝削和統治,軍閥地主的出現,導致了土地關系的倒退。辛亥革命後我國農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狀況到底如何?這方面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吳慧敏的文章著眼於階級關系方面的變化,提出了「軍閥地主」的新概念,對當時農村經濟和生產關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另外,宋玉印也從東北地區的農業經營狀況印證了這一論點,認為1914年出現的官僚資本對東北開墾的高潮,促使了軍閥向地主轉化,於是封建的土地制度舊態依然存續著。近兩三年來,對這一時期經濟問題的研究出現一種新趨勢,即在進行總體研究的同時,也出現了專題研究和地域性研究的成果。如對袁世凱統治時期的重要經濟來源——鹽稅的管理與改革問題,王仲的文章通過考察後得出結論為:袁的鹽務改革在增加稅收方面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它的絕大部分被用作償付以鹽稅擔保的貸賠各項本息,即獲利最大的是帝國主義,而袁政府只是從中分沾一些余瀝。這反映了袁世凱為了實現「武力統一」的美夢不惜出賣主權的丑惡面目,進而也反映了經濟上積貧積弱的軍閥政權被帝國主義箝制的一個側面。再如關於張作霖對東北地區經濟的影響,也有文章論及。傅笑楓《論「九一八」前東北的張氏軍閥官僚資本》、《關於奉系軍閥官僚資本》兩文是較全面的論述文章。王秉忠的文章則介紹了東北地區中日企業「合辦」的情況,使我們看到奉日雙方在經濟合作幌子下的政治交易。
過去我們研究北洋軍閥史較多地注意了北洋軍閥自身的狀況,而如今已深入到北洋軍閥的統治如何作用於社會這樣一個層次,表現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因為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所要達到的經濟和政治目的,在這一時期主要要靠掌握中央政權的北洋軍閥集團付諸實現,故而兩者在經濟上的關系與前此的清王朝相比已大不相同,主要表現在它的經濟手段更直接作用於中國政治,因此在研究北洋軍閥時期經濟問題時不能不注意到這一點。
北洋軍閥與帝國主義關系問題長期以來為史學界所注目。對這個問題,以前曾出現過各有歸屬的觀點,認為某帝國主義即為某軍閥的靠山,某軍閥是某帝國主義的走狗。近年來,隨著資料文獻的刊布發掘,特別是隨著思想方法的解放,這一問題正在得到較為客觀的認識。一方面,對死心塌地投靠帝國主義的軍閥,其賣國求榮、甘作走卒的歷史事實不容抹煞(如對段祺瑞與日本帝國主義的關系,有文章以大量確鑿的事實給予有力的論證;另一方面,對過去簡單化的方法和結論也逐漸在扭轉。如孫思白提出,軍閥有需要向外國勢力投靠求助的一面,又有利害矛盾的一面,籠而統之地稱為帝國主義「走狗」、「工具」不一定合乎實際情況,其間關系往往是隨時隨地而有極多變化和復雜的內容俞辛焞在1982年第4期《南開學報》發表的《日本對直奉戰爭的雙重外交》和婁向哲在1984年第2期《學術月刊》發表的《直系軍閥政權的破產及其傾覆》兩文從史實的研究方面也論證了這一觀點。北洋軍閥與帝國主義的關系問題是北洋軍閥史研究中的一個大課題,而且相對於清朝統治和後來的國民黨統治來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似嫌太少,而且多拘於某一問題、其一片斷,還沒有提出更充分的資料,准確地說清兩者的關系。
還有些綜論性文章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階級關系社會意識等方面作了全面考察。如徐宗勉《關於資產階級從擁袁走向反袁的歷史考察》一文指出,民國初年資產階級對作為民國大總統的北洋軍閥頭目袁世凱有一個由支持到反對的過程,從而反映了在中國政治變革時期階級關系的復雜變化。再如張靜如等《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社會和革命》一文,通過對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思想文化領域變化的輪廓性描述和分析,而從新的生產力引起社會革命這一新角度研究了北洋軍閥衰亡的原因。另如王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社會意識變遷的趨勢》一文,將當時北洋軍閥統治者的思想作為這一時期的社會指導思想進行了分析,認為其「注意形式上的資產階級法統」,實質上是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觀念的變化。雖然這些文章各自論述了某一個側面,但反映了史學工作者研究視野的擴大。

G. 以評價洋務運動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大家都知道洋務運動嗎?那是清王朝的一種自救的行為,可是它成功了嗎?沒有回,隨著北洋艦隊答的全軍覆沒,這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結束了………………
歸根結底洋務運動雖然是一場偉大的運動,它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它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路程!但是它只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沒有學習外國的先進思想,這是它的一大失敗,這說明光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中國當時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是不行的,但是它促進了日後一個偉大的階級的產生與發展-資產階級!
這就是洋務運動,一場偉大卻失敗了的運動………

H. 請您根據本課所學知識,以「我看辛亥革命」為題目寫一篇小論文。要求:字數300字左右,闡發自己的觀點可

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這次革命既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沒有廢除不平等條約,革命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並未改變。而且,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清朝皇室繼續保留。這些都說明辛亥革命失敗了。?
認為辛亥革命勝利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共和國。辛亥革命的結果是清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了,兩千多年的專制統治結束了。與此同時,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風氣發生巨大變化,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因此,辛亥革命不僅完成了提出的任務,而且有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說辛亥革命勝利了。?
認為辛亥革命既有它勝利的地方,又有它失敗的地方:辛亥革命從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等方面取得一定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從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

I. 急需啊!以中國近代史的內容為題的一片的論文 字數要800字啊!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弈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弈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長城抗戰(1933年1月-1933年5月)
熱河抗戰(1933年2月-1933年2月)
淞滬抗戰(1932年1月-1932年3月)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太原會戰(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戰役(1937年9月)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
忻口戰役(1937年10月)
娘子關戰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戰役(1937年12月)
徐州會戰(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兒庄戰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漢會戰(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南昌會戰(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隨棗會戰(1939年5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侖關戰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0年12月)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晉南戰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滇湎路戰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1944年1月)
豫湘桂會戰(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會戰(1944年4月)
長沙會戰(1944年5月)
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會戰(1944年8月)
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戰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強渡怒江戰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湘西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